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 IP 地址冲突

如何解决 IP 地址冲突

一、如何解决IP地址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利[1](2020)在《一种实现IP零代理快速漫游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用户在各种不同的移动模式下有相应的移动性管理策略。动态地址分配协议是移动终端在接入到不同网络时,根据网络当前的配置自动获取网络的合法IP地址的通用方法和技术。STA对接入业务的需求呈现宽带化、移动化和便捷化等特点。传统的DHCP协议在应用中,由于每次切换需要重新获取IP地址,会造成通信的中断和业务延时,为适应移动性的要求,各种针对IP切换的技术也得到了普遍应用,这些针对IP切换的技术主要目的在于降低IP切换的时间,减少IP切换后数据包的丢失。然而目前的技术都是基于AP和STA相互配合,或是不同AP子网间需要进行代理协作才能有效实施。本文从WIFI网络中STA的IP的切换过程进行分析,从STA切换过程的角度提出一种快速漫游切换的方法,本文主要是针对网络层IP快速漫游的情况作了分析,主要工作包括:1.本文首先是对现有的一些相关协议和技术的介绍,在现有协议的基础上做了分析。现有方法主要是通过DHCP预分配方式,不同子网间进行漫游代理方式来建立通信隧道,通过隧道建立不同子网间的切换路由,从而保证STA IP切换和数据漫游的时效性和数据不丢失。本文基于WIFI终端在不同子网间漫游的切换过程的协议交换进行分析,以减少IP切换时延为目的,发掘现有DHCP协议可以合理利用的规则,实现优化。2.本文提出一种IP零代理快速漫游切换的方法,通过分析STA的行为,识别终端上一次的网络配置信息,网关主动适配STA的上一网络的配置,使得STA不需要重新获取IP地址,从而减少了网络间切换的时延。本方法是无代理的任意IP的适配,对STA上一次接入的网络不需要任何的代理关联;采用本方法的网关不需要知道终端上一次连接的网络,可以为任意的网关实现完全代理;当STA进入新的网络时,STA不需要改变原有的IP配置,从而大大缩短了由于重新获取IP地址带来的时延。

欧斌轲[2](2020)在《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协同网络是依托于国家973项目“智慧协同网络理论基础研究”,针对高速移动场景网络性能不佳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以满足高铁通信、应急通信对稳定网络服务的需求。在协同网络能够正常工作之前,需要对网络中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路由设备进行配置。路由设备的多区域性以及配置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协同网络部署效率低,网络组网慢的问题。协同网络中路由设备需要满足的最基础配置是IP地址和路由条目的配置。现有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零配置网络服务规范等协议,都只适用于同一网段内主机用户IP地址的配置,并不能满足协同网络中路由设备多接口、多网段IP地址的配置需求。现有的路由协议,如路由信息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其路由更新报文只能在物理相邻的路由设备间进行传输,不能满足协同网络中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路由设备间路由更新报文的传播需求。除了自动配置需求难以满足之外,协同网络中建立隧道连接的路由设备间的连接关系较为固化,所建立的连接关系只能手动修改,不能根据位于公网中的隧道路由设备的负载进行自适应地修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将整个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为六个模块:IP地址池模块负责维护IP地址池,实现IP地址的跨网段分配和管理,避免多区域网络间存在的子网冲突;IP地址请求模块负责请求多个IP地址,解决现有协议不能实现多接口、多网段IP地址获取的问题;路由模块除了生成移动子网内的路由信息外,还能够实现不相邻路由设备间的路由更新;配置模块通过执行基于XML的配置模板,自动地实现各种配置需求,降低配置出错的可能性,提高协同网络的部署效率;移动切换模块通过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等指标来均衡协同网络中位于公网的隧道路由设备间的负载,以提升网络的总体性能;手动配置模块为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提供接口,满足个性化的配置需求。最后,对所设计的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首先,所设计的自组织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多接口、多网段IP地址的管理和自动配置,还能有效地避免不同移动子网内的子网冲突;其次,系统支持路由更新报文传输至非物理相邻的路由设备,将路由更新报文传输到协同网络中处于其他地理区域的路由设备;最后,系统实现了位于公网中的隧道路由设备间的负载均衡,加强了协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能力。总而言之,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能够提高组网效率,提升协同网络的自动化水平,完善协同网络生态。

