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斜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一、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赟龙[1](2021)在《安徽省湿地松人工林干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安徽省编制材积表收集的1019株湿地松人工林伐倒木区分数据,对安徽省湿地松形数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情况、形数的变化规律及利用形数计算树干材积的误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建立了湿地松的简单干曲线方程和分段干曲线方程,为安徽省今后编制湿地松的相关测树数表以及森林经营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结果如下:(1)安徽省不同区域湿地松的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差异检验不显着,说明安徽省湿地松干形在目前分布区域范围内较为一致,无显着差异,因此可以采用统一的胸高形数、实验形数值估算树干材积。(2)安徽省湿地松实验形数不随树高、胸径变化而变化,其值较为稳定;而胸高形数随树高、胸径增加而减小,在胸径小于10cm时,其减小幅度较大,而在胸径大于10cm时其减小幅度较小。(3)采用平均实验形数值fa=0.416计算树干材积,利用平均胸高形数值f1.3=0.525计算胸径大于10cm的树干材积,其总相对误差均在5%范围内,但实验形数计算树干材积误差精度更高,且可适用于不同大小林木,因此生产实践中应主要使用实验形数计算树干材积。(4)安徽省湿地松简单干曲线方程可用4次多项式模拟,分段干曲线方程中上部用3次多项式,基部用4次多项式模拟,可以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且利用其计算树干材积的误差较小,与利用1019株林木的平均胸高形数值计算树干材积误差较为一致,各干曲线方程如下所示:简单干曲线方程:Y=1.34X+2.837X2-7.506X3+4.593X4分段干曲线方程:Y=1.954X-1.26X2+0.384X3(x<0.95)Y=-2483.713+4841.791X+963.454X2-6533.233X3+3213.017X4(0.95≤x≤1)(5)简单干曲线方程不能很好地兼顾树干各个部位干形,而采用分段干曲线方程,则可以很好兼顾树干各个部位的干形,取得了比简单干曲线更好的模拟效果,其模拟树干不同部位及整体的误差均全面小于简单干曲线方程,且利用其计算树干材积,误差可控制在5%范围内,满足林业上的精度要求。

刁姝,谭梓峰,栾启福,徐卢雨,张旖旎,姜景民,江斌[2](2021)在《基于Resistograph数据树木年轮的湿地松径向生长方程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以杭州低丘树龄25年的湿地松人工林样地为例,基于Resistograph数据树木年轮,采用Gompertz、Mitscherlich、Logistic和Richards四种理论生长方程及Weilbull概率密度函数模拟直径生长规律,并以综合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为参数选择适宜湿地松人工林径向生长的最佳模型,最后以最佳模型描述湿地松径向生长规律。结果显示:(1)木材阻力测试仪Resistograph可以无损、原位测量分析湿地松活立木的年轮宽度数据,为湿地松人工林径向生长规律研究提供一种估测的便捷方法;(2)利用R语言Optim函数得到湿地松直径生长的5个生长方程,其中Gompertz为模拟该湿地松人工林径向生长的最佳模型,决定系数R2大于98%,RMSE为0.17~0.98;(3)基于Gompertz生长方程绘制了湿地松生长速率及加速度曲线,显示湿地松人工林最大加速时间在5年前,拐点时间在6~12年,最大降速时间在11~21年。

贾茜[3](2020)在《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文中认为河北平泉黄土梁子镇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适生区,该地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培育目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部分林区每年未能及时更新密度调控措施,导致生产力低下。因此,本文以构建油松建筑材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体系为重点,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具体以河北平泉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阳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三种立地、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分开展全生命周期密度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剖析不同立地、不同密度梯度下油松人工林全生命周期的干形指标、树干生产力和生物量分配状况,揭示适宜油松人工林培育的最佳立地及密度效应;开展合理密度研究,制定各径级林木的树冠面积和密度指标表;制定适用于华北地区油松建筑材林密度管理图,且针对最适宜培育油松建筑材的立地,结合建筑材材种出材量,确定最佳主伐年龄。旨在实现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培育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林场等相关部门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精细化参考。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制定出河北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提出主要立地类型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填补现阶段研究的空白。主要结论如下:(1)阴坡厚土和阴坡中土相较于阳坡中土,林分整体分杈率低、活冠高长、高径比大,干形较好,且以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干形最佳。(2)同一林龄下阳坡中土油松林的理论密度最大,阴坡中土次之,阴坡厚土最小。对于同一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大小均呈现出阳坡中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小于径阶18cm时,随着径阶增大,阴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油松林分的合理经营密度均逐渐减小,径阶18~22cm时,三种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基本一致,为500株·hm-2左右。(3)阳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3000~3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10a生开始间伐,间伐强度为12%,15a和25a以强度20%、25%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为5a和10a,在成熟龄期保留株数密度1650株·hm-2让林木自然生长,保持较好干形,且生物量多向树干转移,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为0.0697m3,公顷蓄积115m3,用于培育油松小径级建筑材,材种规格为8~16cm。(4)阴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700~30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9a、19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10a,在成熟龄期保留1500株·hm-2林分以获得较好干形,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0.0920m3,公顷蓄积138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2200~2500株·hm-2,9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7a和27a分别以25%和30%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8a和10a,保留密度为10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平均单株材积0.1450m3,公顷蓄积145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5)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000~2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7a、15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8a,最佳主伐年龄为47a,保留株数密度为12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1375m3,公顷蓄积165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1000~1200株·hm-2,7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3a和23a分别以20%和25%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6a和10a,保留密度为530株·hm-2以获得较好干形,此时树干生物量占比最佳,最佳主伐年龄为53~55a,伐期树高13~15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2245m3,公顷蓄积119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

