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短语及其前缀

动词短语及其前缀

一、动词词组及其前置(论文文献综述)

乔晓芳[1](2021)在《学术文本中递归现象在翻译中的处理 ——《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数字商业战略》(第五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选择《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数字商业战略》(Digital Business Strategies in Blockchain Ecosystems)第五部分作为翻译语料,主要总结了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和难点,归纳了学术文本中递归现象递归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数字商业战略》一书语言严谨科学规范,表达清晰,实例和数据详细深入,是典型的学术文本。文本中序列递归和内嵌递归使用丰富,两种形式的递归的处理和翻译成为重点和难点,因为不仅需要表达的严谨和准确性,还要在翻译时层次结构明晰显化,所以笔者根据上下文具体的语境,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搭配增译、减译、句式调整和注释等翻译技巧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归纳了学术文本中递归现象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通过译例进行详细分析和阐明,希望为今后学术文本中序列结构和嵌入结构的翻译提供一定借鉴和帮助。

王杉杉[2](2020)在《《乡村建筑》(节选)后置定语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发展成必然趋势,而乡村建筑作为乡村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对振兴乡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国,美国乡村建筑世界闻名,值得借鉴学习。因此,本文以美国作家Allen Lewis Falley所着《乡村建筑》第三章到第十三章的内容为实践素材,在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对建筑类文本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出后置定语在该类型文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乡村建筑》属于科技类文本,语言严谨,文体正式。对于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文本,要想实现翻译术语的专业性和统一性,必须对其中专业术语进行整理、研究,以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第三章到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乡村建筑中各个部分的详细信息,例如建筑的选址,建筑用材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在本实践文本中,后置定语这一语法现象频繁出现,如:非谓语动词作后置定语,定语从句以及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因此,译者将后置定语的研究作为本实践报告的重点。译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完成该翻译实践报告。在该实践报告中,译者将文本中的后置定语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出建筑类文本中后置定语的翻译方法,并通过归纳和总结,为以后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朱镜霓[3](2020)在《《农林学科英语》(部分)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英汉翻译项目实践报告,该项目的文本来源于新工科英语系列教程《农林学科英语》(Academic English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一书。该书由北京林业大学的李芝教授等11位作者共同撰写,涉及林业、城市农业、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农林学科热点话题,属于信息类文本。笔者负责该书第一、三、五、七章节的翻译。这四个章节所阐述的内容分别为:林业、生物多样性、景观园林以及食品安全。笔者采用查阅资料的研究方法,以动态对等理论贯穿全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该报告总体的翻译策略是“忠实通顺”和“功能对等”,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从词语、句子、文体风格几个方面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该翻译实践报告由五部分内容组成。这五部分分别是引言、翻译项目介绍和项目分析、翻译过程的描述、论文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这些内容有助学生对林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能够为相关工作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内有关农林学科信息文本的翻译较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能够对翻译策略进行学习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翻技巧,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赵宏伟[4](2020)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比英汉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异同并揭示其产生的动因。本文认为,从概念意义上看,致使结构是由使因事件和结果事件整合而成的一个致使情景,结果事件过程均可以在外部致使力作用下产生,致使情景在及物性结构中体现为一类由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构成的复合过程。兼顾英汉语差异,参考类型学对致使结构的分类,在系统功能语法并协互补思想指导下,将致使结构分为词汇型致使和句法型致使。词汇型致使指致使行为与致使结果在语言中体现为单一词汇形式的结构;句法致使指致使行为和致使结果在语言中分别体现为不同词汇形式的结构,其致使义的表达是词汇资源和语法资源互动的结果。句法致使可进一步分为表达致使义的英语复合宾语句(对应汉语兼语句)、动结式和双宾语结构。