徐杰[3](2019)在《高速网络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访问超点是网络中在一段时间内与远大于平均值数量的对端有交互行为的主机。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的目标就是找出流量中连接对端数大于阈值的所有主机。访问超点一般是服务器、代理、扫描器和被DDoS攻击的主机。访问超点检测对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这个领域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热点问题。现有访问超点检测算法存在如下缺陷:算法运行时间长,无法实时处理高速网络数据;不能在滑动时间窗口下运行,无法检测跨越时间窗口边界的访问超点;分布式环境下通信开销大等。本文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本文将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并行计算方法引入了访问超点检测的研究领域,解决了访问超点检测的实时性问题。基于Bernstein条件等并行计算的相关基础理论,给出了一组用于判定访问超点检测算法是否能在GPU环境中并行运行的条件,并提出了一个基于GPU的通用访问超点检测框架。利用该框架,将三个现有的符合条件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移植到了三个不同性能的GPU平台上,并基于10Gb/s和40Gb/s带宽的实测流量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符合条件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GPU通用访问超点检测框架不仅能保证估算准确率与CPU环境下相同,而且有效运行时间只有CPU平台上有效运行时间的1/50到1/2050。滑动时间窗口下的访问超点检测需要解决检测次数频繁、增量式更新主数据结构和快速的主数据结构状态维护三个挑战。本文提出了用模糊估值器和滑动时间窗口下的计数器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本论文首次提出了将模糊估值器(Rough Estimator,RE)引入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的研究思路。具体的方法是基于统计学领域经典的基数模糊估值算法,提出一种面向IPv4地址的轻量级估值器,用其对海量的原始流量数据进行筛选,从而大大减少了估值的压力。论文证明了在常规参数下,用RE进行访问超点筛选的准确率超过99.9%。距离计数器(Distance Recorder,DR)是本文提出的一种能在滑动时间窗口下增量式更新且内存最优的计数器。在设计了模糊估值器和距离计数器所有相关细节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滑动时间窗口下的实时访问超点检测算法-滑动模糊线性算法(Sliding Roughand Linear Algorithm,SRLA)。SRLA 算法将 RE 作为初筛工具,在处理网络数据流的同时,在线生成候选访问超点列表。由于初筛环节大大减少了估算对象的数量,所以在估算环节,SRLA算法使用了一种高精度的估值器,线性估值器(Linear Estimator,LE),能够更加准确地估算出候选列表中各主机的连接对端数。实验表明,对1 OGb/s和40Gb/s的高速网络,在离散时间窗口下,SRLA算法的错误率接近于现有算法,但估算访问超点的时间平均只有现有算法的1/520。估算访问超点时间的降低,使得SRLA在需要进行频繁检测的滑动时间窗口下运行成为可能。通过将RE和LE与DR结合,SRLA算法实现了在滑动时间窗口下对主数据结构增量式地更新。在10Gb/s和40Gb/s实测流量条件下,SRLA算法能在时间窗口为300秒,滑动步长为1秒的条件下支持实时访问超点检测。针对SRLA算法在DR数量增多时对DR进行状态维护的时间瓶颈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低状态维护时间的计数器,异步时间戳计数器(Asynchronous Timestamp,AT)。AT比DR多占用一个比特的内存。对于具有k个时间片的滑动时间窗口,维护AT状态的时间复杂度只有O(1/k),而维护DR状态的时间复杂度为O(1)。基于AT,本文提出了一种滑动时间窗口下低状态维护时间的连接对端数估算算法-虚拟异步时间戳估计器(Virtual Asynchronous Timestamp Estimator,VATE)。实验表明,当 AT 个数越多时,VATE估算准确率越高。当AT个数达到232时,VATE在每个时间片里维护所有AT状态的时间不超过2.6毫秒,小于维护同等数量的DR所用时间的1/400。用AT替换SRLA算法里的DR,可以进一步降低SRLA算法的运行时间。在分布式环境下,数据汇聚会占用大量带宽或造成流量尖峰。为了降低分布式环境下的通信开销,本论文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托付的分布式访问超点检测算法-基于模糊估值器的分布式异步访问超点检测算法(Rough Estimator based Asynchronous Distributed algorithm,READ)。READ算法利用RE在分布式环境下生成候选访问超点。READ算法仅向全局服务器传递与候选访问超点相关的数据,而不是全部主数据结构,从而降低了通信开销。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 READ算法在分布式环境下的错误率不高于汇聚检测数据条件下的错误率。实验表明,对1OGb/s和40Gb/s的高速网络数据,READ算法可以将通信量减少95%以上。本博士论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高速网络访问超点检测算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实现滑动时间窗口下高速网络的实时访问超点检测,以及在分布式环境下高效快速的访问超点检测。

