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枯病大面积发生

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枯病大面积发生

一、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大面积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吴楠,王惠,刘文文,王锡锋[1](2020)在《稻麦重要病毒病害间歇性暴发流行规律与主要科学问题》文中认为以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小麦黄矮病为代表的稻麦重要病毒病的流行涉及寄主—病毒—传毒介体—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具有间歇性暴发流行的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和困难。从历史资料看,凡稻麦重要病毒病大面积流行,均与介体昆虫种群密度大和带毒率高等因素密切相关,说明田间介体昆虫传毒在病害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间歇性暴发流行的深层次原因尚需进一步解析。本文对稻麦重要病毒病害间歇性暴发流行规律研究应该重视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疏理,建议重点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从介体昆虫与病毒如何相互适应导致病害间歇性暴发入手,阐明作物病毒病害间歇性暴发流行的机制;二是利用转基因或基因编辑技术创制高抗与多抗的新种质,尽快解决生产上抗病品种缺乏的问题;三是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依据基础研究成果制定合理的预测预报与绿色防控对策,为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切断病毒的介体昆虫传播来控制病害暴发流行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董岩[2](2017)在《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QTL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刺吸式害虫,不仅刺吸水稻汁液造成直接为害,还传播一些水稻病毒病。目前,防治灰飞虱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化学杀虫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及农药残留,且会使灰飞虱对药剂的敏感度降低,抗药性增强,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挖掘和利用抗虫基因是防控灰飞虱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药用野生稻蕴藏丰富遗传多样性和大量优异基因。利用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02428经体细胞杂交获得的一份抗灰飞虱材料Pf9279-4开展了抗灰飞虱基因定位,并对其抗虫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我们首先利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对供试水稻材料进行了抗灰飞虱评价,结果发现,药用野生稻对灰飞虱免疫,Mudgo和Pf9279-4分别高抗和抗灰飞虱,02428、9311、TN1和武育粳3号都高感灰飞虱。Pf9279-4对灰飞虱成虫的寿命、若虫历期、产卵量等均有不利影响,并对灰飞虱有强的耐受性和排趋性。进而,我们利用构建的9311/Pf9279-4F2群体,进行了抗灰飞虱QTL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 QTL验证。在第3、第7和第12号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抗灰飞虱位点,分别命名为Qsbph3d,Qsbph7a和Qsbph12b,分别位于标记RM1324~RM6881、RM3225~RM3755 和RM3917~RM4888 之间,贡献率分别为 37.5%、10.6%和7.2%。利用82对SSR多态性引物对药用野生稻、02428和Pf9279-4进行渗入片段检测,在第3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218~RM7425之间;在第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7012~RM6338之间;在第12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463~RM6265之间。检测到的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检测的QTL所在区域,证实所检测到的QTLs的准确性,并把3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218-RM7425之间,物理距离为3.2 Mb;7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7012~RM6338之间,物理距离为3.1 Mb;12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463~RM6265之间,物理距离为2.9 Mb。筛选到C2-1-12和C2-1-6两株单株,含3号和7号染色体QTL区段。为了揭示Pf9279-4的抗虫机制,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了灰飞虱侵染前后Pf9279-4的蛋白质组变化,并测定了材料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在Oh时有29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1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8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在接入灰飞虱6 h后,有64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8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36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在接入灰飞虱12h后,有39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5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24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差异蛋白涉及防御、光合作用、蛋白代谢和修饰、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细胞壁合成、氨基酸代谢、催化等生物过程。对Pf9279-4进行抗氧化酶活性检测发现,Pf9279-4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活性在灰飞虱侵染各个时间点都高于对照;Pf9279-4中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羟自由基抑制能力的活性在灰飞虱侵染各个时间点都低于对照。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在Pf9279-4在SA途径中起到重要作用,推测在Pf9279-4受到灰飞虱侵染时激活了依赖SA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吕卫东,陈永明,林付根,仇广灿,仇学平,李瑛,张开朗,黄婷婷[3](2015)在《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控害减灾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10多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相继在江苏盐城流行,为此,笔者较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研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摸清了灰飞虱发生、传毒和病毒病的流行致灾规律,明确了一些水稻品种的抗耐病性,以及防虫网阻隔、适当迟播、耕翻灭茬等农业、物理措施在控制灰飞虱发生和传毒的作用,筛选出一批化学农药品种,为有效防治灰飞虱、预防病毒病提供了高效、低毒的对路药剂。集成一套适合本地现行种植方式,易于操作,可持续的灰飞虱传水稻病毒控害减灾技术,供各地借鉴参考。

