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余朝霞[1](2021)在《重庆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的生殖健康现状,探索影响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的相关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的建议和对策,为提高重庆市女职工生殖健康水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全国的女工生殖健康状况调查项目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次调查的方式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4月至10月重庆市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业某企业在岗且工龄≥1年的女职工进行生殖健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职业情况和生殖健康状况等。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计量资料的正态分布情况采用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和第0~100百分位数[M(P0,P100)]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来表示,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率进行比较。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女职工989人,989名女职工年龄M(P0,P100)为33(19,55)岁,已婚为主(82.61%),一线员工人数最多(46.51%),工龄M(P0,P100)为9(1,35)年,6~10年人数最多(46.92%),女职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以上占69.06%,工作形式以白班及白班轮班为主(76.95%),工作体位主要是需要长时间走动(45.70%),50.05%的女职工需要接触有害因素。23.66%的女职工出现月经异常,主要的异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占36.89%,其次是经量异常占27.91%、经期持续时间改变占15.29%。39.13%的女职工罹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病主要为阴道炎占36.43%,其次是宫颈炎占24.42%、盆腔炎占13.57%。14.73%的女职工曾出现外阴瘙痒,7.75%的女职工曾出现白带异常,均未去医院进行诊治。女职工不孕率为20.33%,1年、2年、3年不孕率分别为11.89%、3.18%、4.01%。6.22%的女职工因不孕去医院诊断做过检查,检查出是不孕的原因在女方占42.22%,男方占13.33%。有流产史的女职工占42.26%,其中人工流产占84.69%,流产原因主要为暂时不想要小孩(71.35%);自然流产占15.31%,流产原因主要是胚胎停育或稽留流产(53.13%)。将不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月经正常的女职工相比,月经异常的女职工不孕率较高(P<0.05)。将月经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睡眠时间、工作形式、工作强度、每天在岗位上吃饭喝水、流产史与女职工月经异常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形式和流产史是女职工出现月经异常的危险因素。夜班及夜班轮班者出现月经异常的风险是白班及白班轮班者的1.506倍(OR=1.506,95%CI:1.077~2.106)。有流产史的女职工出现月经异常的风险是无流产史者的1.405倍(OR=1.405,95%CI:1.043~1.893)。将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坚持体育锻炼、工作形式、工龄、下班时更换衣物清洗干净再回家、流产史、月经异常与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流产史和月经异常是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已婚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婚姻状况为其他的女职工的2.193倍(OR=2.193,95%CI:1.486~3.237)。有流产史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无流产史者的1.474倍(OR=1.474,95%CI:1.127~1.927)。月经异常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月经正常女职工的1.961倍(OR=1.961,95%CI:1.446~2.660)。坚持体育锻炼是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保护因素,坚持体育锻炼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未坚持锻炼女职工的0.662倍(OR=0.662,95%CI:0.481~0.912)。结论:该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的总体状况在一般水平,但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病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夜班及夜班轮班,不良的个人防护习惯等职业相关因素会影响女职工的生殖健康。本次调查女职工不孕仅与月经异常有关,月经是否正常可能是衡量生育力的重要标志。流产史是女职工生殖健康的关键危险,坚持锻炼是保护因素。女职工生殖健康保护意识薄弱,应加大对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的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人工流产术的危害告知,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改善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状况。

刘欢[2](2021)在《端粒长度及其关联基因多态性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不孕不育在适龄夫妻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由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约占4060%,目前临床上评估男性生殖健康缺乏更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子端粒长度保持不变来维持精子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长度的变化与男性精液质量间存在相关性。端粒长度改变可能成为新的和易于衡量的生物标志物,用以检测男性生殖损伤。目的了解目前河南省濮阳市育龄男性精液质量的水平,分析相对端粒长度与男性精液质量的关系,评估其作为男性生殖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研究相关遗传因素与相对端粒长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中心就诊和体检的男性,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了其相对端粒长度及其关联基因多态性对精液质量的影响。结果1.精液质量相关结果随着年龄增大精液量、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总活力百分率、前向运动VSL大于35μm/s精子百分率基本呈下降趋势;随BMI增加鞭打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饮酒组曲线速度、直线速度、平均路径速度、精子头侧摆幅度高于非饮酒组。2.GSTT1、GSTM1基因缺失与精液质量的分析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STM1基因是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OR=1.68,95%CI:1.082.61)的保护因素,GSTT1基因是精子总活力百分率(OR=1.75,95%CI:1.082.83)的保护因素。3.相对端粒长度与精液质量的分析经Spearman相关分析,相对端粒长度与精子总数、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直线速度存在正相关性,与精子畸形指数、颈部缺陷参数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经线性回归分析,端粒长度与精子总数(β=2.03(0.08,3.99),P<0.05)间具有正相关关系。