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长江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一、试论昌江河渔业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典,汪曦,朱峰跃,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戴蓉[1](2021)在《云南普洱思茅区鱼类组成及资源分布特征》文中提出为查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境内鱼类资源现状,2019年7-11月在思茅区各主要河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根据思茅区水系分布特征,共设置13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共采集土着鱼类25种,隶属于4目9科20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共16种,占土着鱼类总种数的64%;其次为鲇形目,5种,占20%;鲈形目3种,占12%,合鳃目仅黄鳝1种,占4%。另采集到外来物种12种。对思茅区土着鱼类整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思茅区境内鱼类总体分布不均衡,澜沧江干流土着鱼类组成以定居型鱼类为主;支流中,曼老江鱼类种类最多。思茅区土着鱼类以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为主;外来物种主要为东亚类群和老第三纪原始类群。

罗茵[2](2020)在《韶关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 助山区渔业提质增效》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韶关市围绕广东省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水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要求,创新思维,采取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稻田养鱼的推广示范工作,有效推动了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标。韶关市以"取之于渔,用之于渔"为理念,结合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调整的契机,制定当地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实施方案,开展稻田养鱼专项资金扶持,从2017起,连续三年共安排了71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稻田养鱼事业的发展。

吴卫飞,谢丽凤,刘红丹,金信飞[3](2020)在《违法捕鱼案例研究及渔业资源保护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长期以来的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我国渔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衰退期。目前,我国渔业资源严重萎缩,陷入渔业资源危机。本文通过收集近两年来的违法捕鱼案例,对典型的违法捕鱼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保护渔业资源的几点建议,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对策。

柳名俊[4](2020)在《基于“文化重塑”下的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酉阳红花村有丰厚多样的文化底蕴,秀丽俊朗的峡江环境,是乌江画廊里明秀雅致的一笔。“千里乌江,百里画廊”自古以来便是旅游胜地,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下,乌江画廊辐射下的村镇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是酉阳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针对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对建立其他乡村品牌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且起到启示作用。在相关理论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原则,树立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是本文的关键。挖掘红花村独特文化稀缺属性,找准其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形象设计的原则。在进行调研分析时,发现大部分乡村建设更注重景观和游乐设施的规划,对品牌的理解仅停留在标志或口号的阶段。这类村镇建设趋于同类化的较多,个性化和竞争力相对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力会进一步降低。反之拥有品牌定位和文化氛围的品牌形象,且个性鲜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发展潜力与长久的吸引力将会更大。本文主要是以酉阳红花村为研究对象,着重针对其地域文化用“文化重塑”的方式进行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对品牌形象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红花村文化属性的研究,确定以当地特有的古老内陆渔村文化、“罾”文化、民俗文化为突破口,结合现代文化进行文化重塑,将“红花村”品牌形象定位为古老内陆渔村综合体。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同时满足旅游主流群体的价值观。在设计形象呈现中融入“交错”概念,意在强调农家生活状态,强调“渔”文化概念,强调综合体概念。色彩系统打造红花村城市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之地,体现静谧、回归、舒适的感觉。从视觉形象衍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设计应用,便于受众的了解、记忆和传播。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在增加红花村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同时也可对其他地区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带来启示。

