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事实”伤害他人

谈论“事实”伤害他人

一、乱说“事实” 伤人害己(论文文献综述)

袁劲[1](2017)在《中国文化关键词“怨”的审美生成》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怨”既是基本的情感与观念,又作为一种贯通作者与读者审美心理的文体类型,进入文学家与文论家的视野。于前者而言,“怨”多被视为有害的、需要防止或远离的负面生存体验;就后者而论,“怨”又成为感人的、可供观赏品味的正向审美范畴。本文对中国文化关键词“怨”的考察,在时限上聚焦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在论域上重点追踪“怨”被文学和文论接纳的过程。先秦两汉思想家围绕着“怨情”与“怨思”的探讨,不但明确了问题(充分认识到“怨”的负面性与“生怨”之因),形成了议题(全面讨论如何“止怨”以及是否“可以怨”),而且提炼出一系列命题(如“用怨”“兴怨”与“诗可以怨”),为“怨”之审美生成奠基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文论家继承了“可以怨”一脉的思想资源,又通过对“怨美”与“怨体”的揭示,将“怨”从负面性的情感序列中释放出来,并最终升华为艺术化的审美体验。于“怨”字而言,这既是感情色彩转负为正的成功突围,又是整个“原生—沿生—再生”语义脉络中的重要转捩,还折射出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及文论史的诸多新变。本文按照这一思路分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怨”的认知基础。中华先民对“怨”的理解与表达,主要保存在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和六经语用之中。就前者而言,通过小篆与古文的形体分析,可发现今见形声字“怨”的“辗转反侧”说和古文“从令从心”的“跪跽受命”说两类形义依据;借助声符“夗”及“夗字族”的勾连,可探得“冤”之不平与“蕴”而不发的音义来源;将“怨”置入“人—身心—心—心情”的文字谱系,亦可明晰“怨”与“恨”“怒”“悲”诸字的情感浓度与表达方式之别。以六经观之,《易》象思维、《礼》《乐》规范以及《诗》之言说和《书》《春秋》之记载,还共同奠定了“怨”字的思维基础和语用面向。第二章:“怨”观念的双向展开。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语境中,儒、道两家分别从群己关系与天人维度入手,为诸子论“怨”搭设起思维框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上,构建起一整套的论“怨”体系,并围绕着“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大舜之怨”并非“小弁之怨”两大主题,展开能否“怨”以及如何“怨”的讨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又通过人与天的对接另立新说,一方面解构了儒家的仁义理论,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自然无为与诗性生存的智慧。第三章:“怨”观念的多元面向。轴心期思想家曾站在各自立场,充分讨论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不同语境中的“生怨”之因、“止怨”之道,以及“兴怨”之术。历经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怨”所蕴藏的自然情感与观念建构之双重性在群与己、人与天、兼与别、法与情、令与心等诸子学说的不同视域,以及学派攻讦辩难的语境中得到充分彰显。尤其是法家“用怨”、兵家“兴怨”与儒家“诗可以怨”等命题,还共同构成迥异于“远怨”“不怨”“无怨”“除怨”的另类思维与言说。第四章:从“怨”到“诗可以怨”。借由“诗可以怨”的转换与推动,“怨”隐藏在负面生存体验这一“刻板印象”之下的正向审美价值逐渐彰显。若将“诗可以怨”命题三分为“诗”“可以”和“怨”,便会发现“怨”在感情色彩上的“转负为正”离不开“诗”的语境转换和“可以”的实践途径。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诗可以怨”一变为经学语境中的“怨刺上政”,再变为诗学话语内的“托诗以怨”,并通过“群”的串联引导一时之“怨”走向最终的“不怨”,将一般意义上的“怨”转入诗学“可以怨”的特定语境。至于“怨”的审美生成,还包括“怨”作为人之常情的正当性和因情感人的审美性两大环节:先是情感之“直”突破了伦理之“和”的约束,后又分化为阳刚之“直”与阴柔之“婉”两种风格。“直”为情感之真,“和”为伦理之善,“诗可以怨”阐释史中“直”与“和”的辩证关系,使得“怨”在真与善之外具备了美感——在“哀—怨—怒”的情感序列中,“直”之美向前进发为“怨怒”,“婉”之美则后退而成“哀怨”。第五章:以“怨”为美与因“怨”成体。汉魏以来,解释创作动机的“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日益成为共识,而当时的诗歌创作亦可概括为“叙情怨,述离居”。前者溯源而上,强调商周秦诗作中的“怨”因素;后者面向当下,表现为汉魏晋南北朝以“怨”为题创作的层出不穷。从用题解的形式追认“怨”之于文学发生的意义,到直接选取“怨”来为诗歌创作命名,正是以“怨”为美思潮兴起并日益繁荣的显着标志。文学史上以“怨”为美的现象还进入批评史的视野,最终落实为体裁与体貌意义上的因“怨”成体。“宫怨”“闺怨”“怨谱”“愤书”即为“怨”的专属文体。而借由品第批评、本事批评、摘句批评、选本批评的合力建构,作为审美风格的“哀怨”与“怨愤”已获得文论家的广泛认可,这也标志着以“怨”为美风尚的最终确立。

