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我国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一、我国高粱一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芳[1](2021)在《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文中提出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杂种优势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可多次刈割利用,是重要的一年生饲用作物。但因其幼嫩茎叶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氰酸,家畜采食过量易产生中毒现象。因而培育低氢氰酸含量的高丹草是重要育种目标。在课题组前期对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主效QTL PA7-1定位研究基础上,我们用高丹草(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对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定位研究发现了另一个相关的主效QTL PA 7-2。进而采用BSA-SSR方法和低氢氰酸含量目标性状QTL侧翼的SSR标记,从高丹草群体1200个分离单株中筛选建立了等位基因重组QIRs群体,经套袋自交得到F3分离群体,并从中筛选出130个F3重组株构建了精细定位群体。本试验重点对PA 7-1和PA7-2这两个主效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的1200个F2群体单株中各选10个低氰与高氰植株的DNA等量混合建立基因池,并以亲本为对照筛选得到SSR适宜引物11对。用这11对引物对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多态性条带位点253个。2.利用这253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基于高丹草F2群体的连锁群图谱,其覆盖基因组长度211.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M。QTL定位检测到4个与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的QTLs,只有PA 7-1和PA 7-2为主效QTL,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7.4%和47.1%。3.采用QTL侧翼SSR标记对1200个F2单株进行筛选,分别建立了 2个PA 7-1和PA7-2的QIRs群体,各包含379和121个重组株。利用单粒传法分别获得了 F2:3群体,基于该群体再次进行QTL定位,验证了 PA7-1和PA7-2的稳定性。4.为缩短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区间,利用高丹草130个F3重组单株的精细定位群体分别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PA7-1确定在标记SORBI4G4-120和SORBI4G4-680之间,包含8个SSR标记;将PA7-2确定在标记Sobic.8g1-600和XM00242-400之间,包含6个SSR标记。5.对PA7-1的8个和PA7-2的6个SSR标记片段进行回收、纯化、测序及与已知的高粱基因组比对分析,首次建立了PA7-1和PA7-2高分辨率的物理图谱。将PA7-1确定在高粱第4号染色体的203.6 kb基因组区域内,该区间包含了 18个候选基因;将PA7-2确定在高粱8号染色体上18.4 kb和25.5 kb的区域内,以及该染色体上克隆BAC 88M4基因AY661656.1上,它们共包含了 5个候选基因。6.通过RT-PCR表达水平验证发现,PA7-1有2个基因XM 021458168.1和XP021313843.1,PA7-2有1个基因AY661656.1,这3个基因在低氰的父本红壳苏丹草和F2植株的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中均有显着表达,表明它们是调控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

贺春贵[2](2021)在《甜高粱概念辨析及栽培群概念在饲用高粱品种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甜高粱作为一种饲草作物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关研究和交流增多,但对甜高粱一词的应用、理解常不一致。本文参考国内外一些主要文献,概括提出了甜高粱常见的3种概念及其含义。其一,作为一个通俗概念,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中茎内含甜汁液、有甜味的任何一种或一类高粱;其二,作为植物分类学的概念,甜高粱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的特定种、亚种或变种;其三,作为以特定应用为目的概念,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中,其茎内汁液含糖量达到特定要求的一类品种,包括杂交种或常规种或地方品种等。由于分类系统更新和品种多样化等原因,与甜高粱相关的饲用高粱的品种类型名称变化很大,一定程度也引起了概念混乱。建议在饲用高粱中应用《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栽培群"概念和方法进行品种归类,以使甜高粱等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的概念更加明晰易用。

王红林,左艳春,严旭,周晓康,寇晶,蒲军,张浩仁,杜周和[3](2020)在《一份多年生高粱属新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其饲用潜力评价》文中指出为明确高粱属新材料’SX-1’的基本性能,对其饲用潜力进行初步评价,本研究以’晋牧1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 cv.’Jinmu No. 1’)为对照进行连续2年品比试验,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新材料’SX-1’表现为多年生且雄性不育,第1年抽雄期刈割时平均株高为311.33 cm,显着高于(P<0.05)’晋牧1号’(263.00 cm),分蘖数为12.00~13.00个,第2年分蘖数极显着提高(可达40个以上)。建植第1年鲜草总产量为110822.43 kg/hm2,显着低于(P<0.05)’晋牧1号’(125846.43 kg/hm2);但干草总产量(22300.71 kg/hm2)显着高于(P<0.05)’晋牧1号’(19039.32 kg/hm2)。’SX-1’建植第2年鲜、干草总产量为150373.33 kg/hm2和28866.77 kg/hm2,分别较’晋牧1号’高10.53%和38.00%,同时较第1年增加了35.69%和29.44%。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含量年平均分别为9.98%、53.28%和2.20%,均与’晋牧1号’(10.05%、53.93%、2.09%)差异不显着(P>0.05);酸性洗涤纤维年均为35.25%,显着低于(P<0.05)’晋牧1号’(45.20%);粗灰分为8.59%,显着高于(P<0.05)’晋牧1号’(7.57%)。相对饲用价值为107.27,高于’晋牧1号’(92.61)。新材料’SX-1’生物产量高、耐刈割、饲用品质优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多年生高粱血缘的高粱属种间杂交种是选育饲草高粱的潜在方向。

