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

大蒜的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

一、大蒜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景辉[1](2021)在《多功能水凝胶设计及其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皮肤损伤是人类甚至动物身上最为常见的外科伤口之一。加速伤口愈合、改善愈合效果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当前伤口敷料行业面临着治疗理念革新和产品迭代加速等多重考验,基于湿性愈合理论的伤口敷料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干性敷料,敷料发展逐渐趋于多样化、仿生化、定制化。然而,目前的伤口敷料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力学性能与伤口创面不匹配、抗菌时间不足、透气性差、容易造成二次感染,距离成为理想伤口敷料尚有差距。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角度看,对伤口敷料进行创新性的工程化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聚焦于用工程研究的方法开发一种能够加速伤口愈合且同时兼顾患者使用体验感的水凝胶伤口敷料,主要工作如下:(1)依据伤口敷料的实际使用场景开发功能性水凝胶。目前的水凝胶伤口敷料抗脱水性能极差,严重限制水凝胶的临床应用。本部分以聚乙烯醇(PVA)作为水凝胶基质,革新单一水溶剂体系为甘油-水(GW)的二元溶剂体系使水凝胶具备了良好的抗脱水性能,极大延长水凝胶的实际使用寿命。甘油(glycerol)的存在赋予了水凝胶较宽的温度窗口,使水凝胶能够在极端温度(-20℃和60℃)保持稳定性能。本部分采用酪蛋白(CEs)作为黏附成分提供一定的黏附能力。通过测试观察到甘油、CEs两者均可显着提升PVA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将得到的CEs/PVA GW水凝胶进行成分差别对照表征实验,主要包括含水率、溶胀率(SR)、保水率、电子显微镜、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等。对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黏附性能、抗冻/耐高温的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基于实际场景开发的CEs/PVA GW水凝胶已经基本具备伤口水凝胶材料所需的基本特性,且能基本满足伤口敷料的实际使用要求。(2)CEs/PVA GW水凝胶现有功能的优化策略和深度功能开发。不同部位伤口的运动频率和位移范围显然不同,伤口敷料必须同伤口建立有效的力学相容性。通过调整CEs用量得到不同黏附性能的水凝胶,得到关于黏附性能的合成公式。甘油的配比则会显着影响水凝胶在极端温度下的表现和抵抗水分流失的能力。此外,CEs独特的自组装胶束结构被开发为载药胶束。CEs悬液在将大蒜素加载至CEs胶束中后嵌入水凝胶基质中形成双重缓释系统,在常温下140小时后仍能观察到释放行为。释放的大蒜素能够保持其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且长期的灭杀作用。经过整合设计的CEs/PVA GW载药水凝胶具有长期且优异的抗菌性能和药物缓释性能,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其作为伤口敷料实际应用的可能性。(3)多功能水凝胶的伤口敷料应用研究。主要可分为水凝胶伤口敷料在临床使用中的状态测试和规模化生产中的工程设计两个部分。临床使用中的状态测试主要包括多次加载-卸载下的拉伸、应变测试、有效黏附形成时间、黏附力和使用次数关系、透气性测试、高低温和酸碱性下的药物缓释行为、细菌的灭杀率、有效抑菌时间、细胞增殖和毒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综合研究水凝胶伤口敷料的促愈合机理。通过简单的工艺流程就能实现较大规模的生产,设计了压敏胶-水凝胶伤口敷料-无纺布的三层夹芯结构。结果显示CEs/PVAGW水凝胶在全面的测试中能够基本胜任伤口敷料的角色。本部分应用研究对设计和测试水凝胶伤口敷料具有较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斌[2](2021)在《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兼具独特风味和对人体有益的生物功能。本研究针对冷冻蒜米及即食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生成及变化开展研究,对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烫漂预处理改善冷冻蒜米品质,并通过改变烫漂条件(烫漂-破碎顺序、温度、时间)保证蒜泥加工品质。探究不同加工参数对大蒜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质地和颜色品质的影响,从酶活性、微观结构、水分分布状态等方面揭示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机理。另外,探究不同内外源因素(p H、温度、浓度、溶液种类、酚类及氨基酸类物质)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影响,以阐明大蒜加工过程中内外源因素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形成和保持的作用机理。大蒜挥发性有机硫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质构仪分析大蒜质构品质,色差仪分析大蒜颜色指标,低场核磁(LF-NMR)用于分析大蒜水分分布状态,扫描电镜(SEM)和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大蒜微观结构。主要结果如下:1.大蒜中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成分大蒜因独特的辛辣风味而闻名,这些风味成分主要由一系列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组成。HPLC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大蒜破碎后风味物质主要为大蒜素(5.59±0.26 mg g-1)和大蒜素的降解产物阿霍烯((E/Z)-ajoene,1.68±0.05 mg g-1),其次为环状硫醚(2-乙烯基-2,4-2H-l,3-二噻烯和3-乙烯基-3,4-2H-1,2-二噻烯,0.54±0.05 mg g-1),二烯丙基二硫醚(0.14±0.01 mg g-1)和二烯丙基三硫醚(0.22±0.02 mg g-1)含量最低。HPLC可同时监测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是鲜蒜特征风味物质准确测定的可靠分析手段。2.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及其品质变化规律首先探究了不同烫漂预处理对冷冻蒜米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生成情况和过氧化物酶灭活情况,确定烫漂预处理强度。在80°C烫漂≤60 s,90°C烫漂≤45 s和100°C烫漂≤45 s的处理组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与未烫漂大蒜相比无显着性降低(P>0.05),将烫漂时间延长15~30 s,不同温度处理组中的大蒜素损失率均显着升高。另外,为保证过氧化物酶的灭活效果,将烫漂预处理温度设定为100°C进行进一步探究。100°C烫漂预处理45 s、60 s和80 s的冷冻大蒜与新鲜大蒜相比,大蒜素保留率分别为91.24%、27.51%和8.65%,过氧化物酶失活率为81.83%、92.84%和95.28%。且与直接冷冻样品相比,烫漂后冷冻蒜米褐变指数减小49.97%以上,100°C烫漂45 s硬度提升48.01%,而烫漂60 s和80 s冷冻大蒜的硬度与直接冷冻无显着性差异(P>0.05)。果胶酶酶活性、水分分布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烫漂使细胞内自由水向细胞间隙扩散,烫漂45 s果胶甲酯酶未完全失活,对质构有一定改善作用;而烫漂60 s和80 s果胶甲酯酶完全失活,果胶发生热解聚,并在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体积膨胀引起细胞组织损伤,造成质地软化。因此,在冷冻蒜米加工时加入烫漂预处理,并严格控制烫漂强度是保证鲜蒜风味品质和改善理化品质的有效手段。3.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及其品质变化规律不同烫漂-破碎顺序影响蒜泥加工过程中大蒜细胞的破损方式,导致不同的酶促和非酶反应。先破碎后烫漂的处理组中大蒜素含量随烫漂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先烫漂处理组中大蒜素在75°C和85°C烫漂5 min,95°C烫漂2 min时未显着降低(P>0.05),而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烫漂5~10 min),其含量迅速减少29.56%、90.63%和94.79%。进一步探究上述不同破碎顺序和烫漂条件的处理组中大蒜素降解产物的变化规律,发现所有处理组中随着大蒜素的降解,线形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和二烯丙基三硫醚)含量增加,(E/Z)-ajoene和环状硫醚含量显着降低,挥发性硫化物总量减少。此外,先烫漂组中蒜氨酸酶活与大蒜素含量变化相一致:75°C和85°C烫漂10 min,95°C烫漂5 min处理后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失活,表明蒜氨酸酶活是影响先烫漂组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先破碎组由于烫漂前大蒜素已经生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产生在烫漂过程中不受蒜氨酸酶活性控制。微观结构和颜色分析表明先破碎组蒜泥出现大量具有破碎边缘细胞簇,细胞破碎程度较大,蒜泥发生严重绿变,与对照组色差在12.08~24.75。而先烫漂处理组蒜泥细胞保持较好完整性,与对照组色差在2.12~8.42,有助于保持蒜泥颜色品质。综上所述,采用先烫漂后破碎的加工顺序,适度烫漂,可有效防止蒜泥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和颜色品质劣变。4.大蒜素在不同内外源因素下的降解规律溶液种类、温度和p H值是影响大蒜素稳定性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大蒜素在不同溶液中降解速率具有显着差别,大蒜素在水中稳定性>其在甲醇、乙醇、乙腈溶液中稳定性>其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二氯甲烷和乙醚)中稳定性。大蒜素降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且大蒜素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快,大蒜素的降解过程符合二次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7)。