吴高洋[4](2020)在《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根叶是树木最重要的营养器官,根叶性状可塑性反映树木对生境的适应能力。造林树种选择及其混交模式是南方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典型退化红壤区于1991年营造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马纯)、湿地松(P.elliottii)人工纯林(湿纯)、湿地松和木荷初植混交林(湿混阔)、2008年木荷(Schima superba)补植马尾松纯林形成的混交林(马补阔)、木荷补植湿地松纯林形成混交林(湿补阔)共5种林分类型为对象,于2017~2019年间生长季(7月)采集表层土壤,测定养分含量,收集根系、新鲜枝叶和凋落枝叶,估测其生物量,测定养分含量,计算养分回收效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马尾松和湿地松根际土壤、不同功能根系生物量、不同年龄新鲜和凋落枝叶养分含量及回收效率的异同,对比本地种马尾松和引进种湿地松根叶性状及土壤养分对混交阔叶树的响应机制,为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土壤全量养分及有效养分总体不显着(P<0.05)。混交显着提高湿地松土壤0~10 cm层全氮含量和氮磷比,提高马尾松根际土和湿地松非根际土铵态氮含量,对两个树种土壤其他全量和有效养分影响不显着。(2)马尾松纯林土壤0~1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20~40 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而湿地松纯林吸收根和运输根均为20~40 cm层分布最多;马补阔土壤0~10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20~4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湿补阔0~10 cm层吸收根分布最多,10~20 cm层运输根分布最多,湿混阔0~10 cm土层吸收根分布最多,20~40 cm土层运输根分布最多。马补阔显着降低马尾松林土壤0~10 cm和10~20cm层吸收根生物量,显着增加0~10 cm层运输根生物量;湿补阔显着降低湿地松林土壤20~40 cm层吸收根生物量,而湿混阔对湿地松吸收根和运输根生物量均无显着影响。此外,马尾松和湿地松吸收根和运输根比根长对混交响应均不敏感。(3)马尾松新叶和老叶全氮含量、老叶全磷含量显着高于湿地松。马补阔显着提高马尾松老枝全磷含量,湿混阔和湿补阔对湿地松各器官全氮和全磷及氮磷比影响均不显着。(4)马尾松林凋落叶量低于湿地松林,但混交对马尾松和湿地松凋落叶量及其氮磷回收度和回收效率均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具有较强的环境可塑性,主要通过调整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来适应退化红壤区混交阔叶树所带的资源竞争。两个树种均可推荐为该研究区植被恢复的造林树种,且均可将其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董凯丽[5](2020)在《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elliottii)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用材林树种,但其人工林普遍存在过纯过密问题,严重降低了森林的综合效益,亟待提质改造。抚育间伐是森林提质改造的关键环节,通过抚育间伐可以淘汰遗传品质差和生长衰弱的林木,降低林分郁闭度,通过补植补播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可以改善林分的组成结构、层次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异龄、复层针阔混交的近自然森林,从而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林地的水文效应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抚育间伐是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了精准认识抚育间伐对人工针叶纯林生态系统发育过程的影响,本文以江西16年生杉木林、湖南14年生的湿地松和四川12年生的柳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抚育(T)和对照(CK)两种处理固定样地,从2016年-2019年,定期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室内实验,研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之间林地的水文效应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抚育间伐能有效的改善林地土壤的水文效应,减小林地土壤的水土流失。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抚育后的样地各项水文指标均显着(p<0.05)减小,其中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小了2.29 mm、2.18 m、m1.71 mm,净水量分别减小了 45.84 kg/L、43.61 kg/L、34.35 kg/L,净泥量分别减小了 92.09 kg/L、108.02 kg/L、54.16 kg/L,径流系数分别减小了 0.16%、0.18%、0.10%,冲刷量分别减小了 4.60%、11.43%、2.71%。而对照样地的以上五个指标4年里只在小范围波动,变化不显着(pp>0.05)。(2)抚育间伐可以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试验区抚育样地0-2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减小了 0.43 g/cm3、0.21 g/cm3、0.19 g/cm3且差异显着(pp<0.05),土壤毛管空隙度分别增加了 11.76%、19.57%、8.63%,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 5.26%、4.27%、4.03%,森林储水能力分别增加了 263.34 t.hm-2、102.51 t.hm-2、237.67 t.hm-2,且均显着增加,但对照样地的两个土层和抚育样地20-40 cm 土层4年内均没有显着(p>0.05)变化。(3)抚育间伐能促进林分地力的恢复,增加林地土壤养分元素含量。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试验区抚育样地0-20 cm 土层土壤pH值显着(p<0.05)增加,分别增加了 0.35、0.20、0.21,酸度变弱,但20-40 cm 土层,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pH值没有显着(p>0.05)变化,抚育间伐样地0-20cm土层土壤的化学指标变化显着(p<0.05),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0.46 g/kg、0.56 g/kg、1.99 g/kg,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1.66 g/kg、2.05 g/k、g2.12 g/kg、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0.16 g/kg、0.19 g/kg、0.35 g/kg、水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0.079 g/kg、0.03 g/kg、0.195 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0.0437 g/kg、0.0533 g/kg、0.04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0.0032 g/kg、0.0033 g/kg、0.0221 g/kg,但 20-40 cm 土层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对照样地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4年间出现减少的趋势,但变化不显着(p>0.05)水平。(4)抚育间伐促进土壤酶活性的增强。抚育4年后,杉木、湿地松、柳杉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抚育样地比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 0.29 m1·h-1·g-1、0.25-ml·h-·g-1、0.66 ml·h-1·g-1,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0.19 mg·g-1·24h-1、0.07 mg·g-1·24h-1、0.16 mg·g-1·24h-1,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1.94 mol·g-1·24 h-1、1.22 mol·g-1·24 h-1、0.62 mol·24 h-1,且同一试验区两种处理的样地之间差异显着(pp<0.05)。(5)抚育间伐促进了林分的生长。2016年-2019年,杉木抚育样地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量增长量与对照样地相比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 2.29 cm、2.34 m、49.11 m3/hm2,湿地松分别增加了 2.1 cm、0.8 m、44.44 m3/hm2,柳杉分别增加了 1.8 cm、3.45 m、88.72 m3/hm2,胸径增长量和蓄积量增长量同一试验区两种处理的差异显着(p<0.05);树高增长量杉木和湿地松样地两种处理的差异不显着(p>0.05),柳杉两种处理的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可以改善人工林的林地土壤结构,减小林地水土流失,增加林地养分元素含量,提高林地土壤酶的活性,促进林木的生长。