文章在对致使概念界定和分类基础上,从微观上描写了英汉各类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宏观上基于及物性理论构建了英汉致使意义系统网络,并在过程语义配置结构框架下对致使结构进行了功能句法分析,最后从语法化、信息结构、概念化方式和语言类型特点等角度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异同的动因。研究发现如下:通过考察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内部语义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发现英汉在致使行为体现形式及致使结果已然性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别。体现致使行为的致使动词无论在意义还是构成上都不尽相同,语义上,英语致使词语均表达使动型,汉语则表达使动型和使成型两类;构成上,英语致使词语以单纯词为主,蕴含结果已然性特征,而汉语以双音节合成词为主,除自身蕴含结果已然性外,某些单音节词需通过附加动态助词“着、了、起”等标示结果的已然性,以满足汉语的双音韵律特征。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在及物性结构中均表达致使动作、致使关系和致使心理三个复合过程,但英汉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存在一定差别。除英汉典型词汇致使结构外,汉语存在表达唯施事过程和唯受事过程的两类特殊句式。英汉句式结构上的差别是由汉语特有的动结式复合词和动宾复合词所致。通过考察两类复合词在双音化趋势下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英汉词汇致使语义句法差异的动因。致使范畴下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具有相同的语义认知基础,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结构语序上均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但在致事来源、动词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上存在细微差别。基于相关语义参数对英汉致使结构内部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事生命度优先选择序列不同。在事物型致事和事件型致事的选择上,英语倾向于前者,汉语倾向于后者,这与英汉思维习惯及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有关。除英汉共有的使令义动词和非使令义动词(纯致使义和助使义)外,汉语还存在一类隐性使令义动词。英汉两类结构体现的及物性过程类型相同,但语义配置结构不同。致使过程通常期待的参与者是一个嵌入过程小句,但汉语隐性使令义动词构成的兼语句致使过程期待的结果参与者为个体,致使结果在过程中充当环境成分,在小句中充当目的状语,构成“施事+过程+受事”一类语义配置结构。另外,英汉致使关系过程的语义配置不同,英语常表现为隐性结果谓词,汉语结果谓词则为显性。以上差异是由英汉语言结构类型不同所致,对进入该结构的致使动词或结果谓词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通过微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语义要素语义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体现语义成分的句法单位不尽相同。宏观层面上对英汉致使动结式功能语义句法的考察,发现英汉致使动结式在体现及物性过程类型、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及句法功能上均存在较大差别,英语仅表达致使关系过程,缺失致使动作过程和致使心理过程,这与体现英汉致使结果的句法单位性质有关。过程语义配置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不同及英汉结构组配灵活性的不同。英语动结式是对致使概念的直接映射,表现为典型分离式(SVOR),语序较为固定,汉语基本语序表现为黏合式(SVRO),且语序具有较大灵活性,表现为大量特殊句式,如倒置动结式、重动句和有标记致使位移句,从而造成英汉动结式句法功能上的差异。通过对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的历时考察,及对汉语特殊句式形成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英汉语言类型和信息结构在二者差异中的主导作用。英汉双宾语结构包括双名结构和与格结构。从致使义角度看,双名结构表达致使拥有、致使失去和致使感知义,与格结构表达致使被拥有和致使被感知义。二者并不存在转换关系,是两个独立的结构形式。英汉双名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语义、句式语义和句式结构上。由于英汉语对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汉语双名动词存在“一词两反义”现象;英语双名结构仅表达右向传递义,而汉语可以表达左、右向传递义,这与英汉语形义匹配模式不同有关;出于语义、语音和语用上的考虑,汉语双名结构通常附加方向义标记词以明确传递方向、和谐韵律、实现交际意图,从而造成英汉语义配置结构及句式结构上的不同。英汉与格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句式语序的不同,英语与格结构是对与格概念的直接映射,而汉语语序更加灵活多样,介词及其引出的接受者可置于过程前,起强调作用。语序的不同与英汉表达信息结构的不同有关,通过表达有标记信息结构,可以达到实现特殊语用效果的目的。英汉致使结构作为一个语义范畴网络,存在典型与非典型形式,由典型到非典型形式的过渡构成一个连续统。根据形式语义紧密度参数,分析了英汉致使范畴不同体现形式间的形式语义关系,发现英汉语不同致使结构在形式语义紧密度上呈渐变趋势,各自构成一个形式语义连续统。纵观致使范畴在英汉语中体现形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致使概念词汇化模式的不同及结构语序的不同。不同词汇化模式是由英语综合型、汉语分析型语言类型所致,不同语序与英汉语对致使事件的概念化方式不同有关。总体来讲,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英汉致使结构语义句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并从多维视角揭示了英汉致使结构异同的动因,不仅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框架在描述致使范畴上的不足,为描述该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加深了对英汉致使结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同时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参考。