4.基因多态性与端粒长度的分析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OT1 rs1034794基因型AT(β=-7.81(-13.40,-2.21),P<0.05)、TT(β=-9.51(-15.39,-3.63),P<0.05)相对于AA端粒长度更短,TERT rs2735940基因型TT(β=4.92(0.04,9.79),P<0.05)相对于CC端粒长度更长,TERC rs2293607基因型GG(β=-4.56(-8.86,-0.26),P<0.05)相对于CC端粒长度更短。5.基因多态性与精液质量的分析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T1 rs1034794基因型AT(OR=3.21,95%CI:1.109.37)、TT(OR=3.90,95%CI:1.3711.15)相对于AA和POT1 rs10250202基因型CC(OR=5.17,95%CI:1.4418.53)相对于AA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的增加相关;POT1 rs10250202基因型CC(OR=5.05,95%CI:1.0823.53)相对于AA与总活力百分率的增加相关。6.辣椒饮食对精液质量的保护因素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和BMI后食物辣度、食辣时间、每周吃辣频率、每月吃辣频率是精液质量参数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和BMI后食辣时间是精子总数和精子浓度的保护因素。结论1.随着年龄的升高男性精液基本参数下降,随BMI的增加精子鞭打频率下降。2.GSTM1基因是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的保护因素,GSTT1基因是精子总活力百分率的保护因素。3.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端粒长度从而导致精液质量的改变。4.食物辣度、食辣时间、每周吃辣频率、每月吃辣频率与男性精液基本参数和精子运动参数存在正相关性。

朱少萍,覃钰纯,伍洁莹[3](2020)在《江门市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江门市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江门市6所中学的在校女生2500人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殖健康状况及人口学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单因素分析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8份,回收有效率为96.72%。有效调查对象共出现715例(29.57%)生殖健康异常,其中月经异常370例,白带异常114例,乳房肿块109例,外阴瘙痒或疼痛12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不同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自觉学习压力、睡眠时间及日均学习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4岁、自觉学习压力较大为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异常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家庭平均月收入≥5000元、居住地为城市、睡眠时间≥8 h为保护因素。结论江门地区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现状一般,其主要受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自觉学习压力、睡眠时间的影响,临床上可根据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有助于改善该地区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状况。

张宏明[4](2020)在《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汉译句式结构变通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选取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9年3月发布的电子版调研报告——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Country Assessments and National Inquiries on Human Rights in the Context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Well-being为翻译对象,探讨了句式变通手法在英译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该调研报告所用词汇正式、专有名词与专业术语繁多;句子结构复杂,语句层次繁冗,与汉语句式结构相比,呈现出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严谨客观、准确详实、覆盖的知识面广泛,具有跨学科特点。针对初译审校发现的翻译问题,采取相关翻译策略作为解决方案进行改译。由于翻译问题大多是由于英汉句式结构差异所导致的,经过分析归纳,将翻译问题界定为:英译汉时句式结构的改换与调整、英译汉时语句层次繁冗的解决、英译汉时语言逻辑转化,以及英译汉时语态表达的转化。针对英译汉时句式结构的改换与调整,采用包孕法、倒置法和静动变通作为解决方案;针对英译汉时语句层次较繁冗的解决,采用重组法和拆译法作为解决方案;针对英译汉时语言逻辑的转化,采用语言逻辑显化,和语言逻辑融合作为解决方案;针对英译汉时语态表达的转化,采用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句、被动句仍译为被动句,以及被动句译为无主句作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与实践总结表明:所选句式变通策略对相关翻译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效力,改译译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张翠玲[5](2019)在《我国生育间隔政策变动对我国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生育时间是人类生育模式的重要维度之一,通常通过包括初育年龄、终育年龄、各孩次之间的时间间隔等指标来测量生育的早晚及生育的密度。对这些指标进行现状、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至关重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人类生育行为中,一孩到二孩之间的间隔差异很大,呈现出显着的区域、社会和文化的不同。在我国,生育间隔政策曾长期被用于“调节出生人口在同一时点上的分布,达到降低人口生育密度、减缓人口增长的目的”。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间隔生育”一直是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1980年后,各省的生育间隔要求更加普遍。对依法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夫妇,均要求第一个子女和第二个子女之间的时间长度及(或)母亲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最低年龄。截止到2016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取消了类似要求,自此,在我国生育政策中扮演重要地位的生育间隔政策被终止,育龄妇女可以自主决定二孩生育时间。综合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将生育间隔作为生育模式分析的一个重要维度,围绕二孩生育间隔进行算术平均值计算和内部间隔结构分析,来观察个体二孩生育行为的时间变化。同时,出生间隔的长短也与母婴健康有关,了解间隔过长和间隔过短人群的规模大小以及规模变动趋势,进一步认识二孩生育间隔内部间隔结构的特征和变化,在人口发展中有特殊需要。然而长期以来,研究二孩生育间隔的微观数据来源有限,近十多年来的二孩生育间隔变动较为缺乏,而这又是我国生育政策变动较为频繁的时期,补充相关二孩生育间隔变动趋势的相关研究极为必要,需要相应的数据支持来补充相关国内实证研究。此外,现有文献缺乏对我国生育间隔政策的详细梳理,相关政策效应研究亦是空白。对中国生育转变的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评估生育数量政策对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对二孩生育年龄和二孩生育间隔的相关政策规定关注较少,对生育间隔政策是否影响及如何影响我国时期生育水平波动和生育模式转变的研究尚为空白,通过间隔政策差异解读省际生育转变差异的研究更是鲜见。