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颈椎管狭窄症

“单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颈椎管狭窄症

一、“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间盘脱出症并发颈椎管狭窄(论文文献综述)

毛威[1](2021)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1月份~2019年12月份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选择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的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33~74岁,平均为58.1岁。其中伴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病8例,COPD1例,糖尿病10例,均予以药物及相应处理控制后行手术治疗。一期前后路手术分两个部分: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然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手术病人采取术后随访,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切口的总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状况,统计手术前以及手术后1天、3月、6月、12月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等指标数据。结果:全部患者成功完成一期前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12.8±37.5min,手术出血量210.0±33.7ml;术后24h总引流量182.2±50.3ml;住院天数均值为13.7±2.1d。随访时间12~24月,平均值为19.2月。临床疗效:JOA评分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月以及末次平均评分分别为6.8±1.3;10.5±0.9;12.1±1.5;12.7±0.2;13.8±0.2;14.5±1.2;VAS平均评分分别为术前(7.8±1.3)、术后1天(5.1±0.8)、术后3个月(4.1±0.6)、术后6个月(3.4±0.7)、术后12月(2.8±0.8)、末次平均分别为(1.9±0.7);全部患者在术后各个随访期间的JOA评分、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评分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月、末次平均分别为40.7±4.3;45.7±10.4;53.6±10.5;66.8±7.8;79.6±7.4。结论:2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观感受均有不同水平的改善。一期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充分,固定牢靠,不但脊髓受压的症状得到充分缓解,同时病人住院天数大大的缩短,其临床疗效不错,是种有效的手术术式,因此值得推行。

