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内存测试方法及其应用

嵌入式系统内存测试方法及其应用

一、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栋[1](2014)在《基于嵌入式的气体泄漏检测PID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气体泄漏检测是工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质量检测指标,一直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在机械制造、液压气动、压力容器、燃气管道、化工、医疗、食品卫生等行业的检测中。考虑到目前国内多数中小型企业顾及到成本,仍然沿用着冒泡法、听音法这类低精度、低效率的检测方法。因此很有必要开发出一种低成本高精度,使用灵活的泄漏检测装置来填补国内市场这一空缺。当前许多基于ARM内核的处理器功能强大并且外设丰富,可以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复杂运算以及图形界面显示,这能满足开发泄漏检测仪所需的大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复杂算法控制执行单元以及高分辨率的液晶LCD实时绘图等功能。S3C2440是一款基于ARM9核性价比很高的控制器,设计中对其进行外设扩展;系统软件部分采用在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下进行驱动和应用程序开发,使用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编制包括滤波算法、PID控制算法、数据拟合、人机界面终端等用户软件。在搭建好的测试平台上进行基于差压检测法理论的测试实验和基于PID控制容积补偿理论的测试实验,最后表明实验结论符合理论分析。通过对比差压式泄漏检测法的各种局限性,显出PID控制容积补偿法的检测效率高精度高的优点。检测时间有很大压缩余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另外容积补偿法检测泄漏率可以完全不使用任何检测系统气体内部环境的参数,而只需对补偿气缸的运动轨迹进行线性拟合就可以直接得到泄漏率,这避开了气路系统中各种不确定的复杂参数,使得检测变得快速便捷。容积补偿泄漏检测法的关键是对补偿气缸的控制策略,文中使用的PID控制有比较大的超调量,这一方面可能是PID参数没有调整到最优,毕竟Z-N整定也是基于实验的,可以考虑其他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来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控制电磁阀的动作引起的振动会对系统内环境的压力造成一定的冲击,可以考虑改进系统气路设计,以减少或消除冲击。

王鸿翔[2](2008)在《基于P89C669FA室内导频发射机嵌入式软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嵌入式系统是以具体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的专用计算机系统。近十几年来,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异常迅速,嵌入式软件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随着嵌入式设备功能的复杂化,越来越受到开发人员的重视。但嵌入式系统以及嵌入式软件设计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有效、通用的开发方法和规范。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嵌入式软件在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软件开发已经成为开发嵌入式系统的重要制约因素,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合适的开发方法,对于系统开发的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基于P89C669FA室内导频发射机的研究与实现,运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应用系统软件设计的基础平台,对嵌入式应用系统软件设计中的微内核EOS51、嵌入式应用软件设计方法、系统软、硬件优化设计以及集成测试等几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对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借鉴意义。

徐德琴[3](2006)在《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成熟,带宽的提高,再加上嵌入式产品本身的功能也不再单一,传统的八位单片机由于其运行速度、寻址能力、功耗等问题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日渐复杂的应用需求。ARM内核处理器具有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等一系列优点是嵌入式产品设备由8位机升级到32位机的理想选择;同时为了更好地分配和管理资源系统,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应根据硬件平台选择合适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因此本文采用基于32位ARM核的微处理器S3C4510B与uClinux相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嵌入式应用系统。 论文首先对微处理器S3C4510B的结构、原理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对其外设的其他硬件单元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深入阐述了其软件平台uClinux的系统结构、原理、编译、移植及用户程序的添加;最后重点详述了基于S3C4510B的嵌入式网络系统的具体应用设计过程。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在系统性能稳定、功能多样化等方面的改善方案,这也是本文中的创新之处。实验证明,本系统运行性能稳定,使用方便灵活,功能多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吴明琪[4](2005)在《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性能研究与比较》文中指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单芯片的集成度不断地提高,价格不断地下降,嵌入式系统可以集成更多的存储器,更多的外部设备和拥有更为强劲的处理能力。同时嵌入式系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功能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使现在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变得比以往难以想象的复杂,首先嵌入式系统软件不可能像从前一样从零开始写起,其次嵌入式系统软件不可能由一个人开发完成,第三嵌入式系统众多外部设备的管理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方式来管理,还有到市场的时间(time-to-market)要求系统能够快速将现有的应用软件集成进来……凡此种种,都要求现代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必须建立在一个符合某种条件的构架(framework)之上,而这个构架必须满足以下这些条件:1) 系统的可移植性,2) 系统的可协作开发性,3) 系统的外部设备管理能力,4) 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5) 实时性。因此就出现了嵌入式操作系统,来为上层的开发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和基础。 