究其原因,二孩政策生育年龄和法定生育间隔规定的高度多元化以及随时间的频繁变更增加了相关政策效应研究的难度,因此导致直接影响二孩生育时间的生育间隔政策却很少被触及。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各省广泛的政策差异也为研究出生数量、生育水平、生育时机及生育间隔如何随生育政策变动而波动提供了巨大空间,尤其是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在老的政策被取消或新的政策实施后的变动状况。各地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生育间隔政策如何影响二孩生育间隔的分布,对各时期的二孩生育水平有什么样的影响,并构造出什么样的二孩间隔递进模式,将是本研究旨在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对我国二孩生育间隔政策及其政策效应的研究可以促进对计划生育政策历史作用的评估。在生育推迟作为影响和解释低生育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开展生育间隔政策背景下的二孩生育时间及生育间隔分析,能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生育推迟进程及原因的理解,从而为判断我国未来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二孩生育间隔政策的历史变迁,通过对31个省(区市)1980年来以来的生育间隔要求的详细梳理,获得间隔政策变迁的基础资料,作为理解我国二孩生育间隔变动的宏观制度背景。之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我国二孩生育间隔的历史变动及其对我国时期生育水平波动及生育模式变迁的影响。为认识我国二孩生育间隔变动的内部人群差异,进一步分析二孩间隔的内部结构。此后,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照了妇女的不同出生队列中生育第二个孩子的风险和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时间早晚,并对城乡、民族、地区、一孩性别、妇女教育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基于省级典型性分析和省际对比分析,检验各省间隔政策变迁如何影响二孩生育时间及二孩生育水平。研究发现,作为“晚(晚婚晚育)、稀(长间隔)、少(少生)”人口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引入生育间隔规定是针对当时“早(早婚早育)、密(间隔短)、多(多育)”的一种干预和调控。20世纪八十年代部分省份颁布了二孩生育间隔政策、到了九十年代普遍化,自世纪之交以来逐步废除。依法生育二孩的政策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规定的高度多元化,各地的间隔要求亦随时间频繁变更。政策的变迁本身反映了政府对于生育间隔这一政策手段认识的不断转变和进化。由于可生育二胎的人群及生育时间由国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区域自治权的市制定,各省对一孩和二孩间隔要求不仅差异较大,调整时间及调整内容也各不相同,取消间隔政策的步调也不同步,间隔政策的出台、调整和取消既有时间差,也有间隔要求的长度和生育二孩年龄的早晚差异,还有豁免群体差异。同样的二孩生育行为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受到多元的时间规制。对我国31省(区市)生育间隔政策的相关要求及历史变动的详细梳理,宏观上掌握了要求生育间隔省份的数量变化,微观上明晰了各省生育间隔规定的方式、具体内容、修订次数及调整方向,填补了目前生育政策研究的空白。二孩生育间隔直接反映了我国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政策的“晴雨表”,也间接反映着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密度,建构着我国妇女的生育模式和家庭的世代间隔。本文基于120县人口监测系统2013年上报数据的分析显示,我国平均二孩生育间隔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长期稳定、1990-2005年间的持续上升和2006年至今的缓慢下降,这与我国生育间隔规定呈明显动态关联。1990-2005年间我国平均二孩生育间隔和长间隔所占比例持续上升,越晚出生的妇女其生育二孩的概率更低、生育二孩的进度更慢,人们的生育密度降低,人口增长减缓。基于山东、广东等13省的典型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生育数量政策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各省生育间隔政策的变化对各省的二孩生育时间、二孩生育间隔以及时期总和生育率均产生了强烈影响。间隔政策的出台及政策收紧导致二孩生育水平和时期一孩到二孩的孩次递进比显着下降,放松及取消间隔政策后二孩生育水平和一孩到二孩的孩次递进比相应上升。不同的间隔政策及其变迁导致了各时期不同的二孩分布以及政策驱动的二孩间隔递进模式衍变。各时期的生育间隔政策通过将二孩生育集中或分散到更长的时间,引起二孩生育间隔变动及基于间隔的二孩生育率变动,从而导致不同阶段的时期生育水平波动和生育模式的变迁,显示其在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也促进了对于我国生育推迟的相关研究。我国目前的生育推迟研究多集中在一孩,而由于生育间隔政策的影响,各省的二孩生育时间长期受到间隔政策的强约束,缔造出不同的二孩生育推迟幅度与生育推迟进程。不同间隔政策导致不同间隔年的二孩分布以及政策驱动的二孩间隔递进模式的演化过程。随间隔政策出台,10年间隔的一孩到二孩的递进曲线从左倾斜过渡到右倾斜,间隔政策放松(包括取消)后再次偏向左侧。相应的,峰值二孩生育间隔从八十年代的2年逐渐向更长的政策性间隔年限转变,二孩生育年龄不断推迟。然而,生育间隔政策取消后间隔变短、峰值生育间隔逐渐向2年回归,再次证明在生育间隔政策实施期间,人们的生育时间安排受外在制度约束,一旦外在约束撤销后,生育时间更加自主,生育推迟的幅度有所减弱。本研究还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间隔政策省际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以往的生育间隔分析通过计算平均二孩生育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的差值来测量二孩生育的集中度,但无法反映二孩生育时间的离散度和异质性。本研究通过基于间隔的一孩到二孩递进比这一指标,既展示了不同时期二孩生育的集中度,也提供了二孩生育在不同间隔的离散分布,更加全面地展示了不同时期和各省不同间隔政策背景下二孩生育的递进概率和生育进度,揭示了政策导致的地区和时期差异,丰富了二孩生育间隔模式及变动规律的相关认识,深化了生育间隔政策变动在我国生育转变中作用的理解,也证明了生育间隔政策在解释我国生育行为的省际差异中的作用。在当前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全国不分城乡均晚婚晚育、群众主动推迟生育、低生育水平长时期持续的背景下,育龄群众对于生育的自我掌控更强,生育间隔规定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力和作用空间在减小,生育期缩短,过长过短间隔所带来的人口健康影响应被重点关注,并向有关人群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服务。虽然当前政策要求的生育间隔已经淡出,生育间隔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虑到恰当的生育间隔对母婴健康的益处,间隔生育(birth spacing)和适当的生育间隔应被重视并倡导,实现从政策主导的被动生育间隔到自主的间隔生育转变。通过有效的避孕节育,达到合理的生育间隔,促进母婴健康,亦是全民健康时代的现实要求。

