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游离壁慢传导通路的定位及射频消融

左游离壁慢传导通路的定位及射频消融

一、Localiza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slow conducting pathway in left free wall(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1](2021)在《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是指心房激动经正常房室传导通路(房室结)以外的另一条异常的通路(旁道)下传,并先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而预先激动心室一部分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人群发生率为0.1%~0.3%,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无差别。旁路介导的持续性或反复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引起扩张型心肌病。最近,在一系列病例报告中发现有些预激综合征的儿童或成人患者在没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亦可发展为左心室功能障碍。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致心室预激可能会影响心室壁的运动,因此,预先激动心肌的程度和位置可能是决定整体心室功能的重要因素。然而,尚无关于不同位置旁路对心功能的影响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在长时间暴露于旁路的成年患者中。对于有症状的WPW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在无症状预激患者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最近有研究表明,无症状WPW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可能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危险因素。但是,导管射频消融在减少或消除无症状WPW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观察WPW患者不同部位旁道(右侧游离壁、右侧间隔、左侧游离壁)对心功能的影响;2、观察RFCA对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3、探讨WPW患者不同部位的旁道对其心脏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接受RFCA的60例WPW综合征患者和接受电生理评估的非预激患者20例,共8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PW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所有患者入院时至少1周内没有心动过速发作,既往心动过速负荷<5h/month。RFCA前所有患者均未曾服用或已经停止抗心律失常药物五个半衰期以上。排除标准:患有任何有可能影响心功能的疾病,包括已知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等;非心脏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急慢性性感染等。剔除标准:在腔内电生理检查中评估具有多旁路(n=1)和间歇性预激(n=2)的患者。分四个组:右间隔旁路(n=20),右游离壁旁路(n=20),左游离壁旁路(n=20),以及接受电生理评估的非预激患者(n=20)。患者临床基本数据是从医疗记录中获得的;实验室数据,包括NT-proBNP水平,均在我院临床实验室采用标准程序进行了分析。2、心电图检查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和RFCA术后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QRS时间和PR间期。3、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PHILIPS IE33型号超声,在术前1天和术后3个月,分别对这80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常规记录心脏基本情况;采用simpson法测定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同步性分析:1.室间隔-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septal-posterior wall motion delay,SPWMD)用于评估左室内收缩同步性;2.心室间机械延迟指数(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用于评估左、右心室间的收缩同步性。超声心动图均由同一位资深心脏超声专家来完成。4、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采用标准流程进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心耳,His束和右室心尖四极电极,冠状静脉窦十极电极。检查以下参数:窦性心律的AH间期、HV间期;分别行心房和心室S1S1分级递增刺激及S1S2程序刺激,测量旁道前传不应期和逆传不应期;诱发心动过速,测量心动过速周期长度,结合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旁道位置。RFCA术后观察至少30分钟,如果旁路传导消失,则认为射频消融成功。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EM)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分析。计数资料以数值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使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测试非参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各组基本临床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80例患者,各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和包括BUN,Cr,eGFR,Hs-CRP和胱抑素C水平在内的实验室数据均无显着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没有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和心房颤动等可能导致左室功能降低的心律不齐。2、心电图检查射频消融术前,WPW各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R间期缩短;射频消融术后,△波消失,QRS时间恢复正常;此外,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获得了RFCA的长期成功,无心动过速发作和△波恢复。3、心脏超声检查射频消融术前各组间LVEF有显着差异,其中右侧游离壁和间隔旁路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分别有2例患者(间隔组的10%)和1例患者(右游离壁组的5%)LVEF<50%;左侧游离壁旁路组和对照组中没有LVEF<50%的病例;射频消融术后各组间LVEF无明显差异;RFCA前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患者SPWMD显着增加,提示的左室收缩同步性降低;RFCA后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SPWMD明显缩短,左室收缩同步化改善;RFCA前后四组间LVEDd及室间同步性(IVMD)均无显着差异。4、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WPW患者的HV间期比对照组短。四组之间的逆传有效不应期和心动过速周长无差异。所有RFCA手术均无主要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RFCA前各组间NT-proBNP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右侧游离壁和间隔旁路组NT-proBNP的血浆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射频消融术后各组间NT-proBNP的血浆浓度无明显差异。6、相关性分析RFCA前,SPWMD与LVEF呈强的负相关,与QRS时间呈弱的负相关;提示同步化障碍参与心功能的降低。