但是由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多样性和专用性,在系统设计的初期,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现成嵌入式操作系统,或者当没有合适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何设计一款适合系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就成为了主要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嵌入式开发人员包括研究者是从以8位处理器为核心无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转型而来,他们有较好的硬件基础和紧凑型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而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结构和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流程不熟悉,更希望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个在市场上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eCos和μ CLinux)的各方面性能研究和比较,来得出哪些方面是我们在选择和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时需要关注的。 在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将这两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到一个公共的硬件平台上,为了使实验较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的硬件平台是在通信和消费类电子嵌入式系统中最受欢迎ARM7TDMI核心的处理器AT76C120。同时由于AT76C120的参考设计板又有较丰富的外围设备(磁盘接口和显示接口),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较好的硬件环境。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 可移植性,2) 基本操作性能,3) 综合操作性能,4) 开发模式和开发的难易度,5) 授权方式和系统成本等分别对两个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了研究。 我们基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在基本操作性能和综合操作性能上,eCos操作系统是优于μ CLinux,在可移植性和系统成本方面,eCos和μ CLinux基本不相上下,而在开发模式,开发的难易度和授权方式上,μ CLinux操作系统则明

卢俊岭[5](2003)在《嵌入式系统内核软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BIOS技术是直接操作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底层核心技术。合理裁减系统BIOS,加快系统BIOS启动速度,对满足某些时间约束苛刻的嵌入式应用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结合横向课题“嵌入式计算机专用软件”,围绕着加快系统BIOS启动速度的目标,重点对系统BIOS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实现了BIOS模块的裁减、添加和修改,并对Linux系统的启动和在DiskOnChip中的集成进行了研究。 为了实现嵌入式系统BIOS快速启动,本文首先详细剖析了嵌入式486系统BIOS的整体功能结构,重点分析研究了系统BIOS的POST过程和操作系统引导过程的实现。结合嵌入式系统BIOS的特点,分析比较了三种与嵌入式系统BIOS有关的项目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系统BIOS进行适当裁减的具体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了已有的系统BIOS的开发与调试平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搭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调试与开发平台,并总结了实验中采用的灵活有效的调试手段。 在不影响原有BIOS的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实现了系统BIOS模块的添加。根据客户的需求,在系统BIOS中添加开机Logo画面的实现代码。图象的解压缩和显示都考虑了加快显示速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构造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选择了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平台。本文主要讨论了Linux系统的启动,总结比较了两种在DiskOnChip中集成Linux的实现方法,为进一步实现基于特定平台的嵌入式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廖张梦[6](2021)在《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控制、医疗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有大量的嵌入式系统需求,随着实时传感器数据融合、信号大数据在线处理等需求的提高,嵌入式系统架构需要具备更强的实时流处理与数据传输能力。同构的嵌入式CPU、DSP架构往往难以满足复杂流数据处理场景的需求,基于FPGA与CPU结合的异构架构,能够发挥其可灵活定制的优势实现高并发的预处理和复杂数据传输,同时具有功耗低、扩展性好等特点。面向高性能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需求,本文提出一种传输链路规范化、通用化、可灵活重构的多片FPGA加嵌入式CPU的架构。针对该架构,本文着重研究并设计了FPGA的内外部的灵活互联接口,给出FPGA与嵌入式CPU的控制和传输方案,实现了FPGA和嵌入式CPU在实时数据传输层面的协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并实现了FPGA与嵌入式CPU的PCIe链路,然后完成基于DMA的数据传输,采用命令队列的方式来解决流传输过程中由命令处理延时导致的数据间断问题,通过灵活设定采样量来平衡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实时性。2)构建FPGA上的互联基础架构,包括PCIe接口、DMA、以及DDR等模块的互联,该架构可在不改变硬件逻辑的前提下实现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并使用通用接口加中间模块的方式降低模块的耦合深度,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3)完成了一种高效率的AXI协议接口DMA模块,该DMA模块可对命令进行AXI事务拆分,使软件在发送命令时无需考虑协议4K边界的问题。最后构建了测试平台进行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FPGA与嵌入式CPU之间可实现超过3GB/s的数据传输,FPGA之间通过Aurora可实现超过14GB/s的高带宽传输。在嵌入式CPU管理控制下,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流数据传输、缓存、数据回放等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处理器单元之间的协同和高效稳定传输,验证了架构和传输方案的可行性。

