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价格形势与2003年趋势分析

2002年价格形势与2003年趋势分析

一、2002年物价形势与2003年走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然[1](2013)在《基于通货膨胀率的山东省综合物价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山东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笔者进行对我省物价波动的分析,会在实质上帮助我们把握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情况。本文通过构建反映我省物价波动的综合物价指数可更直观、敏锐的考察我省物价波动情况,进而分析我省物价波动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我省政府提供调控物价的相关实证研究基础,帮助我省经济稳步增长。目前,学者研究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仍旧是物价上涨。针对目前国际学者大多直接采用单一的指数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对物价波动及当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程度进行描述的方法不尽全面。本研究认为由我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及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等一些省情的特点,我省实际情况是不适合仅用一种物价指标来考察我省物价波动或通胀的幅度的。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山东省现行的九种物价指数指标进行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出综合物价指数,利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计算我省的通货膨胀率,验证综合物价指数衡量山东省物价波动的合理性。并通过实证发现,运用季节调整后的综合物价指数可以更准确监测山东省物价波动的情况。可由实证得出,构建新的综合物价指数作为衡量目前我省物价波动的指标,可更准确地反映我省物价波动的特征及趋势。再次,本论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物价波动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经验,利用已经构建的综合物价指数建立我省物价上涨成因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分析得出综合物价指数与其影响物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本文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笔者试提出几条能够带动我省物价指数及物价关系体系的建立的建议,同时,通过实证可以定量分析影响当前物价波动的因素对我省物价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后,本论文利用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出对应的诱发物价波动的指标,实证分析了影响物价的各因素与我省综合物价指数之间的因果关系、数量关系。在实证结果上进行经济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几条稳定我省物价的合理化政策建议。

李颖[2](2011)在《中国物价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价波动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要素。1978年以来,我国价格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在30多年的价格改革进程中,国内各个领域的物价逐步放开,物价放开的领域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逐一蓬勃发展,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经济运行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维持国内物价稳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重要调控目标,而调控手段、调控时机以及政策的有效性显然是重要且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收集和研读了国内外与物价波动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和统计数据,利用国际上前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国内物价的波动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综合研究了通货膨胀预期、引起国内物价波动的原因及对其他领域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以及物价景气指数的建立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利用滚动方式构建VAR模型并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的方法计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序列。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通货膨胀预期不仅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还会引发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物价波动的具体特征,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理论框架下,从厂商最优定价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的具体运行环境和物价波动特征,选择了10个宏观经济指标构成了宏观经济对物价的影响因素集Ω,利用滚动方式构建VAR模型同时进行样本外预测的方法计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πe。结果显示,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πe)和通货膨胀预期πe的历史运行轨迹比较相近,但波动幅度存在差异。在物价上升时通货膨胀预期一般较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物价下降时,通货膨胀预期一般较通货膨胀率高。二、利用非线性LSTR模型刻画了通货膨胀率π(Q)的动态运行轨迹和影响因素,估计结果表明经济波动、通货膨胀预期tπ和货币政策均对国内物价波动具有显着的非线性影响。本文针对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通胀预期和经济波动进行了非线性检验,结果发现,非线性LSTR模型拟合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为了度量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物价调控效果,本文选用1-3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构建LSTR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以利率r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模型的门限值为2.8%,以Mlr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模型的门限值为3.9%。当通货膨胀预期低于2.8%时,降低M1增速具有显着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当通货膨胀预期在2.8%-3.9%时,调整利率和M1增速对未来通货膨胀均具有显着的调控作用;而当通货膨胀预期高于3.9%时,调整利率是抑制未来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三、以我国各领域物价指数以及与物价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物价因子增强型向量自回归(FAVAR)模型,进而得出我国物价波动对其他影响因素冲击的响应效果。本文以31种与物价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和17种物价指数为基础,借助因子分析法的思想提取出4个宏观经济因子和2个物价因子,并据此构建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即FAVAR模型。模型结果显示:(1)货币政策仍然是调控物价水平的有效手段,不过需要针对不同的调控对象和调控目标,差异化地选取货币政策工具。(2)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进出口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将不会引发严重的物价上涨。(3)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将在长期内引起生产领域的价格波动,房地产价格对国内物价有着重要的正向冲击效应。(4)对于国内的上下游价格、粮食价格、货币政策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等各个角度分析表明国内物价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并且复杂的,建立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FAVAR模型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四、基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波动理论,构建了我国的物价景气指数以及物价预警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模型对物价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本文利用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周期研究方法,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准指标,在大量与物价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中,筛选出我国物价波动的一致指标组和先行指标组,进而合成了我国物价一致合成指数和物价先行合成指数。