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安老屋计划”的启示

香港“安老屋计划”的启示

一、香港“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钟书文[1](2019)在《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住有所居”,既承载着人们对不为风雨所动庇护之所的憧憬,也反映了政府对满足居民住房需求的重视。共有产权住房是在当前城镇化加速推进、居住需求大幅增加、住房供应结构失衡,以及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大学生和新市民等“夹心层”群体暂时无力购置商品住房,但对拥有稳定的住房需求强烈,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共有产权住房基于清晰的产权制度创新了住房供给模式,提供一种100%个人住房产权与零产权的公共租赁住房之间的中间产品,帮助“夹心层”提前实现“住房梦”,有助于扫清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二元结构”之间的模糊地带,可看做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种制度安排,是值得探索的产权式保障房类型。共有产权住房模式2007年由江苏淮安初探,2014年起进入我国住房制度设计顶层设计视野,其在境外住房保障领域的运行已较为成熟,但在国内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应用却方兴未艾。因此借鉴境内外的住房经验,系统性地研究共有产权住房的制度安排,对于政府完善住房制度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具有重要价值。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除绪论外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对共有产权住房住房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介绍了产权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以及住房梯度消费理论,并论述了这三大理论指导共有产权住房实践的重要意义。其次,学习境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共有产权住房和产权式保障房制度及运行实践,如英国、新加坡、香港和国内六大试点城市等,提出广州开展共有产权住房模式要点。再者,以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式展开对共有产权住房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从产权式保障房历史沿革及定性访谈案例入手,论述广州市开展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等测算未来三年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的需求量,以便政府根据供需匹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最后,综合考虑国内外学者及相关国家地区共有产权住房发展经验,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对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发展模式进行总体制度设计,并在全篇末尾总结了所取得的成果,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展望。

余沃汶[2](2018)在《石硖尾公共屋邨旧建筑群公共空间适应人口老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硖尾公共屋邨正在新旧建筑交替期间,新旧屋邨建筑各占一半。公共空间正慢慢地蜕变。政府在规划重新建设时,经常以理性化的逻辑思维套用在新规划上,忽略与旧区的联系。加上邨内人口老化,设施标准未能满现时老人需求。同时政府不断积极觅地建造新型公共房屋,但是居住在旧邨的生活环境随着岁月变得恶劣,政府无声无息地暂停重建项目,搁置在市区尽快兴建大量公屋的旧邨重建计划。因此以建筑学、环境学和心理学不可分割的建筑关系,对是次研究以理论、分析和举例,以示意图形式和假设性数据,展示研究成果和证实研究内容。将“石硖尾邨”更新作为例子,加以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石硖尾邨”共有三种类型:外部公共空间、交通规划空间、设施配置公共空间。全文围绕这三种类型,展开以下三大部分研究。首先,通过分析“石硖尾邨”公共空间方面的地域性特征、邨内老人的需求,了解石硖尾地域性的需求,再通过深入“石硖尾邨”调查研究归纳总结现有“石硖尾邨”公共空间类型,总结出“石硖尾邨”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类型,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其次,结合“石硖尾邨”调研从第一代公共屋邨建设发展背景、“石硖尾邨”老人邨特点、“石硖尾邨”公共空间分析了三种类型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得出不同类型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与需求,再对各类型公共空间的改造性空间分析,为后续改造设计策略的提出做准备。最后,根据三种类型公共活动空间的特点和需求,提出详细的改造原则和改造策略,并通过具体实例证实旧区建筑更新的可能性,希望成为日后重建的理据和参考数据。

