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广告语言策略分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广告语言策略分析

一、从语用观析英语广告的语言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许悦萌,刘永杰[1](2021)在《国内语用学翻译研究述评: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语用学翻译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国内翻译界以来,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发表在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的语用学翻译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国内语用翻译研究进行回顾,并梳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结果表明:我国语用学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较快的发展期,但2013年至今呈现回落趋势;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应用上,缺少理论创新与引进。国内语用翻译研究应注重理论建设与创新,从多模态语用学和实验语用学视角加强国内语用翻译理论建设,推动相关研究发展。

钱一怡,刘祥海[2](2021)在《顺应论视角下APP广告语的顺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手机行业快速崛起,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换代,而第三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APP)已成为智能手机的主心骨。笔者经过考察后发现第三方手机APP广告语对其下载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正负影响,而正面影响往往能带来较大收益。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语言顺应论"出发,以交际语境要素(心理、社交与时空)的顺应关系为基础,将研究范围限定为第三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对第三方手机APP广告语进行正面分析,最终提出有效的广告语语用方式。

王梦莉[3](2021)在《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格莱斯(Grice)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其中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项准则,并指出交际的双方要采取合作态度并遵循合作原则下的相关准则。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皆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通常具有会话含义,这种含义具有可取消性、非规约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违反合作原则会话成为维译中的重难点。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现实交际场景中,因此探究一套适用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方法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在语用翻译观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从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这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进行研究,发现除关系准则外,一般情况下源语与译语违反准则的情况是一致的。译者在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进行维译时,会尽可能的忠实原文保留会话含义,在可以直译的情况下则采用直译法,当直译后的译文不符合译语读者表达习惯,存在语序、表达层次上的障碍时,则从形式上对译语进行调整;当直译后的译文让读者出现理解偏误或难以理解时,则从意义上对译语进行调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语用翻译观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研究,探究出了一套适应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模式。其中包括重构、糅合/切分、增补、还原、替代、阐释这6种具体的方法,总体可以划分为以意义为主和以形式为主的两类策略。在这两类策略及6种方法基础上归纳出的维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在维译时的各种障碍,并为其它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提供了参考的可能。

刘雪娟[4](2020)在《语用学视角下俄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元话语研究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语用学顺应论和关联论为依托,以俄罗斯语言学权威期刊《语言学问题》刊载的学术论文为语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语用功能及其生成的语用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语用本质,以期为国内俄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共七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论文结构进行阐述。论文前三章为元话语研究综述和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现状进行评介。第二章集中讨论元话语的界定与分类,同时还尝试从形式、语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元话语进行剖析。元话语是用于引导读者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内容或者读者的态度、实现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的一种自反性语言资源。本质上,元话语的功能是语用的,而不是出于句法和语义表达需要。我们主要借鉴Hyland的人际分类模式,并结合本论文的语料特点,将元话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引导式元话语,可分为5小类:框架标记、过渡标记、内指标记、证源标记和语码注释语。第二类是互动式元话语,具体分为6小类:模糊限制语、增强语、强调标记、态度标记、自我提及标记和介入标记。第三章介绍本研究所依托的主要语用学理论,即顺应论和关联论,并对学术语篇体裁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旨在为下文中元话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第四、五章为元话语的语用学分析。第四章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对其中元话语的典型表达手段进行归纳,并基于关联理论,同时借鉴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相关研究成果,对元话语在作者构建语篇和读者解读语篇过程中所发挥的语用功能进行重点剖析。语料库统计分析表明,元话语是俄语学术语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中,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互动式元话语,各类元话语内部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这与各类元话语自身的功能和俄语学术语篇的语体特点有关。