在蒜泥和大蒜素水溶液中,大蒜素在酸性条件(p H 3.0~6.0)下比其在碱性条件下(p H 7.0~10.0)稳定;对于大蒜素降解产物,在碱性条件下,大蒜素水溶液中各挥发性降解产物均增加,而蒜泥中只有线形硫醚增加,(E/Z)-ajoene和环状硫醚均减小。说明蒜泥中成分复杂,存在内源性物质影响此类物质的变化过程。因此,进一步探究大蒜内源性物质对大蒜素稳定性的影响,芹菜素、杨梅素、槲皮素对大蒜素稳定性无显着性(P>0.05)影响,但氧化为醌型后可提高大蒜素的稳定性(P<0.05)。精氨酸和赖氨酸对大蒜素具有消减作用,并且增加线性硫醚含量,是潜在参与大蒜素降解的内源性物质。探究大蒜素和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在不同内外源因素下的变化规律,为大蒜制品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调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闫旭[3](2020)在《以蒜皮为粗饲料对湖羊生理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大蒜具有抑菌、抗寄生虫、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微生态及促生长等功能,是理想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大蒜加工副产物——蒜皮可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增强动物抗病力。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是我国大蒜主产区之一,也是重要的大蒜加工基地,有丰富蒜皮资源,当地部分牛羊养殖企业(户)以蒜皮完全替代传统粗饲料进行饲喂,但这种饲喂方式是否会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尚无报道。60只健康青年雌性湖羊平均分为两组,30只一组。试验组(EP组)以蒜皮为粗饲料,对照组(CT组)以玉米青贮为粗饲料,两组饲相同精料,预饲期15 d,试验期30d。在试验结束当天晨饲前,每组选取12只体况相近的湖羊颈静脉采血,检测其生理指标、血常规、血液生化、部分细胞因子水平、ATCH和GH激素水平、T-AOC水平,评估该饲养方式的安全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EP 组湖羊采食(100.00±10.00 min vs.83.33±5.77 min,p<0.05)和单次反刍时间(140.00±8.16 min vs.107.50±9.57 min,p<0.01)显着长于 CT 组,两组间在体温、呼吸、心跳和瘤胃蠕动等生理指标无显着差异。2)EP 组湖羊血液 MCV、MCH、PDW 水平(31.95±0.69 fLvs.27.59±0.99 fL,P<0.01;9.75±0.17 pg vs.8.75±0.12 pg,p<0.01;15.14±0.09 vs.14.82±0.06,p<0.05)显着高于CT组,但所有血常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3)相较于CT组,EP组湖羊血清ALT和GLU水平显着上升(19.71±0.72 vs.16.64±0.66 IU/L,p<0.01;4.55±0.12 mmol/L vs.3.63±0.12 mmol/L,P<0.05),LDL-C、TP 和 GLB 水平显着下降(1.07±0.08 mmol/L vs.0.73±0.05 mmol/L,p<0.05;73.25±0.82 g/L vs.67.89±0.72 g/L,P<0.01;36.84±1.17 g/L vs.32.78±0.83 g/L,P<0.05),但所有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4)EP组和CT组湖羊血清ATCH和GH水平无显着差异。5)EP组湖羊血清IL-2和IFN-γ水平显着低于CT组(543.0±62.8 pg/mL vs.728.3±81.4 pg/mL;348.80±38.93 pg/mL vs.534.89±73.96 pg/mL),两组间 IgG、IgM和TNF-α水平无显着差异。6)EP 组湖羊血清 T-AOC 水平显着高于 CT 组(0.62±0.09 mM vs.0.55±0.03 mM,p<0.05)。结论:以蒜皮为完全粗饲料对湖羊免疫力无显着影响,提高了湖羊总抗氧化能力,但抗应激能力无明显影响。

刘平香[4](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蒜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营养成分丰富,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蒜种植范围广,栽培品种多。但目前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性成分的含量水平及差异尚不清晰,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物质变化趋势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大蒜中特征性成分的靶向和非靶向检测方法,然后基于建立的方法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对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营养品质特征差异以及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大蒜的科学种植生产及加工消费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建立了大蒜鳞芽中7种风味前体物质和21种游离氨基酸同时测定的UHPLC-MS/MS靶向检测方法;除Met外,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大蒜其它4个组织(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中特征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同时建立了大蒜中特征性成分非靶向分析的UH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方法,该方法可对大蒜中部分代谢物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对我国6个省份共242份大蒜样品中的Allicin、7种风味前体物质和21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及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蒜中Alliin、Methiin、GSAC和Arg的含量相对最高;我国南北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省份之间大蒜鳞茎中的含硫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Trp、GABA、SMC、Tyr、Arg和Thr是6个省份大蒜间主要的差异代谢物。该结果可为大蒜的品种选育提供评价依据和材料基础,同时为大蒜深加工产品原料的选择提供指导。对山东(金蒜3号、金蒜4号和金乡白皮)和黑龙江(阿城紫皮)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的代谢通路及物质累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大蒜其它组织(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生长过程中的代谢轮廓进行了表征,从而分析代谢物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与转运规律,进一步为大蒜鳞芽品质的形成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山东省3个不同品种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物质累积模式较为一致,但与黑龙江大蒜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含硫化合物和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合成与转化通路较为活跃,是大蒜鳞茎质量品质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大蒜鳞茎发育初期,代谢物在大蒜植株的地上部分大量合成,同时运输至鳞茎中用于鳞茎的发育膨大;当大蒜叶片开始萎凋时,γ-谷氨酰肽等大量代谢物由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等组织转运至鳞茎中进行贮藏。此外,通过OPLS回归模型,可基于大蒜农艺形态特征对不同生长期鳞芽中功能性成分的含量进行预测。该结果为大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并为大蒜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新思路。对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大蒜鳞茎中特征性成分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OPLS回归模型对大蒜在冷库中的贮藏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大蒜在生理休眠期结束后开始发芽,由于GTP酶活性的提高,γ-谷氨酰肽类化合物发生分解代谢反应,生成相应的游离氨基酸类化合物,该趋势与生长过程中γ-谷氨酰肽类化合物变化趋势相反。在低温贮藏环境下,大蒜进入强制休眠期,低温抑制了大蒜内芽的生长,代谢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SMC、Phe和Gln共3个指示性代谢物可用于大蒜贮藏时间的预测和评估。该结果为大蒜的科学合理贮藏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不同贮藏阶段大蒜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有益信息。

