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联合收割机现状调查

河南省联合收割机现状调查

一、河南省联合收割机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燕[1](2021)在《密度和2,4-D异辛酯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分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节节麦是我国小麦田主要恶性杂草之一,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小麦主产省,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分蘖是决定禾本科杂草繁殖系数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因此,节节麦极强的分蘖能力将致使其繁殖系数较高,从而加快其在我国麦田的发生及传播扩散。为初步了解节节麦分蘖调控机制,本研究评估了密度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测定了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处理的生理生化响应,并对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分蘖芽进行转录组分析;同时,以小麦为对照,评估了生长素类除草剂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并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差异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17对SSR引物对采自我国小麦田的192个节节麦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麦田节节麦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间分化程度较高而基因漂移较低。与其他省份相比,采自湖北省的节节麦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STRUCTURE分析显示,我国麦田节节麦可分为3大亚群,这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仅有7%的变异来源于3个亚群间的差异,而种群间差异约占总变异的67%。2.根据节节麦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个节节麦种群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密度对其单株分蘖数等繁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节节麦单株分蘖数有显着影响(P<0.05),随密度的增大,其单株分蘖数逐渐减少。此外,测定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第一叶腋分蘖芽长度,结果显示,高密度处理对其分蘖芽伸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对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的分蘖芽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高密度和低密度处理间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碳固定以及植物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此外,DRMs、SPL10、FHY1、ABAox3、CDK2等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节节麦分蘖的调控。对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可溶性糖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高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低密度处理。此外,与低密度处理相比,高密度处理下节节麦茎基部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较高,而生长素的含量相对降低。4.以小麦为对照,测定了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单株分蘖数和分蘖芽伸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单株分蘖数以及分蘖芽伸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2,4-D异辛酯剂量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然而,2,4-D异辛酯对小麦单株分蘖数和分蘖芽伸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节节麦,表明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的耐受性大于小麦。5.与小麦相比,2,4-D异辛酯药液在节节麦叶片的接触角较大,同时,节节麦叶表面具有较多的毛状体。在2,4-D异辛酯吸收代谢过程中,小麦对2,4-D异辛酯的吸收明显高于节节麦。此外,与节节麦相比,2,4-D异辛酯初级代谢物2,4-D在小麦植株内的积累量较高。利用绝对荧光定量PCR测定2,4-D异辛酯受体TIR1基因在节节麦和小麦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小麦TIR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节节麦。对2,4-D异辛酯处理后节节麦和小麦的分蘖芽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小麦中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植物激素代谢及信号转导途径,而在节节麦中未观察到此现象。此外,本研究共筛选得到9个可能与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差异相关的基因。2,4-D异辛酯处理后,对小麦和节节麦茎基部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2,4-D异辛酯对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在节节麦和小麦中明显不同,表明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可能参与了2,4-D异辛酯介导的分蘖调控。外施脱落酸可显着抑制节节麦和小麦分蘖芽伸长,而外施6-苄氨基腺嘌呤对其分蘖芽伸长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密度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根据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分蘖芽的转录组分析结果以及节节麦分蘖对密度的生理生化响应,初步构建了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响应的内在调控网络。同时,以小麦为对照,明确了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并发现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通过转录组、荧光定量PCR、靶向代谢组学等技术初步明确了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差异的原因。以上研究结果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节节麦的分蘖调控机制,为减少其单株分蘖数和繁殖系数等防除措施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张天琪[2](2021)在《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机保有量不断增加,2019年全国小型拖拉机数量为1780.4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443.9万台,联合收割机数量为212.8万台。