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土地处理的可行性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土地处理的可行性

一、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土地处理的可行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剑颖[1](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恒[2](2020)在《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为应对处理小城镇垃圾渗滤液时面临的成本高、管理复杂等问题,本文构建了水平潜流分区曝气人工湿地(HFCW)和垂直潜流无分区曝气人工湿地(VFCW),研究其对小城镇实际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物去除的效果,并探究在人工湿地中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操作策略,以期实现对垃圾渗滤液的低成本处理。论文首先通过人工湿地的低温启动和连续运行,探究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启动差异。其次,通过不同的间歇曝气模式尝试,探究两种湿地对某城镇实际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及短程硝化的实现。最后,通过分析不同湿地内部水质的沿程变化,探究其对污染物的去除途径。获得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人工湿地低温启动试验表明,采用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混合(体积比30:1)启动人工湿地,在6.1℃的低温条件下,通过连续曝气(气水比40:1)运行可实现人工湿地的挂摸启动。人工湿地挂膜稳定阶段,在无曝气条件下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VFCW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效果要优于HFCW。(2)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试验表明,在高频间歇曝气条件(曝气2h,停止4h)下,当日曝气量由488L/d(高强度)逐渐下降到288(中强度)和144L/d(低强度)时,两种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三个阶段,在进水COD平均浓度为2623.54mg/L的条件下,HFCW的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23%、89.08%和83.44%,VFCW分别为80.70%、84.51%和80.05%,因此,在人工湿地中分区曝气更有利于低供氧量下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去除。(3)相较于无分区曝气,分区曝气会使人工湿地对NH4+-N的去除滞后。同时,会造成两种湿地脱氮方式存在差异,HFCW以短程硝化反硝化为主,而VFCW为硝化反硝化。在高频-低强度和高频-中强度间歇曝气条件下,HFCW能够将系统DO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0.59mg/L)从而可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亚硝氮的平均积累率达到50.96%。但VFCW无分区曝气导致系统DO浓度较高(1.09mg/L),短程硝化难以维持。短程硝化反硝化能够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在进水总氮平均浓度为1393.44mg/L的条件下,VFCW的总氮平均去除率最高达到71.77%,而HFCW由于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存在使总氮平均去除率略有升高,最高达到73.22%。(4)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沿程水质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湿地的主要功能区集中湿地前端,HFCW主要在进水到35 cm段处,而VFCW主要在湿地表面到20 cm深度处。在进水浓度相同的条件下,HFCW在0~35 cm段的COD和TN去除贡献率分别为66.26%和49.28%,VFCW在0~20 cm段的COD和TN去除贡献率分别为73.47%和51.88%。因此,分区曝气可能为人工湿地后段的反硝化节约更多碳源,有利于提高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5)人工湿地对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解析结果表明,HFCW中微生物转化、砾石吸附和植物吸收对氮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84.72%、15.16%和0.12%,VFCW的对应值分别为85.15%、14.71%和0.14%。HFCW中湿地沉积蓄留、砾石吸附和植物吸收对磷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80.04%、18.39%和1.57%,而VFCW的对应值分别为80.39%、17.36%和2.25%。

张伟[3](2020)在《基于GIS-AHP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大量垃圾的堆积不仅污染了城市的环境,也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当然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均有出现。现今,各个国家处理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方法卫生填埋,而建立垃圾填埋场会对周围的土壤、地下水、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而不合理的选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危害。论文以国内有关填埋场选址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前提,充分考虑影响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将GIS技术引入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问题中,通过GIS分析功能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属性分析确定出三个初选场址,得到的3个初选场址,其中一个正是现在的填埋场所在地区,说明利用GIS进行填埋场分析,其结果是可信的。在初选的结果中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三个初选场址进行适宜性分析,计算影响因子的权重,由综合权重来计算从三个初选场址中进行优选,选出最佳的选址方案。依托GIS平台,利用空间分析功能的直观特点,初选出3个候选地址,再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出最佳的填埋场场址,通过GIS和AHP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大大缩短选址的周期,而且增强了选址的可靠性,因此GIS-AHP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垃圾填埋场选址问题的较好方法,通过本研究,给当今城市垃圾处理的选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图21幅;表21个;参55篇。