元话语语用功能分析表明,元话语是作者构建学术语篇时选择的话语组织策略和人际交际策略,体现了作者语篇构建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另一方面,元话语是读者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路标”,帮助读者以尽可能少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对于读者快速且正确地理解语篇内容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语用功能。第五章在顺应论框架下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的语用机制,重点考察了元话语对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并对元话语选择过程中凸显的元语用意识进行阐释。本章研究表明,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生成具有语用顺应性,是作者顺应各种语境因素进行策略选择的结果。元话语的生成首先需要顺应语言语境,即顺应语篇局部和整体连贯构建需求。元话语的生成还需要顺应交际语境,即顺应交际双方身份以及学术交际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元话语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受到作者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主要包括语篇意识、评价意识、关系意识、语流意识等。第六章为论文结语部分,即梳理了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审视了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运用语用学理论研究元话语,既是对元话语语用本质的揭示,同时也是对语用学相关理论的验证、补充与完善。此外,研究成果对于拓宽其他机构话语的研究路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琳[5](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实习医生》中刻意曲解现象的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际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无论是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还是物质生活方面,人们都离不开彼此接触,离不开交际。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信息、思想、观点、态度的一种行为。刻意曲解就是在言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交际策略,刻意曲解最初是由误解研究发展而来,但刻意曲解与误解具有本质性的差别。刻意曲解是指交际的一方在完全理解对方话语的情况下,出于某种目的,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而故意歪曲说话人的话语。《实习医生》是一部在俄罗斯和中国都很流行的俄罗斯情景喜剧,其中有大量的对话都来自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俄语言语交际的特点。因此,以该俄剧作为分析刻意曲解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关联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引用情景喜剧《实习医生》中典型的对话作为例子,进一步分析俄语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的触发因素、推导机制及语用功能。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主体部分和结语。绪论:简要概述刻意曲解研究背景,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重点和难点,提出论文研究新意。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刻意曲解现象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二章:对刻意曲解进行界定,并将刻意曲解与误解加以区分。进而明确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确定研究方向。介绍关联理论,就明示-推理模式、认知环境与语境效果、关联性与关联原则、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进行分别解读,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阐释刻意曲解现象。第三章:对《实习医生》中刻意曲解的触发因素及推导机制进行探究。第四章:分析刻意曲解这一交际策略在《实习医生》中带来的语用功能。结语:总结全文,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研究重点及研究价值。

李琳[6](2019)在《美国小学语文教材Journeys内容研究 ——基于语文教育语用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目标为“学习语文文字运用”。该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字运用能力”。虽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了语文教育的“语用”方向,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却发现我国语文教育出现普遍而严重的“非语文”、“假语文”、“知识泛化”、“知识绝对化”等现象,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我国语文教材用以指导学生“语用”实践活动的知识匮乏而造成。因此,将语用知识作为语文知识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将语用原则作为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之一,把语用能力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能够一改传统文选型教材在语文素养培养和语用能力训练方面的弊病,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基本目标。因此,本文立足于“语文教育语用”视角,对美国小学语文教材Journeys进行剖析,试图探索、思考其中不同于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特质,对我国语文“语用型”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框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本部分明确本论文研究的问题,论述研究的范围及方法,界定核心概念,并勾勒出论文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对研究对象Journeys教材从出版背景、编制理念、使用情况、以及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为第三章本章梳理了语用学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将其与语文学科进行联结。并基于各学者对于语文教材内容内部结构的界定,对“语文教育语用”视角下语文教材内容系统进行划分,分为知识、选文、助学、实践活动四个系统并对每个系统所包含的内容要素和设计目的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第四章至第七章这四章从“语文教育语用”视角,对Journeys教材的知识、选文、助学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评析。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这一部分在总结Journeys教材编制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语文教材“语用”编制提出建议。