朱朝敏[2](2016)在《各生欢喜(中篇小说)》文中提出1我十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张子恒来到我家,拦住正要下田的母亲,说要请我母亲出工做衣服。这大热天的做什么衣服?我母亲很诧异。我们庙村做衣服要么在岁末要么在岁初,或者秋收后也行,农闲季节嘛,哪有在忙庄稼地的夏天请裁缝师傅出工的?等着上身穿……就今天吧,今天到我家做衣服去。张子恒果

吴语[3](2016)在《学会好好说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话,是人际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除了有特别身疾的人,谁都能说话。但能说话不一定会好好说话。同样一个意思,有人说出来让别人笑,有人说出来却让别人跳,就是这个道理。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说话,称之是"一门艺术"。历代劳动人民和思想家科学家,都注意总结怎样说好话,形成了诸如"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王迪[4](2015)在《传统“信”的继承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中,失信行为屡见不鲜,人们极为痛恨失信,却又无可奈何,甚至自己也在主动或被动地失信于人。有鉴于此,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鼓励守信、惩戒失信,诚信也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在此背景下,积极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更需要的是促使人们守信,或者说必须守信的具体措施。知识是需要传承的,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本文试图从传统“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通过挖掘传统典籍中的“信”,继承传统“信”的优秀理念与措施。本文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传统“信”,即传统“信”的内涵、价值、主体、规制和培育。遵循信是什么、为什么信、谁信、怎么做到信的写作思路。具体来说,第一,从探赜传统“信”的基本内涵写起,进一步挖掘出传统“信”的五重延伸涵义——诚信、义信、礼信、谨信和忠信,继而分析了五者之间关系,提出依法守信、言谨行信和忠于职守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诚信则是自我道德培育的重要内容。第二,从探问传统“信”的基本价值和规范价值着手,接着分析了失信的代价以及片面守信的负价值,阐明现代社会中“信”价值的体现。第三,通过对传统典籍中“信”主体论述的梳理,分析传统“信”主体的特色:崇尚不言而信,对不同主体要求差异化,以“信”为人的本性,继而提出对于传统“信”主体理念的继承,如选择“信”人为官员,明确“为政者、为长者”的“先信”义务,强调“为学者、为人子女者”的特殊“信”使命,增强受信主体的维约能力。第四,从规制理念、规制形式、规制特色三个层面,探究传统“信”规制的理念与措施,提出当今“信”规制的原则与例外。第五,从传统“信”的培育目标、培育途径、培育资源、培育特色四个层面,探析传统“信”培育的理念与措施,提出今后培育“信”,可以从挖掘传统“信”资源,并予以充分利用做起。