邓伟胜[3](2015)在《香港养老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文中认为养老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内地老龄化社会呈现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的发展趋势,具有"未富先老"、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亟需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香港养老服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港经验"、"香港模式",对内地养老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杨一峰[4](2015)在《广州独居老人适居住宅套型模式及适应性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不单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城乡规划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作为城市老年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居老人的数量随着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逐渐增加。为独居老人提供适合养老的住宅套型模式,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障之一。广州是社会老龄化趋势日渐凸显的大型城市。广州城市老龄化状况主要体现在老龄人口数量多、老年人口增速快以及高龄化趋势严峻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广州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多以及独居老人生活缺乏代际关怀,导致独居老人居住生活的照顾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日益突出。因此,开展广州独居老人住宅套型设计模式的研究具有切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市60岁以及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广州保障性住区为主要调查范围,本着可持续设计的原则,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综合出发,根据问卷调查、访谈、拍照记录等研究手段分析总结独居老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和居住需求,初步总结出现阶段基于保障性住房条件下,适应广州独居老人居住生活的住宅套型模式的设计策略,并揭示此类住宅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说,本文总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老龄化和独居化趋势以及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在此基础上,限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该部分首先归纳了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独居老人住宅套型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然后对广州现阶段独居老人的居住分布以及保障性住区独居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生活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即第四章,通过对保障性住区进行实地现状调研,结合针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了解目前广州部分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评价和老年人居住意愿,总结广州保障性住房适应老年人居住生活方面的不足,分析独居老人的居住行为模式作为住宅套型设计的依据。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独居老人住宅设计的成熟经验,提出广州独居老人适居住宅套型设计模式和策略,为改善广州独居老人的住宅空间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旭[5](2014)在《可持续视角下香港公屋政策启示》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的含义应该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平是使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冲突的团体能够得到妥善的协调,在这其中,住房公平一向是一个敏感民意诉求,对于香港这样一个效率至上的城市来说,规划师的笔触与规划管理者的决策是如何影响着城市居住者,又如何在社会可持续的理念下,保障公共住房的建设,实现公共住房的公平分配,兼顾住房效率的同时又兼顾公平,都是本文探求的重点。本文从香港公共房屋的准入退出机制入手,分析香港公共房屋的每个人性化及兼顾公平的做法。力求为内地所进行的公共房屋政策提取有益的经验。

李志鹏[6](2013)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宅养老体系下老年集合住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居住问题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更加突出。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和我国都处于儒家文化圈,具有非常相似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文化传统。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在宅养老”居住空间体系的发展相对成熟完善,因此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在宅养老”居住空间体系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老年人居住建筑从模仿西方国家到逐步发展出符合本国传统、种类丰富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并且相近的生活习惯对中国有参考意义。新加坡大部分国人居住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建的社会住宅里,这种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社会住宅体系适老化方面的建设提供参考方向。香港在公屋建设、社区照顾服务等老年人居住环境建设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一些大城市颇有启发。本文将通过搜集日本、新加坡及香港地区关于“在宅养老”居住体系的建设现状及其经济文化、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各种统计文献及网络资源,利用比较、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有关资料数据进行筛选甑别,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全面的剖析,进行政策、经济、文化、设计趋势和老年住宅模式等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研究,以期总结出其中的发展规律及先进经验与教训,从我国的“在宅养老”居住体系建设的角度,探索适当的发展对策。日本、新加坡及香港都经历了前期提倡和建设多代合居的居住模式,而目前老年人独立居住、子女相邻而居的模式则开始成为主流形式。根据我国城市中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笔者认为老年人独立居住、子女相邻而居的老年集合住宅体系可以作为我国“在宅养老”居住体系建设的一个方向。与商品住宅相比,政府主导的社会住宅是以解决社会居住问题为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社会住宅体系下的老年集合住宅在“在宅养老”居住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突破。本文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提出了研究背景、总结了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内容和框架。第二部分为日本、新加坡及香港“在宅养老”政策和居住空间体系的建设经验比较研究,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部分为我国“在宅养老”居住空间体系建设的启示,包括第六章建设对策。

