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

一、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熊绍帅[1](2020)在《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国际化十年来在波折反复中稳步前进,各项国际货币职能都得到十足的发展。但最近两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在此背景下宣布金融开放深化提速,那么金融开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什么影响?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日本在1980年-2000年期间的经历与中国目前的经历何其相似。基于此,本文从金融开放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分析,梳理出金融开放的影响效应、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和金融开放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金融开放和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探究中国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对日本金融开放与日元国际化的案例研究分析,探究日本金融开放对日元国际化的影响。之后,通过对中日两国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国别比较分析,得出对中国的启示。基于以上的启示和中国存在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并进一步提出推进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显着促进影响,主要通过市场化环境建设、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着解决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的国际贸易是推进金融开放和货币国际化的基础;稳定的币值是金融开放和货币国际化的保障;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核心动力;区域合作是货币国际化扎根的土壤。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五大政策建议:一是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完善汇率自由化机制;三是渐进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离、在岸金融市场建设;五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范盱阳[2](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王迎[3](2015)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影响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增多。.虽然贸易自由化势不可挡,但仍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使其屡禁不止甚至变本加厉、花样翻新,从而阻碍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对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保护手段摒弃了传统的关税措施,越来越多地采用非关税措施,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衍生出更为隐蔽的措施和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领域也开始形成金融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从而使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内涵更加广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发展,既源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也与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支撑有密切联系。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隐蔽性特点也决定了在当今自由主义盛行的经济贸易规则下,贸易保护仍然能够大行其道。转轨国家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几乎不谋而合,同时进行。转轨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方面看,转轨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不可否认,参与经济全球化也给转轨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俄罗斯对国际市场和主要贸易伙伴的严重依赖,以及依靠本国比较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而造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安全、贸易安全受到威胁等。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于转轨国家而言也是一柄双刃剑。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虽然能够对转轨国家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而且,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将对转轨国家经济构成巨大挑战和威胁。因此,如何看待新贸易保护主义,如何有效破解新贸易保护主义,以趋利避害,应对挑战,就成为转轨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其对转轨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系统地梳理了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和新贸易保护理论,为后面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本章分析了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贸易领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盛行。美国推行金融自由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新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而且在保护形式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投资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投资保护主义也日益盛行,并呈现出法制化、泛政治化等特征。然而,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不会因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而改变。第四章主要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促进意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都会产生影响,但对转轨国家的影响尤为明显。本章主要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外部压力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着重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以及转轨国家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下获得的动态贸易利益。认为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外压作用下,转轨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等。第五章主要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挑战。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破坏贸易利益机会均等方面影响了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实行,在经济决策安全、贸易与市场环境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也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因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而加剧。不仅如此,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既包括“碳关税”的即将启动对转轨国家竞争优势和高碳产业发展所形成的挑战等,也包括“双反”调查、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对转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所形成的挑战,还包括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对转轨国家未来经济贸易发展所形成的挑战。第六章提出了转轨国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本章认为:首先,不论是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是从中国和俄罗斯的转轨大国特征看,转轨国家都要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转轨国家必须从自身的体制缺陷、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竞争力弱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进和调整。具体而言,转轨国家的政府需加快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制定合理的经济安全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尤其要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而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参与者的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的突破、经营理念的转变、产业的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是对本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转轨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还将不断加深,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在此形势下,妥善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的影响和挑战,这对转轨国家实现本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政府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要避免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则要注意核心技术的突破、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罗晋京[4](2009)在《论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银行是特殊类型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在金融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金融稳定亦主要取决于银行的质量。