刘胜男[5](2020)在《《俄罗斯经济地理学》汉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俄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经济领域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经济地理学文本作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材料,其汉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是关于俄罗斯高校教科书《俄罗斯经济地理学》的汉译报告,经济类教科书属于科学语体中的学术教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及很强的专业性。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处理、译后校对。第三部分着重从语体、词法、句法的角度对《俄罗斯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材料中代表性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方法;词汇的翻译方法有词类转换法、冗余删减法,句子的翻译方法有语序调整法、句群内合法;又进一步分析了该文本的翻译难点,如多义词词义的确定、复杂长句的理解。最后一部分对此次汉译实践进行总结,包括翻译心得和翻译反思。本文通过汉译实例,阐明了经济地理类文本、学术教材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及汉译方法,笔者希望可以在提升自己翻译水平的同时,为今后的翻译实践及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苏日嘎拉图[6](2020)在《现代蒙古语苏尼特土语格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蒙古语中,格是形、义、功能结合的语法范畴。苏尼特土语中,有主格、定格、属格、宾格、与位格、凭借格、从比格、和同格、方向格等9个格。论文基于自建《现代蒙古语苏尼特土语语料库》,遵循索绪尔的“系统优先于其组成要素”的观点,采用语言特征的综合描写、语料库的应用、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归纳格语素的典型形式,概括格成分的典型语义角色和典型句法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格形态、语义、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苏尼特土语的格体系。同时,描写无标记格和有标记格的对立,明确格标记被省略和隐含的区别,研究格语素的偏离格范畴的用法。本文由正文六章、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苏尼特土语,描述了蒙古语的格,交待了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语料来源、语料库结构、语料转写等内容。第二章为“苏尼特土语格的形态”,研究格的表现形式,选择主格和定格以外各个格的典型语素,归纳语素变体及其变体条件。主格用零标记;定格以词干连接形式构成;属格用语素/-i:n/做标记;宾格用语素/-i:/做标记;与位格用语素/-t/做标记;凭借格用语素/-(?):r/做标记;从比格用语素/-(?):s/做标记;和同格用语素/-thε:/做标记;方向格用语素/-ro:/做标记。第三章为“苏尼特土语格的语义”,研究格成分的语义角色。主格语义角色是施事或受事;定格语义角色是属性;属格语义角色是领属和属性;宾格语义角色是受事;与位格语义角色是给与、处所和时间;凭借格语义角色是工具或手段;从比格语义角色是起始点、根源和发起者;和同格语义角色是伴随者和对象;方向格语义角色是指向。第四章为“苏尼特土语格的功能”,研究格成分的句法功能和格语素的偏离格范畴的用法。句法上,主格做主语;定格做定语;属格做定语;宾格做直接宾语;与位格做间接宾语和状语;凭借格做状语和间接宾语;从比格做状语、宾语和主语;和同格做状语和宾语;方向格做状语。格语素的偏离格范畴的用法研究方面,主要区分同形异义格附加成分与构词后缀;区别语用中格附加成分的功能转移;区别格附加成分的结构固化乃至范畴异化。第五章为“苏尼特土语格的零标记形式”。论文在格范畴平面上对无标记的主格和以词干连接形式构成的定格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格的次范畴上对其他格的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的对立进行了研究。同时区分格标记的省略和格标记的隐含,力图揭示其隐现规律。第六章为“结论和前景”,是全文的总结,以表格形式概括了苏尼特土语格的典型特征,展示格成分所示语义角色和句法功能之间存在的相对整齐的对应关系,同时思考了今后进行的研究内容。

张晓梅[7](2019)在《《成功之路》中带“地”状语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燕[8](2019)在《《论语》广义述宾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典籍之一,是一部口语性较强的语录体着作。本文以广义述宾结构爲研究对象,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论语》的述宾结构进行了分析。全文由绪论、第一至第八章、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语》语言的研究现状,并説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运用的研究方法;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论语》述宾结构研究进行一个总的概括。第一至第八章爲文章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一章至第七章是从广义述宾结构出发,对《论语》广义述宾结构中所包含的七种结构类型进行细致分析。具体如下:第一章爲《论语》兼语句研究。根据中心动词的语义或句子的形式,我们把兼语句分爲五类:使令类、存在或领有类、“以……爲/以爲”式、称谓类和一般动词引导的兼语句;并简要地论述了《论语》兼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用情况。第二章爲《论语》连动结构研究。主要从形式特征和语义关系的角度对连动结构进行分析。从形式特征来説,我们把它分爲两类:含连词的连动结构、不含连词的连动结构;从语义关系来説,它存在两大类语义关系:单纯的时间先後关系、时间先後关系附加其他语义关系。第三章爲《论语》同动结构研究。此章分析方法与连动结构相同。从形式特征来説,我们把它分爲两类:含连词的同动结构、不含连词的同动结构;从语义关系来説,它存在两大类语义关系:同时关系、同时关系附加其他语义关系。第四章爲《论语》主谓作宾句研究。根据中心动词的语义,我们把主谓作宾句分爲六类:心理动词类、能愿动词类、感知动词类、言语动词类、比较动词类、一般动作行爲动词等引导的主谓作宾句;并简要地论述了《论语》主谓作宾句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用情况。第五章爲《论语》双宾句研究。根据中心动词的语义或句子的形式,我们把双宾句分爲四类:给予类、教示类、“爲”字类、称谓类等双宾句;并简要地论述了《论语》双宾句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用情况。第六章爲《论语》宾语前置句研究。