任泷[5](2018)在《中华倒刺鲃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倒刺鲃属(Spinibarbus),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与经济价值。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华倒刺鲃曾广泛地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上游水系,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等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中华倒刺鲃的资源衰退明显,栖息地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减,目前已被列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之一。如何保护中华倒刺鲃的野生种群资源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12-2016年野外调查的原始数据作为基础,以资源量相对较丰富的赤水河种群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研究了中华倒刺鲃年龄与生长,繁殖生物学及食性分析等生物学特性,评估了2013-2016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4年来中华倒刺鲃的种群资源量的变化与现状,分析了赤水河、嘉陵江及清江3个长江中上游流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及判别方法,探讨了水体中的新型重金属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及幼鱼阶段的毒性影响,最后根据中华倒刺鲃生物学特性以及资源分布现状,对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赤水河中下游(茅台镇至合江县)共采集样本622尾,对中华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鳞片上呈现疏带与密带交替排列的年轮特点,年轮较为清晰,鳞片上新轮形成高峰期为每年的4-6月。渔获物体长分布范围为105-516mm,年龄分布范围为1-5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雌鱼:W=0.0143L3.26,雄鱼:W=0.0485L2.8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鱼:Lt=63.2[1-e-0.2270(t+0.3224)],Wt=7055.0[1-e-0.2270(t+0.3224)]3.261;雄鱼:Lt=60.8[1-e-0.2149(t+0.4463)],Wt=6738.2[1-e-0.2149(t+0.4463)]2.870。雌鱼与雄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4.87龄和4.46龄,渔获物中有93.7%样本的年龄低于拐点年龄,说明赤水河种群资源的开发方式不合理,这也是导致赤水河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2.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共采集样本783尾,对中华倒刺鲃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中华倒刺鲃雄性性成熟个体吻端及眼鼻周围分布珠星,雌性一般无珠星分布。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9龄,最小性成熟体长388.0mm;雄性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0龄,最小性成熟体长320.0mm。根据性腺发育程度和性体指数(GSI)的月变化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繁殖期为4-6月,5月为繁殖高峰期。通过卵径分布频率来判断,中华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为19511-59295(33502.2±15742.4)粒/尾,相对繁殖力为9.7-16.8(13.3±1.5)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着的线性关系。3.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共采集样本405尾,对中华倒刺鲃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摄食节律的月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全年的摄食强度较大,高峰期为每年的3月和9-11月。基于优势指数的分析结果可以知道,中华倒刺鲃是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的广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包括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生植物以及有机碎屑,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当体长超过100mm后开始摄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虫以及软体动物,食物组成随自身生长发育逐渐趋于稳定。中华倒刺鲃全年均以水生植物为主食,秋冬两季会增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摄食比例。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变化是导致食物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4.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2013-2016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量,结果显示4年的资源量分别为255569、217468、190192和174365尾,呈逐年下降趋势。此外,资源量衰退还体现在CPUE下降,所占该江段的渔获物比例减少,渔获物体长规格变小以及MSY下降等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发现,过度捕捞、涉水作业和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干扰是导致赤水河中华倒刺鲃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5.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于嘉陵江、赤水河和清江3条长江中上游支流采取中华倒刺鲃样本共288尾,结合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中华倒刺鲃3个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单因素方程结果表明,3个群体共有29个比例性状存在显着性差异;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群体与赤水河群体首先聚为一类,二者形态相似,与清江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用Bayes判别法逐步筛选出了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并建立了准确识别3个中华倒刺鲃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3个群体属于群体间的形态分化,未达到亚种水平,差异最明显的性状为反映体高、尾柄长度和尾柄高度的3类性状。栖息地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远近是影响中华倒刺鲃3个群体间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6.以斑马鱼为参照对象,探讨了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及幼鱼的毒性效应。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有较高毒性,96h的LC50浓度为0.96mg/L,纳米银能增加胚胎的死亡率,死亡率与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有关。纳米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主要有脊椎弯曲、头部变形等形体发育畸形和血红蛋白减少、心率下降等造血发育异常,同时能抑制胚胎的孵化率,延长孵化时时间,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在胚胎阶段,中华倒刺鲃对纳米银的耐受程度明显低于斑马鱼。中华倒刺鲃幼鱼在纳米银溶液中暴露96h后,肝脏内的SOD、CAT和GSH-Px的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MDA的含量持续上升,说明纳米银能对中华倒刺鲃幼鱼造成氧化损伤。7.酷渔滥捕、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域环境污染是导致中华倒刺鲃野生种群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针对中华倒刺鲃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完善中华倒刺鲃的基础研究工作;其次必须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划定自然保护区,修建过鱼设施,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再次,加强渔业执法力度,降低捕捞强度,严格限制渔具网目大小,严惩电打鱼、毒鱼等违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捕捞方式;此外,控制点源污染,改革现有污水处理体制,加强沿江地区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农业生态。上述建议有利于中华倒刺鲃野生种群资源的保育与恢复。

史靖塬[6](2018)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态保护理念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当前城市地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乡村人口与建设用地基数大、城市扩张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人居环境面临更多的生态矛盾,成为国家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我国西部省份如重庆山地区域,由于面临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更加敏感脆弱,以及适应性规划的思想观念、建设方法与技术方法滞后等问题,亟需开展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问题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并在实证层面探讨重庆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首先展开对乡村人居传统生态观念及历史规律的梳理,分析当代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借鉴人居环境科学空间层级观念,将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问题划分为“宏观—村域、中观—村落、微观—农宅环境”等3个层次。并进一步提出宏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控制路径、中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优化路径,以及微观农宅环境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提升路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6个部分组成。(1)论文沿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思路,以重庆地区为例,展开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调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乡村村域原生状态下良好的生态网络格局需要采取规划措施予以控制,乡村聚落规划结构生态要素层面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乡村农宅环境生态营建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并有待提升等3个核心问题。(2)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规律认知、现代理论基础认知、乡村规划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分析及内容诠释,并提出对应三个层次的规划路径。首先,总结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时间发展规律和生态营建智慧。其次,研究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从整体指导意义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生态适应性理论,到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以及适宜技术理论。然后,分析内生机制、外部推动机制、差异化机制和多尺度引导机制等生态适应性机制。最后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构成内容,包括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目标、原则与要素,以及“格局控制——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规划路径框架。(3)在宏观村域层面,以格局控制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村域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首先对村域生态适应性的内涵构成进行研究,如景观生态资源调查分析、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等;其次提出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路径,如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村域空间管制规划、村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等;最后结合重庆地区实际案例展开实证研究。(4)在中观村落层面,以结构优化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针对村落空间规划结构层面的各类要素,在路径层面进行调整,以达到有效节约资源与能源、规划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目标,并缓解因规划建设产生的生态矛盾。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点空间结构簇群布局、公共空间乡土化与生态化、道路交通生态化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近自然处理等4个方面。(5)在微观农宅环境层面,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具体归纳出节地性引导、节能性引导、节材性引导与在地性引导等4种路径。节地性引导路径提出了战略性引导、指标性控制与合理化设计等3种路径。节能性引导路径从农宅居住环境节能规划、适应季节的农宅节能设计、户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节材性引导路径包括了农宅建设材料的节约化和乡土材料的模块化。而在地性引导路径则针对普通农宅环境和传统民居环境两种主要类型进行分析。(6)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与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等3个方面。首先,论文基于不同空间层次聚居,通过机制和要素分析,尝试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其次,初步提出“3种生态发展挑战、3个人居环境空间层级、3类生态适应性路径”的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最后结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格局—结构—品质”规划路径,即宏观村域、中观村落与微观农宅环境所对应的生态适应性具体规划路径。

