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意义层的多重身体约束

“最”意义层的多重身体约束

一、“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震[1](2020)在《现代汉语“唯一(的)”和数量匹配考察》文中认为文章考察了现代汉语中“唯一(的)”和数量匹配的各种情形,文章称之为匹配格局。主要包括:“唯一的”与单数量和多数量的匹配,“唯一”与单数量和多数量的匹配。文章重点讨论的是“唯一(的)”的语义关联,不同匹配模式下“唯一(的)”的语义突显,以及“唯一(的)”和数量匹配的事实与理据。全文包括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文章主体部分。第二章立足“唯一(的)”与“一量”的匹配格局,根据句法环境以及“唯一(的)”的句法配置提取出“唯一(的)”关联的三种语义特征:[范围][特征][数量],对应三种句法位置。第三章具体考察在判断句和陈述句中“唯一(的)”和“一量”的匹配,考察发现,“唯一(的)”所在名词性结构主要句法功能是充当宾语,“唯一(的)”在语义上和判断紧密相关,形式表现是“唯一(的)”结构常出现于表等同关系的判断句中;文章还讨论了不同匹配格式中“唯一(的)”的语义突显,并指出“唯一(的)”自身携带两种语义:表独特性的特征语义和表数量单一的数量语义。结合其关联的三种语义特征及各自所处的句法位置,可以刻画一个“唯一(的)”语义突显等级。第四章和第五章讨论“唯一(的)”和多数量的匹配。第四章是“唯一(的)”和多量成分的匹配,“唯一(的)”和多量成分的匹配按照句法分布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唯一(的)”结构和多量成分分居主宾语位置;另一类是“唯一(的)”直接修饰多量成分。前者体现的是“类对类”的匹配,后者则为认识“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理据提供了新思路。第五章讲“唯一(的)”和数量结构“N量”的匹配。总体上“唯一(的)”和“N量”匹配与“唯一(的)”和“一量”匹配的模式表现出平行性;文章重点讨论了“唯一(的)”后修饰语的语义限制,数词N的数量限制;并且发现了“唯一”和“最”在句法表现上的平行性。需要指出,“唯一(的)”语义突显等级也适用于“唯一”和多数量匹配的情形。第六章讨论“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机制,文章从民国时期语料出发,同时类比“最”的相关句法表现,分析了“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推导。“唯一(的)”和数量的匹配体现出:同类语法范畴下的各成员所在的句法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第七章是一个总结。另外,文章也指出“唯一”与情态、与指称以及与对比、穷尽和排他等的关系,限于时间和篇幅,未进行详细讨论。

李文贤[2](2019)在《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度范畴作为人类认知经验世界中一种重要的范畴类别,是人类思维对外在客观世界存在的程度等级的感知和概括。作为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语义语法范畴,不同语言和方言中的程度范畴反应着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文章在丰富而详实的玉溪方言语料的基础上,以“程度”这一重要语义为切入点,遵循从内在语法意义到外在表现形式的研究路径,在“语义语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传统语法、描写语法、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玉溪方言程度范畴在形容词生动形式、程度状语、程度补语等三种语法层面表达方式中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玉溪方言中的附加式和重叠式两种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由程度副词和表程度的指示代词充当的程度状语以及指示述语动作或性状程度的程度补语等具体的程度范畴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地解构和剖析,分析不同表达方式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语用效果。文章建构了玉溪方言程度范畴的表达体系,在揭示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面貌的同时挖掘出了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的个性特点,彰显出玉溪方言中特色鲜明的语言现象。

麻彩霞[3](2018)在《“最+动宾词组”的发展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动宾词组"格式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里存在,已在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并仍在发展。通过对现代汉语三个阶段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一形式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呈向上型发展。其具体表现是:动词数量不断增加,受"最"修饰的动词和动宾词组的语义类型越来越丰富,句法功能不断增强。

张邱林[4](2018)在《《汉语语法学》的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路》文中提出邢福义先生的语法研究是植根汉语事实泥土的生发型研究的典型代表。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修订本)及其所涉及的相关论文,在语言事实的发掘与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如下八个方面的特点:一、重视事实,证据从众;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三、目光敏锐,视角新颖;四、观察细致,分析深入;五、运用事实,论证道理;六、提升理论,总结思路;七、方法可循,示例具体;八、文风朴实,可信可用。