周妮[6](2019)在《沿海大城市外来未婚女工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自杀是公认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中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自杀意念是评估自杀死亡发生危险性程度的重要预测因素。大规模劳动力人群的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女性比例呈上升趋势,以上海、广州两大沿海城市为代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重要经济区域。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状况普遍不佳,连续的自杀死亡事件造成极大社会影响,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关注,既有研究表明外来未婚女工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差于已婚。目前缺乏针对外来未婚女工群体的自杀意念研究。目的评估沿海大城市外来未婚女工自杀意念发生状况,探索社会心理因素、生殖健康相关因素、危险行为、社会支持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自杀意念发生路径。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广州各两家工厂3553名外来未婚女工开展问卷调查,采集人口学、社会心理、生殖健康、危险行为、社会支持等相关信息,用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意念相关因素,基于问题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深入研究自杀意念与各相关因素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调查对象中有287人(8.1%)在过去一年中有过自杀意念。校正人口学因素后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自尊、焦虑、孤独、抑郁、对未婚先孕态度、对婚前多次流产态度、意外怀孕经历、人工流产经历、饮酒、情感支持、经济支持都是该人群自杀意念相关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低自尊(ORm=1.47,95%CI=1.03-2.11)、高孤独(ORm=3.30,95%CI=2.42-4.51)、弱情感支持(ORm=2.68,95%CI=2.00-3.61)、弱经济支持(ORm=3.79,95%CI=2.86-5.04)、饮酒(ORm=1.42,95%CI=1.04-1.93)为关键因素。基于PBT构建自杀意念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理论契合性和适配度(?2/DF=4.765,RMSEA=0.033,GFI=0.993,NFI=0.984,CFI=0.987)。模型结果显示:人格系统(β=0.201,P<0.001)、感知环境系统(β=0.273,P<0.001)、行为系统(β=-0.044,P<0.05)均对外来未婚女工自杀意念产生直接影响。行为系统和感知环境系统(β=0.112,P<0.001)、行为系统和人格系统(β=0.313,P<0.001)、人格系统和环境感知系统(β=0.338,P<0.001)两两相关。抑郁(β=0.876,P<0.001)、孤独(β=0.693,P<0.001)、焦虑(β=0.715,P<0.001)、自尊(β=-0.537,P<0.001)可测量人格系统。情感支持(β=0.739,P<0.001)、经济支持(0.765,P<0.001)可预测感知环境系统。吸烟(β=0.612,P<0.001)、饮酒(β=0.756,P<0.001)、生殖健康行为(β=0.188,P<0.001)可测量行为系统。结论外来未婚女工的危险行为、社会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生殖健康相关行为等都会增加自杀意念发生的风险,感知环境系统、人格系统、行为系统相互关联,并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作用。针对该群体应构建系统、全面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着力提升社会支持力度,有效防范自杀意念的发生。

李林林[7](2019)在《香烟烟雾所致大鼠睾丸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水平香烟烟雾所致大鼠睾丸毒性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动物被动吸烟模型:将200只大鼠随机分成5个对照组(每组10只)和5个实验组(每组30只),将各实验组分成0、10、20、30支香烟组(即对照、低、中、高剂量组,每剂量组10只大鼠),在80cm×80cm×60cm染毒箱内进行30min/每日不间断呼吸道静式染毒,染毒周期为2W、4W、6W、8W和12W。观察各时间截点大鼠的体重、睾丸重量、睾丸系数变化及其睾丸组织病理结构情况;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及睾丸组织中NO含量和iNOS活性变化情况;用TR-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中MAPK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基因ERK、P38、JNK的mRNA表达情况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观察剂量效应,记录相关实验分析数据。结果:(1)香烟烟雾可致大鼠生活习性发生改变,使其体重、睾丸重量及睾丸系数较对照组均下降,各30支香烟组随染毒时间增加下降尤其明显(P<0.05);(2)香烟烟雾可使实验组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学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曲细精管排列紊乱且管壁变薄、层次不清,管腔内的生殖细胞及精子数量不断减少且质量不断下降,细胞间质水肿明显且细胞间隙增大,睾丸间质细胞增生并出现空泡样变性;(3)香烟烟雾可使实验组大鼠血清及睾丸组织中NO含量和iNOS活性均发生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睾丸组织中NO含量显着增高(P<0.01),血清和睾丸组织中iNOS活力呈上升趋势(P<0.05);(4)RT-PCR检测表明香烟烟雾可引起大鼠睾丸组织中ERK、p38、JNK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其中ERK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香烟烟雾染毒初期表达下调,但在染毒4W及之后均表达上调(P<0.05);30支香烟组P38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较低剂量组表达上调(P<0.05),20支香烟组P38基因mRNA表达较对照组上调(P<0.05);JNK1基因的mRNA表达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WB蛋白印迹结果表明:30支香烟组ER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且有组间差异(P<0.05),10支香烟组和20支香烟组的ERK蛋白相对表达量呈现明显上升(P<0.01);除12W中、30支香烟组P38MAPK蛋白表达下降外,其余各实验组P38MAPK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各实验组JNK1/2/3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6W和8W的30支香烟组及12W各香烟组外,其它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烟烟雾对大鼠睾丸的生长发育起到了有抑制作用,严重影响到睾丸正常生殖功能;香烟烟雾引起的大鼠血清及睾丸组织中NO含量和iNOS活力的变化,可造成NO生成异常,产生生殖毒性及遗传性危害;香烟烟雾可引起MAPK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ERK和P38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发生变化,对大鼠繁殖起到调控作用;JNK信号转导通路在本实验中未体现出参与生殖调控的作用。可见大鼠睾丸是香烟烟雾毒性作用靶器官之一,其对大鼠睾丸具有毒性作用,可能是导致大鼠生殖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

王丽[8](2019)在《生殖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WHO所制定相关标准,生殖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均处完好状,其涉及生命各阶段的生殖过程、功能与系统。生殖健康问题始于上世纪初的国际妇女运动组织,我国对于生殖健康的认识始于妇幼工作。当前生殖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均需重视并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生殖健康的发展与现状出发,分析了生殖健康问题的表现,并探讨了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