黄璋[7](2021)在《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现有光学玻璃相关力学参数人工测量过程较为复杂、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光学玻璃力学参数的智能化测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测量小样品光学平板玻璃力学特性的方法。首先利用接触力学理论和牛顿环干涉理论,理论推导出测量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解析式;其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通过摄像头拍摄牛顿环干涉图像,基于MFC框架设计开发了牛顿环图像采集和力学特性计算的软件,实现牛顿环干涉图像中心黑斑半径的自动化测量;最后根据光学玻璃力学特性与牛顿环干涉图像中心黑斑半径及牛顿环中心应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小样品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快速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应力31.17N~55.11N范围内,光学玻璃弹性模量的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8.8%;在应力55.11N~71.07N范围内,光学玻璃弹性模量的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16%。二是开展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测量应用研究。首先是搭建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选用x210v3开发板,内核版本号为Cortex-A8,处理器芯片是S5PV210,摄像头选用USB接口的CMOS摄像头,网卡芯片为DM9000,以及配置所需要的OTG接口、串口等。其次是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建立交叉编译工具链编译出ARM端所需要的程序;U-Boot移植用来初始化硬件设备和引导加载Linux内核;Kernel移植用来配置软件驱动所需要的开发环境和挂载根文件系统的;构建根文件系统用来对后续软件开发所需要不同功能的文件以及库进行存储的;搭建tftp服务器和nfs服务器进行文件的下载和传输;搭建ARM Qt开发环境进行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开发,编译和安装OpenCV库以及其依赖库进行图像处理。然后是视频图像数据采集模块,基于V4L2和OpenCV设计出牛顿环视频图像采集程序,对于所采集到的YUYV格式的图像进行格式转换到RGB24以便于牛顿环视频图像显示,在Qt下设计出基于V4L2和OpenCV的牛顿环视频图像显示和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计算界面。最后是功能测试,对基于嵌入式系统下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开发环境和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其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王展意[8](2021)在《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集成电路设备对于存储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存储器一般分为非易失性存储和易失性两种,非易失性存储一般具有高速读写的特点但数据断电不可保留,易失性存储则与之相反。几乎没有一种传统存储器可以兼顾两种优点,但是近年来随着对存储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新型存储器。在这些存储器中应用前景比较明朗的一款是MRAM(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随机存储器),由于基础结构的制造工艺限制目前这种存储器还处于研发阶段。在一款合格的商用存储器大量上市之前需要进行完备的芯片测试工作,以确保芯片的各种功能的稳定,所以找到一种操作灵活、成本低廉的存储芯片测试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在研究新型存储器MRAM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嵌入式Microblaze处理器搭建了一个用于DDR4(Dual Date Rate 4,双倍速率第四代接口)的功能测试系统。本文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新型存储器的发展背景和国际和国内的研究现状,新型非易失存储器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存储器故障模型与测试算法。(2)研究DDR4标准协议的逻辑设计部分,包括引脚功能,各种接口命令,模式寄存器配置,DBI(Data Bus Inversion,数据总线翻转)、DM(Data Mask,数据掩码)、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算法,时序参数要求等等,在深入学习了DDR4接口逻辑控制方法后设计测试系统。(3)进行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核心板的选型,学习FPGA主板电源模块的上电顺序与电压要求。研究时钟的产生以及上位机和测试系统的接口通信模式,上位机通过Mini 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对核心板供电,并通过USB转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芯片将上位机发送的指令格式转为测试系统可以接收的UART通信格式。(4)测试系统采用SOPC(System-on-a-Programmable-Chip,片上可编程系统)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FPGA实现了硬件部分的连接,使用Microblaze和GPIO(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通用接口)等ip软核搭建嵌入式系统硬件部分。测试系统通过串口调试工具和上位机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端进行通信。之后通过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打包工具)控制测试系统的接口时序产生测试激励,具体通过各种接口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函数产生DDR4接口时序并进行上板验证。

邵云泽[9](2021)在《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时流数据作为高速连续到达的数据序列,在工业控制,实时监控,自动驾驶,信号处理等与嵌入式系统密切相关的领域广泛出现。随着嵌入式系统对实时流数据的处理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嵌入式系统上传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系统遇到了瓶颈,数据传输速度、实时性与数据处理带宽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嵌入式系统对实时流数据进行处理时数据传输速度、实时性与数据处理带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给出并论述了一套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高性能实时流数据传输、分析与存储软件的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板间数据传输技术和基于PCIe协议的对称多处理流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有效解决嵌入式系统上对实时流数据进行处理时实时性低,带宽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论述的软件系统,对实时操作系统,PCIe总线协议,VPX总线协议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应用需求分析并论证了软件系统总体架构和方案,分别对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分析软件与存储软件进行了设计,详细论证了命令控制模块,缓存管理模块等关键模块以及软件各个层级架构的设计思路与具体实现。本文最后在VPX嵌入式系统上对论述的软件系统以及具体的软件实现进行了相应的测试与分析。