郑豪[4](2019)在《基于Mesh网络的多方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便携式移动多方语音通信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常用的对讲机采用半双工机制,用户不能同时收听和发言,且其使用模拟信号传输语音数据,易受到干扰。电话会议和基于互联网的多方语音聊天软件需要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支持,在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未覆盖的地区无法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额外的资费。为了解决上述语音通信方案存在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套基于无线局域网的语音通信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Mesh网络的无线多方语音通信系统,其支持网络成员自组织Mesh网络并进行全双工的多方语音通信。该系统选用君正X1000开发板作为硬件开发平台,通过外接支持IEEE 802.11s Mesh网络的RT3070 Wi-Fi模块提供无线通信功能,选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平台,并在其之上开发多方语音通信系统应用软件实现本系统的功能。本系统的应用软件由Mesh自组网模块、多方语音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组成。Mesh自组网模块负责系统中所有成员自组织无中心Mesh网络,支持网络成员的上下线、IP地址分配以及IP地址冲突检测与解决功能。多方语音通信模块基于Mediastreamer2流媒体库实现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使得网络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全双工、多对多的实时语音通信。人机交互模块使用按键实现用户音量调节和麦克风静音功能的开关,使用OLED屏幕显示系统的工作状态,其中包括当前网络成员数量、麦克风静音状态和音量。各个模块之间采用UNIX Domain Socket进程间通信功能,实现各个模块之间控制命令的传输。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并实现的基于Mesh网络的多方语音通信系统支持各个成员之间组建Mesh网络以实现支持多跳的网络通信,各网络成员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网络。所有成员可以进行全双工、多对多的语音通信,语音通信质量良好。此外,该系统支持按键和OLED显示的人机交互功能。

缪振龙[5](2019)在《解决局域网IP地址冲突故障》文中提出最近单位办公网络频繁出现IP地址冲突,或客户端无法获取IP的故障,影响日常的业务办公。经过分析后发现,是因为未将自助设备配置的静态IP地址排除在DHCP地址池外,用户在获取IP时,交换机由于未发现在局域网中已存在的那些静态IP,导致分配IP冲突。