[研究结论]1、间隔和右侧游离壁旁路前向传导可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和左心功能受损。2、射频消融术后左室收缩同步化恢复,心功能改善,证实心室预激致左室收缩不同步是造成左室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3、临床意义:即使没有心动过速发作,超声心动图提示LV收缩不同步和/或左心功能受损的右侧旁路患者应该行RFCA。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刘国林[3](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电生理特性,并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83例患儿,其中男48例、女35例,平均年龄(9.48±2.88)岁。左侧旁道53例,成功消融51例,复发3例;右侧旁道25例,成功消融25例,复发6例;双旁道5例,成功消融5例,复发1例。83例患儿的手术即时成功率为97.6%,复发率12.3%,并发症发生率6.0%;83例患儿平均累计消融时间(149.8±42.2)s。左侧单房室旁道组的平均累计消融时间为(140.2±36.3)s,右侧单房室旁道组为(170.0±47.3)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右侧旁道(24.0%)消融后的复发率高于左侧旁道(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47)。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可能性,且右侧旁道复发率高于左侧。

赵永[4](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重要问题。临床上常采用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控制患者症状,但因其有可能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故不宜长期使用。经临床实践证明,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详细熟悉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点,以及具体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及例数、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7.07~2019.07曾就诊于吉大二院心内科且行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各种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以及应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我院心内科在2017.07~2019.07行射频消融术共治疗57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7~93岁,平均年龄55.3±14.8岁。其中房室旁路患者158例,左侧旁路患者120例,右侧旁路3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4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心房扑动18例,心房颤动94例,室性早搏77例,室性心动过速10例,复合心律失常患者16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术总成功率为98.25(560/570),复发率为7.86%(44/560),动静脉瘘、房室传导阻滞及颈部血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3%(3/570)。在左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不同消融功率、不同消融累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与消融累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以及消融累积时间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游离甲状腺素T3和乳酸脱氢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自变量设为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因变量设为术后复发,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消融功率、消融累积时间、单点或多区域消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VNRT以及左侧旁路消融中消融功率≥35W、消融累积时间≥90s可能会降低消融后复发率;在室性早搏消融中选择心室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5ms处作为消融靶点则可能有利于降低消融后复发率;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贾君迪[5](2021)在《基于心风内动假说采用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治疗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心风内动”病机假说在临床治疗中指导意义,为中医治疗室性早搏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2020年6月-2021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城院区及通州院区门诊或病房治疗,符合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颗粒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干预4周,分别在基线及4周后收集基本信息、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室性早搏次数、平均心率、中医证候评分、生命体征、肝肾功离子等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收集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等,从而验证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疗效、安全性及“心风内动”病机假说指导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史、Holter平均心率、室性早搏次数、中医证候评分总分及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Holter室性早搏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动态心电图有效率分别是76.7%和7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室性早搏次数为(2076.40±2778.80)次/24小时,对照组为(3091.73±4416.29)次/24小时,均较干预前次数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两组间室性早搏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Holter平均心率:干预后,试验组平均心率为(69.50±5.18)次/分,对照组平均心率为(67.03±4.87)次/分,与干预前相比,两组都有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平均心率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总分为(7.20±3.11)分,对照组为(11.77±3.10)分,两组总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中医证候评分总分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减轻中医单项症状,其中试验组在改善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症状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突发突止、乏力、口干、自汗、盗汗及五心烦热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在干预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对于气阴两虚证室性早搏有效,可明显减少Holter室性早搏次数。2.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可降低气阴两虚证室性早搏患者平均心率,疗效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相当。3.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可改善室性早搏患者心悸主症及气短、乏力、胸闷等气阴两虚兼症,其对于风证突发突止疗效显着,与对照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证明“心风内动”病机假说可为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具有一定临床治疗指导意义。4.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良好。