帅芳付丽[5](2018)在《现代汉语“最+X”的共时词汇状态考察》文中认为本文在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的基础上,考察现代汉语线性序列“最+X”的共时词汇状态。文章选取“最好”、“最后”、“最爱”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学本体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目标,探讨其在共时层面上的不同性质,从前后项成分、句法功能等角度考察其成词与不成词的条件,并统计各性质语用频率,提取“最+X”各单位形式的特征,总结出计算机对其识别的标准,以描绘“最+X”的共时词汇状态。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相关理论运用,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拟采用的理论方法。第二章是对“最+X”的综合考察。本章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考察“最+X”在真实文本语料中的使用情况,发现“最+X”有三种状态存在,分别是成词状态、短语状态和跨层状态。通过对使用频率、成词率和产生歧义可能性的考察,最终确立“最好”、“最后”和“最爱”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三章到第五章是个案考察。分别考察了“最好”、“最后”和“最爱”在真实文本中的使用情况,通过从共时层面前后项成分、句法功能等角度入手,描绘语用频率分布,比较得出各性质相应的判定规则,考察其共时词汇状态。第六章是结语。本章内容对“最好”、“最后”和“最爱”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试图从中得出相应的规律,并阐述了本文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王霞[6](2017)在《映射高程度性质/情态的“第一漂亮/关注”类序数短语》文中研究表明"第一+X"序数短语(如"第一漂亮/关注")映射高程度性质/情态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X属于程度属性需要别的成分体现的形容词性或动词性词语,二是序数参照只能是地位参照或混合参照"地位+命名编号",三是序列首位与程度最高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四是偏离"序列首位"义去理解。高频使用表示范围大的修饰成分和高程度同现是强化程度高的主要手段。具有单个体涵量性、具体化和精确化、转指能力强是其语用价值。

朱巧莉[7](2015)在《程度副词“超”的多角度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以“超”作为程度副词的新兴用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对比并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程度副词“超”的全面多方位的考察,探究其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在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的特征,分析新兴副词与传统副词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语言中的新词语、新用法进行规范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人们对新词新语的认识,也为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提出提供一定的佐证。首先提出研究目标为程度副词“超”,指出文章的研究意义,分析与本文相关程度副词和“超”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第二部分,对程度副词“超”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其修饰成分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其句式特征的分析,程度副词“超”常用于两种句型“超+V/Ap”和“超+不/没V/Ap”,本文主要是从进入该形式的限制因素为着重点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对程度副词“超”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分为两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是分析它的语义等级,通过之前学者对程度副词语义等级的分析,将程度副词“超”的程度量级确定为“极高”和“次高”之间,并且倾向于“极高”的等级;第二板块是分析它的语法意义也就是其增量义与超量义,通过对例句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有些句子中,“超”所表达的不再是增量义,而是超量义,最终分析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四方面因素:被修饰词语的语义特征、说话人主观上的态度、客观方面的参照标准以及相关的句式特点。“超+Ap”只有一种表示增量的语法意义,但是在具体的用法和环境中,又有两种用法,从而解构成两种表义倾向。第四部分,对程度副词“超”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包括“超”在使用过程中的主观性的传达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在语体、预设方面的特征。第五部分,主要是分析程度副词“超”产生以及发展的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超”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同时还有广州方言的影响。另外,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磨损现象都是“超”的程度副词用法产生的内部原因;从外部因素看,外来语言的影响,传媒工具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者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等也为“超”的程度副词用法提供了各种外部条件。第六部分,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分析程度副词“超”与与其相似的“超级”、传统程度副词“很”和其他新兴程度副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邓天玉[8](2015)在《“主观视点”论——邢福义先生最具理论色彩的语法理论》文中提出李宇明先生曾提出"主观视点"论是邢福义先生最具理论色彩的语法理论。"主观视点"论最早见于邢先生的《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邢先生认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有时重合,有时则不完全等同,而不管二者是否等同,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即主观视点直接决定复句格式。主观视点应尽可能地"从众"。能否"从众",决定文章的结论是否成立。

