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诊治进展

21世纪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诊治进展

一、21世纪恶性黑素瘤临床诊治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想[1](2021)在《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进展迅速,易出现血液和淋巴结转移。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任何其他肿瘤性疾病不同,对于原发性或转移性黑素瘤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对患者预后有所改善,但晚期恶性黑素瘤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生物标记物来检测和治疗该疾病。因此,进一步研究恶性黑素瘤的病因和及其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成为提高恶性黑素瘤的治疗效率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关键。KAI 1是在人类染色体11p11.2上发现的一种能够抑制肿瘤转移的抑癌基因,KAI 1也称为CD82,是一种属于四跨膜蛋白超家族的Ⅲ型成员跨膜蛋白。四跨膜蛋白的特征是四跨膜区域,由四个到六个保守性良好的细胞外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大概两个到三个二硫键,细胞外环中的Cys-Cys-Gly基序和跨膜域中的极性残基。在生物学上四跨膜蛋白与许多细胞水平的病变有关,如:病毒侵袭,突触形成和免疫反应。有研究证实,KAI 1通过调节细胞粘附及融合,抑制细胞运动和增殖等多种机制来抑制肿瘤转移。KAI 1的这些抑制机制和功能通过与细胞粘附分子和其他四跨膜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膜的结构来实现的。KAI 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普遍表达,其mRNA在肺,肝,胎盘,脾脏和肾脏中较高,在骨骼肌,胰腺,胸腺也有中度表达。在肿瘤发展过程中p53可以通过启动子中的共有结合序列下调KAI 1的表达,并且已经在卵巢癌,胃癌,脑癌,子宫癌中检测到该基因表达水平降低。KAI 1还可以减弱表皮生长因子(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在肺癌中,KAI1还可以通过上调mi R-203和直接下调FZD2抑制Wnt信号通路来抑制肺癌转移。因此,KAI 1可能是一个肿瘤临床诊治新的靶点,但目前关于KAI 1在恶性黑素瘤中的异常表达尚缺乏详实的实验依据。Micro RNA(m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约22个核苷酸),在调节下游基因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RNA主要通过与下游靶基因mRNA的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调节下游靶基因表达,进一步抑制蛋白质合成。人类近50%的miRNAs位于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区域或染色体的脆弱位点,miRNAs被认为是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在各种类型的肿瘤中,miRNAs既可作为癌基因也可作为抑癌基因,分别称为癌基因mi R和抑癌基因mi R。近年来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miRNAs成为诊断肿瘤和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成为抗肿瘤新药研究的热点。但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至今未见报道,且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及机制尚未阐明。为此,本研究通过miRNA生物信息方法预测与KAI 1基因相关的miRNAs,发现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的关系密切,因此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是本课题研究一个重点。为进一步明确miRNA与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中miRNA-633的表达,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了人恶性黑素瘤组织miRNAs的表达。最后,本课题采用体外恶性黑素瘤细胞实验,以期明确miRNA-633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本课题深入研究miRNA-633与KAI 1靶向调控关系,进一步阐明miRNA-633或KAI基因在恶性黑素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miRNA-633或KAI 1成为恶性黑素瘤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最终阐明恶性黑素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预测与KAI 1相关的miRNAs并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使用Target Scan,mi Randa及Starbase查找可能与KAI 1相关的miRNAs,预测miRNA-633与KAI 1的3’-UTR的结合区域。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转染B16与A375细胞,检测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的有效性。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 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分别转染构建好的KAI 1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3’UTR区。应用构建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用real time-PCR实验检测KAI 1 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blot法检测KAI蛋白的表达变化。2.研究miRNA-633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探讨其调控KAI 1表达的作用分子机制。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inhibitor及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后不同时间点(0,24h,48h,72h),采用MTT法检测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在不同时间点(0,24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于相同时间点(24h),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预测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相关的miRNAs通过生物信息方法预测,结果发现与KAI1调控相关的miRNAs有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共6个,miRNA-633存在与KAI 1 3’UTR区结合序列(Fig.1-3)。并且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与癌旁中表达的差异性最大。为了检验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的转染效率,我们分别在细胞株B16和A375中转染了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实验结果显示,miRNA-633在两种细胞中的抑制和表达是成功的。为了进一步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 13’-UTR区,并通过与KAI13’-UTR结合的方式来调节KAI 1基因的表达。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共转染KAI的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结果发现,与KAI1(WT)载体共转染后,miRNA-633mimics组与miRNA-NC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降低,而与KAI1(MUT)转染后两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差别,进一步说明miRNA-633能与KAI 1 3’-UTR区发生结合。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我们使用miRNA-mimics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48小时后,结果发现两种细胞系中miRNA-633表达显着升高,与之相反KAI 1蛋白水平均降低,进一步说明miRNA-633通过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下调了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2.