单冉冉[6](2019)在《基于SDN的源地址认证和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通信安全和匿名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网络作为一种分布式体系结构,很难掌握并控制网络全局资源,而且基于传统网络设备的转发与控制功能是紧耦合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会使得网络设备的负担变大。因此,得益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转发与控制分离的思想以及其可编程接口所提供的开发便利性,基于SDN对通信安全和匿名保护问题进行如下研究:(1)针对通信安全问题,本文设计了两种源地址认证方案来检测发起端主机是否合法。一种是改进传统MAC、IP绑定方法,通过绑定主机源IP、源MAC、连接主机的交换机入端口PORT三元组流表来进行源地址合法性认证;另一种改进传统域内集中计算路径过滤(Calculating Path Forwarding,CPF)算法,通过SDN控制器的拓扑管理模块维护全局网络拓扑确定转发路径,将转发路径中途径交换机数据包的源IP、目的IP、交换机入端口、出端口执行四元组流表绑定来进行源地址合法认证。(2)针对匿名保护问题,本文利用地址跳变技术即通过SDN交换机节点对数据包中IP地址的不断更改,令攻击方难以获取通信双方的信息。为了保证使用地址跳变技术之后所生成的地址能够唯一标识当前数据流,改进了一种基于SDN环境的地址生成算法(M-Address Generation Algorithm,MAGA),解决了原MAGA算法中所不能保证的匿名完全性,以及在此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需要匿名保护的数据流执行更改IP和MAC的算法,减少了计算开销并提高了匿名通信的安全性。(3)针对SDN控制器中所默认的最短路径选路算法可能会出现热点链路的情况,本文在最短路径基础上融合了通过测量链路带宽利用率并将其作为选路过程的一个权重向量,以解决默认选路算法出现链路负载过重导致数据丢包率和时延受到影响的缺陷。最后,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基于SDN的源地址认证和匿名通信的系统架构,并对该架构进行测试,以证明本文研究方案的有效性和匿名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传统网络下的解决方案相比更加高效、更便于部署。

王宁邦,徐博,洪亮,高大帅,李孟娟,彭程,谷峥霖,丁俊美[7](2018)在《局域网防IP冲突的多叉树算法》文中认为针对网络中IP重复导致冲突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网络多叉树进行半自动构建,充分将局域网防IP冲突过程与多叉树算法进行融合,提出了局域网防IP冲突的多叉树算法,并且按照多叉树算法中树的构建、查询等对文中算法进行了阐述,使用查询模拟碰撞发生对校园网络存在IP冲突隐患进行监测,并将其解决碰撞冲突问题进行分析,为网络管理中的防IP冲突提供参考和借鉴.

徐世宏[8](2017)在《利用管理和技术手段解决局域网地址冲突问题》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连接到局域网中计算机设备也越来越多,网络安全越来越严峻。其中IP地址冲突就是局域网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局域网的正常运行,也是网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剖析IP地址冲突原因的基础上,从管理和技术手段提出了解决局域网中IP地址冲突的方法,有效避免和阻止IP地址冲突现象的干扰,确保局域网安全稳定运行。

刘苏梅,曹恒来[9](2015)在《《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文中认为内容分析《IP地址及其管理》是高中选修教材《网络技术应用(教科版)》第2章第3节的内容,在互联网中,作为通信对象的计算机只有通过IP地址才能被识别,IP地址是网络中计算机的身份标识。理解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掌握IP地址的查看与设置方法,是将计算机正确接入网络的前提,因此这一节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及其分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习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孙付龙[10](2014)在《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研究》文中认为移动自组织网络与传统因特网和电信网不同,是由一组可移动的无线节点自发组成的网络。网络中节点间的通信是在没有中心管理系统和常规基础设施的支持下进行的,网络的拓扑可能因为节点不可预知的移动、加入、离开和节点的传输特性而随机改变。这使得传统网络中很多成熟的技术不能在移动自组网中直接应用。一直以来,对移动自组网网络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网络中的最优路由算法方面。几乎所有对路由的研究都假定网络中的移动节点都已事先已配置好了IP地址,但这一点对于网络中节点移动性强,移动没有规律的移动自组网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对于小规模的移动自组网来说,手动静态配置节点的IP地址也许是可行的;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移动自组网,尤其是允许节点自由移动、加入和离开的实用型、开放型移动自组网,要想手工配置好每个移动节点的IP地址是不现实的。而移动自组网的节点在进行通信时都需要一个标识自己以此来区别于其他节点的标识符。在局域网通信中,硬件地址被作为标识主机网络接口卡的标识符,但硬件地址不能用于广域网通信中。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中IP地址被广泛认为是节点通信过程中的标识符。在集中式通信的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DHCP或者人工的方式来配置主机的IP地址。但在移动自组网这种没有中心节点的、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中,不能通过人工或者DHCP机制来为节点配置IP地址。而节点只有在获得IP地址以后才能进行路由和通信。传统网络的地址动态配置协议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自组网,因此,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是移动自组网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技术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部分工作:1.介绍了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移动自组网络的相关技术,包括移动自组网的定义、节点结构、网络结构,现阶段移动自组网应用的协议栈,移动组网的特点、应用和移动自组网中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介绍。3.介绍了移动自组网中IP地址自动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移动自组网中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特点,对几种典型的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分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4.在充分了解传统的基于伙伴系统的IP地址自动分配算法(Buddy)的基础之上,对其IP地址分配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分析Buddy算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伙伴系统地址分配算法,给出了改进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并进行算法仿真和分析。5.在了解了移动自组网中典型的DSDV和DSR路由协议的基础上,针对这两个路由协议的原理,提出了基于DSDV和DSR原理的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分配算法,给出了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并进行算法仿真和分析。