陈治宇[7](2013)在《香港公屋内部公共空间的类型学研究》文中指出香港公屋(HONG KONG PUBLIC HOUSING),即香港的公共住宅,建设始于1953年,2013年正值其发展60周年。截至2012年3月底,香港已兴建115.2万套公屋单位,为约329.6万的香港居民(占香港总人口46.2%)提供安居之所。如此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并被世界公认为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本文以香港公屋的内部公共空间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针对香港60年来不同时期公屋的类型和相关实例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通过图示和图解的绘制和比较,重点从内部空间组合的角度对内部公共空间进行总体的类型研究,突出内部公共空间在空间组合过程中的核心和纽带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平面形式和空间形态两个方面对内部公共空间进行具体的类型研究。本文研究课题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顾大庆教授主持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项目“关于香港1950至70年代建筑设计的专题及案例研究”(CUHK444610)的其中一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确立以及主要研究成果在香港完成。

刘东卫,秦姗,张婧[8](2013)在《新型老年公寓建设与设计思考》文中认为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及老龄护理社会化的危机,满足自理老年人、尤其是介助老年人和介护老年人的特定需求,以适老居住-生活服务-医疗支援一体化模式的老年公寓作为新型的养老建筑类型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对新加坡、香港以及国内老年公寓实际项目的考察,以新型老年公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老年公寓的发展现状和建设模式与特征,力求探索老龄化发展背景下新型老年公寓建设及其设计思路和方法。

丁夏,曾怀冰[9](2013)在《《住区》杂志“建筑与城市之旅”——香港房屋协会长者住屋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老年住宅是近来建筑师和开发商都在关注的问题,而香港在老年住宅领域已有多年的发展经验。借鉴其先进的理念、模式和经验教训,也为了行业内的互相交流学习,《住区》与香港房屋协会合作,于2013年4月24日,组织全国各地共26位理事单位代表参观访问了香港房屋协会。

安建平[10](2013)在《香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及其对内地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每个人都该拥有住房,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如果有人因为经济收入低下而住不起房,政府有责任为其提供适当的住房,这是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来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内地房地产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各地政府对住房保障这一重要民生问题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内地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将本应由政府主导、政府调控、政府参与、政府保障的公众住房问题过分地依赖市场化来解决,政府受自身利益关系的干扰,公共服务职能滞后,导致相关政策和措施匮乏。要实现“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目标,切实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首先就是要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香港市场经济发展高度成熟,政府对市场一贯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但在市民的房屋居住问题方面却未完全推向市场化。政府通过土地政策和公共房屋政策对私营住房市场的运作实行宏观调控,通过建立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成功解决了近一半市民的住房问题。研究香港政府在不同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将对内地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起步阶段政府角色定位和如何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提供对策研究和借鉴参考。本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第二章“基本理论概述”。对本文研究的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基本概念予以界定和分类,分析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要求,阐述本文依据的相关理论。第三章“香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扮演的角色”。系统回顾香港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深入解析了香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梳理近70年以来香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实践中扮演的各种角色。第四章“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政府角色的国际比较”。通过与美国、新加坡、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比较性分析,可以发现各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作用,均取决于各国国情、政治制度及政府在公共政策上的价值取向。共性的角色反映了政府在不同制度和情况下都应尽到的底线责任,不同的部分揭示了良好政策必须贴近各国实际的基本规律。第五章“香港政府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政府角色从实质上取决于政府对自身执政和施政的定位和作用方式。这些角色本身不是同时涌现的,而是政府在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的结果。角色的丰富体现了香港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也体现了香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探索和改革。形成的角色体系既源于政府实践上的探索,也包含了理论上的反思和总结。通过解剖香港经验,比较国际经验,得出了一些启示,内地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推动和主导作用,对保障性住房这一重大社会民生问题,积极有为担当,不断提高决策能力,控制决策风险;充分发挥协调和组织作用,充分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和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善尽管理职责;加大监督的力度和机制建设,通过管理机构的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重点治理和预防建筑质量、分配公平等重要问题;积极探索融资渠道,通过商业设施配套等措施提供长期持续的资金支持;坚持土地免费划拨的方向,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融合于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