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应用构建miRNA-633的inhibitor及其相应的对照组(miRNA-NC),转染B16和A375细胞,MTT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用transwell系统分析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细胞的侵袭,结果表明miRNA-633 inhibitor可以抑制黑素瘤细胞的侵袭。划痕实验结果表明,miRNA-633inhibitor抑制了B16和A375细胞的迁移。结论:1.从预测结果分析得出,与KAI 1相关的上游miRNA包括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最大,结合预实验及文献复习,因此我们选取miRNA-633作为研究对象,检测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具有重要意义。2.本课题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了miRNA-633可以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并调控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3.miRNA-633 inhibitor可以通过调节KAI 1的表达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该研究的发现为恶性黑素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并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方向。

陆涛[2](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miR-510-5p,miR-513c-5p在皮肤黑素瘤中的作用和功能》文中指出目的:皮肤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类型,具有很强的侵袭能力,早期即可发生转移,转移发生后患者的生存时间通常非常短暂。我国皮肤黑素瘤的发生率较西方国家低,但我国具有人口基数大的特点,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患病人数较高。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最可能根治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唯一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靶向药物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肿瘤复发以及耐药产生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严峻问题。近十年来,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高通量测序数据,随之产生两个问题:第一,高通量数据的存储和输出;第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大量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库下载到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组织测序信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有GEO(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包含不同种类疾病的表达谱信息)和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包含各种癌症来源的临床及表达谱信息)等,这两个数据库存储的各种肿瘤信息可供免费下载。多种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公共数据库所获得的信息,具有样本量大,可靠度高的特点,这些样本可以是临床患者的血液,石蜡包埋病变组织和冷冻病理组织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研究成本。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在疾病(肿瘤等)预后预测、分子筛选、突变基因检查、耐药基因筛选、药物靶点测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人类与包括皮肤黑素瘤在内的多种肿瘤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仍有诸多的难题未能解决,而医疗信息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凭借其自身优势能够帮助人类在战胜肿瘤这种致死性疾病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微小RNAs(miRNAs)是一类短小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通过影响m RNA的功能广泛参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皮肤黑素瘤中miRNAs的异常表达非常常见,然而很多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所以,我们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对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miRNAs异常表达情况进行进一步挖掘,以期找到未被报道过的,可以影响该疾病发生或发展的miRNAs分子,为给未来的临床治疗,尤其是转移或者耐药发生后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方法: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和色素痣组织转录本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合预后分析,获得与该病预后相关的若干miRNAs,随后建立一个以5个miRNAs为基础的皮肤黑素瘤预后模型。在这5个miRNAs中,miR-510-5p及miR-513c-5p的编码部位均位于X染色体上,且未见到皮肤恶性黑素瘤中关于这两个miRNAs功能和作用的相关报道,所以,作为感兴趣的miRNAs,我们对miR-510-5p及miR-513c-5p的功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详细方法步骤如下:1.根据(患者数达到或超过40例并且同时包含皮肤黑素瘤和色素痣样本信息)筛选标准,于GEO数据库中查找皮肤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miRNAs的表达数据集作为试验集,进行差异分析,获得差异表达miRNAs(DEMs);下载TCGA数据库中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及以上DEMs在TCGA数据库中的表达谱信息,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出具有生存意义的DEMs,同样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建立一个以多个miRNAs为基础的预后模型,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验证该预后模型的可靠性;在GEO数据库中下载新的数据集(同时包括皮肤恶性黑素瘤和皮肤色素痣组织的表达谱数据)作为验证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以验证预后模型中miRNAs差异表达情况与试验集中结果是否一致。将预后模型中的miR-510-5p及miR-513c-5p从多个方面进行验证分析:首先,使用mi Walk网站(miRWalk,http://mirwalk.umm.uni-heidelberg.de/)进行靶基因预测,获得miR-510-5p与miR-513c-5p的靶基因,TCGA数据库下载靶基因表达数据,应用这两个miRNAs与预测的靶基因表达数据进行相关分析(|R|≥0.3,P<0.05为筛选标准),将以上步骤获得相关靶基因进行进一步的KEGG与GO分析、蛋白网络互作(https://www.string-db.org/)和生存分析,获得更可能有意义的靶基因。2.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miR-510-5p和miR-513c-5p在黑素瘤A375细胞系,A2058细胞系与正常黑素细胞系PIG1中是否存在表达差异。应用MTS方法以及Transwell小室判断过表达miR-510-5p及miR-513c-5p后对A375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应用RT-PCR的方法,比较预测的靶基因(SEMA6A,SEMA6B,EFNB2,EPHA3,EPHB2,BDNF)在A375、A2058黑素瘤细胞系,与正常黑素细胞系中表达情况,检测是否存在差异表达。应用A375细胞系,过表达miR-510-5p及miR-513c-5p后,检测预测的靶基因(SEMA6A,SEMA6B,EFNB2,EPHA3,EPHB2,BDNF)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初步验证miR-510-5p及miR-513c-5p的下游靶基因。最后,应用双荧光素酶验证目的miRNA与靶基因是否存在结合位点。结果:1.GEO数据库中获得数据集,GSE35579符合筛选标准,皮肤恶性黑素瘤与皮肤色素痣组织miRNAs差异表达分析,一共获得185个DEMs,其中上调的有80个,下调的有105个。结合TCGA数据库中皮肤黑素瘤患者生存情况信息与DEMs表达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共获得了8个与皮肤黑素瘤患者生存密切相关的miRNAs,进而建立了一个以5个miRNAs(miR-25,miR-204,miR-211,miR-510,miR-513c)为基础的预后模型,生存分析提示皮肤黑素瘤患者生存时间与这5个miRNAs预后预测模型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HR=0.605,P=0.006)表明这个模型可以作为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生存意义的独立预测因子。