顾启玉[5](2020)在《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蒜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长期进行无性繁殖以及重茬等多种因素,导致植物体病毒积累严重,进而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而大蒜离体快繁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中常常用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的方法来进行大蒜的脱毒,但是此方法操作难度大,操作人员需有较高的技术,而且繁殖的系数低,生产成本高。气生鳞茎是由蒜薹顶端花苞内的鳞芽长成,生长速度快,体积小,数量多,萌芽率高,遗传稳定,且携带病毒率低,其形成的试管苗可自然脱毒,是离体条件下进行大蒜脱毒育苗的首选材料。但气生鳞茎在田间自然成熟会影响蒜头的膨大,造成大蒜的减产,而且气生鳞茎如大蒜一样,本身具有休眠性,因此开发出高效的气生鳞茎诱导技术、人工破眠技术及充分研究气生鳞茎的休眠解除机制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首先以‘苍山蒜薹’为材料,利用水培的方法诱导出气生鳞茎,然后以诱导形成的气生鳞茎为外植体直接诱导试管苗,研究不同破眠方式对气生鳞茎休眠解除的影响以及试管苗的脱毒效果,同时探究了外源GA3和FL解除气生鳞茎休眠的生理过程,最后把试管苗移栽到露地,研究组培苗与常规苗的生长特性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以长度为20 cm的带花苞蒜薹诱导形成气生鳞茎效果最佳,最适营养液为霍格兰基础营养液+1 mg·L-1NAA+1 mg·L-1ABA,pH为6.0,气生鳞茎诱导率可达100%,数量多且气生鳞茎单重大。2、每平方米培养300根蒜薹最为适宜,若密度过大,诱导形成的气生鳞茎数量少且气生鳞茎单重少,若密度过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营养液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营养液中加入200 mg·L-1链霉素、200 mg·L-1头孢和200 mg·L-1青霉素最为适宜,可减少气生鳞茎诱导过程中营养液的更换次数,既能保持营养液的清洁,抑制藻类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又不会对气生鳞茎的形成产生影响。3、通过比较外源GA3和FL两种打破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效果得出,用250 mg·L-1的GA3浸泡12 h后,气生鳞茎的萌芽率最高可达62.5%,而用20 mg·L-1的FL浸泡12 h后,气生鳞茎的萌芽率最高可达70.8%,综合分析得出,用FL打破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效果优于GA3。4、气生鳞茎休眠时,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较高,内源赤霉素的含量较低,呼吸强度微弱,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受到外源GA3和FL的刺激后,呼吸作用逐渐加强,内源赤霉素的含量也随之增加,脱落酸和玉米素核苷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逐渐降解,物质代谢活跃,休眠解除。5、通过DAS-ELISA、RT-PCR两种方法检测气生鳞茎的脱毒效果,结果表明,气生鳞茎试管苗对洋葱黄矮病毒的脱除率可达94.19%,能够完全脱去大蒜普通潜隐病毒。6、通过对比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理特性差异得出:气生鳞茎组培苗生长势和品质好于常规苗,但其抗性较差。

姜慧[6](2020)在《大蒜素-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消化特性和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蒜素(Allicin,Diallyl thiosulfinate),即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具有广谱抑菌、抑制肿瘤及抗氧化性等生理活性,由于其巨大的保健和医疗价值,在食品、药品、农业、养殖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大蒜素结构中硫代亚磺酸基团及烯丙基的存在,使大蒜素极不稳定,对空气、温度、pH和有机溶剂等均敏感,易降解成各种有机硫化合物,使其活性大大降低,极大限制了其应用。大蒜素中的硫代亚磺酸基团能与多肽或蛋白上的巯基通过二硫键结合,形成稳定的结合物。乳清分离蛋白是一种高质量的天然蛋白,容易获取,可用来制备大蒜素-蛋白结合物。不过要获得与大蒜素理想的结合效果,还需要提高乳清分离蛋白中的巯基含量。已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超声波处理可以使蛋白中的巯基含量增加。本研究以提取的新鲜大蒜素为原料,通过超声预处理乳清分离蛋白,再与大蒜素反应生成结合物,并优化其反应条件;分析不同结合率的结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差异,并进行结合物的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和抑菌活性研究,为开发大蒜素新型稳定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TS-WPI)结合物的制备研究。以纯水提取大蒜素的得率(1.21 mg/g)与使用浓度为40%、80%乙醇溶液的得率(分别为1.22和1.26 mg/g)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超声处理(40℃、20+40 kHz、20 min和50 W/L)使乳清分离蛋白的巯基含量比对照提高了35.05%(p<0.05),从而提高了蛋白与大蒜素的结合能力。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大蒜素与蛋白的最佳反应条件为:TSmol:-SHmol=2.2,pH 4.5,在25℃下反应时间34 min,最高结合率为61.56%。将大蒜素与蛋白的结合过程进行拟合,发现Elovich模型(qt=m+nln(t),R2=0.9778)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大蒜素与蛋白结合过程的变化规律。大蒜素在70℃下保存0.5 h后,质量保留率仅为7.45%。大蒜素和乳清分离蛋白的结合物在不同温度下贮藏14 d后,质量保留率都在90%以上,结合物比大蒜素稳定,不易分解。(2)大蒜素-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物的结构特性及功能特性研究。蛋白与大蒜素结合物的结合率越高,表面疏水性越大,荧光强度降低的越明显。圆二色谱分析表明,蛋白与大蒜素结合后,蛋白结构趋向伸展化。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S-WPI结合物的在酰胺I区吸收峰明显增强。随着结合率的增加,结合物Zeta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减小,这可能是由于大蒜素影响了蛋白分散体系的静电、疏水相互作用,使同性电荷减少。蛋白结合大蒜素之后小分子量组分增加。扫描电镜显示,WPI与TS结合后,表面平滑,由球状转为片状分布,原因可能是蛋白中的二级结构遭到破坏导致球状结构丧失。TS-WPI结合物的溶解性相比于TS(溶解度为2.5%,10℃)明显提高,超声预处理后的结合率为61%的结合物显示出最高的乳化活性(49.56 m2/g)和乳化稳定性(10.06 min)。(3)大蒜素-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物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研究。乳清蛋白和结合物都在胰蛋白酶阶段更容易水解、消化。大蒜素不会影响蛋白在胃肠内的水解度,不同结合率的结合物的消化率无显着性差异。结合物的胃肠消化产物的粒径都比蛋白消化产物的粒径大(p<0.05),颗粒粒径分布范围变广。结合物经过模拟胃肠消化产物分子量分布向小分子量靠近,小分子量组分含量增加,因此结合物与蛋白相比更容易被吸收利用。大蒜素提取液与结合物随着消化时间的增加,挥发性成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逐渐降低,消化产物在肠内的挥发性成分更为复杂,大蒜素与蛋白结合后的消化产物在胃肠内的含硫化合物的成分与大蒜素提取液的消化产物的组成成分相同。(4)大蒜素水提取物及TS-WPI结合物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研究。结合物与大蒜素水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无显着性差异。大蒜素水提物会溶解菌体细胞膜和细胞壁,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流,结合物对细胞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结合物与大蒜素水提物会使菌悬液电导率增加,大分子物质泄漏,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蒜素水提物及结合物对菌体蛋白合成能力的抑制效果相当。与大蒜素水提物相比,结合物处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更快,对菌的呼吸抑制率更高,从而影响菌的生理代谢及呼吸代谢过程。

韩旭[7](2020)在《大蒜热风干燥节能工艺研究及品质控制》文中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及出口国家,在国际大蒜市场已经处于重要地位,其中脱水蒜片占出口份额较大。热风干燥生产工艺简单、产能大,但对于热风干燥过程控制缺乏系统研究,导致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生产成本高。因此研究大蒜热风干燥节能工艺及品质控制,有助于设计、优化、控制生产过程,提高脱水蒜片的工业生产力、行业竞争力及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金乡大蒜为原料,对大蒜恒温干燥最优工艺参数及多级变温节能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研究了干燥温度、回风时间、装载量对蒜片干燥过程中干燥时间、色差值、能耗的影响。随着干燥温度升高,干燥时间逐渐缩短,色差值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干燥至终点所需单位能耗先减小后增大,其中,在5565℃范围内回风处理节能效果较明显,在5560℃、6570℃范围内能耗变化较为显着;随着回风时间的增加,干燥至终点的干燥时间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色差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单位能耗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干基含水量3555%条件下回风处理节能效果较明显,在较高及较低干基含水量条件下影响较小;随着装载量的增大,干燥时间逐渐增加,色差值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干燥至终点单位能耗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0.84.0kg/m2条件下回风处理的节能效果较明显。(2)选取干燥温度、回风时间和装载量三个因素,通过单因素确定的干燥温度(5570℃)、回风时间(干基含水量3555%)、装载量(0.84.0 kg/m2)优化范围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对热风干燥生产脱水蒜片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工艺条件与能耗的数学关系,其最优生产工艺条件为干燥温度61.10℃,回风时间为干基含水量45.4715%时回风,装载量2.44 kg/m2,此条件下干燥的蒜片大蒜素含量为2.6545 mg/g,色差值为13.1426,单位能耗为0.353488 kw·h/kg。验证试验表明,实际能耗、色泽及大蒜素含量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模型模拟较好。(3)遵循前期高温,后期低温的原则,后期选用恒温干燥得到的最优干燥条件进行多级变温干燥研究。通过对四种常用的薄层干燥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了四种模型在不同温度下的拟合方程。对四个方程的R2、χ2、RMSE进行比较,得到在不同温度下Page模型相对于Wang and Singh模型、Lewis模型与Henderson and Pabis模型能更好的预测蒜片热风干燥前中期的脱水过程。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Page模型参数与干燥温度的数学关系,干燥温度与参数的拟合度都大于0.99,因此可用干燥温度表示干燥模型系数。通过验证试验表明,Page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脱水蒜片干燥过程。同时对各个阶段的能耗进行研究,得到最优节能的变温干燥工艺条件为第一阶段80℃(79.5 min),第二阶段70℃(36 min),第三阶段61℃加回风处理(干基含水量45%回风)干燥至终点,总能耗为0.33 kw·h/kg。对比恒温干燥最优工艺的0.36 kw·h/kg可节约能耗8%。