分析的结果说明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能够正常加载并且长时间地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并且流数据传输,分析与存储的速度分别达到了1500MB/s,1100MB/s,2.225GB/s,满足高速实时流数据传输的需求,验证了本系统高实时性,高速率的特点,说明了本系统在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费越[10](2020)在《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文中指出某型航空发动机为引进型航空发动机,主要装备于我国现役先进战斗机,是未来主要的进口大推动力装置,为我国航空军事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机载参数记录装置(以下简称“EPT”)是该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飞行状态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参数主要由EPT进行记录,以供地面人员进行监控和分析。EPT的工作方式是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将16位、12位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数据降精度成8位数据后,再对其转换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与记录,此种方式不仅记录的参数较少、而且精度较低,导致EPT记录数据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发动机工作状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维护保障需求。因此,设计一款新型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通过与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建立通信,从数字电子控制器的检测接口读取和存储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信息,同时实现对数字电子控制器内部电源监控,实现对发动机状态参数的实时、准确、全面监控,以帮助地面人员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状态监控和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建立与电子控制器通信的基础上,制定了以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系统总体方案,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硬件系统设计分为电源电路模块、信号调理模块、USB接口模块、SD卡模块等,STM32芯片根据已设定的程序指令,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控制器发出指令,采集发动机参数信息并完成数据存储。2)在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嵌入式软件控制程序,实现了系统初始化、信号调理、I/O端口的读写、数据和命令的传输、存储管理;3)通过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采集数据的解析、分类、绘制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新型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设计研究,实现了对发动机参数的快速采集以及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的功能,该系统还可通过USB接口与上位机PC直接连接,对数据进行读取,读写速度快、插拔方便、功耗低、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的气体泄漏检测PID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常见气体泄漏检测方法概述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工作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气体泄漏检测工作原理
    2.1 气体的几种流动状态
    2.2 气体泄漏模型
    2.3 泄漏容器内部压力变化分析
    2.4 差压对等系统检测原理
    2.5 差压法检漏工作原理
    2.6 容积补偿气体泄漏检测原理
    2.7 容积补偿气体泄漏检测系统气路结构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体泄漏检测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
    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3.2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3.3 嵌入式系统处理器介绍
    3.4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3.5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6 系统硬件设计
        3.6.1 微处理器与存储器
        3.6.2 JTAG在线调试仿真烧写模块
        3.6.3 复位电路
        3.6.4 系统电源设计
        3.6.5 ADC控制隔离电路和参考电源电路
        3.6.6 执行元件控制电路
        3.6.7 LCD接口电路
        3.6.8 通信接口电路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体泄漏检测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4.2 泄漏检测控制系统软件平台GUI选择
    4.3 开发环境的搭建与配置
    4.4 Bootloader简介和U-Boot移植
        4.4.1 Bootloader简介
        4.4.2 U-Boot的移植
    4.5 Linux内核裁剪和移植
    4.6 根文件系统制作
    4.7 系统驱动程序设计
        4.7.1 数据采集模块MAX1168驱动设计
        4.7.2 电-气比例阀AD5612驱动设计
        4.7.3 EEPROM存储器AT24C02驱动设计
        4.7.4 步进电机PWM驱动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程序开发
    5.1 应用程序开发工具Qt Creator
    5.2 系统总体功能
    5.3 系统工作流程
    5.4 Qt图形界面双缓冲技术
    5.5 气体泄漏检测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6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5.6.1 复合数字滤波
        5.6.2 数据分析
    5.7 控制方法
        5.7.1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5.7.2 压力补偿装置控制系统仿真
        5.7.3 PID容积补偿控制模块
    5.8 电-气比例阀控制模块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平台介绍
    6.2 传感器标定与系统自检
        6.2.1 差压传感器的误差标定
        6.2.2 位移传感器的误差标定
        6.2.3 系统的气密性检测
    6.3 气体泄漏检测实验与分析
        6.3.1 差压法检测泄漏实验
        6.3.2 PID控制容积补偿泄漏检测实验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2)基于P89C669FA室内导频发射机嵌入式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