袁正杰[4](2012)在《水稻条纹病毒编码的NSvc4蛋白致病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1960年代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国江苏省发现以来便一直危害着我国水稻生产,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流行成灾。近几年通过各方面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情有所减轻,但由于其病原物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自身的一些特性使得水稻条纹叶枯病很可能再度流行,依然威胁着我国的粮食生产。RSV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物,是纤细病毒属的代表成员。多年来,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期不断的研究明确了RSV寄主范围、血清学、致病性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等生物学特性,对于其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也有一定的掌握。但是,RSV在分子水平上具体的致病机理仍不明确。因此,在分子水平上找到RSV致病因子,阐明RSV的致病机理,对于防控水稻条纹叶枯病,解除该病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威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对NSvc4蛋白从细胞质定位到胞间连丝的途径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NSvc4蛋白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由细胞质定位到胞间连丝依赖于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分析途径,并且是通过植物细胞的分子马达Ⅷ-1而不是分子马达ⅩⅠ进行胞质到胞间连丝间的运输。致病机理方面,我们用RSV感染水稻叶片研磨后的粗提液摩擦接种本氏烟,12d后观察到了RSV侵染本氏烟的花叶、叶片畸形和多枝等发病症状。构建了RSV编码的NSvc4、NS2、NSvc2-N (NSvc2的N端380个氨基酸)、NS3、CP和SP蛋白的植物定位载体,在本氏烟叶片细胞中进行了定位。结果发现,NS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NSvc2-N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并能够在细胞质中形成移动的颗粒;NS3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CP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并能在细胞质中形成移动的的颗粒;SP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NSvc4蛋白既可以定位到胞间连丝又可以定位到叶绿体,也仅有NSvc4可以定位到叶绿体。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发现NSvc4蛋白可以和CP蛋白互作,并且互作后的蛋白复合体定位在叶绿体。进一步通过膜蛋白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了NSvc4蛋白和CP蛋白的互作。将NSvc4蛋白和CP蛋白构建到PVX载体上,并通过农杆菌介导侵染本氏烟,进行了致病功能研究。结果表明,PVX-RSV-NSvc4能够使侵染的本氏烟表现花叶症状。PVX-RSV-CP在侵染的本氏烟侵染叶上表现有较强致病症状,但是系统叶上没有症状表现。PVX-RSV-NSvc4&PVX-RSV-CP共侵染或者是二者的融合蛋白侵染的本氏烟,无论是侵染叶还是系统叶均有严重发病症状。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致病性实验的观察结果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最后,本研究还从病毒与植物寄主互作的角度出发,以NSvc4蛋白为诱饵蛋白筛选了已被证明是RSV寄主之一的模式作物拟南芥的酵母文库。文库筛选初步获得了35个能够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且在显色实验中显色的酵母菌。我们提取了这些酵母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再提取大肠杆菌质粒后进行酶切鉴定,鉴定符合条件的33个质粒送样测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质粒是重复质粒,实际上获得30个可能的互作蛋白,其中膜相关蛋白基因占64.5%。从酵母可能互作的蛋白中选取12个设计引物进行下一步实验。提取了拟南芥RNA,经过RT-PCR获得了10个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将这10个完整的基因构建到酵母载体上与NSvc4共转化到酵母菌中进行了回复互作验证,也通过BiFC技术对蛋白间的互作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到了NN-76、NN-80、NN-104、NN-133和NN-135五个在酵母双杂交系统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中均表现互作的蛋白。通过同源比对,分别找到了这五个蛋白在水稻中对应的同源蛋白。设计Real-time PCR引物对这五个蛋白在RSV感染的水稻病株和健康水稻中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五个蛋白在RSV侵染的水稻中的表达量相对于健康水稻均有所上调,这暗示RSV在复制扩散过程中可能需要这些蛋白的参与。通过本研究,明确了NSvc4蛋白定位到胞间连丝的途径,发现NSvc4蛋白和CP蛋白互作,并与RSV的致病性相关,并对RSV侵染本氏烟的发病症状进行了系统描述。

张保旗[5](2011)在《微山湖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tenuivirus),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传播的病毒性病害,分析2008年大发生的原因:一是传毒昆虫数量大,带毒率高;二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三是防治不及时,提出防治对策:种植抗病品种;吡虫啉浸种;秧田治虫防病,综合利用以上措施,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张燕[6](2010)在《生物疫苗对条纹病毒的作用机理与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过程中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后,不但污染环境,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而且灰飞虱传毒很快,水稻一旦染毒,就无特效药抑制病害症状的显现,本文运用水稻条纹病毒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RNAi技术,在构建对条纹病毒基因组干扰效率最佳的片断载体并生成基因疫苗的基础上,选用两种渗透剂,通过浸种和喷雾技术使疫苗渗入稻株体内,有效地降解了RSV的CP、SP基因,从而抑制了RSV的表达和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通过疫苗浸种,结果表明,两种渗透剂A、B的添加浓度只要不高于3‰,就不会对水稻种子的发芽和出苗造成显着影响;在渗透剂的作用下,生物疫苗能进入稻种并进入植株体内,疫苗在稻株体内的残留期可维持15天以上;通过浸种,对RSV和条纹叶枯病的持效期在15天以上,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可达55%。综合各检测结果:渗透剂A在疫苗中的添加浓度为1‰时是浸种防治条纹叶枯病的最佳处理。在疫苗喷雾研究中,添加适量浓度渗透剂的疫苗通过喷雾后也能进入植株体内,喷雾1次的残留期至少保持10天,且疫苗的检出率与渗透剂的添加浓度具相关性;通过喷雾,可有效地降低RSV在水稻体内的相对表达量,3次喷雾的持效期在20天之上;其中渗透剂A添加5‰到疫苗中,对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可达70%。综合各检测结果,表明在疫苗中添加5‰渗透剂A是喷雾防治条纹叶枯病的最佳处理。在疫苗浸种结合喷雾研究中,在水稻苗期用疫苗浸种能对条纹叶枯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苗后20天作用效果仍明显;水稻移栽至大田后再进行疫苗喷雾,能进一步控制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其持效期在10天之上;研究结果指出,通过疫苗浸种+喷雾的方式能有效地降解RSV并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其持效期在30天之上,且在疫苗中添加渗透剂A,其浸种浓度1‰和喷雾浓度5‰是浸种+喷雾的最佳处理组合。比较生物疫苗进入稻株体内的几种作用方式,发现防治条纹叶枯病的效果由好到次依次为:浸种+喷雾>浸种>喷雾。将生物疫苗与农药防治相比较,结果显示:2个浸种+喷雾处理(A2浸种+A5喷雾、A2浸种+B5喷雾)和2个浸种处理(A1浸种、A2浸种)的三次RSV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锐劲特杀虫剂处理,3个浸种+喷雾处理(A1浸种+A5喷雾、A1浸种+B5喷雾、A2浸种+B5喷雾)、1个浸种处理(A2浸种)以及1个喷雾处理(A5喷雾)的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均低于锐劲特杀虫剂处理。这说明疫苗浸种+喷雾能够达到与农药相当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防治条纹叶枯病的一种新方法。

