茶馆:徽州文化消费新亮点

茶馆:徽州文化消费新亮点

一、茶艺馆:惠州文化消费新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王东涛[2](2013)在《资溪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旅游度假项目具有投资额特别大,而且项目开发的周期特别长,风险因素多,然而一旦项目成功,其收益期也很长等诸多特点,一个旅游度假项目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决策的正确性,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的结果。任何一个项目决策的依据都需要根据项目市场定位分析理论和经济评价理论对开发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因此,对于旅游度假开发项目这种高投资高风险特别明显的项目来说,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采取科学的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的方法,降低投资风险,避免投资决策失败,是该类旅游度假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江西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离县政府办公所在地2.5KM,一山之隔。该开发项目利用项目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理论结合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市场综合调查分析,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周边类似产品的对比,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和经营营利模式提出了综合意见,利用集团公司的优势,聘请行业内的专家,结合旅游度假市场状况对该项目进行了市场定位分析、经济分析、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该开发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前景。笔者通过该旅游度假项目的研究,阐述了在特定地区内特定情况下,旅游度假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般流程,该研究至少能给类似度假产品提供一点借鉴,一点帮助,为其它类似项目的决策提供一种思路,希望能为其它类似项目做到精确定位,加快企业资金的利用。本研究对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具有现实的实际意义。

张艳玲[3](2011)在《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文化村镇存在于我国广大地区,由于地域差异,这些村镇各具特色。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较完整地传承了我国不同时代的空间组织技术、建筑科技、建材技术、结构技术、朴素的生态观念、民俗文化和传统审美情趣。因此,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前,由于历史文化村镇遭到严重的破坏,迫切需要一套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历史文化村镇综合价值的评价工具,因此,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系统地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和梅州市大埔县的历史文化村镇,并对其保存现状和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了解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构成因素,运用统计学、评价方法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建立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本文重点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总结现有的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因素的提取和评价方法;在现有研究和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了先进的量化评价的方法;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采用专家调查法,提取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因素集。(2)首次把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一分为二:根据评价因素的特征和操作方法的不同,评价体系分成客观评价体系和主观评价体系。(3)案例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和梅州市大埔县的历史文化村镇为例,对这些历史村镇的历史建筑、特色街巷、人文景观、历史沿袭、民俗风情、保护措施、公众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旅游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历史村镇进行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划分以及分类保护。(4)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自动化研究:本研究开发了“历史文化村镇专家评价系统”软件,省去进行主观模糊综合评价复杂的计算,使评价专家只需输入各个因素的评分,便可由软件计算出最后评分。本研究从时代的角度,通过对全国的历史文化村镇的考察,重新审视它们的价值构成,引进前沿的评价方法,重新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选取珠三角地区和梅州市大埔县的历史村镇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划分等级和分类保护,这些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陈锐彬[4](2010)在《揭西县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是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而后在全球蓬勃发展的。中国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较早的是台湾地区,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休闲农业旅游得到迅猛发展。首先,本文对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背景和有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在基础理论上主要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当前休闲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策略。其次,对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SWOT分析。在总结国内外有关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揭西区域经济、旅游业发展现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布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充分说明揭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可行性。再次,根据揭西县旅游资源特色、资源空间组合关系、区位及交通条件、旅游功能层次的地域结构特点,分析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战略定位、市场定位、布局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向。最后,本文对揭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组织和管理保障、运营风险和对策以及预期收益进行分析。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活动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的生活方式。结果表明,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山区县——揭西来说,发展形式多样和内容多样的休闲农业旅游业,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又符合当前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

