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到云南旅游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

外国游客到云南旅游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

一、赴滇国外游客人数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群超[1](2021)在《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及预警研究》文中提出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旅游容量的概念、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测算方法以及管理运用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在研究区域方面,学者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型景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对人文古迹类景区研究较少。在旅游容量量化研究方面,至今未形成能够准确测算旅游地容量的规范。在旅游容量预警方面,随着游客分时段预约制度的出现,以往的研究成果已不适合当前的景区管理;其次,为弥补现有旅游容量研究的不足,本文选取黄鹤楼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容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黄鹤楼公园和黄鹤楼的主要特点,分别确定其旅游容量组的成以及相应的测算方法。其中由于景区游客人数存在明显的高峰时段以及低谷时段,为将高峰时段的游客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出了峰值约束法进行对传统日空间容量的算法进行了改进;然后,结合调查法和观察法获取的相关数据分别对黄鹤楼公园和黄鹤楼旅游容量进行测算,最终求得黄鹤楼公园瞬时旅游容量为11841人次/天,日旅游容量为21313人次/天,黄鹤楼瞬时旅游容量为1066人次/天,日旅游容量为9594人次/天;最后,基于旅游容量量化研究成果,构建了旅游容量预警系统,实现了对黄鹤楼公园以及黄鹤楼内游客游览质量的预测和监测,为缓解景区拥堵问题,提高游客游览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赵建平[2](2021)在《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作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能够为地方带来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且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山地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3.4%,山地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是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复合的旅游目的地。山地景区是以自然山体、水体、气候、动植物为景观要素,兼具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的旅游综合体。依托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我国山地景区开发相对较早,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景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山地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山地景区作为发展山地旅游的主要载体,因其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而备受游客青睐,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国内对山地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的研究较少,山地景区本身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文章从玉龙雪山旅游发展驱动因子分析入手,研究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构成、变化并对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景区实际状况提出驱动力优化对策,对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对于丰富山地旅游与山地景区驱动力研究有理论意义。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以玉龙雪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和评述,明确山地旅游和山地景区、旅游驱动力的概念内涵,并以旅游推-拉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供需理论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指导。运用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构建了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因子指标体系,为开展山地景区旅游驱动力变化分析和驱动力综合评价打下了基础;以旅游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基于山地景区旅游开发建设相关数据资料,将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历程分为划分为起步(1984-1993年)、发展(1994-2004年)、巩固(2005-2011年)和成熟(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从驱动力横向变化和纵向历时性变化两个角度分析玉龙雪山驱动力变化过程;在构建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系数,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资料评价法评价其水平、得出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优化对策。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因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山地旅游发展基础、山地旅游吸引物系统、山地旅游市场、山地旅游管理共4个准则层指标、13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2)对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横向变化做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市场需求驱动力对山地景区发展驱动作用在旅游开发历程中日益增强;政府政策驱动力在山地景区开发前中期尤其是前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旅游资源驱动力方面,山地自然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山地景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人文资源在山地景区开发中后期发挥了较大作用,冰川旅游资源有所减弱,但依然是山地景区保持吸引力的核心资源;旅游产品驱动力从单一驱动转变为综合驱动,旅游产品体系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交通驱动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游客游玩交通体系;旅游环境驱动力得到不断加强,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在不断提升;传媒传播驱动力也得到极大增强,从单一传统媒体传播到现在构建了完善的传媒传播推广体系;山地景区旅游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玉龙雪山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旅游管理驱动力发挥了极大作用。(3)对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纵向历时性做的分析,表明:山地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起步阶段以旅游资源、政府政策驱动力为主导,发展阶段演变为旅游资源驱动力为主,旅游环境驱动力为辅助,巩固阶段变化为以旅游环境、旅游资源驱动力为主导,市场需求驱动力为辅助,到了成熟阶段形成以传媒传播驱动力为主,旅游管理、市场需求驱动力为辅,其他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综合性驱动。(4)构建的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结果如下:准则层指标中,山地旅游吸引物系统所占权重最高为0.4769,其次为山地旅游发展基础(0.2893)、山地旅游市场(0.1496),山地旅游管理(0.0844),山地旅游吸引物系统包含山地旅游资源和山地旅游产品两项指标,说明山地旅游资源和产品在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中发挥驱动作用最大。(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的项目层指标中,旅游资源驱动力所占权重最高(0.2693)、其次是旅游产品驱动力(0.2076)、市场需求驱动力(0.1493)、旅游交通驱动力(0.1322)、旅游环境驱动力(0.0723)、传媒传播驱动力(0.0535)、经济发展驱动力(0.0451)、政府政策驱动力(0.0397)、旅游管理驱动力(0.0309)。这说明山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处于主导地位,山地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交通是推动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6)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数据资料收集,计算后得到玉龙雪山景区驱动力综合得分S=4.0414,综合驱动力处于优质协调,驱动作用大,但从具体各项得分和实际情况来看,驱动力还可以进一步优化。(7)针对问题和山地景区转型升级需要,提出了: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产品;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健全规章制度,优化管理体系;运用现代技术,打造智慧景区;兼顾景区内外,促进转型升级等对策建议。