探讨跨国银行的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国家主权更多表现为金融主权,在金融危机频发的背景下,金融主权的重要性凸现。法律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武器,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金融主权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分析比较、历史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就跨国银行的法律规制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主要是金融主权)和金融稳定、金融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跨国银行的法律规制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反洗钱规则、巴塞尔协议、WTO金融服务协议、欧盟银行法、《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东盟金融合作协议等。当前跨国银行的法律规制使发达国家的主权得以扩张,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主权受到压制,这是旧的国际秩序的主要表现。本文因此提出,国际社会应重视对金融主权的维护,完善法律规制,以良好的法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应完善银行的国内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管理,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

董维维[5](2009)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明显高于货物贸易,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电信等部门在创造收入、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一直是各国讨价还价最为重要和敏感的议题。本文在金融自由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贸易、服务贸易开放度量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历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各部门的开放现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现状,以及开放产生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理论和方法选取比较,本文采用服务贸易依存度和Mattoo·A分别构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定量分析模型,测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依存度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通过因子分析法选取了1997-2007年的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等8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分析中国在经济开放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开放历程以及整体发展趋势,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开发趋势的具体原因进行说明。基于市场准入水平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对2001-2006年入世过渡期和2007年入世结束后的金融服务业及各部门的市场准入水平进行测算,并对测度结果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部门的开放顺序为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市场准入情况则明显低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日本、美国等国家。最后,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各部门的开放对策,同时提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开放过程中具体的开放建议。

洪毅恺[6](2008)在《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近五年来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使我国从经济总量上在2006年底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GDP已达到24.95万亿元,外汇储备也以1.5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影响力量。根据相关研究预计,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党的十七大要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这些都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匹配的又都有一个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群体。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也为我国证券公司和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运作空间。此外,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即是在此环境背景下,希望对我国证券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的具体情况,首先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随后针对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发展差距和障碍以及面临的来自境内外的竞争威胁,进而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现有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最终提出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发展路径选择应该是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核心的涉及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双层次战略联盟,并对其定义、特征以及架构等相关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也是本文的核心观点。紧接着,本文还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和目前具备的优势条件和外部的有利环境进行了论述,指出发展正当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首先是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建立了模糊评价选择模型和相应的两级指标评价体系;进而开始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组建,提出了应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主导的金融类控股公司作为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这一金融类控股公司的构建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则是在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基础上,组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提出以组建跨国合资金融公司作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最终的双层次战略联盟组织形式和构建路径进行了完整的描述。最后,本文还专门安排章节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和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论述。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指导意义,因此,为了对本文的相关结论进行检验,本文特意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的实证检验方法。通过对统计汇总结果和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结论的有效性获得了较好的实证检验效果和印证。此外,针对从2007年开始出现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文还就其对国际证券业以及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结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陈宇红[7](2008)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以及各国经济从“工业化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服务业的增长带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以服务业为依托的服务贸易也超过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高。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其他贸易项目的强大支撑作用,和金融服务业在一国经济中所处的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受到愈发的重视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同时由于金融行业的高度垄断,使金融服务贸易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讲,其竞争力都令人堪忧。