龙滔[4](2019)在《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采用DTRO(碟管式反渗透,Disk Tube Reverse Osmosis)系统处理云贵高原地区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10个月的运行期间内,对系统运行压力、水温、电导率、脱盐率等指标相互之间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系统运行效能的主要因素,并设计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实验对进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悬浮物(SS)等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考察DTRO系统分离性能,研究分离机理并对分离能力进行优化;采用混凝+芬顿(Fenton)氧化作为预处理进行实验,调整混凝过程和Fenton氧化中各项参数至最佳值,降低进水渗滤液盐度,减轻填埋场区盐度积存对DTRO运行效能的影响;对环境温度影响产水率进行机理分析,探讨LFG(Landfill Gas,填埋场废气)回用的可行性,计算填埋场LFG产量及热值,设计渗滤液加热及浓缩液干化系统;优化膜清洗机制,提高膜通量并延长膜寿命;对比DTRO与MBR(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Membrane Bio-Reactor)、MVC(低能耗机械蒸汽压缩卧管蒸发器,Mechanical Vapor Compression),对DTRO工艺技术经济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MBR、DTRO、MVC三种工艺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均可以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控制标准》(GB 16889-2008)限值标准;与MBR工艺相比,DTRO工艺可以采用完全物理分离方式处理渗滤液,水质适应性较好,工艺组合灵活;设备体积小,便于拆卸二次搬运;处理规模可以模块化调整,膜片故障时更换较为简单。三种工艺处理量相同时,DTRO工艺的综合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较低,具备更高的经济性。DTRO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受环境温度、场区电导率积存等问题影响。(2)DTRO性能主要受到盐浓度、环境温度、运行压力、pH值、膜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出水各项污染物均达标。填埋场区渗滤液电导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6.14mS/cm上升至31.63mS/cm,一级DTRO运行压力随之由35.33bar上升至53.7bar。系统运行效率与温度有关,冬季渗滤液温度低于14℃时,运行压力进入峰值区,压力最高值超出正常趋势约25%,一级DTRO脱盐率在此区间达到最高值97.73%。COD、BOD5、TP、TN、NH3-N、SS,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能够稳定达标排放。渗滤液pH值是在RO膜片分离主要污染物过程中,可调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透过主要污染物分离的变化规律,讨论分析了分离机理。渗滤液pH值调节至67可以较好的平衡DTRO运行经济性和污染物分离性能。(3)采用混凝+Fenton工艺作为预处理后,渗滤液电导率由18.62mS/cm下降至9.68mS/cm。一级DTRO运行压力平均值下降了约3.2bar。成本约为14.82元/t。渗滤液每吨处理成本增加约15元左右,综合药剂投加和运行功耗,加入预处理后,DTRO运行成本约为43.79元/t。混凝实验中,pH值调整至6.5左右效果较好,PFS投加量为1.2g/L时COD去除率达到最高值46.82%。剧烈混凝2min,慢速混凝20min,混凝去除效果最好。Fenton氧化实验中,pH值为4时COD去除率达到最高值63.03%;H2O2投加量为8ml/L时去除率为64.03%;摩尔比nH2O2·nFe2+定为1.5:1,氧化反应时间为1h,去除率即达到最大值。预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场区盐度积存对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影响。(4)渗滤液中水的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从而影响产水效率。在海拔1910米的环境下,当渗滤液原液温度低于14℃时,DTRO运行压力进入峰值区。小试实验中温度由14℃升高至22℃,一级DTRO运行压力由56.2bar下降至49.5bar,运行压力变化趋于平缓。LFG未经处理的气体热值是19.222.5MJ/m3,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采用IPCC模型估算,实验所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LFG产气量约为5000m3/d,回用燃烧约可产生105MJ/d的热量。LFG加热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低温环境下渗滤液的加热,还能分时运行实现浓缩液的蒸发干化,最终产生约3%的残渣,可以实现渗滤液的完全无害化,成本约为30.73元/t。(5)运行期间随着渗滤液电导率上升,一级DTRO运行压力持续上升。进行化学清洗后,膜通量从15.6L/h·m2提升至19.6L/h·m2,运行压力也随之下降,说明化学清洗是最有效的膜清洗方式。用稀释后的H2SO4、NaOH清洗液交替进行清洗,清洗时间在2h内,膜通量恢复速度较快,考虑到清洗经济性,以及清洗对RO膜片本身造成的损害,清洗时间在1.52h最佳。膜通量在1525℃的区间内恢复速度最快,温度低于15℃清洗效果较差,当t>25℃,膜通量恢复趋势较为平缓。正常工况下,建议清洗温度为2535℃。除了缓解场区盐度积存的原因以外,为延长DTRO系统使用寿命并降低综合运行成本,也应该在工艺段中引入预处理工艺,降低胶体颗粒和有机物对RO膜的污染负荷,减少清洗次数。

黄俊翰[5](2019)在《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填埋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但也带来了填埋气和渗滤液排放等环境问题。一方面填埋气(主要成分为CH4和CO2)已成为人类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面对已成全球焦点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各国政府空前重视,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对地方各级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减排任务和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渗滤液经膜技术深度处理后会残余部分浓缩液,渗滤液浓缩液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开展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旨在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温室气体减排方式,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处理压力,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基础。首先,论文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输送至邻近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利用填埋气的热值弥补渗滤液浓缩液焚烧处理带来的热值损失,从而在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理压力。为确定该方法下的最优协同处理量,研究中构建了以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风险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万兴垃圾焚烧厂和长安垃圾填埋场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中每年焚烧22,361,611 m3填埋气和105,013 t渗滤液浓缩液是最优协同处理量;由此可降低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362,365 t CO2 equivalent。其次,论文利用Arena软件(美国Rockwell Software公司开发的通用仿真软件)对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协同处理对垃圾焚烧厂的运行以及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验证多目标优化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的最优协同处理量可基本实现,即协同处理不会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正常运行,且可以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351,675 t/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同时焚烧处理104,408 t/年的渗滤液浓缩液。