郭涛,王宏超,王伟苏[3](2020)在《新冠疫情对海南旅游业影响的统计测度研究》文中提出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海南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旅游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利用乘季节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SARIMA,拟在无疫情影响假设条件下对在海南过夜国内游客人数进行短期预测,将其与疫情影响下的实际过夜人数进行对比,探究旅游业在突发事件及政府相应管控措施下的影响程度。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利用酒店、旅行社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和商务活动指数对国内过夜游客人数进行回归拟合,结合海南实际情况,对海南旅游业未来恢复情况进行预测。

宋艺[4](2020)在《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山西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重工业过度发展后,山西省面临着经济发展增速停滞的问题,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下,旅游经济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速度,旅游业为山西省达成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通过研究影响山西省旅游经济的相关因素指标并建立相关模型,对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探讨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基于旅游需求理论和旅游供给理论,从社会经济条件、人民生活状况、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相关产业状况、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旅游环境、政府因素、文化水平八个方面选取了32个指标对山西省旅游经济进行分析。基于岭回归、Lasso和Elastic Net方法对32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运用K-折交叉验证计算了三种方法选择结果对应的可决系数。结果显示:Lasso方法的可决系数最大,所选变量最少,Lasso方法的选择结果要优于岭回归和Elastic Net方法。因此本文后续采用Lasso方法筛选出的11个因素进行建模。在进行变量选择后,根据半参数回归理论,对Lasso回归方法筛选出的11个影响因素与旅游总收入建立部分线性可加模型,该模型的解释度在99%以上,模型拟合效果很好。利用该模型预测山西省未来三年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和半参数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旅游经济是呈现增长趋势的,但增速有所放缓。影响山西省旅游经济的重要因素有:GDP、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接待国内游客人数、铁路运输路线长度、公路运输路线长度、客运量、住宿餐饮法人企业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度。由此提出的几条建议为:正确认识旅游经济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注意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加旅游相关产业投入,规范住宿餐饮行业和交通行业;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适当发展旅游经济规模,注重培养旅游淡季的旅游产品;增加对外开放程度,打造旅游知名品牌;政府要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将山西旅游业打造成管理服务水平俱佳、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精品,吸引更多国内、境外游客,促使山西省旅游经济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席蔚榕[5](2020)在《江苏省房地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产业融合为产业蜕变中关键环节部分。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快速时期,产业融合同样可以用于房地产业及旅游产业。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常务会议通过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理念,长三角城市便开始加快探寻区域的协调发展新体制,但鉴于各类主客观等原因,致使这一理念并没有有效实施。此外,江苏省正处于战略型调整的重要时期,房地产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压力,因此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十分迫切。而旅游业则正迎来“旅游+”时代。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曾指出“旅游+”定义,便是充分施展旅游产业的融合实力和集成效果,为其他相关产业快速推进提供必要平台,提升综合发展水平与价值。而旅游地产便是房地产转型升级的关键部分,是房地产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形式,它是由规定土地上进行建设、跟某一系列游览地区在核心内在上有确切联系的项目。目前对旅游地产分析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对旅游地产关联协调发展进行透彻分析。因此研究江苏省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协调情况,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以江苏省为探究目标,以产业关联为概念基础,以灰色关联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等为研究工具,通过定量和实证结合方法,对江苏房地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变化状况展开论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定性阐述江苏省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探寻这两大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机遇;然后,由灰色理论模型定量分析得到两大产业的关联性高的指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2008-2017年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13个市耦合协调性研究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以及空间分析比较;最后,给出江苏省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性进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⑴江苏省两大产业间有较强关联性,且具有显着正向相关性,旅游产业对房地产业综合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国内游客人数,其次是国内旅游收入;⑵江苏省各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度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各市发展相对不平衡,苏州协调度相对较好,而宿迁最差;⑶借助Arc GIS10.2软件对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GIS空间分布分析,看出到2017年时各地级市协调度等级大部分为初级协调,在向好的态势发展,而苏南、苏北、苏中区域各城市发展情况与协调度整体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其中苏州协调度处于最高等级状态为中级协调,而宿迁协调度等级处于较低状态,为勉强协调。