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中的“谷-谷”对应法,自1997年以来,我国物价周期己经历了3个完整的循环,2009年7月-2010年10月正处于第4个循环的扩张期内。另外,本文选取了与物价密切相关的8个指标建立了我国物价预警监测系统。结果显示,物价预警综合指数与物价一致合成指数的走势很接近,可以敏感地反映物价的周期性变化,同时直观地显示出价格水平所处的状态,是一种监测国内物价波动的有效工具。本文借鉴国际上前沿的物价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从物价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多个角度对我国的物价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变化机理,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可以为中央银行等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具体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有助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合理有效的宏观政策。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志雄,甄明霞,祁也萍,严军[3](2011)在《关于上海当前物价形势的基本判断:特点、因素和趋势分析》文中认为当前上海和全国物价上涨是自2003年以来的第三轮上涨周期。本文从本轮价格上涨的基本面开始,全面系统分析影响当前物价形势的因素与环境,并从宏观、微观和周期性因素的角度,对本轮物价后续走势做出预期判断。总体看,目前CPI涨幅仍处于可控区间,食品类价格上涨仍是结构主因,但面临的持续上涨压力值得高度重视。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较大,影响物价产生波动的各种因素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对外经济制度因素形成的被动货币超发、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国内外投机炒作因素将继续存在。从周期性因素看,当前正处于物价上涨上升阶段的中期。总体判断,整个物价形势不完全是单边上涨趋势,也可能呈现为波动态势,从中期趋势看,物价波动将成为常态。

吴兴杰[4](2010)在《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至今短短数十年间,我国刑事犯罪的增长速度以及绝对规模均呈现迅猛上升态势,社会治安形势之严峻不容小觑。权威统计数据与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以及刑事犯罪率有着相似的变化周期、一致的空间分布。因此,规模激增的流动人口被猜测是推高我国社会整体刑事犯罪率的重要推手之一。本文以犯罪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权威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鉴于我国流动人口低收入和高侵财型犯罪的典型事实、较为完善的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体系以及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本文重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收入差距与犯罪视角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根据传统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流动人口由于其与其他社会群体间显着的横向收入差距而具有更高的犯罪倾向,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将导致社会整体犯罪率的上升。针对上述传统理论推论,文章运用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虽然我国整体流动人口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显着的收入差距,但其整体规模与社会犯罪率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计量结果在一系列检验中均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上述实证研究貌似颠覆了相关传统理论推论。面对实证研究与理论推导的不一致,文章对理论推导的假设前提与实证研究的计量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比照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群体内部收入的差异性以及收入差距“参照组”的选择对流动人口犯罪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相关计量模型均忽视了上述问题。在考虑了流动人口内部收入差异性以及收入差距“参照组”选择等因素后,有关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完全适用于我国流动人口与犯罪问题的分析之中,并得到了我国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收入差距在流动人口犯罪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社会资本差距又是决定我国流动人口群体间、群体内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差距与犯罪的研究是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研究的延伸与深化。本文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流动人口就业最为密集的务工、服务、经商等行业中,社会资本差距是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高社会资本省内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助于抑制社会整体犯罪率的上升,而低社会资本跨省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将诱发更多的社会犯罪。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关系,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是流动人口犯罪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还体现为收入差距不仅直接影响犯罪率,它还是引发人口流动的重要驱动力,而流动人口特定群体又与犯罪率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分解跨省流动人口的方法,解决地区间收入差距、跨省流动人口、刑事犯罪率实证研究中的共线性问题,增强了相关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关大宇[5](2010)在《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货币政策的决策对经济运行具有深远意义,其变化既能影响名义变量又会在短期内影响实际变量,即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为综合考察金融市场价格的货币政策信息功能,度量货币政策条件的松紧状况,有的经济学家构造了包含金融市场价格的广义物价指数,他们指出如果金融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等反映当前和未来消费的货币现值,央行应将其价格膨胀纳入政策考虑范围内。还有一些学者主张使用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同金融市场价格构造一个资产的价格指数,根据资产涵盖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货币条件指数(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 MCI)和金融条件指数(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 FCI)等目前,尽管在绝大多数国家中恶性通胀似乎也早已销声匿迹,但宏观经济波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近二十年来,多数国家经济波动的原因往往是源于金融领域,特别是资产价格迅速膨胀然后急速崩溃,造成了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性因素。同时,随着房地产价格飙升而带来的泡沫化趋势也深深威胁着经济的稳定运行,由于政策调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累积和破裂最终也会成为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甚至引发金融与经济危机。所以在综合考虑货币政策的金融市场价格、数量的基础上,有必要把能体现非货币资产的变量加入到MCI中来,这样才能更充分的考虑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胀的影响,才能更准确的说明一国的经济金融货币政策形势。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市场发展迅速的国家,就越应该考虑到其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此,在MCI的基础上,Goodhart和Hofinann (2000)提出了金融条件指数,它是在MCI中加入了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同样有影响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得来的,并指出由此得到的FCI可以显示出MCI中未能反映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状况和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更系统、全面地解释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本文正是对与FCI相关的问题结合我国货币政策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这主要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FCI的构建和检验以及评价、货币政策实施中规则或相机抉择的使用等,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意义和理论研究方法。