二、如何解决IP地址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解决IP地址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实现IP零代理快速漫游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网络各协议的概述
    2.1 IP网络各协议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DHCP工作方式
    2.2 NATIP共享
        2.2.1 NATIP概述
        2.2.2 NAT对报文的处理流程
    2.3 ARP虚拟技术
        2.3.1 基本概念
        2.3.2 主要的作用
    2.4 DNS协议和DNS Server
        2.4.1 DNS协议的介绍
        2.4.2 DNS Server的概述
    2.5 路由协议
        2.5.1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2.5.2 路由设备
第三章 一种实现IP零代理快速漫游切换
    3.1 现有方法及模型介绍
        3.1.1 现有基于DHCP协议及其优化方法介绍
        3.1.2 DHCP Sever对报文的流程
    3.2 IP零代理快速漫游的方法
        3.2.1 网络模型
        3.2.2 零IP代理快速漫游的方法具体实现过程
        3.2.3 现有方法漫游过程和本文方法对比
    3.3 IP报文的处理
        3.3.1 IP报文的处理过程
        3.3.2 ICMP包的处理
        3.3.3 UDP数据报的处理
        3.3.4 TCP数据报的处理
        3.3.5 应用层网关的处理
        3.3.6 零IP技术的优势
    3.4 IP零代理快速漫游的应用场景
        3.4.1 桥模式下零IP的实现
        3.4.2 路由模式下零IP的实现
    3.5 IP零代理快速漫游的限制场景
        3.5.1 IP地址冲突
        3.5.2 IP地址冲突的影响
        3.5.3 IP地址冲突问题的解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4.1 资源消耗仿真比较
        4.1.1 仿真参数设置
        4.1.2 不同速率下参数的比较
        4.1.3 现有方法和零IP代理时延
    4.2 测试的目的
    4.3 零IP测试模型及过程
        4.3.1 测试模型及步骤
        4.3.2 IP地址冲突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5.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2)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协同网络
    2.2 IP地址自动配置
    2.3 路由协议
    2.4 负载均衡
    2.5 本章小结
3 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整体设计
        3.2.1 系统架构
        3.2.2 模块组成
    3.3 IP地址池模块设计
    3.4 IP地址请求模块设计
    3.5 路由模块设计
    3.6 配置模块设计
    3.7 手动配置模块设计
    3.8 移动切换模块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实现
    4.1 IP地址池模块实现
    4.2 IP地址请求模块实现
    4.3 路由模块实现
    4.4 配置模块实现
    4.5 手动配置模块实现
    4.6 移动切换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设备与环境
        5.1.1 测试拓扑
        5.1.2 环境搭建
    5.2 各模块功能测试
        5.2.1 IP地址池模块功能测试
        5.2.2 IP地址请求模块功能测试
        5.2.3 路由模块功能测试
        5.2.4 配置模块功能测试
        5.2.5 手动配置模块功能测试
        5.2.6 移动切换模块功能测试
    5.3 系统仿真测试
        5.3.1 对比仿真分析
        5.3.2 移动性场景仿真分析
        5.3.3 带宽使用率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速网络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
第1章 绪论
    1.1 互联网中的访问超点
    1.2 访问超点定义
    1.3 访问超点检测现有相关工作
        1.3.1 精确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统计方法)
        1.3.2 基于估值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1.3.3 利用GPU加速访问超点检测
        1.3.4 现有工作的不足
    1.4 实验平台
        1.4.1 CERNET南京主节点
        1.4.2 NBOS的访问超点检测功能
        1.4.3 IPTAS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估算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2.1 基数估算算法
        2.1.1 基数估算算法原理
        2.1.2 PCSA算法
        2.1.3 LogLog算法与HperLogLog算法
        2.1.4 LE算法
    2.2 现有的访问超点的估算检测算法
        2.2.1 DCDS算法
        2.2.2 VBFA算法
        2.2.3 CSE算法
        2.2.4 CBF算法
    2.3 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的评价
        2.3.1 错误率
        2.3.2 占用内存
        2.3.3 计算时间
        2.3.4 适用环境
    2.4 基于实测数据的实验对比(CPU平台)
        2.4.1 实验方案
        2.4.2 实验数据
        2.4.3 各组实验数据下的实验结果
        2.4.4 各算法内存使用对比
        2.4.5 各算法总错误率对比
        2.4.6 各算法运行时间对比
        2.4.7 实验总结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GPU的实时访问超点检测框架
    3.1 GPU通用计算
    3.2 访问超点检测算法在GPU上运行的条件
    3.3 现有算法在GPU上运行的可行性
        3.3.1 不可并行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3.3.2 可并行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3.4 基于GPU的访问超点检测通用框架
        3.4.1 算法初始化
        3.4.2 缓存IP地址对
        3.4.3 扫描IP地址对
        3.4.4 估算访问超点
    3.5 GPU实时访问超点检测实验
        3.5.1 实验环境和实验方案
        3.5.2 访问超点检测算法在GPU上运行的时间测度
        3.5.3 DCDS算法在GPU上的运行结果
        3.5.4 VBFA算法在GPU上的运行结果
        3.5.5 CSE算法在GPU上的运行结果
        3.5.6 不同GPU平台对算法运行时间的影响
        3.5.7 GPU平台实验总结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面向滑动时间窗口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4.1 离散时间窗口与滑动时间窗口
    4.2 滑动时间窗口下的基数估算与访问超点检测
        4.2.1 滑动时间窗口下的基数估算
        4.2.2 滑动时间窗口下的访问超点估算
    4.3 模糊估值原理和滑动模糊估值器
        4.3.1 模糊估值器
        4.3.2 滑动模糊估值器
        4.3.3 滑动线性估值器
    4.4 基于SRE和SLE的访问超点检测
        4.4.1 滑动估值器矩阵
    4.5 SRLA算法
        4.5.1 核心数据结构的更新方法
        4.5.2 估算候选访问超点连接对端数
        4.5.3 窗口边界的数据维护
        4.5.4 SRLA在GPU上的并行实现
    4.6 本章实验
        4.6.1 实验目的与方案
        4.6.2 SRLA算法在离散时间窗口下的实验结果
        4.6.3 离散时间窗口下SRLA算法占用内存与错误率对比
        4.6.4 离散时间窗口下SRLA算法运行时间分析
        4.6.5 SRLA算法在滑动时间窗口下的实验
        4.6.6 实验总结
    4.7 SRLA算法总结
第5章 低状态维护时间的连接对端数估算算法
    5.1 滑动时间窗口下低状态维护时间的计数器
    5.2 基于异步时间戳的连接对端数估算算法
        5.2.1 虚拟异步时间戳估计器
        5.2.2 将VATE部署于GPU
    5.3 滑动时间窗口下的VATE实验
        5.3.1 计数器个数对算法准确率和内存占用的影响
        5.3.2 VATE运行时间分析
        5.3.3 VATE算法实验总结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分布式访问超点检测
    6.1 分布式访问超点检测模型与难点
        6.1.1 检测模型
        6.1.2 要求与难点
        6.1.3 本文的解决思路
    6.2 基于RE的分布式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6.2.1 READ算法原理
        6.2.2 分布式扫描IP地址对
        6.2.3 生成全局候选访问超点
        6.2.4 估算全局访问超点
    6.3 基于GPU的分布式访问超点检测
    6.4 滑动时间窗口下的分布式访问超点检测
    6.5 READ算法实验分析
        6.5.1 实验结果
        6.5.2 READ算法与现有算法的内存和错误率对比
        6.5.3 READ算法的运行时间对比
        6.5.4 观测点与全局服务器传输数据分析
        6.5.5 READ算法实验总结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成果
        7.2.1 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移植到GPU上的条件与通用框架
        7.2.2 将模糊估值器引入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7.2.3 滑动时间窗口下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7.2.4 滑动时间窗口下的异步时间戳计数器
        7.2.5 分布式环境下低通信开销的访问超点检测算法
    7.3 不足及展望
        7.3.1 将SRLA部署在高速信道上或大规模网络边界实时运行
        7.3.2 利用VATE算法实现访问超点检测
        7.3.3 访问超点的分类研究
        7.3.4 IPv6网络的访问超点检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包括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清单)