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农户若没有参加农机保险,就需自己承担农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一些农户家庭甚至会因此返贫。农机保险可以为农机作业提供风险保障,在稳定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农机保险属于涉农保险,这为各地区推广农机保险提供了法律依据。2017年河北省开展政策性农机保险试点工作。2020年3月,河北省出台《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实施方案》,政策性农机保险正式在河北省开展。本文以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为研究对象。首先,论文分析了河北省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风险,对可以通过农机保险规避的农机事故风险进行重点分析。其次,介绍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发展现状,包括相关政策、现有产品、保费补贴、承保机构四方面。为更好地了解河北政策性农机保险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农机户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五方面问题:农机保险宣传不到位、保险产品种类少、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三率”水平低、保险公司配套服务有待完善。在借鉴陕西省农机互助保险和江苏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大政策性农机保险宣传力度、优化创新农机保险险种、缓解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积极提高农业机械“三率”水平、优化保费补贴政策、保险公司完善配套服务六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视角比较新颖,河北省在2017年才开始政策性农机保险试点,学术界关于政策性农机保险的研究较少,对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的研究则更少。本文对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丰富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的研究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保险行业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和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查问卷样本量不够大,个别问题的统计结果不够客观;二是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开展时间较短,相关数据非常匮乏,论文的数据支撑不够丰富。

高利伟[3](2019)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供应链损失和浪费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了一套量化作物产后损失的计算方法,重点分析了201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结果显示,我国作物产后损失率较高,产后综合损失率分别为6.9%、7.8%和9.0%,平均损失率7.9%,要高于发达国家作物产后损失水平。总损失中储藏环节损失最高,损失占比达到40.3%,其次是收获环节,为31.4%,运输和干燥环节损失较小,分别为11.1%和17.2%。农户层面作物储藏和收获环节是作物产后减损的重点。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改进产后不同环节技术条件,可以有效的减少作物产后损失,最优情景下,三大粮食作物产后损失均可以降低到4%以下。基于拉萨历年餐饮食物消费调研数据(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对比分析了政策出台前后拉萨市餐饮食物浪费特征变化,揭示了政策因素对拉萨餐饮业食物浪费的干预效果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餐饮食物浪费,干预效果明显。与政策出台前相比(2011年),除蛋类以外,2013年和2015年拉萨市餐饮食物浪费总量、动物食品浪费总量以及植物食品浪费总量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拉萨市餐饮浪费在2015年较2013年基础之上食物浪费总量和植物食品浪费总量均表现出显着差异,动物食品浪费总量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但是仍呈现出下降趋势。不同规模餐饮业食物浪费结果显示,政策对餐饮食物浪费的干预效果主要表现在大、中型餐馆。尤其是大型餐馆,食物浪费总量、动物食品浪费总量以及植物食品浪费总量均显着下降。小型餐馆干预效果不明显。可见,大、中型餐馆减少食物浪费潜力较大,未来应该加强大中型餐馆食物浪费研究,探索影响食物浪费的因素,引导我国城镇餐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套食物流动足迹的核算方法,重点对比分析了食品足迹、饲料足迹、工业产品足迹、种用足迹以及损失足迹等5种足迹特征。结果显示,食品链足迹和饲料链足迹所占比重较高,二者之和所占足迹占到总足迹(三种粮食作物均值)的77.6%~80.3%。其次是总损失足迹,谷物平均损失足迹为15.3%,工业产品链和种用链中足迹占比最小。食物损失足迹主要分布在作物产后环节和食品链环节,三种作物产后损失率分别为6.8%、8.9%、10.2%,分别占到总损失率的56.1%、50.8%、68.6%,2010年三种作物损失数量总计达到4324.6万t,占到供应链总损失的58.1%。食品链环节损失率分别3.8%、8.0%、0.6%,分别占到总损失率的31.6%、45.9%、4.1%,2010年损失数量总计达到2119.8万t,占到供应链总损失的28.5%。三种作物在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减损潜力差异较大。其中产后环节减损潜力最大,其次是食品链,减损潜力最小的为饲料链。最优情景下,三种作物总损失足迹较基准年减少38.1%。产后综合情景下,三种作物产后损失足迹减少37.6%:食品链综合情景下,三种作物损失足迹减少35.9%;饲料链减损潜力最小。可见未来产后环节和食品链是开展供应链上减损工作的重点环节。

陈慧敏[4](2019)在《小麦收获损失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河北省小麦主产县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两个主要的措施:“开源”和“节流”,中国受环境与资源的约束,粮食增产潜力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在把握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节流”。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粮食产后环节的损失情况非常严重,各个环节每年损失的粮食占到总量的7%—11%。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小麦,其产后损失率为7.8%,其中,收获环节的损失高达4.715%,高于3%-5%的世界平均产后损失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的生产发展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其中河北省是全国小麦的主产省份之一。本文借鉴粮食产后损失与粮食供给关系理论和农户行为决策理论,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在综合分析小麦收获损失可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河北省辛集、宁晋和清苑三个小麦主产县的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小麦收获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小麦收获损失提出针对性意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统计结果显示,小麦收获损失率的均值为3.696%,高于西方国家3%的粮食产后损失率。