验证集GSE18509中,皮肤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miRNAs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提示除外miR-25,预后模型中其余4个miRNAs均有差异表达。下载获得miR-510-5p、miR-513c-5p的靶基因预测结果,将这两个miRNAs与它们的靶基因进行相关分析,共获得220个目的靶基因,应用KEGG和GO分析提示220个靶基因主要集中在PI3K-Akt,癌症,局部粘附,轴突指导等信号通路。对这些靶基因进行PPI网络互作,获得一个基因功能簇(SEMA6A,SEMA6B,EFNB2,EPHA3,EPHB2,BDNF),主要参与轴突指导。对KEGG和GO分析中有意义的靶基因进行预后分析,共获得16个具有生存意义的靶基因,其中SEMA6A(HR=1.23,P=9.17E-06)最有可能与皮肤黑素瘤患者的生存相关。2.RT-PCR结果提示,与正常黑色素细胞系(PIG1)相比,miR-510-5p、miR-513c-5p在黑素瘤细胞系(A375、A2058)中表达降低。分别转染miR-510-5p、miR-513c-5p后,与转染NC mimics相比,A375细胞的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RT-PCR结果显示A375、A2058细胞系与PIG1细胞系相比较,预测的靶基因(SEMA6A,SEMA6B,EFNB2,EPHA3,EPHB2,BDNF)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其中SEMA6A的降低表达最明显。应用A375细胞系,分别过表达miR-510-5p和miR-513c-5p,RT-PCR结果提示SEMA6A的表达均被下调,其余靶基因(SEMA6B,EFNB2,EPHA3,EPHB2,BDNF)无表达变化。miR-513c-5p(P=0.0009)较miR-510-5p的调节作用更加显着。将miR-513c-5p与SEMA6A进行双荧光素酶实验发现,调控元件miR-513c-5p对靶点SEMA6A存在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是通过与基因编码部位(CDS位)结合实现的。结论:1.皮肤黑素瘤组织miRNAs表达异常非常常见。2.建立以5个miRNAs(miR-25,miR-204,miR-211,miR-510,miR-513c)为基础的预后模型,可以预测皮肤黑素瘤患者的生存。3.相比较PIG1正常黑素细胞系,miR-510-5p,miR-513c-5p在A375、A2058黑素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均下降,它们的靶基因主要参与癌症相关的信号通路。4.过表达miR-510-5p,miR-513c-5p时,均可以抑制A375黑素瘤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5.与PIG1细胞系相比较,预测获得的轴突指导功能簇基因(SEMA6A,SEMA6B,EFNB2,EPHA3,EPHB2,BDNF)在A375、A2058细胞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失常。与皮肤黑素瘤患者生存密切相关的基因为SEMA6A,该基因在黑素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5.miR-510-5p,miR-513c-5p可不同程度的抑制SEMA6A的表达,其中miR-513c-5p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6.miR-513c-5p对SEMA6A表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与SEMA6A基因编码部位(CDS位)结合实现的。综上所述,预测与实验验证结果一致度较高,可见基于网络大数据下载,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节省实验资源,对实验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获得的实验结果可以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基础。

刘淞淞[3](2020)在《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据统计,患者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列第4位。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发展十分迅速,绝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就已出现病灶的局部浸润和器官远处转移,这是胰腺癌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胰腺癌进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理解胰腺癌致病机理以及提高胰腺癌诊治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的多聚腺苷酸RNA,具有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序列保守性高。近年来发现,在胰腺癌中,存在着大量表达失衡的LncRNAs。由于LncRNAs广泛被转录,仍然有大量的LncRNAs功能未被注释,其在肿瘤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因此,挖掘胰腺癌相关的LncRNAs并阐明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成为了当前胰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此,我们首先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检测了胰腺癌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提示:与正常胰腺相比,胰腺癌组织中LncRNA RUNX1-IT1的表达明显上调。经数据库(NCBI)检索发现:RUNX1-IT1长度约为1502bp,定位于人类21号染色体。RUNX1-IT1于2017年在卵巢癌中报道,此研究发现RUNX1-IT1可以作为判别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之一,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更短,其肿瘤复发风险亦相对较高。近期有研究报道RUNX1-IT1在肝癌和结直肠癌的表达下调,细胞功能实验表明RUNX1-IT1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凋亡。总的来说,目前RUNX1-IT1在肿瘤中的研究并不多,更深层次的调控机制未见报道,其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拟通过临床检测及分析,体内外功能实验,下游靶点的高通量测序及转录调控等多层次对RUNX1-IT1进行解析,以明确RUNX1-IT1在胰腺癌的作用及机制。RUNX-IT1是从邻近基因RUNX1的内含子中转录出来的LncRNA,研究表明LncRNAs可通过调控邻近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RUNX1是血液系统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其异常表达与造血功能异常和髓系白血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RUNX1在实体瘤中异常表达,可通过抑癌或促癌作用,双向调节恶性肿瘤的进程。因此我们推测,LncRNA RUNX1-IT1在胰腺癌中会不会通过作用于邻近基因RUNX1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呢?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集中在RUNX1-IT1是否能通过影响RUNX1的表达和功能从而促进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等过程。结合临床样本,分析RUNX1-IT1及邻近基因RUNX1在胰腺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另外,鉴于二者的表达相关性,通过高通量筛选并阐明二者的共同下游靶点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最后,基于我们的临床分析和机制研究,有望阐明RUNX1-IT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作用机制,为胰腺癌诊治提供新靶点。目的1.明确RUNX-IT1及RUNX1在胰腺癌的表达及意义,评价RUNX1-IT1及RUNX1是否可作为胰腺癌独立预后评价指标。2.在细胞水平明确RUNX1-IT1的细胞表型以及是否经RUNX1发挥生物学效应。同时构建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在动物水平上验证RUNX1-IT1/RUNX1信号轴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3.阐明RUNX1-IT1影响胰腺癌进展的下游调控网络和关键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RUNX1-IT1上调RUNX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RUNX1-IT1/RUNX1共同调控下游靶点C-FOS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Affymetrix HTA2.0 Array)筛选技术检测了胰腺癌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联合GEO数据库集(GSE15471,GSE16515),共同筛选出胰腺癌差异表达的关键分子RUNX1-IT1。