何祎[8](2019)在《蒜米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及光照调控绿变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蒜头霉腐、蒜米发芽和蒜泥绿变现象,严重影响大蒜的经济价值,制约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针对大蒜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离鉴定大蒜霉腐微生物并筛选了植物源抑菌剂,研究了不同包装材料对蒜米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光颜色和功率对蒜泥绿变的影响,并通过蛋白组学对绿变差异蛋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为大蒜贮藏保鲜和加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邳州地区霉腐蒜头的微生物进行了Illumina Miseq测序,得到霉腐微生物的属水平分布多样性,主要由是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丰度达到82%左右;运用形态学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霉腐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确定菌的种类,主要为芽枝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黑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鲜绿青霉菌(Penicillium verrucosum)、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芽枝状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nigatus);针对分离鉴定出的菌种进行了天然抑菌剂的筛选,得出苦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为显着。(2)试验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复合铝箔纸(AKP)、牛皮纸(SKP)和网袋(MB)作为包装材料,考察在-2℃贮藏时蒜米理化指标和质构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和PCA分析。结果表明,PET、PE和AKP作为包装材料均能抑制蒜米发芽,保持蒜米的硬度和组织结构。PE包装能有效降低蒜米在贮藏期间细胞膜的损伤程度。PE和SKP包装对蒜米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贮藏180 d后,PE包装的蒜米食用价值仍高于其他处理。(3)考察光源颜色和光源强度对蒜泥绿变过程中的色差、绿变强度、胆色素原(PBG)和硫代亚磺酸酯含量、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蒜氨酸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紫色光源对蒜泥绿变的影响最为显着(P<0.05),色差、绿变强度、PBG和硫代亚磺酸酯含量发生了显着性的变化。当紫色光源功率为5 W时,绿变强度、PBG和硫代亚磺酸酯含量、γ-GT和蒜氨酸酶活性较3W与7W变化程度大,蒜泥的绿变反应增强(P<0.05)。(4)运用DIA测定技术,筛选出蒜泥绿变前后186个差异蛋白,其中丰度比≥2有73个,在蒜泥绿变过程中呈现上调表达;丰度比≤0.5有113个,在绿变过程中呈现下调表达。根据Go注释及KEGG分析结果,筛选出蒜泥绿变差异蛋白可分为20个功能类别,主要参与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转运和分子伴侣(12.93%)、信号转导机制(10.20%)、能源产生与转化(6.80%)和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5.44%)。

贺苹苹[9](2019)在《大蒜低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在中国种植面积广阔,糖类物质是大蒜重要功能物质之一,占大蒜干重的75%以上。低聚果糖是重要的双歧因子,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等功能,大蒜中的糖类主要为果聚糖,是制备大蒜低聚果糖的良好来源。大蒜年度价格变化大,为避免资源浪费,大蒜的深加工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开发生产的大蒜深加工产品主要针对于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关于大蒜多糖类的产品较少。先前报道指出提取含硫化合物前后的大蒜废渣、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果聚糖,可作为提取大蒜多糖的原材料。因此,本文在热水浸提法提取大蒜多糖的基础上,使用膜分离技术截取不同分子量多糖,并以其为碳源探究不同分子量多糖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以对益生菌增值效果最佳分子量范围的多糖为目标,探究其含量在酸解和酶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目标多糖变化规律为基础,结合膜分离技术,建立了连续制备分离系统。本研究可实现大蒜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起到大蒜提质增效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不同分子量的大蒜多糖并研究其体外益生菌增殖作用。以不同分子量的大蒜多糖为碳源进行长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的增殖实验,随着多糖分子量上升,益生菌培养液pH下降幅度和OD值上升幅度均减小,其中分子量为300-1000 Da的大蒜多糖对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增殖效果最佳。2.对大蒜多糖酸水解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大蒜多糖酸水解过程中水解度及低聚糖含量的测定得出,选择盐酸、在pH为3、温度为70℃、底物浓度为5%的酸解条件下水解大蒜多糖最有利于大蒜低聚糖的积累。3.采用菊粉内切酶降解大蒜多糖测定酶解过程中还原糖和低聚糖含量的变化。酶解20 h后,还原糖与总糖比率小于1%;酶解中的低聚果糖含量最高为0.17 mg/mL。与大蒜多糖的酸水解比较,酸水解可获得的低聚果糖多于酶解。4.设计大蒜低聚果糖连续制备系统。将大蒜多糖水解规律与膜分离技术结合确定了大蒜低聚糖连续制备系统的工艺与设备。

施炳超[10](2019)在《黑蒜加工过程的湿度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蒜是以大蒜为原材料,通过长时间的高温和高湿条件加工而成的,消除大蒜原有的辛辣味和蒜臭味,其质地柔软、香气浓郁、味道酸甜,并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黑蒜加工过程中,发酵箱的湿度为核心要素,对黑蒜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中,分别在70℃、80℃、90℃三个温度条件下,对黑蒜加工过程进行湿度控制。通过对黑蒜加工过程中水分活度变化规律,推测平衡湿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不同温度下的湿度控制模型并进行验证;同时对黑蒜加工过程中的还原糖、褐变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得出湿度控制对黑蒜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黑蒜加工工艺过程中黑蒜水分活度的变化规律。2.根据水分活度变化规律,推算平衡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根据理想的平衡相对湿度变化进行湿度控制,计算加湿量,建立不同温度下湿度控制模型并进行验证:(1)通过拟合70℃黑蒜加工工艺中水分活度的变化规律,对黑蒜加工过程进行湿度控制,以天数(x)为因变量,每千克物料每立方米容积所需单位加湿量(y)为自变量,得到加湿模型公式为:y=-0.0022x2+0.0638x-0.0487(R2=0.9181),并进行验证。(2)通过拟合80℃黑蒜加工工艺中水分活度的变化规律,对黑蒜加工过程进行湿度控制,以天数(x)为因变量,每千克物料每立方米容积所需加湿量(y)为自变量,得到加湿模型公式为:y=-0.006x2+0.1275x-0.0869(R2=0.9401),并进行验证。(3)通过拟合90℃黑蒜加工工艺中水分活度的变化规律,对黑蒜加工过程进行湿度控制,以天数(x)为因变量,每千克物料每立方米容积所需加湿量(y)为自变量,得到加湿模型公式为:y=-0.0089x2+0.1386x-0.0456(R2=0.9133),并进行验证。3.湿度控制条件下对黑蒜品质的影响:由感官评分所知,不同温度下根据加湿模型加工的黑蒜品质:80℃品质最优,其次是70℃、90℃。

二、大蒜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蒜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水凝胶设计及其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伤口和伤口敷料概述
        1.1.1 伤口的形成和愈合
        1.1.2 湿性愈合理论
        1.1.3 伤口敷料的特点和关键指标
    1.2 伤口敷料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伤口敷料基材的研究
        1.3.1 CEs的胶束结构和黏附机理
        1.3.2 PVA的理化性质与伤口敷料应用
        1.3.3 甘油的主要性质与生物医学工程应用
        1.3.4 大蒜素的主要性质和抗菌机制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自黏附、抗冻/耐热、长期湿润强韧水凝胶的设计开发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CEs/PVA GW水凝胶的制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Es/PVA GW水凝胶微观形貌
        2.3.2 CEs/PVA GW水凝胶的含水率和溶胀率
        2.3.3 CEs/PVA GW水凝胶的保水率
        2.3.4 CEs/PVA GW水凝胶的红外、XRD测试结果
        2.3.5 CEs/PVA GW水凝胶的作用机理讨论