面对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本文主要以国际贸易理论、服务贸易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服务贸易理论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构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其次,阐述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就1997-2006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利用相关贸易竞争力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模型,重点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与其它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的结论。最后,探讨了造成金融贸易竞争力较低的原因在于我国服务贸易一直以劳动、资源密集型的项目为主,如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直到如今,这种格局仍然保持。从政府支持、金融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和切合实际地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张威[8](2008)在《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竞争日益激烈,金融风险明显加大,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在我国,银行业的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的稳健运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体系的安全性。由于受经济转轨过程的影响,加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以及银行监管的滞后,我国银行体系已经积聚了很大的风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银行监管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实施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新资本协议和金融稳定评估的压力不断加大,对我国银行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运用copula分析方法,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内容、监管环境以及银行监管的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分析了银行监管问题的诸方面内容。本文对银行监管的几个基本方面进行了概述,涉及到银行监管的界定与主要作用、监管的目标与原则以及监管的内容与方法;分析了银行监管的现状,从时间维度与研究方向两个方面对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我国银行监管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比较了美、英、德、日等主要西方国家在银行监管上的异同之处;基于copula方法对我国银行监管稳定与效率的相依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稳定与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依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阿托木[9](2008)在《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公元2006年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诸多影响证券市场的事情。首先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多年的体制性问题——股权分置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证券市场内未股改的公司仅剩不到40家,大约仅占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百分之二。持续进行的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另一条主线——券商的综合治理,也是进展顺利,2006年年底几乎已经完成了。同样是在2006年年底,我国加入WTO时的诺言已经开始兑现:2006年12月11日以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这标志着从这一天以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了。而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证券法》和《公司法》更是为国内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05年末我国的股票市场终于从4年熊市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截至2006年12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有1421家,上市股票1507只,沪、深两市总市值达89403.9亿元,较上年增长175.68%,占GDP的比重已达49.62%。我国的A股市场正在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证券市场发展壮大。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气象更新的年代里,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证券公司,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同时我国券商在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当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2004年和2005年我国券商规模都在减小,均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情况完全改观了。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披露的信息,2007年5月21日,在协会网站上公开披露经审计财务报告的证券公司已达63家,超过证券公司总数的60%。2006年证券公司经营状况良好,63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3869.51亿元、净资产749.19亿元、净资本579.08亿元、营业收入387.49亿元、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203.19亿元、净利润162.55亿元。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券商——银河证券,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432.02亿元。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与体制的变革,给我国的券商们所带了并不仅仅是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有巨大的挑战。经济体制和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入WTO所导致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带给我国券商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明显加剧的竞争。外国券商毕竟是在成熟资本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拥有成熟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同时又具有创新性服务、全方位服务和全球化服务的优势,他们的公司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成熟的投资理念都是其他欠发达国家同行所要学习的。如果这样的公司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就会在多个业务领域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同国内的券商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国内的券商肯定处于劣势,那么就会给我国的券商乃至证券业带来致命的威胁。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之间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国内券商应该好好考虑如何积极应对来势汹汹的竞争势力。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因此在宏观和微观经济情况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券商必须做大做强、实现业务创新、转换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实现公司机制转换的同时,通过证券业内的收购与兼并扩大公司的规模与资本实力,是我国券商迎接残酷竞争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并购就是微观经济组织以一定的代价和成本实施产权交易来获得其他经济组织的控制权或是所有权,从而实现它所制定的企业目标或者是财务目标。根据国外的经验,国外券商在市场化进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兼并收购来实现自身的规模扩张与实力增强的。在进行规模扩张、实现业内的兼并重组的时候,首先会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利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并购,换句话说,在现阶段的国家经济和市场发展条件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来推动我国证券业的重组,以达到既不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的同时实现国内券商的做大做强。对于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理解。当前学术界主要将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划分为如下几类:从资金来源看,可以分成“汇金公司”+“建银投资”注资、优质券商并购和外国券商并购三种模式,它实际上是代表了中央的政策资金、本国市场资金和外国资金三大股资金力量在我国这个并不是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的博弈。从内容来看,并购重组可以分成业务重组和资本重组两种模式,这是并购市场上最普通、最传统的两种模式。从结果来看,并购重组可以分成发展券商控股公司、发展金融集团和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三种模式。本文的研究角度主要是按从资金来源划分的模式,这三股资金来源分别是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汇金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银投资)为代表的国家政策性资金,以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为代表的本国创新类优质券商和以美林证券、瑞银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外大型券商。