总结之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创新以及不足之处。第2章对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和传导机制进行概述。利用图形和数理模型对不同传导机制的作用方式进行说明。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加以归类,这主要有定性和定量因素。并根据不同指标对国民经济主要目标变量的影响着重讨论了定量因素代理变量的选取,为后文构建中国的FCI遴选出合适的基础指标。第3章考察了宏观经济总量和通胀与之前提到的货币政策传导可量化因素间的系统性变化。在现代宏观经济冲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VAR这一系统模型检验了货币政策的金融市场价格传导机制、金融市场数量传导机制和非货币性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尽管响应期数不尽相同,但结论发现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以及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确实可以显着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肯定了这几个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存在。基于对各传导变量相互影响的认识,采用单方程非线性STR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传导对产出影响的非对称性,统计量说明非线性STR模型中,货币数量增长率、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和其二阶滞后、股票价格增长率的一阶和四阶滞后较适合作为转换变量,控制非线性模型在不同状态间的转变,因变量对以上指标也呈现明显的非对称特征。非线性模型中市场利率不适宜作为转换变量,这与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货币政策执行中利率影响的非对称性并不一致,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干扰了的金融价格内在平衡机制;货币数量增加对产出的整体促进作用随着非线性部分的加强而逐渐减弱,而非线性部分中利率的影响则趋于消失;不论是线性或非线性部分,房地产价格对实际经济增长推动作用都要强于股价,并且平滑参数说明房地产市场对实际产出的非线性作用比股票市场更强,样本期内多以双线性模型叠加形式出现;BDS检验说明,同远期值相比,以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增速的近期作为转换变量时可更好满足残差独立同分布要求,说明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使得其波动较大,致使短期内波动就可改变宏观经济整体发展趋势。第4章介绍了以往FCI的发展进程,提出可在宏观经济学AD-AS框架下推导FCI的数理模型形式,总结之前学者提出的计算FCI各个方法的特点,为进一步衡量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度量整体金融经济形势,在加入非货币性资产价格因素和货币规模等变量后,分别使用总需求模型的缩减式、VAR模型、SVAR模型、主成份回归模型以及联立方程模型构建了中国的FCI,其中使用联立方程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过图形比较,动态相关系数,非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方法综合考察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及对我国情况的适用性,对指数进行了检验和评价,说明其与环比通胀可以较好地拟合,相关性和因果关系较强。FCI上升表明金融形势宽松,反之则是金融形势从紧,并且其时间变化与我国现实金融环境波动有显着联系,由不同方法得出的FCI中当利率和汇率权重较大时对通胀的反应时效性较好,其对金融形势的波动也比较敏感;而当房价和货币数量权重较大时,指数对货币政策微调导致的非趋势性改变则反映不够,但却可以很好地解释实际金融货币政策的趋势性变化。说明房地产市场确实对货币政策有很强的反馈作用。最后,利用不同的FCI对通胀做了样本内和样本外预测,使用VAR无条件预测改进了样本内预测的精度;引入“适应性预期”假设,在调整速度为1的理想情况下,把随机游动模型和VAR模型相结合,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到的FCI可以改善样本外预测精度。从实证上说明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带有一定的适应性特征,对于金融条件的变化等新信息则主要作用于通胀的非趋势部分,居民和企业还是以过去的通胀信息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第5章通过对货币政策的规则行事或相机抉择的阐述,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是如何实施的。在短期动态分析中指出以货币数量为目标的政策规则要比以利率为目标的规则更可能使宏观经济整体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而且只要央行对经济的反应内生于规则中,那么规则与相机抉择是不矛盾的,规则行事只是相对稳定的相机抉择,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特别时期偏离规则是允许的。当对McCallum规则和Taylor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做考察时,GMM估计中使用了上文得出的反映金融条件变化的FCI做工具变量,结论指出McCallum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并不是很吻合,而且基础货币对通胀还出现了顺经济周期的行为,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而Taylor规则的估计结果则证实该规则与我国利率实践吻合的相当好,央行反应函数也表现出较强的平滑性特征,名义利率目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较慢,对通胀的反应则仍显不足,出现了实际利率顺经济周期变化的现象,不利于价格水平的稳定。根据短期动态分析的结论,此时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对缓解利率调控的不稳定性就至关重要。第6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我国货币政策传递的疏导,提高FCI对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作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方式以及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栗宝卿[6](2010)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传统化石类能源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其消耗带来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显现,历史上的四次能源危机和传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给人类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战略重点,发展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其价格逐步降低,部分可再生能源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与此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技术属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不止是解除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和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的一系列约束,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动力,甚至把它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我国化石类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过多地依赖以煤为主的化石类资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化石类能源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禀赋和环保以及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角度看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根据目前的测算看,总蕴藏量达50亿千瓦以上,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消除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能源利用历史的角度看,能源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次世界性的能源系统替换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努力,可再生能源目前虽然已初步具备替代的属性,但其作为完全替代性能源的发展过程仍将是漫长的,需要财税政策长期地支持,对此我国要有充分的准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的实施,首先要遵从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运行方式和特性具体分析看,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高技术、外部性、产业化、资金密集型和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六个主要特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可划分为研发、示范、产业化发展、商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所需政策都有所不同。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研发、资本、政策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在四个因素中,市场和研发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政策和资本均围绕市场和研发两个要素展开。