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硅在稳压电源应用中的问题

可控硅在稳压电源应用中的问题

一、晶闸管在电力稳压源应用中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龙彦卿[1](2021)在《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号源是一种常用于各大实验室及教学等场所,能为其他设备提供低噪声的标准电信号的供电仪器。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科研生产环境,如高校实验室、航空、军工等,对供电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最常用的指标便是噪声水平与精度。而近几年以来,这些高精度仪器的主要来源是海外市场进口,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生产水平,国内的生产厂家仍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外。在这种环境下,本文设计了一种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借此为信号源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新的竞争力与突破。通过对比近几年来国内外产品各指标性能,在设计过程中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性,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在现有实验室对于高标准信号源的应用背景下,为实现四象限程控信号源,该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思想,主要内容如下:(1)信号源部分采用多级稳压方法,对传统信号源的开关稳压或线性稳压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其中前级稳压采用与开关稳压功能相近的工频变压器,主要实现交流信号与直流信号的转换,再经整流滤波进行初步稳压;而后级稳压利用线性稳压的高精度低噪声,对前级稳压输出的直流信号做二次稳压处理,同时利用TDA72XX功放的内部结构实现模块的四象限输出功能。TDA72XX的主从并联式结构与LM3XX的组合使用则可以提高其功率输出与带载能力。(2)核心控制部分采用ARM处理器芯片与FPGA芯片共同组成的多核心控制方案,对于普遍采用的单核ARM核心或单核FPGA核心更具有优势。其中ARM处理器的主要功能为信号采集获取、信号处理及滤波等功能,FPGA则控制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与输出等功能,两者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共同承担模块的核心控制功能。(3)控制部分则通过调理电路与高精度模数转换,实现内部数据采集、测量与显示。利用16位高速双通道DAC8552与24位同步采样∑-△型AD77XX,使模块满足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稳定可靠的内部测量。

王志盛[2](2021)在《发电机励磁系统在线故障诊断边缘代理装置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励磁系统是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给发电机转子提供励磁电流,使发电机系统可靠、安全、稳定的生产电能。所以励磁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励磁功率单元又是励磁系统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励磁功率单元进行故障诊断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励磁功率柜大部分都没有在线故障诊断系统,所以晶闸管发生故障后,装置侧不具备复杂的故障诊断功能,而且录波数据又不能实时传送到远方监控层进行处理。因此,会导致故障诊断不及时从而给电力系统稳定性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近几年来,因为边缘计算技术和广域测量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逐渐兴起,而且它可以在数据源侧高精度地同步被监测回路的实时运行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然后将处理的信息存储下来并打上时间戳,之后便通过网络通道将电网的全局动态信息返回到远方监控层。于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边缘计算的网络架构,设计了励磁系统在线故障诊断边缘代理装置。首先,本课题使用SIMULINK搭建了单桥励磁功率单元的模型,并对励磁功率单元晶闸管的典型故障进行了分类和仿真分析,提取了励磁电压的面积特征值并总结了单桥的故障诊断算法。在单桥的基础上,对双桥励磁功率单元的典型故障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提取了励磁电流特征值,为后面的模糊神经网络算法提供数据处理支撑。然后选定英创公司的ESM3352工控主板作为边缘代理装置的上位机,下位机的主控芯片则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10。在下位机的硬件电路方面,主要设计了励磁电压和励磁电流的采样电路、GPS信号采集电路、录波数据存储电路以及RS485通信电路等。其次,本文设计了边缘代理装置的软件功能。首先,对下位机的软件功能进行设计,在CCS3.0编程环境下分别编写了基于GPS的广域测量技术程序、基于同步时窗技术的AD采样程序、以及RS485的通信程序;接着在Eclipse开源IDE平台下,用LINUX-C实现上位机的软件功能,其中包括励磁功率单元的故障诊断程序、MODBUS-RTU通信协议程序、录波文件存储程序等。对于远方监控层来说,则采用MATLAB-GUI来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从而实现向下读取边缘代理装置的录波数据,并把励磁功率单元的运行状态展示到界面上,再向上将录波数据存入到SQLSever2008r2数据库。最后在云桥电站实验平台进行了单桥励磁功率单元的在线故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励磁系统在线故障诊断边缘代理装置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此外,对于双桥的励磁功率单元故障,以励磁电流特征值为基础,使用模糊神经网络算法作为手段来进行故障诊断,根据仿真试验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

刘乾易[3](2020)在《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电愈发呈现出交直流混合的形态,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系统、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等。相比于传统电网,此类电力电子化系统面临着更为复杂与多样的电能质量问题:一方面,各类电能变换装置,如整流器、逆变器、直流变换器等,可为电力用户与公共电网贡献灵活可控的电能输送与分配;另一方面,此类装置之间以及与公共电网间存在的电能质量交互作用问题时刻威胁着电力用户与公用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其对电网动态特性的影响也趋于复杂,不仅给电力系统带来了谐波污染、谐波谐振等问题,而且造成电气设备运行效率低、运行性能下降等次生危害。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电能优化与控制(51822702)”、面上项目“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方法研究(51377001)”和作者主持的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CX2018B167)”,围绕“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这一主题对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湖南、广西和重庆等地的电解锰厂、风电场、光伏电站作为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采集得到的大量电能质量实测数据,系统地研究了其主变压器电能质量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以处理某电解锰厂的过流跳闸问题为例详细介绍了当前电能质量治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之处。