在所有样本点,63.49%的受访农户表示,小麦收获损失率集中在3%-5%之间;16.89%的受访农户认为损失率低于3%;19.62%的受访农户认为小麦收获损失率高于5%。第二,通过对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认为目前小麦在种植经营和收获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细碎化程度高、病虫害防治欠缺、收割期选择不当、收割易受不良天气状况的影响和收割机技术与机手素质有待提高等。第三,Tobit分析结果显示,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农收入占比、小麦品种、适时收获、收获期间的正常天气状况、精细的收获作业和较好的粮食损失认知对小麦收获损失有显着的负向作用;农户外出务工、土地细碎化和严重的虫害程度对小麦收获损失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综上,河北省小麦收获环节的损失偏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影响小麦收获损失的因素较多,其中收获时间、收割的精细程度、机手的操作能力、品种的选择等对产后损失影响较大。因此本文提出减少河北省小麦收获损失的优化措施如下:合理安排小麦收割时间,应该于蜡熟末期进行收割,较好的收割时间是上午9:00-11:00和下午16:00-18:00这两个时间段;收割机要根据具体的条件调整作业参数,包括转弯处应停止收割,采用倒车法转弯,不要边割边转弯;小麦比较稠密与早晚或者雨后小麦湿度较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等;加强机手培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每一个参与培训的操作人员,都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档案,以方便后期对于机手进行技术指导;结合特定区域的降水与光照等气候条件、特定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选择优良品种,从源头上降低损失等。

过妍[5](2019)在《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逐渐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大力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等指导意见。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机械数量显着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到9.88亿千瓦1,农机的持有和使用量剧增,使得农机事故频发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障农机使用者和持有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分散农机事故风险,农机保险便应运而生。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提出“经营有政策支持涉农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参照适用本条例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将农机保险纳入涉农保险的范畴,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至此我国农机保险开始步入了试点试行的新阶段,并于2005年在上海率先开始农机具的综合保险试点。但地区间农作物种类因各地区经济发展、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从而导致我国各地农机保险需求不同,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随之而来。此外,我国农机保险发展时间尚短,各地区试点试行效果还有待考究。由于农机保险旨在缓解农机事故经济负担,维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发展农机保险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各地区农机保险发展经验,衡量农机保险实施效果,才能不断完善和落实我国的农机保险政策。江苏省是少数几个率先开展农机保险试点政策的地区,2015年江苏省颁布了全国第一个有财政补贴的农业机械专用条款——农业机械综合保险。近年来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迅速,截止到2017年,全省农机保有量达106.73万台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事故率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农户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经济发展,江苏省近年来大力落实农机保险政策,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探究农机保险理赔对缓解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经济负担的影响。首先对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我国农机保险目前的发展模式以及各模式的试点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各种模式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对江苏省农机保险参保、理赔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江苏省发生农机事故并获得理赔的328户农户进行调研,探究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对农户经济负担的影响;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对江苏省农机保险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机保险提供经验基础,力图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促进我国农机保险政策工作的落实。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地区农机保险的实施进展和实施成效存在显着差异、各保险公司间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的经济负担与事故伤亡情况、保险公司赔付比例及其赔付速度有关;在政府财政补贴后,农户对自缴保费的满意度较高;对农机保险赔付挽回损失、保险公司勘查定损及赔款支付速度总体比较满意;但认为保险理赔证明材料比较复杂,且较多的农户对保险条款理解程度欠佳,因此保险公司应对条款内容进一步加以明确或解释,简化理赔手续,提升服务水平。政策建议:提高政府重视程度,缓解地区间不平衡;持续稳定加大投入,提高续保和投保率;改进保险产品设计,完善农机保险制度;简化定损赔付手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保险意识;明确信息报送机制,加强投保理赔数据管理。