通过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和组织免疫原位杂交(ISH)等技术验证RUNX1-IT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样本中的表达情况。2.根据原位杂交的评分结果把胰腺癌患者分为RUNX1-IT1高低表达两组,统计两组病例间在病理分化、临床分期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RUNX1-IT1是否可作为胰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3.在细胞水平探究RUNX1-IT1的生物学功能。首先,采用q PCR检测RUNX1-IT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选择表达水平较高的细胞系进行基因沉默实验。在胰腺癌细胞中转染RUNX1-IT1 silencer下调其表达,并采用CCK8,Ed U,细胞划痕,Transwell等方法检测RUNX1-IT1在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迁移等方面的作用,明确RUNX1-IT1的细胞表型。4.在体内水平检测RUNX1-IT1介导的原位肝转移能力。通过在裸鼠胰腺上接种RUNX1-IT1沉默的PANC-1稳转株细胞,构建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通过小动物核磁共振技术和HE染色明确胰腺癌最常见的腹腔肝转移情况和转移灶的病理特征。5.明确RUNX1-IT1经RUNX1发挥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RUNX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样本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RUNX1的表达在患者临床资料中的意义。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亚组生存分析明确RUNX1-IT1和RUNX1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关联和预后价值。其次,通过q PCR,western blot,双荧光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等技术明确RUNX1-IT1上调RUNX1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构建RUNX1-IT1和RUNX1相关的慢病毒稳转细胞系,在体内外水平明确RUNX1-IT1是否经RUNX1发挥生物学效应。6.探究RUNX1-IT1与RUNX1的共同下游靶点。首先,通过RNA结合蛋白的免疫共沉淀实验(RIP)明确RUNX1-IT1和RUNX1在体内的表达结合情况;其次,通过RNA-seq以及GSEA分析筛选RUNX1-IT1和RUNX1共同下游靶点,进一步采取q PCR,western blot以及细胞功能实验明确二者是否能够通过共同靶点C-FOS影响胰腺癌增殖及侵袭迁移。最后,采取免疫组化实验明确RUNX1-IT1/RUNX1/C-FOS信号轴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情况。7.明确RUNX1-IT1介导的RUNX1调控下游靶点C-FOS的分子机制。通过构建报告基因和CHIP等实验,阐明RUNX1-IT1通过结合RUNX1从而促进其对C-FOS启动子转录激活的调控机制。结果1.RUNX1-IT1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分析多个中心的胰腺癌表达微阵列(GEO:GSE132956,GSE16515和GSE15471,前2000个差异基因),联合筛选出胰腺癌中40个上调和23个下调的差异分子。在本课题中,我们集中分析了40个上调分子,因为它们更具有用作早期诊断标记或干预靶点的潜力。通过基因注释,发现RUNX1-IT1是上调基因中唯一的LncRNA,其它均为蛋白编码基因。采用在线编码评估工具进一步核实RUNX1-IT1的编码潜力,结果显示RUNX1-IT1缺乏蛋白质编码能力(编码概率能力:0.17;结果小于0.364为非编码序列;http://lilab.research.bcm.edu/cpat/)。接下来,q PCR结果表明:相对于癌旁组织,RUNX1-IT1在胰腺癌的表达量显着上调;采用免疫原位杂交实验检测了RUNX1-IT1在3个临床中心的175个胰腺癌和13个胰腺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发现RUNX1-IT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组织样本中显着高表达,此结果与RUNX1-IT1在基因芯片中观察的结果一致。2.RUNX1-IT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UNX1-IT1的组织原位杂交统计分析显示,RUNX1-IT1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肿瘤分化程度(P=0.005)、淋巴结浸润程度(P=0.001)和临床分期(P=0.007)呈正相关。生存分析发现高表达RUNX1-IT1组与胰腺癌总体生存率下降密切相关(P<0.001)。此外,单因素分析表明,低分化(P=0.015),淋巴结转移(P=0.002),临床高分期(P=0.002)和RUNX1-IT1高表达(P<0.001)增加了癌症相关的死亡风险。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表明,RUNX1-IT1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综上提示RUNX1-IT1可能在胰腺癌临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下调RUNX1-IT1的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CCK8和Ed U等细胞增殖实验发现,相对正常组,敲低RUNX1-IT1组的胰腺癌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发现敲低RUNX1-IT1组的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减弱。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表明,在敲低RUNX1-IT1的动物组中,裸鼠肝脏表面上的转移灶数目显着减少,胰腺癌细胞的原位肝转移能力下降。这些数据提示RUNX1-IT1在体内外影响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过程。4.RUNX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影响胰腺癌的进展。首先,免疫组化实验表明RUNX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且与临床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转移等指标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RUNX1可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细胞功能实验表明,下调RUNX1的表达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显着下降。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实验表明,在RUNX1敲低组,裸鼠肝脏表面上的微转移灶数目减少,胰腺癌细胞的原位肝转移能力下降。这些数据提示RUNX1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下调其表达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过程。5.RUNX1-IT1通过正向调控RUNX1的表达发挥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胰腺癌组织中RUNX1-IT1与RUNX1 m RNA表达具有正相关。基于RUNX1-IT1原位杂交和RUNX1免疫组化的数据,进行亚组分析发现,RUNX1-IT1与RUNX1均为高表达组别的患者预后最差(P<0.001)。其次,在细胞水平沉默RUNX1-IT1后发现RUNX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提示RUNX1-IT1对于RUNX1可能具有表达调控关系。通过构建RUNX1启动子报告基因,并共转染RUNX1-IT1的过表达或者干扰载体,发现RUNX1启动子的荧光强度发生相应的上调或下调,提示RUNX1-IT1可以在转录水平对RUNX1启动子进行正向调控。CHIP实验发现,RUNX1启动子区域存在H3K27Ac的修饰,并且改变RUNX1-IT1的表达可以影响RUNX1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修饰水平。最后,体外功能回复实验发现,过表达RUNX1-IT1可以促进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迁移,下调RUNX1的表达后,RUNX1-IT1介导的促癌效应减弱;胰腺原位移植瘤结果同样发现在过表达RUNX1-IT1的细胞中,下调RUNX1的表达可以削弱RUNX1-IT1诱导的原位肝转移,提示RUNX1-IT1可通过RUNX1发挥促癌的生物学效应。6.明确C-FOS是RUNX1-IT1与RUNX1的共同下游靶点。基于RUNX1-IT1和RUNX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和功能一致性,我们拟研究二者是否共同参与下游基因的调控。首先,RIP实验发现RUNX1-IT1与RUNX1在胰腺癌细胞中呈现相互结合的状态,由此提示二者可能发挥类似的分子调控功能,作用于相同靶点。在下调RUNX1-IT1或者RUNX1后,分别行测序筛选下游靶点。