浮石[5](2011)在《皂香之尘世浮生》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一那段时间,洪均所在的市规划局气氛有点异样,看谁都是一副鬼鬼祟祟或莫测高深的样子,似乎有一种夹杂着兴奋与激动的暗流在涌动。原因很简单,原来是有个副局长马上就要到年龄退休了,上面放出话来,他空出的位置将会通过内部竞争上岗的

蔡玉刚[6](2003)在《乱说“事实” 伤人害己》文中研究表明

二、乱说“事实” 伤人害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乱说“事实” 伤人害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文化关键词“怨”的审美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情生心虑:“怨”的认知基础
    第一节 形音义中的“怨”字根柢
        一、“辗转反侧”与“跪跽受命”
        二、“冤”之不平与“蕴”而不发
        三、走出“怨—怒—恨”的互释
    第二节 六经中的“怨”字语用
        一、立象尽意与观乐识礼
        二、诗性言说与历史审视
第二章 儒道立说:“怨”观念的双向展开
    第一节 群与己:奠定基石的孔门论“怨”
        一、“个人—家—国—天下”之主线
        二、“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三、“大舜之怨”并非“小弁之怨”
    第二节 人与天:别开生面的老庄论“怨”
        一、老子之间与庄子之答
        二、“天怨”与“怨天”
        三、作为一剂泻药的《庄子》“疗怨”
第三章 诸子争鸣:“怨”观念的多元面向
    第一节 兼与别:墨子论“怨”
        一、“怨”与墨学要义
        二、“怨”与学派争鸣
        三、兼爱无怨:墨子的自信与空想
    第二节 法与情:法家论“怨”
        一、从“不应则责怨”到“私怨不入公门”
        二、从“不怨”到“闭祸在除怨”
        三、过秦反思:“怨而无言”与“民不敢怨”
    第三节 令与心:兵家论“怨”
        一、“跪跽受命”说的兵学解诠
        二、“守气”与“攻心”
        三、文史演绎:怨毒之于人甚矣哉
第四章 转负为正:从“怨”到“诗可以怨”
    第一节 “诗”的语境转换
        一、文本语境:小子、兴观群怨与《论语》
        二、经学语境:汉儒、怨刺上政与《诗序》
        三、诗学语境:诗人、托诗以怨与《诗品》
    第二节 “可以”的实践途径
        一、“诗”:“怨而不言”与“怨声载道”的缓冲带
        二、“群”:“怨”与“诗可以怨”的衔接处
    第三节 “怨”的审美生成
        一、正当性:“直”对“和”的突破
        二、审美性:“直”与“婉”的分流
第五章 妙契文心:以“怨”为美与因“怨”成体
    第一节 以“怨”为美的接受与创作
        一、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二、叙情怨,述离居
    第二节 因“怨”成体的提炼与认证
        一、“怨”的专属文体
        二、“怨”的文论认证
结语: “怨”之阐释的效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传统“信”的继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传统“信”内涵探赜
    2.1 传统“信”的基本内涵
        2.1.1 从人从言人言为信
        2.1.2 言合于意无言不行
    2.2 传统“信”的五层延伸涵义
        2.2.1 诚信——诚其意者毋自欺
        2.2.2 义信——惟义所在毋欺天
        2.2.3 礼信——非礼勿动毋逾矩
        2.2.4 谨信——谨言慎行毋轻诺
        2.2.5 忠信——谋忠交信毋误事
    2.3 传统“信”的五层延伸涵义之联系
        2.3.1 诚信与谨信——心口如一
        2.3.2 谨信与忠信——言行一致
        2.3.3 礼信与义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2.3.4 忠信与诚信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2.4 传统“信”内涵理念的继承与弘扬
        2.4.1 明确依法守信、谨信、忠信的重要性
        2.4.2 将诚信、义信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信”价值探问
    3.1 传统“信”的基本价值
        3.1.1 信国之宝也
        3.1.2 信德之固也
        3.1.3 信交之庆也
        3.1.4 信成万物之道也
    3.2 传统“信”的规范价值
        3.2.1 外交原则——信其邻国
        3.2.2 施政纲领——敬事而信
        3.2.3 军事规则——素信者昌
        3.2.4 行为规范——信者行基
        3.2.5 交往准则——朋友有信
        3.2.6 行业金律——非信不立
    3.3 失信的代价
        3.3.1 亡国灭身
        3.3.2 众叛亲离