罗喻翔[2](2020)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多节段颈脊髓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是现时国内比较受欢迎的术式之一。钛板固定较丝线悬吊固定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偏高,间隔放置钛板能否满足临床需要,与连续放置钛板差异如何,既往对于钛板使用数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较少,尚未达成共识。研究目的比较多节段颈脊髓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钛板与4枚钛板手术疗效的差异,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在我院行颈椎后路C3~C6单开门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和4枚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耗材费用、JOA评分,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影像学评估项目包括:颈椎曲度(Giovanni D值法)、C2~C7 Cobb角、C3~C6椎管矢状径以及Pavlov 比值。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诊断为颈脊髓病;(2)影像学检查显示≥3个颈脊髓节段受压;(3)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C3~C6);(4)随访6个月以上,且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急性外伤致病者;(2)颈椎后凸>10°者;(3)颈椎明显失稳者;(4)先行前路手术再行后路手术者;(5)随访资料不全者。2.手术方法2枚钛板组经后正中入路显露C2~C7棘突,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两侧椎板至小关节处。C3~C6棘突基底部分别打孔,用10号丝线穿棘突基底部小孔备用。以症状较轻侧为“门轴”侧,在该侧的椎板上开“V”形槽,宽约3mm。以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开门后用10号丝线将C3和C4、C5和C6分别捆扎固定,并于门轴侧关节囊缝合悬吊固定。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间隔放置(以C4、C6较多,占35/49)。钛板的一端固定在“开门”侧的侧块上,另一端固定在椎板。4枚钛板组手术过程同2枚钛板组,对于开门的节段,选择微型钛板于C3~C6之间逐一放置。术后24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激素、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引流量<50ml/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管。然后协助患者下地活动,佩戴颈托保护3个月后开始颈后部肌群锻炼。3.统计学方法基线的计量资料,根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内前后的计量资料比较,根据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wilcox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studengt’s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分析采用易侕统计软件(www.empowerstats.com;X&Y solutions,Inc.,Boston MA)和 R 软件,版本 3.4.3(http://www.r-project.org)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多节段颈脊髓病患者65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8.3±10.2岁,病程3天~20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1.3±2.9分,术后平均随访29.7±22.9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n=49)和4枚钛板组(n=1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随访时间及脊髓受压原因、MRI脊髓信号改变、术前后凸及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材费用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枚钛板较2枚钛板价格偏高。2.术后改善情况两组间术后6个月及术前差值比较除C4椎管矢状径、C4 Pavlov 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影像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及6个月随访时C3~C6椎管矢状径、Pavlov比值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术后、6个月随访较术前均有减小的趋势,即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后凸,2枚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枚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JOA改善率与并发症末次随访两组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再压迫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再关门现象发生。2枚钛板组颈椎后凸、轴性症状、颈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较4枚钛板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2例患者因椎板处固定螺钉较长压迫脊髓,1例患者因术中操作损伤脊髓。结论两组在椎管减压、防止再关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两组术后均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趋势。两组在维持颈椎曲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别。2枚钛板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宋彦澄[3](2020)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的功能性MRI评估》文中指出目的:1.应用脊髓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后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并探讨其机制。2.观察分析CSM患者手术前后中央前回(Pr CG)、中央后回(Po CG)的任务态功能磁共振(f MRI)的激活变化趋势,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分析大脑皮层f MRI、脊髓DTI参数与CSM脊髓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并探讨上述参数的手术预后评估价值。方法:1.选取2017年06月~2019年03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0例CSM患者,将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同等程度的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另外给予术前7天,术后20天的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脊髓常规MRI及DTI扫描,同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在上述两个时间点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术前根据JOA评分将CSM患者分为脊髓功能轻度损伤(JOA评分13~16分)、中度损伤(9~12分)及重度损伤(≤8分),分析随着脊髓损伤程度加重,DTI参数的变化趋势。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随访时组内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比较术前、术后DTI参数与术前、术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两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高压氧组与对照组JOA评分、脊髓FA、ADC的差别。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选取2018年01月~2018年12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7例CSM患者,将其纳入CSM组,分别于术前1周内、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右手对指运动组块设计的任务态颅脑f MRI及颈髓DTI扫描。另选取38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亦行上述任务态颅脑f MRI及颈髓DTI扫描。术前1天、术后6个月记录CSM患者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比较皮层f MRI参数、脊髓DTI参数与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绘制上述参数预测手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M手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随着脊髓损伤程度加重,其FA逐渐降低,ADC逐渐升高。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及FA均较术前显着提高,ADC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80例CSM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均与相应脊髓FA值(术前FA与JOA:r=0.775,P<0.001;术后FA与JOA:r=0.751,P<0.001)、ADC值(术前ADC与JOA:r=-0.721,P<0.001;术后ADC与JOA:r=-0.706,P<0.001)显着相关。术后高压氧组JOA评分(11.30±1.93 vs 9.61±1.79,t=3.599,P=0.001)及FA(0.726±0.087 vs 0.636±0.093,t=4.452,P<0.001)显着高于对照组;高压氧组ADC[(1.148±0.079)×10-3 mm2/s]显着低于对照组[(1.223±0.087)×10-3mm2/s](t=4.041,P<0.001)。2.术前CSM组左侧Pr CG的激活体积(VOA)显着高于对照组(t=4.260,P<0.001);左侧Po CG的VOA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脊髓受压节段FA显着低于对照组(t=4.785,P<0.001)。术后6个月CSM患者左侧VOA-Pr CG较术前显着降低(t=3.124,P=0.002);左侧VOA-Po CG较术前升高,无统计学差异;脊髓FA较术前显着升高(t=3.683,P<0.001)。相关性分析术前左侧VOA比值(Pr CG/Po CG)、VOA-Pr CG、VOA-Po CG以及脊髓FA与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间均显着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VOA比值(AUC=0.805)和FA(AUC=0.740)预测CSM术后恢复不良的效能均高于常规MRI参数脊髓横截面积(AUC=0.707)。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VOA比值与FA是预测CSM术后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FA及ADC能够显示CSM脊髓微观结构的病理变化,反映脊髓的损伤程度,评价脊髓减压术及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代偿及修复的效果。CSM术后脊髓功能存在代偿与修复,围手术期行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SM患者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2.颅脑f MRI及脊髓DTI较常规MRI能更好地预测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VOA比值法综合反映了CSM的Pr CG过度代偿与Po CG传导受阻后部分激活缺失的双重相关因素,较FA具有更高的手术预后评估效能。