范美超[4](2020)在《高丹草收获及青贮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高丹草种植、收获、加工调制策略,为内蒙古土默特地区高丹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试验以冀草2号、冀草6号、冀草8号、JC-008和JC-009等5个高丹草品种为试验材料,展开相关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各品种在包头地区的适应性;刈割技术对高丹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的影响;高丹草青贮时不同添加剂、不同发酵天数对青贮品质的影响;干草和青贮调制技术对高丹草营养保存率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在土默特地区综合利用价值最优的高丹草品种为JC-008。2.高丹草按高度刈割,其饲草品质好,但是产量低,较适合刈割后直接用于家畜青饲,其中按130 cm刈割,较为适合;按生育时期刈割,其饲草产量高,但品质有所下降,可用于调制青贮或干草,其中在乳熟期刈割,较为适合。3.添加乳酸菌和蔗糖混合促进剂,高丹草青贮饲料品质最佳;高丹草适宜的青贮发酵天数为60 d,其青贮品质优于发酵天数为120 d及180 d的青贮饲料。4.高丹草调制青贮饲料,除可溶性糖外,其他可消化营养成分的保存率均高于调制干草;但调制干草不仅可以较好地保存可溶性糖,并且可完全去除高丹草中的氢氰酸。

张坤明[5](2019)在《高丹草强优势组合鉴选及其苗期杂种优势与DNA甲基化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丹草是综合高粱和苏丹草双亲优良性状于一身的一年生禾本科饲草,杂种优势尤其明显,但其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仍不明确。大量科学研究相继证实DNA甲基化在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揭示高丹草杂种优势与DNA甲基化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有效地预测其杂种优势,进而为指导其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首先采用NCII设计配置36份高丹草杂交组合,结合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筛选出强优势杂交组合,进一步采用MSAP分子标记技术对强优势组合及其亲本苗期DNA甲基化进行理论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2年对36份高丹草杂交组合9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的强优势组合7份,分别为11AX红、5A×21、5A X棕、8AX21、8AX棕、9AX21、9AX棕,这些材料经审定后可用于农业生产。2.7份高丹草材料与其亲本之间扩增出的总片段数比较接近,杂种与亲本材料平均得到127个甲基化位点,整体总甲基化水平范围为28.57%-37.60%,且平均全甲基化以及半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106和21,甲基化水平变化范围分别为23.82%-31.01%、3.97%-7.57%;各杂交组合材料的总甲基化水平均低于其双亲,且相对于半甲基化模式,全甲基化模式在杂交组合总甲基化水平中占据主导地位。3.DNA甲基化类型分析显示,高丹草DNA甲基化主要以A型(维持两亲本共有类型的甲基化)、E型(去甲基化类型)为主,平均分别占据了整体甲基化类型的46.94%、20.62%,其余依次为C型(维持父本甲基化类型)、B型(维持母本甲基化类型)、D型(超甲基化类型)以及F型(其他),平均所占比例依次为11.94%、11.09%、6.79%、2.99%。显示杂种F,的甲基化类型主要来自于双亲的稳定遗传。4.DNA甲基化水平与高丹草苗期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显示,虽总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均显着或极显着负调控其苗期叶片长度(-0.667*,-0.757**),但整体表现为与各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相关性偏弱。5.DNA甲基化类型与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显示,C型(维持父本甲基化类型)甲基化水平与叶宽以及鲜重的中亲优势呈显着性正相关,而D型(超甲基化类型)甲基化程度却与鲜重中亲优势存在显着性负相关关系,显示特定类型的甲基化协调调控苗期高丹草杂种优势的形成。

王红林,严旭,左艳春,周晓康,寇晶,杜周和[6](2018)在《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高粱×苏丹草杂交种(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以收获地上营养体(茎、叶)为主要目标的一类高粱属饲用作物,其饲草品质好、抗性强、生产潜力大。本文综述了高粱野生近缘种的利用及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现状与饲用价值,指出高粱野生近缘种在选育饲草高粱方面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利用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苏丹草种间杂交是选育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主要途径;我国开展高粱×苏丹草杂交种育种研究起步虽晚,但成果显着,已选育出众多品质优良品种;褐色中脉(brown midrib)高粱×苏丹草杂交种木质素含量低、饲用消化率高,但如何解决木质素引起的产量降低是褐色中脉品种选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青饲与青贮后饲喂都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