王桂品[6](2018)在《从农具词使用情况看农业生产方式变迁 ——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语言项目的更替中,农业中变化、消亡的词语较为引人注目。本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通过梳理文献及实地考察,对当地农具词进行分类,采取入户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农具词使用情况、使用态度、农具词使用与相关社会因素的关系、农具词使用变化反映的生产方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以展现农业生产方式变迁的轨迹。从知晓率和使用率来看,当下农具词语可分为三类:常用农具词,式微农具词和其他农具词。知晓率和使用率都较高为常用农具词;高知晓率和低使用率为式微农具词;知晓率和使用率都较低为其他农具词。其他农具词代表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的两端——隐退和出现;式微农具词表明传统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渐衰落及旧式农业机械的被取代;常用农具词显示当下农业生产方式所处的阶段——传统与现代的交叉期,这种交叉并不是中点的交汇,而是机械赶超人力、畜力的交叉。农具词语使用的社会特征差异明显,并主要反映在传统农具词和新兴农业机械词上,年龄、常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等社会因素都与农具词语使用密切关联。从年龄层面来看,对传统农具词的知晓和使用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对新兴农业机械词的知晓度则呈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从常住地层面来说,距离村庄越近,对传统农具词的知晓和使用越好;距离村庄越远,对新兴农业机械词的知晓度越好。从受教育程度层面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传统农具词的知晓度和使用度越低,对农业机械词的知晓度和使用度越高。从职业层面来看,在传统农具词的知晓和使用上,学生、工薪阶层、农民之间依次呈上升趋势。农具词语使用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日益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展现了农村人口日益多元的生计方式,以及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农机研发技术的进步,居住环境从简陋、粗犷到日益精致的变化,人们观念由拘于个体向看向全体的转变,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引导,都是促使农具词语使用发生变化的因素,通过这些变化,我们能更好的看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轨迹。

许昌市人民政府[7](2018)在《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许政[2018]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8]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省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

高利伟,许世卫,李哲敏,成升魁,喻闻,张永恩,李灯华,王禹,吴晨[8](2016)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减少作物产后损失,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该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农产品流动特征,建立了一套量化作物产后损失的计算方法,在已有数据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0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包括收获、运输、干燥和储藏)损失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结果显示,中国作物产后损失率较高,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综合损失率分别为6.9%、7.8%和9.0%,三者平均损失率7.9%,高于发达国家作物产后损失水平。粮食产后损失中,储藏环节损失比重最高,损失比例达到40.3%,其次是收获环节,为31.4%,运输和干燥环节损失较小,分别为11.1%和17.2%。农户储藏和收获是作物产后减损的重点环节。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改进产后不同环节技术条件,可以有效减少作物产后损失,情景5(粮食产后环节技术条件达到最优)三大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率均可以降低到4.0%以下。由此可见,中国粮食作物产后减损存在较大潜力,减损重点应落在农户储粮环节以及作物收获环节。作物产后减损需要国家农业科技政策作保障,通过提升农户科学储粮意识以及提高作物机械收获水平和改进作物收获质量等综合措施,最终实现中国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的降低。研究结果为中国粮食产后减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借鉴。

王培培[9](2013)在《我国农业机械经营模式及适度服务规模的测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发展速度较快,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加速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机工业水平等多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对于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有个“适度”的问题,并不是越大越好,究竟经营的规模多大才是合适的?就此,农业经济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样地,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情况下,在现有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经营状况、机器性能、管理水平等条件下,农业机械总量是不是多多益善?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经营规模多大合适?是否越大越好?是否无止境地扩张?毋庸置疑,农业机械化也有一个“适度”和“合理”规模问题,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规模的有序扩张,对农机化适度规模发展进行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农机经营规模、农机产品科技含量、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通过对农机合作社的现状进行分析,要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使得农机服务组织更快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地规模流转和农业机械规模经营。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生产一线资料的调查,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农机与农业相结合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作业方案,并对不同机器组合的选配进行了分析,最终制定大、中、小三种机器类型的机组组合以及不同机器组合的主要作业项目等。通过盈亏分析法、机组生产率法对河南省不同机型组合的保本经营面积和技术可承担服务面积进行了计算分析,建立了不同机型组合的合理承担面积、适宜规模等数学模型,从而得出河南省典型区域内主要作业内容、作业项目、不同机器组合、农业技术要求等条件下可以承担的作业面积域,为指导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建设规模的科学设定,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增加多种融资渠道等。解决好农业机械化适度经营规模问题,是保证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对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提升农业机械化效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洪暹国[10](2011)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10年全国农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2011年1月7-8日,2010年全国农机工作会议上,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暹国作的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2010年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所做的工作,并对2011年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河南省联合收割机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联合收割机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密度和2,4-D异辛酯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分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节节麦概述