(4)基于Mesh网络的多方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方语音通信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1 移动Mesh网络
        2.1.1 常见网络拓扑结构
        2.1.2 Mesh网络拓扑结构
        2.1.3 IEEE802.11s标准
    2.2 VoIP技术
        2.2.1 音频编码技术
        2.2.2 RTP实时传输协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方语音通信系统设计
    3.1 应用需求分析及系统整体设计
        3.1.1 应用需求分析
        3.1.2 系统整体设计
    3.2 硬件方案设计
    3.3 软件方案设计
        3.3.1 软件方案整体设计
        3.3.2 Mesh自组网模块设计
        3.3.3 全双工多方语音通信模块设计
        3.3.4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方语音通信系统实现
    4.1 Mesh自组网模块实现
        4.1.1 Mesh网络组建
        4.1.2 成员上下线功能
        4.1.3 IP地址冲突检测与解决
        4.1.4 定时器与I/O多路复用实现
    4.2 全双工多方语音通信模块实现
        4.2.1 全双工多方语音通信功能实现
        4.2.2 控制命令响应
    4.3 人机交互模块实现
        4.3.1 按键输入实现
        4.3.2 OLED显示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音通信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组网功能测试
        5.2.1 Mesh网络组建
        5.2.2 5.2.2成员上下线功能
        5.2.3 IP地址冲突检测和解决
    5.3 语音通信功能测试
    5.4 人机交互功能测试
        5.4.1 按键功能测试
        5.4.2 OLED显示屏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解决局域网IP地址冲突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故障排查
故障分析
故障处理
故障总结