何冲霄,董晓鸣,姚立生,孙明法,梁国华[7](2010)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条纹叶枯病粳稻新品系》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通过回交转育法,用含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基因的盐稻8号为供体亲本,以高产、优质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盐稻9号为轮回亲本,2005年夏开始,经一次杂交、三次回交、两次自交,并在各世代常规选择的同时,用扬州大学梁国华教授设计的与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 i紧密连锁的STS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于2008年夏,初步育成近似于盐稻9号的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稻新品系21个,世代为BC3F3。其中有5个品系田间抗性、产量及综合农艺性状比较理想,基本达到集高产、优质、抗病于一体的选育目标,但各品系间的差别和品系内的分离表明用传统回交转育法,要想加快轮回亲本性状回复和纯合的速度,必须加大与轮回亲本相似性的选择力度,并且可能需要经历更多世代才能实现。

陈伟[8](2009)在《南通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暴发流行的一种病毒病。1998年以前该病只在南通市局部地区零星发生,对水稻生产不构成威胁,1999年在海安的两个乡镇发现严重发病田块,而后该病自西向东、由北往南迅速扩散为害,至2001年海安县发病面积占29%,其他县(市)病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病程度也逐年加重,2007年南通市发病面积达243.3万亩次,占水稻总面积的83.9%,。由于水稻一旦发病则很难防治,轻则损失产量一、二成,重则五、六成,甚至绝收,给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影响水稻丰产丰收的重要障碍。2005-2007年作者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和试验研究,明确了灰飞虱在麦田、水稻秧田及大田的发生消长规律,探明了条纹叶枯病在水稻生育期内的三个发病高峰,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农业防治为基础,统防统治为手段,切断毒链为目标”的防治对策,采取“治虫防病,全程控制”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条纹叶枯病发生和为害程度。通过开展不同阶段药剂试验,结果表明麦田一代灰飞虱防治以48%毒死蜱和敌敌畏速效性佳,持久防效以新一佳、乐斯本、吡嗪酮为好;水稻秧田期防治次数在大发生年份要连续防治两次以上才能确保防治效果;吡嗪酮对麦田及大田灰飞虱防治效果表现较为稳定,具有较长时间的控制效果。通过强化舆论宣传、争取政府领导支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统防统治等方法,提高了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覆盖率,取得了显着成效,为南通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段灿星[9](2008)在《水稻抗灰飞虱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e),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灰飞虱除直接刺吸水稻汁液造成为害外,还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重要病毒病。近年来,灰飞虱种群发生数量呈逐年锐增态势,并于2004年暴发成灾。伴随着灰飞虱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也在我国暴发与流行,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长期以来,对灰飞虱的防治主要依靠施用化学农药,导致灰飞虱种群抗药性不断增强,天敌杀伤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兼之灰飞虱具有迁飞特性,防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利用品种抗性被认为是防治灰飞虱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选育高抗灰飞虱新品种,既能有效防止灰飞虱直接取食为害,也可以阻断灰飞虱传播病毒病。本研究在参照标准苗期筛选法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建立了适用于水稻抗灰飞虱苗期集团鉴定的技术。利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138份来自江苏、浙江、云南等地水稻种质进行了抗灰飞虱鉴定与评价,并对其中部分种质进行了抗性特性研究;同时分析了抗虫品种DV85、高抗品种Kasalath和Mudgo对灰飞虱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有关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改进的苗期集团鉴定法从138份水稻种质中筛选出对灰飞虱具有不同程度抗性的材料25份,占总鉴定材料的18.1%,其中高抗种质2份,抗性种质9份,中抗材料14份,粳稻品种明显比籼稻品种感虫。对部分材料进行的排驱性、抗生性试验及相关分析表明,Rathu Heenat(iRHT)、Mudgo、Kasalath和IR36对灰飞虱具有强的排驱性和抗生性,其抗性水平与这两种抗虫机制密切相关;道人桥、羊毛谷的抗生性强,但排驱性弱,其主要抗虫类型为抗生性;Dular、ASD7和Milyang 23对灰飞虱具有较强的排驱性和抗生性,表明排驱性和抗生性是这3个品种的重要抗性类型;DV85具有较强的排驱性,但抗生性较弱,窄叶青8号和鬼衣谷具有中等水平的抗生性和排驱性,推测这3个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害特性。中抗材料9311的抗性水平由中等排驱性和抗生性控制,V20A的抗性主要表现为排驱性,明恢63和扬粳9538的排驱性与抗生性均较弱,暗示其抗性机制主要是耐害性。上述具有强抗生性或排驱性的材料是理想的抗灰飞虱资源。2.籼稻品种DV85对灰飞虱表现明显的苗期抗性,运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结合排驱性及抗生性测验,鉴定了由81个株系组成的Kinmaze ( japonica) / DV85 ( 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的亲本及各株系对灰飞虱的抗性表现。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抗灰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通过苗期集团筛选法,在第11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抗性QTLs,即Qsbph11a、Qsbph11b,其LOD值分别为2.51和4.38,贡献率分别为16.7%和27.8%,结合表型值,Qsbph11b应为主效QTL。通过排驱性测验,共检测到3个抗性QTLs,分别位于第3、4、11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2.88、2.41和2.39,贡献率为9.17~14.9%,可解释37.5%的总表型变异。此外,在第3、11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1个抗生性相关QTL,其LOD值分别为2.79和2.33,贡献率分别为12.4%和13.5%。