        1.2.1 嵌入式系统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2.3 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
    1.3 导频发射机的嵌入式应用
        1.3.1 导频发射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
        1.3.2 国内、外导频发射技术应用水平对比
        1.3.3 目前导频发射技术应用领域及其应用特点
        1.3.4 导频发射机的嵌入式应用
    1.4 导频发射机集成测试方法构想及实现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P89C669FA室内导频发射机硬件平台设计
    2.1 系统总体结构
    2.2 单片机P89C669FA概述
    2.3 发射机模块设计
        2.3.1 硬件接口
        2.3.2 通信协议
        2.3.3 发射机输出功率校正补偿
    2.4 衰减器模块设计
    2.5 P89C669FA串口在系统中的应用
        2.5.1 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
        2.5.2 串行通信的参数设置
        2.5.3 SPI串口的系统应用
    2.6 电源模块设计
    2.7 小结
第三章 导频发射机操作系统的微内核设计与实现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微内核概述
        3.1.1 传统操作系统内核结构
        3.1.2 嵌入式操作系统微内核结构及特点
    3.2 微内核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 导频发射机EOS51 的系统结构设计
        3.3.1 EOS51 结构设计
        3.3.2 基本实现思想
    3.4 导频发射机EOS51 的任务和任务调度
        3.4.1 EOS51 的任务
        3.4.2 EOS51 的任务调度
    3.5 导频发射机EOS51 的中断系统和任务切换
        3.5.1 EOS51 的中断系统
        3.5.2 EOS51 的任务切换
        3.5.3 EOS51 的任务间通信和互斥
    3.6 导频发射机EOS51 的存储扩展与管理
    3.7 应用实例及其性能分析
        3.7.1 EOS51 的应用
        3.7.2 EOS51 性能与时效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导频发射机软件的D-FLOW设计
    4.1 导频发射机应用软件设计概述
        4.1.1 系统应用软件的特点
        4.1.2 系统软件层次结构设计
        4.1.3 导频发射机软件开发环境和开发策略
        4.1.4 衰减器控制软件设计
    4.2 导频发射机应用软件D-FLOW模型的建立
        4.2.1 D-FLOW模型结构
        4.2.2 任务数据流图模型
        4.2.3 任务划分
        4.2.4 发射机软件的D-FLOW过程
        4.2.5 任务约束评价
        4.2.6 D-FLOW模型的优缺点
    4.3 任务存储映像组织布局
    4.4 导频发射机衰减器模块的D-FLOW过程
        4.4.1 任务的基本划分
        4.4.2 任务的分划与简化
        4.4.3 任务合并
    4.5 小结
第五章 导频发射机软件优化设计
    5.1 嵌入式编程语言的特点
        5.1.1 高级语言的特点
        5.1.2 汇编语言的特点
    5.2 数据和指令的优化设计
        5.2.1 循环结构
        5.2.2 条件执行
        5.2.3 变量的定义
    5.3 处理器的相关优化设计
        5.3.1 寄存器分配
        5.3.2 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
    5.4 存储器的优化设计
        5.4.1 字节排列方式
        5.4.2 非对齐存储访问
    5.5 小结
第六章 系统集成测试方法构想与实现
    6.1 系统软硬件集成测试方法构想
    6.2 系统软硬件集成测试的一种方法
        6.2.1 基本思想
        6.2.2 一种集成测试模型
    6.3 系统功能测试的实现
        6.3.1 测试说明
        6.3.2 标准大气条件
        6.3.3 测试设备
        6.3.4 测试项目
        6.3.5 测试程序
    6.4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的工作
    7.2 展望
        7.2.1 微内核技术
        7.2.2 微内核体系结构
        7.2.3 嵌入式软件设计技术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嵌入式系统的概述
        1.2.1 嵌入式系统简介
        1.2.2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
        1.2.3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ARM的嵌入式微处理器
    2.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概述
    2.2 ARM微处理器的概述
        2.2.1 ARM微处理器简介及应用领域
        2.2.2 ARM微处理器的系列及特点
        2.2.3 ARM微处理器结构
        2.2.4 ARM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3C4510B系统硬件平台的概述及设计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3.2 微处理器S3C4510B概述
        3.2.1 CPU内核概述及特殊功能寄存器
        3.2.2 S3C4510B的系统管理器
    3.3 S3C4510B的系统外围存储器
        3.3.1 Flash存储器接口电路
        3.3.2 SDRAM接口电路
    3.4 10M/100M以太网接口单元
    3.5 串行接口电路
    3.6 JTAG接口电路
    3.7 系统其他控制电路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及其应用开发
    4.1 BootLoader简介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简介
    4.3 uClinux操作系统原理
    4.4 uClinux的编译与移植
        4.4.1 uClinux系统针对硬件的改动
        4.4.2 编译uClinux内核
        4.4.3 内核的加载运行
    4.5 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的应用开发
        4.5.1 在uClinux下的应用开发过程
        4.5.2 添加用户程序到uClinux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3C4510B的嵌入式系统INTERNET应用设计
    5.1 嵌入式INTERNET的简介
        5.1.1 嵌入式INTERNET技术在工业控制和家庭网络等领域中的应用
        5.1.2 嵌入式INTERNET的接入技术
    5.2 嵌入式WEB SERVER的概述
        5.2.1 嵌入式WEB SERVER的体系结构
        5.2.2 嵌入式WEB SERVER的工作原理及实现的功能
    5.3 uClinux中TCP/IP协议分析设计
        5.3.1 TCP/IP协议概述
        5.3.2 uClinux系统中TCP/IP网络分层
        5.3.3 TCP/IP协议初始化
    5.4 基于S3C4510B的嵌入式网络系统的具体应用设计