马里[7](2017)在《楠溪江香鱼栖息环境调查及其产卵场水文、水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瓯江下游北岸永嘉县境内,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山水风景宜人,人文景观独特,鱼类资源丰富,其中楠溪江香鱼是历史闻名的洄游性鱼类,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已濒临灭绝。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指导下,探索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同时保护与恢复楠溪江重要保护物种香鱼,最大限度发挥楠溪江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致力推动形成人水和谐的河流开发模式和绿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濒危物种香鱼为目标鱼类,运用资料分析、野外调查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楠溪江香鱼栖息环境,分析了产卵场水文、水动力特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楠溪江干流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调查指标包括:pH、水温、透光度、DO、COD、NH3-N、TP、TN等。结果表明,楠溪江供水工程以上河段水质整体良好,各采样点均为弱碱性,DO浓度较高,水温适宜,透明度良好,NH3-N、TP、TN等浓度较低;楠溪江供水工程以下河段为感潮河段,水体含沙量较高,透明度差,DO浓度低,TN和TP浓度较高,COD严重超标。总体而言,楠溪江干流上、中游河段水质较好,楠溪江供水工程以下河段水质相对较差。(2)楠溪江干流水生生物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楠溪江干流浮游植物共有6门68种,其中硅藻39种,为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共有16种,主要是桡足类和轮虫类,分别占32%和31%;底栖动物共有14种,水生昆虫占50%。总体而言,楠溪江干流浮游植物丰富,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较低。(3)楠溪江干流水文情势分析。采用水文变动指标方法(IHA法)分析石柱水文站长系列逐日平均流量结果表明,1957~2012年期间楠溪江干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不显着的下降趋势;年内天然径流呈现双峰型,前峰发生于6月份,一般由梅雨形成,后峰发生于8~9月份,主要由台风雨形成;汛期形成多次持续时间较短的洪峰,非汛期低流量出现次数较少,单次持续时间较长。(4)香鱼产卵期水文特性分析。将IHA指标体系与关键性涨落水过程相结合,筛选出25项水文指标,对香鱼产卵期(9~10月)的水文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产卵期内产卵场逐日平均流量呈波动式的下降,高、低流量过程频繁交替,且持续时间较短,关键性落水次数远高于涨水次数。(5)流量变化对香鱼产卵场位置和面积的影响。以0.5~1.0 m作为产卵场适宜水深判定条件,分别得到不同流量级下香鱼产卵场的位置和面积。当流量由小到大时,产卵场位置由深潭周围向浅滩,再向岸边滩地逐渐变化,产卵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流量为75m3/s时,产卵场面积最大。(6)香鱼产卵场水动力特性分析。以9月多年平均流量77.25 m3/s作为香鱼产卵期的特征流量,分析了流速、傅汝德数、流速梯度和动能梯度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香鱼产卵场流速适宜范围为0.43~1.07m/s,傅汝德数适宜范围为0.19~0.48,产卵河段断面流速梯度适宜范围为12.88×10-3~14.47×103 s-1,断面动能梯度适宜范围为9.24× 10-3~9.88× 10-3 J · kg-1 · s-1。