然后,论文借助Arena软件进行协同处理相关经济成本的仿真模拟以对其进行环境经济分析;与此同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及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委托代理—合作博弈模型,开展了协同处理的激励机制研究,以设计最合理的激励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在完成351,675 t/年温室气体等量减排任务的前提下,政府理论上需花费8,345,248元/年的减排成本,而通过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来实现该减排量,仅新增建设和运行成本1,966,808元/年,从而协同处理理论上可为政府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6,378,440元/年。(2)考虑激励机制的需要,政府补贴填埋场和焚烧厂共计2,717,163元/年(扣除成本后,填埋场和焚烧厂可获得净收益750,355元/年),填埋场和焚烧厂分别获得1,246,658元/年、1,470,505元/年。该方案在满足协同处理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可使政府具有最佳收益(政府从运行层面可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5,628,085元/年),同时保证填埋场和焚烧厂之间利益均衡(填埋场可获净收益406,547元/年;焚烧厂可获净收益343,808元/年),从而维持协同处理的稳定和持续开展。最后,论文设置了三种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分别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回灌”情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蒸发处理”情景和“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情景。并构建可持续性评价模型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维度对各情景进行了综合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存在的填埋气直接排放和渗滤液浓缩液回灌处理在现阶段存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长期劣势明显。而本论文提出的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具有极大的优势。论文研究工作表明:(1)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可有效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帮助政府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并节省减排投资,同时处理大量的渗滤液浓缩液,具有显着的环境及经济效益。(2)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方案,可以推动协同处理实现,使政府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企业(包括填埋场和焚烧厂)共同受益。(3)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可以对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方面的带来明显的提升。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依据,也可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何容容[6](2019)在《英汉科技文本中主述位结构的翻译策略 ——以《固体废物处理》第四、五章翻译为例》文中认为固体废物是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对人类健康影响深刻。固体废物处理一直以来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话题之一。《固体废物处理》阐述了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北美洲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为固体废物处理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为了帮助我国读者了解国外有关固体废物处理的知识,译者着手翻译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固体废物处理》属于科技类文本,语言严谨,逻辑紧密,其中包含了许多复杂的主述位结构。本篇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其中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北美洲地区的固体废物处理情况。因此,本文主要以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主位结构的翻译策略。报告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研究背景。第二章介绍了原文本语言特征,描述了相应的任务要求。第三章阐述了翻译实践过程,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第四章则重点介绍了韩礼德提出的主位和述位理论,其中包括主位类型、主位的标记性与无标记性以及主位推进模式。第五章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实例探究了主位的翻译方法(保留、省译、增译、分切)、述位的翻译方法(分切、前置)、主述位的翻译方法(重组、倒译)以及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翻译方法(替换、明晰)。第六章指出了翻译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

李勇[7](2019)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比选研究 ——以某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垃圾填埋被广泛用于全球固体废物处理,填埋处理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必须经过处理方可进入环境,防止其对水体、大地、动植物等造成污染危害。由于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有机污染浓度高,选择处理工艺时需经严格比选确定。我国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因缺乏成熟的工艺比选方法,工艺比选依赖于设计人员对现有工艺主观认识,经简单的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方案,工艺比选缺乏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广东省乐昌市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扩建需求,在研究了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性、常规处理工艺以及对该处理厂渗滤液处理情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工艺综合比选方法模型。通过建立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比选指标体系,将多个影响因素转化为18个单一指标。体系以“垃圾渗滤液处理最佳比选工艺”为目标层,以“经济成本、技术性能、运行管理、环境生态”构成4个准则层,准则层下又细分为18个因素指标。其中,经济成本层包含“工程成本、能耗成本、药耗成本、维修成本”4个指标;技术性能层包含“对COD的去除能力、对水质水量调节能力、重金属去除能力、去除氨氮效果、对预处理依赖程度、对原水可生化性”6个指标;运行管理层下包含“设施自动化程度、操作管理难易程度、对人员素质要求、工艺成熟性”4个指标;“环境生态”层下包含“废气污染程度、噪音污染程度、浓缩渗滤液产量、占地面积”4个指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准则层4个指标包括“经济成本、技术性能、运行管理、环境生态”,其权重系数0=[0.294 0.339 0.161 0.206]。此外,对准则层下其他指标所占权重也进行了计算。构建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工艺综合比选方法模型。对A/O+MBR+RO组合工艺(D1)、UASB+MBR+RO组合工艺(D2)、BAC+MBR+NF组合工艺(D3)进行验证。利用灰色关联法在分析单指标的优势,确定各指标的关联系数,得出综合关联度1<2<3,由综合关联度大小来确定最佳比选工艺。故由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的最佳比选方案为“BAC+MBR+NF工艺”。