张誉上[7](2019)在《孟子的“劝说”言语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的论争、对弟子的言传身教及游说诸侯等言行,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孟子》为语料来源,对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特色、语用策略和语用原则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对孟子的“劝说”言语行为进行界定和分类。考虑《孟子》语料的特殊性,我们对“说服”“建议”“批评”不详细区分,凡是孟子对交际对象的言行有说服、建议、批评意向的都视为孟子的“劝说言语行为”。我们按照两种标准对孟子“劝说”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按劝说对象的权势地位,孟子“劝说”言语行为分为“对学生的劝说”“对权贵的劝说”“对其他人的劝说”三类;按受劝者是否在场,孟子的“劝说”言语行为分为“受劝者在场劝说”和“受劝者不在场劝说”两类。第二部分对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言形式进行静态观察,归纳、总结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言运用特点。我们发现,孟子的语言运用有如下特点:巧用称谓语铺陈气氛,拉近双方的心理关系;喜用疑问句启发诱导对方,达到劝说的交际目的;善用比喻、引用等手段提升语言的形象性、理据性,增强说服力。这些语用特点使得孟子能游刃有余地调节交际双方的谈话氛围和节奏,以控制交际方向、达到交际目的。第三部分根据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具体语料,归纳、总结的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这一部分将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分为“启发引导策略”“软硬兼施策略”和“事理阐释策略”,并将这三大类细分为九小类,分别以具体的语料为例,详细阐释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具体语用策略;最后结合第一部分中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分类,将孟子“劝说”言语行为语用策略的具体使用情况做了统计和分析。第四部分结合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特色和语用策略,总结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该部分在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后,结合具体的语料,对孟子“劝说”言语行为遵循的“知己知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和“有的放矢”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是孟子高超语言运用技巧的体现,也是其深厚思想修养的外化,是儒家言语交际原则的重要体现。

牟佳[8](2019)在《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以papi酱的视频语料为例》文中认为步入新媒体时代后,视频自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以papi酱为代表的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凭借着形象生动的动作表演和犀利搞笑的语言表达,深受大众喜爱。细究之下,这实际是互联网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文化、认知等要素息息相关的言语现象。文章以“papi酱的周一放送”(55条)、“papi酱突然更新的放送”(7条)、“不定期更新的日常”(8条)以及引载量较高的部分视频(35条)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顺应的角度对视频自媒体papi酱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探究,并尝试总结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提出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概述语言顺应理论和视频自媒体的研究现状,对视频自媒体的定义和分类、papi酱视频语料的归属进行说明,最后对语料特征和研究方法做一阐释。第二章和第三章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对papi酱的视频语料进行分析和探究,旨在厘清papi酱视频语料中语境因素的顺应情况,以及她在语言结构层面所选用的话语顺应策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发现Papi酱善于调用语境或语言结构层面的各类顺应因素,力求达到话语表达的最佳效果,进而吸引更多视频受众。第四章对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进行探究。具体选取与papi酱同类型同数量的其他视频自媒体语料,类比两者在话题类型、表演性、顺应国家政策、与受众的交互性、押韵情况和不礼貌言语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异同,初步总结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第五章结语。对全文的总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论文的不足,并提出对论文今后发展的思考。

刘佳[9](2018)在《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语的搭配结构及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理论语言学界的关注。针对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词语与整体句式的互动关系,许多语言学理论都曾积极尝试做出充分的描述和有力解释,尤其是以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成为近些年来理论语言学中的研究热点。Goldberg认为,形式和意义密不可分,它们紧密结合为一个“象征单位”,她以丰富的语料论证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且该意义无法从构式的组成部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这种“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语言哲学观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句法观,为句法研究拓宽了思路,而且构式语法对语言的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指的是一个褒义词和一个贬义词同时出现在一个相邻的修饰限定结构中,形成一种看似矛盾的语义搭配关系,但最终所要表达的却是单一的褒义(Wang Jun 2015:80-81),如“帅呆了”“酷毙了”“美得要死”“好得要命”等。虽然逆向性搭配并非仅仅存在于形容词和程度补语的搭配中,在动词短语中也存在,如“喜欢死了”“爱得要命”等,但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较为深入细致地把问题弄清楚,本研究仅关注汉语中形容词与程度补语之间的逆向性搭配关系。随着对“特殊构式”和“边缘构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单纯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特殊构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单独从构式语法的视角无法全面深入分析一个新结构的生成机制。例如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演变过程需要采取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历时语法化的相关知识来对其进行探讨。第二,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语法化项,即程度补语的词类,比较复杂,有些成分本身并没有“程度义”,因此单纯运用构式语法无法解释这些词“极性程度义”的获得机制。第三,不同语法结构的能产性差别悬殊,有些是高度能产的,有些则只限于个别词语的搭配,针对这种现象构式语法理论也无法全面解释构式部分能产性的深层原因。第四,构式语法理论无法全面解释一个特殊构式跨语言的普遍性。我们认为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即不同种族的语言中会存在相似的特殊用语,其生成机制也存在相似之处。