赵缇[8](2016)在《城市化背景下海岛民俗延续的环境行为机制探究 ——基于小练岛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海岛民俗是在世代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凝结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智慧。本研究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对福建平潭小练岛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环境行为理论指导海岛民俗延续的社会学研究,以新的视角解释民俗文化延续与传承的机制,并进一步对海岛民俗延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民俗延续的社会影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生活。文章详细论证了海岛民俗延续的环境行为机制。首先,在确定研究的焦点问题后,根据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海岛民俗和环境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梳理了我国民俗发展状况。其次,从研究背景来说,小练岛的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岛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岛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两个方面。即便岛内社会状况已发生巨大变迁,仍然有许多传统民俗被完整地延续下来。按行为的实施环境为分类依据,该岛民俗主要表现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两大领域,而宗教信仰作为民俗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重要表征,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规范着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重点分析海洋捕捞、丧葬、祭祖、婚嫁等民俗行为过程内部各环节的运行机制,认为单一民俗事项的内部各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各环节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民俗事项整体发挥着文化、教育、约束、稳定、娱乐等社会正向功能,因此为人们所需要并延续至今。

唐燕[9](2015)在《公共治理视角下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渔业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渔业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渔业资源已经日渐衰退,如何才能通过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来保持资源的可再生性,控制渔业酷渔滥捕的行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等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于渔业资源管理的探讨一直在不断加深,有从生物学范畴的管理到经济学、社会学范畴的管理研究;有从管理的法律体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到管理的模式的研究。其中,国外多元化管理主体共同研究的管理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以崇左市的渔业资源管理为例,从公共治理的基本理论出发,剖析了崇左渔业管理发展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评估了渔业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效果。由于缺少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再加上政府作为唯一的主管部门有限的管理能力,致使渔业资源一直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渔业资源管理的研究综述入手,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揭示渔业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继而介绍了公共治理的理论背景和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渔业资源管理的公共治理视角。紧接着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崇左市渔业管理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1、渔业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地方政府管理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2、地方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缺少相关制度的实施和相应政策的制定,公共事件发生的处理机制欠缺等等;3、渔业管理主体单一,仅仅让政府作为渔业资源的管理主体,容易出现管理人员不足,监管不到位,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缺点;4、政府公共服务薄弱,对于渔民的管理不到位,渔民素质偏低,酷渔滥捕行为屡禁不止。本文的重点是提出对渔业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根据渔业资源的公共属性,从完善渔业法律体系、加强政府治理、成立渔业组织共同监管到政府一渔业组织-渔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议,旨在揭示渔业资源管理的趋势由分散型转向统一、再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在多元主体的共同监管下,进一步增强渔民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意识,改善渔民与政府的关系,切实推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孙海清[10](2014)在《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目标,把淡水渔业列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六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世界海洋渔业资源面临逐渐枯竭的压力,发展淡水渔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数据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云南渔业发展的思路、途径选择和对策建议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在考察云南渔业发展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对渔业影响程度,把云南渔业发展划分了四个历史阶段;把云南渔业发展状况放在全国范畴分析,得出云南渔业在全国渔业中的位次变化情况;本文应用比较分析方法,系统总结了云南渔业发展的现状、实践、经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本文收集了1978到2013年连续36年的全省主要水产品生产指标数据资料和州市级生产统计数据资料,分别对全省和十六个州市渔业生产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建立不同时间段的渔业生产结构灰色协调分析模型(GM(1,N))及模拟计算,对影响渔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发现云南水库养殖面积的扩大和池塘单产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对水产品产量的增长起到了持续支撑作用,而水库养殖和池塘养殖两大因素对水产品总增量的贡献达95.04%,它们对产量增加的驱动作用呈现递增趋势。本文还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对云南渔业发展的内外优势和劣势因素、机遇与风险等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和深入的研究分析,理清了云南渔业发展在现实与潜力、条件与布局、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困难之间的状况与相互关系,对云南淡水渔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对策组合。在综合分析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淡水渔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建设高原淡水渔业强省为目标,以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为方针,按照‘拓水域、兴养殖、强加工、活三产、护生态’的要求,走‘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多元协同’的可持续渔业发展的道路”。本文还通过建立水产品产量的GM(1,1)目标预测模型和计量经济学预测模型开展预测研究。所建立的两组模型互相验证和补充,并以此预测全省水产品产量的可能变化趋势和目标。预测得出,到2020年,云南省水产品总产量约在119-180万吨之间,论文进一步对实现该目标所应采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分析,为云南渔业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本文还在综合分析各章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对云南渔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列的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在实地调查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云南渔业发展变化的历史变迁与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等问题。二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与优劣势分析法(SWOT)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多角度地对云南渔业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这些方法相互支撑与补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建立云南渔业生产结构灰色协调分析模型(GM(1,N))和计量经济增长预测模型,结合因素比较分析法,对影响全省与十六个州市水产品增长的相关因素的作用程度进行了分析。四是,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联合对云南渔业未来的增长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提出了云南渔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有针对性地的对策建议。