(6)基于SDN的源地址认证和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DN研究现状
        1.2.2 源地址认证研究现状
        1.2.3 匿名通信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软件定义网络介绍
    2.2 Floodlight控制器介绍
        2.2.1 Floodlight架构介绍
        2.2.2 Floodlight模块概述
    2.3 OpenFlow分析
        2.3.1 OpenFlow网络架构
        2.3.2 OpenFlow交换机
        2.3.3 OpenFlow协议
    2.4 源地址认证技术
    2.5 匿名通信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基于带宽利用率动态选择的路由算法
    3.1 Floodlight中自带路由算法和缺陷
    3.2 基于带宽利用率动态选路算法
        3.2.1 基于带宽利用率动态选路算法描述
        3.2.2 基于带宽利用率动态选路算法设计
    3.3 实验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源地址认证方法研究
    4.1 获取MAC、IP、PORT三元组
    4.2 集中计算路径过滤CPF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匿名通信方法研究
    5.1 MAGA地址生成算法描述
    5.2 MAGA算法局限性及改进
    5.3 Improved-MAGA算法步骤
    5.4 实验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架构的设计和实现
    6.1 系统架构
    6.2 系统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6.2.1 Packet_In消息解析模块
        6.2.2 路由生成模块
        6.2.3 绑定MAC、IP、PORT三元组模块
        6.2.4 注册匿名服务映射表模块
        6.2.5 更改IP和 MAC模块
        6.2.6 绑定源IP与目的IP模块
        6.2.7 集中计算路径过滤CPF模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仿真和功能测试
    7.1 仿真环境搭建
    7.2 功能测试
        7.2.1 基于带宽利用率动态选路算法路由生成测试
        7.2.2 源地址认证测试
        7.2.3 Improved-MAGA匿名通信算法生成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局域网防IP冲突的多叉树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局域网多叉树的IP地址防冲突算法
    1.1 局域网网络结构部署
    1.2 网络多叉树的初始化及局域网IP地址半自动初始化构建
    1.3 局域网多叉树叶子节点客户端IP地址分配原理
    1.4 局域网多叉树叶子节点自动构建及其防冲突监测模拟
2 结语