通过上述3种方法,均在11染色体上的XNpb202~C1172标记区间检测到1个抗性QTL,且其抗性效应均来自DV85,说明该抗性位点能够稳定表达。上述抗性QTL及其相应的连锁标记,可望在聚合多个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应用。3.水稻品种Kasalath高抗灰飞虱,对灰飞虱表现出强的排驱性和抗生性。为了进一步解析该品种的抗性机理,利用Nipponbare/ 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水稻抗灰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通过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发现,在苗期集团接虫试验中,于第3、11染色体上共检测到3个抗灰飞虱QTL位点Qsbph3b、Qsbph11d、Qsbph11e,其LOD值分别为3.14、2.95和4.12,贡献率为13.8%、12.6%和23.5%。从其加性效应看出,增强抗性的基因效应分别来自于Kasalath、Nipponbare和Kasalath。通过排驱性测验,检测到3个对灰飞虱具有排驱性的QTLs(Qsbph3c、Qsbph8和Qsbph11f),分别位于第3、8、11染色体上,各QTL的LOD值分别为3.19、2.58和3.36,贡献率为10.3 %~13.6 %,可解释群体表型总变异的36.4 %。抗生性研究表明,在第2、11染色体上各存在1个抗性QTL位点Qsbph2、Qsbph11g,LOD值分别为3.23和3.52,贡献率为13.8%和14.7%,加性效应显示这2个数量性状基因座对灰飞虱的抗性均来自抗虫亲本Kasalath。通过三种不同的表型鉴定方法分别检测到的Qsbph11e、Qsbph11f和Qsbph11g,均位于第11染色体上标记S2260~G257之间,表明该位点对Kasalath的抗性表现起着重要作用。与这些数量性状基因座连锁的分子标记,可望应用于培育对灰飞虱具有持久抗性水稻新品种的育种实践中。4.Mudgo是一个高抗稻飞虱的籼稻品种,对灰飞虱具有强的排驱性和抗生性抗性。本研究利用Mudgo/武育粳3号F2群体,构建了含有177个单株的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包含104个SSR标记和3个Indel标记,覆盖整个水稻基因组1409.9 cM ,每两个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3.2 cM。采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177个F2:3家系进行了抗性鉴定,通过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分析,在第2、3、12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抗灰飞虱QTL位点Qsbph2b、Qsbph3d和Qsbph12a,分别位于标记RM5791~RM29、RM3199~RM5442和I12-17~RM333 1之间,单个LOD值分别为3.25、3.11和6.82,贡献率为15.6%~35.3%,可解释68.7%的总表型变异。其中Qsbph12a与标记RM3331和I12-17紧密连锁。加性效应表明,各QTL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效应均来自于Mudgo。结合表型鉴定的结果,Qsbph12a应为抗灰飞虱主效QTL,与该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可用于进行抗灰飞虱快速选择辅助育种。

左慧[10](2008)在《水稻抗条纹叶枯病qSTV-11b的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引起的病毒病,主要发生在东亚的温带、亚热带地区。我国自1963年在苏南地区始发后,已逐渐扩散到大江南北的广大稻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病在我国总体发生较轻,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是当前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分布广,发生重,为害大的重要病毒病。由于近几年病害持续严重发生,生产上的许多抗病品种中也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病株率。而目前使用的抗病品种抗源基础比较狭窄,主要是利用来自巴基斯坦籼稻Modan中的抗病基因Stv-bi,所以改变长期依靠单个基因抗性的现状,寻找新的抗病基因、培育优良抗病新品种成为当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首要任务。吴书俊博士利用抗病亲本籼稻Dular和感病亲本粳稻Balilla杂交构建的F2无性系群体,连续两年均检测到位于第11染色体上2个QTLs:qSTV-11b和qSTV-11c,并利用F3群体和BC1F1群体继续定位,最终将qSTV-11b定位在标记RM1355~STS11-31之间的269.6Kb的区域,将qSTV-11c定位在标记STS11-19~RM5349之间的440.1的区域。本研究是在吴书俊博士定位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构建了包含qSTV-11b的一系列染色体片段渐渗系,通过分析这些渐渗系田间抗病性情况和分子标记的检测结果,将qSTV-11b精细定位,并初步确定了qSTV-11b的候选基因。目前取得的研究结果主要有:1构建了24个qSTV-11b附近染色体片段渐渗系。这些染色体片段渐渗系分别来源于不同BC3F2单株,利用12个STS标记覆盖了qSTV-11b附近的333.50Kb的染色体区间。2对这些染色体片段渐渗系进行田间抗病性调查。表明:以感病亲本Balilla为对照,有8个渐渗系的发病率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着水平,表现抗病;有15个渐渗系的发病率与对照相比不显着,表现感病;1个渐渗系的发病率达显着水平。以抗病亲本Dular为对照时,株系抗感病性状与以感病亲本Balilla为对照时所得结论一致。3通过这些染色体片段渐渗系的抗病表现以及分子标记的检测结果,将qSTV-11b定位在标记在A38~A36之间25.39Kb的区域内。该区域有5个基因,通过测序比对分析,其中有1个基因在抗感病品种间有差异。因此认定该基因可能为qSTV-11b的候选基因。

二、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大面积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大面积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稻麦重要病毒病害间歇性暴发流行规律与主要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稻麦重要病毒病害发生流行回顾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
    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1.4 小麦黄矮病
    1.5 新的病毒病害层出不穷
2 稻麦重要病毒病害间歇性暴发成因分析
    2.1 耕作与栽培方式变化为介体昆虫创造了稳定的生存环境
    2.2 全球气候变暖和农药不合理使用影响介体昆虫越冬和传毒种群数量
    2.3 感病或单抗品种大面积种植加剧了病害间歇性暴发流行
3 关键科学问题
4 结语与展望

(2)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QTL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灰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1.1.1 灰飞虱直接危害
        1.1.2 灰飞虱传毒危害
    1.2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1.2.1 灰飞虱的虫态特征
        1.2.2 灰飞虱的翅型分化和雌雄比例
        1.2.3 灰飞虱的生活习性
        1.2.4 灰飞虱的分布
        1.2.5 灰飞虱的生活史
        1.2.6 灰飞虱寄主植物
    1.3 水稻抗灰飞虱遗传基础研究
    1.4 植物抗虫类型
        1.4.1 抗生性
        1.4.2 趋避性
        1.4.3 耐虫性
    1.5 植物抗虫的防御反应
        1.5.1 植物抗虫的直接防御反应
        1.5.2 植物抗虫的间接防御反应
    1.6 灰飞虱的成灾因素
    1.7 灰飞虱防治
        1.7.1 农业防治
        1.7.2 生物防治
        1.7.3 化学防治
        1.7.4 抗性品种
    1.8 药用野生稻的研究现状
    1.9 植物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抗性反应信号途径
    1.10 蛋白质组学在抗虫方面的研究
    1.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材料