黄淑美,欧阳中一[5](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秦学[6](2004)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认为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地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构想,形成三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三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三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三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三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黄晓琴[7](2003)在《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文中认为文化是人和社会创造的精神成果、观念系统,同时又是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能动力量。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对自身的不断超越,文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一股文化研究的热潮。由于东亚地区现代化的成功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所带来的社会发展的弊端,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提倡与弘扬。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也曾日趋式微。而在当今社会,在提倡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下,茶文化又一次得到了兴盛与弘扬。 本文试图分析茶文化这种文化形式为什么会在当今社会兴盛与发展,它对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并对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茶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论文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二、三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文化的一般形态和功能,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1、可以应对西方的“文化入侵”,建立文化自信。2、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起点。3、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接着,论述了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包括对茶文化的定义、体系、性质、特点、精神内涵的阐释。指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为入世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 第二部分为第四章,主要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对茶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动因、表现形式、对社会的作用进行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茶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部分为五、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列举了茶文化在当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具体体现,并从茶道、茶德精神的新发展、饮茶技艺---茶艺的创新与发展、茶馆文化的新发展三方面论述了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接着分析了社会文化热潮的兴起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现代生活对茶文化的客观需要;文化促销茶叶的需要是茶文化兴盛的原因。然后,着重从茶文化对茶业经济和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两方面论述了茶文化的兴盛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茶文化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主要为:名优茶产业的发展;茶馆业的复苏及茶叶消费量的上升;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茶业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茶饮料行业的快速成长;茶医药保健业的兴起等。茶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诗化人们生活,为人们提供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五个方面。 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对茶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茶文化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文化。茶文化包含“人文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实质相同,茶文化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体现可成为文化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最后提出有关茶文化发展的建议。

逸人[8](2001)在《茶艺馆:惠州文化消费新亮点》文中认为

二、茶艺馆:惠州文化消费新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艺馆:惠州文化消费新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2)资溪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关键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理论研究
        2.1.1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
        2.1.2 项目策划和产品定位
        2.1.3 项目经济评价
    2.2 项目市场定位和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2.3 借鉴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市场预测
    3.1 项目内外部环境分析
    3.2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
    3.3 项目市场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策划及产品定位
    4.1 项目总体策划
        4.1.1 策划原则
        4.1.2 划目标
        4.1.3 策划内容
    4.2 项目产品定位及方案设计
        4.2.1 定位及设计原则
        4.2.2 产品定位和方案设计
        4.2.3 建设内容
        4.2.4 部分配套设施建设内容
        4.2.5 建设进度安排
    4.3 本章小结
5 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经济评价
    5.1 投资估算
    5.2 财务评价
        5.2.1 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和参数说明
        5.2.2 项目旅游收入估算
        5.2.3 成本及费用估算
        5.2.4 利润估算
        5.2.5 盈利能力分析
        5.2.6 不确定性分析
        5.2.7 清偿能力分析
        5.2.8 财务评价结论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
        5.3.2 风险防范对策
    5.4 生态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
        5.4.1 生态效益评价
        5.4.2 社会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件