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过程中,要结合上述规律和技术及市场现状,首先要清晰目前和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发展?怎样实现高效发展等问题。从矫正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市场失灵角度看,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国家财政、税收职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国家主导,财税支持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在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时,需要强调国家的主引导作用,避免单纯强调技术因素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区别发展阶段一律施以激励政策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层次性,对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详加识别、重视项目运营,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具体化和稳定性,财税政策支持要有足够性以及注意协调相关利益方的平衡等要素。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在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管理机构,清晰财税政策的目标,把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的执行效率。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保持资源禀赋与种类发展、资本和技术、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上下游、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际气候变化规则七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根据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项目示范、产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四个阶段的规律,财税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财政政策注重于前三个阶段,税收政策侧重于后两个阶段,总体过程看,财税激励政策趋于由强转弱。从我国资源禀赋和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各种类技术以及市场发育状况看,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排序是积极发展小水电和风电,稳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地热能,谨慎发展海洋能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明智选择。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和和政策现状表明,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立法缓慢,操作性不强,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效益缺失,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定期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实施的作为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未来总量收支状况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按照我国发展需求目标,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以弥补未来的项目补贴需求,由于当前火力发电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尽快疏导电价矛盾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一个占据电力市场较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巨额亏损,而可再生能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化石类能源以及更加环保的成本外部性并没有显性化,根据当前技术条件和国际市场相关交易情况,对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量化测算结果显示,在完全成本的口径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不比传统能源价格更高,且未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增强,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价格将更具有竞争性。此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的因地制宜开发的特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目前还有缺失,符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特性(分布式能源)出发的市场政策亟待建立;面向公众团体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引导政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目前的政策现状,我国财税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包括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要统筹;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税收政策要综合引导,各有侧重以及保持政策具体公开而透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原则。在财政支持具体政策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清晰财政支持目标效果,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负担兼顾东西部差距,借鉴《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施行差别化的负担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等。在税收政策方面,需要尽快清晰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税法、清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激励细则。关于资源税和碳税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现状,应该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总体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此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除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和矛盾需要尽快解决,比如:强化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传统电力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好相关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疏导当前电价矛盾和以电价机制引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之,本文大量的实证材料,从人类能源利用历史、资源环境出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三大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能源转换难度,论证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性分析出发,论证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通过考察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和突出矛盾,试图跳出单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从更宽广的视野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影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分析出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未来发展的规模、未来的成本走势及补贴政策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财税支持的渠道和方式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补偿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提出详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寄希望于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鉴于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多,难以——详细论证,本文侧重于占可再生能源较大比例的电力部分进行了论述。

李波,徐建军,张泰欣,周文渊[7](2010)在《当“注定”的过热遇上“先至”的调控》文中认为伴随2009年12月份、第四季度超预期数据的冲击,市场上对我国2010年上半年出现经济过热、恶性通胀的担忧日益抬头,经济过热、加息提前似乎已经成为“注定”的事。然而经济问题永远是一个难以拆解的魔方。在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措施出台后,再度审视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包括最?