张晨峰[6](2021)在《应用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房颤的冷冻曲线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可以导致栓塞,心力衰竭,减低生活质量并且增加死亡率。冷冻球囊消融做为一种治疗房颤的新技术,以其痛感低、易于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且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大规模meta分析表明其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不论射频还是冷冻消融手术,术中实现急性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各个预测急性PVI的指标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指导冷冻消融手术提供依据。冷冻曲线直接反应冷冻消融的有效性,与肺静脉隔离密切相关。在冷冻曲线复温阶段中的复温速度,其与复温时间及温度均有关的指标,尚未有文献进行研究,我们试图通过ROC曲线来说明复温速度可以作为一个新颖且可靠的指标来判断PVI。同时本房颤中心试图通过冷冻曲线提炼出冷冻速度、到达平台期的时间和温度、最低温度等各种对肺静脉隔离有预测价值指标,来进一步评估急性PVI。并且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预测指标,并且将这些指标组成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一步评估急性肺静脉隔离。既往研究发现肺静脉解剖结构影响急性PVI,那么是否冷冻及复温速度与肺静脉直径相关,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冷冻曲线中的复温速度,以探讨复温速度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并试图说明复温速度与冷冻消融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冷冻曲线提炼出的各个预测指标,探讨这些指标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最佳界值点及预测价值。第三部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肺静脉隔离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形成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急性肺静脉隔离。第四部分进行冷冻及复温速度与肺静脉直径的相关性分析。第一部分房颤冷冻消融中的复温速度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目的:通过冷冻消融手术过程中的记录到的冷冻曲线,并生成复温速度来评估急性肺静脉隔离,同时说明复温速度与迷走神经反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房颤中心行冷冻消融房颤的病人151例,其中包括13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和21例持续性房颤的病人,手术均应用二代冷冻消融球囊进行冷冻消融。在冷冻消融手术中因行第一次消融对下一次消融效果有明确影响,在冷冻消融手术中为避免第一次消融对下一次消融效果的影响,故只选取第一次消融进行分析。每次冷冻消融通过Medtronic冷冻消融术系统软件以冷冻曲线形式记录下来,每次消融完后应用Achieve心内环装电极标测导管监测是否成功完成急性PVI。一共记录并分析了592次冷冻消融曲线。通过曲线中的复温曲线计算出每次冷冻消融的复温速度,形成ROC曲线,并通过ROC曲线来评估复温速度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记录每次消融中是否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以探讨迷走神经反射与复温速度的关系。结果:在冷冻消融肺静脉前庭电位过程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肺静脉),对比术中未发生急性肺静脉隔离的冷冻消融,发生急性肺静脉隔离消融的复温速度更慢(P<0.05)。从复温起点到复温至-10℃、-5℃、0℃、5℃、10℃、15℃、20℃的复温速度对PVI的AUC值分别为0.736、0.754、0.733、0.709、0.783、0.823、0.81,说明复温速度有对急性肺静脉隔离有预测价值,且在不同间期其预测价值有差别。计算出最有预测价值的区间是复温开始到复温至15℃(Interval thawing rate at beginning to 15,ITR15)的复温速度,其AUC在0.823,约登指数为0.558。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复温速度≤2.14°C/S是预测急性肺静脉隔离的最佳界值点,它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62%、67.18%、77.2%、82.5%。复温速度在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病人中速度要明显慢于没有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病人(1.77±0.47°C/S VS 2.22±1.01°C/S,P<0.01)。复温速度对迷走神经反射有预测价值,其得出的AUC为0.64。小结:1.在冷冻曲线中的复温速度对急性肺静脉隔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AUC面积均在0.7以上,提示复温速度可以作为预测因子之一。2.复温速度在不同区间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各不相同,从复温开始到复温至15°C的区间范围的复温速度在这些区间中的预测价值最高。3.复温速度在从复温开始到复温至15°C的区间范围对急性肺静脉隔离预测的最佳界值为≤2.14°C/S,其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性达到88.62%。4.和术中未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冷冻消融相比,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消融中的复温速度更慢,此对迷走神经反射出现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冷冻曲线中各个预测指标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最佳界值点及预测价值分析目的:建立的冷冻曲线提炼各个预测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各个预测指标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最佳界值点、敏感性、特异性及AUC的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中心行冷冻消融房颤治疗的病人151例。在冷冻消融的过程中通过Medtronic冷冻消融系统软件,记录到冷冻曲线中各个时间点的冷冻温度,并重建到电脑中。通过冷冻曲线的图形特点可以将冷冻曲线分成三个部分:快速降温期、平台期、复温期。冷冻曲线提炼出对肺静脉隔离有影响的各个预测指标:冷冻速度、冷冻的最低温度、复温速度、到达平台期时间、到达平台期温度、60秒内冷冻温度是否可达-40°C、是否冷冻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等指标。并通过ROC曲线,得到各个指标的最佳界值点及对应的Youden Index、AUC值、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冷冻速度的最佳界值点为≤-1.237°C/S,AUC为0.764,Youden Index为0.414,有66.56%的敏感性和74.81%的特异性。复温速度在ITR15的区间的最佳界值点是≤2.14°C/S,AUC为0.823,Youden Index为0.558,有88.62%的敏感性和67.18%的特异性。