        1.1.1 节节麦的生物学特性
        1.1.2 节节麦的发生及危害现状
        1.1.3 节节麦的防控
    1.2 分蘖发生及其调控
        1.2.1 分蘖的发生
        1.2.2 分蘖发生的调控因素
    1.3 密度调控分蘖的研究现状
        1.3.1 密度对分蘖的影响
        1.3.2 密度调控分蘖的作用机制
    1.4 生长素调控分蘖的研究现状
        1.4.1 生长素对分蘖的影响
        1.4.2 生长素调控分蘖的作用机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我国麦田节节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节节麦基因组DNA提取
        2.2.2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2.2.3 不同省份节节麦遗传多样性比较
        2.2.4 聚类分析
        2.2.5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的调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发生的影响
        3.1.2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发生的影响
        3.2.2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密度调控节节麦分蘖的内在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4.1.2 节节麦分蘖对密度的生理生化响应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4.2.2 节节麦光合作用对密度的响应
        4.2.3 节节麦可溶性糖积累对密度的响应
        4.2.4 密度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的调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幼苗培养
        5.1.2 供试试剂及仪器设备
        5.1.3 2,4-D异辛酯处理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5.2.2 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发生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2,4-D异辛酯调控分蘖的作用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幼苗培养
        6.1.2 供试试剂及仪器设备
        6.1.3 2,4-D异辛酯药液在叶片的对靶沉积测定
        6.1.4 2,4-D异辛酯和2,4-D在植株内残留量的测定
        6.1.5 小麦和节节麦生长素受体TIR1 基因表达量测定
        6.1.6 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6.1.7 小麦和节节麦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6.1.8 外源ABA和6-BA对小麦和节节麦分蘖的调控
        6.1.9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2,4-D异辛酯对小麦和节节麦分蘖芽伸长的调控
        6.2.2 2,4-D异辛酯药液在小麦和节节麦叶片的对靶沉积
        6.2.3 小麦和节节麦对2,4-D异辛酯的吸收
        6.2.4 2,4-D在小麦和节节麦植株内的积累
        6.2.5 生长素受体TIR1 基因的表达
        6.2.6 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6.2.7 内源激素对2,4-D异辛酯的响应
        6.2.8 外源ABA和6-BA对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供试种群地理信息
附录 B 分蘖芽实拍图
致谢
作者简介

(2)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写作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2 河北省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2.1 河北省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2.2 农业机械面临的风险分析
        2.2.1 作业环境风险
        2.2.2 农机操作风险
3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发展现状
    3.1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相关政策
    3.2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现有产品
        3.2.1 拖拉机运输机组交强险
        3.2.2 农业机械综合险
    3.3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保费补贴
    3.4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承保机构
4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调查问卷设计与统计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思路
        4.1.2 问卷发放及收集
    4.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4.2.1 农户基本情况
        4.2.2 农机基本情况
        4.2.3 农机投保情况
5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农机保险宣传不到位
        5.1.1 政府部门宣传不到位
        5.1.2 保险公司缺乏宣传
    5.2 保险产品种类少
    5.3 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
        5.3.1 农机保险发展不平衡与政府重视程度有关
        5.3.2 农机保险发展不平衡与县级财力不平衡有关
    5.4 农业机械“三率”水平低
    5.5 保险公司配套服务有待完善
        5.5.1 农户投保不方便
        5.5.2 保险专业人才缺乏
6 其他省份开展农机保险的经验借鉴
    6.1 江苏省政策性农机保险的发展经验
        6.1.1 政府大力支持
        6.1.2 保险服务不断优化
    6.2 陕西省农机互助保险的发展经验
        6.2.1 保险种类多样化
        6.2.2 多方举措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
        6.2.3 农机保险配套服务比较到位