龚魁彦[8](2019)在《新化垃圾填埋场中晚期渗滤液处理工艺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化县垃圾填埋场自2011年1月投入运行,其垃圾渗滤液采用两级A/O+Fenton+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处理规模为100m3/d。随着填埋区内垃圾的厌氧分解,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表现出高氨氮,可生化性差等中晚期特征,原有工艺的处理出水已无法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为避免垃圾渗滤液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新化垃圾填埋场对原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改造。本文主要对新化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改造工艺的论证及确定、改造后处理工艺的生产运行效果和改进措施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原有工艺的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原工艺主要存在生化系统处理效率低等问题。结合该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征与现有的场地条件,最终确定改造方案:将原二沉池改造为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池,与原两级A/O工艺组成MBR生化处理系统,同时为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增加纳滤(NF)和反渗透(RO)工艺作为深度处理。其次,在改造工作完成后,对以MBR+NF+RO为核心的组合工艺进行生产性试验表明:在进水COD浓度为18004470mg/L,氨氮浓度为16122480mg/L,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溶解氧为1.52.5mg/L的条件下,系统对COD、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4%和99.2%,出水COD浓度低于60mg/L,氨氮浓度低于20mg/L,出水水质稳定,各指标均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最后,针对改造工艺中膜深度处理系统的浓缩液问题,采用混凝+氧化法对纳滤以及反渗透系统的浓缩液混合液进行处理。混凝试验的结果表明:聚合硫酸铁(PFS)相较于聚合硫酸铝(PAS)、和三氯化铁(FC)更适合预处理纳滤和反渗透浓缩液,且在初始pH为5.5,PFS投加量为1200mg/L时取得最佳效果,此时混凝对浓缩液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2.1%和78.8%。混凝预处理出水分别采用H2O2氧化法和Fenton高级氧化法进行深度处理,H2O2氧化法的最佳试验条件为:初始pH为4,药剂投加量为100mmol/L,反应时间150min时,对浓缩液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36.1%和62.3%,B/C值从0.08提高到0.18。Fenton高级氧化法的最佳试验条件为:初始pH为4,H2O2投加量为100mmol/L,[H2O2]:[Fe2+]摩尔比为5:1,Fenton试剂的分次投药比为3:1,反应时间120min时,对浓缩液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8.1%和97.5%,B/C值由0.08提高至0.36。在同为最佳工艺参数的情况下,Fenton高级氧化法的药剂成本相较于H2O2氧化法高出8%,但对COD的去除效果可提高85%,对浓缩液可生化性的改善效果可提高75%,更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的进行。因此最终确定纳滤及反渗透浓缩液的处理方案为:先经混凝-Fenton高级氧化工艺提高可生化性后,再回流至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刘欣聪[9](2019)在《温江区永盛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盛垃圾填埋场地处于温江区与崇州市交界处,自1995年以来承担全温江的垃圾收集、填埋工作。填埋场于2002年封闭,当时仅仅对填埋区域做了简单的覆土处理,不能达到卫生填埋场的标准。如今在永盛垃圾填埋场周围已有很多居民区、工企业区,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使垃圾填埋场很难相容于当地的环境。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存量的老旧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整治,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选择位于岷江水厂和金马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的永盛垃圾填埋场,针对其存在“难以确定填埋容量”、“对下游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影响”、“渗滤液对周围的污染”等问题,本文对永盛垃圾填埋场开展前期调查、分析研究整治技术方案及可行性、提出了对环境影响较小综合整治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工程设计、评估整治完成后的环境正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永盛垃圾填埋场共有4个填埋区域,待整治面积共计约33881m2;垃圾填埋场封场较早,没有渗滤液、填埋气收集系统;场地上堆放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永盛垃圾填埋场对紧邻的金马河存在较大的隐患,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2)29个地勘采样点钻探试验表明,垃圾堆体主要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为主。垃圾堆体有机质含量约7.65%至10.70%。经勘测,A区垃圾堆体厚度为11.4-16.0m,B区厚度为4.2-8.5m,C区厚度为4.8-5.5m,D区厚度为4.8-6.4m。采用自编插值程序对垃圾量进行预测,确定垃圾堆体共约31万m3。(3)采用“A区+新增区”的垃圾清运方案,把4个填埋区域的垃圾清运至一个区域,不同填埋区域开挖深度3.5-16.0m;在新填埋区域设计了底层防渗,采用“支管+主管+渗滤液井”的垃圾渗滤液导排方案;采用“竖井+横管+直接排放”的填埋气收集系统方案;设计了堆体整形方案,整治后的垃圾填埋场堆高10m,占地面积约29815m2,相比整治前降低了12.0%;设计以“基础层+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覆土层”的封场覆盖系统方案;设计共约1400m“排水沟+排水渠”的厂区雨水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设计,渗滤液污水最终排入永盛污水处理厂。渗滤液中COD预测最大浓度为122.0mg/L、氨氮为44.6mg/L,满足国家排放标准。(4)整治后,垃圾填埋区域面积降低了12.0%,影响范围降低了67.54%,国有土地资产增值达63.89亿元;通过控制垃圾渗滤液的下渗,预计十年内减少对环境中COD排放44.58t,减少氨氮排放18.43t。整治后,“不可控”的垃圾堆体全部卫生填埋,降低了对饮用水源地的风险,保障了温江区、双流区、天府新区近200万人的饮水安全。整治后的填埋场周围臭气浓度能达标排放,明显改善永盛镇团结村附近3000人的居住环境。