(2)提出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谐波责任评估方法。基于某电解锰厂实测数据,衡量了锰厂谐波排放对公用电网造成的影响程度。根据连续一周内被测锰厂与电网公共连接点的电压分布规律,采用三种典型概率分布函数对特征停产日的分时段谐波电压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利用K-S检验方法获取拟合优度并辨识出最优拟合函数,建立停产日的背景谐波电压仿真模型。根据该仿真模型对生产日的锰厂在公用电网母线上的谐波责任进行评估。该方法计算简单,能较为有效地确定电力用户对公用电网的谐波责任,为电力用户实施电能质量治理提供前期指导。(3)针对大电流/低电压的大功率工业供电系统,提出电力感应调控滤波方法。通过对变压器绕组的零阻抗设计,使谐波分量在二次绕组之间相互抵消,缩短谐波流通路径;有源滤波器起到对电网与负载之间谐波双向隔离的作用,提升滤波性能。建立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的三相等效电路模型,获得电网与负载双向谐波源对网侧电流的传递矩阵;揭示了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独特的滤波机理。值得注意的是,该三相电路分析方法对此类滤波器接入变压器系统具备通用性,能较为准确地获知变压器内部的谐波分布情况。应用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能有效改善变压器电气运行环境,降低运行损耗。(4)针对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运行特性,提出一系列虚拟阻抗综合控制策略。基于双向谐波传递矩阵,探讨了虚拟阻抗相位、幅值与滤波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了能实现最优谐波抑制效果的虚拟阻抗相位,据此提出了改进型四象限虚拟阻抗控制策略;根据实施感应滤波的双重零阻抗设计要求,提出一种零阻抗控制策略,使变流器对外模拟出负阻抗特性,提升了滤波器的品质因数;提出一种基于无源控制的谐波补偿电流主动注入式控制策略,该方法能实现对补偿电流的精准控制,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5)针对谐波污染严重、安装空间受限的环境,提出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建立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的三相电磁解耦等效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探讨了集成电抗耦合度、虚拟阻抗和谐波滤除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互感对滤波性能的影响,说明了集成电抗与感应滤波绕组集成于同一台变压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制了一台小功率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原理样机,介绍实验平台的基本结构,给出系统参数、控制代码和调试要点,探讨并分析了实验结果。(6)针对新能源电站并网工程,设计了两类升压站拓扑结构。提出了基于变压器集成滤波方法的两级电能质量治理层级构架,设计了一类由集成电抗变压器和感应滤波变压器作为核心设备的光伏电站拓扑结构;该层级构架将滤波电抗集成方法和电力感应滤波方法两大核心技术以一、二级滤波站的形式应用于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辅之以配套的有源/无源滤波装置,以实现并网点电能质量的综合提升。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该方法具备的抗扰动、谐振风险低、集成度高等优点。根据某包含两台主变压器的两期风电场并网升压站特殊拓扑结构,设计了共用式感应滤波装置以滤除来自两个风电场的谐波分量;该结构具有安装面积小、设备利用率高和滤波性能优于传统方法的特点。建立了该升压站的三相数学模型;在考虑两台主变压器参数对称与不对称的情况下,分别获得了其通用简化电路模型;进一步地,探讨了其滤波机理、运行特性以及实现条件;通过暂态仿真测试和长期实测结果说明了该结构在谐波抑制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方法深度挖掘了电力变压器的电磁潜能,结合电力电子装置,不仅有效实施了对电网/用户电能质量的双向治理、达成了电力运营商和电力用户双方利益共赢的需求,还从理论上降低了变流器的容量,实现高效低成本滤波。综上,本论文研究在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电能质量治理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安全高效并网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张丙可[4](2021)在《改善横向IGBT电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电子技术作为电能转换和传输的关键技术,推动着电动汽车、高铁等绿色产业和产品的快速发展。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凭借着高输入阻抗和低导通压降的特点,成为了电力电子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功率器件。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不断追求,IGBT已成为功率器件中最重要的核心器件之一。为实现电力电子系统智能化、集成化和小型化,研究人员提出了将功率器件外围电路,即控制电路、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集成在单个芯片的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mart power intergrated circuit,SPIC)。SPIC不仅可以实现电力电子系统智能化、小型化和集成化的要求,还可以极大减小单片功率器件在封装过程中引入的寄生效应。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得横向功率半导体器件成为SPIC中极具吸引力的选择。然而,由于横向功率器件的电流是横向分布在器件表面,占用较大面积,造成了横向功率器件相比纵向器件电流密度低、导通压降高的缺点。为实现横向功率器件更大电流密度、更低导通损耗,使智能功率模块向着低损耗、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本文基于陈星弼教授关于功率器件的理论研究,结合现有的器件理论与技术,为横向功率器件的优化提出了指导方向和思路,并给出了实际的器件结构设计,利用TCAD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主要对横向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lateral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LIGBT)进行了研究和设计。主要内容为:1.提出了一种为纵向和横向器件高压侧提供可调低压正电源的方案。该方案利用纵向器件和横向器件的结终端技术,结合陈星弼教授关于高压侧低压负电源的专利,利用电荷搬运的原理实现了高压侧4 V到13 V不同电压值的低压电源设计。横向功率器件研究中为改善器件性能需要在阳极侧引入低压电路,为了实现高压侧低压电路电源在智能功率模块中的集成,本设计通过采用简单的结构,提供了一种高压侧可实现不同电压值的稳定低压电源。2.提出了一种具有高的阴极侧电子注入的新型LIGBT。