主要介绍《论语》宾语前置句的类型,即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之”“是”复指的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并对《论语》“何以……爲”句式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七章爲《论语》“谓介宾”结构研究。根据介宾短语所处的位置,我们对“谓+介+宾”和“介+宾+谓”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出现在谓词後的介词有“於、于、以、乎”及合音词“诸、焉”;出现在谓词前的介词有“自、与、在、爲、於、以”。第八章爲《论语》中谓词前後介词隐现的研究。主要对《论语》谓词前後介词隐现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魏海霞[9](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Developing School Readiness: Creating Lifelong Learners(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属于教育领域的科技英语文本。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问题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头等大事也被提上日程。研究国外幼教的发展状况可以帮助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开展我国幼教的发展战略,提高分析和解决幼教本身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幼教事业尽一份力。此次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翻译英文的名词性词组、被动句和复合句等。基于此问题,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下,采用了适当的翻译方法,如词类转换、转态译法、变序译法和综合译法等方法,同时也选取了大量实例,引用已有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加以推敲论证,实现文章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上面的对等。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让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以此来探索教育文本的一般翻译方法。本篇实践报告首先描述了原文文本的情况;其次是对本次翻译过程的简介;然后,针对翻译难点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并在实例中加以论证;最后是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和启示。

尚娜娜[10](2019)在《社会学着作The Business of Geriatrics(Chapter10-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翻译实践选材来自于Michael Wasserman(迈克尔·沃瑟曼)于2016年出版的The Business of Geriatrics(《老年医学事业》)(Chapter 10-13)。该文本用词考究,句子结构丰富多变,源文通过严谨的句子关系用以说明老年医学的现状及对比如今与过去医疗模式的差异,并指出如今要建立适合人们需求的协调服务的养老模式。在案例分析中,译者根据文本的特点,对英语状语和分隔结构进行了分析且主要采用了顺译法、逆译法、前置法、后置法等翻译方法。针对英语状语的翻译,译者主要采用了根据原文的逻辑关系进行翻译以及译为主语、状语和动词的方法。对于分隔结构的翻译,译者将其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翻译方法的总结,希望能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指导。

二、动词词组及其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词词组及其前置(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术文本中递归现象在翻译中的处理 ——《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数字商业战略》(第五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1.2.1 文外因素分析
        1.2.2 文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3 翻译技术和资源的选取
        2.1.4 翻译理论和方法的选择
        2.1.5 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序列并列递归的翻译处理
        3.1.1 名词词组并列
        3.1.2 动词词组并列
    3.2 序列从属递归的翻译处理
        3.2.1 介词词组从属
        3.2.2 限定性定语分句从属
        3.2.3 非限定性定语分句从属
    3.3 内嵌递归的翻译处理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问题总结
    4.2 翻译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2)《乡村建筑》(节选)后置定语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1.1 背景简介
        1.1.2 主要内容
    1.2 任务特点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翻译流程
    2.1 译前准备
        2.1.1 制定计划
        2.1.2 研读原文
        2.1.3 阅读文献
    2.2 翻译过程
        2.2.1 翻译目的论
        2.2.2 翻译难点及处理
    2.3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乡村建筑》中后置定语的数量及分类
    3.2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建筑类文本中后置定语的翻译
        3.2.1 非谓语动词充当后置定语的翻译
        3.2.1.1 现在分词充当后置定语
        3.2.1.2 过去分词充当后置定语
        3.2.2 定语从句的翻译
        3.2.2.1 限定性定语从句
        3.2.2.2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3.2.3 介词短语充当后置定语的翻译
第四章 总结
    4.1 结论