二、香港“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共有产权住房研究综述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保障性住房概念
        2.1.2 产权、共有产权、产权份额
        2.1.3 共有产权住房概念界定及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公平与效率理论
        2.2.3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2.2.4 相关理论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境内外共有产权住房经验借鉴
    3.1 境内城市实践经验
        3.1.1 北京:加快共有产权住房供地以及建设
        3.1.2 上海: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数量稳定增长
        3.1.3 深圳:探索保障房部分产权证券化创新
        3.1.4 淮安:首创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更趋完善
        3.1.5 黄石:引入共有产权住房化解棚改难题
        3.1.6 成都:公租房与共有产权房灵活转化
    3.2 境外国家或城市经验
        3.2.1 英国:共有产权住房
        3.2.2 新加坡:组屋模式
        3.2.3 香港:居屋模式
    3.3 境内外相关经验总结及启示
        3.3.1 经验总结
        3.3.2 相关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历史沿革与必要性研究
    4.1 产权式保障房政策沿革与评述
        4.1.1 经适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4.1.2 限价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4.2 基于定性访谈的共有产权住房必要性研究
        4.2.1 典型访谈个案分析
        4.2.2 深度访谈主要发现
    4.3 共有产权住房的必要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需求量研究
    5.1 广州市2019-2021年商品住房需求量预测
        5.1.1 时间序列ARMA模型
        5.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5.1.3 未来三年商品住房需求组合预测
    5.2 广州市2019~2021年共有产权房需求量测算
        5.2.1 按未来三年总建设量中占比来测算
        5.2.2 按广州市同类需求调研数据来测算
        5.2.3 未来三年共有产权房总需求量测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模式设计
    6.1 顶层设计
        6.1.1 定位设计
        6.1.2 原则设计
        6.1.3 目标设计
    6.2 具体制度设计
        6.2.1 模式创立的辅助支持设计
        6.2.2 住房来源及资金运作设计
        6.2.3 准入标准及退出机制设计
        6.2.4 住房价格与产权比例设计
        6.2.5 租金与后期费用分摊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经适房停建影响评估访谈提纲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石硖尾公共屋邨旧建筑群公共空间适应人口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石硖尾邨人口背景
        1.1.3 石硖尾邨重建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概念
        1.4.3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和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之处
第2章 香港公共屋邨的历史历程分析
    2.1 建设机构
        2.1.1 香港房屋委员会
        2.1.2 香港房屋协会
        2.1.3 其他建设机构-私营廉租屋
    2.2 居住区外部公共空间发展特征
        2.2.1 1951年-公私合作的公屋模式-北角模范村
        2.2.2 1960年-公屋皇牌-长沙湾苏屋邨
        2.2.3 1962年-平望游乐场-观塘和乐邨
        2.2.4 1975年-经典大喷水池-沙田沥源邨
        2.2.5 1975年-圆形天空-大坑励德村
        2.2.6 1981年-邨中有河-沙田美林邨
        2.2.7 1989年-浪漫钟楼-沙田广源邨
        2.2.8 2005年-全港最细屋屋邨-大围显耀邨
        2.2.9 2006年-回家过三关-沙田美田邨
        2.2.10 2015年-有剧场有花园的新型公屋-沙田水泉澳邨
    2.3 石硖尾公共屋邨历史沿革
        2.3.1 木屋区的形成
        2.3.2 建筑量产化
        2.3.3 H型公屋
        2.3.4 量化空间的转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硖尾公共屋邨外部公共空间发展及空间分析
    3.1 石硖尾邨的室外空间和建筑形态
        3.1.1 建筑类型
        3.1.2 组合形式
        3.1.3 空间布局
        3.1.4 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石硖尾邨的交通规划
        3.2.1 交通规划
        3.2.2 车道规划
        3.2.3 停车体系
        3.2.4 步行与天桥体系
        3.2.5 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石硖尾邨的设施配置
        3.3.1 种类及其属性
        3.3.2 演变过程
        3.3.3 组合变化
        3.3.4 设施配置的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硖尾公共屋邨老人对外部公共空间需求与功能分析
    4.1 老人面对的问题分析
        4.1.1 老人的生理需求
        4.1.2 老人的心理需求
        4.1.3 老人的公共空间活动行为需求
    4.2 老人的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4.2.1 老人的生活时间
        4.2.2 老人的活动的范围
        4.2.3 老人的活动的社会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硖尾邨旧建筑群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5.1 外部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5.1.1 改造原则
        5.1.2 改造措施
        5.1.3 改造实例
    5.2 交通规划改造策略
        5.2.1 改造原则
        5.2.2 改造措施
        5.2.3 改造实例
    5.3 设施配置改造策略
        5.3.1 改造原则
        5.3.2 改造措施
        5.3.3 改造实例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之处
        6.2.1 选题创新
        6.2.2 内容创新
        6.2.3 结论创新
    6.3 展望及后续可能性研究
参考文献
图表统计
致谢
个人简历