朱永群[7](2018)在《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为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分蘖力强、再生性好、营养价值高和适口性好等优点,可多次刈割作青饲或青贮,也可用于调制干草,是许多国家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料作物,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粮改饲”种植模式的优选牧草之一。但是干旱作为主要的逆境因子之一,严重影响了苏丹草种子萌发与苗期建苗,从而影响苏丹草后期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苏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入手,从生理响应层面全面评价10份材料的抗旱性,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乌拉特1号’和S1苏丹草,并以‘乌拉特1号’为材料进行RNA-Seq测序。经过序列比对,差异基因分析,筛选出了5个抗旱候选基因,并将Sb BAM1基因进行拟南芥转化分析,得到3株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开发出54个SSR分子标记引物,揭示了苏丹草和高丹草等材料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1苏丹草与高粱不育系杂交,育成抗旱性好,产草量高,生长速度快,品质好的国审品种“蜀草1号”。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沙培植物育苗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7份苏丹草及3份高丹草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期为高粱属作物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和优质牧草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抗旱性强的种质材料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能力强、叶绿素持有率高、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和细胞膜结构完整性。依据利用11项抗性生理相关指标(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EL)、丙二醛含量(MDA)、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Fv/Fm)、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和APX))对10份材料的抗旱隶属值进行计算,其综合抗旱适应性鉴定结果为:材料编号5(CF019623)和7号(CF019634)两份苏丹草及9号(‘蜀草1号’高丹草)抗旱性强,4号(‘乌拉特1号’苏丹草)、8号(‘蜀草2号’高丹草)和10号(‘S1’苏丹草)较强,6号(CF019626)高丹草抗旱性最弱;在苏丹草材料内按照抗旱性由强到弱排序:CF019634>CF019623>‘乌拉特1号’>‘S1’>CF019621>CF005161>‘盐池’。2.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RNA-Seq)对‘乌拉特1号’(Wulate No.1)苏丹草品种的干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别。本次测序总共获得852,543,826个raw reads,筛选后得到816,854,366个clean reads,经过序列拼接获得80,686个unigene,其中45,065个(55.9%)unigenes被确认为编码序列(CDSs);经Gene Ontology分析有31,444个unigenes得到注释,经同源蛋白(KOG)聚类分析,将11,778个unigenes归为25类,11,223个unigenes注释到280个KEGG通路中;经过q RT-PCR验证发现,5个差异表达基因与PEG胁迫显着相关,且这5个未知功能的基因均在干旱胁迫下上调表达。研究结果可用于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3.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开发苏丹草EST-SSR标记,并对34份苏丹草和2份高丹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验证所开发的EST-SSR引物可应用性。从苏丹草转录组的80,686条序列中鉴定出17,548个SSR位点分布在13,574条序列中,分布频率为16.82%。一、二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38.59%、19.18%和39.09%,SSR重复基元的重复次数分布在5~23次之间;开发的300对引物扩增成功率达73.67%,其中有54对引物为多态性引物,并从36份材料中一共扩增得到27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0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3.0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41,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3922~0.9020;聚类分析结果将36份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相同品种的材料聚为一类,材料间的聚类与地理来源呈相关性。以上结果证明了利用苏丹草转录组数据开发SSR标记的可行性并揭示了供试材料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苏丹草及近源物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和变异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依据。4.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筛选的基础上,从苏丹草中克隆出了一个淀粉酶(BAM)类基因的序列,命名为Sb BAM1。该基因具有一个16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7个氨基酸,合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58 k Da,理论等电点(p I)为7.96。通过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 CAMBIA1300-Sb BAM1,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拟南芥花序,利用潮霉素筛选和PCR检测获得3株阳性植株,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拟南芥基因组中。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Sb BAM1基因在苏丹草抗旱性调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5.利用抗旱性较强的S1苏丹草(材料编号为10号)与不同高粱不育系进行杂交组合,通过测定其配合力获得杂交最优组合“72A*S1”高丹草,并申请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区试结果显示:“72A*S1”高丹草在全国九个点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最佳适应区域表现出抗旱性好、产草量高等特点。“72A*S1”高丹草在2016年较对照增产14.36%~18.48%,2017年较对照增产12.27%~18.36%,且生长速度快、品质好。与对照相比较,“72A*S1”高丹草粗蛋白提高15.6%~30.6%,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降低23.08%~33.33%,并于2018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蜀草1号’高丹草新品种,适宜于我国长江流域推广应用。