王艳[9](2018)在《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外来女工生殖健康知识行为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行人工流产术的外来女工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及进行重复人工流产的情况,探讨重复人工流产的原因,为相应公共卫生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提出适合于宝安区外来女工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干预策略和政策建议,有意向地指导来深建设者根据其特征改变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减少意外妊娠及降低人工流产和重复人流率的发生,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方法:1.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应用经过预调查之后改进的自制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在人流手术前或手术后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匿名调查。2.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在宝安区的一、二、三级共三家医院按医院的规模及人工流产手术量大小对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女性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3.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同步录入,采用双人双录入法;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z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回3340份有效问卷,应答率为83.50%。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6.96±5.48岁。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占54.46%,调查对象有过生育史的占70.54%,79.30%的调查对象表示平时生病主要是到公立医院/社康医疗机构就诊,极少数人会选择私立医院/诊所。2.本次调查对象曾接受过正规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仅有23.63%(782/3308),接受过正规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调查对象重复人工流产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P=0.002)。对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2.01%(12426/20040),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32,P≤0.001);不同月收入的外来女工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73.17,P≤0.001),以月收入为5001及以上的知晓率最高;女工初次经历性生活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24岁(58.29%,1930/3311),而发生第一次性行为时未采取避孕措施的高达71.67%(2369/3307)。3.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深圳居住时间长短与是否重复人工流产有统计学意义(χ2=83.44,P≤0.001)、不同婚姻状况之间与是否重复人工流产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2,P≤0.001)、不同水平的月收入与是否重复人工流产有统计学意义(χ2=13.77,P=0.003)、不同教育水平与是否重复人工流产有统计学意义(χ2=15.25,P≤0.001)、是否有接受过正规的有关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是否重复人工流产有统计学意义(χ2=9.79,P=0.002)、首次性行为您是否使用了避孕方法与是否重复人工流产有统计学意义(χ2=6.50,P=0.039)及性交时采取避孕措施的频率多大(χ2=67.16,P≤0.001)。将单因素分析中与因变量有关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除教育水平为重复人工流产的保护因素外,在深圳居住时间长、比起未婚,其他婚姻状况、月收入较高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有关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首次性行为未使用避孕措施及平时性交避孕措施使用频率低的都为外来女工进行重复人流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女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欠缺,大多数调查对象避孕意识存在但真正实施避孕行为的积极性不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宣讲和适当的行为干预。让广大女性能自主选择适合其自身的避孕措施且能坚持运用在其性生活中,起到有效降低重复人工流产的比例,提高我国女性生殖健康水平的作用。

乔光莉[10](2017)在《宁夏农村人群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生殖健康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人权,也是公共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关于宁夏地区人群生殖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研究更是“盲点”。本研究以宁夏农村人群0-3岁男性婴幼儿,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少年,以及处于生殖旺盛期的男女性育龄群众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生理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的生殖健康状态为研究靶点,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长发育特点、生殖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试图较为全面地揭示宁夏农村人群生殖健康现状,深刻了解宁夏农村人群对生殖健康的服务需求及生殖健康供给方提供服务的效果,探索制定宁夏农村生殖健康策略,为卫生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青少年、育龄人群进行生殖健康状况研究。其中抽取0-3岁男性婴幼儿4477例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以及外生殖器出生缺陷筛查;抽取男女性青少年1847例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青春期第二性征测量;抽取1990例育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以及生殖健康相关实验室检查;抽取919例农村育龄人群进行生殖健康相关认知-态度-行为调查。【结果】(1)宁夏农村0-3岁男性婴幼儿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4477例0-3岁男性婴幼儿出生时的身长均值高于国家标准,体重均值与国家标准相当。2-9月龄男性婴幼儿的身长和体重均质均与国家标准相当。12-36月龄,身长均值均低于国家标准,体重均值均高于国家标准。调查对象中有外生殖器官出生缺陷者占0.83%,其中尿道下裂占0.07%,单侧隐睾占0.42%,双侧隐睾占0.38%,两性畸形占0.02%。外生殖器官合并畸形占0.07%。Possion回归结果显示,足月产发生外生殖器官出生缺陷的机率低于早产(OR=0.958,P<0.05)。出生时低体重儿发生外生殖器官出生缺陷的机率高于出生体重正常者(OR=1.042,P<0.05)。(2)宁夏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本次调查(2016年)的11-18岁年龄段男性青少年的身高均值与历史数据(1985年、1995年、2005年)年相比,除外个别年龄段(13岁,17岁),均明显增加(P<0.05)。10-18岁女性青少年的身高均值与历史数据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男女性青少年的体重均值与历史数据相比,除外个别年龄段(男16岁,女10岁),均明显增加(P<0.05)。1985-2016年宁夏农村男性和女性青少年身高、体重十年间的递增差值均随年代增加而递减,提示增幅减慢。男性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均值为13.07±0.95岁,外生殖器官发育Gardner分级G2均值为12.60±2.60岁,睾丸容积TV≥4ml(青春期启动标志)均值为12.40±0.85岁,阴毛发育Tanner分期PH2均值为13.49±1.05岁。男性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提前者(初遗年龄≤13.20岁)占61.2%,延后者(初遗年龄≥16.50岁)占4.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发生率高于汉族(OR=1.905,P<0.001)。