(3)香港养老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港养老模式的建立探究
二、香港养老模式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香港养老模式对内地养老事业发展的启示

(4)广州独居老人适居住宅套型模式及适应性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老龄化社会特征
        1.1.2 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
        1.1.3 独居老人家庭增多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住宅适老化的研究
        1.3.2 住宅套型研究
        1.3.3 行为与建筑空间的相关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概念界定
        1.4.2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发达国家及地区独居老人住宅案例分析研究
    2.1 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经验的原因及案例选取范围
        2.1.1 借鉴原因
        2.1.2 参考价值
        2.1.3 案例选取范围
    2.2 发达国家及地区老年住宅案例分析
        2.2.1 欧美国家对老年人居住场所的探索与实践
        2.2.2 美国老年社区的规划开发
        2.2.3 传统养老观念下东亚国家和地区老年住宅的发展与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独居老人居住现状及生活特征
    3.1 广州市老年人居住现状分析
        3.1.1 广州老龄化状况
        3.1.2 广州老年人区域分布格局以及独居老人居住安排
        3.1.3 广州老年人独居现象的产生原因
    3.2 广州独居老人居住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
        3.2.1 独居老人的生理特征和居住要求
        3.2.2 独居老人的心理特征和居住要求
        3.2.3 广州地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居住要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保障性住区独居老人居住行为实态调查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住区样本选择
        4.1.4 调查方法
    4.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
        4.2.1 年龄与性别
        4.2.2 家庭结构
        4.2.3 现居住宅套型
    4.3 居住行为模式分析
        4.3.1 受访者的健康状况
        4.3.2 宅内行为模式
    4.4 使用后评价分析
        4.4.1 高层居住空间的舒适度
        4.4.2 空间布局及房间大小适用性评价
        4.4.3 热舒适度评价
    4.5 住宅空间偏好分析
        4.5.1 与子女的居住关系
        4.5.2 套型空间布局需求与偏好
        4.5.3 装修与设备
    4.6 调研小区住宅套型的适老性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独居老人适居住宅套型设计策略
    5.1 住宅适居性设计原则
        5.1.1 实现“原居安老”
        5.1.2 适应地域特征
        5.1.3 注重情感化设计
        5.1.4 促进代际交流
    5.2 独居老人住宅套型布局的适应性要素
        5.2.1 住宅面积
        5.2.2 住宅朝向
        5.2.3 套型定位
        5.2.4 住宅套型布局分析
    5.3 独居老人住宅套型各空间设计策略
        5.3.1 入户空间设计要点
        5.3.2 客厅及餐厅空间的设计要点
        5.3.3 厨房空间的设计要点
        5.3.4 卧室空间的设计要点
        5.3.5 卫生间的设计要点
        5.3.6 阳台空间的设计要点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宅养老体系下老年集合住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界定
        1.3.1 日本
        1.3.2 新加坡
        1.3.3 香港
        1.3.4 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日本、新加坡及香港社会养老支持体系的沿革与现状