鉴于此,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下,对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构式的基本特征、生成机制、部分能产性和普遍性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理论研究和语料分析相结合,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下,将符合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贬义词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即34个,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与阐释。其次,本文从历时考察与共时考察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最后,通过汉英对比分析来揭示逆向性搭配所具有的普遍性。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英汉语大型语料库,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CCL)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二是从网络以及从前人的研究文献中提取的语料。三是作者根据一般使用规范自造的例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研究中之所以使用后两种语料,主要是考虑到所研究的逆向性搭配的性质比较特殊,因为这类搭配属于非常规的表达方式,主要出现在非正式的场合,时效性比较强,一般的语料库往往不能及时收录或得到充分的反映,必须通过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补充。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基于前人对汉语程度补语的划分与总结,限定了汉语逆向性搭配中贬义程度补语的范围,并分别对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贬义程度补语和褒义形容词的词汇语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在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构式特征进行了阐释。在句法特征上,对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四种图式构式“A+补语+了”“A+得+补语”“A+补语”和“副词+A”的句法特征进行描述,并对粘合形逆向性构式和组合形逆向性构式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区分;在语义特征上,我们提出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成立离不开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的双向互动;在语用特征上,我们认为汉语逆向性构式既不完全等同于“矛盾修饰法”,也不属于“悖论”,而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异常搭配”。其次,本文从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首先从历时语法化的视角探讨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中揭示了该结构的语法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句法演变机制中包括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义虚化机制中,汉语逆向性构式中的语法化项(即程度补语)不会孤立地发生语法化,程度补语的语法化离不开整体构式的语言环境,主要包括语义泛化、隐喻和转喻以及主观化三个方面。第三,本文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数量有限,主要与它的构式义—“极性程度义”有关,并且构式对其补语和述语成分具有规约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构式具有部分能产性。这种部分能产的功能使其能够接纳一些非常规成分进入该构式。与此同时,语法化项的语法化程度与构式的能产性成正比,即语法化程度越低,与其搭配的词类范围越窄,构式的能产性则越低。反之,构式的能产性则较高。最后,本文从汉英对比视角揭示了逆向性构式的普遍性。逆向性构式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汉语语言中,至少在英语语言中也存在,如damn good,terribly glad等等。为此,本文以英语逆向性构式为辅助语料,对汉英逆向性构式的基本构成成分以及两种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本文不仅揭示了逆向性构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普遍性,而且也说明了普遍性的存在并不否定每一个具体的构式拥有自己的特点,有特定的、不同于其他搭配的独特之处。相似性更多地存在于较为抽象的层面上,但在具体细节上,尤其是在英语逆向性构式中使用禁忌词语时,一些特殊的特征体现得比较显着。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内容上。与以往研究中基于形式与语义相互冲突,或者形式上单方面冲突的“特殊构式”或“边缘构式”不同,本文所研究的汉语逆向性搭配的特点在于形式上符合普通语法的规范,但语义上却存在显着的冲突。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本文发现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成立离不开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此外,研究发现,汉语逆向性构式具有丰富的语用修辞效果,它不完全等同于“矛盾修饰法”,也不属于“悖论”,而是属于一种“异常搭配”。其次,在理论构建上。本文采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上看,较为深入地阐释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描述了汉语逆向性构式在句法特征方面上的灵活多变,以及构式义和词汇义上的双向互动的语义特征。从微观上阐释了汉语逆向性构式中贬义词的实词虚化以及构式义由具体演变为抽象的语法化过程。通过将这两种理论进行结合,弥补了构式语法理论单方面解释的不足,充分利用了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从整体到局部两个方面对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机制以及构式的部分能产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从汉英对比的视角揭示了逆向性搭配所具有的普遍性。研究发现,在形式上汉英两种逆向性构式都存在“副词+A”的句法结构,如“狂美丽”、damn good。在生成机制方面,汉英逆向性构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其句法演变机制都有重新分析和类推的特征,语义虚化机制都包含语义泛化、隐喻和转喻以及主观化这些过程。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共性语言特征的传承,而语言的创新则需要创造性地产出不同于常规范式的语言结构。然而,若要保证创新结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甚至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要在创新的过程中顾及规约的力量,平衡好新旧信息的结合方式以及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季小民[10](2017)在《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重否定话语在言语交际中高频使用,且具有跨语言属性。该语言现象受到研究者源自不同视角的关注,尤其是双重否定句型的句法分析,但语用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屈指可数的语用研究也仅限于讨论该句式的语用功能,未见对其认知语用属性及解读机制的研究,无法解释相关话语理解中存在的歧义问题及表达效果差异问题,也无法揭示两个“不”在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过程中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前人研究主要基于孤立的语句进行分析,缺乏语境信息的综合考量。