        2.1.2 灰飞虱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1.5 SSR标记分析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水稻材料和定位群体抗灰飞虱鉴定
        2.2.2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2.2.3 SSR标记的PCR产物扩增
        2.2.4 SSR标记的PCR产物检测
        2.2.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2.6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
        2.2.7 QTL验证
        2.2.8 单染色体替换系的构建
    2.3 实验结果
        2.3.1 供试水稻材料的抗虫表现
        2.3.2 101个F_(2:3)家系对灰飞虱的抗虫表现
        2.3.3 亲本之间的多态性筛选
        2.3.4 遗传连锁图谱
        2.3.5 抗灰飞虱QTL定位
        2.3.6 QTL验证
        2.3.7 BC_2F_2抗灰飞虱鉴定
        2.3.8 BC_2F_2当中存活稻株基因型分析
    2.4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评价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灰飞虱
    3.2 试验方法
        3.2.1 利用苗期集团筛选法对Pf9279-4和02428进行抗灰飞虱鉴定
        3.2.2 Pf9279-4的抗虫机制
    3.3 试验结果
        3.3.1 Pf9279-4和02428的抗虫表现
        3.3.2 Pf9279-4对灰飞虱的抗虫机制分析
    3.4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水稻新种质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水稻叶鞘总蛋白提取
        4.2.2 总蛋白的裂解
        4.2.3 总蛋白的纯化(GE 2-D Clean-Up Kit试剂盒)
        4.2.4 总蛋白的定量(GE 2D Quant Kit)
        4.2.5 荧光标记效率试验准备工作(GE DIGE CyDye mini标记试剂盒)
        4.2.6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in gel electrophoresis, 2D-DIGE)
        4.2.7 凝胶扫描
        4.2.8 图像分析
        4.2.9 考马斯亮蓝凝胶制备
        4.2.10 差异表达蛋白质谱鉴定
        4.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4.2.12 样品中病毒的检测
        4.2.13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样品中病毒检测
        4.3.2 2D-DIGE结果
        4.3.3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分析
        4.3.4 差异蛋白点聚类分析
        4.3.5 qPCR分析
        4.3.6 抗氧化酶的活性
    4.4 讨论与分析
        4.4.1 调控蛋白和功能蛋白在抗感水稻材料中应答灰飞虱的分子机制
        4.4.2 寄主全方位防御灰飞虱侵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六章 体细胞杂交后代抗条纹叶枯病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水稻材料
        6.1.2 灰飞虱
        6.1.3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34份F_1代材料苗期接毒
        6.3 实验结果
        6.3.1 亲本和F_1群体田间抗病表型鉴定及ELISA检测感病率
        6.4 讨论与分析
    附录Ⅰ 各种溶液的配置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灰飞虱侵染24-96 H的2D-DIGE扫描图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控害减灾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研究结果
    1.1 摸清了灰飞虱发生传毒规律
        1.1.1 灰飞虱种群消长动态
        1.1.2 第1、2代灰飞虱是主要传毒世代
    1.2 掌握了病毒病的流行致灾规律
        1.2.1 病毒的传播途径
        1.2.2 获毒敏感生育期
        1.2.3 病害发病率与灰飞虱虫量呈正相关
        1.2.4 间歇性暴发
        1.2.5 发生区域性强
        1.2.6 危害损失大
    1.3 明确了灰飞虱带毒率的变化特点
    1.4 建立了抗药性监测机制
    1.5 探明了病毒病的暴发成因
        1.5.1 灰飞虱虫量高
        1.5.2 缺乏优良的抗 (耐) 病品种
        1.5.3 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转移传毒期吻合度高
    1.6 筛选出一批抗 (耐) 病性品种
    1.7 明确了其它非化防措施的作用
        1.7.1 防虫网阻隔效果明显
        1.7.2 适当迟播避虫效果较好
        1.7.3 轻型栽培有利于减轻病害发生
        1.7.4 灭茬压低越冬虫量效果显着
    1.8 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农药品种
        1.8.1 效果优良的单剂品种有6种
        1.8.2 效果较好的种衣剂品种有2种
        1.8.3 效果优良的复配剂有5种
    1.9 制定了科学的防治策略
2 控害减灾技术的集成
    2.1 协调运用农业、物理措施
        2.1.1 选用优良的抗 (耐) 病品种
        2.1.2 压缩稻套麦面积
        2.1.3 及时耕翻灭茬
        2.1.4 调整播栽期
        2.1.5 秧田覆盖防虫网
        2.1.6 清洁田园, 切断桥梁寄主
        2.1.7加强补救措施, 减轻损失
    2.2 狠抓化学防治关键措施
        2.2.1 推广种子处理
        2.2.2 麦田全面用药
        2.2.3 水稻苗期, “主动出击, 全程用药”
        2.2.4 水稻大田期, 适期防治第2、3代, 控制中后期发病
        2.2.5 水稻穗期加强防治, 压低冬前基数
        2.2.6 优化施药方法
        2.2.7 交替、适量使用农药

(4)水稻条纹病毒编码的NSvc4蛋白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研究现状
        1.1.1 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1.1.2 病害的症状特征
        1.1.3 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理化特性
        1.1.4 病害的免疫学
        1.1.5 病害的寄主范围和传播介体
        1.1.6 病害的成灾机制
        1.1.7 防控措施
    1.2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研究进展
        1.2.1 RSV基因组结构概况
        1.2.2 RSV编码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1.2.3 RSV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分化
    1.3 本研究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体系
        1.3.1 酵母双杂交技术
        1.3.2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1.4 本研究的意义
2 NSVC4蛋白定位到胞间连丝途径鉴定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本氏烟
        1.1.2 菌株和质粒
        1.1.3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细胞
        1.2.2 NSVC4基因片段扩増