董婧[8](2017)在《基于转录组学的高丹草杂种优势研究》文中认为高丹草是典型的利用杂种优势的饲草作物,然而其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机理仍然未知。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学分析方法,通过鉴定差异表达基因,旨在深入地剖析高丹草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杂种优势遗传理论研究积累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以4份高粱不育系和5种类型苏丹草为亲本,按照NCⅡ设计配制成20个杂交组合,测量各杂交组合及亲本的农艺性状,通过表型值和中亲及超亲优势分析筛选出8个优势强的组合为试材,采用cDNA-AFLP差异显示技术进行分析。(1)12对引物共扩增出315条TDFs,其杂种与亲本间基因表达类型有:单亲表达一致一型(P1F1型)和二型(P2F1型)、杂种特异表达类型(F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P1型)和二型(P2型)、双亲共沉默类型(P1P2型)和杂种亲本表达一致型(P1F1P2型)七种。(2)在差异展示类型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中,有效分蘖数与P1F1型、单株鲜重与P1P2型、叶长与P2型呈显着正相关,成株期叶片数与F1型呈显着负相关。在与中亲优势相关分析中,单株鲜重与P1、P2以及P1F1P2型呈显着正相关,叶宽与P1P2型呈显着负相关。在与超亲优势相关分析中,穗长与P2F1型呈显着正相关,叶宽与P2F1型以及P1P2型呈显着负相关。(3)差异展示类型P1F1、P2F1、P1和P2是显性效应类型,共占总检测的91.4%。差异展示类型F1和P1P2表现超显性,共占总检测的4.8%,说明各个性状的杂种表现主要受到的是(超)显性效应影响。(4)对8个与高丹草杂种优势相关的TDFs进行回收及BLAST分析均得到同源核苷酸,并且找到7个同源蛋白,这些蛋白质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将克隆测序获得的8条差异片段的核苷酸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进行了验证。2.进一步选择强优势组合之一 11A×白壳苏丹草及其亲本,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各材料的根、茎、叶三种组织进行分析,每个样品设置三次生物学重复。(1)测序共产生 787386707 个读长(reads),197.36Gb Clean Data,各样品 GC 含量在56.08%~58.77%间,Q30碱基百分比均不小于93.43%。各样品测序读长中有69.32%~85.51%与参考基因组得到比对。(2)各样品均检测到不少于58000个SNP位点,经过筛选后,得到198个符合研究目标的SNPs。在198个SNPs中,根、茎、叶分别有79、53和66个(涉及58、38和49个转录本)SNPs表现出等位基因表达偏向性。有10个SNPs位点(涉及8个转录本)在三种组织中均有表达。(3)共发掘1300个新基因,有776个新基因比对到已知数据库中。其中,有67个新基因比对到COG数据库中;443个新基因比对到GO数据库中;120个新基因比对到KEGG数据库中;273个新基因比对到Swiss-Prot数据库中;769个新基因比对到nr数据库中。(4)高丹草杂种与母本11A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所有差异表达基因中所占比例较大,在根、茎、叶组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3%,77%和74%。将3954个高质量差异表达基因细分为12种类型,发现在高丹草杂种及其亲本中大多数的差异基因表达模式为非加性表达,其中加性表达基因约占5.77%,超显性表达基因占0.83%。分别利用Blast2 GO和KOBAS(v2.0)软件对3455个显性DEGs进行分析,得到46个功能子类和83个代谢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有217个显性DEGs在三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对这217个基因进行KEGG和GO分析。KEGG分析显示,有三个通路(Carbon metabolism,Citrate cycle 和 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显着富集,涉及到 7 个基因。GO分析显示nuclear outer membrane和ADP binding显着富集,涉及到13个基因。(5)从上述20个基因中选择6个基因进行qRT-PCR验证。

乌拉[9](2017)在《草本植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选取了 42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和2种超富集植物作为参照,采取室外盆栽污染土壤的实验方法,初步分析研究了 2种浓度为500mg/kg和2000mg/kg的铅(Pb)胁迫下草本植物对Pb的耐性情况和富集特征,并初步探讨草本植物对Pb的吸收运输机制,评估草本植物对Pb污染的修复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本植物对低浓度的Pb有较高的耐性,所选44种草本植物株高和根长的耐性系数均值分别达到了 0.91和0.85;对高浓度的Pb耐性则降低,分别是0.83和0.69。生物量方面,低浓度胁迫下降低的有28种,增加的有16种,其中增加最显着的是波斯菊—高杆,其根系生物量增加量达到了 75.15%;高浓度胁迫下降低的有35种,增加的有9种,其中增加最显着的是饲用高粱—F10,其根系增加量达到了 36.57%。不同草本植物对Pb的吸收能力差异较大,低浓度Pb处理下,茎叶Pb含量最高的是碱茅达到了 994.11mg/kg,是香根草的2.15倍,鬼针草的1.30倍。高浓度Pb处理下,茎叶Pb含量最高的是豆瓣菜为1952.29mg/kg,是香根草的2.02倍,鬼针草的1.27倍,可见部分植物表现出较高的吸收能力。豆瓣菜、碱茅、披碱草、蜀葵和早熟禾—狂想曲,在2000mg/kg浓度处理下地上部Pb含量可达到1000mg/kg以上,具有成为超富集植物的潜力特征。在44种草本植物中,低Pb处理下,转运系数和地上部富集系数都大于1的有早熟禾—优异、碱茅。高Pb处理下,转运系数和地上部富集系数都大于0.5的则有披碱草、碱茅、鬼针草、豆瓣菜、蜀葵。