握力为32.00-38.40kg的男生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发生率低于握力为14.90-31.90kg的男生(OR=0.615,P<0.05)。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青春期发育延后的发生率低于汉族(OR=0.431,P<0.05)。男性青少年包皮异常者占66.1%。14岁年龄段男性青少年包皮异常的发生率低于11-12岁(OR=0.339,P<0.001)。生活状态自评较差者包皮异常的发生率高于生活状态自评较好者(OR=3.189,P<0.05)。男性青少年患精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VC)者占14.1%。14岁、15岁、16-18岁年龄段的男性青少年患VC的发生率高于11-12岁(OR=0.343、OR=0.212、OR=0.090,P<0.001)。本次调查的女性青少年月经初潮年龄均值为12.60±1.20岁,女性青春期第二性征分期评价SSC2年龄均值为11.17±0.81岁,乳房发育B2期年龄均值为12.38±1.89岁,阴毛发育TannerⅡ期(PH2)年龄均值为14.82±2.03岁。女性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提前者(初潮年龄≤11.5岁)占13.1%,青春期发育延后者(初潮年龄≥14.3岁)占5.5%。13-14岁、15-16岁、18岁以上年龄段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发生率低于11-12岁者(OR=0.034、OR=0.021、OR=0.010,P<0.001)。17岁、18-21岁年龄段青春期发育延后的发生率高于11-16岁者(OR=2.861、OR=25.377,P<0.001)。就读于高中的女性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延后发生率高于现就读于小学者(OR=3.876,P<0.001)。性格自评外向和中性者青春期发育延后的机率低于性格自评为内向者(OR=0.470、OR=0.191,P<0.05)。(3)宁夏农村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状况及影响因素男性育龄群众患VC者占8.2%,包皮过长者占4.3%,包茎者占0.1%,梅毒螺旋体筛查阳性者占0.4%。男性V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中专/中技,大专及以上学历者VC的发病率低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0.045、OR=0.088,P<0.001),进食肉蛋者VC的发病率低于禁食肉蛋者(OR=0.049,P<0.05)。男性包皮过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到生活和工作压力者发生包皮过长的机率高于未感到生活和工作压力者(P<0.05)。男性梅毒螺旋体阳性Poisson回归结果显示,工作生活环境接触危险因素者梅毒螺旋体筛查阳性的发病率高于未接触危险因素者(OR=1.300E-06,P<0.001),心率正常者梅毒螺旋体筛查阳性的发病率低于心率异常者(OR=9.310E-07,P<0.001)。女性育龄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者占3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1-30岁,31-40岁,41-50岁女性阴道清洁度筛查阳性的发病率高于≤20岁女性(OR=6.593、OR=22.936、OR=10.972,P<0.05)。回族及其他民族女性阴道清洁度筛查阳性的发病率低于汉族(OR=0.533,P<0.05)。初中,高中/中专/中技,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阴道清洁度筛查阳性的发病率低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者(OR=0.398、OR=0.414、OR=0.395,P<0.05)。有被动吸烟女性阴道清洁度筛查阳性的发病率高于无被动吸烟的女性(OR=0.043,P<0.05)。感知有生活压力的女性阴道清洁度筛查阳性的发病率高于未感到生活压力的女性(OR=4.273,P<0.001)。有痛经症状的女性阴道清洁度筛查阳性的发病率低于无痛经症状的女性(OR=0.055,P<0.001)。采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避孕的女性阴道清洁度筛查阳性的发病率高于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女性(OR=1.890,P<0.05)。调查的女性育龄人群曾有人工流产史者占9.5%,其中人流1次占7.4%,人流2次占2.0%,人流3次占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1-30岁,31-40岁,41-50岁年龄组女性人工流产率高于≤20岁的女性(OR=2.559、OR=4.513、OR=8.911,P<0.05)。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女性的人工流产率低于汉族(OR=0.481,P<0.05)。宁夏农村育龄人群中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的人数最多(占63.0%-66.5%),采取结扎避孕的次之(占13.4%、22.1%);采取避孕套避孕的最少(占3.6%、0.0%)。男女性育龄群众所采用的避孕方法由丈夫决定的分别占14.0%、7.0%,由妻子决定的分别占35.3%、17.6%,由夫妇二人共同决定的分别占29.4%、58.2%。男女性在避孕方法的决定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女性调查对象对避孕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男性(P<0.001),男女性非常了解者分别占4.7%、74.9%。女性调查对象对目前的避孕方法满意者明显高于男性(P<0.001),男女性满意者分别占71.8%、83.9%。多重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采取避孕方法前是否介绍过”对“女性避孕方法满意程度”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LLCI=0.042,ULCI=0.257;LLCI=-0.189,ULCI=-0.011),为中介变量。“文化程度”对“男性避孕方法满意程度”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LLCI=-0.003,ULCI=0.012),为中介变量。【结论】(1)宁夏农村男性婴幼儿出生后至12月龄前,生长发育与国家标准相当,但13月龄至36月龄间,身长明显低于国家标准,体重则高于国家标准,呈现矮胖体态。(2)宁夏农村青少年体格生长发育呈现“生长长期变化趋势”,但近年来有减慢态势;第二性征发育也呈现出“长期生长趋势”,但属于晚迟一族。青春期发育时项异常在男女性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影响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民族、体质体能、心理因素等。(3)宁夏农村男性育龄人群VC、包皮过长检出率分别为8.2%、4.3%,梅毒螺旋体阳性筛查阳性率为0.4%(400/10万)。主要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等;宁夏农村女性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RTI)率为32.5%,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心理因素等。(4)宁夏农村已婚育龄男女所选择的避孕措施种类较为单一,IUD和结扎绝育术两种方法的总使用率达到76.0%-89.0%,而其他避孕方法的使用率仅占4.0%-11.0%。(5)宁夏农村已婚育龄男性并未充分履行自己在生殖健康方面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仍然处于生殖健康旁观者的尴尬地位。宁夏农村群众的生殖健康认知和理念仍处于原始和落后的状态。从生殖健康知识供需两方面来看,虽然提供者已经对生殖健康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宣传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群众的现实需求间仍存差异。文化程度以及在使用避孕方法前对该方法原理、机理的详细介绍,对于育龄群众所使用避孕方法的满意程度具有中介效应。

二、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问卷内容
    1.4 相关指标及定义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女职工的人口学特征
    2.2 女职工的职业情况
    2.3 女职工的生殖健康现状
    2.4 人口学特征和生殖健康的关系
    2.5 职业特征和生殖健康的关系
    2.6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者个体防护习惯与生殖健康的关系
    2.7 流产史和生殖健康的关系