张兴旭[4](2020)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椎前路手术和颈椎后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比较成熟的术式,由于手术入路及术中操作要求不同,在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的前提下,颈椎影像学特征已成为评估手术满意程度的另一标准。颈椎前路手术长节段的椎间融合及颈椎后路手术后方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均改变了颈椎影像学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多次对颈椎影像学特征与MCSM手术的关系进行讨论,主要考虑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可能会对脊髓及神经的功能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MCSM手术的目的在于减压彻底的同时提供颈椎稳定性,并且应尽可能维持颈椎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的平衡变化及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A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0例,B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40例。统计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X线片上C7矢状位垂直距离(SVA)、C2-7Cobb角、T1-Slope,记录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患者的例数。结果:两治疗组间性别、年龄、发病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12.78±9.12)min,术中出血量(77.84±54.37)ml,术前JOA评分(7.65±1.96),术后JOA评分(14.62±0.98),神经功能改善率(74.38±7.12)%,术前C2-7Cobb角(18.33±11.63)°,术后C2-7Cobb角(19.31±11.26)°,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73±4.43)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15.05±8.25)mm,术前T1-Slope(24.83±7.50)°,术后T1-Slope(25.93±8.18)°;B组:手术时间(120.60±7.96)min,术中出血量(258.25±54.16)ml,术前JOA评分(8.05±1.40),术后JOA评分(14.73±0.55),神经功能改善率(72.58±5.31)%,术前C2-7Cobb角(18.48±6.88)°,术后C2-7Cobb角(11.91±6.49)°,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20±7.16)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31.31±8.03)mm,术前T1-Slope(24.52±6.60)°,术后T1-Slope(17.53±4.96)°。其中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前C2-7Cobb角、术前C7矢状位平衡、术前T1-Slope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C2-7Cobb角、术后C7矢状位平衡、术后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7矢状位平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C2-7Cobb角、T1-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2-7Cobb角、C7矢状位平衡、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未见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B组发现轴性症状患者4例(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2例(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无论选择颈前路手术或是颈后路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但是颈前路更能降低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减少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且颈椎前路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维持中优于颈后路手术。

黄长智,林泉,林久灶[5](2019)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造成,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同期或分期手术,但对于多节段CSS后路手术仍为首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就是其中经典手术之一,然而其术后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引起骨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拟从手术减压机制、椎板固定方式、椎板开门方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和术后并发症四个方面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对其前景作一展望。

鲁天祥[6](2018)在《微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对C5神经根麻痹和椎板再关门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将89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损害评分(JOA)、术后C5神经根麻痹情况、颈椎病疗效评分、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1.613,P>0.05);研究组术后1月、3月的JO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3,t=7.880,P<0.05)。研究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7.62%(8/105),显着小于对照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17.98%(1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8,P<0.05)。研究组颈椎病疗效总分(17.15±6.16)显着低于对照组(20.5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5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分别为0.95%(1/105)、4.49%(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8,P>0.05)。结果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可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不影响椎板再关门的情况下,改善症状,促进临床疗效。

赵江,赵宇,张健,赵养学[7](2018)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退变性椎管狭窄》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5例,年龄3280岁。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9.34岁;颈椎曲度正常或矢状面后凸≤13°,且3个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病程为2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51个月)和对照组(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9.12岁;颈椎曲度正常或矢状面后凸≤13°,且3个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病程为2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92个月)。治疗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2C7颈椎整体活动度、Cobb角、C5椎管/椎体比率和颈后肌肉群横截面。结果两组患者术前NDI、JOA、C2C7颈椎整体活动度和C5椎管/椎体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NDI显着降低(16.58±4.88 vs 19.73±4.37,P=0.025);JOA评分显着升高[(14.84±2.05)分vs(13.04±1.98)分;P=0.004];C2C7颈椎整体活动度显着升高[(39.63±7.33)°vs(35.12±7.28)°;P=0.040];C5椎管/椎体比率显着增高(0.91±0.18 vs 0.78±0.16;P=0.013)。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颈后肌肉群横截面、Cobb角、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减少了脊椎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术后颈部症状和功能恢复较传统手术更优,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张同华[8](2017)在《带线锚钉在颈椎管狭窄单开门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在颈椎管狭窄单开门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01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颈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并在术中应用带线锚钉系统,记录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改变。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7.23±7.60 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97.23±25.75 ml,治疗后80例患者中显效32例(40.00%),有效42例(52.50%),无效6例(7.50%),总有效率为92.50%。治疗后,颈椎功能明显改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管狭窄单开门术中引入带线锚钉辅助治疗方法,能够确保患者获得较高的治疗有效性,操作简单,快捷。