    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翻译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 :术语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农林学科英语》(部分)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项目描述
    1.1 项目介绍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特征
        1.1.3 项目意义
    1.2 项目分析
        1.2.1 目标读者
        1.2.2 项目要求
        1.2.3 项目计划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阅读源文本
        2.1.2 资料收集和专业习得
        2.1.3 准备翻译工具
        2.1.4 导师培训指导
    2.2 译中监控
        2.2.1 翻译流程的把控
        2.2.2 翻译进度的安排
        2.2.3 翻译质量把控
    2.3 译后审校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翻译策略
    3.2 词语的翻译
        3.2.1 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
        3.2.2 词类转换
    3.3 句子的翻译
        3.3.1 顺译法
        3.3.2 分译法
        3.3.3 增译法
        3.3.4 换序法
    3.4 篇章文体风格的把握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经验与收获
    4.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表
附录B 原文及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视角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致使范畴概述
        2.2.1 致使概念内涵
        2.2.2 致使的语义层级性特征
        2.2.3 致使类型及范围
    2.3 致使结构研究的主要视角
        2.3.1 生成语义学视角
        2.3.2 生成语法视角
        2.3.3 认知语言学视角
        2.3.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2.3.5 类型学视角
    2.4 致使结构的英汉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致使结构的意义系统描述
        3.2.1 元功能思想下致使过程意义
        3.2.2 系统思想下致使意义系统
    3.3 致使结构功能句法分析
        3.3.1 功能句法理论
        3.3.2 基于功能句法理论描述致使结构
    3.4 小结
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句法对比
    4.1 引言
    4.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
        4.2.1 英语词汇致使
        4.2.2 汉语词汇致使
    4.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4.3.1 英汉词汇致使动词的类型及构成方式对比
        4.3.2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语义层级
        4.3.3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致事对比
        4.3.4 英汉役事及致使结果对比
    4.4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4.4.1 致使动作过程
        4.4.2 致使关系过程
        4.4.3 致使心理过程
    4.5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异同及其动因
        4.5.1 英汉词汇致使结构差异
        4.5.2 英汉词汇致使形态差异与汉语双音化趋式
    4.6 小结
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与汉语兼语句语义句法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
        5.2.1 英语复合宾语句及致使义复合宾语句
        5.2.2 汉语兼语句及致使义兼语句
    5.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语义成分对比
        5.3.1 英汉致使动词及致使力对比
        5.3.2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的语义层级
        5.3.3 致使义复合宾语句与兼语句致事对比
        5.3.4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役事对比
        5.3.5 复合宾语句和兼语句致使结果对比
    5.4 致使义复合宾语和兼语句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5.4.1 致使动作过程
        5.4.2 致使关系过程
        5.4.3 致使心理过程
        5.4.4 致使交流过程
        5.4.5 致使行为过程
        5.4.6 致使存在过程
        5.4.7 致使气象过程
    5.5 致使义英语复合宾语句和汉语兼语句异同及其动因
    5.6 小结
6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语义句法对比
    6.1 引言
    6.2 英汉致使动结式
        6.2.1 英语动结式及致使义动结式
        6.2.2 汉语动补结构及致使义动结式
    6.3 英汉致使动结式语义成分对比
        6.3.1 英汉致使义动结式致使力对比
        6.3.2 致使动结式的语义层级
        6.3.3 英汉致使动结式致事对比
        6.3.4 英汉致使动结式役事和致使结果对比
    6.4 英汉致使动结式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6.4.1 致使动作过程
        6.4.2 致使关系过程
        6.4.3 致使心理过程
    6.5 英汉致使动结式异同及其动因
        6.5.1 英汉动结式基本语序差异与阐释
        6.5.2 英汉施受同体动结式差异与阐释
        6.5.3 汉语致使动结式特殊句式形成机制
    6.6 余论
        6.6.1 致使义“得”字句
        6.6.2 致使义“得”字句功能语义句法分析