董仁君[10](2019)在《《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编制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1000余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和两万余座简易填埋场普遍存在渗滤液渗漏等问题,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极大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对填埋场进行修复治理,但国内缺失有关的场地调查和修复的技术标准。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外工程案例和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编制了学校主编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有关场地调查和好氧修复技术条文,条文纳入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同时根据场地修复条文的技术要求,应用于港边田路地块场地调查报告实际项目。形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SCI文献计量学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填埋场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截至2018年共发文2956篇,与1997年相比增长约8倍;美国和中国的发文数量远多于其他国家,约占全球总发文量的30%;填埋场生态修复中好氧修复为主流技术,研究热点集中在渗滤液、气体和土壤等方面;场地调查的内容几乎没有出现。(2)场地调查程序及核心内容编制研究:基于我国垃圾填埋场的特点,与现行《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比较分析,提出了填埋场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核心内容为垃圾堆体调查,其理化特性可为好氧修复的技术设计提供依据,为开采修复评估经济效益。分析两个典型填埋场的堆体调查数据,发现堆体的理化特性在不同区域、不同深度均存在差异。(3)好氧修复中的渗滤液和气体系统的相关内容编制研究:好氧修复时渗滤液宜采用地下回灌,堆体的回灌设计应考虑空气注入/抽出、渗滤液回灌/抽排、好氧生物反应降解等因素;好氧气体运移的主要方式为扩散传递和对流传递,运移过程极为复杂,确定注气井间距前应进行现场试验。(4)案例应用研究: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武汉市港边田路附近的污染场地调查中,分析评估了垃圾堆体及周边环境状况。

二、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土地处理的可行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土地处理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环境概况
        4.1.3 环境质量状况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工艺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5.2.1 数据收集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4.1 影响分类
        5.4.2 数据特征化
        5.4.3 影响评价模型
        5.4.4 结果输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6.1 环境效益评价
    6.2 经济效益评价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2)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垃圾渗滤液概况
        1.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1.1.2 垃圾渗滤液的特征及危害
        1.1.3 城镇垃圾渗滤液特征和处理现状
    1.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生物法
        1.2.3 人工湿地法
    1.3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垃圾渗滤液概述
        1.3.1 人工湿地简介
        1.3.2 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1.3.3 人工湿地构成及功能
        1.3.4 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机制
        1.3.5 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方法
        1.3.6 人工湿地中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启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人工湿地的构建
        2.2.2 试验设计及运行
        2.2.3 水样的采集及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人工湿地pH的变化
        2.3.2 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的去除规律
        2.3.3 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规律
        2.3.4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规律
        2.3.5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历时水质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人工湿地的构建
        3.2.2 试验设计及运行
        3.2.3 水样的采集与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人工湿地DO变化
        3.3.2 人工湿地pH和电导率的变化
        3.3.3 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的去除
        3.3.4 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
        3.3.5 间歇曝气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
        3.3.6 人工湿地亚硝氮的积累特征及原因
        3.3.7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
    3.4 本章小结
4 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沿程水质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人工湿地的建立
        4.2.2 人工湿地沿程水样的采集与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人工湿地pH沿程变化特征
        4.3.2 人工湿地SS沿程变化特征
        4.3.3 人工湿地COD沿程变化特征
        4.3.4 人工湿地氮沿程变化特征
        4.3.5 人工湿地磷沿程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类型潜流人工湿地对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解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填料的吸附能力和实际吸附量测定
        5.2.2 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强度测定
        5.2.3 人工湿地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5.2.4 去除率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人工湿地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强度
        5.3.2 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GIS-AHP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区现状及垃圾填埋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概述
        2.1.1 自然概述