    2.8 月经异常、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和不孕之间的关系
    2.9 生殖健康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3.1 女职工的月经异常情况分析
    3.2 女职工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分析
    3.3 女职工不孕情况分析
    3.4 女职工生殖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讨论
    3.5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职业模式与女性生殖健康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2)端粒长度及其关联基因多态性对精液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端粒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男性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江门市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生殖健康现状调查:
        2)问卷调查:
        3)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汉译句式结构变通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任务描述
    (一)任务来源
    (二)任务简介
二、任务过程
    (一)译前准备
        1.译前资料准备
        2.文本特征分析
        3.翻译策略选择
    (二)翻译过程的实施
        1.初译与审校
        2.翻译问题的界定
        3.解决方案的提出
        4.改译
三、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英译汉时句式结构的改换与调整
        1.包孕法
        2.倒置法
        3.静动变通
    (二)英译汉时语句层次繁冗的解决
        1.重组法
        2.拆译法
    (三)英译汉时语言逻辑转化
        1.语言逻辑显化
        2.语言逻辑融合
    (四)英译汉时语态的转化
        1.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句
        2.被动句仍译为被动句
        3.被动句译为无主句
四、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价值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和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我国生育间隔政策变动对我国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2.1 研究方法
        1.2.2 数据来源
    1.3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生育
        2.1.2 计划生育
        2.1.3 生育间隔
        2.1.4 生育政策
    2.2 生育理论
        2.2.1 孩子的成本与效用理论
        2.2.2 扩散理论
        2.2.3 生命历程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生育间隔变动趋势
        2.3.2 二孩生育间隔内部间隔结构分析
        2.3.3 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因素
        2.3.4 生育间隔对人口预测的影响
        2.3.5 生育间隔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第3章 我国生育间隔政策的变迁历程
    3.1 八十年代以前的生育间隔要求
        3.1.1 生育间隔规定的萌芽
        3.1.2 七十年代的生育间隔要求
    3.2 生育间隔规定的普遍化
    3.3 生育间隔规定的调整与变迁
        3.3.1 省级生育间隔政策调整次数
        3.3.2 生育间隔政策的逐步取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二孩生育间隔的变动趋势
    4.1 二孩生育间隔的差异分析
        4.1.1 二孩生育间隔的时期差异
        4.1.2 地区差异
        4.1.3 城乡差异
        4.1.4 民族差异
        4.1.5 子女个体因素的二孩生育间隔差异
        4.1.6 不同人工流产次数的二孩生育间隔
        4.1.7 不同生育政策的二孩家庭生育间隔差异
    4.2 生育间隔规定对二孩生育间隔时期变化的影响
    4.3 生育间隔设立、调整与取消前后二孩生育间隔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二孩生育间隔内部结构分析
    5.1 二孩生育间隔结构的内部构成与时期差异
    5.2 基于初育史的二孩生育间隔构成
        5.2.1 初育队列的二孩生育间隔构成
        5.2.2 不同初育队列的分初育年龄二孩间隔构成分析
    5.3 妇女出生队列的二孩生育间隔构成分析
        5.3.1 同一出生队列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内部构成
        5.3.2 同一出生队列妇女的生存曲线及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山东省的生育间隔政策效应的典型性分析
    6.1 开展间隔政策效应省级分析的必要性
        6.1.1 山东省生育政策及生育水平波动的特殊性
        6.1.2 主要研究内容
    6.2 山东省婚育政策历史变动
        6.2.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婚育年龄要求
        6.2.2 山东省生育数量及婚育时间要求的历史变动
    6.3 数据与方法
        6.3.1 数据来源
        6.3.2 研究方法、分析指标及关键政策变动分析
    6.4 研究发现
        6.4.1 时期生育水平波动
        6.4.2 生育时间和二孩生育间隔变动
        6.4.3 年龄别生育模式的变动
        6.4.4 政策对生育水平和时间的影响
        6.4.5 生育率转变的数量效应和进度效应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6.5.1 主要发现
        6.5.2 山东省典型分析对理解我国时期生育水平波动的启示
第7章 生育间隔政策对我国时期生育及生育模式的影响
    7.1 开展间隔政策效应分析的必要性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
    7.3 省级生育间隔政策变动
    7.4 研究发现
        7.4.1 “开小口、堵大口”时期的生育水平及生育时间变动
        7.4.2 “严控人口增长”时期的生育水平及生育时间变动
        7.4.3 生育间隔政策调整后的生育水平及生育时间变动
        7.4.4 生育间隔政策取消后的生育水平及生育时间变动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沿海大城市外来未婚女工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自杀意念状况分析
    3.2 人格系统相关因素与自杀意念状况分析
    3.3 感知环境系统相关因素与自杀意念状况分析
    3.4 行为系统相关因素与自杀意念状况分析
    3.5 自杀意念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6 不同城市自杀意念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3.7 构建自杀意念的结构方程模型
    3.8 结构方程模型在不同城市的适配
第四章 讨论
    4.1 外来未婚女工自杀意念发生现状
    4.2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自杀意念关系
    4.3 社会心理因素与自杀意念关系
    4.4 社会支持相关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4.5 健康危险行为相关因素与自杀意念关系
    4.6 基于PBT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4.7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香烟烟雾所致大鼠睾丸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受试物