杨林雨[9](2017)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比较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以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为临床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的9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患者,分别由我院脊柱外科4位主任医师主刀,根据受伤患者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组,分别是A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B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CF);C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D组:颈前后路联合手术。统计并分析四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每一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其JOA改善率。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到84名患者,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33岁-76岁,平均年龄55.17岁;包括门诊随访39例,电话随访45例,出院后失访12例,随访率达87.5%,随访时间为3-31月,平均时间为22.72个月。通过x片/ct检查,发现颈椎生理前突无明显变化20例,退变致颈椎生理前凸消失者54例,轻度反曲有10例。颈椎椎体的前后缘有骨质增生52例,颈椎椎间隙狭窄48例,后纵韧带骨化3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有16例。mri检查提示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使颈脊髓腹侧受压迫者72例(单节段患者24例,双节段患者38例,3节段及以上者10例)。广泛性颈椎管狭窄伴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颈脊髓腹背部均明显受到压迫的患者22例。黄韧带肥厚10例。脊髓mrit2呈现高信号、t1呈现低信号46例。脊髓mrit2呈现高信号、t1呈现出等信号28例。脊髓信号没有见到明显变化的有10例。所有的患者都成功手术。a组手术方式22例手术持续时间60-120分钟,平均88.72±10.15分钟,出血量50-200ml,平均96.76±12.5ml。b组40例手术持续时间60-210分钟,平均120.45±18.25分钟,出血量50-300ml,平均148.56±28.05ml。c组16例手术时间150-270分钟,平均190.18±34.75分钟,出血量150-500ml,平均295.67±36.35ml。d组6例手术时间210-300分钟,平均260.18±44.75分钟,出血量300-700ml,平均456.67±56.35ml。术后随访到的8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中,过伸性损伤7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6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的有68例。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在a、b、c、d四组的两两相互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对于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四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a、b、c、d组四种手术方式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ASIA分级、NDI评分、SF-36评分增加的幅度,ABC三组组间上述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SIA分级、NDI评分增加的幅度明显分别高于ABC三组,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突出,退变性或发育性的颈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解剖基础。针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若手术方式选择合适,ACDF、ACCF、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前后路联合术四种手术均能明显使颈脊髓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颈前路手术(ACDF、ACCF)在手术持续时间和出血量等方面优于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综合疗效优于颈前路手术(ACDF、ACCF)及颈后路手术。