        2.1.2 社会概述
        2.1.3 垃圾处理现状
        2.1.4 环卫设施发展现状
    2.2 垃圾填埋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然地理分析
        2.2.2 地质分析
        2.2.3 水文分析
        2.2.4 社会因素分析
        2.2.5 经济因素分析
第3章 选址流程与选址方法分析
    3.1 填埋场选址流程
    3.2 资料收集和整理
    3.3 选址方法分析
        3.3.1 GIS空间分析
        3.3.2 层次分析法(AHP)
    3.4 选址要素分析
        3.4.1 选址要素的选择
        3.4.2 古冶区选址要素说明
        3.4.3 垃圾填埋场建设规模规划
        3.4.4 选址因子权重计算实例
第4章 垃圾填埋场选址中的适宜性分析
    4.1 GIS数据库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软件
        4.1.3 数据库构建
        4.1.4 数据矢量化
    4.2 场址初选
        4.2.1 缓冲区分析
        4.2.2 叠加分析
        4.2.3 属性分析
    4.3 选址优选
    4.4 候选厂址可行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DTRO技术综述及特性对比研究
    2.1 DTRO技术概述
        2.1.1 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技术路线
        2.1.2 DTRO核心组件及处理流程
        2.1.3 主要配套设施
        2.1.4 DTRO膜片的改性
    2.2 传统渗滤液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2.2.1 垃圾渗滤液污染物的构成
        2.2.2 渗滤液水质的影响因素
        2.2.3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控制标准
        2.2.4 渗滤液传统处理工艺概述
        2.2.5 常规处理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2.3 DTRO工艺优势对比
        2.3.1 新型渗滤液处理技术运用情况概述
        2.3.2 工艺流程及机理
        2.3.3 工艺特性
        2.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DTRO、MBR和 MVC综合成本分析
        2.4.1 建设投资费用
        2.4.2 DTRO系统运行成本
        2.4.3 单位运行成本对比结论
    2.5 关键技术点差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TRO分离性能优化及机理研究
    3.1 运行效能影响因素研究
        3.1.1 电导率的表征作用
        3.1.2 实验采样点概述
        3.1.3 实验装置与方法
        3.1.4 填埋库区渗滤液电导率变化分析
        3.1.5 电导率与运行压力的关系
        3.1.6 高盐度对DTRO脱盐能力的影响
        3.1.7 低温对DTRO渗透压的影响
        3.1.8 运行压力对脱盐率的影响
        3.1.9 主要性能影响因素优化的讨论
    3.2 DTRO分离污染物性能分析
        3.2.1 污染物分离性能实验装置与设备
        3.2.2 SS削减能力分析
        3.2.3 COD、BOD、TP、TN和 NH_3-N的削减能力分析
        3.2.4 金属离子的去除
        3.2.5 pH值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
        3.2.6 DTRO分离性能实验结果的讨论
    3.3 分离性能优化及机理
        3.3.1 实验设计
        3.3.1.1 RO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3.3.1.2 DTRO主要分离现象的讨论
        3.3.1.3 实验参数的选定
        3.3.2 pH值对一级DTRO运行压力的影响
        3.3.3 pH值对COD、BOD、TP分离性能的影响
        3.3.4 pH值对TN、NH_3-N分离性能的影响
        3.3.5 pH值取值优化
        3.3.6 DTRO污染物分离机理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场区渗滤液盐度积存的减量化
    4.1 浓缩液回灌的影响
        4.1.1 浓缩液回灌后盐度变化规律
        4.1.2 浓缩液污染负荷
    4.2 预处理工艺比选
        4.2.1 Fenton氧化机理及作用
        4.2.2 UASB反应器运行机理及构成
        4.2.3 混凝机理及作用
        4.2.4 对比结论
    4.3 预处理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4.3.1 预处理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预处理工艺的优化
        4.4.1 絮凝剂的选择
        4.4.2 絮凝剂投量的优化
        4.4.3 混凝时间的优化
        4.4.4 pH值的优化
        4.4.5 H_2O_2投量的优化
        4.4.6 摩尔比n的优化
        4.4.7 反应时间的优化
    4.5 预处理综合运行成本分析
        4.5.1 主要设备构成
        4.5.2 药剂消耗成本
    4.6 Fenton氧化改良的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运行优化及浓缩液最终处置的研究
    5.1 LFG预加热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5.1.1 温度、气压对渗滤液粘度影响机理
        5.1.2 渗滤液加热可行性分析
        5.1.3 渗滤液加热小试实验结果
        5.1.4 LFG的燃烧性能
    5.2 LFG回用加热物料平衡计算
        5.2.1 甲烷IPCC计算方法
        5.2.2 DOC的计算
        5.2.3 热值产生量的计算
    5.3 LFG系统回用加热系统设计
        5.3.1 LFG收集系统设计
        5.3.2 加热系统工艺流程及投资估算
        5.3.3 浓缩液的无害化处置
        5.3.4 LFG加热蒸发系统成本核算
        5.3.5 浓缩液最终处置的讨论
    5.4 渗滤液的减量
        5.4.1 填埋场区设计优化
        5.4.2 运行阶段的优化
        5.4.3 减量化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TRO渗透压控制及膜清洗机制优化
    6.1 渗透压增长规律及污染分布研究
        6.1.1 渗透压的增长规律
        6.1.2 膜污染的分布
        6.1.3 膜污染增长的影响因素
        6.1.4 减缓膜污染方法的讨论
    6.2 清洗过程的优化
        6.2.1 实验设计
        6.2.2 物理、化学清洗效果对比
        6.2.3 清洗时间的优化
        6.2.4 清洗温度的优化
        6.2.5 洗脱液处置及清洗改良的讨论
    6.3 DTRO污染机理及防治
        6.3.1 主要污染机理
        6.3.2 膜污染防治的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活垃圾
        1.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置
        1.1.3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
        1.2.2 协同理论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中的应用
        1.2.3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优化及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方法的建立
    2.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提出