杨蓉[6](2020)在《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动态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引入我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南方地区优良的脂材兼用树种,对调整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三个林龄(13a、24a、28a)的采脂与未采脂湿地松脂材兼用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氮磷添加水平(对照[CK,无氮磷添加]、氮[N,100 kg N/(hm2·a)]、氮加低磷[N+LP,100 kg N/(hm2·a)+100 kg P2O5/(hm2·a)]、氮加高磷[N+HP,100 kg N/(hm2·a)+200 kg P2O5/(hm2·a)]),开展短期氮磷添加对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影响试验,揭示采脂、林龄与施肥对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讨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技术,以期为湿地松脂材兼用林的多目标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中所有林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磷(TP)含量、C:P在不同处理下无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但5月份的土壤全氮(TN)含量、N:P最小,C:N最大。(2)施N显着提高了28a采脂林分0–20 cm土层SOC、TN含量、C:P、N:P(p<0.05);N+LP显着增加13a生未采脂林分上层土壤SOC、TP含量,显着降低其土壤N:P(p<0.05);N+LP显着提高24a生采脂林分上层土壤SOC、TP含量(p<0.05);N+HP显着降低13a生未采脂林分表层土壤TN含量(p<0.05),显着提高其土壤C:N和表层土壤C:P;N+HP显着提高24a生采脂林分上层土壤SOC、TP含量(p<0.05);N+HP显着提高28a未采脂林分TP含量(p<0.05)。(3)采脂提高了13a、28a湿地松林的SOC、TN、TP含量,降低了13a生、28a生湿地松林土壤的C:N、C:P、N:P,而采脂对24a生湿地松林土壤指标的影响与之相反。(4)对土壤指标的年均含量分析发现,采脂林分SOC、TN的大小排序为28a>13a>24a,TP的大小顺序为13a>28a>24a;未采脂林分的SOC、C:P排序为24a>13a>28a;未采脂林分土壤的TP、C:N,采脂林分C:N、C:P、N:P顺序为24a>28a>13a;未采脂林分TN、N:P排序分别为28a>24a>13a、13a>24a>28a。(5)对施肥、林龄与采脂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施肥显着影响0–20 cm土层土壤TP含量(p<0.05);林龄和采脂均显着影响SOC、TP、C:N、C:P(p<0.05);林龄和采脂的交互作用对湿地松脂材兼用林的SOC、TN、TP、C:N、C:P、N:P有显着影响(p<0.05);林龄和施肥的交互作用对C:N、C:P、N:P有显着影响(p<0.05);采脂、林龄、施肥的交互作用对0–20 cm土层SOC、TN、TP的含量以及C:P、N:P有显着影响(p<0.05)。(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三个林龄中均存在SOC与TN、TP、C:P、N:P分别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SOC、TN分别与NH4+-N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TN与C:P、N: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p<0.05),C:P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H与SOC、TN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

储双双[7](2019)在《污泥重金属在土壤-水-林木系统中迁移转化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污泥产量巨大,处置困难,在林地用作肥料或土壤改良剂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然而,污泥林用过程中,其中的重金属有可能在土壤中积累或往下淋溶进入地下水,造成土壤或水体的污染。目前国内外对污泥林用过程中的重金属淋溶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于重金属在林地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迁移转化途径(包括植物吸收、土壤残留、随雨水淋溶迁移),以及华南地区森林环境中影响重金属淋溶迁移的两个重要因素(森林凋落物和酸雨),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林地现场污泥施用实验,研究污泥重金属Cu、Zn、Pb、Cd、Ni在尾叶桉、木荷和湿地松3种人工林林下土壤中的淋溶迁移、形态转化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2)通过室内土柱淋洗实验,研究不同污泥施用量条件下Cu、Zn、Pb、Cd、Ni迁移特征、对地下水的潜在影响及环境风险;(3)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不同污泥施用量对尾叶桉、木荷和湿地松苗木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4)通过凋落物室内恒温分解实验,研究不同凋落物分解对赤红壤中污泥重金属Cu、Zn、Pb、Cd、Ni含量和存在形态的影响;(5)通过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实验,研究不同强度酸雨淋溶对Cu、Zn、Pb、Cd、Ni在赤红壤中的迁移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明林用污泥中重金属在土壤-植物-土壤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凋落物分解和酸雨淋溶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为污泥的安全林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现场污泥施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土壤中按30 t·ha-1(干重)一次性施用污泥,可以显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也显着增加了表层土壤重金属Cu、Zn、Pb、Cd、Ni含量。40~50 cm和80~90cm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形态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变化。污泥施用3年后,桉树人工林除表层土壤Cd仍然显着高于对照外,其他4种重金属在各土层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湿地松人工林与木荷人工林土壤Pb和Ni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部分Zn迁移至40~50 cm层,50%的Cu和60%的Cd保留在表层土壤中。三种人工林表层土壤的可交换态重金属随着时间推移持续下降;40~50 cm和80~90 cm层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不明显。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污泥林用时,其重金属生态风险主要集中在施用初期,随着施用时间推移,生态风险逐渐降低,污泥施用3年后,Zn、Cu、Pb和Ni处于轻微生态风险,而Cd仍然处于中等生态风险。(2)室内土柱淋溶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比在≥45%的污泥施用导致淋溶初期淋滤液中重金属浓度显着增加,但浓度峰值均低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修正的Elovich方程(Y=a ln(X)+b)能够很好地拟合重金属的释放特征。经过相当于广州地区3年降雨总量的雨水淋溶,污泥重金属中有0.08%~0.2%的Cu、0.14%~0.5%的Zn、0.06%~0.09%的Pb、4.81%~6.11%的Cd和0.08%~0.13%的Ni被淋溶出来;Pb、Cu、Cd和Ni在土柱40 cm深处有明显淀积,而Zn可迁移淀积至60 cm;当污泥质量比超过45%时,Zn可迁移至80 cm深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所研究的赤红壤而言,污泥施用的质量比不超过30%时,生态风险微弱;在高比例(污泥质量比≥45%)施用条件下,随着淋溶时间的推移,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由表层逐渐向20~40 cm层转移,且Cd的生态风险仍然超出安全水平的临界值。