鉴于这些不足,本研究聚焦汉语中“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主要探讨以下研究问题:研究问题1:“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在使用中有何认知语用属性?研究问题2:该认知语用属性会使此类话语传递什么样的认知语用效果?研究问题3:“不X不”在听话人获取上述认知语用效果过程中有何作用?本文基于认知语用学的代表性理论——关联理论,采用理论思辨法和心理学实验法,对上述问题予以一一解答。主要研究发现如下:首先,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本质上属于解释性用法,体现的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回声关系。具体来说,“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传达了对他人或说话人自己话语或思想抑或大众智慧的回声,同时也表征了说话人对这些话语或思想的态度。只有隶属回声用法的“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才表达“负负得正”的说话人意义。其次,正是因为拥有回声的认知语用属性,“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属于解释性用法,其认知语用效果表现为对说话人意义的强化或缓和态度。具体而言,听话人在对“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进行解码和充实,获取话语的明说和隐含结论时,由于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会因此得到额外的补偿(即弱暗含),或者是强化说话人意义,或者是缓和说话人意义。再者,“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中的“不X不”具有语用标记语的性质,并不参与形成话语的命题内容,而主要是促发听话人做出额外的话语加工,获得额外认知语用效果,实现对双重否定话语传达的说话人意义的充分解读,感知说话人传达的态度或情感。“不X不”的具体类型往往决定了是强化还是缓和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通过分析40名被试对“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过程,研究发现,被试大多能解读出该型双重否定话语中所包含的回声用法,也能够注意到“不X不”的存在及其对该型双重否定话语解读的作用。可见,实证研究基本验证了第四、五和六章节的理论阐释。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将认知语用学理论引入“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理解的阐释中,考察相关话语方式的理解机制,扩展了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范围和视角。另外,本研究摈弃前人研究中对双重否定句式的界定视角,针对包含该句式的双重否定话语确定了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条件,可以深化对该句式的认识。此外,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层面的语用标记语不同,本研究所论及的“不X不”是具有构式特征的标记语,扩大了语用标记语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层面,与前人研究主要基于孤立的语句不同,本研究充分考虑语境信息对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影响。在语料库使用方面,本研究设法寻找目标语料的原始出处并确定其上下文,创新运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最后,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可帮助交际者理解“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

二、从语用观析英语广告的语言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语用观析英语广告的语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语用学翻译研究述评: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用学翻译研究现状
    (一)语用学翻译研究发文趋势
    (二)关键词/主题词分析
    (三)研究视角
        1.关联理论视角
        2.顺应论视角
        3.语用对等视角
二、语用翻译研究展望
    (一)现有研究前沿分析
    (二)多模态语用分析法
    (三)实验语用学
三、结语

(2)顺应论视角下APP广告语的顺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顺应理论概述
3 对APP广告语的顺应机制的分析
    3.1 顺应心理
    3.2 促进社交
    3.3 拉近时空
4 结语

(3)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解读
    第一节 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一、国外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二、国内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第二节 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
        一、合作原则的语用学渊源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
    第三节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观
        一、违反原则话语解析的语用观
        二、语用翻译观的实例应用
    小结
第二章 《红楼梦》中违反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量多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量少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中违反质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为使对方上当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不便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维护礼貌原则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中违反关系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转移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为表达不满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为终止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中违反方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寓意言谈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笼统模糊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语用学视角下俄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0.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0.4 创新之处
    0.5 论文结构
1.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现状综述
    1.1 国外元话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1.1.1 西方元话语研究
        1.1.2 俄罗斯元话语研究
    1.2 国内元话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国内元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
        1.2.2 国内元话语研究的应用视角
    1.3 元话语研究总体评价
    1.4 本章小结