        5.4.1 应用背景
        5.4.2 uClinux下嵌入式WEB SERVER的设计方案
        5.4.3 CGI原理及实现
        5.4.4 本系统WEB SERVER的搭建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4)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性能研究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 本文的章节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嵌入式系统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类
    2.4 小结
第三章 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3.1 引言
    3.2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3.3 中档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3.4 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
    3.5 研究主要方面
    3.6 小结
第四章 研究的公共硬件平台
    4.1 引言
    4.2 AT76C120
第五章 ecos操作系统
    5.1 eCos操作系统的特点
    5.2 eCos系统的基本结构
    5.3 移植过程
    5.4 开发模型和驱动程序
    5.5 小结
第六章 μCLinux
    6.1 引言
    6.2 本地执行
    6.3 二进制平坦结构文件
    6.4 μCLinux的移植
    6.5 μCLinux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型
    6.6 小结
第七章 eCos和μCLinux的性能比较
    7.1 引言
    7.2 基本操作性能
    7.3 综合应用性能
    7.4 可移植性
    7.5 开发模式和开发的难易度
    7.6 系统成本和授权方式
    7.7 总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5)嵌入式系统内核软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嵌入式系统BIOS的分析
        1.3.2 嵌入式系统BIOS模块的裁减、添加与调试
        1.3.3 嵌入式Linux的构造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BIOS
    2.1 BIOS简介
        2.1.1 BIOS的概念
        2.1.2 BIOS在系统中所处的层次
    2.2 系统BIOS的功能
    2.3 BIOS的存储设备
    2.4 流行的BIOS系统软件及双BIOS技术
        2.4.1 流行的BIOS系统软件
        2.4.2 双BIOS技术
    2.5 BIOS的开发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BIOS
    3.1 嵌入式系统
        3.1.1 嵌入式系统概念
        3.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3.1.3 嵌入式系统的关键技术
        3.1.4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特点
        3.1.5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过程
    3.2 嵌入式系统BIOS研究
        3.2.1 TinyBIOS
        3.2.2 OpenBIOS
        3.2.3 LinuxBIOS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BIOS分析与研究
    4.1 系统BIOS分析的硬件平台
    4.2 系统BIOS支持的部分技术规格
        4.2.1 Super I/O
        4.2.2 LPC
        4.2.3 SM Bus
        4.2.4 USB
        4.2.5 GP I/O
        4.2.6 SMM
        4.2.7 APM
        4.2.8 ACPI
    4.3 逆向工程与反汇编
        4.3.1 逆向工程技术
        4.3.2 反汇编程序和工具
        4.3.3 反汇编系统BIOS
    4.4 系统BIOS的总体描述
        4.4.1 系统BIOS的功能结构划分
        4.4.2 系统重启
    4.5 系统BIOS的检测与引导
        4.5.1 系统BIOS的POST过程
        4.5.2 系统BIOS的引导过程
    4.6 系统BIOS使用的内存区域
        4.6.1 系统内存布局及I/O空间
        4.6.2 中断向量表IVT(Interrupt Vector Table)
        4.6.3 BIOS数据区BDA(BIOS Data Area)
        4.6.3.1 基本BIOS数据区
        4.6.3.2 扩展BIOS数据区
        4.6.4 特殊区域
        4.6.4.1 FlashROM的地址映射
        4.6.4.2 复位地址
        4.6.4.3 BIOS程序入口点(Program Entry Point)
        4.6.4.4 影射内存(Shadow RAM)
    4.7 存储器的检测
        4.7.1 存储器的测试
        4.7.1.1 基本存储器的测试
        4.7.1.2 扩展存储器的测试
        4.7.2 保扩模式及其测试
        4.7.2.1 实模式与保护模式
        4.7.2.2 BIOS涉及的保护模式术语
        4.7.2.3 实模式切换到保护模式
        4.7.2.4 保护模式切换到实模式
    4.8 扩展ROM的检测
        4.8.1 扩展ROM的编写规范
        4.8.1.1 ROM表头的结构含义
        4.8.1.2 ROM的规范要求
        4.8.2 扩展ROM的查找与调用
    4.9 系统BIOS的组件系统
        4.9.1 软盘系统BIOS
        4.9.1.1 软盘BIOS初始化
        4.9.1.2 软盘BIOS服务
        4.9.2 硬盘系统BIOS
        4.9.2.1 硬盘BIOS初始化
        4.9.2.2 硬盘BIOS服务
        4.9.3 键盘系统BIOS
        4.9.3.1 低级键盘BlOS
        4.9.3.2 中级键盘BIOS
        4.9.4 CMOS存储器与BIOS界面设置
        4.9.4.1 CMOS存储器及其访问
        4.9.4.2 BIOS界面设置
        4.9.5 特定功能的支持
        4.9.5.1 看门狗时钟
        4.9.5.2 固态盘
    4.10 系统BIOS的软件计时
    4.11 系统BIOS的校验
        4.11.1 CMOS的校验
        4.11.2 BIOS代码的校验
    4.12 系统BIOS的移植
    4.1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BIOS模块的裁减、添加与调试
    5.1 系统BIOS的裁减
    5.2 系统BIOS的Logo模块的添加
        5.2.1 PCX图象文件格式及其解压缩算法
        5.2.2 16色图象的象素显示
        5.2.3 BIOS代码中Logo模块的添加
    5.3 系统BIOS的调试
        5.3.1 系统BIOS的开发与调试平台
        5.3.2 系统BIOS的调试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嵌入式Linux的构造
    6.1 嵌入式Linux
    6.2 嵌入式Linux规划
    6.3 嵌入式Linux系统启动分析
    6.4 Linux在DiskOnChip中的集成
        6.4.1 Linux内核的裁减