冷冻消融中的最低温度的最佳界值点为≤-43°C,AUC为0.809,Youden Index为0.47,有80.98%的敏感性和65.79%的特异性。冷冻到达平台期的时间(P point time)的最佳界值点为>49s,AUC为0.763,敏感性为82.86%,特异性56.76%。到达平台期的温度(P point temperature)的最佳界值点≤-37℃,其中AUC为0.778,敏感性为76.6%,特异性69.73%。在冷冻最初60秒内达到-40℃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AUC为0.671。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评估很低AUC为0.532。小结:1.冷冻曲线中的一些指标对急性肺静脉隔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包括冷冻速度、在ITR15区间的复温速度、冷冻过程中的最低温度、到达平台期的时间、到达平台期的温度,上述这些指标均对肺静脉隔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以上指标中最低温度、复温速度、到达平台期时间生成的最佳界值点对急性肺静脉隔离敏感性高达80%以上,为进一步评估肺静脉隔离提供新的依据。3.冷冻最初60秒内是否达到-40℃,术中迷走神经反射是否发生对急性肺静脉隔离预测价值较低。第三部分筛选肺静脉隔离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形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肺静脉隔离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独立预测因子,并通过这些独立预测因子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更进一步预测急性肺静脉隔离。方法:选取目前研究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对肺静脉隔离有预测价值的指标如冷冻速度、冷冻消融的最低温度、复温速度、到达平台期温度、到达平台期时间、是否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是否冷冻温度可在冷冻最开始60秒内达到-40℃为预测指标,对上述的这些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的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独立预测因子组建成Logistic回归模型来更进一步预测急性肺静脉隔离。结果:冷冻曲线生成的对急性肺静脉隔离有预测价值的指标,其中包括:冷冻速度、60秒内是否达到-40℃、到达平台期的温度、到达平台期的时间、最低温度、复温速度、是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等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冷冻速度、复温速度、最低温度为急性肺静脉隔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根据由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预测因子即冷冻速度、复温速度、最低温度可以构建出独立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这些因子构建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其AUC为0.843,回归模型的AUC面积是所有预测因子中最高的,其最佳界值点是>0.457,敏感性可以高达89.85%。小结: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冷冻速度、复温速度、冷冻消融的最低温度为急性PVI的独立预测因子。2.通过上述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更进一步评估急性肺静脉隔离,并通过这个模型得出对急性PVI最大的预测效能。第四部分肺静脉直径与冷冻消融中冷冻速度与复温速度相关性分析目的:分析冷冻及复温速度与肺静脉直径相关性。方法:通过肺静脉CTA测得肺静脉直径,通过冷冻曲线计算出冷冻及复温速度,然后对肺静脉直径及冷冻及复温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冷冻速度与肺静脉直径密切相关,与LSPV、LIPV、RSPV、RIPV直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7、-0.79、-0.74、-0.81,其P<0.05;复温速度(ITR15)与肺静脉直径密切相关,与LSPV、LIPV、RSPV、RIPV直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6、-0.31、-0.377、-0.48,其P<0.05。小结:冷冻速度与开口直径呈负相关,开口直径越大冷冻时的温度降低的速度越快;复温速度与开口直径呈负相关,开口直径越大复温时复温速度升高越慢。结论:1.复温速度对急性PVI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不同取值间期的复温速度对PVI的预测价值不同,且从复温起点至15℃这个区间的复温速度对PVI有最大的预测价值。复温速度在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冷冻实施中会更慢,且对其预测迷走神经反射有预测价值。2.通过冷冻曲线发现:复温速度、冷冻速度、最低温度、到达平台期温度及时间等多个对PVI有一定预测价值的指标。3.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可以得出冷冻速度、最低温度、复温速度是急性PVI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冷冻速度、最低温度、复温速度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急性PVI有最高的预测价值。4.肺静脉开口直径与冷冻及复温速度呈负相关。

范思洋[7](2021)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18年经验背景及目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室速是ACM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患者。室速消融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没有研究显示其能延长寿命,减低死亡率。目前关于消融的长期随访数据非常有限。该研究描述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队列中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入组了 2000年六月至2019年三月来我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手术开始行心内膜消融,对于心内膜消融失败的患者行心外膜途径。局部消融策略包括激动标测、拖带标测、起搏标测和基质标测等结果:在284名患者中共实施了 393次消融,其中心内膜途径377次,心内外膜联合途径16次。右心室游离壁基底部是室速起源的主要部位,占65.6%。81名患者进行了二次消融,28名患者经历了超过3次消融,68.8%患者在二次消融中发现了室速起源新的靶点。随访过程中有171次室速复发,19例死亡。其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消融后的无室速生存率分别为56.7%,73.2%和78.1%。多因素分析显示能诱发出超过3种室速跟室速复发再住院具有相关性(HR 1.467,95%CI 1.052-2.046,P=0.024)。室速复发再住院和诱发超过3种室速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954,95%CI 1.806-8.038,P=0.034;HR 3.189,95%CI 1.073-9.482,P=0.037)。结论:尽管ACM室速需要多次心内膜消融,但总的来说安全有效。能诱发多起源性室速与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基因型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影响背景及目的:ACM基因型和表型相关性数据仍然匮乏。该研究探究了遗传变异对于ACM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我们回顾性地纳入了 ACM患者合并致命性室速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并筛查ACM相关致病基因的患者。致命性室速定义为持续性室速、心脏骤停或ICD适当放电。结果:92例由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行射频消融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39.6±13.1岁,89.1%为男性,致病突变检出率为60.9%。