张健华,宣昌能,纪敏,袁鹰,伍超明,马志扬,王月[8](2010)在《我国物价波动风险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徐家杰[9](2008)在《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文中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人民币汇率问题几度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工商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既涉及到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问题,又涉及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对于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争论,关键问题是要测算出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关键问题则是测算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合理幅度。这两个问题都需要理论界予以解决,本文的选题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具体来说,本文试图分析不完美套利条件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并且得出结论:不完美套利条件下存在一个可以保证内外经济都处于均衡状态的人民币汇率区间,该区间的边界可以作为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参考。因此本文的意义在于探求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同时为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波动幅度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首先分析了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通过建立一个包含一个国家、两个部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两种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模型,本文认为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是由居民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不同的偏好、理想的外债余额-产出比以及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的。具体而言,均衡汇率由三部分构成: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决定均衡汇率的需求因素和决定均衡汇率的供给因素;而均衡汇率的动态变化则主要来自于供给因素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后本文放松假设,讨论不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不完美套利意味着沉淀成本和交易成本不可忽略。借助于Dixit(1989)和Dumas(1992)的沉淀成本和交易成本模型,本文进一步证明:当套利不完美的时候,均衡汇率将是一个包含购买力平价的区间;而当沉淀成本和交易成本均消失的时候,均衡汇率区间将退化为一点,即购买力平价。而这里的购买力平价是内外均衡条件下的购买力平价,即完美套利条件下的均衡汇率。因此可以用内外均衡条件下的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称为中心汇率和两个边界汇率)来完整充分的刻画不完美套利条件下的均衡汇率。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寻了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各年的均衡中心汇率,然后利用一个转换函数为logistic函数形式的双阀值单变量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LST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的上下界。结果显示,若以人民币年平均汇率对均衡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度量,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是[-18.2%,14.9%],不仅如此,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汇率区间内外的运行机制转换速度非常快。基于上述结果,本文作出判断: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由于人民币市场汇率表现的较为稳定,而同时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总体上却在升值通道中,因此人民币汇率开始日益低估;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面,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合理设置应该是在均衡中心汇率上下[-18.2%,14.9%]的范围内。最后,文章认为应该采取多次不连续重估的策略遏制当前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李奕滨[10](2007)在《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角度》文中认为对于货币经济学而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研究主题。我国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关注与讨论开始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有人认为在通货紧缩期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无效。到底应该如何来评价货币政策效果?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货币经济文献的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经典货币理论还是最新规则,在对货币效果的评判上都在重复这样的观点——货币长期中性而短期非中性。这说明弗里德曼的观点是有生命力的,货币在长期里只能影响物价而不能影响实际产出。这一结论让我们再回头去看我们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指责,发现不是货币政策失效,而是我们对货币政策赋予了太多的内涵。我们忽略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边界”问题。不仅财政在自身财力不足的时候向中央银行施压,而且其他社会经济问题也倾向于甚至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超载”的结果必然是货币政策的非合意失效。因此这提醒了我们对货币政策效果的评判需要回归其本质,即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只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两个指标相关。而更进一步,在货币政策的范畴里,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两个指标实际上经常被视作衡量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两个变量。就我国情况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笔者决定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角度来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长期稳定”,其准确含义既不是“零通货膨胀”,也不是“围绕零通货膨胀率”上下波动,而是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狭窄的低通货膨胀目标区”。至于经济增长率指标,在实践中,由于难以准确估算“潜在增长率”,高估和低估的可能性都存在。中央银行在这种不确定的条件下,为避免被动,只能在“狭窄的低通货膨胀目标区”约束下,谨慎地选择增长率目标,使经济保持潜在增长率。2.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表示通货膨胀率,代替国内普遍采用的居民物价指数CPI,用真实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Real GDPGrowth rate)指标代替了国内的名义GDP的增长指标,根据我国1986-2006年的数据估算,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合意区间分别为:1-6%,以及7-10%。这意味着在如果货币政策的调控在长期内可以使我国的物价保持在此区间内波动,而且,通货膨胀率保持稳态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10%的增长幅度,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有效。3.本文尝试采用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值与合意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自2001年开始正逐渐好转。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货币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识别,结果发现对GDP产生影响的解释度最高的变量是当期的M1,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变量中,当期存款利率DepositR对物价指数的解释效果最好。这说明选择货币供给量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不合适。而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利率市场化是此间货币政策效果好转的原因。4.如果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还是以稳定币值为主的话,那么通货膨胀目标制将是可行的选择。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二、2002年物价形势与2003年走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物价形势与2003年走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通货膨胀率的山东省综合物价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物价波动理论研究
        1.2.2 物价指数与物价波动的相关研究
        1.2.3 物价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2章 构建反映物价波动的综合物价指数
    2.1 构思与方法简介
        2.1.1 构建综合物价指数的基本思想
        2.1.2 构建综合物价指数的方法简介
    2.2 指标、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2.2.1 指标的选择
        2.2.2 数据选取和说明
    2.3 综合物价指数的构建及评价
        2.3.1 综合物价指数构建
        2.3.2 综合物价指数的评价
    小结
第3章 物价波动特征及趋势分析
    3.1 季节调整方法简介
        3.1.1 传统方法的评价
        3.1.2 X-12 方法
    3.2 数据选取与说明
    3.3 物价波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3.3.1 山东省综合物价指数的季节调整
        3.3.2 山东省综合物价指数季节调整的效果对比
        3.3.3 两种物价指数下的通货膨胀率的对比
    小结
第4章 物价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理论依据和方法简介
        4.1.1 实证检验理论依据
        4.1.2 实证方法介绍
    4.2 指标选择、数据选取和说明
        4.2.1 指标的选择
        4.2.2 数据选取和说明
    4.3 物价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物价波动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4.3.2 建立物价波动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
    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山东省物价波动趋势
        5.1.2 影响山东省物价波动的因素分析
    5.2 基于本研究的政策建议