二、试论昌江河渔业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昌江河渔业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普洱思茅区鱼类组成及资源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样点设置
    1.2 样本采集与鉴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类种类组成
    2.2 鱼类分布特征
    2.3 生态类型
    2.4 区系复合体类型
3 讨论
    3.1 思茅区鱼类组成及区系分布特点
    3.2 影响鱼类资源现状的主要因素
    3.3 保护建议

(2)韶关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 助山区渔业提质增效(论文提纲范文)

山区渔业发展需另辟蹊径
利用油补资金扶持稻田养鱼
提升“南越稻乡”品牌知名度
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从业者还需提高意识

(3)违法捕鱼案例研究及渔业资源保护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2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2.1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度捕捞
    2.2 渔业资源执法监管不力
    2.3 无持续发展的意识,水体污染严重
3 渔业违法捕捞现状
4 典型违法案例剖析
    4.1 地笼网捕鱼案例剖析
    4.2 禁渔期违法捕鱼案例剖析
5 渔业资源保护措施
    5.1 进一步完善渔业法规和管理措施
    5.2 进一步提高渔业管理水平和渔业执法能力
    5.3 改善水域环境质量
    5.4 进行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
    5.5 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6 小结

(4)基于“文化重塑”下的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研究创新之处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理论基础及调研分析
    2.1 文化重塑和乡村旅游品牌的理论基础及政策理论基础
        2.1.1 文化重塑的定义
        2.1.2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
        2.1.3 品牌的定义
        2.1.4 乡村旅游相关政策
    2.2 酉阳红花村调研分析报告
        2.2.1 酉阳红花村资源现状分析
        2.2.2 酉阳红花村SWOT分析
        2.2.3 调研分析总结
第3章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与实践
    3.1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文化重塑的原因
        3.1.1 生态原因
        3.1.2 社会原因
        3.1.3 文化原因
    3.2 乡村旅游品牌相关案例分析
    3.3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设计策略
        3.3.1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定位
        3.3.2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文化塑造
        3.3.3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推广
    3.4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原则
        3.4.1 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原则
        3.4.2 突出地域文化的原则
    3.5 酉阳红花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元素来源
        3.5.1 古老内陆渔村文化分析与研究
        3.5.2 “罾”文化挖掘与提炼
        3.5.3 酉阳红花村民俗文化挖掘与提炼
    3.6 酉阳红花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实践
        3.6.1 酉阳红花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基础
        3.6.2 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应用
        3.6.3 对其他地区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启示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华倒刺鲃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概论
        1.1.1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诞生与发展
        1.1.2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结构与特征
        1.1.3 保护生物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1.2 鱼类保护生物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鱼类基础生物学
        1.2.2 鱼类资源量评估
        1.2.3 鱼类不同群体的形态判别
        1.2.4 水体重金属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1.3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概况
        1.3.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
        1.3.2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变迁与现状
        1.3.3 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1.4 中华倒刺鲃的研究进展
        1.4.1 中华倒刺鲃简介
        1.4.2 中华倒刺鲃的研究概况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赤水河中华倒刺鲃年龄与生长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样本处理
        2.2.3 生长公式计算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鳞片的形态特征
        2.3.2 年轮形成周期
        2.3.3 渔获物年龄结构
        2.3.4 渔获物体长与体重分布
        2.3.5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3.6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
        2.3.7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2.3.8 生长速度与生长加速度
        2.3.9 生长指标
    2.4 讨论
第三章 赤水河中华倒刺鲃繁殖生物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样本采集
        3.2.2 性腺分期
        3.2.3 初次性成熟体长与年龄
        3.2.4 繁殖季节
        3.2.5 产卵类型
        3.2.6 繁殖力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渔获物体长分布
        3.3.2 副性征
        3.3.3 初次性成熟大小
        3.3.4 繁殖季节
        3.3.3 繁殖群体性比
        3.3.5 卵径和产卵类型
        3.3.6 繁殖力
        3.3.7 繁殖产所和繁殖习性
    3.4 讨论
第四章 赤水河中华倒刺鲃食性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本采集
        4.2.2 摄食强度分析
        4.2.3 食物组成分析
        4.2.4 摄食策略分析
        4.2.5 不同体长、不同季节食物组成差异性分析
        4.2.6 肠长指数与食物组成的关系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摄食强度
        4.3.2 食物组成
        4.3.3 摄食策略
        4.3.4 不同体长组食物组成
        4.3.5 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
        4.3.6 肠长指数与食物组成关系
    4.4 讨论
第五章 赤水河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量评估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采样信息
        5.2.2 年渔获物总量估算
        5.2.3 年资源量估算
        5.2.4 体长股分析法(LCA)模型
        5.2.5 自然死亡率(M)估算
        5.2.6 最大持续产量(MSY)估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四年总渔获数据
        5.3.2 四年样本体长组成和总渔获物体长结构
        5.3.3 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四年资源量估算
        5.3.4 四年最大持续产量(MSY)数据
    5.4 讨论
第六章 长江中上游流域3个中华倒刺鲃群体的形态判别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采样信息
        6.2.2 数据测量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3.3 主成分分析
        6.3.4 判别分析
        6.3.5 差异系数
    6.4 讨论
第七章 水体中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的毒性效应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方案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
        7.3.2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
        7.3.3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孵化率与孵化时间的影响
        7.3.4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SOD活性影响