该结构利用晶闸管大电流的能力,使器件在导通时漂移区的电导调制效应得以加强;同时,阴极侧采用了双极型晶体管为器件提供电子电流,使得器件可以在低的阳极空穴注入效率下实现低的导通压降和关断损耗;另外,由于采用了二极管电压钳位的原理,阴极侧双极型晶体管集电极电位被钳位,确保了器件的电流饱和能力。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LIGBT相比,在相同的导通压降1.42 V下,提出结构的关断损耗可降低87.5%;而与具有自电导调制效应(self-adjust conductivity modulation)的SCM-LIGBT相比,本章提出的结构在导通压降为1.25 V时,关断损耗降低了34%。3.提出了一种无密勒平台的LIGBT结构。该结构通过增加为LIGBT提供开启电流的MOS管的栅氧厚度,减小了器件的密勒电容。同时利用晶闸管的正反馈作用减小了器件的厄尔利电压,使得传统LIGBT在开关过程中的密勒平台被完全消除,改善了栅极电阻对LIGBT开启时di/dt的控制能力,相比于同样采用增强型电导调制效应的SCM-LIGBT提高了49%。另外,该结构的饱和电流密度相比于采用二极管钳位的SCM-LIGBT结构减小了55%,使得器件的短路安全工作时间提高了374%。而且新结构中采用的槽栅MOS仅用于提供器件的开启电流,槽栅的工艺偏差并不会影响器件的性能。4.提出了一种阳极具有可调电阻的可逆导型IGBT(reverse-conducting-LIGBT,RC-LIGBT)。首先分析了实现RC-LIGBT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阳极侧可变电阻的设计对RC-LIGBT电学性能的影响。随后提出一种阳极侧采用P型槽栅实现可调电阻的新型RC-IGBT。该器件在正向导通时,可变电阻在低的阳极电压下具有足够大的值,从而消除了RC-LIGBT的电压折回现象;当阳极电压足够大时,可变电阻的阻值减小,器件的LDMOS模式开启,器件的电流能力下降而获得良好的短路性能。通过TCAD仿真表明,提出的RC-LIGBT完全消除了电压折回现象,相比于分离阳极短路LIGBT(separated-shorted-anode LIGBT,SSA-LIGBT),器件的面积大为减小,器件的短路工作时间提高了158.8%,关断损耗和关断时间分别减小了53%和53.5%。

张鹏[5](2020)在《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频率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互感器作为连接电力网络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关键纽带,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其传变性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的电压等级和容量不断增加,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已难以满足新一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数字电子式互感器受制于采样率,其截止频率并不高,适应不了高频信号的测量工作。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通过将测量到的模拟电信号就地转换为模拟光信号进行传输,具有动态范围大、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无需时间同步的独特优势。由于目前对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频率特性缺乏系统的研究,其宽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建立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模型,对其展开频率特性分析及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从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组成和实现原理出发,对传感头和光路传输系统分别进行了建模,推导了相应单元的传递函数。通过仿真电路模型发现,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截止频带可达到1MHz,即使对1MHz的高频行波信号也具有小于1μs的上升响应时间,该互感器对稳态及暂态信号都具有良好的传变特性,尤其在高频信号的传变上,其相较于数字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具有独特优势。为了验证建模和仿真的准确性,试制了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实物样机,并对该样机的稳态信号和暂态信号传变情况分别进行了测试。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得出了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确有1MHz的带宽,幅值误差和相角误差均满足电子式互感器的要求,尤其在高频信号测量方面表现较高的精准度,验证了建模的准确性。最后,将该互感器用在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上,根据该互感器所测信号进行选线表现出较高的准确度,证明了该类互感器的工程应用价值。

魏萍[6](2020)在《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电力负荷配置也越来越复杂,这给配网系统的供电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用户侧非线性负载的应用增大了电网的无功功率流动量,且引起系统三相不平衡,为此需引入无功补偿装置优化低压电网电能质量。STATCOM具有补偿灵活、高效节能等优点可满足现代电力系统要求。本文以城市低压配电网系统为研究背景,着力于解决非线性负载引起的无功和不平衡问题,对低压电网的STATCOM投入补偿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STATCOM的主电路拓扑结构选取,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以及高效性,选用三相四桥臂逆变桥型STATCOM,且对其工作特性和数学建模进行简单介绍。其次,STATCOM采用补偿电流检测法的坐标变换中需要引入锁相环,而传统锁相环PLL无法快速跟踪低压电网的电压相位变化,为此改进为双同步坐标变换解耦锁相环以提高计算过程的实时性和精准性,且引入分序法和坐标变换分离计算出负载电流中的正序、负序和零序分量以作为电流控制环的输入量。STATCOM补偿控制策略是其功能实现的重要环节,设计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电流环控制实现其补偿功能,电压环控制维持其稳定运行。对三相四桥臂STATCOM采用电流直接控制方法,其三组桥臂通过对分离出的正序、负序电流采用旋转坐标下的基于前馈解耦的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策略,可同时实现三相无功和不平衡补偿;其第四桥臂采用滞环比较控制策略对分离出的零序分量电流补偿,满足系统中线运行要求。由于STATCOM直流侧稳压控制抗扰动性差,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FuzzyPI电压闭环控制方法,将该控制器引入稳压控制改进装置的运行效率。采用的电流环控制可实现无功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的补偿功能,提出的电压环控制稳定直流侧电压,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该双环控制不仅达到实时无功补偿功能,还起到消除三相不平衡保持三相对称的作用,且抗干扰能力也被增强。最后,在MATLAB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低压配电网的STATCOM补偿系统模型,仿真结果可知,其在容性和感性无功的随机切换中可快速跟踪的无功动态补偿,且三相亦可快速实现不平衡补偿,改进补偿电流检测法和控制策略均满足系统的补偿实时性和精准性要求。