邢福义[9](2014)在《汉语事实在论证中的有效描述》文中认为文章就汉语语法研究文章的写作,探讨汉语事实在论证中如何才能做到描述有效。文章先通过"引子",简说何为"汉语事实";然后分两个部分讨论"汉语事实的客观性"和"汉语事实的历时性";最后简短的结束语指出,论实互动是研究工作的永恒话题,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理论,都必须重视汉语事实的从众观。

谭学纯[10](2014)在《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解释框架及模式提取》文中提出梳理一组关联度较高的学术命名,考察同类相聚的术语及其指向的"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可以观察到一些可能导致术语使用和理解麻烦的现象,尝试减少此类麻烦的本文研究思路是:采取以义位为固定参照、以义位变体为变动项的流动视点,构拟"义位—义位变体"解释框架;依据设定的参数条件,提取"义位—义位变体"四种模式:义位A→义位B、义位→亚义位、义位→自设义位、义位→空义位。该解释框架及提取的相应模式,希望尽可能多地覆盖语义变异事实,解释的重点和难点侧重同类研究较少关注的领域,以减少重复性研究。

二、“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唯一(的)”和数量匹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唯一”相关词性研究
        1.3.2 “唯一”相关句法研究
        1.3.3 “唯一”和数量匹配研究
        1.3.4 唯一性的问题
        1.3.5 相关外文研究
        1.3.6 以往研究不足
    1.4 研究价值
    1.5 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
    1.7 其他说明
第二章 “唯一(的)”和“一量”的匹配格局及语义
    2.1 引言
    2.2 “一量”多余吗?
        2.2.1 “一量”是句法要求
        2.2.1.1 “一量”作修饰语
        2.2.1.2 “一量”作中心语
        2.2.2 “一量”是语义要求
        2.2.2.1 从“一量”角度看
        2.2.2.2 从“唯一”角度看
        2.2.3 来自“只”的证据
        2.2.4 小结
    2.3 “唯一(的)”和“一量”的匹配格局
    2.4 三种位置修饰语的形式和语义
        2.4.1 D_3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2.4.1.1 形式表现
        2.4.1.2 语义特点
        2.4.2 D_1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2.4.3 D_2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2.4.3.1 形式表现
        2.4.3.2 语义特点
        2.4.4 小结
    2.5 总结
第三章 “唯一(的)”和“一量”匹配入句
    3.1 “唯一的”和“一个”匹配
        3.1.1 “唯一的”居前,“一个”居后
        3.1.1.1 句型及句法分布
        3.1.1.2 “唯一的”结构在是字句中
        3.1.1.3 “唯一的”结构在常规句中
        3.1.1.4 总结
        3.1.2 “唯一的”居后,“一个”居前
        3.1.3 两种格局的比较
        3.1.3.1 句型及句法差异
        3.1.3.2 “唯一的”语义突显
        3.1.4 总结
    3.2 “唯一”和“一个”匹配
        3.2.1 “唯一”居前,“一个”居后
        3.2.1.1 句型及句法分布
        3.2.1.2 “唯一”结构在是字句中
        3.2.1.3 “唯一”结构在常规句中
        3.2.1.4 总结
        3.2.2 “唯一”居后,“一个”居前
        3.2.2.1 句型及句法分布
        3.2.2.2 “唯一”的语义突显
        3.2.3 “唯一(的)”语义突显等级
        3.2.4 总结
    3.3 中心语为“一个”和“的”字结构
    3.4 总结
        3.4.1 “唯一”和“唯一的”结构比较
        3.4.2 余论
第四章 “唯一(的)”和多量成分匹配考察
    4.1 引言
    4.2 “唯一的”和多量成分匹配
        4.2.1 “唯一的”居主语位置,多量成分居宾语位置
        4.2.1.1 无其他修饰语
        4.2.1.2 有其他修饰语
        4.2.2 “唯一的”居宾语位置,多量成分居主语位置
        4.2.2.1 无其他修饰语
        4.2.2.2 有其他修饰语
        4.2.3 小结
    4.3 “唯一”和多量成分匹配
        4.3.1 中心语为名词
        4.3.1.1 “唯一”居宾语位置,多量成分居主语位置
        4.3.1.2 “唯一”居前,多量成分居后
        4.3.1.3 总结
        4.3.2 中心语为“的”字结构
        4.3.2.1 句型特点
        4.3.2.2 “唯一X的是/只有Y”和“唯一X的Y”的转换
        4.3.2.3 “唯一”的语义突显
        4.3.2.4 余论
        4.3.3 小结
    4.4 总结
第五章 “唯一(的)”和“N量”匹配考察
    5.1 引言
    5.2 “唯一(的)”和“N量”匹配格局及语义
    5.3 三种位置修饰语的形式和语义
        5.3.1 D_1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5.3.2 D_2的语义特点和制约
        5.3.2.1 D_2的语义特点
        5.3.2.2 D_2的制约因素
        5.3.3 D_3的语义及形式特点
        5.3.3.1 D_3的语义特点
        5.3.3.2 D_3的形式特点
        5.3.4 小结
    5.4 “唯一(的)”结构入句
        5.4.1 “唯一(的)”结构的句型、句法和语义
        5.4.1.1 “唯一(的)”结构的句型和句法分布
        5.4.1.2 “唯一的”和“唯一”结构句型、句法和语义比较
        5.4.2 “唯一(的)”所在是字句的语义类型
        5.4.3 “唯一(的)”和“N量”匹配的其他情形
        5.4.4 “唯一(的)”“N量”与“…之一
        5.4.5 “N量”的限制
    5.5 总结
第六章 “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机制
    6.1 近代“唯一(的)”和数量成分的匹配
    6.2 “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推导及规律性
        6.2.1 “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推导
        6.2.1.1 “唯一(的)”和多量成分分居主宾语位置
        6.2.1.2 “唯一(的)”修饰多量成分
        6.2.1.3 “唯一(的)”和“N量”共作修饰语
        6.2.2 “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规律性
        6.2.2.1 微观结构发展的规律性
        6.2.2.2 宏观语法范畴的规律性
    6.3 总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观点
    7.2 本文的缺憾
参考文献
致谢