        2.3.6 CEs/PVA GW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2.3.7 CEs/PVA GW水凝胶的黏附性能
        2.3.8 CEs/PVA GW水凝胶的抗冻/耐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功能水凝胶的性能优化和抗菌、载药功能拓展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CEs载药胶束的制备
        3.2.3 All-CEs/PVA GW水凝胶的制备
        3.2.4 All-CEs/PVA GW水凝胶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s/PVA GW水凝胶力学性能调控与优化
        3.3.2 CEs/PVA GW水凝胶黏附性能调控与优化
        3.3.3 CEs/PVA GW水凝胶抗冻/耐热性能的调控
        3.3.4 All-CEs/PVA GW水凝胶体外载药释药性能
        3.3.5 All-CEs/PVA GW水凝胶抗菌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功能水凝胶作为伤口敷料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测试方案和实施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循环拉伸、压缩力学性能
        4.3.2. 黏附有效形成时间、黏附次数测试
        4.3.3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4.3.4 高、低温环境下释药性能测试
        4.3.5 细菌灭杀率、有效抑菌时间测试
        4.3.6 细胞共培养、活性、增殖实验
        4.3.7 促愈合机理研究
        4.3.8 伤口敷料的产品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蒜概述
        1.1.1 大蒜的化学组分
        1.1.2 大蒜重要生理功能
    1.2 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研究进展
        1.2.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制备方法
        1.2.2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检测方法
    1.3 大蒜加工研究进展
        1.3.1 冷冻蒜米加工研究进展
        1.3.2 即食蒜泥加工研究进展
    1.4 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及控制措施
        1.4.1 大蒜加工过程中褐变反应
        1.4.2 大蒜加工过程中的绿变反应
        1.4.3 大蒜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损失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合成与分离鉴定
        2.4.2 烫漂预处理对冷冻蒜米品质影响
        2.4.3 烫漂处理对蒜泥品质影响
        2.4.4 影响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因素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分离及分析
        3.1.1 大蒜素合成条件的探究
        3.1.2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鉴定
        3.1.3 GC-MS分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3.1.4 HPLC分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3.1.5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
        3.2.1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变化规律
        3.2.2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3.2.3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大蒜颜色的变化
        3.2.4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水分状态变化规律
        3.2.5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大蒜质构品质的变化
        3.2.6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微观结构与品质变化关系
    3.3 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
        3.3.1 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变化
        3.3.2 蒜泥加工过程中蒜氨酸酶活的变化
        3.3.3 蒜泥加工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3.3.4 蒜泥加工过程中多酚和抗氧化性的变化
        3.3.5 蒜泥加工过程中蒜泥微观结构与品质变化关系
    3.4 影响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因素
        3.4.1 不同溶液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影响
        3.4.2 浓度和温度对大蒜素稳定性影响
        3.4.3 pH对大蒜素稳定性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3.4.4 大蒜内源性物质对大蒜素稳定性影响
4 讨论
    4.1 大蒜中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组成
    4.2 烫漂对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生成的影响
    4.3 烫漂对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影响
    4.4 大蒜素稳定性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内外源因素
5 主要创新点
6 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以蒜皮为粗饲料对湖羊生理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理指标检测结果
    3.2 血常规检测结果
    3.3 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3.4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5 激素检测结果
    3.6 抗氧化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以蒜皮为完全粗饲料对湖羊生理常数的影响
    4.2 大蒜皮完全替代粗饲料对湖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3 大蒜皮完全替代粗饲料对湖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大蒜皮完全替代粗饲料对湖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4.5 大蒜皮完全替代粗饲料对湖羊ACTH和GH水平的影响
    4.6 大蒜皮完全替代粗饲料对湖羊T-AOC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蒜生产及发展现状
    1.2 大蒜中的特征成分及检测方法
        1.2.1 风味前体物质
        1.2.2 风味物质
        1.2.3 其它特征性成分
    1.3 大蒜中特征成分的合成转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3.1 生物合成
        1.3.2 转运规律
        1.3.3 影响因素
    1.4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1.4.1 代谢组学技术简介
        1.4.2 代谢组学技术在农产品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蒜中28种特征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样品预处理及前处理
        2.2.4 仪器条件
        2.2.5 方法学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仪器及前处理条件优化
        2.3.2 线性关系、LOD和 LOQ
        2.3.3 回收率、精密度和基质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差异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采集方法
        3.2.3 检测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硫化合物及游离氨基酸总体含量水平
        3.3.2 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差异
        3.3.3 多元数据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品采集方法
        4.2.3 检测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化合物鉴定与结构解析
        4.3.2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4.3.3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4.3.4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蒜不同组织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样品采集方法
        5.2.3 检测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5.3.2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5.3.3 大蒜植株生长过程中物质的累积、分配与转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样品采集方法
        6.2.3 检测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VID和水分含量变化