李欣禹[10](2016)在《高粱基因型与环境单因子互作及农艺性状基因关联初步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以300份不同基因型高粱(甜高粱、粒用高粱、苏丹草)为材料,在5处不同试验地点(2014年新疆、内蒙、天津,2015年辽宁、天津)进行试验,分析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三者的贡献率,以及明确哪些环境单因子在影响农艺性状的表型时起主导作用,并通过SNP测序找出控制各性状的相应位点,结合性状表现进行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高粱、粒用高粱、苏丹草这三类高粱材料株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9.86%、32.58%、22.67%;茎粗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40%、28.63%、31.39%;糖锤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2.99%、36.98%、35.34%;茎秆粗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8.69%、30.57%、37.10%。2.不同材料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控制各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型效应,对表型的贡献率依次是,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环境,其变异幅度分别为11.25%73.54%、21.89%53.55%、2.21%56.11%。对甜高粱、粒用高粱、苏丹草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表型贡献率基本符合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环境的规律。3.供试高粱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茎粗与倒伏系数、茎节数、鲜重、穗重、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还原糖、糖锤度分别与倒伏系数、株高、茎节数、鲜重呈正相关,二者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茎粗与降水量、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昼夜温差、pH值、有效钾呈负相关;株高与昼夜温差呈正相关;按甜高粱、粒用高粱、苏丹草分类,分别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不一致的结果。4.以46份粒用高粱材料在辽宁试点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15.0处将材料分为4大类,第I类有33份材料,第II类有4份材料,第III类有4份材料,第IV类有5份材料。聚类结果说明,控制供试高粱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来源是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环境效应最小。5.对300份不同基因型高粱为材料SNP测序基本结果如下:测序产生2,032,456,835条序列,平均测序序列数为6,774,856;对SNP测序结果个体的高质量序列获得可用于分型的标签数目为106,237,平均测序深度为16×,占测序原始序列的80%以上;在300份高粱材料中至少240个个体均能分型的SNP位点,共计91,197个位点。

二、我国高粱一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高粱一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高丹草概述
    1.2 氢氰酸
        1.2.1 非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2.2 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3 QTL定位
        1.3.1 QTL定位原理及步骤
        1.3.2 QTL定位的方法
        1.3.3 QTL定位验证
        1.3.4 QTL精细定位
        1.3.5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分析
    1.4 高丹草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群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2.1.2 氢氰酸含量测定
        2.1.3 DNA提取及BSA基因池的建立
        2.1.4 SSR适宜引物的筛选及PCR扩增
        2.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2.1.6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2.1.7 遗传群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
        2.1.8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等位基因重组群体的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氢氰酸含量测定
        2.2.2 基因组DNA纯度的电泳检测
        2.2.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2.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获得
        2.2.5 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氢氰酸含量QTL定位
        2.2.6 QIRs群体获得
    2.3 讨论
        2.3.1 BSA法评价
        2.3.2 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图谱研究
        2.3.3 QTL定位准确性
        2.3.4 等位基因重组株QIRs分析
    2.4 小结
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群体构建
        3.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3.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3.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3.1.5 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3.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3.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3.2.4 PA7?1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3.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3.2.6 PA7?1 的精细定位
        3.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8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建立与候选基因分析
    3.3 讨论
        3.3.1 主效QTL PA7?1 的稳定性
        3.3.2 主效QTL PA7?1 精细定位的准确性
        3.3.3 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候选基因
    3.4 小结
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构建
        4.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4.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4.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4.1.5 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4.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4.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4.2.4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4.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4.2.6 PA7?2 的精细定位
        4.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8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构建与候选基因分析
    4.3 讨论
        4.3.1 PA7?1 和PA7?2 的加性效应
        4.3.2 精细定位可行性分析
    4.4 小结
5 PA7?1 和PA7?2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植物总RNA的提取
        5.1.3 cDNA的合成
        5.1.4 半定量RT?PCR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氢氰酸含量差异
        5.2.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5.2.3 候选基因的RT?PCR表达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6.1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2)甜高粱概念辨析及栽培群概念在饲用高粱品种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通俗概念中,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茎内含甜汁液有甜味的任何一种或一类高粱
2 在植物分类中,甜高粱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特的特定种、亚种或变种
3 从应用角度看,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茎中汁液含糖量达到特定要求的一类品种,包括杂交种或常规种或地方品种等
4 在饲用高粱品种分类中使用栽培群概念的建议