张婉新[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中,以“产业兴旺”为首位,彰显了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而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一环。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特色农旅产业融合是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农村产业兴旺的根本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青龙满族自治县借助于对农业旅游业功能的拓展,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培育农旅产业融合新业态,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首先对农旅产业融合的概念做了梳理,以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休闲经济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青龙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再分别从融合成效、融合速度、融合特点和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四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青龙县农业系统和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二者各自的发展水平和融合水平进行评价。发现青龙县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仅达到了勉强协调的水平。青龙县近年来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着,优势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发现该地区在推进农旅融合进程中存在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有限、产业新业态缺乏创新和内涵、营销力度不够以及专业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最后,结合对国内外成功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借鉴,提出促进青龙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融合主体合作和产业资源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农旅融合产品;拓宽农旅融合项目营销渠道;培养农旅融合项目复合型人才。

杨晨[7](2020)在《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以施秉喀斯特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地作为国内外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可能面临着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遭受破坏、游客体验下降、社区居民不满等问题,严重制约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何与遗产旅游和遗产保护实现协调发展的问题,选择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遗产价值保护为核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2017-2019年间对研究区内4个乡镇的11个村39个组的250户居民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分三次在云台山和杉木河景区共发放540份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水质进行一年的连续监测等方式获得一手数据,结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揭示施秉旅游环境承载力现状,并利用Vensim软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模型对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进行动态预测,分析旅游发展对遗产价值、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针对分析结果提出遗产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管理对策,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遗产保护、经济和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身特性,以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发展遗产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采用频度分析法初步筛选指标,经过对相关标准和文献的理论分析,采纳有关专家的建议,以施秉喀斯特为例,构建了适宜评价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包括总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4个层次结构,以施秉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为总目标层,遗产价值、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准则层,其下再细化为7个子准则层,最终综合选取28项方案层评价指标。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构建施秉喀斯特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是针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第一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采用群决策层次分析法确定施秉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准则层中,遗产价值承载力(0.6922)>社会环境承载力(0.1686)>经济环境承载力(0.1392),遗产价值承载力对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最高,是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子准则层中,地质地貌(0.3334)>生物生态(0.2383)>美学价值(0.1204)>旅游发展承载力(0.0909)>管理水平承载力(0.0877)>心理承载力(0.0813)>旅游设施承载力(0.0483),符合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其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方案层中旅游贡献率(0.0382)、居民认可度(0.0340)、政策法律完善度(0.0336)的权重仅次于遗产价值类7项指标,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有重要影响。(3)针对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基于国家相关标准和国内外研究文献,采用感官标准和技术标准结合的方法,以建议值为“适载”标准值,将评价指标标准划分为“弱载、亚适载、适载、亚超载、超载”5个等级并赋予分值,建立评价等级标准,结合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以2018年为对比值,对施秉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为0.4299,位于“适载”区间,其中遗产价值承载力为0.4056,经济价值承载力为0.6620,社会环境承载力为0.3389,分别处于“适载”、“亚超载”和“亚适载”状态,表明2018年,施秉开展的旅游活动对遗产价值的影响属于可接受范围内,遗产保护的情况较好,对经济环境的负面压力已经出现,促进社会环境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4)根据指标体系,建立施秉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经过模型检验、历史数据检验和灵敏度分析,证明模型结论基本合理,具有有效性,通过SD模型对施秉遗产地2014-2030年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仿真预测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施秉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在2014年处于“亚适载”区间,而后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于2030年达到“亚超载”的边界值,其中遗产价值承载力指数缓慢增长,在2030年前处于“适载”,而后到达“亚超载”区间;经济环境承载力在2014后大幅度增长并快速进入“亚超载”状态,在预测中将于2021年进入“超载"状态;社会环境承载力一直平稳缓慢增长,针对结果提出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系统、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优化系统内部环境等管理对策。