(3)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创新点
    1.5 相关的概念、定义
        1.5.1 历史文化村镇(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
        1.5.2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cultural area)
        1.5.3 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s )
        1.5.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National Priorit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Sites)
        1.5.5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5.7 系统评价学( Syatem evaluation )
        1.5.8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1.5.9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1.5.10 语义差别法(Semantie Differential)
        1.5.11 历史建筑遗产的评价体系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综述
    2.1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概述
    2.2 浅析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组成
        2.2.1 现有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2 现有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3 现有历史地段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4 现有单个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5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选择评价因子的发展趋势
    2.3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方法
        2.3.1 评价因子的选择
        2.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2.3.3 评价原理
    2.4 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1 评价因子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2 评价方法的优化
        2.4.3 指标量化应加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建构
    3.1 确定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素集
        3.1.1 预设评价因素集
        3.1.2 确定评价因素集
    3.2 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子释义
        3.2.1 物质文化遗产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3.2.3 保护措施
    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3.1 本评价体系中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3.2 本评价体系中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
        3.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4 建立本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3.5 确定本评价体系评价因子权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镇客观评价体系
    4.1 客观评价方法学
        4.1.1 客观评价的定义
        4.1.2 客观评价的基本方法
        4.1.3 客观评价的分析方法
    4.2 客观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4.2.1 客观评价的研究框架
        4.2.2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集的确定
        4.2.3 结论
    4.3 客观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释义
        4.4.1 物质文化遗产
        4.4.2 非物质文化遗产
        4.4.3 保护措施
    4.5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
    4.6 客观评价体系的应用原理
        4.6.1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分步骤
        4.6.2 南社村的客观评价计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文化村镇主观评价体系
    5.1 主观评价方法学
        5.1.1 主观评价方法的特点
        5.1.2 主观评价方法是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学
        5.1.3 主观评价法是综合的评价方法
    5.2 建立主观评价体系的前期准备
    5.3 主观评价体系的因素集
    5.4 主观评价因子的权重
    5.5 主观评价因素解释
        5.5.1 物质文化遗产
        5.5.2 非物质文化遗产
        5.5.3 保护措施
    5.6 主观评价体系的应用
        5.6.1 主观评价体系的分数升降标准
        5.6.2 历史文化村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6.3 获得专家主观评价的数据表
        5.6.4 分级进行模糊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6.1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可为多方面工作提供依据
    6.2 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划分
        6.2.1 等级划分的分数调整
        6.2.2 等级划分
    6.3 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一: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分级
    7.1 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方法
        7.1.1 调研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7.1.2 调研前准备
        7.1.3 调研过程
        7.1.4 调研的基础资料
        7.1.5 调研成果的分析与结果的表述
        7.1.6 调研的地域范围
    7.2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
        7.2.1 调研前准备
        7.2.2 调研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7.2.3 调研结果统计
        7.2.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概述
    7.3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
        7.3.1 客观评价体系数据
        7.3.2 主观评价体系数据
        7.3.3 评价最终得分
    7.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案例二: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评价分类
    8.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调研
        8.1.1 调研准备
        8.1.2 基础调查结果统计
    8.2 梅州市简介
        8.2.1 梅州市简介
        8.2.2 大埔县简介
    8.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简介
        8.3.1 大埔县历史镇区简介
        8.3.2 大埔县历史村庄的简介
    8.4 梅州市大埔县客家历史村镇的评价
    8.5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分类
    8.6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分类保护建议
        8.6.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存现状
        8.6.2 历史村镇保护状况不佳的原因
        8.6.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建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自动化研究
    9.1 界面说明
    9.2 操作步骤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研究已经解决的问题
    10.2 本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10.3 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揭西县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休闲农业旅游基本概念
        1.2.2 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1.2.3 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模式和策略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环境分析
    2.1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环境分析
        2.1.1 国外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1.2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1.3 城市比较凸现核心竞争优势
    2.2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2.2.1 揭西县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现状
        2.2.2 揭西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潜力分析
    2.3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SWOT 分析
        2.3.1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2.3.2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2.3.3 SWOT 矩阵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战略选择
    3.1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战略定位
        3.1.1 “一个示范区”
        3.1.2 “两个中心镇”
        3.1.3 “三个旅游功能组团”
        3.1.4 “四条生态景观轴线”
    3.2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市场定位
        3.2.1 一级客源市场
        3.2.2 二级客源市场
        3.2.3 三级客源市场
    3.3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空间布局规划
        3.3.1 功能分区
        3.3.2 分区规划
    3.4 旅游产品设计
        3.4.1 农业观光游
        3.4.2 乡村休闲游
        3.4.3 自然生态游
        3.4.4 农家度假游
        3.4.5 民俗文化游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揭西县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战略实施
    4.1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组织和管理保障
        4.1.1 健全管理体系,理顺运行机制
        4.1.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4.1.3 强化营销策略,掌握市场需求
        4.1.4 确立政府引导地位,确保休闲农业发展
    4.2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运营风险和对策分析
        4.2.1 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策略
        4.2.2 产品开发的个性化策略
        4.2.3 宣传促销的品牌化策略
        4.2.4 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策略
    4.3 揭西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的预期收益
        4.3.1 经济效益分析
        4.3.2 社会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旅游研究进展及本文宗旨
    一、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1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简述
        2 中国旅游研究概要
    二、 旅游研究的趋势展望
    三、 本论文研究宗旨与研究范畴
        1 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2 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3 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二章 背景综述--世界旅游业区域协作联合浪潮
    一、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背景、总体格局
        1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组织
        2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总体格局
    二、 典型案例--世界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实证分析
        1 区域层次的旅游业合作框架
        2 次区域旅游业合作状况
    三、 中国的实际--国际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总览
        1 中国旅游业跨国(区域)联合发展概况
        2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蓬勃形势
第三章 机理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一、 基本概念与范畴
    二、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 经济学理论
        2 地理学原理
        3 社会学和文化学理论
        4 系统论
    三、 区域旅游业成长与空间扩张机制
        1 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
        2 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
        3 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
    四、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区域利益机制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第四章 实证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区域反映
    一、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1 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2 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剖析
        3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4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内在机理分析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自然基础
        2 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文化渊源
        3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社会必然
第五章 模式探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特征
    一、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的解析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分析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总结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概述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历史回顾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典型案例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模式探讨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第六章 协调机制及创新--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实施保障
    一、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分析
        1 旅游业协调机制的特殊性
        2 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简析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分析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评述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 “一国两制”--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硬性约束
        2 “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最大障碍
        3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4 现行协调机制: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中的不完善
    四、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创新机制探讨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机制--支持系统创新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新机制探索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一、 本文主要观点总结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方面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方面
        3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方面
    二、 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域未来走向的思考
        1 无障碍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功能特征的未来定位
        2 泛珠三角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空间成长的必然走向
        3 世界级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趋势之思考
        1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的思考
        2 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前景
附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论文及相关成果
致谢