(3)一份多年生高粱属新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其饲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细胞学观察
    1.4 物候期及农艺性状调查
    1.5 品质分析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特性
    2.2 物候期
    2.3 不同材料刈割期农艺性状
    2.4 草产量及茎叶比
    2.5 营养成分检测
3 讨论
    3.1 牧草品种间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差异
    3.2 饲草高粱育种的新方向
    3.3 多年生饲草高粱的利用优势
4 结论

(4)高丹草收获及青贮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高丹草利用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丹草遗传育种的研究
        1.3.2 高丹草品种比较的研究
        1.3.3 高丹草栽培生理的研究
        1.3.4 高丹草收获期的研究
        1.3.5 高丹草中氢氰酸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品种综合利用价值比较试验
        2.3.2 刈割技术比较试验
        2.3.3 调制技术对青贮影响试验
        2.3.4 青贮和干草调制技术比较试验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农艺性状的测定
        2.4.2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2.4.3 氢氰酸含量的测定
        2.4.4 发酵品质的测定
        2.4.5 微生物计数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综合利用价值比较分析
        3.1.1 生育期
        3.1.2 植株高度
        3.1.3 生物学特征
        3.1.4 倒伏率及病虫害抗性
        3.1.5 鲜草产量
        3.1.6 营养品质
    3.2 刈割技术比较分析
        3.2.1 不同高度刈割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生育期刈割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 刈割技术对氢氰酸含量的影响
        3.2.4 刈割技术对产量的影响
    3.3 调制技术对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分析
        3.3.1 刈割技术的影响
        3.3.2 青贮添加剂的影响
        3.3.3 青贮发酵天数的影响
    3.4 高丹草青贮和干草调制技术对比分析
        3.4.1 干物质含量的差异
        3.4.2 粗蛋白含量的差异
        3.4.3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差异
        3.4.4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差异
        3.4.5 粗脂肪含量的差异
        3.4.6 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
        3.4.7 粗灰分含量的差异
        3.4.8 氢氰酸含量的差异
4 讨论
    4.1 土默特地区综合利用价值最优的高丹草品种筛选
    4.2 高丹草刈割技术与其加工利用技术之间的关联
    4.3 高丹草适宜的青贮饲料调制技术
    4.4 高丹草调制技术对营养物质保存率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高丹草强优势组合鉴选及其苗期杂种优势与DNA甲基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丹草研究概况
    1.2 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2.1 杂种优势的演变历史
        1.2.2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1.3 杂种优势的研究方法
        1.3.1 QTL定位
        1.3.2 转录组学与杂种优势
        1.3.3 蛋白组学与杂种优势
        1.3.4 表观遗传与杂种优势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试验技术路线
    2.4 试验方法
        2.4.1 田间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4.2 室内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丹草强优势杂交组合筛选
        3.1.1 高丹草杂交组合的表型分析
        3.1.2 高丹草杂交组合的综合评价
        3.1.3 高丹草杂交组合主成分得分的综合聚类
    3.2 强优势高丹草杂交组合苗期杂种优势分析
    3.3 MSAP实验结果分析
        3.3.1 高丹草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分析
        3.3.2 高丹草杂交种DNA甲基化类型分析
        3.3.3 甲基化水平与高丹草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
        3.3.4 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3.3.5 甲基化类型与高丹草苗期性状的相关分析
        3.3.6 甲基化类型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强优势高丹草杂交组合综合鉴选
    4.2 高丹草DNA甲基化水平与类型
    4.3 DNA甲基化与杂种优势相关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
    1.1 高粱的野生近缘种及其利用
    1.2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2 褐色中脉基因的利用
3 饲用价值
    3.1 基础营养组成
    3.2饲喂效果
    3.3 抗营养因子
4 应用前景