通路富集分析(KEGG and GSEA)提示,RUNX1-IT1与RUNX1在胰腺癌中都参与了TNF信号通路的调节,通过二者共同的差异基因筛选发现C-FOS基因富集于TNF信号通路,且与RUNX1-IT1和RUNX1表达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并且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RUNX1-IT1和RUNX1可以影响C-FOS的表达。接下来,采取细胞功能回复实验,发现敲低C-FOS的表达可以削弱RUNX1-IT1和RUNX1介导的促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为了进一步评估RUNX1-IT1和RUNX1表达与C-FOS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胰腺癌组织中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RUNX1-IT1、RUNX1、C-FOS及下游分子MMP9和CCND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的组织样本中具有显着的表达相关性。这些数据提示RUNX1-IT1和RUNX1可能互相作用并参与到下游靶标分子C-FOS的调控,从而进一步影响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过程。7.RUNX1-IT1通过结合并促进RUNX1对C-FOS基因的转录激活。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转录因子RUNX1在C-FOS启动子中的结合位点,发现RUNX1与C-FOS启动子可能存在4个潜在结合位点。构建C-FOS启动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进行报告基因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敲低RUNX1组中C-FOS野生型的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下降,而在RUNX1过表达组则呈现相反的模式。RUNX1-IT1沉默和过表达组也有类似的结果。同时,突变载体的报告基因和Ch IP-PCR实验发现RUNX1可以影响C-FOS启动子3个位点的转录活性。为了验证RUNX1与C-FOS启动子位点的结合是否需要RUNX1-IT1,我们再次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在过表达RUNX1的组别中,下调RUNX1-IT1的表达,C-FOS启动子的活性明显减弱,表明敲低RUNX1-IT1的表达削弱了RUNX1介导的C-FOS启动子活性调控。并且Ch IP-PCR结果显示,敲低RUNX1-IT1降低了C-FOS启动子3个位点区域的RUNX1富集。这些结果表明RUNX1-IT1通过影响RUNX1与C-FOS启动子的富集调控C-FOS基因的转录。此外,基于上述结果促使我们想探究RUNX1-IT1是否可以作为独立的调控RNA,直接结合到C-FOS启动子位点上。采用Ch IRP实验,一种探测RNA与DNA相互作用的技术,我们分离出RUNX1-IT1结合的染色质DNA片段,并通过q PCR分析发现RUNX1-IT1与C-FOS启动子位点的直接结合率较低,表明RUNX1-IT1不能直接和C-FOS基因的启动子结合,需要通过与RUNX1作用从而发挥对C-FOS基因的转录调控。这一发现证实了RUNX1-IT1可能是RUNX1的转录协调因子。结论RUNX1-IT1在胰腺癌中可发挥促癌作用,参与调控胰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RUNX1-IT1和RUNX1可作为评估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发现可能对胰腺癌的临床预后判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分子机制方面,RUNX1-IT1通过上调RUNX1的表达以及促进RUNX1对C-FOS基因启动子的富集,影响胰腺癌下游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胰腺癌的进展。最后,新发现的RUNX1-IT1/RUNX1/C-FOS信号轴可能为阐明胰腺癌的作用机理和临床诊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冯思宁,黄晓君,孙乐栋[4](2020)在《黑素瘤多学科诊治的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多学科诊治模式是癌症诊断和治疗的最全面的管理模式,在精确诊断、治疗黑素瘤,后续管理、科研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优越的作用。本文以黑素瘤为例,从黑素瘤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多个角度,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论述多学科诊治的应用现状与进展,以期提升黑素瘤的诊治水平,改善预后。

刘可微[5](2020)在《靶向GINS2-shRNA对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GINS2-sh RNA(sh GINS2)对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作用效果,探讨GIN S2作用于恶性黑素瘤细胞的机制,初步明确mi R-23a-3p通过靶向调控GINS2的表达从而抑制恶性黑素瘤的发展,为恶性黑素瘤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使用已制备成功的分为sh GINS2组及sh NC组的A375细胞,采用Celigo细胞计数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检测各组caspase 3/7活性。2、采用生物信息预测软件对mi R-23a-3p与GINS2的结合位点进行分析;用mi R-23a-3p模拟物或NC模拟物与GINS2的野生型或突变型共转染A375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各转染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NC组、mi R-23a-3p模拟组及mi R-23a-3p抑制组中GINS2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3、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eligo细胞计数示:sh GINS2组较sh NC组细胞增殖抑制明显(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示:sh GINS2组较sh NC组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增多(P<0.01),处于S期的细胞减少(P<0.01),处于G2/M期的细胞增多(P<0.05),细胞周期阻滞;MTT法检测示:sh GINS2组较sh NC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增殖减缓(P<0.001);caspase 3/7活性检测示:sh GINS2组较sh NC组caspase 3/7活性增加,凋亡明显增多(P<0.001)。2、生物信息预测软件结果示:GINS2野生型包含有mi R-23a-3p的互补结合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示:mi R-23a-3p模拟+GINS2野生型组较NC模拟+GINS2野生型组组荧光明显减少(P<0.01);其余组比较荧光无明显变化;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mi R-23a-3p模拟组较NC组GINS2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减少(P<0.05)。mi R-23a-3p抑制组较NC组GINS2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增多(P<0.01),GINS2与mi R-23a-3p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1、GINS2是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关键调节因子,GINS2-sh RNA可抑制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促进恶性黑素瘤细胞凋亡;2、在恶性黑素瘤细胞中,GINS2基因受mi R-23a-3p调控,二者呈负相关。mi R-23a-3p上调时,GINS2的m RNA下调,蛋白表达下调,促凋亡因子Caspase3/7上调,进而抑制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增殖;3、本实验初步验证了GINS2在恶性黑素瘤细胞中的作用及其与mi R-23a-3p的关系,为二者可能成为恶性黑素瘤的生物标志物及分子治疗靶点奠定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吴炜[6](2020)在《皮肤镜在红斑狼疮、皮肌炎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皮肤镜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作为皮肤科医师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应用。红斑狼疮和皮肌炎作为自身免疫皮肤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目前未见皮肤镜对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皮损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报道。为此,本课题应用皮肤镜观察确诊的红斑狼疮及皮肌炎患者的皮疹,分析归纳相关皮损在皮肤镜下的特点,为二者在早期诊断中提供一定辅助诊断依据。[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红斑狼疮和皮肌炎患者的皮损应用北京德麦特捷康科技公司的DERMOSCOPU-Ⅱ(×20倍)皮肤镜进行检查,采集图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及统计处理。