    5.3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物价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历程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结构安排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1.3.2 全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物价波动理论及我国物价波动历程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测量
        2.1.1 物价相关的基本概念
        2.1.2 物价的测度指标
    2.2 物价相关理论发展及最新趋势
    2.3 我国物价波动历程概述
        2.3.1 价格改革初始阶段的物价波动特征分析(1978年~1984年)
        2.3.2 价格改革的发展阶段的物价波动特征分析(1984年~1988年)
        2.3.3 价格改革的治理整顿阶段的物价波动特征分析(1988年~1991年)
        2.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建立阶段的物价波动特征分析(1992年~2000年)
        2.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深化和完善阶段的物价波动特征分析(2001年以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物价波动、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
    3.1 关于通胀预期的理论推演
        3.1.1 关于通胀预期问题的理论前沿
        3.1.2 粘性信息理论下的预期
    3.2 通货膨胀预期的估计
        3.2.1 通胀预期的估算方法
        3.2.2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计算
    3.3 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调控
        3.3.1 非线性STR建模方法
        3.3.2 STR模型的变量选取和数据检验
        3.3.3 通货膨胀、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非线性模型的识别和建立
    3.4 通货膨胀、通胀预期与货币政策调控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3.4.1 转换函数的对比分析
        3.4.2 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的非对称反应分析
        3.4.3 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预期非对称反应分析
        3.4.4 通货膨胀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非对称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AVAR模型对我国物价波动的多因素分析
    4.1 关于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FAVAR模型的基本思想及估计方法
        4.2.1 FAVAR模型的框架
        4.2.2 FAVAR模型的约束条件与计算方法
    4.3 主成分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
    4.4 我国物价波动FAVAR模型的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4.5 建立我国物价波动的FAVAR模型
        4.5.1 可观测宏观经济变量矩阵X_1的因子求解
        4.5.2 物价指数对可观测因子的回归模型
        4.5.3 物价指数集的因子分析
        4.5.4 中国物价FAVAR模型的检验和建立
    4.6 基于FAVAR模型对我国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
        4.6.1 国际因素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所引起物价因子的响应分析
        4.6.2 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冲击所引起物价因子的响应分析
        4.6.3 股票市场的冲击所引起物价因子的响应分析
        4.6.4 流动性和房地产因素的冲击所引起物价因子的响应分析
        4.6.5 两类物价因子间的冲击响应分析
    4.7 1998年~2010年影响我国物价波动的国内外因素进行分析
        4.7.1 我国物价影响因素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
        4.7.2 商品价格的传导关系
        4.7.3 粮食价格波动对物价变化的重要影响
        4.7.4 国际能源价格巨幅波动,PPI先扬后抑
        4.7.5 国外需求的波动对我国国内物价的影响
        4.7.6 货币政策的松紧变换,增加了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物价周期波动的测定、分析与预测
    5.1 物价景气指数的构建
        5.1.1 合成指数的计算方法
        5.1.2 物价合成景气指数的构建
        5.1.3 利用物价一致合成指数对我国物价周期态势的分析
    5.2 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变动分析
        5.2.1 产出缺口的计算
        5.2.2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5.3 我国物价预警信号系统的构造
        5.3.1 物价预警指标的选取
        5.3.2 预警界限的定义
        5.3.3 预警界限的确定
        5.3.4 我国物价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5.4 基于LSTR模模型对我国物价动态路径的研究
    5.5 基于LSTR模型对物价景气周期走势的预测
    5.6 我国物价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分析
        5.6.1 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价格
        5.6.2 农产品价格走势变化
        5.6.3 最终消费品价格
        5.6.4 通货膨胀预期对物价波动的影响与农产品价格走势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政策建议
    6.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他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关于上海当前物价形势的基本判断:特点、因素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物价上涨形势的基本面分析
二、当前影响物价形势的因素与环境分析
    (一) 引发物价上涨的因素与环境
        1. 国内经济刺激政策、对外经济制度与国际货币失衡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宏观环境。
        2. 输入型成本上升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形成的传导因素。
        3. 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形成的部分要素供求矛盾较大因素。
        4. 极端灾害性气候成为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触发源头。
        5. 流动性过剩和市场管理约束制度不完善形成的投机炒作因素。
    (二) 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与环境
        1. 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市, 将缓解市场流动性和减弱需求预期。
        2.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货币流动效率相对比较低。
        3. 产能过剩的总体供需格局并未出现实质性改变。
        4. 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 一定程度上将抑制物价上涨。
三、本轮上海物价走势的基本判断
    (一) 各种不确定性影响将成为左右本轮物价上涨走势的重要因素
    (二) 外部流动性过剩将继续, 美元具有的双重性特点将可能导致物价较大波动
    (三)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带动基础原材料需求增加, 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将继续存在
    (四) 生产价格上涨对终端消费价格的滞后性传导将在明年进一步显现
    (五) 从物价波动的周期看, 当前物价上涨是2000年以来第三次较大波动上涨, 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中期, 继续上涨的压力较大
四、应对价格波动的几点建议

(4)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安排 2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典型事实与问题
2.1 流动人口与犯罪的潜在联系
    2.1.1 流动人口与犯罪变化周期的趋同性
    2.1.2 流动人口与犯罪空间分布的一致性
2.2 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犯罪的链接点
    2.2.1 流动人口迁移的趋利性
    2.2.2 流动人口收入的差距性
    2.2.3 流动人口与犯罪的侵财性
    2.2.4 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犯罪的联系节点
2.3 本章小结 3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文献综述
3.1 犯罪社会学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
3.2 犯罪经济学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
    3.2.1 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研究
    3.2.2 收入差距与犯罪经验研究
3.3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
    3.3.1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理论研究
    3.3.2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研究
    3.3.3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经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流动人口与犯罪:收入差距与犯罪理论的一个颠覆?
4.1 传统推论: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犯罪参与率
4.2 流动人口群体间收入差距与犯罪: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4.2.1 计量模型及数据描述
    4.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4.3 流动人口群体间收入差距与犯罪:基于时间序列的研究
    4.3.1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4.3.2 协整检验
    4.3.3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4.4 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率:理论、实证矛盾的进一步佐证
    4.4.1 传统推论:农村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犯罪倾向
    4.4.2 农村流动人口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4.5 传统推论与计量结果差异的理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研究
5.1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决策
    5.1.1 流动人口收入差异性与犯罪决策
    5.1.2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参照组”与犯罪决策
5.2 流动人口内部收入差异与犯罪实证研究
    5.2.1 计量模型与数据描述