        7.3.5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CAT活性影响
        7.3.6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GSH-Px活性影响
        7.3.7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MDA含量影响
    7.4 讨论
第八章 中华倒刺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8.1 前言
    8.2 资源胁迫因素
        8.2.1 酷渔滥捕
        8.2.2 水利水电工程
        8.2.3 水域环境污染
    8.3 资源保护和有效管理的建议
        8.3.1 进一步开展中华倒刺鲃的基础研究工作
        8.3.2 完善渔业管理政策,加强渔业管理力度
        8.3.3 限定捕捞规格与捕捞数量
        8.3.4 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价
        8.3.5 减少污染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二元矛盾背景下,乡村规划生态适应性理念滞后
        1.1.2 乡村建设基数大所导致的生态问题
        1.1.3 乡村生态问题的模糊性与严重性
        1.1.4 城市发展对乡村传统生态优势的影响
        1.1.5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生态宜居需要
        1.1.6 重庆乡村具有生态适应的典型代表性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基本概念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1.4.2 现场调研
        1.4.3 文献研究
        1.4.4 比较研究
        1.4.5 其他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及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工作
        1.5.3 研究综合评述
    1.6 研究框架
        1.6.1 主要研究思路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生态问题
    2.1 宏观层面:全域乡村景观生态格局发生变化
        2.1.1 城乡用地结构变化及生态格局影响较大
        2.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逐渐被改变
    2.2 中观层面:乡村聚落重构的生态丧失
        2.2.1 村落空间构成状态的生态丧失
        2.2.2 村落公共空间规划的生态丧失
        2.2.3 聚落交通组织的生态丧失
        2.2.4 聚落基础设施的生态丧失
    2.3 微观层面: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缺失
        2.3.1 农宅环境用地集约度低
        2.3.2 农宅环境的能源问题
        2.3.3 农宅环境用材待生态提升
        2.3.4 农宅环境地域特征的缺失
    2.4 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分析
        2.4.1 宏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2 中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3 微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研究
    3.1 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传统观念的发展演进
        3.1.1 远古时期——朴素的择居适应
        3.1.2 封建时期——和谐的自然观念
        3.1.3 当代时期——觉醒的生态意识
    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3.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2.2 生态适应性理论
        3.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4 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
        3.2.5 适宜技术理论
    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机制分析
        3.3.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生机制
        3.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外部推动机制
        3.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差异化机制
        3.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多尺度空间引导机制
    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容构成
        3.4.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目标
        3.4.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原则
        3.4.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要素
        3.4.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重庆乡村村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
    4.1 村域规划生态适应性内涵的构成
        4.1.1 村域景观生态资源分析
        4.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4.1.3 村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估
        4.1.4 村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
        4.1.5 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
    4.2 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2.1 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
        4.2.2 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
        4.2.3 村域空间管制规划
        4.2.4 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4.2.5 村域空间布局规划
    4.3 案例研究:以重庆南川区金龙村村域总体规划为例
        4.3.1 金龙村基本情况
        4.3.2 村域生态适应性研究
        4.3.3 研究结论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重庆乡村聚落环境规划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1 村落居民点因地制宜的簇群布局
        5.1.1 簇群布局的基本规律与规划手法
        5.1.2 簇群农宅单元的组合类型解析
        5.1.3 整体空间形态与设计
    5.2 公共空间规划的乡土化和生态化
        5.2.1 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分析与规划准则
        5.2.2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乡土化规划
        5.2.3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生态化规划
    5.3 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3.1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特征
        5.3.2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类型归纳
        5.3.3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4 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
        5.4.1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类型的适应要求
        5.4.2 近自然处理的概念与特征
        5.4.3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方法
    5.5 案例研究:以重庆大观镇高山移民村落规划为例
        5.5.1 村落规划背景
        5.5.2 村落规划现状要素简要评析
        5.5.3 村落规划中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
    6.1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基本思路
        6.1.1 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6.1.2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原则
        6.1.3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目标和构成
    6.2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解析
        6.2.1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地性引导路径
        6.2.2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能性引导路径
        6.2.3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材性引导路径
        6.2.4 农宅环境规划的在地性引导路径
    6.3 案例研究:重庆合川塘湾村农宅环境节能性评定与规划改进
        6.3.1 案例背景与节能性标准评定
        6.3.2 基础分评定——农宅节能与能源利用
        6.3.3 附加分评定——农宅场地风环境分析
        6.3.4 问题总结与优化改进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
    7.4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附录1: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生态需求调研问卷
    D.附表