(3)为期12个月的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可以显着改善栽培基质物理性质和肥力水平,也显着增加了基质中Cu、Zn、Pb、Cd和Ni的含量。适量的污泥施用能显着提高尾叶桉和湿地松的株高、地径和生物量,就上述指标而言,尾叶桉和湿地松的最佳污泥施用量分别为基质质量的45%和75%。污泥的施用显着抑制木荷苗木生长,施污泥的各处理木荷的株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显着低于对照。施用量较高时污泥显着增加3种苗木各器官重金属含量,但低比例污泥对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无显着影响。盆栽实验结束时,0.02%~0.87%的Cu、0.01%~0.80%的Zn、0.04%~0.21%的Pb、0.09%~1.46%的Cd以及0.08%~0.60%的Ni转移到植物体内;种植桉树和湿地松的基质中重金属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苗木种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综合考虑植物长势和重金属生态风险,对于桉树和湿地松而言,合适的污泥施用量为30%左右,木荷幼苗则不适合施用污泥。(4)凋落物室内恒温分解实验结果表明,湿地松、木荷和尾叶桉3种凋落物的分解均导致土壤p H值降低。与不加凋落物的对照处理相比,桉树和木荷凋落物的分解显着提高了土壤中Cu和Zn含量,湿地松凋落物分解显着提高了Zn和Ni含量。3种凋落物的分解增加了土壤中交换态Cu、Zn、Cd和Ni含量,降低了这些重金属的残渣态含量。随着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赤红壤中Cu、Cd和Ni的形态分布指数略有升高,表明这三种元素整体形态在朝更加稳定的方向转变,但Zn和Pb的形态分布指数略有下降;重金属整体稳定性顺序为Ni>Cu>Pb>Zn>Cd。(5)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实验结果表明,强酸性酸雨(p H=2.0)显着促进污泥重金属的淋溶迁移。经过相当于广州地区3年降雨量的模拟酸雨淋溶,污泥中0.14%~0.27%的Cu,0.15%~0.31%的Zn,0.10%~0.21%的Pb,6.27%~12.49%的Cd以及0.12%~0.21%的Ni转入至淋滤液中,5种重金属最高浓度均未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经过相当于3年降雨量的酸雨淋溶,Pb、Cu、Cd和Ni的渗透平均最大深度均达到40 cm,而Zn可迁移至80 cm。酸雨p H的降低会增加污泥交换态重金属比例,但不影响重金属在土柱中的迁移距离。综上,只要严格控制污泥施用量,研究期内未发现污泥林用对地下水造成生态风险,对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集中在施用早期以及Cd元素上。苗木对污泥的适应性与苗木种类和污泥施用量密切相关,建议污泥在大面积林地利用之前需确定适宜施用污泥的树种和各树种的适宜施用量。另外,林木凋落物的分解增加了部分重金属的可溶性,高强度的酸雨促进污泥重金属在赤红壤中的淋溶迁移,但暂未发现造成生态风险。然而,本文无论在研究周期、研究系统性、参试土壤类型和树种数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需要进行更长周期、更多参试树种和土壤类型以及室内和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究污泥林用过程中的重金属化学行为和生态风险。

严铭海[8](2019)在《湿地松人工林主要林业数表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地松是福建省重要造林树种,该树种具有速生性和适应性强的优良特性,木材利用途径多,同时也是亚热带地区大面积造林树种。为了对湿地松人工林的生长动态进行预估和为合理经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考虑目前湿地松林业数表模型的研究较少,如果套用马尾松模型则易产生误差,有必要对湿地松进行单独的研究,对其主要林业数表进行重新编制。因此通过在福建省湿地松人工林适宜生长地区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研究其主要林业数表模型,并编制了湿地松人工林一元材积表、二元材积表、地径材积表、出材率表和收获表等。文章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收集多种前人建立的一元、二元、地径材积模型,根据5个模型评价指标以及TOPSIS分析法对模型进行优选得到:19个二元材积方程中最优方程为:V= 0.00004176D2H-0.00000001D3H-0.000004629D2Hlg D;6个一元材积方程中最优方程为:V=0.000128435D2.51921;7 个地径材积方程中最优方程为:V= 0.0007276D01/8632652。筛选出的最优一元、二元、地径材积模型均通过了适用性检验,用于编制一元材积表、二元材积表和地径材积表。(2)选择5种削度方程,利用5个评价指标以及TOPSIS分析法进行选优,对最优模型进行适用性检验。根据最优削度方程、去皮胸径模型、树高生长曲线方程以及各材种规格,结合计算机编程得到湿地松一元材种出材率表。(3)选用了湿地松人工林优势木平均高作为评价立地质量的指标,选择理查德方程作为导向曲线方程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并建立了的树高标准差回归方程,再运用树高标准差调整法展开树高生长曲线簇,最后建立了湿地松人工林地位指数曲线图和地位指数表。(4)选用Richard方程拟合林分平均胸径和断面积,构建与立地质量有关的模型,再构建包含林分年龄、断面积、立地质量的蓄积量模型,最后编制了地位指数为13的湿地松人工林经验收获表。(5)建立了湿地松人工林林分密度指标方程,利用Richards方程构建立了包含林分密度和立地质量为变量的断面积生长方程,利用形高模型和新建立的断面积模型,按给定的林分密度指数、地位指数,可得到湿地松人工林的可变密度收获模型。(6)选用生长量修正法建立单木模型,利用相对直径作为竞争指标,通过湿地松优势木生长数据以及Korf方程建立潜在生长函数,再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胸径生长量模型。(7)运用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胸高处树皮厚度、任意高度处树皮厚度、相对树皮厚度和去皮直径这4类树皮厚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选。本研究筛选出4个模型,分别用于拟合胸高处树皮厚度、任意高度处树皮厚度、相对树皮厚度和去皮直径。以上4个模型拟合精度高,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且模型没有异方差或经过变量变换得到较好的修正。

黄秀勇[9](2017)在《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与养分生物循环》文中提出为探究沿海沙质立地条件下湿地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及其养分分配和养分生物循环特征,旨在较系统掌握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自肥机制,为维持森林结构和功能稳定,合理评估湿地松人工林营养状况,指导林业生产经营中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合理施肥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24年生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标准木法、枯落物收集,室内物理、化学测定分析等方法,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与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显着负相关,最大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湿地松林分土壤pH值低,土壤肥力低,贮水能力不足,不利于湿地松后期生长发育。2、通过湿地松林下植被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沿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下植被稀疏,仅见4科4属4种草灌植物,草灌层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1.054,群落均匀度指数(Jsw)为0.760,生态优势度指数(C)为0.399。阿尔法多样性指数表明,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少,群落中植物的重要值低。草灌层总生物量为28.19 kg/hm2,C和N密度分别仅为11.46 kg/hm2和0.63 kg/hm2。3、通过采用样地法和标准木法,研究估算湿地松乔木层生物量、养分及其分配,结果表明:湿地松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29.5 t/hm2,各组成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干材>树根>树皮>树枝>树叶;在所有器官中,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N>Ca>K>Mg>P;不同器官元素含量也不同,表现为树叶>树枝>干材>树根>树皮;元素总积累量为59.3 t/hm2,大小依次为C>N>Ca>K>Mg>P,不同器官元素积累量大小依次为干材>树皮>树根>树枝>树叶。细根和针叶生物量仅占总生物量0.26%和6.69%,表明沿海沙地条件下湿地松人工林可能处于生长成熟或衰退期。4、湿地松人工林枯落层养分含量大小为未分解叶>树枝>半分解叶,各组成中养分含量为C>N>Ca>K>Mg>P。枯落层总生物量为2.28 t/hm2,养分总贮量为1.06 t/hm2,在各组成中养分总贮量为半分解叶>树枝>未分解叶。湿地松人工林年凋落物生物量为6.5 t/(hm2·a),其中:针叶的凋落量最大为6.0 t/(hm2·a),占年总凋落物量92%。总凋落物生物量在一年中呈“单峰”变化模式。6月至9月份凋落叶生物量占年总凋落叶生物量80%。5、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湿地松凋落物生物量(y)与平均气温(x)呈S型曲线关系,建立的回归方程公式为:y=e(7.541-31.318/x),经方程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着性检验和回归系数检验,表明该方程是可行的,即可以用每月平均气温来估算湿地松每月凋落物的生物量。6、湿地松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介于0.086~0.117之间,平均仅为0.099;循环系数范围在0.518~0.645,平均为0.578,周转期范围在13 a~22 a之间,平均为17 a。其中,K、Ca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较高,而周转期较短,N、P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较低,而周转期长。