龚心语[8](2020)在《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美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以来,多个国家都纷纷效仿建立国家公园。在中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方面居于首要地位。我国于2015年正式开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至今成立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但关于国家公园如何完善保护仍在探索中。游憩作为国家公园的几大功能之一,是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一大途径;如何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发挥其游憩功能,使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是建设国家公园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神农架地区旅游生态足迹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LMDI模型和STIRPAT模型解析游客活动对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的驱动机制;利用LMDI模型分析神农架国家公园与其他区域旅游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分析比较神农架国家公园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对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的系统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综合法计算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2008-2017年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旅游生态足迹快速上升后呈下降趋势,随后在2014年到达2008-2017年中的峰值。耕地是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占用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化石能源用地和水域,三类土地面积占比之和大于95%。运用成分法计算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2017年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为24979.38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10.494×10-3 hm2。其中,旅游餐饮、住宿和废弃物生态足迹分别为前三位贡献最多的生态足迹,与综合法所得的林区旅游生态足迹不同的是,化石能源用地是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中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LMDI模型解析神农架林区2008-2017年旅游生态足迹变化驱动机制,从整个时间区间看,结构效应、经济效应和游客规模效应对旅游生态足迹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技术效应则有着负向抑制作用,其累计贡献率分别为0.03%、31.95%、180.51%和-112.49%。运用STIRPAT模型的分析结果则略有不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对旅游生态足迹影响最大,其标准化系数为0.708;其次是城镇化水平、万元GDP能耗、第三产业占比、旅游生态足迹强度和游客人数,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281、0.088、-0.061、0.004和-0.003。基于LMDI模型分析比较神农架国家公园与张家界市、黄山市和北京市的旅游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发现,神农架国家公园游客规模与旅游生态足迹都是最小,但人均旅游消费高于张家界市和黄山市。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游客出行目的、意见建议等相关信息,并根据169份问卷将游客按照地区、年龄、职业和组织形式分类,进行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比较。结果表明,来自湖南和辽宁的游客旅游购物生态足迹更高;25-35岁的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最高,55岁以上游客则最低;职业为企业职工的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最高;独自游玩的游客旅游生态足迹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形式的游客。根据影响因素解析、问卷分析结果,本文认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游客流量和机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从基础设施规划、利用以及游客等多方面改善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2)通过大力宣传和不当行为处罚制加强游客管理;(3)通过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招募志愿者及周边居民参与工作等形式完善国家公园工作人员管理。本文不仅可为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提供建议,也可为其他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蔡洋[9](2020)在《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作为典型高气象敏感性行业之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从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切入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以南京市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不同气候变化影响因子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影响旅游的三种极端天气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旅游应对极端天气的三种途径,实现了气候变化定量分析与旅游管理定性化归纳的对接。本文还构建了包括旅游、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在内的五维绿色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尝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1)基于灰色理论的研究表明,气温变化对南京市旅游业的影响程度最大,风速变化次之,降水变化再次之,相对湿度变化最小。气温、风速、降水、相对湿度变化与旅游业收入序列曲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7、0.97、0.52、0.76,与旅游业人数序列曲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为0.93、0.99、0.60、0.74。另一方面,剔除节假日后,人体舒适度指数和旅游人数存在协整关系。人体舒适度指数对旅游人数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印证了旅游业是高气象敏感性行业。(2)极端天气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不愿去”极端天气、“不能去”极端天气、“不敢去”极端天气。“不愿去”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人体舒适度、“不能去”极端天气主要影响旅游交通、“不敢去”极端天气则属于剧烈的易导致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极端天气,对旅游景观、旅游设施和旅游者具有破坏性影响。(3)采用能源消费法对南京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发现,2006-2014年南京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由2006年的157.93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569.7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5.32%。并且同期南京市旅游业关联行业的碳排放量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南京市旅游业的碳排放主要是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旅游碳排放所带动的,并且其在南京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仍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4)构建了包括旅游、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在内的五维绿色旅游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据此对南京旅游业“绿度”进行了纵向和横向评价。纵向评价结果发现:2006-2016年南京旅游业绿色旅游综合程度持续增强,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0.17大幅上涨到2016年的0.82;横向评价结果发现:在国内40座旅游城市中,南京绿色旅游综合发展程度位列第16,排名位居中游偏上水平。基于南京旅游业的“绿度”评价结果,南京发展绿色旅游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同时进行:培育绿色理念,推行绿色标准,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经营。