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三种模式在国内券商并购重组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与劣势,企图通过这种分析,寻找到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券商的并购模式。以汇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政策性资金力量强调了国家信用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国家行政力量主导券商兼并重组的同时,由于牵涉到了国家行政资金的问题,也就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这就导致了以这种模式进行并购重组的券商不能完全摆脱政策性力量的控制,难以达到市场经济对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要求。以外国实力雄厚的投资银行为代表的外资力量并购我国本土券商,对我国券商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支持又是一项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外资改善国内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理念与风险控制能力和增强资本金实力等途径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但是又有可能会引狼入室,威胁到国内券商的生存以至国家的金融安全。而以国内优质券商为代表的国内资金力量并购其他券商,这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国家的利益,以及当前管理层对待券商兼并重组的思路:其实更希望的是利用市场的力量作为导向解决证券业内兼并重组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而言,完全依赖市场作为重组导向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还是要借助行政力量才能实现并购。因此,本文认为最适合国内目前情况的业内兼并重组模式应该是以建银投资为主导的优质券商并购问题券商模式。

李洪尧[10](2006)在《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业的产生、发展历程和证券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分析我国证券业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与美国投资银行的比较,找出我国证券业及证券公司在发展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我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的法制环境、经济环境、诚信环境以及人才环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关系及其影响;然后,具体研究了我国证券业的制度和业务创新:阐述了创新的定义、方向和必要性,通过对证券业的监管制度、产权制度、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的创新分析,指出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与证券公司业绩的关系,并对证券公司进行了经营指标评价。同时对证券公司业务创新的原则、方向及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了业务创新、营销服务创新以及品牌创新,还通过证券公司声誉与上市公司业绩关系的模型,说明了品牌创新的作用;最后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的研究拓宽了证券业及证券公司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可供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各类投资者及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参考。

二、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主要方法
        1.3.3 研究思路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2.1 金融开放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2.1.1 金融开放的概念界定
        2.1.2 金融开放测度的研究
        2.1.3 金融开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2.2 货币国际化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2.2.1 货币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2.2.2 货币国际化的测度研究
        2.2.3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研究
    2.3 金融开放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2.3.1 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2.3.2 金融开放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
        2.3.3 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第三章 中国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演变现状分析
    3.1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
        3.1.1 试点探索期(1979-2001)
        3.1.2 持续推进期(2002-2012)
        3.1.3 加速推进期(2013-2018)
        3.1.4 深化开放新时期(2019-至今)
    3.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2.1 国际贸易领域
        3.2.2 国际金融市场领域
        3.2.3 国际储备领域
    3.3 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3.3.1 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尚待提升
        3.3.2 人民币离、在岸金融市场亟需加强培育
        3.3.3 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仍需完善
第四章 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演变案例分析——以日本为例
    4.1 日本金融开放情况
        4.1.1 日本金融开放背景
        4.1.2 日本金融开放历程
    4.2 日元国际化情况
        4.2.1 日元国际化的背景
        4.2.2 日元国际化历程
    4.3 日本金融开放对日元国际化的影响
        4.3.1 日本金融开放对日元国际化的正面影响
        4.3.2 日本金融开放对日元国际化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中日两国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比较分析
    5.1 中日两国比较的基础
    5.2 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6.2.1 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
        6.2.2 完善汇率自由化机制
        6.2.3 渐进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6.2.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离、在岸金融市场建设
        6.2.5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二、海外员工现状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影响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原因的研究
        1.2.2 关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
        1.2.3 关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1.2.4 关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投资保护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的研究
        1.2.6 总结性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贸易保护主义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综述
    2.1 贸易保护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2.1.1 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思想
        2.1.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1.3 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
    2.2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凯恩斯主义的“新重商主义”
        2.2.2 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主义
        2.2.3 战略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2.4 GATT/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机制
        2.2.5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其他理论依据
    2.3 小结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3.1 贸易全球化进程中的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3.1.1 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3.1.2 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主流
        3.1.3 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2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危机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3.2.1 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3.2.2 国际金融危机诱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