7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发展对策及建议
    7.1 加大政策性农机保险宣传力度
        7.1.1 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7.1.2 保险公司加强宣传
    7.2 优化创新农机保险产品
        7.2.1 优化保险期限
        7.2.2 为农户提供多档费率选择
        7.2.3 创新农机保险险种
    7.3 缓解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
        7.3.1 提高政府对农机保险的重视程度
        7.3.2 提高省级财政补贴比例
        7.3.3 刺激当地经济发展
    7.4 优化保费补贴政策
    7.5 积极提高农业机械“三率”水平
        7.5.1 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力度
        7.5.2 加大农机监管力度
    7.6 保险公司完善配套服务
        7.6.1 增加基层营业网点的数量
        7.6.2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
        7.6.3 加大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3)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供应链损失和浪费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1.1.2 食物损失和浪费问题正在成为全球乃至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食物损失和浪费研究综述
        1.4.1 食物供应链中的损失和浪费概念和术语
        1.4.2 食物损失和浪费测度
        1.4.3 食物浪费的调查方法
        1.4.4 食物损失和浪费现状
        1.4.5 食物损失和浪费减损潜力研究
        1.4.6 中国食物损失和浪费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4 技术路线
        1.5.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分析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率分析
        2.3.2 2010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分析
        2.3.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历史变化
        2.3.4 谷物产后环节减损情景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与展望
第三章 中国消费端食物浪费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相关界定
        3.2.3 抽样方法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拉萨市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变化特征分析
        3.3.2 拉萨市不同规模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特征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供应链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食物流动足迹边界界定
        4.2.2 食物流动足迹概念框架
        4.2.3 数据搜集
        4.2.4 2010年主要粮食作物损失
        4.2.5 主要粮食作物流动足迹计算过程
        4.2.6 供应链减损敏感性分析
        4.2.7 供应链减损情景设置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供应链食物足迹流动特征
        4.3.2 供应链食物损失特征
        4.3.3 供应链食物足迹流动数量特征
        4.3.4 供应链食物损失足迹流动数量特征
        4.3.5 供应链食物减损敏感性分析
        4.3.6 供应链食物减损情景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中国供应链主要粮食作物减损的政策建议
    4.1 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意识,有效减少农户储粮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2 提高作物机械化作业收获质量,减少作物收获损失
    4.3 重视农业科技政策在减少作物产后损失中的重要作用
    4.4 树立大食物安全观,加强供应链食物损失和浪费的立项
    4.5 加强食育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儿童节约食物的教育
    4.6 建立健全的市场食品消费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麦收获损失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河北省小麦主产县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小麦收获损失现状
        1.3.2 小麦收获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损失与粮食浪费
        2.1.2 小麦收获损失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粮食产后损失与粮食供给关系理论
        2.2.2 农户的行为决策理论(基于中国视角)
3 小麦收获损失研究设计与样本统计
    3.1 小麦收获损失的研究设计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调查点选择
        3.1.3 数据来源与获取
    3.2 样本统计分析
        3.2.1 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及机手素质统计
        3.2.2 小麦收获作业特征统计
        3.2.3 小麦生产经营特征统计
        3.2.4 受访者的统计特征
    3.3 小麦收获环节损失现状统计
    3.4 目前小麦种植经营与收获方面存在的问题
        3.4.1 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
        3.4.2 病虫害防治方面欠缺
        3.4.3 收割期选择不当
        3.4.4 收割易受天气状况的不良影响
        3.4.5 收割机技术和机手操作能力有待加强
    3.5 本章小结
4 小麦收获损失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
    4.2 相关变量设置
    4.3 模型结果
    4.4 模型结果解释
5 结论与措施
    5.1 结果与结论
    5.2 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作者简介
致谢

(5)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业机械
        1.2.2 农机风险
        1.2.3 农机保险定义及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农机保险发展的研究
        1.3.3 现有文献对本文的启示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1.8 章节结构
    1.9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9.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1.9.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历程