根据资料类型及目的,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临床和(或)病理确诊的红斑狼疮患者35例,皮肌炎患者10例。红斑狼疮患者皮肤镜结果:1.面部皮损主要为色素沉着(97%)、血管结构(91%)及毛囊角栓(76%)、毛囊周围白晕(58%);2.耳廓的皮疹多见色素沉着(90%)、鳞屑(90%)及毛细血管扩张(90%),白色无结构区及毛囊角栓分别占(40%);3.双手指皮肤镜下以红色背景下点状、球状出血点,甲皱襞的线状血管多见。皮肌炎患者皮肤镜结果:1.面部以网状血管(89%)、非典型血管(78%)、鳞屑(67%)及网状色素(67%)常见。2.四肢主要皮损主要为碎瓷纹理样结构(60%)、点状血管(40%)、甲皱襞鳞屑(40%)。肘关节及肩背部常见溃疡/糜烂(50%)为主的皮疹。[结论]皮肤镜作为一项无创的辅助检查工具,通过观察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皮损色素、毛囊及血管结构特点对其诊断及相关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周桥艳[7](2019)在《49例皮肤黑素瘤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增加对皮肤黑素瘤的认识,提高对临床表现为黑色皮损疾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通过检索我科病理数据库,获得49例皮肤黑素瘤患者的基本资料、病理切片及蜡块组织,对49例皮肤黑素瘤的临床与病理做回顾性分析;同时筛选临床上容易误诊为皮肤黑素瘤的疾病,将它们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与49例皮肤黑素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收集皮肤黑素瘤病例共49例,男性患者15例(31%);女性患者34例(69%),男女比率为1:2.27;年龄分布在1783岁之间;病程为半月到30年不等。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52.18±16.19岁。皮肤黑素瘤临床主要表现为斑片、斑块,丘疹、结节、溃疡、肿物,临床第一诊断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色素痣、鳞状细胞癌、化脓性肉芽肿、鲍温病、血管角皮瘤等。临床正确诊断者19例,诊断正确率为39%。黑素瘤组织病理镜下可见表皮及真皮分布的异型的黑素瘤细胞,细胞形态不一,大小不同,可见核分裂相,核仁明显,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通过查找数据库发现本组资料中,临床易误诊为皮肤黑素瘤的非黑色素细胞肿瘤主要是脂溢性角化病与基底细胞癌。与皮肤黑素瘤相比较,脂溢性角化病与基底细胞癌均好发于中老年人,但两者均好发于头面颈部,而皮肤黑素瘤主要好发于肢端,以足底多见。结论:1.女性妊娠期先天性色素痣易生长,应警惕出现恶变,因此,对于妊娠期间色素痣突然生长加快并伴有瘙痒等症状时,建议手术切除并行组织病理检查。2.皮肤黑素瘤皮损可表现为多种多样,临床易误诊,需注意与临床表现为黑色损害的疾病相鉴别,如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色素痣、黑踵、血管角皮瘤等疾病相鉴别。诊断必须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3.复习49例病理切片发现,所有原发于皮肤的恶性黑素瘤均有表皮基底层耗损。少部分临床考虑MM,其组织病理切片仅可观察至真皮层,以致难以准确估计肿瘤浸润的深度,导致无法对病理进行有效分期,因此建议若临床考虑MM,切取皮损应力争完全切除,如不能完整切除者则尽量取皮损最深处。4.组织病理上皮肤黑素瘤与皮肤交界痣、Spitz痣难以鉴别,正确诊断必须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相结合,必要时可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诊。

沈文强[8](2019)在《158例色素痣的临床与皮肤镜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色素痣(Pigmented Nevus)的临床特点,探究使用皮肤镜对于诊断色素痣的价值,探求色素痣的皮肤镜下特征与其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提高非创伤性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58例分别于术前使用皮肤镜检查诊断以及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活检确诊的色素痣病例。综合其性别、年龄、部位、临床表现、皮肤镜特点、组织病理学分型等特征,综合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探求色素痣的皮肤镜下特征与其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58例色素痣病例分析表明如下:性别比例:男性36例(22.78%),女性122例(77.22%),男女比例0.30:1。年龄分布:色素痣好发于各个年龄段,年龄分布9-74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数目增加,最多分布在30-39岁年龄段(33.54%)。部位分布:色素痣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头面部70例(44.30%),躯干部50例(31.65%),四肢部例14(8.86%),掌跖部24例(15.19%)。色素痣病理下根据痣细胞分布部位,分为交界痣27例(17.09%),复合痣37例(23.42%),皮内痣94例(59.49%)。交界痣皮损特点为扁平或略高出皮肤,颜色主要为褐色(55.56%),无毛(100%);复合痣皮损特点外观较交界痣更高起,圆形,褐色或黑色,有毛穿出(7.60%);皮内痣皮损呈半球状隆起的丘疹或结节,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瘤样,可含有毛发(12.66%),头面部多发(34.81%),不发生于掌跖。色素痣在皮肤镜下色调通常出现黑色、褐色、灰色、蓝色中的1-2种颜色(96.84%),交界痣在皮肤镜下颜色通常为深褐色(13.29%),皮内痣在皮肤镜下颜色通常为淡褐色(20.25%)。色素痣皮肤镜下特点:网状模式在交界痣12例(7.59%)、复合痣10例(6.37%)、皮内痣13例(8.23%)中均可见。网状模式是色素痣最常见的皮肤镜表现模式,也是色素痣的特征性皮肤镜表现。球状模式可见于皮内痣18例(11.39%)和复合痣17例(10.76%),未出现在交界痣中。均质模式可见于皮内痣41例(25.95%)、复合痣3例(1.90%),未见于交界痣中。平行皮沟模式是掌跖部色素痣11例(6.96%)的特征性表现,仅见于掌跖部位的色素性皮损。纤维模式见于交界痣2例(1.27%),复合痣1例(0.63%)。22例双组分模式中,交界痣1例(0.63%),复合痣6例(3.80%),皮内痣15例(9.49%)。对称性多组分模式见于皮内痣1例(0.63%)。带状模式见于甲下交界痣1例(0.63%)。外生性模式见于皮内痣6例(3.80%)。本研究158例患者中有8例临床病例曾被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1例(0.63%)、汗孔角化症1例(0.63%)、纤维瘤2例(1.27%)、血管瘤2例(1.27%)、囊肿1例(0.63%)、蓝痣1例(0.63%),总误诊率达5.06%。结论:1.色素痣好发于任何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数目增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2.色素痣在皮肤镜下通常出现黑色、褐色、灰色、蓝色中的1-2种颜色。交界痣在皮肤镜下颜色通常为深褐色。皮内痣在皮肤镜下颜色通常为淡褐色。3.皮肤镜下交界痣通常为网状模式,复合痣通常为球状模式,皮内痣通常为淡褐色的均质模式。平行沟模式是掌跖部色痣的特征表现。4.病理是诊断色素痣的金标准,皮肤镜作为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可以辅助提高诊断准确率,从而可减少不必要的病理活检和手术。

施晓辉[9](2018)在《CCT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包括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占甲状腺癌发病率的80%~90%。疑似甲状腺结节的患者通常通过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进行检查,随后经术前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和术中病理检查冷冻切片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FNAC是目前术前最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但是有约20%左右的甲状腺病理组织经FNAC诊断为未确定意义的非典型性的滤泡性病变、滤泡性肿瘤或疑似滤泡性肿瘤、或疑似的恶性肿瘤。无法进行术前的准确诊断造成了非要手术的增加,研究发现,5%的病人经手术切除组织后,诊断发现仍然需要进行二次甲状腺全切手术,而且两次手术的复发发病率明显高于FNA检出后的一次手术的发病率。利用分子标记物辅助诊断能够提高肿瘤的检出,CCT3是参与细胞的蛋白质结构的折叠,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在肝癌、肺癌等癌症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检查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甲状腺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以及术后以放射性碘/内分泌抑制药物来进行辅助治疗。虽然90%以上的患者经手术和术后治疗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仍有5-10%的患者出现转移和复发。