倪晓薇[10](2017)在《喀斯特地区3种林分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分土壤养分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和环境条件,适宜的土壤养分是培育树木适产、优良的前提条件。然而近年来,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不科学的管理经营方式,导致林分的质量明显下降。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的养分状况可为林分的经营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贵州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天然林、湿地松人工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实验与统计分析,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不同层次土壤容重间具有差异显着性,3种林分土壤平均含水率在16.27%~25.54%,表层土中均是有机质含量最高,且与最深层土间表现出差异显着性,马尾松人工林的全N、全K和马尾松天然林的全K、全P均在不同层次土壤中有差异显着性,3种林分土壤大量元素N、P、K、Ca、Mg含量比较,全Mg含量所占比重较大,湿地松人工林土层中全Mg均值为0.83 g/kg,马尾松人工林为0.60g/kg,马尾松天然林为0.82g/kg,相对而言,土壤全P含量较低,仅有0.03~0.04g/kg,3种林分土壤层中速效元素含量均没有差异显着性,其中铵态N含量高于其它速效元素含量。湿地松和马尾松天然林中不同土层微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均不同,马尾松人工林中除最底层土壤外,其它层次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一致,3种林分土层微量元素含量均是Fe最高,Cr最低。(2)不同林分同一土壤层次条件下,马尾松天然林土壤的容重、Pb元素、Mn元素含量均最高,而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它两林分,3种林分的养分元素Mg、Fe、Cu、Zn、Ni、Mn含量均具有差异显着性,而铵态N、硝态N、速效P、速效K含量之间不存在差异显着性。3种林分土壤皆显弱酸性,土壤pH值幅度为4..3~4.6,土壤pH值与其它养分元素之间基本表现为负相关或显着负相关。(3)3种林分土壤中的全N与铵态N之间均呈现负相关性,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好,基本表现为显着正相关(p<0.05)或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3林分土壤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同,说明不同林分土壤中养分元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效应和作用不同。(4)在所有土壤层中养分蓄积量总和均表现为:马尾松天然林>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对各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均高于其它两林分类型。3种林分养分元素蓄积量随土层加深而呈现的增长趋势明显不同。(5)3种林分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养分分布、养分元素蓄积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应采取适宜各自林分的经营管理和保护措施,来提高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

二、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湿地松人工林干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干形研究综述
        1.1.1 干形概念和意义
        1.1.2 干形的研究方法
    1.2 湿地松研究综述
        1.2.1 湿地松来源及其作用
        1.2.2 湿地松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内容
        2.3.1 形数研究
        2.3.2 干曲线方程的研究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气象水文
    3.4 动植物资源
    3.5 森林资源现状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技术路线
    4.2 安徽省湿地松分区情况
        4.2.1 淮北平原区
        4.2.2 江淮丘陵区
        4.2.3 皖西大别山区
        4.2.4 沿江平原区
        4.2.5 皖南山区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处理
        4.3.3 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4.4 形数研究
        4.4.1 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的计算
        4.4.2 不同区域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差异性分析
        4.4.3 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的变化规律分析
        4.4.4 利用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计算树干材积的误差分析
        4.4.5 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的对比分析
    4.5 干曲线方程研究
        4.5.1 相对直径法
        4.5.2 简单干曲线方程
        4.5.3 分段干曲线方程
        4.5.4 2 种干曲线方程的对比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形数研究
        5.1.1 不同区域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差异性分析
        5.1.2 胸高形数、实验形数的变化规律
        5.1.3 用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计算树干材积误差分析
        5.1.4 胸高形数、实验形数的对比分析
    5.2 干曲线方程研究
        5.2.1 简单干曲线方程的研究
        5.2.2 分段干曲线方程的研究
        5.2.3 分段干曲线方程与简单干曲线方程的对比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Resistograph数据树木年轮的湿地松径向生长方程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年轮宽度测定
    1.2 生长方程和计算方法
        1.2.1 方程参数估算和精度评价
        1.2.2 方程特征值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松直径生长过程
    2.2 最优理论生长方程评选
        2.2.1 生长方程计算及其精确性评价
        2.2.2 湿地松直径生长预测与最佳生长方程选择
    2.3 基于Gompertz生长方程分析湿地松生长速率及加速度
3 结果与讨论

(3)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林分密度研究
        1.2.2 合理密度确定
        1.2.3 密度效应研究
        1.2.4 林分密度与其他林分因子关系
        1.2.5 密度管理图研究
        1.2.6 建筑材林研究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状况
        2.1.6 水文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样芯采集与标准木选取