郎君[7](2020)在《大功率IGBT模块电磁干扰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蓬勃发展,而开关器件是电力电子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不断大功率化和高频化,它们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也日益严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是一种全控型混合器件,由于其开关频率高、控制方便、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等优点,IGBT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但同时由其开关过程中的高dv/dt和di/dt而引发的相关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也越来越无法忽视。因此对于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关过程中产生的EMI的仿真及实验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为此本文以Infineon公司的FF1400R17IP4半桥双IGBT模块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关行为特性、导通瞬态过程中产生的EMI进行了仿真与实验研究。本文首先对IGBT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所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接着详细分析了IGBT的静态特性和开关行为特性,指出了开关过程中产生EMI的高电压、高电流变化率从何而来。并采用基于有限元分析法的Ansys软件对所研究的大功率IGBT模块进行了参数化建模,从而对其开关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同时验证了模型建立的正确性。接着,本文在Ansys软件的Maxwell模块中建立了相应实体三维模型,对IGBT的开关暂态磁场分布情况及其干扰特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对应的瞬态磁场分布云图。在进一步对IGBT与散热器进行建模仿真后,获得了其磁场分布图以及IGBT模块与散热器周围场范围内的磁场时域波形图。然后针对双脉冲测试条件下的大功率IGBT模块运行情况,利用Simplorer与Q3D分别进行双脉冲电路和IGBT模型的搭建,通过联合仿真分析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情况,得到了IGBT模块各引脚处的电流波形图以及IGBT模块的电流分布图。仿真结果对IGBT模块设计及其电磁兼容性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对IGBT模块辅助电路以及周围其他元器件的布局设置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在双脉冲测试实验条件下,使用罗氏线圈测量得到了IGBT模块各引脚电流,定性分析了其产生的电磁干扰情况,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及实验的正确性。本论文有图81幅,表1个,参考文献80篇。

李琛[8](2020)在《基于有源栅极驱动的IGBT并联均流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由于其拥有成熟的结构以及控制技术,是目前电力电子设备所采用的主要功率器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IGBT工艺和性能不断提升,但单模块IGBT的热特性和通流能力仍受到硅材料自身的限制,不能满足大功率装置的需求。从成本、扩展性等方面而言,IGBT模块的并联是现阶段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设计应用的最佳方案之一。在理想的并联情况下,每个IGBT的工作电流应相等,然而由于电路的非对称性、器件参数的差异以及驱动信号的不同步等原因,IGBT的并联使用一直存在均流问题,这也是电力电子设备长期工作的安全隐患。因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IGBT并联时的动态与静态均流性能,有利于IGBT并联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本文针对IGBT模块的并联使用,以驱动控制为主要手段,采用驱动信号延迟和电流斜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并联支路的动态电流均衡度。信号延迟部分采用模拟电路,将并联IGBT电流变化的延迟时间反馈给驱动信号进行补偿,最终使并联电流同步上升/下降;电流斜率控制利用当前工作周期的开关特性与参考值的偏差,调整下一个周期的开关特性。同时利用有源栅极电压驱动结合平均电流法改善并联IGBT的静态电流分布。分析了IGBT的动态开关特性以及静态输出特性,明确了不对称并联支路的静态与动态电流波形差异,探究了IGBT芯片特性、栅极电阻、驱动信号以及回路寄生参数对并联电流分布的影响,确定了驱动电路的设计依据。设计制作了IGBT有源栅极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能够输出可变电压并控制流过IGBT电流斜率,通过测试平台进行实验,验证了信号延迟及电流斜率控制的可行性,两个方法的结合有利于降低动态电流的不均衡程度。通过MATLAB软件对闭环均流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明确了闭环均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以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为核心控制器,结合软硬件设计进行了FF300R17KE4模块的并联均流控制实验,实现了两个并联模块的电流均衡,进一步验证了有源驱动电路及均流控制的有效性。

廖鸣宇[9](2020)在《低电流启动交错并联Boost型PFC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对电网带来谐波干扰,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谐波污染问题,提高设备功率因数。Boost电路因其结构、驱动电路简单,输入电流脉动小等优点常作为PFC变换器拓扑,采用多路Boost PFC交错并联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功率等级、降低功率器件电流应力,还能进一步降低输入和输出电流纹波,减小滤波器和电容器体积,在大功率应用场合优势非常明显。但PFC在启动时中对输出电容的预充电过程会造成较大的浪涌电流,增加功率器件电流应力,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常用的浪涌电流抑制电路体积大,可靠性低。本文在研究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工作原理与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浪涌电流抑制电路的实现方式,提出一种低电流启动交错并联Boost型PFC变换器。首先,阐述了PFC技术的分类和发展趋势,介绍Boost PFC拓扑结构和工作模态,计算主电路参数和损耗分布,分析不同工作模式的控制方法和电感电流合成方式,对CCM模式下Boost PFC小信号建模并设计补偿电路。其次,设计了一种晶闸管浪涌电流抑制电路,有效减小了Boost PFC启动浪涌电流和功率器件的电流应力,详细介绍了该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对比研究了低浪涌电流和恒定浪涌电流的实现方式和效果,此外,根据建立的启动时间和浪涌电流的关系,得到了最优浪涌电流抑制方案,在抑制浪涌电流的同时,可以获得良好动态响应。最后,使用TI公司芯片UCC28070设计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并基于MicroChip公司PIC16F1704控制芯片设计了Boost PFC的浪涌电流抑制电路。搭建了一台功率1kW的实验样机(输入85-265VAC,输出400VDC)。