(7)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 本文的结构布局
第二章 文化的一般形态及其功能
    2.1 文化的四大形态
    2.2 文化的特性
    2.3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 文化的功能
    2.5 我国传统文化
第三章 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3.1 有关茶文化内涵的不同阐述
    3.2 中华茶文化体系
    3.3 中华茶文化的性质
    3.4 中华茶文化的特点
    3.5 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3.6 中华茶文化的功能
第四章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不同社会阶段中起的作用
    4.1 茶文化的萌芽
    4.2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3 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4.4 鼎盛之后的曲折发展
    4.5 茶文化的兴盛
第五章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兴盛及发展
    5.1 当代茶文化的蓬勃兴起及其体现
    5.2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5.3 茶文化兴盛的原因
第六章 茶文化的兴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6.1 茶文化的兴盛对茶业经济的影响
        6.1.1 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6.1.2 茶馆业的复苏
        6.1.3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6.1.4 茶业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
        6.1.5 茶饮料行业的快速成长
        6.1.6 茶医药保健业的兴起
    6.2 茶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6.2.1 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6.2.2 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6.2.3 诗化人们生活,为人们提供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6.2.4 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
        6.2.5 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
第七章 对发展茶文化的思考
    7.1 当代社会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7.1.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7.1.2 多元文化发展与文化竞争力
    7.2 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7.2.1 茶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7.2.2 茶文化与提高民族文化影响力
    7.3 弘扬和发展茶文化的方式与途径
        7.3.1 建立独立的茶文化产业
        7.3.2 积极宣传,使茶文化观念更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茶艺馆:惠州文化消费新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资溪九龙湖旅游度假项目市场定位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D]. 王东涛. 浙江大学, 2013(07)
  • [3]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 张艳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4]揭西县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D]. 陈锐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5]《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6]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 黄晓琴. 浙江大学, 2003(02)
  • [8]茶艺馆:惠州文化消费新亮点[J]. 逸人. 农业考古, 2001(04)

标签:;  ;  ;  ;  

茶馆:徽州文化消费新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