MAPK信号通路是驱动甲状腺癌发病和发展的主要通路,该通路的激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比如VEGFR、FGFR等。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复发的转移的难治性甲状腺癌的药物有索拉菲尼和Lenvatinib,这两个药物可以同时靶向抑制VEGFR、FGFR、PDGFR、c-Kit及RET/PTCs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靶点抑制剂也表明这两个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强,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仍然缺乏有效地特异性强的治疗靶点和方法。抑制CCT3能够抑制肝细胞癌的增殖和发展,而甲状腺癌中的特异性分子靶标少有研究报道。目的研究分析CCT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布情况和关系,分析CCT3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新的诊断分子标记物的可能性。研究CC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评价CCT3作为新的治疗靶点的意义和可能性。定性和定量分析了 CCT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研究探讨CCT3成为辅助诊断术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新的分子标记物的可能性。同时研究CC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1)甲状腺乳头癌组织诊断鉴定:收集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手术后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经固定、切片和HE染色经病理专家确认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CT3表达的检测:经确诊的术后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并采用组织分级的方法对样本中CCT3的表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CCT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的关系。(3)RNA干扰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的CCT3:通过构建RNAi沉默CCT3的shRNA慢病毒载体,利用shRNA慢病毒感染高表达CCT3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沉默效果经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CCT3在细胞中表达量的检测: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两个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CCT3的表达水平。选择CCT3表达水平较高的细胞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构建RNAi沉默CCT3的表达载体,在高表达CCT3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沉默CCT3,研究CC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的作用。(5)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本研究采用Celigo仪器对培养的细胞进行计数统计,同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来检测沉默CC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能力和活力的影响。(6)细胞周期的检测: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核染色来检测沉默CCT3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的各个细胞周期的细胞比率,来研究沉默CCT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7)细胞凋亡的检测:本研究利用细胞凋亡试剂AnnexinV对凋亡细胞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沉默CCT3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凋亡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对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组织进行确诊,同时检测CCT3在癌组织中的分布。然后通过沉默CCT3研究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临床术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均高表达CCT3,而癌旁组织几乎不表达,且CCT3表达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而相对细胞核分布更多。癌组织的CCT3的表达水平与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组织分级打分的方法定量发现,癌组织的CCT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CCT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细胞系中普遍高表达,表明CCT3对临床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3)采用shRNA慢病毒载体沉默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CCT3,经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CT3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癌细胞中的CCT3被显着的沉默。(4)沉默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高表达的CCT3,与沉默的对照组相比,显着抑制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力,表明CCT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相关;(5)沉默CCT3的可以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G1和S期的细胞比率,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表明CCT3参与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周期的正常进展;(6)抑制CCT3的表达能够诱导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凋亡,表明CC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存活具有重要作用。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高表达伴侣蛋白CCT3,细胞核和细胞质CCT3均有分布,而且细胞核表达相对较高,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分子标记物;CCT3普遍表达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且促进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沉默CCT3阻滞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周期于G2/M期,表明CCT3参与细胞周期G2/M期的调节和进展;CC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CT3有希望成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新的指标和靶点。

李苗,谷朝霞,李佳默,刘文娟,邵思雨,吕晨,程龙波[10](2018)在《皮肤镜的发展及在诊断黑素细胞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皮肤镜是一种能观察皮肤表皮和表皮下部肉眼无法识别的组织结构的辅助诊断仪器。本文对皮肤镜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诊治黑素细胞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皮肤镜在确诊黑素细胞痣和脂溢性角化病中的价值。

二、21世纪恶性黑素瘤临床诊治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恶性黑素瘤临床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恶性黑素瘤中miRNAs及其与KAI 1的靶向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恶性黑素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miR-510-5p,miR-513c-5p在皮肤黑素瘤中的作用和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基于GEO及 TCGA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可影响皮肤黑素瘤患者生存的miRNAs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数据来源、基本信息、计算工具及应用的网站