为保证该PFC电路的拓展性,顺应工业化模块电源发展需求,实验样机按照模块电源指标设计,通过分步调试,获得反应工作状态的实验波形,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徐川[10](2020)在《级联式STATCOM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工业生产和生活需求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普通的无功补偿装置已不能满足高电压、大容量的要求,而多电平技术的提出,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采用多电平拓扑结构的级联式STATCOM(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是变流技术和大功率开关器件结合的补偿装置,良好的补偿性能和动态响应,使其成为当下人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虽然级联式STATCOM结构简单且补偿范围更广,在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以及故障处理等问题上,依然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首先论述了STATCOM发展过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常用多电平拓扑结构和调制技术,因为级联H桥STATCOM的拓扑结构,不仅减少了开关频率,而且能够减少谐波,扩展容量更简单,所以选择级联H桥拓扑结构和载波相移脉宽调制技术(CPS-SPWM)。通过建立级联式STATCOM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并推导出级联式STATCOM在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为设计和分析控制,提高系统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级联式STATCOM各单元的不同损耗差异直接影响到直流侧电压的平衡,所以文中在实现系统无功补偿的同时,解决级联式STATCOM直流侧电压的不平衡也是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提高级联式STATCOM稳态情况的补偿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文中采用分层控制的策略,分别从总直流侧电压、相间直流母线电压和H桥子模块电容电压进行控制,相间通过零序电压注入使得有功功率合理分配,通过有功矢量叠加达到H桥子模块电容电压的平衡。并且对控制策略和稳压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效果良好,无功补偿性能稳定。最后对级联式STATCOM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并且对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二、晶闸管在电力稳压源应用中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晶闸管在电力稳压源应用中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2.1 国内发展态势
        1.2.2 国外发展态势
        1.2.3 发展方向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任务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模块总设计方案
    2.1 模块总体介绍
    2.2 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性能需求分析
    2.3 设计重难点
    2.4 方案设计对比
    2.5 总体方案选择
        2.5.1 硬件设计方案
        2.5.2 软件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
    3.2 前级稳压电路
        3.2.1 EMI滤波电路
        3.2.2 工频变压器设计
    3.3 整流电路
    3.4 后级稳压电路
        3.4.1 四象限实现
        3.4.2 采样反馈
    3.5 四象限档位调整
    3.6 多核控制系统
        3.6.1 信号调理部分
        3.6.2 模数转换
        3.6.3 ARM控制核心
        3.6.4 FPGA控制核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设计总方案
    4.2 软件工作流程
    4.3 数模转换
    4.4 模拟采样
    4.5 软件校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路仿真及性能测试
    5.1 前级稳压仿真
        5.1.1 EMI滤波仿真
        5.1.2 工频变压器仿真
    5.2 整流电路仿真
    5.3 调理电路测试
    5.4 性能指标测试
        5.4.1 基本测试
        5.4.2 电流输出测试
        5.4.3 电压输出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发电机励磁系统在线故障诊断边缘代理装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励磁系统故障诊断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边缘计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励磁功率单元故障诊断方法及仿真分析
    2.1 MATLAB简介
    2.2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模型及仿真分析
        2.2.1 励磁功率单元电路工作原理
        2.2.2 励磁功率单元故障类型划分
        2.2.3 励磁功率单元故障原理分析及其故障仿真波形
        2.2.4 励磁功率单元故障特征提取与定位
    2.3 双桥并列运行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仿真分析
        2.3.1 双桥励磁功率单元故障原理与故障分类及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节
3 发电机励磁系统故障诊断边缘代理装置硬件设计
    3.1 边缘代理装置的系统架构
        3.1.1 边缘计算简介
        3.1.2 边缘代理装置的网络架构
    3.2 边缘代理装置硬件设计的总体方案
    3.3 边缘代理装置下位机的数据采样模块
        3.3.1 励磁功率单元输出的励磁电流采集电路
        3.3.2 励磁功率单元输出的励磁电流采集电路
    3.4 GPS信号与脉冲信号采集电路
    3.5 故障数据存储电路
    3.6 下位机RS485 通信模块
    3.7 下位机硬件电路的总体架构
    3.8 基于英创ESM3352 工控主板的上位机硬件平台
    3.9 本章小结
4 边缘代理装置的故障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软件开发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1.1 基于GPS广域测量技术
        4.1.2 基于同步时窗的AD采样程序
        4.1.3 RS485 通信程序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2.1 与下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4.2.2 单桥励磁功率单元的故障诊断与定位算法程序
        4.2.3 单桥故障编码
        4.2.4 COMTRADE格式的故障录波文件的存储程序
        4.2.5 LCD显示模块程序
        4.2.6 搭建FTP服务器
    4.3 基于MATLAB-GUI的远方监控层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3.1 MATLAB-GUI概述
        4.3.2 与边缘代理装置的通信程序
        4.3.3 显示界面程序设计
        4.3.4 与SQLSever2008R2 数据库的通信程序
    4.4 励磁系统在线故障诊断边缘代理装置的实验