    2.2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2.3 基准情景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2.3.1 参数设置
        2.3.2 求解过程
        2.3.3 求解结果
        2.3.4 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过程的仿真模拟
    3.1 协同处理过程的仿真模型
        3.1.1 仿真工具
        3.1.2 仿真模型构建
    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及激励机制研究
    4.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
        4.1.1 环境经济收益
        4.1.2 成本投入分析
    4.2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激励机制研究
        4.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联盟激励机制
        4.2.2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联盟内部分配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可持续性评价
    5.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设计
    5.2 评价模型构建
    5.3 评价模型的参数设置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英汉科技文本中主述位结构的翻译策略 ——以《固体废物处理》第四、五章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3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Process of the Project
    3.1 Pre-task Work
    3.2 While-task Work
    3.3 Post-task Work
Chapter Four Introduction to Theme-Rheme Structure
    4.1 Definition of Theme-Rheme
    4.2 Types of Theme
    4.3 Unmarked Theme and Marked Theme
    4.4 Thematic Progression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5.1 Translation of Theme
        5.1.1 Retention of Theme
        5.1.2 Omission of Theme
        5.1.3 Amplification of Theme
        5.1.4 Cutting of Theme
    5.2 Translation of Rheme
        5.2.1 Cutting of Rheme
        5.2.2 Fronting of Rheme
    5.3 Translation of Theme-Rheme
        5.3.1 Recasting of Theme-Rheme
        5.3.2 Reversing of Theme-Rheme
    5.4 Thematic Progression and Its Translation
        5.4.1 Substitution
        5.4.2 Clarification
Chapter Six Summary
Reference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2 Term Lis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比选研究 ——以某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3 垃圾渗滤液来源及特性
    1.4 垃圾渗滤液常规处理工艺
    1.5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
2 乐昌市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现状分析
    2.1 乐昌市某垃圾填埋场概况
    2.2 渗滤液处理情况分析
    2.3 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存在问题
3 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工艺比选方法构建
    3.1 概述
    3.2 模糊层次分析法
    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3.4 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垃圾渗滤液工艺比选中的应用
    4.1 垃圾渗滤液比选工艺概述
    4.2 备选工艺简介
    4.3 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垃圾渗滤液工艺比选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新化垃圾填埋场中晚期渗滤液处理工艺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垃圾渗滤液产生与性质
        1.1.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1.1.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1.1.3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1.1.4 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标准
    1.2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及应用现状
    1.3 膜滤浓缩液的产生
    1.4 膜滤浓缩液常见处理方法
        1.4.1 回灌法
        1.4.2 膜蒸馏
        1.4.3 蒸发
        1.4.4 混凝处理
        1.4.5 氧化法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渗滤液处理工艺的选择
    2.1 渗滤液处理工艺选择依据
        2.1.1 新化垃圾填埋场简介
        2.1.2 新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
    2.2 原有渗滤液处理技术
        2.2.1 原有渗滤液处理工艺
        2.2.2 原有工艺主要构筑物
        2.2.3 原有工艺运行效果
        2.2.4 原有工艺存在的问题
    2.3 渗滤液处理工艺改造方案研究
        2.3.1 改造思路
        2.3.2 渗滤液处理工艺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造后MBR+NF+RO工艺的生产性试验
    3.1 工艺概述
        3.1.1 调节池
        3.1.2 MBR系统
        3.1.3 纳滤系统
        3.1.4 反渗透系统
        3.1.5 浓缩液的处理
    3.2 出水标准和检测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3.2.1 出水标准
        3.2.2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3.3 生产运行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组合工艺运行效果及分析
        3.3.2 MBR系统处理效果及分析
        3.3.3 纳滤处理效果及分析
        3.3.4 反渗透处理效果及分析
    3.4 不同季节下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滤以及反渗透浓缩液处理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分析检测项目及其方法
    4.2 混凝试验
        4.2.1 混凝剂的筛选
        4.2.2 初始pH值对PFS混凝效果的影响
        4.2.3 PFS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2.4 助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2.5 混凝出水水质结果分析