(2)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玉溪方言及其语音系统
        一、玉溪方言概述
        二、玉溪方言语音系统
    第二节 程度范畴及玉溪方言的研究现状
        一、程度范畴及其表达方式的研究现状
        二、玉溪方言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一章 玉溪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表达程度范畴
    第一节 玉溪方言形容词的附加式
        一、玉溪方言形容词的前加式
        二、玉溪方言形容词的中加式
        三、玉溪方言形容词的后加式
    第二节 玉溪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
        一、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结构类型
        二、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义特征
        三、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四、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玉溪方言程度状语表达程度范畴
    第一节 玉溪方言程度副词充当程度状语
        一、玉溪方言程度副词的界定、范围和分类
        二、玉溪方言不同量级程度副词的标量功能
        三、玉溪方言程度心语的类别分析
        四、玉溪方言程度副词和其他程度表达方式共现的机制
        五、玉溪方言程度副词例析
    第二节 玉溪方言指示代词充当程度状语
        一、玉溪方言指示代词的语义特征
        二、玉溪方言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
        三、玉溪方言指示代词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表达程度范畴
    第一节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界定、范围和分类
        一、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界定和范围
        二、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分类
    第二节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
        一、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义特征
        二、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法功能
        三、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例析
        一、玉溪方言组合式程度补语
        二、玉溪方言粘合式程度补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一、主要的研究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最+动宾词组”的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汉语各阶段考察
    (一) 第一阶段
        1. 动词方面。
        2. 动宾词组和宾语方面。
        3. 句法功能及其他方面。
    (二) 第二阶段
        1. 动词方面。
        2. 动宾词组和宾语。
        3. 句法功能及其他。
    (三) 第三阶段
        1. 动词。
        2. 动宾词组和宾语。
        3. 句法功能及其他。
二、考察结果
    (一) 从历时角度看
    (二) 从共时角度看

(4)《汉语语法学》的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事实, 证据从众
二、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
三、目光敏锐, 视角新颖
四、观察细致, 分析深入
五、运用事实, 论证道理
六、提升理论, 总结思路
七、方法可循, 示例具体
八、文风朴实, 可信可用