        2.2.3 建筑材材种规格制定
        2.2.4 相关指标计算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作用规律
        3.1.1 干形质量
        3.1.2 生产力
        3.1.3 生物量分配
        3.1.4 小结
    3.2 合理密度经营表
        3.2.1 不同立地下林分树冠面积和冠幅变化
        3.2.2 不同立地、不同郁闭度下林分理论密度变化
        3.2.3 不同立地、不同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
        3.2.4 小结
    3.3 密度管理图
        3.3.1 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
        3.3.2 等疏密度线和最大密度线
        3.3.3 自然稀疏线
        3.3.4 密度管理图的绘制与检验
        3.3.5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3.3.6 小结
    3.4 最佳主伐年龄
        3.4.1 林分工艺成熟龄
        3.4.2 林分经济成熟龄
        3.4.3 林分数量成熟龄
        3.4.4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立地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
    4.2 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的最佳主伐年龄
    4.3 森林成熟龄的研究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工林的地位及现状研究概况
        1.1.1 人工林的价值及地位
        1.1.2 我国人工林的资源现状
        1.1.3 我国人工林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1.2 退化红壤区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马尾松、湿地松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根系样品的采集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3 新鲜枝叶样品的采集
        2.3.4 凋落物的收集
    2.4 研究方法
        2.4.1 根系的筛选与生物量的测定
        2.4.2 土壤速效养分测定
        2.4.3 全量养分测定
        2.4.4 养分回收效率计算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及根际养分含量的变异
        3.1.1 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
        3.1.2 土壤有效养分供给特征
    3.2 根系分布及功能性状的变异
        3.2.1 根系空间分布格局
        3.2.2 根系功能性状的变异
    3.3 新鲜枝叶养分的分异规律
        3.3.1 新鲜小枝养分含量分异规律
        3.3.2 新鲜叶片养分含量特征
    3.4 凋落叶量及养分回收的变异格局
        3.4.1 林分地上凋落物量特征
        3.4.2 叶片养分回收度
        3.4.3 叶片养分回收效率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供应的变异
    4.2 不同林分类型根系分布及性状特征
    4.3 不同林分类型枝叶养分特征
    4.4 不同林分类型养分回收效率特征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抚育间伐研究现状
        1.2.1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水文效应影响
        1.2.2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4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
    2.5 植被概况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的选择及布设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课题来源及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水文效应的影响
        4.1.1 抚育间伐对林地径流量的影响
        4.1.2 抚育间伐对净水量的影响
        4.1.3 抚育间伐对净泥量的影响
        4.1.4 抚育间伐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4.1.5 抚育间伐对冲刷量的影响
        4.1.6 小结
    4.2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抚育间伐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2 抚育间伐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3 抚育间伐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4 抚育间伐对森林土壤储水能力的影响
        4.2.5 小结
    4.3 抚育间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1 抚育间伐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3.2 抚育间伐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影响
        4.3.3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4 小结
    4.4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文献综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计及施肥方案
        2.2.1 样地设置
        2.2.2 施肥方案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影响
        3.1.1 氮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2 采脂、林龄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3 采脂、林龄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多元分析
    3.2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全氮含量的动态影响
        3.2.1 氮磷添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2.2 采脂、林龄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2.3 采脂、林龄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的多元分析
    3.3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全磷含量的动态影响
        3.3.1 氮磷添加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3.2 采脂、林龄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3.3 采脂、林龄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的多元分析
    3.4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C:N的动态影响
        3.4.1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土壤C:N的影响
        3.4.2 采脂、林龄对土壤C:N的影响
        3.4.3 采脂、林龄和施肥处理对土壤C:N的多元分析
    3.5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C:P的动态影响
        3.5.1 氮磷添加对土壤C:P的影响
        3.5.2 采脂、林龄对土壤C:P的影响
        3.5.3 采脂、林龄和施肥处理对土壤C:P的多元分析
    3.6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N:P的动态影响
        3.6.1 氮磷添加对土壤N:P的影响
        3.6.2 采脂、林龄对土壤N:P的影响
        3.6.3 采脂、林龄和施肥处理对土壤N:P的多元分析
    3.7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3.7.1 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分土壤C、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