        3.2.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3.3 投资自由化与投资保护主义
        3.3.1 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3.3.2 从贸易保护主义到投资保护主义
    3.4 小结
4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促进意义
    4.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外部压力有利于推动经济转轨和市场化进程
        4.1.1 推动国内改革
        4.1.2 推动市场化发展
    4.2 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转轨国家获取动态贸易利益
        4.2.1 有利于促进转轨国家的技术进步
        4.2.2 有利于促进转轨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4.2.3 有利于促进转轨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
    4.3 小结
5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与挑战
    5.1 负面影响
        5.1.1 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转轨国家实行贸易自由化
        5.1.2 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
        5.1.3 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的影响
    5.2 转轨国家面临的挑战
        5.2.1 低碳经济下的“碳关税”对转轨国家经济的挑战
        5.2.2 新兴产业领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的挑战
        5.2.3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对转轨国家形成的挑战
    5.3 小结
6 转轨国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6.1 正确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
        6.1.1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
        6.1.2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6.2 政府层面的对策
        6.2.1 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6.2.2 制定合理的经济安全战略
        6.2.3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低碳产业发展
    6.3 企业层面的对策
        6.3.1 突破核心技术约束
        6.3.2 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经营理念
        6.3.3 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3.4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6.4 小结
7 结论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论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和国家主权的初步分析
    第一节 法律规制和国家主权的界定
    第二节 法律规制的主要框架
    第三节 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可能影响
第二章 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发达国家主权的影响
    第一节 法律规制对发达国家主权的扩张和维护
    第二节 法律规制对发达国家主权的制约
    第三节 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和发达国家主权的互动
第三章 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
    第一节 法律规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保障和特殊保护
    第二节 法律规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抑制
    第三节 法律规制和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如何应对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主权的挑战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应对策略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第三节 国际社会的应对之计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语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后记

(5)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的涵义
    2.2 金融服务开放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2.2.2 金融服务开放的其他理论基础
    2.3 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3.1 20世纪60、70年代度量方法
        2.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度量方法
    2.4 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4.1 承诺部门范围指标的度量方法
        2.4.2 服务部门开放等级指标的度量方法
    2.5 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5.1 基于对外贸易比率法的度量研究
        2.5.2 基于承诺开放水平的度量研究
        2.5.3 基于金融开放广度指标的度量研究
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3.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3.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各部门开放现状
        3.2.1 银行业
        3.2.2 保险业
        3.2.3 证券业
        3.2.4 其他
    3.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现状
        3.3.1 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3.2 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
    3.5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模型的构建
    4.1 基于贸易开放度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建立的前提
        4.1.2 指标选择思路
    4.2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建立的假设与前提
        4.2.2 测度指标结构的建立
        4.2.3 测度公式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贸易依存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5.1 开放度度量指标的选取
    5.2 度量方法的确定
    5.3 开放度度量实证研究
        5.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5.3.2 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5.3.3 因子分析开放度度量过程
    5.4 度量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6.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搜集
    6.2 度量过程
        6.2.1 "末级指标"的计量
        6.2.2 因素层的计算
        6.2.3 准则层的计算
        6.2.4 市场准入的计算
    6.3 度量结果分析
        6.3.1 各部门间市场准入开放程度的比较
        6.3.2 我国与他国(地区)间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与建议
    7.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总体原则
        7.1.2 银行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3 保险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4 证券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建议
        7.2.1 加强中国参与金融服务自由化战略
        7.2.2 注重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风险及存在问题
        7.2.3 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7.2.4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7.2.5 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参与的课题、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A.参与课题
    B.发表论文
    C.获奖情况

(6)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战略联盟的内涵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 关于证券公司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三节 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四章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路径比较
    第二节 发展路径的选择:双层次战略联盟
    第三节 组建双层次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第四节 组建双层次战略联盟的优势和环境
第五章 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伙伴选择
    第一节 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和行业范围界定