(5)现代汉语“最+X”的共时词汇状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词和短语识别的研究
        1.2.2 共时词汇状态的研究
        1.2.3 目前对“最+X”相关研究
第二章“最+X”的综合考察
    2.1“最”的功能介绍
    2.2“最+X”的用例考察
    2.3“最+X”个案的确立
第三章“最好”的共时词汇状态考察
    3.1 跨层状态“最好”考察
        3.1.1“好”右边界词串考察
        3.1.2 跨层状态识别标准
    3.2 成词状态“最好”考察
        3.2.1 成词状态语义考察
        3.2.2 成词状态的前后项成分考察
        3.2.3 成词状态的句法功能考察
    3.3 短语状态“最好”考察
        3.3.1 短语状态的语义考察
        3.3.2 短语状态的前后项成分考察
        3.3.3 短语状态的句法功能考察
    3.4“最好”作为词和短语的对比考察
        3.4.1“最好”作为词和短语的语义对比考察
        3.4.2“最好”作为词和短语的前后项成分对比考察
        3.4.3“最好”作为词和短语的句法功能及语用频率对比考察
    3.5 “最好”是否成词的识别标准
        3.5.1 从语义上看
        3.5.2 从前后成分分布来看
        3.5.3 从句法功能看
第四章 “最后”的共时词汇状态考察
    4.1 跨层状态“最后”综合考察
        4.1.1“后”右边界词串考察
        4.1.2 跨层状态识别标准
    4.2 成词状态“最后”考察
        4.2.1 成词状态的语义考察
        4.2.2 成词状态的前后项成分考察
        4.2.3 成词状态的句法功能考察
    4.3 短语状态“最后”考察
        4.3.1 短语状态的语义考察
        4.3.2 短语状态的前后项成分考察
        4.3.3 短语状态的句法功能考察
    4.4 “最后”作为词和短语的对比考察
        4.4.1“最后”作为词和短语的语义对比考察
        4.4.2“最后”作为词和短语的前后项成分对比考察
        4.4.3“最后”作为词和短语的句法功能及语用频率对比考察
    4.5“最后”是否成词的识别标准
        4.5.1 从语义上看
        4.5.2 从前后成分分布来看
        4.5.3 从句法功能上看
第五章“最爱”的共时词汇状态考察
    5.1 跨层状态“最爱”考察
        5.1.1“爱”右边界词串考察
        5.1.2 跨层状态识别标准
    5.2 成词状态“最爱”简要考察
        5.2.1 成词状态的语义考察
        5.2.2 成词状态的前后项成分考察
        5.2.3“最爱”的句法功能考察
    5.3 短语状态“最爱”考察
        5.3.1 短语状态的语义考察
        5.3.2 短语状态的前后项成分考察
        5.3.3 短语状态的句法功能考察
    5.4“最爱”作为词和短语的对比考察
        5.4.1“最爱”作为词和短语的语义对比考察
        5.4.2“最爱”作为词和短语的前后项成分对比考察
        5.4.3“最爱”作为词和短语的句法功能及语用频率对比考察
    5.5“最爱”是否成词的识别标准
        5.5.1 从语义上看
        5.5.2 从前后成分分布来看
        5.5.3 从句法功能上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映射高程度性质/情态的“第一漂亮/关注”类序数短语(论文提纲范文)

零、引言
一、“第一+X”的构成限制和句法功能
    1.1数词“一”的强制选择性
    1.2 X的受限选择及其语义共性
    1.3“第一+X”的句法功能及其倾向性
二、“第一+X”映射高程度性质/情态的条件
    2.1条件一:X是程度属性需要其他成分体现的谓词性成分
    2.2条件二:序数参照只能是地位参照或混合参照“地位+命名编号”
    2.3条件三:序列首位与程度最高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
    2.4条件四:偏离“序列首位”义去理解“第一+X”
三、“第一”的双重功能与性质/情态程度高的强化手段
    3.1“第一”的双重功能
    3.2性质/情态程度高的强化手段
        3.2.1用范围大来强化程度高
        3.2.2用高程度同现强化程度高
四、映射高程度性质/情态的“第一+X”的语用价值
五、余论