    6.7 小结
7 英汉致使义双宾语结构语义句法对比
    7.1 引言
    7.2 双宾语结构
    7.3 双名结构
        7.3.1 双名结构的语义层级
        7.3.2 英汉致使义双名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3.3 英汉双名结构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3.4 英汉双名结构异同与阐释
    7.4 与格结构
        7.4.1 致使与格结构的语义层级
        7.4.2 英汉与格结构语义成分对比
        7.4.3 英汉与格结构功能语义句法对比分析
        7.4.4 英汉与格结构异同与信息结构
    7.5 小结
8 从致使范畴看英汉致使结构异同
    8.1 引言
    8.2 英汉致使范畴形式语义连续统
        8.2.1 英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2.2 汉语致使结构形式语义连续统
    8.3 英汉致使概念的不同词汇化模式及动因
        8.3.1 英汉致使结构形态分布差异
        8.3.2 英汉致使动词词汇化差异
    8.4 英汉致使结构语序差异及不同概念化方式
    8.5 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2 本研究的贡献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加的夫语法影响过程及物性系统网络
附录B 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俄罗斯经济地理学》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翻译过程描述
    第一节 译前准备
        一、工具准备
        二、理论准备
        三、时间安排
    第二节 译中处理
    第三节 译后校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译案例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经济地理学》文本特点
        一、语体特点
        二、词汇特点
        三、句子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经济地理学》汉译方法
        一、词类转换法
        二、冗余删减法
        三、语序调整法
        四、句群内合法
    第三节 《俄罗斯经济地理学》翻译难点
        一、多义词词义的确定
        二、复杂长句的理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心得
    第二节 翻译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现代蒙古语苏尼特土语格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苏尼特土语及其记音
    第二节 蒙古语的格
        一、格的概念、特征及类别
        二、格附加成分及格成分
        三、词干、中心词及格结构
    第三节 研究概况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四节 研究意义、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五节 田野调查及语料
        一、田野调查
        二、语料处理
第二章 苏尼特土语格的形态
    第一节 主格的形式
    第二节 定格的形式
    第三节 属格的形式
    第四节 宾格的形式
    第五节 与位格的形式
    第六节 凭借格的形式
    第七节 从比格的形式
    第八节 和同格的形式
    第九节 方向格的形式
第三章 苏尼特土语格的语义
    第一节 主格的意义
    第二节 定格的意义
    第三节 属格的意义
    第四节 宾格的意义
    第五节 与位格的意义
    第六节 凭借格的意义
    第七节 从比格的意义
    第八节 和同格的意义
    第九节 方向格的意义
第四章 苏尼特土语格的功能
    第一节 主格的功能
    第二节 定格的功能
    第三节 属格的功能
    第四节 宾格的功能
    第五节 与位格的功能
    第六节 凭借格的功能
    第七节 从比格的功能
    第八节 和同格的功能
    第九节 方向格的功能
第五章 苏尼特土语格的零标记形式
    第一节 格标记的省略和隐含
    第二节 苏尼特土语格标记的省略
        一、并列成分中的省略
        二、语义重叠中的省略
        三、时位名词后的省略
        四、程度表达中的省略
    第三节 苏尼特土语格标记的隐含
第六章 结论和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完成的课题目录

(8)《论语》广义述宾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0.2 《论语》语法的研究
        0.2.1 《论语》实词的研究
        0.2.2 《论语》虚词的研究
        0.2.3 《论语》句式的研究
    0.3 研究理论和方法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论语》兼语句研究
    1.1 兼语句与其形近结构的区别
    1.2 《论语》兼语句的类型
        1.2.1 使令类
        1.2.2 领有或存在类
        1.2.3 “以……爲……”/“以爲”式
        1.2.4 称谓类
        1.2.5 动词“借”引导的兼语句
    1.3 《论语》兼语句中的兼语和谓语2的构成成分
        1.3.1 兼语的构成成分
        1.3.2 谓语2的构成成分
    1.4 《论语》兼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用情况
第二章 《论语》连动结构研究
    2.1 《论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及语义关系
        2.1.1 有连词的连动结构及语义关系
        2.1.2 不含连词的连动结构
    2.2 《论语》连动结构的特点
第三章《论语》同动结构研究
    3.1 同动结构与其形近结构的区别
    3.2 《论语》同动结构的类型及语义关系
        3.2.1 有连词“而”的同动结构及语义关系
        3.2.2 不含连词的同动结构及语义关系
    3.3 《论语》同动结构与连动结构的比较
第四章 《论语》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研究
    4.1 《论语》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类型
        4.1.1 情感动词类
        4.1.2 能愿动词类
        4.1.3 感知动词类
        4.1.4 言语动词类
        4.1.5 类比动词类