        6.3.2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6.3.3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6.3.4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规律
        6.3.5 大蒜鳞茎贮藏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大蒜中特征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7.2 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的差异
    7.3 大蒜植株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趋势
    7.4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趋势
    7.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5)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蒜的生长特性
    1.2 水培的概述
        1.2.1 水培的定义和优缺点
        1.2.2 水培的种类
        1.2.3 水培蔬菜营养液研究进展
        1.2.4 杀菌剂在水培蔬菜中的应用
    1.3 大蒜气生鳞茎的研究进展
        1.3.1 气生鳞茎诱导技术
        1.3.2 气生鳞茎休眠生理及休眠解除技术
        1.3.3 气生鳞茎休眠萌发研究进展
    1.4 大蒜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1 韭葱黄条纹病毒(LYSV)
        1.4.2 洋葱黄矮病毒(OYDV)
        1.4.3 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CLV)
        1.4.4 青葱潜隐病毒(SLV)
        1.4.5 青葱X病毒属
    1.5 大蒜病毒的检测方法
        1.5.1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2 生物学检测法
        1.5.3 血清学方法
        1.5.4 电子显微镜技术
        1.5.5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6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检测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材料培养及处理
    2.2 数据分析和处理
    2.3 试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制备
        2.3.2 气生鳞茎接种培养
        2.3.3 营养指标的测定
        2.3.4 色素含量的测定
        2.3.5 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6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2.3.7 大蒜病毒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诱导
        3.1.1 不同蒜薹长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1.2 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1.3 不同抗生素种类及浓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1.4 不同培养密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2 气生鳞茎打破休眠技术研究
        3.2.1 不同GA3 处理对气生鳞茎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FL处理对气生鳞茎萌发的影响
    3.3 外源GA3和FL解除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生理过程研究
        3.3.1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ABA、ZR和GA含量的影响
        3.3.2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3.4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POD和CAT含量的影响
        3.3.5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Vc和MDA含量的影响
    3.4 试管苗脱毒效果的检测
        3.4.1 试管苗培养
        3.4.2 DAS-ELISA检测试管苗洋葱黄矮病毒(OYDV)病毒含量
        3.4.3 RT-PCR检测试管苗病毒
    3.5 大蒜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理特性的差异
4 讨论
    4.1 大蒜气生鳞茎的形成
    4.2 大蒜气生鳞茎的休眠解除与萌发
    4.3 大蒜气生鳞茎休眠解除的生理过程
    4.4 大蒜气生鳞茎脱毒检测
    4.5 大蒜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长特性差异对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蒜素-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消化特性和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蒜素概述
        1.1.1 大蒜素的生成
        1.1.2 大蒜素的制备
        1.1.3 大蒜素的生理活性研究
        1.1.4 大蒜素的应用
    1.2 大蒜素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大蒜素的稳定性
        1.2.2 大蒜素微胶囊
        1.2.3 大蒜素脂质体
        1.2.4 大蒜素聚合物胶束
        1.2.5 大蒜素与巯基物质的结合研究
    1.3 食物的模拟消化
        1.3.1 体外模拟消化
        1.3.2 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的消化特性
    1.4 大蒜素抑菌活性研究
        1.4.1 大蒜素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进展
        1.4.2 相关结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物的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大蒜素的提取
        2.3.2 大蒜素浓度的测定
        2.3.3 大蒜素半衰期及分解动力学研究
        2.3.4 乳清分离蛋白溶液的制备
        2.3.5 超声预处理乳清分离蛋白
        2.3.6 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2.3.7 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反应的单因素试验
        2.3.8 响应面试验优化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的反应条件
        2.3.9 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结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建立
        2.3.10 大蒜素及大蒜素-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物稳定性的测定
        2.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溶剂的大蒜素得率
        2.4.2 大蒜素在不同提取溶剂中的贮藏稳定性
        2.4.3 大蒜素的分解动力学结果
        2.4.4 超声预处理对乳清分离蛋白巯基及二硫键含量的影响
        2.4.5 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反应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4.6 乳清分离蛋白与大蒜素反应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2.4.7 响应面最优条件验证结果
        2.4.8 大蒜素与乳清分离蛋白结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2.4.9 贮藏时间和温度对TS及 TS-WPI结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率对TS-WPI结合物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WPI及不同结合率的TS-WPI结合物的制备
        3.3.2 WPI及 TS-WPI结合物疏水性测定
        3.3.3 WPI及 TS-WPI结合物内源性荧光测定
        3.3.4 WPI及 TS-WPI结合物圆二色谱测定
        3.3.5 WPI及 TS-WPI结合物傅立叶红外光谱测定
        3.3.6 WPI及 TS-WPI结合物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测定
        3.3.7 WPI及 TS-WPI结合物Zeta电位的测定
        3.3.8 WPI及 TS-WPI结合物的粘度测定
        3.3.9 WPI及 TS-WPI结合物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
        3.3.10 WPI及 TS-WPI结合物分子量测定
        3.3.11 WPI及 TS-WPI结合物扫描电镜测定
        3.3.12 WPI及 TS-WPI结合物的原子力显微镜测定
        3.3.13 WPI及 TS-WPI结合物溶解度测定
        3.3.14 WPI及 TS-WPI结合物乳化特性测定
        3.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
        3.4.2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的Zeta电位的影响
        3.4.3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表观粘度的影响