(7)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高频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牧草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1.2.1 牧草形态结构抗旱性研究进展
        1.2.1.1 叶
        1.2.1.2 气孔
        1.2.1.3 根系
        1.2.2 牧草生理生化抗旱性研究进展
        1.2.2.1 水分生理
        1.2.2.2 渗透调节物质
        1.2.2.3 细胞膜稳定性
        1.2.2.4 抗氧化酶系统
        1.2.2.5 光合系统
        1.2.2.6 内源激素
        1.2.3 牧草抗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3.1 干旱胁迫信号的感知和识别
        1.2.3.2 干旱胁迫信号转导以及基因表达调控
        1.2.3.3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
    1.3 牧草干旱胁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1 牧草干旱胁迫转录组学概况
        1.3.2 转录组技术在牧草分子育种中应用
        1.3.2.1 分子标记开发
        1.3.2.2 基因表达研究与功能基因的挖掘
        1.3.2.3 候选基因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2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EL和MDA含量的影响
        2.3.3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Fv/Fm)的影响
        2.3.4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2.3.5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6 干旱胁迫下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的抗旱性评价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苏丹草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RNA的提取
        3.2.2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深度测序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及分析
        3.2.5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序列和转录本组装分析
        3.3.2 基因功能注释
        3.3.3 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
        3.3.4 重要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苏丹草转录组的SSR标记开发及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的培养与DNA提取
        4.2.2 SSR引物设计
        4.2.3 SSR扩增及多态性检测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苏丹草转录组SSR分布频率
        4.3.2 苏丹草转录组SSR位点的分布特点
        4.3.3 苏丹草转录组SSR引物筛选与多态性检测
        4.3.4 基于苏丹草转录组SSR的聚类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苏丹草BAM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1 RNA逆转录得到扩增模板cDNA
        5.2.2.2 目的基因扩增
        5.2.2.3 电泳检测与回收
        5.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苏丹草SbBAM1基因干旱胁迫下表达谱分析
        5.2.4 构建表达载体
        5.2.4.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酶切
        5.2.4.2 转化大肠杆菌
        5.2.4.3 表达载体的鉴定
        5.2.5 农杆菌转化及筛选
        5.2.5.1 农杆菌转化
        5.2.5.2 拟南芥种植
        5.2.5.3 拟南芥侵染
        5.2.5.4 拟南芥阳性植株筛选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苏丹草SbBAM1基因的克隆
        5.3.2 苏丹草SbBAM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苏丹草SbBAM1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谱
        5.3.4 苏丹草SbBAM1基因转化拟南芥
第六章 苏丹草抗旱资源的应用
    6.1 引言
    6.2 选育目标、方法及过程
        6.2.1 材料来源
        6.2.2 选育目标
        6.2.3 选育方法及过程
        6.2.3.1 选育方法
        6.2.3.2 选育过程
    6.3 选育结果与分析
        6.3.1 品比试验结果
        6.3.2 区域试验结果
        6.3.2.1 “蜀草1号”适应区域分析
    6.4 品种特征特性
        6.4.1 植物学特征
        6.4.2 生物学特性
        6.4.3 营养成分及利用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1、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2、苏丹草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基于苏丹草转录组的SSR标记开发及应用
        4、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
        5、苏丹草抗旱资源的应用
    本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完成情况
参加科研项目(课题)情况(按时间倒序排序)