        3.7.2 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分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2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3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4 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C:N的影响
    4.5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C:P的影响
    4.6 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N:P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污泥重金属在土壤-水-林木系统中迁移转化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污泥处置现状
    1.2 污泥林地利用前景
    1.3 污泥林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污泥林地利用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
        1.4.1 污泥中主要重金属的含量水平
        1.4.2 污泥重金属在林地土壤中的累积、迁移和形态转化
        1.4.3 植物对污泥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
        1.4.4 污泥重金属向地表水的迁移和转化
        1.4.5 污泥重金属淋溶迁移对地下水的影响
    1.5 污泥林用过程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1.5.1 生态风险评价的相关标准和方法
        1.5.2 污泥土地利用过程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1.6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
    1.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污泥林用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变化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污泥和土壤基本性质
        2.2.3 试验设计
        2.2.4 土壤采样和分析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污泥施用后人工林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2.3.2 重金属在人工林土壤中的垂直迁移特征
        2.3.3 重金属在人工林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和变化
        2.3.4 重金属在人工林土壤中的迁移系数
        2.3.5 污泥施用后人工林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污泥重金属在土柱中的淋溶迁移和释放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淋溶过程中淋滤液重金属浓度动态变化
        3.3.2 污泥重金属累积释放量
        3.3.3 污泥重金属淋出率
        3.3.4 淋溶过程中污泥重金属在土柱不同深度的分布特征
        3.3.5 土柱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估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苗木对污泥的适应性和重金属的吸收累积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计
        4.2.3 土壤样品采样和分析
        4.2.4 植物样品采集和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污泥施用量的基质基本理化性质
        4.3.2 三种苗木对不同污泥施用量的生长响应
        4.3.3 三种苗木对污泥重金属的吸收累积
        4.3.4 三种苗木对污泥重金属的修复能力
        4.3.5 重金属在栽培基质中的残留
        4.3.6 盆栽基质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林木凋落物分解对污泥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样品分析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凋落物分解对施用污泥的各处理土壤pH值的影响
        5.3.2 凋落物分解对污泥重金属淋溶迁移的影响
        5.3.3 凋落物分解对进入土壤的污泥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5.3.4 凋落物分解对污泥重金属形态分布指数的影响
    5.4 本章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拟酸雨对污泥重金属在土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模拟酸雨对淋滤液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6.3.2 模拟酸雨对重金属累积释放量的影响
        6.3.3 模拟酸雨对重金属释放率的影响
        6.3.4 模拟酸雨对重金属在不同土层分布的影响
        6.3.5 模拟酸雨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6.4 本章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污泥林用过程中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生态风险
        7.1.2 污泥林用过程中重金属进入浅层地下水的可能性和潜在生态风险
        7.1.3 林木对污泥重金属的吸收及适应
        7.1.4 林木凋落物分解对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影响
        7.1.5 酸雨对林用污泥重金属淋溶迁移的影响
        7.1.6 建议与展望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湿地松人工林主要林业数表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材积表国内外研究概况
        1.4.2 材种出材率国内外研究概况
        1.4.3 削度方程国内外研究概况
        1.4.4 立地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4.5 生长收获模型国内外研究概况
2 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材料收集
    2.3 数据处理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材积表的研制
    3.1 模型形式
    3.2 模型质量评价指标
    3.3 基于TOPSOS法的模型评价
    3.4 二元材积表
        3.4.1 结果分析
        3.4.2 模型适用性检验
        3.4.3 二元材积表的编制
    3.5 一元材积表
        3.5.1 结果分析
        3.5.2 模型适用性检验
        3.5.3 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3.6 地径材积表
        3.6.1 结果分析
        3.6.2 模型适用性检验
        3.6.3 地径材积表的编制
    3.7 小结
4 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4.1 削度方程
    4.2 去皮胸径模型
    4.3 树皮率模型
    4.4 树高曲线模型
    4.5 一元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4.6 小结
5 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5.1 导向曲线的选择
    5.2 树高标准差回归方程的建立
    5.3 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5.4 小结
6 经验收获表的编制
    6.1 林分胸径模型
        6.1.1 胸径生长方程的选择
        6.1.2 与立地质量有关的胸径生长方程
        6.1.3 方程参数确定
    6.2 林分断面积
        6.2.1 断面积方程的选择
        6.2.2 与立地质量有关的断面积方程
        6.2.3 方程参数确定
    6.3 林分蓄积量模型
    6.4 湿地松经验收获表
    6.5 小结
7 可变密度收获模型
    7.1 林分密度指标
    7.2 林分断面积
    7.3 形高模型
    7.4 可变密度收获模型
    7.5 小结
8 单木生长模型
    8.1 研究方法
    8.2 竞争指标的选择
    8.3 潜在生长函数
    8.4 潜在生长量修正函数
    8.5 模型的检验
    8.6 小结
9 树皮厚度模型
    9.1 树皮厚度
    9.2 研究方法
        9.2.1 数据采集
        9.2.2 模型形式
        9.2.3 模型质量评价指标
        9.2.4 模型优选方法
        9.2.5 模型检验方法