        2.1.1 起步发展阶段
        2.1.2 萎缩停滞阶段
        2.1.3 试点试行阶段
    2.2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
    2.3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法规条例设计有待完善
        2.3.2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3 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
        2.3.4 农户参保意识不强
第三章 我国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政府主导下专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2 政府扶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3 农机互助保险模式
    3.4 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特点
第四章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和理赔情况分析
    4.1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
    4.2 农机保险参保及理赔情况分析
        4.2.1 农机保险参保情况
        4.2.2 农机保险理赔情况
    4.3 农机事故与农机保险的描述性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农机事故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4.4 农机保险赔付与农户经济负担研究
        4.4.1 农机保险赔付对减轻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户对农机保险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5.2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
        5.2.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从农具词使用情况看农业生产方式变迁 ——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具词
        1.3.2 农业生产方式
    1.4 文献综述
        1.4.1 词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1.4.2 农具变革与生产方式变迁的研究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河南省固始县农具词使用调查研究
    2.1 调查点概况
    2.2 调查词表和问卷的制定
        2.2.1 调查词表的制定
        2.2.2 问卷的制定
        2.2.3 调查的实施和方法
        2.2.4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 固始县农具词使用分析
    3.1 农具词概述
        3.1.1 传统农具词
        3.1.2 农业机械词
    3.2 农具词使用情况调查
        3.2.1 农具词知晓度及其使用情况概述
        3.2.2 代表性农具词使用情况与相关因素分析
        3.2.3 农具词使用情况的其他因素分析
        3.2.4 农具词使用态度
    3.3 小结
4 农具词使用变化反映的生产方式的变迁及相关因素分析
    4.1 农具词使用变化反映的生产方式的变迁
        4.1.1 农业生产的变迁
        4.1.2 生计方式的变化
        4.1.3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4.2 农具词使用变化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生产方式变革
        4.2.2 科技进步与传播
        4.2.3 居住环境的变化
        4.2.4 保存观念的变化
        4.2.5 各级政府的引导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思考
    5.3 研究不足及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农具实图
    附录三 :调研笔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我国农业机械经营模式及适度服务规模的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农业机械化适度经营规模的背景
    1.2 农业机械化适度经营规模的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思路、方法与路线
        1.4.1 思路
        1.4.2 方法与路线
        1.4.3 所运用的公式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农业机械经营模式发展现状
    2.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2.3 我国农业、农机规模经营问题
        2.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2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3.3 农机适度规模经营
        2.3.4 我国农机拥有量实证分析
        2.3.5 农机规模经营的典型形式—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研究
    3.1 国外农机经营模式简介
    3.2 国内研究者提出的农机经营模式
        3.2.1 以经营组织形式为特征分类的农机经营模式
        3.2.2 以所有权为特征分类的农机经营模式
    3.3 本研究提出的农机经营模式
        3.3.1 单纯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纯农机服务类
        3.3.2 自有自用——农业生产经营类
    3.4 本章小结
4 给定条件下农业机械化生产适度规模的确定
    4.1 农机生产实际情况调研和分析
    4.2 单纯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规模确定-服务面积下限计算
        4.2.1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
        4.2.2 小麦+水稻一年两熟地区
        4.2.3 河南省调查资料汇总
        4.2.4 不同数据来源计算的联合收获作业获取收益的最低面积
    4.3 自有自用经营型的经营收益计算
        4.3.1 小麦+玉米保本经营面积计算
        4.3.2 机组合理服务面积确定
        4.3.3 机组合理服务面积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对策、建议
    5.1 政府措施
        5.1.1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融资渠道
        5.1.2 加强农机规模经营管理措施,有效推动农机合作社承载农机规模经营步伐
        5.1.3 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
    5.2 农机服务组织措施
        5.2.1 建立农机规模经营试点,提高农业规模化种植,促进产业化发展
        5.2.2 合理确定合作社建设规模,提高自身承载能力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表 1 农业机械作业情况调查表
附表 2 河南省小麦+玉米作物生产全年农业机械化作业工艺方案
附表 3 基本满足小麦+玉米生产耕、耙、播、收作业初选机组配备组成