        1.2.3 PCR产物回收
        1.2.4 NSVC4的GATEWAY入门载体构建
        1.2.5 化学转化法转化感受态细胞
        1.2.6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1.2.7 入门载体阳性质粒鉴定及测序
        1.2.8 入门载体线性化
        1.2.9 NSVC4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1.2.10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制备
        1.2.11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1.2.12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的鉴定
        1.2.13 转化农杆菌注射本氏烟
    2 结果与分析
        2.1 NSVC4可以定位到胞间连丝
        2.2 NSVC4蛋白通过ER-GOLGI分泌途径转运到胞间连丝
        2.3 NSVC4与PDLP1A定位到胞间连丝的不同点
        2.4 微丝组织参与了NSVC4蛋白到胞间连丝的运输
        2.5 MYOSIN Ⅷ参与NSVC4蛋白到胞间连丝的运输
    3 小结与讨论
3 NSVC4蛋白的致病性鉴定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RSV毒源和本氏烟
        1.1.2 菌株和质粒
        1.1.3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1.1.4 PCR引物
        1.2 方法
        1.2.1 RSV水稻病叶研磨和本氏烟摩擦接种
        1.2.1.1 侵染本氏烟的RSV粗提液制备
        1.2.1.2 RSV粗提液摩擦侵染本氏烟
        1.2.2 总RNA提取
        1.2.2.1 水稻RSV病叶总RNA的提取
        1.2.2.2 本氏烟总RNA的提取
        1.2.3 RT-PCR扩增RSV编码基因
        1.2.4 PVX载体和目的回收片段的双酶切
        1.2.5 连接
        1.2.6 大肠杆菌转化
        1.2.7 阳性克隆的鉴定筛选
        1.2.8 双酶切阳性克隆鉴定
        1.2.9 测序验证构建好的载体
        1.2.10 目的基因的BIFC和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1.2.11 农杆菌转化及本氏烟侵染
        1.2.12 PTRV-NSVC4基因沉默载体构建
        1.2.13 PTRV-NSVC4载体转化农杆菌注射本氏烟及RSV侵染
        1.2.14 NSVC4和CP基因的酵母互作载体构建
        1.2.15 诱饵载体质粒转化酵母菌
        1.2.16 捕获载体质粒转化酵母菌
        1.2.17 三缺筛选培养基互做鉴定
        1.2.18 显色实验(B-GALACTOSIDASE蛋白活性检测)
        1.2.19 REAL-TIME 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RSV侵染本氏烟
        2.2 利用PTRV载体干扰NSVC4
        2.3 RSV编码基因在本氏烟中的细胞定位
        2.4 NSVC4蛋白与CP蛋白互作
        2.5 NSVC4和CP蛋白的致病功能鉴定
        2.6 PVX及其相关载体在侵染本氏烟中的表达量检测
    3 小结与讨论
4 以NSVC4为诱饵蛋白筛选拟南芥酵母文库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RSV毒源和本氏烟
        1.1.2 菌株、质粒和拟南芥酵母文库
        1.1.3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1.1.4 PCR引物
        1.2 方法
        1.2.1 酵母相关载体的构建
        1.2.2 诱饵载体转化酵母菌NMY51
        1.2.3 酵母双杂交筛选文库操作步骤
        1.2.4 酵母质粒回收及转化大肠杆菌
        1.2.5 转化大肠杆菌的文库质粒提取,酶切鉴定及测序
        1.2.6 插入片段序列分析
        1.2.7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
        1.2.8 可能互作的拟南芥基因的克隆及酵母载体的构建
        1.2.9 各构建载体的质粒提取、酶切鉴定及序列验证
        1.2.10 构建好的载体进行酵母转化和互作验证
        1.2.11 筛库基因的植物定位载体和BIFC载体的构建
        1.2.12 构建好的植物定位载体及BIFC载体转化农杆菌
        1.2.13 农杆菌注射本氏烟和结果观察
        1.2.14 REAL-TIME 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库筛选初步结果
        2.2 文库质粒插入片段的序列分析和初步功能分析
        2.3 克隆筛库基因的完整阅读框
        2.4 完整ORF基因的酵母载体构建
        2.5 完整ORF基因的入门载体PDONR221构建
        2.6 各基因PEARLEY101、PEARLEY102和YN载体构建
        2.7 构建好的植物定位载体和BIFC载体转化农杆菌
        2.8 互作基因的进一步鉴定及功能推测
        2.8.1 与NSVC4互作的蛋白NN-76
        2.8.2 与NSVC4互作的蛋白NN-80
        2.8.3 与NSVC4互作的蛋白NN-104
        2.8.4 与NSVC4互作的蛋白NN-133
        2.8.5 与NSVC4互作的蛋白NN-135
    3 PTRV载体介导的基因沉默鉴定互作蛋白功能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微山湖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
    1.1 传毒昆虫发生早, 数量大, 带毒率高
    1.2 感病品种面积大, 品种抗性差
    1.3 水稻品种症状表现差异, 防治失误
    1.4 防治方法不当, 使用药剂不对
2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对策
    2.1 种植抗病品种
    2.2 药剂浸种
    2.3 秧田治虫防病

(6)生物疫苗对条纹病毒的作用机理与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1.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历史及现状
        1.1.2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症状表现
        1.1.3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现状
    1.2 传毒介体灰飞虱
        1.2.1 灰飞虱的分布与为害动态
        1.2.2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1.2.3 灰飞虱的传毒和获毒
    1.3 病原病毒RSV
        1.3.1 RSV 的分类与形态特征
        1.3.2 RSV 的基因组结构和编码策略
        1.3.3 RSV 的编码蛋白
        1.3.3.1 编码蛋白的种类
        1.3.3.2 CP 蛋白与 SP 蛋白
    1.4 RNA 干扰技术
        1.4.1 RNA 干扰的发现
        1.4.2 RNA 干扰及其机制
        1.4.3 RNA 干扰技术的特点
        1.4.4 RNA 干扰技术的应用
        1.4.4.1 RNAi 在植物中的应用
        1.4.4.2 RNAi 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
        1.4.4.3 RNAi 在昆虫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生物疫苗”的作用机理
2 疫苗浸种法对水稻种子发芽与出苗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供试生物工程菌株与载体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生物疫苗”的配制
        2.2.2 浸种
    2.3 结果与分析
3 疫苗浸种法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水稻品种