    4.5 本章小节
5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双桥励磁功率单元典型故障算法
    5.1 模糊理论概述
        5.1.1 模糊集合与隶属度
        5.1.2 模糊逻辑推理
    5.2 模糊神经网络
        5.2.1 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5.2.2 模糊计算因子
        5.2.3 模糊化
        5.2.4 “IF-THEN”规则
        5.2.5 反模糊化
    5.3 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的仿真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业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问题
        1.1.1 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
        1.1.2 新能源并网系统
    1.2 工业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现状
        1.2.1 无源滤波方法
        1.2.2 有源滤波方法
        1.2.3 基于变压器滤波方法
        1.2.4 电力感应滤波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整流系统谐波问题研究
    2.1 背景谐波模型
        2.1.1 测量背景
        2.1.2 实测数据分析
        2.1.3 概率分布特性
        2.1.4 背景谐波电压概率分布模型
        2.1.5 背景谐波电压幅值仿真
    2.2 谐波责任评估
        2.2.1 谐波责任
        2.2.2 基于叠加法则的谐波责任评估方法
        2.2.3 仿真结果
    2.3 工业应用电能质量问题案例分析
        2.3.1 被测工厂供电背景
        2.3.2 测量结果分析
        2.3.3 电能质量问题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3.1 系统拓扑
    3.2 数学模型及谐波传递特性
        3.2.1 基本电流关系
        3.2.2 谐波域数学模型
    3.3 滤波特性分析
        3.3.1 滤波机理
        3.3.2 评价指标
        3.3.3 滤波性能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四象限虚拟阻抗综合控制策略设计
        4.1.1 控制策略简述
        4.1.2 四象限虚拟阻抗控制性能探讨
        4.1.3 实验验证
    4.2 零阻抗综合控制策略设计
        4.2.1 零阻抗控制
        4.2.2 实验验证
    4.3 无源控制策略设计
        4.3.1 系统拓扑
        4.3.2 滤波系统数学建模
        4.3.3 滤波系统无源控制设计
        4.3.4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性能分析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5.1 滤波系统简述
        5.1.1 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拓扑
        5.1.2 集成滤波电抗型感应滤波变压器
    5.2 工作机理分析
        5.2.1 电磁解耦建模
        5.2.2 滤波性能分析
    5.3 系统设计
        5.3.1 控制策略
        5.3.2 变压器零阻抗设计
        5.3.3 解耦绕组设计
    5.4 实验平台研发
        5.4.1 样机简介
        5.4.2 控制实现
        5.4.3 仿真测试
        5.4.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治理工程实践研究
    6.1 光伏电站应用:变压器集成滤波方法
        6.1.1 光伏电站层级构架
        6.1.2 集成滤波箱式变压器
        6.1.3 感应滤波并网变压器
        6.1.4 工程实施与测试结果
        6.1.5 探讨
    6.2 风电场应用:带共用式滤波器的并联运行感应滤波变压器
        6.2.1 风电场背景介绍
        6.2.2 带共用式滤波器的并联运行感应滤波变压器建模
        6.2.3 滤波特性分析
        6.2.4 仿真分析
        6.2.5 现场测试
        6.2.6 探讨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研究生学习期间申请的专利与软着
附录 C 研究生学习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 D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获荣誉
附录 E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参加科研竞赛

(4)改善横向IGBT电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能源发展的背景
        1.1.1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
    1.2 功率半导体器件结构优化的关键技术
        1.2.1 改善器件阻断耐压的结构优化技术
        1.2.2 改善器件导通压降的结构优化技术
        1.2.3 改善器件瞬态特性的技术
    1.3 智能功率模块与横向IGBT器件
    1.4 本章小结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一种功率器件高压侧低压正电源的设计
    2.1 一种功率器件产生高压侧低压正电源的设计
        2.1.1 产生高压侧低压正电源的结构和原理
        2.1.2 产生高压侧稳定低压正电源的结构和原理
        2.1.3 高压侧稳定低压正电源电压值的设计
    2.2 功率器件高压侧低压正电源的设计与仿真
        2.2.1 OPTVLD终端侧低压负电源及IGBT元胞的设计和仿真
        2.2.2 高压侧低压正电源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2.2.3 高压侧稳定低压正电源的设计和仿真
        2.2.4 实现高压侧稳定低压正电源不同电压值的的设计和仿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具有增强型电导调制效应的LIGBT设计
    3.1 改善LIGBT器件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折中关系的理论分析
        3.1.1 双极型PNP晶体管导通压降的分析
        3.1.2 LIGBT导通压降与关断损耗折中关系的分析
    3.2 增强型电导调制效应SOI-LIGBT的设计与分析
    3.3 增强型电导调制效应SOI-LIGBT的特性仿真
        3.3.1 器件稳态特性分析
        3.3.2 器件关断特性分析
        3.3.3 工艺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无密勒平台的LIGBT设计
    4.1 改善LIGBT瞬态特性的理论分析
        4.1.1 密勒电容对器件开启特性的影响
        4.1.2 器件短路能力的分析
    4.2 一种无密勒平台的SOI-LIGBT
        4.2.1 器件的结构和原理
        4.2.2 器件的仿真分析
        4.2.2.1 器件的耐压特性分析
        4.2.2.2 器件稳态导通时的特性分析
        4.2.2.3 器件开启特性分析
        4.2.2.4 工艺误差对器件稳态和开启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新型可反向导通的SOI-LIGBT的研究