        2.1.1 数据来源及基本信息
        2.1.2 计算及绘图应用的工具
        2.1.3 所应用的网站
        2.2 研究对象及入选标准
        2.2.1 研究对象
        2.2.2 入选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获得差异表达DEMs
        2.3.2 DEMs与皮肤黑素瘤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鉴定
        2.3.3 多个miRNAs为基础的预后指标靶基因预测
        2.3.4 靶基因的功能和途径分析(KEGG和 GO分析)
        2.3.5 验证集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2.3.6 miR-510-5p和 miR-513c-5p靶基因预测
        2.3.7 miR-510-5p和 miR-513c-5p与靶基因表达相关分析
        2.3.8 miR-510-5p和 miR-513c-5p相关靶基因KEGG和 GO分析
        2.3.9 PPI网络互作
        2.3.10 miR-510-5p和 miR-513c-5p相关靶基因的预后分析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获得GEO数据,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3.2 TCGA数据临床信息分析和五个DEMs预测指标的建立
        3.3 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
        3.4 以5个miRNA为基础的预测指标靶基因预测,靶基因的GO和KEGG分析
        3.5 GEO数据库中的验证集结果
        3.6 miR-510-5p和miR-513c-5p表达与靶基因相关分析结果
        3.7 miR-510-5p和miR-513c-5p相关靶基因KEGG-Pathway分析结果
        3.8 220 个靶基因的PPI网络互作结果
        3.9 预测的靶基因生存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miR-510-5p和 miR-513c-5p在皮肤黑素瘤中的作用和功能验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仪器及所用软件网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应用网站、数据、统计分析及绘图软件
        2.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q RT-PCR验证miR-510-5p,miR-513c-5p在黑素瘤细胞系与正常黑素细胞中表达差异结果
        3.2 A375 细胞系过表达miR-510-5p,miR-513c-5p后 MTS细胞活力检测结果
        3.3 A375 细胞系过表达miR-510-5p,miR-513c-5p后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3.4 黑素瘤细胞系与正常黑素细胞系中预测的靶基因表达结果
        3.5 A375 细胞系转染miR-510-5p mimics及 miR-513c-5p后靶基因变化结果
        3.6 TCGA数据中miR-513c-5p与 SEMA6A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
        3.7 TCGA数据中的SEMA6A与皮肤黑素瘤患者之间的生存分析结果
        3.8 miR-513c-5p与 SEMA6A之间靶向结合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微小RNA功能失调和研究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RUNX1-IT1 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下调RUNX1-IT1 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RUNX1-IT1经RUNX1 发挥生物学效应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C-FOS为 RUNX1-IT1和RUNX1 的共同下游靶点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节
第六章 RUNX1-IT1 通过RUNX1 影响C-FOS的转录激活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转录因子RUNX1与实体瘤相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黑素瘤多学科诊治的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学科诊治与黑素瘤的预防
    1.1 一级预防
    1.2 二级预防
2 多学科诊治与黑素瘤的诊断
3 多学科诊治与黑素瘤的治疗
4 多学科诊治与黑素瘤的护理
5 多学科诊治与黑素瘤的研究
6 多学科诊治与黑素瘤的临床实践
7 多学科诊治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5)靶向GINS2-shRNA对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皮肤镜在红斑狼疮、皮肌炎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红斑狼疮皮损皮肤镜下特点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49例皮肤黑素瘤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肢端黑素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158例色素痣的临床与皮肤镜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镜在色素痣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9)CCT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CCT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CCT3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CCT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治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CT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皮肤镜的发展及在诊断黑素细胞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镜的发展
    1.1 皮肤镜在国外的发展简史
    1.2 皮肤镜在国内的发展简史
2 皮肤镜针对常见皮肤疾病的研究
    2.1 黑素细胞痣
        2.1.1 形成
        2.1.2 临床表现
        2.1.3 皮肤镜下特点
        2.1.4 经研究表明
    2.2 脂溢性角化病
        2.2.1 形成
        2.2.2 临床表现
        2.2.3 皮肤镜下特点
        2.2.4经研究表明
3 皮肤镜的现状分析
4 皮肤镜在临床的应用
5 结论

四、21世纪恶性黑素瘤临床诊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正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miR-510-5p,miR-513c-5p在皮肤黑素瘤中的作用和功能[D]. 陆涛.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刘淞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黑素瘤多学科诊治的现状与进展[J]. 冯思宁,黄晓君,孙乐栋. 中国医疗美容, 2020(07)
  • [5]靶向GINS2-shRNA对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可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皮肤镜在红斑狼疮、皮肌炎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D]. 吴炜.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49例皮肤黑素瘤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D]. 周桥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8]158例色素痣的临床与皮肤镜像分析[D]. 沈文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CCT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D]. 施晓辉. 武汉大学, 2018(01)
  • [10]皮肤镜的发展及在诊断黑素细胞痣和脂溢性角化病的应用[J]. 李苗,谷朝霞,李佳默,刘文娟,邵思雨,吕晨,程龙波.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8(02)

标签:;  ;  ;  ;  ;  

21世纪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诊治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