牛晓彤[10](2020)在《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不断深化、经贸合作飞跃发展、人文交流愈加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根据旅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对前人的研究总结发现,入境旅游与国际贸易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关系,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把入境旅游与国际贸易两大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缺乏更细致深入的探讨。以会议&商务为目的的入境旅游与国际货物贸易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但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因此为了探明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作用的影响程度又如何,二者之间互动效应的存在对政府、企业与个人又有何现实性指导建议而做此研究。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归纳总结出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的相关路径与概念模型;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定量分析与验证东盟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相互作用的类型、作用方向,并借助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的方法测定这种互动作用的强度;又将东盟博览会和中马钦州产业园的燕窝加工基地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意在探索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商务旅游与货物贸易协同共进的新模式,为政府的政策制定与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更好地为东盟来华商务游旅客提供服务,同时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货物贸易往来进一步发展,使二者的互动效应得到最大化呈现。

二、赴滇国外游客人数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赴滇国外游客人数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木桶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预警理论
    2.2 旅游容量的概念以及分类
        2.2.1 旅游容量
        2.2.2 旅游容量的分类
    2.3 旅游容量的测算方法
        2.3.1 旅游容量的测算方法
        2.3.2 旅游容量各分量的测算方法
    2.4 旅游容量预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3章 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的测算方法
    3.1 黄鹤楼公园概况
    3.2 黄鹤楼公园主要特征
        3.2.1 游客游览方式比较单一
        3.2.2 客流时间分布相对集中
        3.2.3 游客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3.2.4 景区部分区域客流高峰期拥堵现象明显
    3.3 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的测算方法
        3.3.1 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组成的探讨
        3.3.2 黄鹤楼公园空间容量的测算方法
    3.4 黄鹤楼旅游容量的测算方法
        3.4.1 黄鹤楼旅游容量组成的探讨
        3.4.2 黄鹤楼旅游容量的测算方法
第4章 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测算
    4.1 数据来源
        4.1.1 GIS技术
        4.1.2 黄鹤楼公园
        4.1.3 实地调研
    4.2 样本统计
    4.3 容量测算相关标准
        4.3.1 可借鉴的经验数值
        4.3.2 游客调研标准
    4.4 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测算
    4.5 黄鹤楼旅游容量测算
        4.5.1 空间容量测算
        4.5.2 心理容量的测算
        4.5.3 最终容量的确定
第5章 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预警
    5.1 旅游容量预警流程
        5.1.1 明确警情
        5.1.2 寻找警源
        5.1.3 警兆识别
        5.1.4 预报警度
        5.1.5 排除警患
    5.2 预警系统的结构
    5.3 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系统的构建
        5.3.1 警情监测子系统
        5.3.2 警源分析子系统
        5.3.3 警兆辨识子系统
        5.3.4 警度预报子系统
        5.3.5 排警对策子系统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存在问题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黄鹤楼公园游客容量的调查问卷
致谢

(2)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山地旅游成为新的旅游业发展业态之一
        1.1.2 山地景区是发展山地旅游的主要载体
        1.1.3 玉龙雪山景区发展较快但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山地旅游研究
        1.2.2 旅游发展驱动力研究
        1.2.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山地旅游及山地景区
        2.1.2 旅游驱动力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旅游推—拉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3 旅游供需理论
第3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因子识别与判定
    3.1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3.1.1 景区基本概况
        3.1.2 旅游发展历程
    3.2 旅游发展驱动因子分析
    3.3 驱动因子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构建
        3.3.1 专家意见征询过程
        3.3.2 结果分析
    3.4 驱动因子指标阐释
第4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驱动力变化研究
    4.1 旅游动力系统分析
        4.1.1 推力系统分析
        4.1.2 引力系统分析
        4.1.3 支持系统分析
        4.1.4 媒介系统分析
    4.2 旅游驱动力变化
        4.2.1 经济发展驱动力
        4.2.2 市场需求驱动力
        4.2.3 政府政策驱动力
        4.2.4 旅游资源驱动力
        4.2.5 旅游产品驱动力
        4.2.6 旅游交通驱动力
        4.2.7 旅游环境驱动力
        4.2.8 传媒传播驱动力
        4.2.9 旅游管理驱动力
    4.3 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驱力变化
        4.3.1 旅游发展阶段划分
        4.3.2 不同发展阶段旅游驱动力变化
第5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
    5.1 旅游发展驱动力综合评价
        5.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5.1.3 评价权重确定