2.元话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1 元话语的基本概念
        2.1.1 语篇与话语
        2.1.2 元话语的界定
    2.2 元话语的特征
        2.2.1 元话语的形式特征
        2.2.2 元话语的语义特征
        2.2.3 元话语的功能特征
    2.3 元话语的分类
        2.3.1 国外学者的分类
        2.3.2 国内学者的分类
        2.3.3 本文元话语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3.元话语研究的相关理论
    3.1 顺应论
        3.1.1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3.1.2 顺应论中的语境因素
    3.2 关联论
        3.2.1 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3.2.2 关联原则
        3.2.3 认知语境和语境效果
    3.3 学术语篇体裁相关理论
        3.3.1 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
        3.3.2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4.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及语用功能
    4.1 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
        4.1.1 语料收集及研究步骤
        4.1.2 元话语的分布情况
    4.2 学术语篇中引导式元话语的语用功能
        4.2.1 过渡标记
        4.2.2 证源标记
        4.2.3 语码注释语
        4.2.4 框架标记
        4.2.5 内指标记
    4.3 学术语篇中互动式元话语的语用功能
        4.3.1 模糊限制语
        4.3.2 增强语
        4.3.3 强调标记
        4.3.4 态度标记
        4.3.5 自我提及标记
        4.3.6 介入标记
    4.4 本章小结
5.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的语用机制:基于顺应理论
    5.1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对语言语境的顺应
        5.1.1 元话语顺应局部连贯
        5.1.2 元话语顺应整体连贯
    5.2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5.2.1 元话语顺应交际者身份确认
        5.2.2 元话语顺应心理世界
        5.2.3 元话语顺应社交世界
        5.2.4 元话语顺应物理世界
    5.3 学术语篇中元话语选择的意识凸显程度
        5.3.1 意识凸显与元语用意识
        5.3.2 元话语选择中凸显的元语用意识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研究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5)关联理论视角下《实习医生》中刻意曲解现象的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重点、难点
    四、研究新意
第一章 刻意曲解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刻意曲解的概念界定及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刻意曲解
    一、刻意曲解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概念对比
        (一)刻意曲解的界定
        (二)刻意曲解与误解
    二、关联理论
        (一)明示-推理模式
        (二)认知语境与语境效果
        (三)关联性和关联原则
        (四)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
    三、关联原则对刻意曲解的阐释
        (一)刻意破坏认知语境
        (二)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不一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习医生》中刻意曲解的触发因素及推导机制
    一、《实习医生》中刻意曲解的触发因素
        (一)说话人的经济话语信息
        (二)说话人的话语不确定性
    二、《实习医生》中刻意曲解的推导机制
        (一)刻意违反同一律
        (二)改变或脱离语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刻意曲解在《实习医生》中的语用功能
    一、加强幽默
    二、维护面子
    三、力求讽刺
    四、避免冲突
    五、化解尴尬
    六、操控信息
    七、隐瞒消息
    八、发泄不满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美国小学语文教材Journeys内容研究 ——基于语文教育语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语文课程“语用转型”的必要
        1.1.2 美国语文课程语用特点
        1.1.3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Journeys语用特点
    1.2 文献综述
        1.2.1 语文教材编写的研究
        1.2.2 美国语文教材编写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领域
2 Journeys教材基本介绍
    2.1 Journeys出版背景
        2.1.1 社会背景
        2.1.2 CCSS课程标准
        2.1.3 当下教学理论
    2.2 Journeys编制过程
    2.3 Journeys教材的使用情况
    2.4 Journeys教材组成部分
3 “语文教育语用观”与语文教材内容系统
    3.1 语用学的国际发展以及对语文的影响
        3.1.1 语用学的定义
        3.1.2 基本概念:“语言”和“言语”
        3.1.3 基本概念:“意义”和“语境”
        3.1.4 语用学在语文教育的影响
    3.2 “语文教育语用”视角下语文教材内容系统
        3.2.1 知识系统
        3.2.2 选文系统
        3.2.3 助学系统
        3.2.4 实践活动系统
    3.3 语用知识与语用能力
        3.3.1 语用知识
        3.3.2 语用能力
4 “语文教育语用”视角下Journeys教材知识系统
    4.1 语用知识
        4.1.1 语义和语境知识
        4.1.2 语用原则
        4.1.3 指示信息
        4.1.4 言语行为相关知识
    4.2 语言基础知识
    4.3 文化类知识
    4.4 策略性知识
    4.5 小结
5 “语文教育语用”视角下Journeys教材选文系统
    5.1 选文标准:复杂文本且多样化
    5.2 选文类型:注意文学作品和信息文本的平衡
    5.3 选文主题:以学生兴趣为中心
    5.4 选文分层编入
    5.5 选文举例
    5.6 小结
6 “语文教育语用”视角下Journeys教材助学系统
    6.1 课文前提示
    6.2 课文中提示
    6.3 课文后附录词汇表和ELA课程统一标准的标注
    6.4 小结
7 “语文教育语用”视角下Journeys教材实践活动系统
    7.1 围绕整篇文章所设计的精读训练
    7.2 联系锚文本和延伸阅读所设计的拓展训练
    7.3 语法与写作技能实践活动
    7.4 小结
8 总结与建议
    8.1 总结
        8.1.1 教材的编制思路
        8.1.2 教材内部各系统注重分层设计
        8.1.3 教材编制注重细节
    8.2 建议
        8.2.1 “语文教育语用”视角下语文教材内部各系统重构
        8.2.2 选文系统中各体裁选文比例重调,课外阅读材料分层设计
        8.2.3 丰富助学系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8.2.4 实践活动多样化
        8.2.5 数字媒体促进语文教材革新
参考文献
致谢