苏菲[10](2017)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重、危害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等引起的脊髓严重受压常需手术治疗。Hirabayashi等人在1977年首次提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因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症状,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及颈椎运动节段,减少术后并发症,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颈椎管狭窄,并取得了良好的短期随访临床疗效。但是因开门后椎板没有良好的内固定方法,常有术后“再关门”而导致椎管再狭窄的问题。因此,研究一种新型的固定方式及固定材料成为热点。近年来,Centerpiece钛板应用于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并被报道在治疗颈椎病的单开门手术中具有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效果。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随访时间较短,不足以说明Centerpiece钛板的中期临床效果。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enterpiece钛板的应用,及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enterpiece钛板的应用,及研究该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进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包括42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范围2168岁,平均56.2±9.8岁,病程336个月,平均15.2±1.3个月。所有患者须符合以下条件:(1)明显的进展性的神经症状及体征:如颈肩不适和四肢麻木、无力感,束带感、双下肢发僵和走路踩棉花感;走路不稳、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Hoffmann征、Babinski征等)阳性,四肢肌力减弱(34级);(2)颈椎CT及MRI显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等所致的颈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排除标准:(1)颈椎外伤;(2)术前颈椎后凸或不稳;(3)翻修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4)严重系统性疾病或者精神病不能配合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正侧位、双斜位及过屈过伸位片、CT及三维重建、MRI。进行VAS、JOA、NDI等功能评分。X线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CT及MRI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明显的颈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MRI显示5个节段狭窄18例(C3C7 18例),4个节段狭窄29例(C3C6 12例,C4C7 17例),3个节段狭窄12例(C3C5 3例,C4C6 7例,C5C7 2例)。测量术前的椎管矢状径平均值为9.7±0.9mm,椎管矢状面积为128.1±13.5mm2。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进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手术。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日。术前及术后每次随访均进行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分析,以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及其改善情况,以VAS评分及NDI指数评价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情况;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也需详细记录。术后每次随访时,复查颈椎X线片、CT及MRI,得到影像学资料,从而评价椎管扩大程度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如果有连续性的骨皮质或骨小梁连接,即可认为门轴已经愈合;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C2C7夹角是指:C7下终板的平行线,C2下终板的平行线,二者的垂线所成的夹角,代表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是指:在颈椎过屈及过伸位X片上C2C7夹角之和。在术后随访的颈椎CT三维扫描上测量各节段椎管矢状径及椎管矢状面积,取其平均值,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结果1.基本信息及临床评价:本回顾性研究共59例患者,包括男性42例,女性17例,15例为OPLL患者,26例为MDH患者,18例为CSS患者,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病程336个月,平均15.2±1.3个月。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142.2±18.1min,出血量平均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平均为252.3±28.6ml,平均住院日为7.2±0.7天。患者术前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分别为:8.5±0.5、3.9±0.4、20.3±5.4,末次随访三者分别为:15.4±1.3、1.3±0.6、6.5±1.8。患者JOA评分术前为8.5±0.5分,最后一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的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趋于稳定。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螺钉及钛板松动、脱落现象,未出现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患者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症状。按照疼痛的严重性分级,13例为轻微的、可忍受的疼痛,2例为需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的疼痛。在术后1年随访期内,所有颈部轴性疼痛的患者症状均消失。术后第3天,有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现象,于术后12周经口服药物、康复锻炼等对症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2.影像学评价术后末次随访C2-C7夹角18.9±5.8°与术前20.5±4.8°比较未见明显差别(P>0.05),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ROM 39.5±4.4°与术前49.1±6.3°比较有9.6±2.4°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较手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多次随访过程中,上述C2C7夹角、颈椎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结果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通过CT平扫及三维重建,能够对“门轴”侧的骨质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有连续性的骨小梁或骨皮质连接,即可认为门轴已经愈合。本研究中,有部分患者在术后即可出现门轴侧的骨皮质断裂,但术后CT随访结果发现,所有患者的骨皮质均获得良好愈合。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显示在随访期间未出现扩大的椎管再关闭及断裂现象。结论: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的手术操作简便易学,出血量少,内固定牢靠,手术安全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60.5±2.7个月,取得了理想的中期临床疗效。

二、“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间盘脱出症并发颈椎管狭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间盘脱出症并发颈椎管狭窄(论文提纲范文)