    4.3 氧化试验
        4.3.1 H_2O_2氧化法对混凝出水处理效果研究
        4.3.2 Fenton高级氧化法对混凝出水处理效果研究
        4.3.3 氧化法出水水质结果分析
    4.4 浓缩液处理工艺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温江区永盛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成都市垃圾填埋与处置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所处区域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水文水系
        2.1.3 土地利用规划
    2.2 永盛垃圾填埋场基本情况
        2.2.1 历史由来
        2.2.2 垃圾堆体分区
        2.2.3 垃圾填埋区域现状
        2.2.4 垃圾填埋场外环境调查范围
        2.2.5 环境敏感点分布
        2.2.6 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关系
    2.3 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整治必要性
        2.3.1 主要环境问题
        2.3.2 整治必要性
3 垃圾填埋场改造设计研究
    3.1 研究区域垃圾量分析
        3.1.1 土壤采样点布置
        3.1.2 采样方式
        3.1.3 钻探记录分析
        3.1.4 垃圾化学性质测试
        3.1.5 填埋场场龄推断
        3.1.6 垃圾组分推断
        3.1.7 垃圾量预测
    3.2 堆体改造位置方案设计
        3.2.1 改造方案介绍与比选
        3.2.2 清运方案可行性
    3.3 垃圾分区开挖设计
        3.3.1 A区
        3.3.2 B区
        3.3.3 C区
        3.3.4 D区
    3.4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设计
        3.4.1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
        3.4.2 渗滤液的形成
        3.4.3 渗滤液产生量预测
        3.4.4 渗滤液下渗量及存量预测
        3.4.5 填埋场底层防渗设计
        3.4.6 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
        3.4.7 渗滤液井设计
        3.4.8 封场后渗滤液量预测
        3.4.9 封场后渗滤液中COD预测
        3.4.10 封场后渗滤液中氨氮预测
    3.5 填埋气收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3.5.1 填埋演化分析
        3.5.2 填埋气中甲烷量预测
        3.5.3 填埋气体收集方案
        3.5.4 填埋气处理系统设计
    3.6 堆体整形设计
        3.6.1 堆体整形要求
        3.6.2 整形设计
    3.7 封场覆盖系统设计
        3.7.1 基础层
        3.7.2 排气层
        3.7.3 防渗层
        3.7.4 排水层
        3.7.5 覆土层
        3.7.6 封场覆盖系统分层
    3.8 场区排水设计
        3.8.1 设计降雨量计算
        3.8.2 排水能力计算
        3.8.3 排水沟设计算
    3.9 工程造价
    3.10 工程造价表
4 环境影响分析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4.1.1 施工期废水的影响
        4.1.2 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1.3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4.2 运行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2.1 填埋气对周围的环境影响
        4.2.2 填埋场景观与周围不协调的影响
    4.3 生态影响
    4.4 环境保护措施
5 项目实施的环保对策及成效
    5.1 施工期对策措施
        5.1.1 施工期垃圾清运
        5.1.2 覆盖层施工期间
    5.2 建成后永盛垃圾填埋场成效
        5.2.1 空气采样分析
        5.2.2 边坡改造分析
        5.2.3 排水系统改造分析
        5.2.4 填埋气导气设施改造分析
    5.3 改造后的正效应分析
        5.3.1 与周围环境的相容性分析
        5.3.2 环境正效应分析
        5.3.3 环境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设计相关图件
作者简介

(10)《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编制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标准化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填埋场生态修复文献计量学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总体趋势
    2.3 国家和地区分布
    2.4 机构和期刊分布
    2.5 研究热点
    2.6 本章小结
3 填埋场现状调查技术条文编制研究
    3.1 填埋场地调查特点
    3.2 工作程序研究
    3.3 调查内容研究
    3.4 本章研究形成的主要技术条文
    3.5 本章小结
4 原位好氧修复技术条文编制研究
    4.1 渗滤液回灌研究
    4.2 气体注入及运移研究
    4.3 本章研究形成的主要技术条文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港边田路地块场地调查
    5.1 项目背景
    5.2 初步调查
    5.3 环境问题识别
    5.4 布点与采样
    5.5 场地调查结果
    5.6 风险评估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土地处理的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基础研究[D]. 张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GIS-AHP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分析[D]. 张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D]. 龙滔.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5]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D]. 黄俊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6]英汉科技文本中主述位结构的翻译策略 ——以《固体废物处理》第四、五章翻译为例[D]. 何容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7]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比选研究 ——以某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为例[D]. 李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新化垃圾填埋场中晚期渗滤液处理工艺改造研究[D]. 龚魁彦. 湖南大学, 2019(07)
  • [9]温江区永盛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D]. 刘欣聪.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10]《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编制及案例研究[D]. 董仁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土地处理的可行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