        4.1.6 一般动作行爲动词类
    4.2 《论语》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和兼语句的比较
    4.3 《论语》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用情况
第五章 《论语》双宾句研究
    5.1 《论语》双宾句的类型
        5.1.1 给予类
        5.1.2 教示类
        5.1.3 “爲”字类
        5.1.4 称谓类
    5.2 《论语》双宾句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用情况
第六章 《论语》宾语前置句研究
    6.1 《论语》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6.1.1 句子层面的宾语前置
        6.1.2 特殊类型的宾语前置
    6.2 《论语》“何以……爲”的分析
第七章 《论语》“谓介实”结构研究
    7.1 《论语》中的介词
    7.2 《论语》“谓+介+实”结构研究
        7.2.1 “谓”後“于+宾”短语
        7.2.2 “谓”後“於+宾”短语
        7.2.3 “谓”後“以+宾”短语
        7.2.4 “谓”後“乎+宾”短语
        7.2.5 “谓”後合音词“诸”和“焉”
        7.2.6 小结
    7.3 《论语》“介+宾+谓”结构研究
        7.3.1 “谓”前“自+宾”短语
        7.3.2 “谓”前“与+宾”短语
        7.3.3 “谓”前“在+实”短语
        7.3.4 “谓”前“爲+宾”短语
        7.3.5 “谓”前“於+宾”短语
        7.3.6 “谓”前“以+宾”短语
    7.4 小结
第八章 《论语》中谓词前後介词隐现的研究
    8.1 《论语》中谓词前後的介词隐现分类
        8.1.1 《论语》谓词前後的介词可隐可现
        8.1.2 《论语》谓词前後介词必现
    8.2 《论语》谓词前後介词隐现的成因
        8.2.1 句法对介词隐现的制约
        8.2.2 语义对介词隐现的制约
        8.2.3 语用对介词隐现的制约
    8.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Developing School Readiness: Creating Lifelong Learners(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任务描述
    1.1 翻译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3 案例分析
    3.1 名词性词组的词类转换
    3.2 复合句的变序译法
    3.3 被动语态的转态译法
    3.4 非限定性分句的综合译法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Developing School Readiness:Creating Lifelong Learners原文及译文
致谢

(10)社会学着作The Business of Geriatrics(Chapter10-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及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和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四、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1.自我校对
        2.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1.自我评价
        2.同学互评
        3.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状语的翻译
        一、分词结构作状语的翻译
        二、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翻译
        1.译成主语
        2.译成状语
        3.译成动词
    第二节 英语分隔结构的翻译
        一、定语分隔结构的翻译
        二、主谓分隔结构的翻译
        三、插入性分隔结构的翻译
        1.副词、介词短语做插入成分
        2.句子引导的插入成分
        3.其他情况
第五章 翻译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平行文本
附录三:术语表
致谢

四、动词词组及其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术文本中递归现象在翻译中的处理 ——《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数字商业战略》(第五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D]. 乔晓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2]《乡村建筑》(节选)后置定语汉译实践报告[D]. 王杉杉.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农林学科英语》(部分)翻译实践报告[D]. 朱镜霓.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致使结构对比研究[D]. 赵宏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俄罗斯经济地理学》汉译报告[D]. 刘胜男.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现代蒙古语苏尼特土语格体系研究[D]. 苏日嘎拉图.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成功之路》中带“地”状语的调查研究[D]. 张晓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8]《论语》广义述宾结构研究[D]. 刘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Developing School Readiness: Creating Lifelong Learners(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魏海霞.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10]社会学着作The Business of Geriatrics(Chapter10-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尚娜娜. 黑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动词短语及其前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