        5.1.4 旅游发展驱动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1.5 评价方法与指标赋分标准
        5.1.6 问卷调查与数据评价分析
        5.1.7 评价结果与分析
    5.2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的优化
        5.2.1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存在问题分析
        5.2.2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优化对策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因子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变化研究——旅游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 C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指标专家调查问卷:权重打分
附录 D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 E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旅游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 F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山西省旅游经济现状分析
        1.3.1 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
        1.3.2 山西省旅游资源
        1.3.3 山西省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特点
        1.3.4 山西省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选择变量
        2.1.1 岭回归
        2.1.2 Lasso回归
        2.1.3 Elastic Net回归
    2.2 半参数回归理论
第3章 山西省旅游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说明
    3.3 数据预处理
        3.3.1 相关性检验
        3.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3.4 变量选择
        3.4.1 岭回归
        3.4.2 Lasso
        3.4.3 Elastic Net
        3.4.4 模型比较
第4章 半参数模型的建立
    4.1 部分线性可加模型的建立
    4.2 预测结果
    4.3 研究结论
    4.4 政策建议
第5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江苏省房地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以及旅游地产的概念与特性
        2.1.1 房地产业的概念与特性
        2.1.2 旅游产业的概念及特性
        2.1.3 旅游地产的概念及特性
    2.2 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基本理论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理论
        2.2.3 熵值法基本理论
        2.2.4 耦合协调度模型基本理论
        2.2.5 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苏省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灰色关联定量研究
    3.1 江苏省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3.1.1 江苏省房地产业的发展概况
        3.1.2 江苏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3.1.3 江苏省旅游地产的发展概况
    3.2 江苏省2008-2017年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3.2.1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
        3.2.2 灰色关联模型指标选取
        3.2.3 样本数据及处理方法
    3.3 江苏省2008-2017年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性分析
        3.3.1 江苏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灰色关联性估算
        3.3.2 江苏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性成果阐述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江苏省房地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性实证研究
    4.1 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4.1.1 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建立及数据来源
        4.1.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4.2 江苏2008-2017年房地产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同空间差异分析
        4.2.1 每个地级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性计算
        4.2.2 每个地级市房地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性成果阐述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江苏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性推动政策
    5.1 由政府统筹规划,强化各地区各城市的目标协调发展
    5.2 加强政府对房地产业管控,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开发多样化合理化
    5.3 完善旅游产业基础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5.4 改善信息化基础建设,建造旅游智慧景区,探寻两大产业新形式
    5.5 不断创新,推动旅游地产的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乡村振兴背景下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农旅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图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旅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旅产业融合的概念
        一、产业融合
        二、农旅产业融合
        三、其他相关概念
    第二节 农旅产业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体验经济理论
        三、休闲经济理论
        四、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第二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兴起和现状
    第一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
        一、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
        二、乡村振兴是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一、探索发展阶段(1987-1999)
        二、缓慢发展阶段(2000-2005)
        三、规范发展阶段(2006-2012)
        四、提质创新阶段(2013年至今)
    第三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着
        二、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速度加快
        三、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特点
        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模式
第三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测度
    第一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模型
        一、评价对象及目的
        二、评价方法
        三、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定量评价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水平测算
        三、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水平分析