(1)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术前准备
        2.1.4 手术方法
        2.1.5 手术器械、耗材等
        2.1.6 术后治疗
        2.1.7 术后随访
    2.2 疗效观察
        2.2.1 手术情况
        2.2.2 围手术期并发症
        2.2.3 临床疗效
        2.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结果
    3.2 围手术期并发症
    3.3 临床疗效
第4章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5.1 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5.2 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
    5.3 前路和后路手术的顺序
    5.4 一期前后路手术与分期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5.5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注意事项
    5.6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优缺点
    5.7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颈脊髓病
    2.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研究进展
    3.手术原理与目的
    4.颈脊髓病特征性症状体征
    5.手术指征
    6.手术入路选择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病人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措施
    3.一般资料收集及影像学参数观测
    4.评价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资料总体情况分析
    2.统计学分析结果
讨论
    1.颈椎椎管矢状径与手术疗效评价
    2.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与手术疗效评价
    3.轴性症状
    4.C5神经根麻痹
    5.其他并发症
    6.相关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疾病相关
    2.术式相关
    3.评估疗效
    4.患者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的功能性MRI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促进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DTI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分组情况
        1.1.3 手术方法、高压氧及术后康复治疗方法
        1.1.4 DTI数据采集
        1.1.5 疗效观察分析
        1.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不同脊髓损伤程度之间脊髓DTI参数比较
        1.2.2 脊髓DTI参数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1.2.3 高压氧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4 手术前、后高压氧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及DTI参数的比较
    1.3 讨论
        1.3.1 CSM发病的解剖学因素及病理生理学改变
        1.3.2 CSM手术方案的选择及脊髓功能的损伤程度的临床评分标准
        1.3.3 常规MRI检查CSM的局限性
        1.3.4 DTI参数在CSM脊髓功能异常评价中的优势
        1.3.5DTI 参数与 CSM 脊髓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1.3.6 高压氧治疗脊髓疾病的临床研究
        1.3.7 高压氧治疗后 CSM 患者的 DTI 参数变化趋势及分析
    1.4 小结
二、颅脑任务态f MRI及脊髓DTI评价CSM术后功能恢复预测价值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治疗方法
        2.1.3 影像学检查方法
        2.1.4 影像学量化参数测量方法
        2.1.5 临床效果评定及随访指标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CSM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任务态f MRI和 DTI参数分析
        2.2.2 任务态f MRI和 DTI参数与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2.3 CSM恢复良好与恢复不良组间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的比较分析
        2.2.4 ROC曲线分析不同MRI指标的预测效能及预测界值
        2.2.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CSM术后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讨论
        2.3.1 CSM的病因学分析
        2.3.2 CSM的常规影像学评价
        2.3.3 任务态f MRI对 CSM疾病严重程度及手术预后的评估价值
        2.3.4 DTI对 CSM疾病严重程度及手术预后的评估价值
        2.3.5 CSM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性MRI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减压机制
2 固定方式的演变
    2.1 丝线悬吊固定法
    2.2 伊藤法
    2.3 门缝结构性植骨
    2.4 锚定法
    2.5 微型钛板固定法
    2.6 双固定螺钉固定法
    2.7 螺钉固定法
3 开门方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3.1 开门尺寸
    3.2 开门角度
    3.3 开门节段
4 手术并发症
    4.1 轴性症状
    4.2 C5神经根麻痹
    4.3“再关门”现象
    4.4 术后后凸畸形
    4.5 脑脊液漏
    4.6 硬膜外血肿
    4.7 脊髓损伤
    4.8 切口感染
5 问题与展望

(6)微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JOA评分
    2.2 术后C5神经根麻痹情况
    2.3 颈椎病疗效评分
    2.4 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
3 讨论

(7)单开门椎管扩大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退变性椎管狭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
        1.2.2 观测指标
        1.2.3 随访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颈椎生理功能比较
    2.4 两组患者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2.5 两组患者颈椎解剖结构比较
    2.6 两组患者经典影像学图片比较
3 讨论

(8)带线锚钉在颈椎管狭窄单开门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患者术中情况与治疗效果分析
    2.3 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对比
3 讨论

(9)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0)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认识
    2.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1.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资料获取方式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研究患者的一般情况
2.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基本信息及临床结果
    3.2 手术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3.3 影像学评价指标结果
    3.4 术后并发症观察结果
4.典型病例
    病例 1
    病例 2
    病例 3
    病例 4
5.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间盘脱出症并发颈椎管狭窄(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毛威. 南昌大学, 2021(01)
  • [2]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不同数量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分析[D]. 罗喻翔.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的功能性MRI评估[D]. 宋彦澄.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D]. 张兴旭.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5]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黄长智,林泉,林久灶.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9(02)
  • [6]微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的影响[J]. 鲁天祥. 颈腰痛杂志, 2018(01)
  • [7]单开门椎管扩大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退变性椎管狭窄[J]. 赵江,赵宇,张健,赵养学.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8(01)
  • [8]带线锚钉在颈椎管狭窄单开门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 张同华.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7(06)
  • [9]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杨林雨.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10]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苏菲.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单门”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颈椎管狭窄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