(8)基于转录组学的高丹草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高粱、苏丹草以及高丹草的主要性状
        1.1.1 高粱的主要农艺性状
        1.1.2 苏丹草的主要农艺性状
        1.1.3 高丹草的杂种优势表现
    1.2 高丹草应用前景分析
        1.2.1 用于养鱼
        1.2.2 用于养牛、羊、鹿、兔、鹅等
        1.2.3 用于水土保持与治理
    1.3 杂种优势概念及其在禾本科作物上的应用
        1.3.1 玉米杂种优势
        1.3.2 水稻杂种优势
        1.3.3 小麦杂种优势
    1.4 杂种优势机理的遗传假说
        1.4.1 显性假说
        1.4.2 超显性假说
        1.4.3 上位性假说
        1.4.4 杂种优势研究的新方向
    1.5 杂种优势的研究方法
        1.5.1 QTL定位
        1.5.2 转录组学
        1.5.3 蛋白组学
        1.5.4 表观遗传学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高丹草杂种及其亲本叶片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田间种植及农艺性状测定
        2.1.3 cDNA-AFLP分析和统计
        2.1.3.1 总RNA的提取
        2.1.3.2 双链cDNA的合成
        2.1.3.3 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
        2.1.4 分子标记数据处理方法
        2.1.5 TDF的回收及测序
        2.1.5.1 差异片段回收及再扩增
        2.1.5.2 再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
        2.1.5.3 TDF的测序及序列比对
        2.1.6 半定量RT-PCR验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杂种优势分析
        2.2.2 cDNA-AFLP分析结果
        2.2.2.1 总RNA提取质量
        2.2.2.2 单链及双链cDNA合成质量
        2.2.2.3 预扩增及选择性扩增产物质量
        2.2.3 高丹草杂种及其亲本间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2.2.3.1 基因组间杂种及其亲本间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2.2.3.2 TDF差异展示类型与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2.2.3.3 单个差异表达的TDF与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的关系
        2.2.4 差异片段的回收、测序与功能预测
        2.2.4.1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回收与测序
        2.2.4.2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纯化
        2.2.4.3 测序TDF的BLAST结果和功能预测
        2.2.5 半定量RT-PCR
    2.3 小结
        2.3.1 高丹草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
        2.3.2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测序
        2.3.3 半定量RT-PCR
3 高丹草杂种及其亲本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株材料
        3.1.2 样品采集
        3.1.3 mRNA高通量测序
        3.1.4 测序数据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高丹草及其亲本农艺性状表现
        3.2.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3.2.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3.2.4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3.2.5 SNP分析
        3.2.6 可变剪接事件预测
        3.2.7 新基因分析
        3.2.8 差异表达分析
        3.2.9 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3.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草本植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铅与铅污染现状
        1.1.1 铅及土壤铅污染现状
        1.1.2 土壤中的铅的来源及危害
    1.2 植物修复与草本植物的优良特性
        1.2.1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概况
        1.2.2 植物修复研究概况
        1.2.3 草本植物应用现状及优良特性
    1.3 植物对铅吸收及转运机制
        1.3.1 植物根系对铅的吸收
        1.3.2 铅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1.4 植物对铅的耐性和解毒机制
        1.4.1 植物外部对铅的耐性和解毒机制
        1.4.2 植物内部对铅的耐性和解毒机制
    1.5 铅对植物的影响
        1.5.1 铅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5.2 铅对植物根形态的影响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供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植株取样及干重测定
        2.4.2 铅含量测定
        2.4.3 指标计算公式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铅胁迫下草本植物耐性情况
        3.1.1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的株高耐性系数
        3.1.2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的根长耐性系数
        3.1.3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的株高耐性系数
        3.1.4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的根长耐性系数
    3.2 铅胁迫对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2.1 低浓度铅胁迫对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2.2 高浓度铅胁迫对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3 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根系铅含量情况
        3.3.1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铅含量
        3.3.2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铅含量聚类分析
        3.3.3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根系铅含量
        3.3.4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铅含量
        3.3.5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铅含量聚类分析
        3.3.6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根系铅含量
    3.4 铅胁迫下草本植物的转运能力
        3.4.1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转运系数
        3.4.2 髙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转运系数
    3.5 铅胁迫下草本植物的富集能力
        3.5.1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富集系数
        3.5.2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根系富集系数
        3.5.3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富集系数
        3.5.4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根系富集系数
    3.6 铅胁迫下草本植物铅积累差异
        3.6.1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积累量
        3.6.2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积累量聚类分析
        3.6.3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总积累量
        3.6.4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总积累量聚类分析
        3.6.5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积累量
        3.6.6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地上部积累量聚类分析
        3.6.7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总积累量
        3.6.8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总积累量聚类分析
    3.7 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对铅的分配能力
        3.7.1 低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分配系数
        3.7.2 高浓度铅胁迫下草本植物分配系数
4 讨论
    4.1 草本植物对铅的耐受能力分析
    4.2 草本植物对铅的吸收能力分析
    4.3 草本植物对Pb污染修复潜力分析
    4.4 草本植物修复对Pb污染土壤应用类型分析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图

(10)高粱基因型与环境单因子互作及农艺性状基因关联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1.3 基因关联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环境因子资料
    2.3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第三章 试验结果分析
    3.1 不同基因型高粱各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3.2 高粱基因型与环境因子之间互作
    3.3 不同基因型高粱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3.4 高粱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3.5 不同基因型高粱农艺性状基因关联初步分析
第四章 结论
    4.1 不同基因型高粱各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4.2 高粱基因型与环境因子之间互作
    4.3 不同基因型高粱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4.4 高粱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4.5 不同基因型高粱农艺性状基因关联初步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高粱主要农艺性状表型
    5.2 基因型与环境因子之间互作
    5.3 高粱各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5.4 高粱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5.5 农艺性状基因关联初步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我国高粱一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D]. 吴国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甜高粱概念辨析及栽培群概念在饲用高粱品种研究中的应用[J]. 贺春贵. 甘肃农业科技, 2021(03)
  • [3]一份多年生高粱属新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其饲用潜力评价[J]. 王红林,左艳春,严旭,周晓康,寇晶,蒲军,张浩仁,杜周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7)
  • [4]高丹草收获及青贮加工技术研究[D]. 范美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高丹草强优势组合鉴选及其苗期杂种优势与DNA甲基化关系研究[D]. 张坤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J]. 王红林,严旭,左艳春,周晓康,寇晶,杜周和. 草业科学, 2018(12)
  • [7]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D]. 朱永群.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8]基于转录组学的高丹草杂种优势研究[D]. 董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
  • [9]草本植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D]. 乌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高粱基因型与环境单因子互作及农艺性状基因关联初步分析[D]. 李欣禹. 天津农学院, 2016(08)

标签:;  ;  ;  ;  

我国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