        3.1.2 供试生物工程菌株与载体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传毒介体灰飞虱
        3.1.5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设计
        3.2.2 检测方法
        3.2.2.1 水稻叶片总RNA 的提取
        3.2.2.2 水稻叶片DNA 的提取
        3.2.2.3 引物设计
        3.2.2.4 病毒基因序列一步法RT-PCR 的扩增
        3.2.2.5 水稻叶片DNA 的PCR 分析
        3.2.2.6 病毒RNA 的Real-Time RCR 扩增
        3.2.2.7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调查
    3.3 结果与分析
4 “疫苗”喷雾法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设计
        4.2.2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5 浸种+喷雾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作用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设计
        5.2.2 检测方法
        5.2.3 灰飞虱虫量的调查
        5.2.4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调查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疫苗浸种对灰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5.3.2 疫苗浸种在水稻秧苗期的控制效果
        5.3.3 疫苗浸种+喷雾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
        5.3.3.1 对RSV 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3.3.2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6 生物疫苗作用的最佳组合及与农药防治的效果比较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设计
        6.2.2 检测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生物疫苗作用的最佳方法
        6.3.2 生物疫苗与化学杀虫剂的作用效果比较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南通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国内外发生概况
        1.2 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害特点
        1.3 条纹叶枯病病毒生物学特征
    2 传毒媒介灰飞虱及其生物学
        2.1 灰飞虱传毒特点
        2.2 灰飞虱为害特性
        2.3 传毒媒介灰飞虱带毒率的测定
        2.3.1 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
        2.3.2 单克隆抗体的检测法
第二章 南通地区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研究
    1 传毒媒介灰飞虱发生规律
    2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
    3 灰飞虱发生与条纹叶枯病发生的相关性
    4 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4.1 传毒媒介灰飞虱的发生
        4.1.1 秋季防治对灰飞虱越冬基数的影响
        4.1.2 冬季气温对灰飞虱越冬成活率的影响
        4.1.3 灰飞虱带毒率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4.2 水稻播栽期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4.3 水稻品种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第三章 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 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策略
    2 农业防治
        2.1 选用推广抗(耐)病品种
        2.2 选择不利于灰飞虱迁入的栽培方式
        2.3 适当推迟播栽期,避开灰飞虱迁移峰
        2.4 轮作换茬
        2.5 清洁田园
    3 化学防治
        3.1 药剂浸种
        3.2 麦田及杂草等寄主上的灰飞虱防治
        3.3 水稻秧田期的灰飞虱防治
        3.4 水稻大田期的灰飞虱防治
    4 抗病毒制剂应用
    5 其它防治技术
第四章 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及措施
    1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防治对策
    2 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推广技术
        2.1 切实加强传毒媒介监测
        2.2 大力推广抗病品种
        2.3 适当推迟播栽期
        2.4 清除十边杂草,减少灰飞虱虫源
        2.5 科学开展防治工作
        2.5.1 搞好麦田灰飞虱兼治工作
        2.5.2 抓好种子处理工怍
        2.5.3 做好秧田防治工作
        2.5.4 搞好大田防治工作
        2.5.5 选用有效防治药种
        2.5.6 提高用药质量
        2.5.7 试验推广病毒钝化剂
        2.6 加强病田培管
        2.6.1 拔除早期病苗
        2.6.2 加强病田管理
    3 强化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推广措施
        3.1 采取推广措施
        3.1.1 强化舆论宣传,广泛普及防治技术
        3.1.2 争取政府领导支持,加大组织推广力度
        3.1.3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确保技术措施到位
        3.1.4 开展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覆盖率
        3.1.5 搞好技物服务,提高技术普及率
        3.1.6 强化考核责任,推动防治工作开展
        3.2 技术推广主要成效
致谢
参考文献

(9)水稻抗灰飞虱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灰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1.2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1.2.1 寄主植物
        1.2.2 越冬
        1.2.3 生活史
        1.2.4 雌雄性比和长短翅型成虫的比例
        1.2.5 生活习性
        1.2.6 灰飞虱的传毒特性
    1.3 灰飞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1.4 灰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研究
    1.5 灰飞虱暴发成灾的因素
    1.6 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6.1 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1.6.2 抗性品种的筛选与利用
    1.7 稻飞虱抗性遗传基础研究
        1.7.1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基础研究
        1.7.2 水稻抗白背飞虱的研究
        1.7.3 水稻抗灰飞虱的研究
    1.8 植物抗虫机理研究
        1.8.1 植物抗虫性的基本概念
        1.8.2 植物对昆虫的防御反应
        1.8.3 植物对刺吸口器昆虫的抗性反应信号途径
        1.8.4 昆虫的生物型和基因对基因假设