    2.1 养老与医疗保障
        2.1.1 养老保障
        2.1.2 医疗保障
    2.2 住房保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加坡及香港地区“在宅养老”发展状况和政策比较
    3.1 “在宅养老”发展状况比较
        3.1.1 日本、新加坡及香港“在宅养老”综合特征
        3.1.2 经济发展水平对“在宅养老”的影响
        3.1.3 政府执政理念与“在宅养老”的关联
    3.2 “在宅养老”居住政策比较
        3.2.1 社会理想的影响
        3.2.2 国家建设体系与居住政策
    3.3 “在宅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比较
        3.3.1 制度的保障
        3.3.2 养老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新加坡及香港地区“在宅养老”居住建筑特征比较
    4.1 “在宅养老”居住建筑的类型与建设模式
        4.1.1 “在宅养老”居住建筑的类型
        4.1.2 基本开发模式
        4.1.3 集合住宅标准化设计与工业化发展
    4.2 社区层面的养老空间体系与配套
    4.3 住栋基本形式与基本套型比较
        4.3.1 住栋基本形式
        4.3.2 基本套型
    4.4 居住质量指标比较
        4.4.1 老年人的人均室外休闲活动面积
        4.4.2 人均居住面积
        4.4.3 租赁和购买价格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集合住宅的案例比较
    5.1 设计理念
    5.2 社区环境与服务配套
    5.3 住宅空间配置比较
    5.4 室内装修及家具配置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启示:我国“在宅养老”住宅体系的建设对策
    6.1 目前我国老年住宅体系发展现状与需求
        6.1.1 我国老年住宅体系发展现状
        6.1.2 我国老年人居住空间需求
    6.2 “在宅养老”住宅政策和建设模式的启示
        6.2.1 住宅建设政策的启示
        6.2.2 住宅建设体系的启示
        6.2.3 老年集合住宅标准化设计启示
        6.2.4 老年集合住宅工业化启示
    6.3 “在宅养老”体系下老年集合住宅设计策略
        6.3.1 居住社区和建筑规划设计
        6.3.2 居室套型设计
        6.3.3 居室内部空间和设施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香港公屋内部公共空间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表一览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香港公屋的历史沿革
    2.1 公屋的制度发展
        2.1.1 公屋机构
        2.1.2 公屋政策
    2.2 公屋的居住状况
        2.2.1 居住单元
        2.2.2 居住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港公屋的建筑类型
    3.1 基本类型
        3.1.1 主要类型
        3.1.2 其他类型
    3.2 特殊类型
        3.2.1 房委会公屋特殊设计类型
        3.2.2 房协公屋设计类型
        3.2.3 警察宿舍系列类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港公屋内部空间组合的类型研究
    4.1 关于类型研究的说明
        4.1.1 研究对象的说明
        4.1.2 研究方法的说明
    4.2 平面组合
        4.2.1 线式组合
        4.2.2 集中式组合
        4.2.3 放射式组合
    4.3 竖向组合
        4.3.1 单一平面垂直复制
        4.3.2 建筑体量水平排列
        4.3.3 居住组团垂直堆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香港公屋内部公共空间的类型研究
    5.1 交通功能空间的类型研究
        5.1.1 走廊空间
        5.1.2 楼梯空间
        5.1.3 电梯空间
    5.2 交往功能空间的类型研究
        5.2.1 走廊拓展
        5.2.2 单元删减
        5.2.3 屋顶利用
        5.2.4 底层利用
    5.3 兼容交通与交往功能空间的类型研究
        5.3.1 空中街道
        5.3.2 空中大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