    第二节 合作伙伴的模糊评价选择模型
第六章 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
    第二节 我国证券公司第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
第七章 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第二节 统计检验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结论
第八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境外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中信证券和中信控股案例
第九章 风险防范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双层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
    第二节 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政策制度建议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的研究
        1.2.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研究
        1.2.3 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结构
    1.4 研究方法
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竞争力
    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2.1.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概念
        2.1.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容和具体表现
        2.1.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
    2.2 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
        2.2.1 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
        2.2.2 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竞争力关系
        2.3.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高竞争力
        2.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剧金融风险
3 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现状
        3.1.1 行业规模
        3.1.2 发展特点
        3.1.3 发展趋势
    3.2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主体
        3.2.1 银行业
        3.2.2 证券业
        3.2.3 保险业
    3.3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监管程度
        3.3.1 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模式
        3.3.2 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作用
        3.3.3 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发展趋势
    3.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
        3.4.1 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进展
        3.4.2 我国金融服务业跨国经营情况
    3.5 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3.5.1 金融服务业主体存在的问题
        3.5.2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立法方面的问题
        3.5.3 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就业比重偏低
        3.5.4 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市场集中度高
        3.5.5 我国金融服务业整体竞争力较低
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
    4.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
        4.1.1 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变化情况
        4.1.2 金融服务进出口主要伙伴国/地区分布
        4.1.3 金融服务出口的主要模式
        4.1.4 金融服务进口的主要模式
    4.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
    4.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测评
        4.3.1 样本的选取
        4.3.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3.3 结果分析及评价
    4.4 结论
5 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假定
    5.2 样本和数据选取
    5.3 变量选取
    5.4 实证分析
        5.4.1 相关系数分析
        5.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3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4.4 协整关系检验
    5.5 结论
6 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6.1 多渠道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6.2 实行市场化、层次化和制度化的人力资源战略
    6.3 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两方面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6.4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大对国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品牌宣传
    6.5 建立政府支持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8)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银行监管界定及银行监管的作用
    2.1 银行监管的界定与必要性
        2.1.1 银行监管的界定
        2.1.2 银行监管在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2.2 银行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2.2.1 银行监管的目标
        2.2.2 银行监管的原则
    2.3 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3 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2.3.1 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2.3.2 银行监管的方法
第3章 银行监管理论及其发展
    3.1 银行监管理论的历史沿革
        3.1.1 20世纪30年代以前:银行监管理论的萌芽
        3.1.2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3.1.3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银行监管理论的深化
        3.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监管理论的成熟
    3.2 银行监管的动因论
        3.2.1 公共利益论
        3.2.2 金融风险论
        3.2.3 捕获论
        3.2.4 经济监管论
        3.2.5 政府监管论
        3.2.6 规避性金融创新理论
    3.3 银行监管的方法论
        3.3.1 银行监管的成本收益理论
        3.3.2 银行监管的博弈理论
        3.3.3 银行监管的委托代理理论
第4章 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回顾
        4.1.1 计划经济下的单一监管(1985年以前)
        4.1.2 银行监管初步确立(1985-1993)
        4.1.3 银行监管的探索与形成(1994-1998)
        4.1.4 银行监管的改革与调整(1998-2003)
        4.1.5 银行监管日臻完善(2003年至今)
    4.2 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分析
        4.2.1 我国银行监管的分级组织体系
        4.2.2 我国银行市场准入严格监管
        4.2.3 我国银行市场退出监管不足
    4.3 我国银行监管取得的成绩
        4.3.1 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显着提升
        4.3.2 银行监管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
        4.3.3 监管方式与监管手段不断完善
        4.3.4 市场退出机制开始建立
    4.4 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4.4.1 监管体制不完善
        4.4.2 监管部门缺乏理念和技术的更新
        4.4.3 监管对象不明确
        4.4.4 银行监管缺乏环境支持
        4.4.5 新时期银行监管遇到的挑战
第5章 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银行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
        5.1.1 美英模式与德日模式对比
        5.1.2 德日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基本格局比较
    5.2 银行监管主体的国际比较
        5.2.1 美英银行监管主体分析
        5.2.2 德日银行监管主体分析
        5.2.3 银行监管主体差异评析
    5.3 银行监管客体的国际比较
        5.3.1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比较
        5.3.2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比较