单次消融后室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CM致病突变(HR,2.49;95%CI,1.19-5.23;P=0.016),包括PKP2基因突变和多个基因突变(HR,5.88;95%CI,1.74-19.91;P=0.004)。PKP2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比其他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差(P=0.023)。多个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比单个基因突变的患者差(P=0.002)。然而多次消融后,基因型和室速复发并无相关性。结论:携带ACM致病突变的患者在消融术后有较高风险发生室速复发,尤其是携带PKP2基因突变和多个基因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需要多次消融。该研究提示特定突变的ACM患者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治疗。第三部分:Hippo和经典WNT通路的抑制物EP300/TP53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心脏中被激活背景和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一种心肌原发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律失常,随后伴有进行性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ACM主要由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桥粒负责细胞间粘附,并作为机械感应和机械转导信号通路的中枢。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ACM心功能不全之前发生的早期分子变化和失调信号通路。方法:右室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取自三名来自不同家系的ACM患者,对照心脏为来自5个无心脏病症状的对照人群的移植心脏组织。用核糖体RNA剔除的方法对来自三个ACM和五个对照心脏的进行RNA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和上游转录因子富集分析,并运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技术在蛋白水平对通路的上游转录因子和调控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三例进行RNA测序患者均携带DSP截短突变,临床症状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但右室大小和心脏功能正常。RNA测序结果发现了约5000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显示Hippo和典型WNT通路表达下调。在5例独立尸检确诊的ACM患者的右心室和左心室组织中对RNA测序结果进行验证,这些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没有心力衰竭病史。在右心室和左心室验证样本中,cWNT和Hippo途径转录调节因子的蛋白水平和核定位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Hippo和典型WNT途径的乙酰基转移酶EP300的水平增加,其作用位点TP53乙酰化。RNA测序数据表明,反映细胞间连接的顶端连接是下调程度最大的生物学途径,桥粒和中间丝结构的破坏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变化与ACM心脏的细胞凋亡和纤维脂肪生成增加有关。结论:顶端连接结构的改变与EP300-TP53的激活和ACM中Hippo/cWNT通路的抑制有关,这些改变是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情况下由相关致病突变引起。该发现提示了机械转导改变在ACM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李影[8](2021)在《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的治疗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新型的改善血糖的药物,在临床上已经被逐渐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该药物不仅有显着的调节血糖的效果,而且可以明显减低T2DM患者的体质量。本次研究通过应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利拉鲁肽对肥胖T2DM病人的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201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纳入2016年3月~2019年8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共36例。纳入标准:初诊为T2DM;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腰围>80cm(女)或>90cm(男);糖化血红蛋白(Hb A1c)>6.5%。排除标准:有利拉鲁肽禁忌的患者,如过敏及严重胃肠道症状;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甲状腺、Cushing综合征等其他内分泌疾病;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者严重感染;严重的良、恶性肿瘤等。对所有入组者进行适宜的饮食引导与运动管理。患者每日采取单次经皮下注射利拉鲁肽的方式来调控自身血糖水平。注射该药物的初始剂量为0.6mg qd;1周后可增至1.2mg qd;如若血糖水平控制不佳,且在无明显胃肠道、过敏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考虑增加剂量至1.8mg qd。所有入组患者应用利拉鲁肽单一药物连续治疗3个月。在应用利拉鲁肽治疗之前,收集并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人体测量学指标以及血生化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高、臀围、腰围,并计算BMI。血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PBG)、Hb1Ac、C-肽、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尿微量白蛋白。利用GE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置频率为1.7~3.3MHz的M5S探头,采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所有患者的EAT厚度实行量化分析。在连续治疗3个月后,为所有入组者重复进行以上各项指标的检测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1、血生化指标结果:与研究开始之前相比较,FBG、Hb A1c、C-肽、FINS、AST、ALT、尿微量白蛋白、TC和HOMA-IR都发生明显改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HDL-C、LDL-C水平虽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人体测量学指标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及臀围均显着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EAT厚度结果:EAT厚度在治疗前后分别为(9.14±2.39)mm和(6.42±1.48)mm,该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EAT厚度的变化值与腰围、臀围以及BMI的变化值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878、0.899和0.846)。结论:1、利拉鲁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肥胖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减低EAT的堆积。2、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有效、便捷地量化分析肥胖T2DM患者的EAT厚度。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9](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10](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指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二、Localiza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slow conducting pathway in left free wal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ocaliza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slow conducting pathway in left free wall(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无症状预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文章