(7)楠溪江香鱼栖息环境调查及其产卵场水文、水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河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1.2 河流生态环境恶化对鱼类的影响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栖息地评估
        1.2.2 鱼类栖息地水文特性
        1.2.3 鱼类栖息地水力学特性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香鱼栖息地水生生态环境调查
    2.1 楠溪江流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流域水系
        2.1.3 气候水文
        2.1.4 流域工程概况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目标鱼类——香鱼
        2.2.1 香鱼的形态特征
        2.2.2 香鱼的习性
        2.2.3 楠溪江香鱼现状
    2.3 野外调查
        2.3.1 调查内容
        2.3.2 采样调查方法
    2.4 水质调查
        2.4.1 调查时间及地点
        2.4.2 水质调查结果分析
    2.5 水生生物调查
        2.5.1 浮游植物
        2.5.2 浮游动物
        2.5.3 底栖动物
    2.6 鱼类名录
    2.7 小结
第三章 香鱼产卵场水文特性研究
    3.1 水文特性指标
    3.2 楠溪江香鱼产卵场全年水文特性
        3.2.1 径流年际变化
        3.2.2 月平均流量
        3.2.3 年极值流量及出现时间
        3.2.4 高流量和低流量过程
        3.2.5 水文条件变化率及频率
    3.3 楠溪江香鱼产卵期水文特性
        3.3.1 产卵期水文指标
        3.3.2 产卵期水文指标计算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香鱼产卵场水动力特性研究
    4.1 香鱼产卵场位置
        4.1.1 产卵场位置确定的一般方法
        4.1.2 楠溪江香鱼产卵河段
    4.2 研究方法及原理
        4.2.1 研究方法
        4.2.2 河道地形测量
        4.2.3 Mike 21FM基本原理
    4.3 二维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3 参数率定和模型的验证
    4.4 香鱼产卵场水动力特性分析
        4.4.1 水力参数
        4.4.2 深潭、浅滩的识别
        4.4.3 模拟结果分析
        4.4.4 流量变化对香鱼产卵场位置和面积的影响
        4.4.5 香鱼产卵场水力参数适宜范围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成果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致谢