        6.4.2 Linux在DiskOnChip中的集成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处理架构
        1.2.2 嵌入式系统总线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相关技术
    2.1 FPGA及其资源简介
        2.1.1 FPGA的基本结构
        2.1.2 GTH收发器
    2.2 相关协议
        2.2.1 AMBA_AXI4协议
        2.2.2 PCIe协议概述
    2.3 DDR SDRAM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面向实时处理的嵌入式整体架构
    3.1 系统硬件架构
        3.1.1 处理器单元
        3.1.2 DDR大容量缓存
        3.1.3 FMC数据源接口
        3.1.4 系统扩展
    3.2 整体功能与接口方案
        3.2.1 整体功能
        3.2.2 接口方案
    3.3 数据传输方案
        3.3.1 基于DMA的数据传输
        3.3.2 实时流数据传输
        3.3.3 高速数据流缓存
        3.3.4 多类型数据组包上传
        3.3.5 数据回放
    3.4 本章小结
4 FPGA内部架构及接口实现
    4.1 FPGA内部架构
        4.1.1 IP integrator及 AXI互联核心
        4.1.2 基于AXI的系统互联
        4.1.3 时钟与带宽
    4.2 PCIe接口
        4.2.1 AXI Bridge for PCIe配置
        4.2.2 PCIe地址映射
        4.2.3 PCIe中断方案
        4.2.4 MSI-X中断实现
    4.3 DMA模块
        4.3.1 DMA命令获取
        4.3.2 DMA数据传输模块
        4.3.3 DMA的软件复位
        4.3.4 DMA仿真
    4.4 DDR缓存模块
    4.5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4.5.1 系统控制寄存器
        4.5.2 算法寄存器
    4.6 Aurora传输模块
    4.7 本章小结
5 测试与验证
    5.1 DDR缓存测试
    5.2 DMA模块测试
    5.3 PCIe接口测试
        5.3.1 MSI-X中断测试
        5.3.2 数据传输测试
    5.4 Aurora传输测试
        5.4.1 速度和正确性测试
        5.4.2 流量控制测试
    5.5 整体传输测试
        5.5.1 测试平台
        5.5.2 数据源生成和校验
        5.5.3 实时流数据传输
        5.5.4 高速数据流缓存
        5.5.5 多数据类型组包上传
        5.5.6 数据回放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7)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光学玻璃弹性模量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光学玻璃弯曲刚度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3 光学玻璃泊松比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及实现框架
    2.1 设计方案
    2.2 实现框架
3 应用牛顿环测量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研究
    3.1 牛顿环测量原理
    3.2 接触力学理论及其在牛顿环测量方面的应用
    3.3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测量公式推导
        3.3.1 光学平板玻璃弹性模量测量公式推导
        3.3.2 光学平板玻璃弯曲刚度测量公式推导
        3.3.3 光学平板玻璃泊松比测量公式推导
    3.4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智能化测量的实验装置
    3.5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智能化测量的实验研究
        3.5.1 测量牛顿环光干涉图样的黑斑像素面积
        3.5.2 标定图像单位像素对应的实际长度值
        3.5.3 牛顿环光干涉图像中心黑斑半径的测量
        3.5.4 通过计算机获取标准牛顿环的图像
    3.6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测量的实验数据
    3.7 实验结果分析
4 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4.1.1 嵌入式系统简介
        4.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4.1.3 嵌入式系统的结构
    4.2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4.2.1 硬件开发环境
        4.2.2 软件开发环境
    4.3 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
        4.3.1 硬件平台总体架构
        4.3.2 处理器芯片的选取
        4.3.3 硬件结构分析
5 嵌入式系统下牛顿环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设计
    5.1 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5.1.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5.1.2 U- Boot移植
        5.1.3 Kernel移植
        5.1.4 根文件系统构建
        5.1.5 tftp服务器和nfs服务器的搭建
        5.1.6 ARM Qt开发环境搭建
        5.1.7 Qt Creater
        5.1.8 OpenCV库的移植
    5.2 基于V4L2 的视频图像采集系统
        5.2.1 V4L2 简介
        5.2.2 V4L2 视频图像采集
    5.3 基于V4L2和OpenCV的牛顿环视频采集系统的设计
    5.4 图像格式的转换
    5.5 Qt下牛顿环视频采集和计算界面的实现
    5.6 功能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1.4 本文章节安排与结构
第二章 新型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与测试方法
    2.1 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
    2.2 新型非易失存储器的特点
        2.2.1 相变存储器
        2.2.2 阻变存储器
        2.2.3 铁电存储器
        2.2.4 磁阻存储器
    2.3 存储器测试方法分类
    2.4 接口的通信模式
    2.5 存储器故障模型简介
    2.6 存储器测试算法分析
        2.6.1 单一MSCAN算法
        2.6.2 棋盘算法
        2.6.3 几种MARCH算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PGA硬件设计和DDR4接口协议
    3.1 并口存储器测试系统总体架构
    3.2 测试系统FPGA主板介绍
        3.2.1 核心板FPGA芯片
        3.2.2 晶振电路
        3.2.3 板上QSPI Flash存储
        3.2.4 复位按钮电路
        3.2.5 下载器JTAG接口
        3.2.6 通信接口Mini USB
    3.3 待测新型存储芯片的结构与接口
        3.3.1 存储器架构
        3.3.2 存储器引脚功能
        3.3.3 寄存器定义
        3.3.4 上电初始化要求