    5.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5.3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参照组”与犯罪实证研究
    5.3.1 计量模型与数据描述
    5.3.2 计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差距与犯罪
6.1 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差距与犯罪决策
6.2 分地区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差距与犯罪实证研究
    6.2.1 计量模型与数据描述
    6.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6.3 分行业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差距与犯罪实证研究
    6.3.1 计量模型与数据描述
    6.3.2 计量结果及分析
6.4 计量结果的理论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地区间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犯罪的实证研究
7.1 收入差距多重性与流动人口犯罪
7.2 地区间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犯罪的实证研究
    7.2.1 计量模型与数据描述
    7.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7.3 实证研究的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1.1.2 当前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1.4.2 国外实证研究现状
    1.4.3 国内实证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有待改进的不足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及作用途径
2.1 传统金融市场价格机制
    2.1.1 利率机制
    2.1.2 汇率机制
2.2 传统金融市场数量机制
    2.2.1 货币数量机制
    2.2.2 信贷传递机制
2.3 非货币资产价格机制
    2.3.1 托宾的Q理论
    2.3.2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2.4 制约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
    2.4.1 定性因素分析
    2.4.2 定量因素分析 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3.1 冲击理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应用
3.2 金融市场价格传导机制的检验
    3.2.1 连续时间下利率与汇率间的动态关系
    3.2.2 实证分析
3.3 金融市场数量传导机制的检验
3.4 非货币性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检验
3.5 非线性模型在货币政策传导分析中的应用
    3.5.1 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形式、检验和估计
    3.5.2 不同形式模型的估计结果比较和非线性行为解释
3.6 本章小结 4 有关中国金融条件指数的构建
4.1 金融条件指数的提出、发展及应用综述
4.2 金融条件指数的理论基础
    4.2.1 金融条件指数的数理模型推导
    4.2.2 金融条件指数的计算过程
4.3 有关中国金融条件指数的实证分析
    4.3.1 样本数据选取和处理
    4.3.2 通过多种方法构建中国的金融条件指数
    4.3.3 金融条件指数的检验和评价
    4.3.4 金融条件指数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金融条件指数的政策规则比较分析
5.1 货币政策中的相机抉择和规则制定
5.2 MCCALLUM货币政策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
    5.2.1 McCallum规则形式
    5.2.2 广义矩估计方法
    5.2.3 实证结果
5.3 TAYLOR货币政策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
    5.3.1 Taylor规则形式
    5.3.2 实证结果
5.4 稳定的利率政策规则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性建议和主张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一、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二、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三、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四、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一、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二、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二、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危害
        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一、水能
        二、风能
        三、太阳能
        四、生物质能
        五、地热能及海洋能
    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消除资源约束、保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三、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五、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一、风力发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小水电
        四、生物质发电
        五、地热发电
        六、海洋能发电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四、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一、高技术性
        二、资金密集型
        三、外部效应
        四、产业化特征
        五、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六、间歇性、随机性特点
    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一、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三、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三、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四、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一、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二、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三、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四、消除电网约束,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一、技术研发支持
        二、投资和生产鼓励
        三、培育市场政策
        四、鼓励消费政策
    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一、目标的清晰性
        二、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三、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四、重视项目运营
        五、激励政策的透明、公开性
        六、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七、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八、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九、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十、相关方利益平衡
    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二、不厘清发展阶段、制定一刀切政策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会阻碍经济发展
        四、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重视、政府主导
        二、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五、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六、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七、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八、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二、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三、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二、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风力发电
        一、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二、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三、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四、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五、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六、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二节 小水电
        一、政策变迁
        二、项目经济性
        三、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四、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五、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节 生物质能
        一、项目经济性状况
        二、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三、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四、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一、项目经济性情况
        二、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四、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一、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二、地热能主要情况
        三、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二、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一、国家重视,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二、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
        三、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协调
        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三、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四、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五、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六、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七、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二、立法缓慢,配套措施不完善