(8)城市化背景下海岛民俗延续的环境行为机制探究 ——基于小练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海岛民俗的相关研究
        1.2.2 环境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择
        1.3.1 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1.3.2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1.3.3 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小练岛的城市化
    2.1 小练岛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建制
    2.2 小练岛的产业结构升级
    2.3 岛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第3章 海岛民俗延续的表征
    3.1 民间信仰贯穿岛民生产生活的始终
    3.2 生产活动中的民俗
        3.2.1 与生产活动有关的信仰习俗——圣贤崇拜
        3.2.2 与生产工具相关的习俗——船俗
        3.2.3 与生产主体相关的习俗——生产禁忌
    3.3 日常生活中的海岛民俗
        3.3.1 精神生活领域的信仰民俗——祖先崇拜
        3.3.2 物质生活领域相关的民俗言、食、住、行
第4章 海岛民俗延续的环境行为机制
    4.1 海洋捕捞民俗的运行机制
        4.1.1 出海准备环节
        4.1.2 海洋捕捞环节
        4.1.3 收获上岸环节
        4.1.4 各环节之间的作用关系
    4.2 生活型民俗活动的运行机制
        4.2.1 丧葬
        4.2.2 祭祖
        4.2.3 婚嫁
        4.2.4 其他
    4.3 政府环境行为对民俗延续的作用机制
        4.3.1 与民俗延续相关的政府环境行为
        4.3.2 政府环境行为对民俗延续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5章 海岛民俗延续的社会功能
    5.1 海岛民俗延续的历史文化功能
    5.2 海岛民俗延续的教育功能
    5.3 海岛民俗延续的约束功能
    5.4 海岛民俗延续的维稳功能
    5.5 海岛民俗延续的娱乐功能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9)公共治理视角下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渔业资源发展的背景
        1.1.2 渔业资源管理发展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公共治理的理论背景
    2.2 公共治理的内涵
    2.3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4 公共治理的特征
    2.5 公共治理多中心管理的的发展趋势
    2.6 渔业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2.6.1 渔业资源的定义
        2.6.2 渔业资源的特征
    2.7 渔业资源管理
第三章 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3.1 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发展概况
        3.1.1 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
        3.1.2 渔业资源管理发展概况
    3.2 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的困境
        3.2.1 渔业捕捞强度失控
        3.2.2 渔业水域污染严重
        3.2.3 拦河筑坝工程对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3.2.4 欠缺沟通与关注,渔民难以监管
        3.2.5 资源保护机制难见成效
    3.3 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3.1 渔业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3.3.2 政府监管体制不完善,渔业管理失灵
        3.3.3 政府公共服务薄弱,管“物”不管人
        3.3.4 渔业管理主体单一
第四章 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发展的治理途径
    4.1 逐步完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4.1.1 重视渔业资源管理,加强权属关系立法
        4.1.2 制定休渔制度,合理划分休渔区
        4.1.3 实行天然渔业河段承包管理制
    4.2 加强政府治理监管
        4.2.1 加大政府的治理供给
        4.2.2 构建政府管理公开机制
        4.2.3 严格执行问责制度
    4.3 构建渔业组织自主管理模式
        4.3.1 建立以渔民为主体的渔业协会组织
        4.3.2 制定完善的渔业组织协会制度
        4.3.3 提高协会整体素质,降低管理成本
    4.4 多元主体共同管理
        4.4.1 政府与渔业组织合作共同治理
        4.4.2 建立政府与渔业组织资源共享机制
        4.4.3 构建政府与渔业组织合作相互监督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对农业与渔业经济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对农业与渔业经济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资料和数据
第二章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2.2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2.3.1 注重统筹规划
        2.3.2 注重突出重点与布局
        2.3.3 注重科技创新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4 注重产业化发展
        2.3.5 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养护
    2.4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产业投入水平低
        2.4.2 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2.4.3 渔业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
        2.4.4 科技研发与推广支撑服务能力较弱
        2.4.5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程度低
        2.4.6 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第三章 云南淡水渔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3.1 主要指标的时间序列分析
        3.1.1 水产品产量与养殖产量的关系
        3.1.2 云南各州市水产品产量对全省总产量的贡献分析
        3.1.3 南水产品产量的增长因素分析
    3.2 南省淡水渔业生产结构的灰色协调分析模型
        3.2.1 各阶段的云南省淡水渔业生产结构的灰色协调分析模型
        3.2.2 各要素变动的灰色协调分析
    3.3 主要结论
第四章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的优劣势(SWOT)分析
    4.1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4.1.1 云南区位优势独特
        4.1.2 当地鱼类品种资源极为丰富
        4.1.3 水资源与生产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4.1.4 适宜养鱼水面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4.1.5 水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
        4.1.6 渔业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
        4.1.7 渔业生产比较利益相对较高
    4.2 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
        4.2.1 各级政府对发展渔业还存在错误或低估的认识
        4.2.2 渔业发展的良好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4.2.3 渔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4.2.4 渔业发展面临外部生态压力增大
        4.2.5 粗放式养殖方式不利于渔业的健康发展
        4.2.6 水环境局部恶化
        4.2.7 养殖品种结构不太合理
        4.2.8 产业结构层次低
        4.2.9 政策支撑体系不足
        4.2.10 投入支撑较弱
        4.2.11 基础设施条件差
        4.2.12 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能力偏弱
    4.3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4.3.1 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机遇
        4.3.2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
        4.3.3 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机遇
        4.3.4 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4.3.5 政策环境进一步趋好的机遇
    4.4 淡水渔业发展的风险分析
        4.4.1 市场风险
        4.4.2 自然灾害风险
        4.4.3 质量风险
    4.5 基于SWOT分析基础上的云南淡水渔业发展对策组合
第五章 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途径、目标预测与对策
    5.1 发展途径
        5.1.1 发展的基本思路
        5.1.2 发展的目标预测
        5.1.3 发展的主要途径
    5.2 对策建议
        5.2.1 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支撑
        5.2.2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5.2.3 推进淡水渔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5.2.4 建设科研、推广和服务体系
        5.2.5 完善对各级政府的监督检查机制
        5.2.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试论昌江河渔业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普洱思茅区鱼类组成及资源分布特征[J]. 刘明典,汪曦,朱峰跃,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戴蓉. 淡水渔业, 2021(03)
  • [2]韶关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 助山区渔业提质增效[J]. 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20(09)
  • [3]违法捕鱼案例研究及渔业资源保护对策探讨[J]. 吴卫飞,谢丽凤,刘红丹,金信飞. 环境与发展, 2020(03)
  • [4]基于“文化重塑”下的酉阳红花村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 柳名俊.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5]中华倒刺鲃保护生物学研究[D]. 任泷.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6]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史靖塬. 重庆大学, 2018(09)
  • [7]楠溪江香鱼栖息环境调查及其产卵场水文、水动力特性研究[D]. 马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7(01)
  • [8]城市化背景下海岛民俗延续的环境行为机制探究 ——基于小练岛的调查研究[D]. 赵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9]公共治理视角下崇左市渔业资源管理研究[D]. 唐燕. 广西大学, 2015(03)
  • [10]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对策研究[D]. 孙海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2)

标签:;  ;  ;  ;  ;  

长江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