(7)孟子的“劝说”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
    (一)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界定
    (二)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分类
    小结
二、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特点
    (一)巧用称谓语
    (二)喜用疑问句
    (三)善用比喻
    (四)乐用引用
    小结
三、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分析
    (一)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具体语用策略
    (二)孟子“劝说”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四、孟子“劝说”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
    (一)知己知彼原则
    (二)循循善诱原则
    (三)有的放矢原则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以papi酱的视频语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顺应论的相关研究
        1.2.2 视频自媒体的相关研究
    1.3 语料概况
        1.3.1 语料来源
        1.3.2 语料特征
    1.4 研究方法
        1.4.1 统计描述法
        1.4.2 类比分析法
2 papi酱视频的语境因素顺应
    2.1 交际语境的顺应
        2.1.1 积极迎合时空因素
        2.1.2 遵从国家政策的监管
        2.1.3 满足交际双方的情感需求
        2.1.4 提升与受众的交互性
    2.2 语言语境的顺应
        2.2.1 善用词语的多义性
        2.2.2 巧妙创设逻辑对立
3 papi酱视频的语言结构选择顺应
    3.1 副语言成分的顺应
        3.1.1 有声副语言的顺应
        3.1.2 非声副语言的顺应
    3.2 语言成分的顺应
        3.2.1 网络词汇的选用
        3.2.2 对比、反问和排比的选用
        3.2.3 预设的选用
        3.2.4 语码转换的选用
4 从papi酱的视频看同类视频自媒体的话语顺应策略
    4.1 papi酱与楼夹摩的视频类比
        4.1.1 视频特征的类比
        4.1.2 语境顺应的类比
        4.1.3 语言结构顺应的类比
    4.2 搞笑吐槽类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策略
        4.2.1 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政策
        4.2.2 缩短与视频受众交际距离
        4.2.3 迎合视频受众心理需求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基于构式语法的词语搭配研究
        2.1.2 国内基于构式语法的词语搭配研究
    2.2 语法化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语法化研究概况
        2.2.2 实词虚化与语义泛化
    2.3 述补结构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述补结构的整体性研究
        2.3.2 述补结构的个体性研究
        2.3.3 述补结构的研究重点与不足
    2.4 小结
第三章 逆向性构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构式语法理论
        3.1.1 构式语法的基本思想
        3.1.2 构式语法与搭配结构
        3.1.3 构式语法的局限性
    3.2 语法化理论
        3.2.1 语法化的动因
        3.2.2 语法化的机制
    3.3 构式语法与语法化理论的整合
        3.3.1 语法化项与构式的语法化
        3.3.2 语法化与构式的能产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逆向性搭配的基本语义特征
    4.1 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贬义词—贬义程度补语
        4.1.1 贬义程度补语的范围
        4.1.2 贬义程度补语的分类
        4.1.3 贬义程度补语的总体特征
    4.2 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褒义词—形容词
        4.2.1 褒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4.2.2 褒义形容词的分类
    4.3 汉语逆向性搭配的整体语义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基本特征
    5.1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句法特征
        5.1.1 “A+补语+了”的句法特征
        5.1.2 “A+补语”的句法特征
        5.1.3 逆向性构式“副词+A”的句法特征
        5.1.4 “A+得+补语”的句法特征
        5.1.5 粘合形逆向性构式与组合形逆向性构式的句法区别
    5.2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特征
        5.2.1 汉语逆向性结构的构式义特征
        5.2.2 构式义与词汇义的互动
    5.3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用特点
        5.3.1 特殊的语用修辞
        5.3.2 表述的主观性
        5.3.3 使用人群和语境
        5.3.4 语用压制
    5.4 小结
第六章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
    6.1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
        6.1.1 逆向性构式“A+补语+了”的语法化过程
        6.1.2 汉语逆向性构式“A+(得)+补语”的语法化过程
        6.1.3 汉语逆向性构式“副词+A”的语法化过程
    6.2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机制
        6.2.1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句法演变机制
        6.2.2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虚化机制
    6.3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动因
        6.3.1 语用因素
        6.3.2 使用频率
        6.3.3 网络媒体环境下语言的发展
    6.4 小结
第七章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部分能产性
    7.1 逆向性构式部分能产性的理论依据
        7.1.1 汉语逆向性构式对构成成分准入条件的限制
        7.1.2 构式赋义下的选显压制
    7.2 汉语逆向性图式构式的部分能产性考察
        7.2.1 逆向性构式“A+补语+了”的部分能产性
        7.2.2 逆向性构式“A+补语”的部分能产性
        7.2.3 逆向性构式“副词+A”的部分能产性
        7.2.4 逆向性构式“A+得+补语”的部分能产性
    7.3 逆向性构式部分能产性的特例分析
        7.3.1 逆向性构式“A+哭+了”的形成和发展
        7.3.2 逆向性构式“A+到/得+没朋友”的形成和发展
    7.4 小结
第八章 逆向性构式的普遍性
    8.1 汉英逆向性构式基本特征比较
        8.1.1 英语逆向性构式的基本组成特征
        8.1.2 汉英基本特征比较
    8.2 汉英逆向性构式生成机制的比较
        8.2.1 英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