        3.3.3 身败名裂
        3.3.4 百事莫成
    3.4 片面守信的负价值
        3.4.1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4.2 匹夫匹妇之谅不知权变
        3.4.3 妇德之信非明义之行
    3.5 传统“信”价值理念的继承与弘扬
        3.5.1 充分认识“信”的现代价值
        3.5.2 正确对待“信”价值复杂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信”主体探寻
    4.1 传统“信”的主体类型
        4.1.1 天(自然)——圣人
        4.1.2 君——臣——民
        4.1.3 君子——小人
        4.1.4 夫——妇
    4.2 传统“信”的主体特色
        4.2.1 崇尚“信”主体的不言而信
        4.2.2 对待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信”要求
        4.2.3 认定“信”为主体的本性
    4.3 传统“信”主体理念的继承与弘扬
        4.3.1 选择“信”人为官员
        4.3.2 明确“为政者、为长者、为师者”的“先信”义务
        4.3.3 强调“为学者、为人子女者”的特殊“信”使命
        4.3.4 增强受信主体的维约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统“信”规制探究
    5.1 传统“信”的规制理念
        5.1.1 为法令则大诈贞信
        5.1.2 贵法令之必行
        5.1.3 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5.1.4 赏信罚必则令行禁止
        5.1.5 其他
    5.2 传统“信”的规制形式
        5.2.1 盟誓
        5.2.2 质剂书契
        5.2.3 礼
        5.2.4 刑
        5.2.5 其他
    5.3 传统“信”的规制特色
        5.3.1 大信不约
        5.3.2 要盟可犯
        5.3.3 赏信罚必
    5.4 传统“信”规制理念与措施的继承与弘扬
        5.4.1 明确“信”的规制原则
        5.4.2 发挥“信”多种规制形式的综合效用
        5.4.3 完善大数据下的社会信用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信”培育探析
    6.1 “信”的培育是传统教育目标之一
        6.1.1 信者君之教也
        6.1.2 信者古之所教
        6.1.3 信是基本德目
    6.2 传统“信”的培育途径
        6.2.1 家庭对“信”的培育
        6.2.2 学校对“信”的培育
        6.2.3 社会对“信”的培育
        6.2.4 自我对“信”的培育
    6.3 传统“信”的培育资源
        6.3.1 元典解释——阐释信含义 宣讲信观点
        6.3.2 寓言故事——肯定守信者 否定失信者
        6.3.3 格言警句——培育信品格 弘扬信行为
    6.4 传统“信”的培育特色
        6.4.1 信的培育目标明确化
        6.4.2 信的培育教材通俗化
        6.4.3 信的培育内容可行化
        6.4.4 信的培育资源类型化
    6.5 传统“信”培育理念与措施的继承与弘扬
        6.5.1 明确“信”的培育和践行原则
        6.5.2 发挥“信”各种培育途径的复合效用
        6.5.3 充分利用传统“信”培育资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5)皂香之尘世浮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章
    一
    二
    三
    四
第三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四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五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六章

四、乱说“事实” 伤人害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文化关键词“怨”的审美生成[D]. 袁劲. 武汉大学, 2017(06)
  • [2]各生欢喜(中篇小说)[J]. 朱朝敏. 草原, 2016(08)
  • [3]学会好好说话[J]. 吴语. 浙江国土资源, 2016(02)
  • [4]传统“信”的继承研究[D]. 王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7)
  • [5]皂香之尘世浮生[J]. 浮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1(06)
  • [6]乱说“事实” 伤人害己[J]. 蔡玉刚. 乡镇论坛, 2003(01)

标签:;  ;  ;  

谈论“事实”伤害他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