第四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
        二、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优势
        三、政策导向和支持优势
        四、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基础优势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扶持不能满足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二、农旅产业融合主体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
        三、农旅产业融合新业态缺乏创新和文化内涵
        四、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五、人才流失导致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型人才短缺
第五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案例
        二、国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案例
        三、国内外案例对青龙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启示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以城区为核心开发满乡满韵风情游和近郊农旅项目
        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旅产业融合集聚区
        三、建设和完善旅游服务站和农产品全网络销售模式
        四、打造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体系
        五、构建线上线下同步的农旅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节 促进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指导作用,为产业融合构建良好的宏观保障体系
        二、加强融合主体合作和产业资源融合,增强辐射效应
        三、依据民族文化和山地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产品
        四、构建营销网络,提高行业竞争力
        五、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以施秉喀斯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承载力
    (二)喀斯特旅游环境承载力与世界遗产旅游环境承载力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三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1 选择权重确定方法
        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 AHP分析结果
    (四)评价等级标准确立
    (五)评价指标取值计算
    (六)综合评价
        1 评价方法与模型
        2 评价结果
四 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一)确定系统边界和模型假设
    (二)子系统因果回路图绘制
        1 遗产价值子系统
        2 经济环境子系统
        3 社会环境子系统
    (三)存量流量图与变量方程构建
        1 变量关系分析
        2 变量方程构建
    (四)模型检验
五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分析与管理对策
    (一)施秉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仿真结果分析
    (二)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对策
        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系统构建
        2 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
        3 优化施秉旅游系统内部环境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8)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旅游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指数分解分析进展
        1.2.4 STIRPAT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区域及数据来源
    2.1 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2.1.1 综合法
        2.1.2 成分法
    2.2 LMDI模型
    2.3 STIRPAT模型
        2.3.1 STIRPAT模型
        2.3.2 岭回归分析
    2.4 实地调查
    2.5 研究区域概况
        2.5.1 地理位置
        2.5.2 自然条件
        2.5.3 旅游条件
        2.5.4 交通条件
    2.6 数据来源
3 旅游生态足迹评价
    3.1 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评价
    3.2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评价
        3.2.1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交通生态足迹
        3.2.2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餐饮生态足迹
        3.2.3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住宿生态足迹
        3.2.4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购物生态足迹
        3.2.5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娱乐生态足迹
        3.2.6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
        3.2.7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及其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1 基于LMDI模型的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1.1 LMDI模型构建
        4.1.2 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2 基于STIRPAT模型的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2.1 STIRPAT模型构建
        4.2.2 协整检验与多重共线性诊断
        4.2.3 岭回归分析
        4.2.4 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5.1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与其他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5.1.1 LMDI模型构建
        5.1.2 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与其他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分析
    5.2 基于问卷调查的神农架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5.2.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5.2.2 问卷游客旅游生态足迹分析
    5.3 旅游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及国家公园可持续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9-2017年神农架林区旅游生态足迹
附录B 神农架景区旅游体验提升调查问卷
附录C 部门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 南京气候概况
        2.2.1 南京常规天气气候特征
        2.2.2 南京极端天气气候特征
    2.3 南京旅游业概况
        2.3.1 南京旅游业资源状况
        2.3.2 南京旅游业构成状况
        2.3.3 南京旅游业发展状况
    2.4 研究方法
        2.4.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2.4.2 人体舒适度指数
        2.4.3 生产函数法
        2.4.4 内容分析法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3.1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机理分析