    9.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9.3.1 模型拟合参数检验
        9.3.2 模型拟合质量评价
        9.3.3 模型检验
    9.4 模型拟合效果和分析
    9.5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与养分生物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湿地松人工林研究概述
        1.2.1 国外湿地松研究概况
        1.2.2 国内湿地松研究概况
    1.3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进展
        1.3.1 森林生物量测定方法
        1.3.2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特征
    1.4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循环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养分循环研究主要内容
        1.4.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趋势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沿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林分基本特征
        3.1.1 湿地松人工林乔木层特征
        3.1.2 湿地松人工林草灌层及养分特征
        3.1.3 湿地松人工林草灌层生物多样性特征
    3.2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特征
        3.2.1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3.2.2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
        3.2.3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
        3.2.4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3.3 湿地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养分分配格局
        3.3.1 湿地松标准木生物量分配格局
        3.3.2 湿地松标准木营养元素含量
        3.3.3 湿地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养分积累
    3.4 湿地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特征
        3.4.1 湿地松人工林枯落层养分特征
        3.4.2 湿地松人工林枯落层生物量及养分贮量
    3.5 湿地松人工林凋落物特征
        3.5.1 湿地松人工林各器官凋落物生物量
        3.5.2 湿地松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月动态
        3.5.3 湿地松凋落物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3.5.4 湿地松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含量
    3.6 湿地松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
        3.6.1 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年存留量
        3.6.2 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年归还量
        3.6.3 湿地松人工林养分循环参数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4.1.2 湿地松人工林植被特征
        4.1.3 湿地松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4.1.4 湿地松人工林乔木层养分分配与积累
        4.1.5 湿地松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特征
        4.1.6 湿地松凋落物生物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4.1.7 湿地松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特征
    4.2 讨论
        4.2.1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酸化问题
        4.2.2 湿地松乔木层细根和针叶生物量
        4.2.3 植物器官养分与养分内循环
        4.2.4 关于养分生物循环系数问题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喀斯特地区3种林分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土壤养分研究
        1.2.1 土壤养分定义及评价
        1.2.2 森林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3 天然林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
        1.3.1 天然林与人工林资源现状
        1.3.2 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养分研究现状
        1.3.3 关于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比较研究目的
        1.3.4 关于马尾松及湿地松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
    2.3 土壤养分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特征
        3.1.1 土壤容重
        3.1.2 土壤含水量
        3.1.3 土壤pH值
        3.1.4 小结
    3.2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元素含量
        3.2.1 土壤有机质
        3.2.2 土壤氮
        3.2.3 土壤磷
        3.2.4 土壤钾
        3.2.5 土壤钙、镁
        3.2.6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3.2.7 小结
    3.3 土壤各养分元素相关性分析
        3.3.1 湿地松人工林
        3.3.2 马尾松人工林
        3.3.3 马尾松天然林
        3.3.4 小结
    3.4 土壤养分元素蓄积量
        3.4.1 湿地松人工林
        3.4.2 马尾松人工林
        3.4.3 马尾松天然林
        3.4.4 同土层各林分间蓄积量差异性分析
        3.4.5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湿地松人工林干形研究[D]. 吴赟龙.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Resistograph数据树木年轮的湿地松径向生长方程初步研究[J]. 刁姝,谭梓峰,栾启福,徐卢雨,张旖旎,姜景民,江斌. 林业科技, 2021(02)
  • [3]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D]. 贾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退化红壤区马尾松和湿地松根叶性状异同及对混交的响应[D]. 吴高洋.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5]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D]. 董凯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6]氮磷添加对不同林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动态影响[D]. 杨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7]污泥重金属在土壤-水-林木系统中迁移转化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D]. 储双双.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8]湿地松人工林主要林业数表模型的研究[D]. 严铭海.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0)
  • [9]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与养分生物循环[D]. 黄秀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10]喀斯特地区3种林分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 倪晓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斜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