        8.2.2 汉英生成机制的普遍性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
    9.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主持项目
致谢

(10)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标记的说明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双重否定句的定义
        2.1.1 否定与否定句
        2.1.2 双重否定的界定
        2.1.2.1 文献中双重否定句的界定
        2.1.2.2 双重否定的工作定义
    2.2 双重否定话语的句法研究
    2.3 双重否定话语的功能语法研究
    2.4 双重否定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2.5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6 前人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理论总体原则
        3.2.1 关联性
        3.2.2 最佳关联
        3.2.3 暗含与弱暗含
    3.3 语言使用与回声用法
        3.3.1 描述性使用与解释性语言使用
        3.3.2 回声用法
        3.3.3 反语、隐喻和转喻的回声用法
        3.3.3.1 反语与回声
        3.3.3.2 隐喻与回声
        3.3.3.3 转喻与回声
    3.4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话语理解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4.1 基于回声用法的双重否定话语识别
        4.1.1 本研究的双重否定话语语料
        4.1.2 双重否定话语的确定
    4.2 双重否定话语与回声性
        4.2.1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4.2.2 双重否定话语的回声方式
        4.2.2.1 完全回声与部分回声
        4.2.2.2 即时回声与延时回声
        4.2.2.3 单重回声与多重回声
        4.2.2.4 显性回声与隐性回声
    4.3 双重否定话语中回声内容的来源
        4.3.1 他人话语或观点
        4.3.1.1 他人语句
        4.3.1.2 他人的思想
        4.3.1.3 大众智慧
        4.3.2 自己的话语或思想
        4.3.2.1 自己的话语
        4.3.2.2 自己的想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效果
    5.1 双重否定话语的命题态度
    5.2 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1 话语的弱暗含
        5.2.2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1 “不得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2 “不敢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3 “不会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4 “不可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5 “不能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2.2.6 “不是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弱暗含
    5.3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语气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X不”在认知语用效果推导中的作用
    6.1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过程
    6.2 “不X不”的语用标记属性
        6.2.1 “不X不”的频次效应
        6.2.2 “不X不”的理解
        6.2.2.1 “不X不”的标记性
        6.2.2.2 “不X不”与命题内容
        6.2.3 “不X不”表达肯定语义
        6.2.4 “不X不”触发额外加工
        6.2.5 “不X不”的其他特征
    6.3 “不X不”对话语解读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的理解机制:实验验证
    7.1 实验研究背景
    7.2 实验研究
        7.2.1 研究问题
        7.2.2 实验对象
        7.2.3 实验工具
        7.2.3.1 实验工具一
        7.2.3.2 实验工具二
        7.2.4 数据收集
        7.2.4.1 数据收集方法
        7.2.4.2 数据收集步骤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被试对回声用法的理解
        7.3.1.1 被试对他人思想的理解
        7.3.1.2 被试对说话人思想的理解
        7.3.1.3 被试对他人思想与说话人思想关系的理解
        7.3.2 双重否定话语的语用效果
        7.3.3 语用标记语“不X不”的作用
        7.3.3.1 被试对“不X不”的注意
        7.3.3.2 “不X不”在双重否定话语解读中的作用
    7.4 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7.4.1 有声思维法的不足
        7.4.2 被试选取方面的不足
        7.4.3 部分细节未得到验证
        7.4.4 实验工具的不足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属性
        8.1.2 双重否定话语的认知语用效果
        8.1.3 “不X不”的语用标记语属性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理论启示
        8.2.2 实践启示
    8.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语料库简介
    附录2 双重否定句判定任务

四、从语用观析英语广告的语言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语用学翻译研究述评:现状与趋势[J]. 许悦萌,刘永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09)
  • [2]顺应论视角下APP广告语的顺应机制研究[J]. 钱一怡,刘祥海. 英语广场, 2021(25)
  • [3]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D]. 王梦莉. 喀什大学, 2021(07)
  • [4]语用学视角下俄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D]. 刘雪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5]关联理论视角下《实习医生》中刻意曲解现象的语用研究[D]. 袁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美国小学语文教材Journeys内容研究 ——基于语文教育语用视角[D]. 李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4)
  • [7]孟子的“劝说”言语行为研究[D]. 张誉上.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视频自媒体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以papi酱的视频语料为例[D]. 牟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研究[D]. 刘佳. 苏州大学, 2018(12)
  • [10]关联理论视阈下“不X不”型双重否定话语研究[D]. 季小民. 南京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广告语言策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