        1.3 实验主要仪器
        1.4 实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预实验:实验染毒剂量的确定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2.4 实验动物的处理及标本采集
        2.5 实验相关指标检测
    3 质量控制
        3.1 研究设计阶段
        3.2 指标检测和数据收集阶段
        3.3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被动吸烟对生殖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生殖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殖健康的发展与现状
2 生殖健康问题的表现
    2.1 生理表现
    2.2 心理表现
    2.3 社会环境表现
3 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人工流产
    3.2 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
    3.3 文化因素
    3.4 社会环境因素
4 结语

(9)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外来女工生殖健康知识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抽样设计
    2.4 调查实施
    2.5 资料的回收与整理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
    3.3 性相关的行为与态度
    3.4 本次人工流产情况及主要原因
    3.5 性生活与避孕措施使用情况及既往流产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外来女工行人工流产的现状
    4.2 人工流产的影响因素
    4.3 本次人工流产情况及主要原因
    4.4 重复人工流产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外来女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使用避孕措施的积极性不高,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宣传
    5.2 重复人工流产率较高,应加大推广流产后服务的力度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调查问卷

(10)宁夏农村人群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男性婴幼儿的生殖健康状态
        1.1.2 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状态
        1.1.3 已婚育龄男女的生殖健康状态
        1.1.4 生殖健康的知信行理论
        1.1.5 国内研究局限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宁夏农村0-3岁男性婴幼儿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1.5 医学伦理原则
    2.2 研究结果
        2.2.1 男婴一般状况
        2.2.2 男婴生长发育状况
        2.2.3 男婴外生殖器官出生缺陷检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男婴生长发育状况分析
        2.3.2 男婴外生殖器官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宁夏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调查对象和与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1.5 医学伦理原则
    3.2 研究结果
        3.2.1 男女性青少年一般状况
        3.2.2 男女性青少年一般生长发育状况
        3.2.3 男性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外生殖器官疾患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2.4 女性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讨论
        3.3.1 男女性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3.3.2 男性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及外生殖器疾患影响因素分析
        3.3.3 女性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宁夏农村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宁夏农村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4.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4.1.2 研究结果
        4.1.3 讨论
        4.1.4 小结
    4.2 宁夏农村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4.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4.2.2 研究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第5章 改善宁夏农村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
    5.1 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男性婴幼儿科学辅食喂养
    5.2 加强孕前、孕期妇女科学饮食营养
    5.3 重视青少年饮食营养均衡,减少青春期发育时项的异常
    5.4 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5 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成年群体生殖健康认知水平,并适当向低学历者倾斜
    5.6 鼓励男性参与生殖健康重大事件的决策,提升男性对生殖健康的自我认同度
    5.7 建立完善的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服务细节管理
    5.8 探索制定宁夏农村生殖健康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余朝霞.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端粒长度及其关联基因多态性对精液质量的影响[D]. 刘欢. 新乡医学院, 2021
  • [3]江门市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朱少萍,覃钰纯,伍洁莹. 实用临床医学, 2020(07)
  • [4]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汉译句式结构变通实践报告[D]. 张宏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我国生育间隔政策变动对我国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的影响[D]. 张翠玲. 吉林大学, 2019(02)
  • [6]沿海大城市外来未婚女工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研究[D]. 周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香烟烟雾所致大鼠睾丸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林林.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8]生殖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王丽. 现代养生, 2019(02)
  • [9]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外来女工生殖健康知识行为调查[D]. 王艳.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10]宁夏农村人群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乔光莉. 吉林大学, 2017(03)

标签:;  ;  ;  ;  

生殖健康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