        3.4.4 WPI及 TS-WPI结合物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3.4.5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4.6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3.4.7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功能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S-WPI结合物的体外消化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WPI及 TS-WPI结合物体外模拟消化样品的制备
        4.3.2 模拟消化过程中自由氨基含量的测定
        4.3.3 模拟消化过程中消化率的测定
        4.3.4 模拟消化过程中粒径大小的测定
        4.3.5 体外消化样品分子量分布
        4.3.6 体外消化产物的气质联用测定
        4.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体外消化过程中自由氨基含量的影响
        4.4.2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4.4.3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体外消化产物粒径大小的影响
        4.4.4 结合率对WPI及 TS-WPI结合物体外消化产物分子量分布影响
        4.4.5 TS及 TS-WPI结合物体外消化产物的气质联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蒜素水提取物及TS-WPI结合物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菌种活化及培养基的选择
        5.3.2 最适菌悬液浓度的选取
        5.3.3 样品的制备
        5.3.4 双层板法抑菌试验
        5.3.5 大蒜素水提取物及结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5.3.6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5.3.7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形貌观察
        5.3.8 大蒜素水提物及结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作用
        5.3.9 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蛋白含量的测定
        5.3.10 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5.3.11 呼吸抑制率的测定
        5.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大蒜素水提物和结合物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
        5.4.2 大蒜素水提取物及结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5.4.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
        5.4.4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形貌
        5.4.5 大蒜素水提物及结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作用分析
        5.4.6 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蛋白含量
        5.4.7 大蒜素水提物和结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4.8 大蒜素水提物和结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代谢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大蒜热风干燥节能工艺研究及品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1.1 大蒜简介
        1.1.2 大蒜中营养成分
        1.1.3 大蒜的生理作用
    1.2 大蒜干燥研究现状
        1.2.1 热风干燥技术
        1.2.2 热泵干燥技术
        1.2.3 微波干燥技术
        1.2.4 红外干燥技术
        1.2.5 喷雾干燥技术
        1.2.6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1.2.7 微波热风干燥技术
    1.3 余热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1.4 薄层干燥模型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干燥过程
        2.4.2 影响蒜片干燥的单因素
        2.4.3 单因素对照试验
        2.4.4 各因素对单位能耗的影响
        2.4.5 响应面实验设计
        2.4.6 干燥模型研究
        2.4.7 多级变温干燥
        2.4.8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蒜片干燥特性的工艺条件
        3.1.1 干燥温度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3.1.2 回风时间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3.1.3 装载量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3.2 各工艺条件对色泽的影响
        3.2.1 干燥温度对色泽的影响
        3.2.2 回风时间对色泽的影响
        3.2.3 装载量对色泽的影响
    3.3 各工艺条件对单位能耗的影响
        3.3.1 干燥温度对单位能耗的影响
        3.3.2 回风时间对单位能耗的影响
        3.3.3 装载量对单位能耗的影响
    3.4 余热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3.4.1 响应面优化恒温干燥工艺的最优参数
        3.4.2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3.4.3 响应面验证试验
    3.5 多级变温干燥
        3.5.1 干燥温度对蒜片干燥特性的影响
        3.5.2 干燥模型的确定
        3.5.3 模型中参数与干燥温度的关系
        3.5.4 多级变温干燥设计
        3.5.6 变温干燥与恒温干燥比较
4 讨论
    4.1 干燥蒜片的回风处理
    4.2 影响恒温干燥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能耗的关系
    4.3 多级变温干燥研究
    4.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4.4.1 回风处理的优化
        4.4.2 变温干燥的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8)蒜米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及光照调控绿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大蒜贮藏期间主要病害微生物
    1.2 大蒜贮藏保鲜
        1.2.1 高温贮藏
        1.2.2 低温贮藏
        1.2.3 气调贮藏
        1.2.4 辐射贮藏
        1.2.5 化学贮藏
    1.3 果蔬包装材料研究进展
        1.3.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3.2 聚乙烯
        1.3.3 复合铝箔纸
        1.3.4 牛皮纸
    1.4 大蒜绿变的研究进展
        1.4.1 大蒜绿色素
        1.4.2 蒜氨酸酶
        1.4.3 硫代亚磺酸酯
        1.4.4 γ-谷氨酰转肽酶
        1.4.5 胆色素原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霉腐蒜头中的致病真菌分离鉴定及抑菌剂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大蒜病源真菌多样性检测
        2.1.5 大蒜病原真菌分离、纯化
        2.1.6 大蒜病原真菌验证
        2.1.7 大蒜病原真菌鉴定
        2.1.8 大蒜霉腐抑菌剂筛选
        2.1.9 数据统计软件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蒜病原真菌多样性分析
        2.2.2 大蒜病原真菌分离纯化
        2.2.3 大蒜病原真菌形态特征
        2.2.4 大蒜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大蒜霉腐抑菌剂筛选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装材料对蒜米贮藏过程中生理和质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蒜米贮藏试验
        3.1.5 发芽率测定
        3.1.6 膜渗透性测定
        3.1.7 呼吸强度测定
        3.1.8 水分含量测定
        3.1.9 全质构分析
        3.1.10 扫描电镜分析
        3.1.11 数据统计软件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蒜米贮藏期间外观及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3.2.2 包装材料对蒜米贮藏期间发芽率的影响
        3.2.3 包装材料对蒜米贮藏期间水分含量的影响
        3.2.4 包装材料对蒜米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的影响
        3.2.5 包装材料对蒜米贮藏期间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6 包装材料对蒜米贮藏期间质构特性的影响
        3.2.7 相关分析
        3.2.8 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照对蒜泥绿变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蒜泥光照试验
        4.1.5 表面色差测定
        4.1.6 绿变强度测定
        4.1.7 γ-谷氨酞转肽酶活性测定
        4.1.8 胆色素原含量测定
        4.1.9 硫代亚磺酸酯含量测定
        4.1.10 蒜氨酸酶活性测定
        4.1.11 数据统计软件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源颜色对蒜泥色差的影响