(4)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综述
    2.1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2 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3 RFCA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2.4 RFCA治疗心房颤动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
    3.2
        3.2.1 入选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3.3.1 术前准备
        3.3.2 术中处理
        3.3.3 术后处理
    3.4 心内电生理检查
    3.5 标测和消融
    3.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射频消融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4.2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分析
    4.3 RFCA治疗具体心律失常类型的疗效分析
    4.4 RFCA并发症
第五章 讨论
    5.1 RFCA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
    5.2 RFCA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3 RFCA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5.4 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心风内动假说采用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室性早搏发生机制及西医诊疗进展
        1. 室性早搏发生机制
        2. 室性早搏诊断进展
        3. 室性早搏治疗的研究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室性早搏中医研究进展及心风内动病机假说
        1. 中医对室性早搏的病机认识
        2. 心风内动病机假说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3. 不良反应
    讨论
        1. 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疗效分析及理论探讨
        2. 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的组方思路
        3. 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药物组成分析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3 病例观察表
    附录4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5 不良反应统计表
个人简历

(6)应用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房颤的冷冻曲线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房颤冷冻消融中的复温速度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冷冻曲线中各个预测指标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最佳界值点及预测价值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筛选急性肺静脉隔离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形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肺静脉隔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肺静脉直径与冷冻消融中冷冻速度及复温速度相关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冷冻球囊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18年经验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因型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影响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ippo和经典WNT通路的抑制物EP300/TP53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心脏中被激活
    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致病机制和精准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致谢

(8)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治疗方法
    3、仪器与测量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血生化参数结果
    2、人体测量学参数结果
    3、EAT厚度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外膜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与临床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四、Localiza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slow conducting pathway in left free wall(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英. 山东大学, 2021(12)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评价[D]. 刘国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D]. 赵永.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心风内动假说采用自拟养心复脉定悸汤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D]. 贾君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应用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房颤的冷冻曲线对急性肺静脉隔离的预测价值[D]. 张晨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7]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D]. 范思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的治疗效果[D]. 李影.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10]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标签:;  ;  ;  ;  ;  

左游离壁慢传导通路的定位及射频消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