    5.1 RC-LIGBT的原理
        5.1.1 RC-LIGBT的设计原理和理论指导
        5.1.2 RC-LIGBT阳极侧可变电阻的选择和设计
    5.2 一种阳极侧具有自偏置电阻的RC-LIGBT
        5.2.1 器件的结构和原理分析
        5.2.2 器件的仿真分析
        5.2.2.1 器件的耐压特性
        5.2.2.2 器件的正向稳态导通特性分析
        5.2.2.3 器件的反向稳态导通特性分析
        5.2.2.4 器件的瞬态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频率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模拟光电式ECT工作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传感头原理及频率特性分析
    2.1 有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感头介绍
        2.1.1 LPCT传感头
        2.1.2 罗氏线圈传感头
    2.2 罗氏线圈建模
        2.2.1 罗氏线圈集中参数建模
        2.2.2 罗氏线圈分布参数建模
        2.2.3 罗氏线圈参数模型对比
    2.3 罗氏线圈参数计算及工作状态
        2.3.1 电气参数计算
        2.3.2 罗氏线圈工作状态
    2.4 预处理单元建模及仿真
        2.4.1 放大电路
        2.4.2 积分电路
        2.4.3 滤波电路
    2.5 传感头整体频率特性
        2.5.1 稳态信号传变
        2.5.2 暂态信号传变
    2.6 小结
第三章 传输光路频率特性分析
    3.1 电光转换
        3.1.1 运放频带限制分析
        3.1.2 LED频率响应分析
    3.2 光纤传输
        3.2.1 吸收损耗
        3.2.2 色散损耗
        3.2.3 光纤整体损耗
        3.2.4 相位延迟
    3.3 光电转换
        3.3.1 光电二极管频率特性分析
        3.3.2 运放频带限制分析
        3.3.3 寄生电容频率限制分析
        3.3.4 相位补偿的频率限制分析
    3.4 光路传输系统的传变特性测试
        3.4.1 稳态信号传变测试
        3.4.2 暂态信号传变测试
        3.4.3 误差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频率特性分析及应用
    4.1 取能电源设计
        4.1.1 自适应取能电源控制原理
        4.1.2 电路实现及性能测试
    4.2 试验平台搭建
        4.2.1 硬件部分
        4.2.2 软件部分
    4.3 模拟光电式ECT频率特性分析
        4.3.1 整体特性分析
        4.3.2 稳态信号传变
        4.3.3 暂态信号传变
        4.3.4 测试数据分析
    4.4 模拟光电式ECT在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4.4.1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原理
        4.4.2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应用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6)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无功补偿装置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低压配电网STATCOM无功补偿系统
    2.1 STATCOM无功补偿系统
    2.2 STATCOM主电路的基本结构
        2.2.1 STATCOM拓扑结构
        2.2.2 补偿原理
        2.2.3 工作特性
    2.3 主电路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补偿电流检测算法
    3.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3.1.1 瞬时无功功率
        3.1.2 i_p-i_q检测法
    3.2 无功电流检测与电网电压锁相
    3.3 改进无功电流检测法
        3.3.1 双同步坐标变换解耦的锁相环
        3.3.2 零序补偿电流分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补偿控制策略
    4.1 STATCOM电流电压闭环控制系统
        4.1.1 交流侧电流控制
        4.1.2 直流侧电压控制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I稳压控制
    4.3 基于前馈解耦的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控制
        4.3.1 前馈解耦算法
        4.3.2 正负序电流分离
        4.3.3 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TATCOM补偿系统仿真
    5.1 仿真软件补偿系统建模
        5.1.1 MATLAB软件
        5.1.2 STATCOM建模参数
        5.1.3 低压配电网补偿系统建模
    5.2 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大功率IGBT模块电磁干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磁干扰源与仿真理论介绍
    2.1 电磁干扰来源
    2.2 理论分析和仿真软件
    2.3 本章小结
3 IGBT开关行为特性
    3.1 IGBT简介
    3.2 IGBT的静态特性
    3.3 IGBT的开关特性
    3.4 IGBT开关行为特性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功率IGBT模块电磁干扰特性仿真分析
    4.1 IGBT仿真难点
    4.2 IGBT模块电磁暂态仿真分析
    4.3 IGBT模块与散热器仿真分析
    4.4 基于Simplorer与 Q3D联合的IGBT暂态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有源栅极驱动的IGBT并联均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并联均流研究现状
        1.2.1 器件降额法
        1.2.2 阻抗匹配法
        1.2.3 有源均流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并联IGBT理论分析
    2.1 IGBT物理结构
    2.2 IGBT的动态过程分析
    2.3 并联均流的影响因素
        2.3.1 静态电流均衡的影响因素
        2.3.2 动态电流均衡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有源驱动电路及实验平台设计
    3.1 基于信号延迟法的驱动电路设计
    3.2 输出可变电压的驱动电路设计
    3.3 驱动电路及实验平台设计
        3.3.1 驱动电路设计
        3.3.2 实验平台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均流控制策略
    4.1 控制原理
    4.2 控制策略
    4.3 控制方法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并联均流实验
    5.1 驱动电路测试
    5.2 并联均流控制
        5.2.1 驱动信号不同步造成的电流不均
        5.2.2 非对称并联电路造成的电流不均