        1.8.5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机制研究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种质资源抗灰飞虱评价及抗性机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苗期集团鉴定法对灰飞虱的鉴定
        2.2.2 水稻幼苗对灰飞虱若虫的排驱性
        2.2.3 水稻对灰飞虱成虫定居及产卵的排驱性选择
        2.2.4 不同水稻品种对灰飞虱若虫的抗生性反应
    2.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KINMAZE/DV85 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抗灰飞虱数量性状位点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飞虱
        3.1.3 抗虫性鉴定
        3.1.4 QTL 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鉴定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灰飞虱的抗性及QTL 定位
        3.2.2 排驱性测验法鉴定DV85/Kinmaze 群体的抗性及QTL 检测
        3.2.3 抗生性测验及QTL 定位
    3.3 讨论
第四章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水稻抗灰飞虱QTL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灰飞虱的饲养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集团鉴定法检测 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 BIL 群体的抗性表现及抗灰飞虱QTL 定位
        4.2.2 BIL 群体对灰飞虱的排驱性反应及抗性相关QTL 检测
        4.2.3 抗生性测验及QTL 定位
    4.3 讨论
第五章利用MUDGO/武育粳3 号F_2群体检测灰飞虱抗性QTL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灰飞虱的饲养与繁殖
        5.1.3 抗灰飞虱性鉴定
        5.1.4 DNA 样品制备
        5.1.5 SSR 标记分析
        5.1.6 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 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5.2.2 亲本Mudgo、武育粳3 号及其F_1对灰飞虱的抗性表现
        5.2.3 177 个F_(2:3)家系对灰飞虱的抗性反应
        5.2.4 F_2群体抗灰飞虱QTL 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水稻抗条纹叶枯病qSTV-11b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引言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历史和现状
        1.1.1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世界的发生情况
        1.1.2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1.1.3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的发生情况
    1.2 水稻条纹叶枯病
        1.2.1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
        1.2.2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
        1.2.3 CP蛋白和SP蛋白
        1.2.4 RSV的致病机制与植物的抗病机制
        1.2.5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1.3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重发原因
    1.4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1.5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研究和利用
        1.5.1 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
        1.5.2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1.6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研究
        1.6.1 第3染色体上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QTL比较
        1.6.2 第7染色体上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QTL比较
        1.6.3 第11染色体上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抗性QTL比较
    结语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水稻材料
    2.2 定位群体的人工接虫
    2.3 田间自然接虫
    2.4 灰飞虱带毒率的测定
    2.5 田间条纹叶枯病抗性调查
    2.6 DNA 的提取(CTAB法)
    2.7 病毒RNA的提取
    2.8 SSR标记的开发
    2.9 STS标记的开发
    2.10 PCR反应体系及分析
    2.11 感病植株条纹叶枯病毒的RT-PCR检测
3 结果分析
    3.1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3.2 感病植株中条纹叶枯病毒的检测结果
    3.3 渐渗系的构建
    3.4 渐渗系的结果分析
        3.4.1 渐渗系田间发病调查
        3.4.2 渐渗系的分子检测
    3.5 qSTV-11b候选基因的预测
    3.6 BC_4世代渐渗系的构建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大面积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稻麦重要病毒病害间歇性暴发流行规律与主要科学问题[J]. 吴楠,王惠,刘文文,王锡锋.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4)
  • [2]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QTL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 董岩.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控害减灾技术的研究[J]. 吕卫东,陈永明,林付根,仇广灿,仇学平,李瑛,张开朗,黄婷婷. 农学学报, 2015(12)
  • [4]水稻条纹病毒编码的NSvc4蛋白致病机理研究[D]. 袁正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9)
  • [5]微山湖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张保旗.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7)
  • [6]生物疫苗对条纹病毒的作用机理与应用评价[D]. 张燕. 扬州大学, 2010(02)
  • [7]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条纹叶枯病粳稻新品系[J]. 何冲霄,董晓鸣,姚立生,孙明法,梁国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0(01)
  • [8]南通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研究[D]. 陈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水稻抗灰飞虱QTL分析[D]. 段灿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水稻抗条纹叶枯病qSTV-11b的精细定位[D]. 左慧. 扬州大学, 2008(02)

标签:;  ;  ;  ;  

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枯病大面积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