附表 4 基本满足小麦+玉米生产耕、耙、播、收作业机组配备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10年全国农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以调整促振兴, “十一五”我国农机工业成绩辉煌
2 把调结构、促发展作为协会工作的中心任务
    2.1 开展行业研究, 强化为政府和行业的服务能力
        2.1.1 开展产业政策问题研究
        2.1.2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 制定完成《农机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1.3 完成了商务部委托的有关工作
        2.1.4 对新型大功率农业装备进口税收提出政策意见
        2.1.5 参与了2009—2011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有关工作
        2.1.6 参加了生产许可证审查工作
        2.1.7 组织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
    2.2 继续参与了国务院
        2.2.1 对《意见》进行完善补充
        2.2.2 配合工信部做好《意见》的学习宣贯工作
    2.3 开展有关调研工作, 提出了有关建议
        2.3.1 开展了甘蔗机械的调研工作
        2.3.2 开展了对联合收割机、拖拉机质量调查工作
        2.3.3 提出了有关建议
    2.4 加强行业运行监测, 做好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2.4.1 做好行业统计工作
        2.4.2 做好协会会刊《农业机械 (工业) 》出版工作
        2.4.3 做好协会网站工作
        2.4.4 做好《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的编辑工作。
    2.5 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扩大国际市场, 走向全球化
        2.5.1 开展了到有关国家的考察访问
        2.5.2 积极参加国际会议
        2.5.3 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引进新产品服务
    2.6 2010中国现代农业装备国际展览会
    2.7 继续开展培育农机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工作
    2.8 继续做好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
    2.9 做好为会员、企业的服务工作
        2.9.1 开展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咨询工作
        2.9.2 开展了企业进口税收项目的咨询和审查工作
        2.9.3 召开了“联合收割机配套柴油机优化升级研讨会”
    2.1 0 规范内部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2.1 0. 1 参加了民政部、国资委社会组织评估
        2.1 0. 2 申请获得了社团免税资格
        2.1 0. 3 制定和完善了内部管理规章、规范了工作程序
3 加强对分支机构的指导, 提高分支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3.1 指导帮助分会开展活动, 为会员做好服务
        3.1.1 农用运输车分会主要工作
        3.1.2 风力机械分会主要工作
        3.1.3 拖拉机分会主要工作
        3.1.4 旋耕机械分会主要工作
4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积极贡献力量
    4.1 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忧患意识, 充分认识我国农机工业存在的问题
    4.2 扎实工作, 努力推动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4.2.1 宣传贯彻《农机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4.2.2 加快促进实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
        4.2.3 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 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4.2.4 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战略重组, 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2.5 狠抓产品质量管理, 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
        4.2.6 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
        4.2.7 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质量监督检查体系
        4.2.8 加强向有关部门汇报与合作, 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

四、河南省联合收割机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密度和2,4-D异辛酯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分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D]. 于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河北省政策性农机保险调查报告[D]. 张天琪.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供应链损失和浪费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研究[D]. 高利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4]小麦收获损失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河北省小麦主产县的分析[D]. 陈慧敏.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D]. 过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从农具词使用情况看农业生产方式变迁 ——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D]. 王桂品.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7]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J]. 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昌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6)
  • [8]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J]. 高利伟,许世卫,李哲敏,成升魁,喻闻,张永恩,李灯华,王禹,吴晨.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3)
  • [9]我国农业机械经营模式及适度服务规模的测度研究[D]. 王培培.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10]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10年全国农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洪暹国. 农业机械, 2011(03)

标签:;  ;  ;  ;  ;  

河南省联合收割机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