(7)程度副词“超”的多角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程度副词的研究
        1.2.2 “超”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语斜来源
2 程度副词“超”的句法特征
    2.1 修饰成分
        2.1.1 修饰形容词
        2.1.2 修饰动词
        2.1.3 修饰名词
    2.2 句式特征
        2.2.1 “超”+不V/Ap”
        2.2.2 "超"+ 有/没(有)+N
3 程度副词“超”的语义特征
    3.1 语义等级
        3.1.1 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
        3.1.2 “超”的量度等级
    3.2 语法意义
        3.2.1 增量义与超量义
        3.2.2 增量与超量的转化与联系
        3.2.3 “超”的语法意义和语用规约
4 程度副词“超”的语用特征
    4.1 主观性的传达
        4.1.1 表示认同的加强语气
        4.1.2 表示不满的加强语气
    4.2 语体特征
5 程度副词“超”的形成原因
    5.1 内部原因
        5.1.1 古汉语及方言中“超”的程度副词用法
        5.1.2 语言的磨损与更迭
        5.1.3 语言的经济原则及类推机制
    5.2 外部原因
        5.2.1 外来语言的影响
        5.2.2 媒体传播的影响
        5.2.3 使用者猎奇心理的影响
6 程度副词“超”的共时比较
    6.1 与“超级”的比较
        6.1.1 相似点
        6.1.2 不同点
    6.2 与“很”的比较
        6.2.1 相似点
        6.2.2 不同点
    6.3 与其他新兴程度副词的比较
        6.3.1 相似点
        6.3.2 不同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汉语事实在论证中的有效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 引子
一 汉语事实的客观性
    (一) 文言文中的用例
    (二) 近代白话作品中的用例
二 汉语事实的历时性
    (一) 关于“与其 A, 不如B”
    (二) 关于“宁可 A, 也不B”
    (三) 关于“与其 A, 宁可B”
三 结束语

(10)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解释框架及模式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 基于不同观察角度的一组学术命名
    ( 一) 以固定语义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语义的学术命名: 境迁语、语用义、话语义、言语义、语流义变、情境义变
    ( 二) 以词典释义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释义的学术命名: 存在编码、文本语义
    ( 三) 以固定义位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义位的学术命名: 义位变体、亚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
        1. 常规义位变体 ( 语言使用者正常运用语言的结果)
        2. 非常规义位变体 ( 语言使用者故意打破符号能指和所指的正常关系, 临时建立能指和所指非正常关系的言语变异) :
    ( 四) 以固定概念或范畴为参照点, 着眼于临时概念或范畴的学术命名: 临场概念、临时范畴
二相关问题及本文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
    (一) 相关问题:类聚术语的区别特征似不够凸显, 部分术语似有名实纠缠
        1. 指向临时语义变异/ 固定语义变异的术语命名区别性不够凸显
        2. 模糊了语义变异源语词和目标语词的身份差异及语义生成机制
        3. 似未区别不同类型的语义变异路线和变异语义共享范围
        4. 指向语义变异的部分概念术语似有名实纠缠
        5. 语义变异研究: 分类观察和系统考察的不同要求
    ( 二) 本文研究思路和解释框架的设定
三减少重复性研究: 学术关注相对不足的领域及延伸话题
四小结

四、“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唯一(的)”和数量匹配考察[D]. 李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D]. 李文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最+动宾词组”的发展演变研究[J]. 麻彩霞. 语文学刊, 2018(06)
  • [4]《汉语语法学》的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路[J]. 张邱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5]现代汉语“最+X”的共时词汇状态考察[D]. 帅芳付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6]映射高程度性质/情态的“第一漂亮/关注”类序数短语[J]. 王霞. 汉语学习, 2017(01)
  • [7]程度副词“超”的多角度考察[D]. 朱巧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8)
  • [8]“主观视点”论——邢福义先生最具理论色彩的语法理论[J]. 邓天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9]汉语事实在论证中的有效描述[J]. 邢福义. 语文研究, 2014(04)
  • [10]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解释框架及模式提取[J]. 谭学纯. 语言文字应用, 2014(01)

标签:;  ;  ;  ;  ;  

“最”意义层的多重身体约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