        3.1.1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基本途径
        3.1.2 气候变化的天气气候表现对旅游业的基本影响机理
        3.1.3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基本机理
    3.2 典型单气象因子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3.2.1 研究背景
        3.2.2 典型单气象因子的选择依据
        3.2.3 气温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3.2.4 降水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3.2.5 相对湿度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3.2.6 风速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3.3 气象指数(多气象因子)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3.3.1 研究背景
        3.3.2 人体舒适度指数对南京旅游人数的影响
        3.3.3 人体舒适度指数对南京旅游经济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1.1 “不愿去”类型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4.1.2 “不能去”类型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4.1.3 “不敢去”类型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4.2 案例分析
        4.2.1 长江游轮沉船事件简介
        4.2.2 长江游轮沉船事件原因分析
        4.2.3 长江游轮沉船事件启示
    4.3 政策分析(气象灾害的应对政策选择)
        4.3.1 气象灾害的应对政策概况
        4.3.2 气象灾害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台风、暴雨灾害为例
        4.3.3 气象灾害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4.3.4 气象灾害政策工具选择的启示
    4.4 南京旅游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路径及措施
        4.4.1 加强灾前预防能力
        4.4.2 加强灾时控制能力
        4.4.3 加强灾后复产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5.1 南京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低碳旅游
        5.1.1 研究背景
        5.1.2 低碳旅游的基本理论
        5.1.3 低碳旅游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5.1.4 南京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特征分析
        5.1.5 南京旅游业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
    5.2 南京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绿色旅游
        5.2.1 研究背景
        5.2.2 绿色旅游影响气候变化的作用机理
        5.2.3 绿色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
        5.2.4 南京旅游业“绿度”分析
        5.2.5 南京发展绿色旅游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因“气”制宜打造旅游产业
        6.2.2 遏止气候变暖发展低碳旅游
        6.2.3 依据绿色理念谋划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关于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商务入境旅游
        2.1.1 涵义与相关理论概述
        2.1.2 商务旅游的动因分析
    2.2 国际货物贸易的定义与理论概述
        2.2.1 国际货物贸易的定义
        2.2.2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2.3 商务入境旅游与国际货物贸易的互动机理分析
        2.3.1 旅游与货物贸易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
        2.3.2 旅游与贸易互动的“三阶段模型”
        2.3.3 商务入境旅游与国际货物贸易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
第三章 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货物贸易的发展概况
    3.1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发展历程
    3.2 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的发展概况
        3.2.1 东盟五国入境旅游的总体发展态势
        3.2.2 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的发展态势
    3.3 中国-东盟五国货物贸易的发展概况
        3.3.1 中国-东盟五国进、出口货物贸易发展态势
        3.3.2 中国-东盟五国货物贸易总体发展态势
第四章 商务入境游与国际货物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模型选取与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4.2 商务入境游与国际货物贸易关系的辨识与验证
        4.2.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2.5 方差分解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中国-东盟博览会
    5.2 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基地
        5.2.1 中马“两国双园”概况简介
        5.2.2 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基地
    5.3 案例启示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政策建议
        6.1.1 统筹开发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6.1.2 开发推广旅游产品,开展客源国市场营销
        6.1.3 优化贸易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6.1.4 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赴滇国外游客人数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鹤楼公园旅游容量及预警研究[D]. 冯群超. 湖北大学, 2021(02)
  • [2]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发展驱动力变化研究[D]. 赵建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新冠疫情对海南旅游业影响的统计测度研究[A]. 郭涛,王宏超,王伟苏. 2020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优秀论文集, 2020
  • [4]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D]. 宋艺.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5]江苏省房地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席蔚榕.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乡村振兴背景下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婉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以施秉喀斯特为例[D]. 杨晨.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8]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龚心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9]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蔡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10]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关系研究[D]. 牛晓彤.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外国游客到云南旅游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