        5.2.3 并联均流控制缺陷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低电流启动交错并联Boost型PFC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谐波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1.2 谐波的定义和抑制标准
        1.1.3 抑制谐波的措施
    1.2 功率因素校正技术概况
        1.2.1 功率因数校正的定义
        1.2.2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现状
    1.3 功率因素校正电路启动浪涌电流概述
        1.3.1 浪涌电流产生的原因
        1.3.2 浪涌电流的危害
        1.3.3 国内外抑制浪涌电流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
    2.1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
        2.1.1 拓扑结构
        2.1.2 模态分析
        2.1.3 DCM模式电感电流纹波分析
    2.2 交错并联Boost PFC损耗分析
        2.2.1 电感损耗分析
        2.2.2 MOSFET损耗分析
        2.2.3 快恢复二极管损耗分析
    2.3 主电路参数设计
        2.3.1 PFC电感设计
        2.3.2 输出电容设计
        2.3.3 功率器件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交错并联Boost PFC控制策略与小信号建模
    3.1 Boost PFC控制策略分析
        3.1.1 CCM模式控制方法
        3.1.2 DCM模式控制方法
        3.1.3 CRM模式控制方法
        3.1.4 控制电路实现方式
    3.2 典型系统
        3.2.1 典型I型系统
        3.2.2 典型II型系统
    3.3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小信号建模与环路补偿
        3.3.1 Boost PFC电路的小信号建模
        3.3.2 电流环建模与补偿设计
        3.3.3 电压环建模与补偿设计
    3.4 仿真模型搭建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PFC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4.1 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4.1.1 系统总体结构
        4.1.2 电路工作原理
        4.1.3 控制策略
        4.1.4 浪涌电流抑制电路设计
    4.2 浪涌电流抑制电路特性分析
        4.2.1 浪涌电流与启动时间关系
        4.2.2 恒定浪涌电流实现方式
        4.2.3 稳态晶闸管不可控特性实现方式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样机设计与实验数据分析
    5.1 引言
    5.2 硬件电路设计
        5.2.1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5.2.2 辅助供电设计
        5.2.3 保护电路设计
        5.2.4 系统并联均流电路设计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0)级联式STATCOM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静止同步补偿器的结构和特点
    1.3 STATCOM现状
        1.3.1 STATCOM国内外现状
        1.3.2 STATCOM主拓扑研究现状
        1.3.3 直流侧电压平衡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级联式STATCOM系统分析和调制策略
    2.1 STATCOM的工作原理
    2.2 级联式STATCOM的数学模型
    2.3 级联式STATCOM的工作原理
    2.4 级联式STATCOM的调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联式STATCOM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
    3.1 级联式STATCOM电容电压不平衡原因
    3.2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和无功电流检测
        3.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3.2.2 无功电流检测
    3.3 级联式STATCOM解耦条件
    3.4 级联式STATCOM直流侧电压分层控制
        3.4.1 级联式STATCOM总直流侧电压控制
        3.4.2 相间直流母线电压控制
        3.4.3 H桥子模块电容电压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联式STATCOM仿真研究
    4.1 级联式STATCOM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1.1 电源及负载模块
        4.1.2 级联式STATCOM主电路模块
        4.1.3 级联式STATCOM无功电流检测模块
        4.1.4 PWM信号产生模块
        4.1.5 直流侧电压控制模块
    4.2 级联式STATCOM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级联式STATCOM硬件设计与实验验证
    5.1 级联式STATCOM硬件设计
        5.1.1 主电路参数选择
        5.1.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2 级联式STATCOM实验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晶闸管在电力稳压源应用中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四象限程控信号源模块设计[D]. 龙彦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发电机励磁系统在线故障诊断边缘代理装置研发[D]. 王志盛.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研究[D]. 刘乾易. 湖南大学, 2020
  • [4]改善横向IGBT电学性能的研究[D]. 张丙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模拟光电式电流互感器频率特性分析[D]. 张鹏.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6]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D]. 魏萍.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7]大功率IGBT模块电磁干扰特性研究[D]. 郎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有源栅极驱动的IGBT并联均流控制研究[D]. 李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低电流启动交错并联Boost型PFC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廖鸣宇.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10]级联式STATCOM控制策略研究[D]. 徐川.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可控硅在稳压电源应用中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