(8)新型老年公寓建设与设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口老龄化发展及老龄护理社会化课题
二、新加坡护理型老年公寓的建设模式及案例分析
    1. 新加坡老年公寓发展现状
    2. 新加坡老年公寓案例——碧山金茉莉老年公寓
三、香港护理型老年公寓的建设模式及案例分析
    1. 香港老年公寓发展现状
    2. 香港老年公寓案例——彩颐居老年公寓
四、国内护理型老年公寓的建设模式及案例分析
    1. 国内老年公寓发展现状
    2. 国内老年公寓案例——绿城·蓝庭颐养公寓
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老年公寓建设展望

(10)香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及其对内地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问题的背景
    1.1.3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保障性住房及相关基本概念
2.2 保障性住房的类型
2.3 香港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分类
2.4 政府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解释
2.5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2.5.1 政策的制定者和角色要求
    2.5.2 投资者和角色要求
    2.5.3 引导者和角色要求
    2.5.4 监督者和角色要求
2.6 本文所依据的主要理论
    2.6.1 社会保障理论
    2.6.2 公平效率理论 第三章 香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3.1 香港住房问题概述
3.2 香港公屋建设的历史沿革:政府角色的演变
    3.2.1 第一阶段:香港公屋的起源与徙置计划(1953-1972 年)
    3.2.2 第二阶段:从政府主办走向政府主导(1973-1987 年)
    3.2.3 第三阶段:以长远房屋策略为标志的崭新阶段(1987 年至今)
3.3 香港政府在不同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3.3.1 推动者
    3.3.2 主导者
    3.3.3 决策者
    3.3.4 政策制定者
    3.3.5 制度设计者
    3.3.6 协调者
    3.3.7 管理者
    3.3.8 监督者
    3.3.9 投资者
    3.3.10 土地提供者
    3.3.11 社会沟通者
3.4 香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3.4.1 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不公平问题
    3.4.2 公屋管理与维护方面的问题
    3.4.3 公屋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
    3.4.4 主要原因 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政府角色的国际比较
4.1 美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定位的特点
4.2 新加坡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定位的特点
4.3 其他国家的经验
    4.3.1 德国:租赁主导和民生导向的房地产市场
    4.3.2 日本:政府领导和市场主导的保障住房体制
4.4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香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定位对内地的启示
5.1 政府应该作为推动者和主导者,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5.2 政府应该作为政策制定者,拟制科学的保障政策
5.3 政府应该作为制度设计者,把制定规则和建设项目放到同样的高度上去重视
5.4 政府应该作为管理者,致力于形成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和水准
5.5 政府应该作为监督者,厉行监督责任并鼓励多元监督
5.6 政府应该作为协调者,更好地统筹和使用社会资源
5.7 政府应该作为投资者,拓宽融资和资金回笼渠道
5.8 政府应该作为土地和资源提供者,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
5.9 政府应该作为社会沟通者,主动沟通赢得理解和公信力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香港“长者安居乐住屋计划”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共有产权住房模式研究[D]. 钟书文. 广州大学, 2019(01)
  • [2]石硖尾公共屋邨旧建筑群公共空间适应人口老化改造研究[D]. 余沃汶. 华侨大学, 2018(01)
  • [3]香港养老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 邓伟胜. 岭南学刊, 2015(02)
  • [4]广州独居老人适居住宅套型模式及适应性要素研究[D]. 杨一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5]可持续视角下香港公屋政策启示[A]. 陈旭. 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 2014
  • [6]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宅养老体系下老年集合住宅比较研究[D]. 李志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7]香港公屋内部公共空间的类型学研究[D]. 陈治宇. 浙江大学, 2013(07)
  • [8]新型老年公寓建设与设计思考[J]. 刘东卫,秦姗,张婧. 住宅产业, 2013(11)
  • [9]《住区》杂志“建筑与城市之旅”——香港房屋协会长者住屋考察[J]. 丁夏,曾怀冰. 住区, 2013(03)
  • [10]香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及其对内地的启示研究[D]. 安建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香港“安老屋计划”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