        三、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四、资源、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五、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六、财政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组织不力
        七、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效率有待提高
        八、政策不及时、政策模糊不清晰
        九、政策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缺失
        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十一、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十二、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一、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二、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二、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三、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四、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五、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一、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二、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一、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二、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三、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四、综合引导、各有侧重
        五、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六、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七、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二、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三、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五、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六、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二、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三、资源税、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第四节 其他建议
        一、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二、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重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
        四、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五、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七、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第三节
    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边界与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均衡汇率理论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二节
    基本因素均衡汇率理论 第三节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第四节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第五节
    国际收支均衡汇率理论 第六节
    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理论 第七节
    本章结束语 第三章
    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 第一节
    已有均衡汇率理论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完美套利条件下的均衡汇率模型 第三节
    均衡汇率模型的经济含义 第四节
    本章结束语 第四章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 第一节
    不完美套利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国际投资中的沉淀成本与均衡汇率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与均衡汇率 第四节
    均衡汇率区间及其形成机制 第五节
    本章结束语 第五章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中心汇率的决定 第一节
    基期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第三节
    美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第四节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中心汇率的决定 第五节
    本章结束语 第六章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边界的决定 第一节
    关于STR模型的述评 第二节
    二阀值单变量LST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第三节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边界的决定 第四节
    本章结束语 第七章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的政策意义 第一节
    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争论 第二节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讨论 第三节
    当前的问题与我们的对策 第四节
    本章结束语 全篇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提出
    1.2 有关概念的说明
    1.3 文章的研究思路及预期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内涵的演变
    2.2 西方经典货币理论对对货币政策效果的相关论述
    2.3 当代西方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
    2.4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讨论
    2.5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指标及其合意区间的确定
    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界定
    3.2 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认定
    3.3 币值稳定含义及其测定指标
    3.4 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合理区间的确定
    3.5 我国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估算
    3.6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系数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实现货币政策效果的操作实践
    4.1 1993年至1997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4.2 1998年至2002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4.3 2003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5.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评价
    5.2 运用通货膨胀指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检验
    5.3 运用经济增长率指标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检验
    5.4 货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识别
    5.5 回归分析的结论和启示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总体框架设计与政策建议
    6.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含义及特征
    6.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
    6.3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
    6.4 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制模式的选择
    6.5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设计
    6.6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法律与配套设施保障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结论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EIU COUNTRYDATA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2002年物价形势与2003年走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通货膨胀率的山东省综合物价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D]. 刘然.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2]中国物价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D]. 李颖.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3]关于上海当前物价形势的基本判断:特点、因素和趋势分析[J]. 王志雄,甄明霞,祁也萍,严军. 上海经济研究, 2011(02)
  • [4]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 吴兴杰. 浙江大学, 2010(08)
  • [5]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 关大宇.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6]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D]. 栗宝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 [7]当“注定”的过热遇上“先至”的调控[N]. 李波,徐建军,张泰欣,周文渊. 中国证券报, 2010
  • [8]我国物价波动风险和对策[J]. 张健华,宣昌能,纪敏,袁鹰,伍超明,马志扬,王月. 经济研究参考, 2010(08)
  • [9]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D]. 徐家杰. 复旦大学, 2008(03)
  • [10]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角度[D]. 李奕滨. 同济大学, 2007(10)

标签:;  ;  ;  ;  ;  

2002年价格形势与2003年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