(9)《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分析
对象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1.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IP地址的概念
    3.IP地址的格式
    4.IP地址的分类
    5.IP地址的分配与前景
    6.悬念释疑,课堂小结
点评

(10)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自组网概述
    2.1 移动自组网络体系结构
        2.1.1 移动自组网的定义
        2.1.2 移动自组网节点结构
        2.1.3 移动自组网的网络结构
        2.1.4 移动自组网协议栈
    2.2 移动自组网的特点
    2.3 移动自组网的应用
    2.4 移动自组网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自组网 IP 地址自动分配技术
    3.1 IP 地址自动分配技术简介
    3.2 移动自组网中 IP 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特点
    3.3 几种典型的移动自组网 IP 地址自动配置协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伙伴系统地址分配算法
    4.1 传统的基于伙伴系统的分布式动态地址分配协议简介
    4.2 改进的伙伴系统地址分配算法
    4.3 改进的伙伴系统地址分配算法的具体实现
        4.3.1 节点加入时 IP 地址的分配
        4.3.2 节点离开 IP 地址的回收
    4.4 算法仿真与分析
        4.4.1 NS-2 简介
        4.4.2 IP 地址自动配置的具体实现
        4.4.3 仿真场景的建立与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DSDV 和 DSR 原理的 IP 地址自动配置算法
    5.1 典型的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
        5.1.1 DSDV(主动路由协议)
        5.1.2 DSR(按需路由协议)
    5.2 基于 DSDV 和 DSR 原理的 IP 地址自动配置算法
    5.3 基于 DSDV 和 DSR 原理的 IP 地址自动配置算法的具体实现
        5.3.1 节点加入时 IP 地址的分配
        5.3.2 节点离开 IP 地址的回收
    5.4 算法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如何解决IP地址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实现IP零代理快速漫游的方法[D]. 王亚利.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欧斌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高速网络访问超点检测算法研究[D]. 徐杰. 东南大学, 2019(11)
  • [4]基于Mesh网络的多方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郑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解决局域网IP地址冲突故障[J]. 缪振龙.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19(05)
  • [6]基于SDN的源地址认证和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单冉冉.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局域网防IP冲突的多叉树算法[J]. 王宁邦,徐博,洪亮,高大帅,李孟娟,彭程,谷峥霖,丁俊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8]利用管理和技术手段解决局域网地址冲突问题[J]. 徐世宏. 智富时代, 2017(04)
  • [9]《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J]. 刘苏梅,曹恒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22)
  • [10]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研究[D]. 孙付龙. 青岛理工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如何解决 IP 地址冲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