        4.2.2 光源颜色对蒜泥绿变强度的影响
        4.2.3 光源颜色对蒜泥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的影响
        4.2.4 光源颜色对蒜泥蒜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4.2.5 光源颜色对蒜泥PBG含量的影响
        4.2.6 光源颜色对蒜泥硫代亚磺酸酯含量的影响
        4.2.7 光源功率对蒜泥色差的影响
        4.2.8 光照功率对蒜泥绿变强度的影响
        4.2.9 光照功率对γ-GT和蒜氨酸酶的活性的影响
        4.2.10 光照功率对蒜泥PBG和硫代亚磺酸酯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蒜绿变蛋白的差异化表达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蒜泥蛋白质制备
        5.1.4 SDS-PAGE电泳
        5.1.5 FASP法酶解
        5.1.6 高p H值反相色谱柱分级
        5.1.7 LC-MS/MS检测分析
        5.1.8 数据统计软件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DS-PAGE电泳
        5.2.2 DIA定量数据
        5.2.3 数据质量评估
        5.2.4 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5.2.5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5.3 讨论
        5.3.1 参与氨基酸代谢的蛋白
        5.3.2 参与能源产生与转化的蛋白
        5.3.3 参与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的蛋白
        5.3.4 参与信号转导机制的蛋白
        5.3.5 参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转运和分子伴侣的蛋白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9)大蒜低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大蒜的有效成分及保健功效
        1.2.1 糖类
        1.2.2 氨基酸
        1.2.3 挥发油类
        1.2.4 酶
        1.2.5 有机锗和硒
        1.2.6 凝集素
    1.3 大蒜的生理作用
        1.3.1 杀菌消炎功能
        1.3.2 防治肿瘤和癌症功能
        1.3.3 保护心血管系统功能
        1.3.4 降血糖功能
        1.3.5 防重金属中毒功能
        1.3.6 提高免疫力功能
    1.4 低聚果糖研究概况
        1.4.1 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
        1.4.2 低聚果糖的应用
        1.4.3 低聚果糖的生产技术
        1.4.4 低聚果糖的分离纯化技术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大蒜中性多糖的制备
        2.2.1 大蒜粉的制备
        2.2.2 大蒜多糖的提取
    2.3 大蒜多糖的益生活性研究
        2.3.1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的制备
        2.3.2 大蒜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3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2.4 水解度的测定
        2.4.1 还原糖的测定
        2.4.2 总糖的测定
    2.5 低聚糖含量的测定
    2.6 大蒜多糖的酸水解
        2.6.1 不同种类的酸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6.2 不同pH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6.3 不同温度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6.4 不同底物浓度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7 大蒜多糖的酶解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的益生活性
        3.1.1 分子量分布测定
        3.1.2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2 大蒜多糖水解过程中水解度的变化
        3.2.1 不同酸种类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2.2 不同pH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2.3 不同温度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2.4 不同底物浓度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3 大蒜多糖酸解过程中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3.1 不同pH下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3.2 不同温度下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3.3 不同浓度下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4 大蒜多糖的酶解
        3.4.1 酶解过程中还原糖比率的变化
        3.4.2 酶解过程中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5 低聚果糖连续制备系统
4 讨论
    4.1 弱酸和强酸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4.2 大蒜低聚糖的产生途径
    4.3 进一步研究方向
    4.4 主要创新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黑蒜加工过程的湿度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大蒜的概述
        1.1.1 大蒜的化学成分
        1.1.2 大蒜的生理功效
    1.2 国内外有关大蒜及大蒜加工的研究进展
    1.3 黑蒜的概述
        1.3.1 黑蒜的化学成分
        1.3.2 黑蒜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价值
    1.4 黑蒜的风味物质
    1.5 黑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湿度控制方法
        2.4.2 蒜样中水分活度测定方法
        2.4.3 相对湿度测定方法
        2.4.4 蒜样中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4.5 蒜样中还原糖含量测定方法
        2.4.6 蒜样中总酚含量测定方法
        2.4.7 蒜样中5-HMF含量测定方法
        2.4.8 蒜样中总酸含量测定方法
        2.4.9 蒜样中褐变度测定方法
    2.5 成熟黑蒜各指标及感官品质评价分析
    2.6 数据分析及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加热温度下黑蒜水分活度变化规律
    3.2 黑蒜加工过程中湿度控制模型的建立
        3.2.1 水分活度与平衡相对湿度的关系
        3.2.2 70℃下黑蒜加工过程中湿度模型的建立
        3.2.3 80℃下黑蒜加工过程中湿度模型的建立
        3.2.4 90℃下黑蒜加工过程中湿度模型的建立
    3.3 黑蒜加工过程中湿度控制模型的验证
        3.3.1 70℃湿度控制模型的验证
        3.3.2 80℃湿度控制模型的验证
        3.3.3 90℃湿度控制模型的验证
    3.4 湿度控制对黑蒜品质的影响
        3.4.1 70℃下黑蒜品质的变化规律
        3.4.2 80℃下黑蒜品质的变化规律
        3.4.3 90℃下黑蒜品质的变化规律
    3.5 成熟黑蒜的指标及感官品质评价分析
4.讨论
    4.1 黑蒜加工过程中湿度控制模型的建立
    4.2 加工中湿度控制对黑蒜品质的影响
    4.3 变温加工黑蒜对黑蒜品质的影响
5.结论
    5.1 黑蒜加工工艺过程中黑蒜水分活度的变化规律
    5.2 不同温度下湿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3 湿度控制条件下对黑蒜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蒜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水凝胶设计及其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景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以蒜皮为粗饲料对湖羊生理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D]. 闫旭.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4]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D]. 刘平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D]. 顾启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大蒜素-乳清分离蛋白结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消化特性和抑菌活性研究[D]. 姜慧. 江苏大学, 2020(02)
  • [7]大蒜热风干燥节能工艺研究及品质控制[D]. 韩旭.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8]蒜米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及光照调控绿变技术研究[D]. 何祎.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9]大蒜低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的研究[D]. 贺苹苹.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黑蒜加工过程的湿度控制技术研究[D]. 施炳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大蒜的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