        3.3.5 接口的命令
        3.3.6 读写要求
        3.3.7 特殊功能
        3.3.8 循环冗余crc校验和CA parity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系统硬件架构与设计
    4.1 硬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简介SOPC系统设计方法
    4.3 测试系统硬件架构与模块功能
        4.3.1 微处理器模块Microblaze
        4.3.2 通信接口模块GPIO
        4.3.3 串口通信模块UART
        4.3.4 总线互联模块
        4.3.5 逻辑分析仪模块
    4.4 约束设计
    4.5 硬件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与结果分析
    5.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5.2 软件设计方法
        5.2.1 各个接口的API函数
        5.2.2 头文件参数化设计
        5.2.3 时钟信号的产生
        5.2.4 接口命令的实现
        5.2.5 读写功能的设计
        5.2.6 串口通信命令的设计
    5.3 测试系统的上板验证
        5.3.1 待测项
        5.3.2 基础指令结果分析
        5.3.3 寄存器配置测试
        5.3.4 读写操作的激励发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系统关键技术概要
    2.1 VPX总线协议
    2.2 PCIe总线协议
        2.2.1 PCIe总线层次结构
        2.2.2 PCIe总线事务机制
        2.2.3 PCI Express地址空间与配置空间
    2.3 实时操作系统
        2.3.1 实时操作系统架构
        2.3.2 实时操作系统中断管理
        2.3.3 实时操作系统系统任务间通信
    2.4 本章小结
3 硬件平台与软件系统
    3.1 硬件平台
        3.1.1 信号处理模块
        3.1.2 大容量存储模块
        3.1.3 控制模块
    3.2 软件系统
        3.2.1 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
        3.2.2 实时流数据分析软件
        3.2.3 实时流数据存储软件
    3.3 本章小结
4 软件详细架构与具体实现
    4.1 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
        4.1.1 PCIe链路驱动层架构与实现
        4.1.2 FPGA驱动层架构与实现
        4.1.3 数据通路控制层架构与实现
    4.2 实时流数据分析软件
        4.2.1 流数据缓存层架构与实现
        4.2.2 数据处理层架构与实现
        4.2.3 实时分发层架构与实现
    4.3 实时流数据存储软件
        4.3.1 设备驱动层架构与实现
        4.3.2 流数据接入层架构与实现
        4.3.3 文件系统层架构与实现
        4.3.4 网络转发层架构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软件测试与验证
    5.1 软件开发与测试平台
    5.2 实时流数据收发管理软件测试
        5.2.1 FPGA驱动测试
        5.2.2 上下行流数据测试
    5.3 实时流数据分析软件测试与验证
        5.3.1 数据正确性测试与验证
        5.3.2 处理速度测试与验证
    5.4 实时流数据存储软件测试与验证
        5.4.1 三种不同方向的实时流数据的测试与验证
        5.4.2 文件系统读写文件的验证与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研制分析
    2.1 嵌入式系统
        2.1.1 嵌入式系统硬件
        2.1.2 嵌入式系统软件
        2.1.3 微控制器ARM
    2.2 主要设计要求
        2.2.1 功能性指标
        2.2.2 技术性指标
        2.2.3 可靠性保障要求
    2.3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整体构架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系统设计
        3.1.1 硬件整体架构
        3.1.2 电源电路设计
        3.1.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1.4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5 TF卡存储电路设计
        3.1.6 主控制器设计
        3.1.7 RS232电路设计
        3.1.8 JTAG调试接口设计
        3.1.9 PCB电路设计
        3.1.10 壳体设计
    3.2 嵌入式软件设计
        3.2.1 嵌入式软件结构设计
        3.2.2 程序模块化设计
        3.2.3 嵌入式程序实现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3.3.1 上位机功能设计
        3.3.2 上位机系统结构设计
    3.4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实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验证
        4.1.1 实验准备
        4.1.2 实验情况
    4.2 试验结论
    4.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的气体泄漏检测PID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栋.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2]基于P89C669FA室内导频发射机嵌入式软件的研究与实现[D]. 王鸿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8)
  • [3]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系统研究[D]. 徐德琴. 贵州大学, 2006(12)
  • [4]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性能研究与比较[D]. 吴明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5]嵌入式系统内核软件的研究[D]. 卢俊岭. 西北工业大学, 2003(01)
  • [6]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D]. 廖张梦. 浙江大学, 2021(01)
  • [7]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测量方法研究[D]. 黄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8]并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展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VPX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流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 邵云泽. 浙江大学, 2021(01)
  • [10]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D]. 费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嵌入式系统内存测试方法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