        5.3.3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比较
    5.4 银行监管内容的国际比较
        5.4.1 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国际比较
        5.4.2 银行业务运营监管的国际比较
        5.4.3 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国际比较
    5.5 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国际比较
        5.5.1 美国银行风险预警体系
        5.5.2 英国银行风险预警体系
        5.5.3 日本银行风险预警体系
        5.5.4 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国际比较
    5.6 银行监管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6.1 从美国模式来看银行监管的规范性问题
        5.6.2 借鉴美日英经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第6章 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
    6.1 copula方法介绍
        6.1.1 copula定义
        6.1.2 copula函数的主要类型
    6.2 数据分析
        6.2.1 数据选择
        6.2.2 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6.2.3 简单线性回归
    6.3 边缘分布的拟合与选择
        6.3.1 边缘分布的估计
        6.3.2 基于Q-Q图的边缘分布选择
        6.3.3 基于检验统计量的边缘分布选择
    6.4 copula函数的拟合与选择
        6.4.1 copula函数以及拟合方法的选择
        6.4.2 copula函数的拟合
    6.5 实证分析结论
第7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7.1 改革我国银行监管的体制
        7.1.1 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
        7.1.2 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7.1.3 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
    7.2 强化我国银行监管的主体
        7.2.1 转变监管主体的监管理念
        7.2.2 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
        7.2.3 完善监管手段与监管技术
        7.2.4 强化审慎监管
        7.2.5 完善监管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
        7.2.6 健全监管当局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7.2.7 构建对监管者的绩效考核与监督管理体系
    7.3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制度
        7.3.1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7.3.2 积极争取上市和股份制改造
    7.4 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辅助支持系统
        7.4.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7.4.2 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
        7.4.3 发挥社会中介的辅助监管作用
        7.4.4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监管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方法
    1.3 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
2. 我国券商概述
    2.1 券商的内涵
    2.2 券商的基本业务
        2.2.1 实缴注册资本额对业务范围的限制
        2.2.3 证券自营业务
        2.2.4 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
        2.2.5 投资咨询业务
        2.2.6 资产管理业务
    2.3 我国券商发展的现状
3.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必然性分析
    3.1 兼并收购的基本含义
    3.2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基本状况
    3.3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宏观条件分析
        3.3.1 我国加入WTO 和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对券商的影响
        3.3.2 中国证监会关于券商综合治理的论调
        3.3.3 现阶段我国证券业产业集中度的实证分析
    3.4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微观条件分析
        3.4.1 我国券商经营现状
        3.4.2 兼并重组有助于我国券商经营状况的改善
        3.4.3 问题券商和优质券商对兼并重组的态度
4.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分析
    4.1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模式概述
    4.2 汇金公司、建银投资等并购重组模式
        4.2.1 汇金、建银模式在我国券商并购重组中的基本状况
        4.2.2 “汇金公司”+“建银投资”模式的案例:汇金公司重组中国银河证券
        4.2.3 汇金、建银模式的评价
    4.3 本国优质券商的兼并收购
        4.3.1 本国优质券商在我国券商并购重组中的基本状况
        4.3.2 本国优质券商的并购案例:广发证券并购第一证券
        4.3.3 本国优质券商并购模式的评价
    4.4 外国券商的并购重组
        4.4.1 外国券商在我国券商并购重组中的基本状况
        4.4.2 外国券商在我国券商并购重组案例:瑞银集团重组北京证券
        4.4.3 外资并购模式的评价
    4.5 对国内证券业兼并收购模式发展趋势的判断
        4.5.1 汇金公司为主导的行政力量和外资并购模式不太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4.5.2 建银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化并购模式应该是未来发展趋势
        4.5.3 未来国内券商格局
5.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5.1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制约因素分析
        5.1.1 体制性因素分析
        5.1.2 经营性因素
    5.2 建议与对策
参考资料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本文结构
    第四节 主要创新观点
第二章 中国证券业的基本分析
    第一节 证券公司及证券业概述
    第二节 中国证券业产生及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 中美证券业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制约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 中国证券业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法制环境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
    第二节 宏观经济对中国证券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人才素质结构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
    第四节 诚信机制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证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
    第一节 证券业制度创新概述
    第二节 证券公司经营状况的评价与监管创新
    第三节 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研究
第五章 中国证券业的业务创新研究
    第一节 证券业的业务创新概述
    第二节 中国证券业经营业务创新
    第三节 中国证券业营销服务创新
    第四节 中国证券业声誉模型及检验
第六章 促进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改善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环境
    第二节 加强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制度建设
    第三节 拓展证券公司业务以促进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四、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D]. 熊绍帅. 广西大学, 2020(07)
  • [2]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3]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经济影响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D]. 王迎.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4]论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D]. 罗晋京. 暨南大学, 2009(09)
  • [5]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D]. 董维维.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D]. 洪毅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7]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宇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8]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威. 天津财经大学, 2008(09)
  • [9]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选择研究[D]. 阿托木.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10]中国证券业发展与创新研究[D]. 李洪尧.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