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思考

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思考

一、西太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阿咪娜[2](2020)在《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ersin China,以下简称“WHO在华合作中心”)的现状及其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现状,分析其内外部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政策建议与措施,为促进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更好发挥作用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WHO在华合作中心的发展现状2.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现状3.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影响因素4.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全球卫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专家咨询设计《WHO在华合作中心调查问卷》,收集、整理WHO在华合作中心运行现状和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并结合专家咨询,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方面分析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1.WHO在华合作中心的运行现状本文基于调查结果将运行现状内容分为基本情况、业务作用、学术交流、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机制、协同管理和履任机制7个部分。其中基本情况:人员大多是来自挂靠单位的兼职人员,经费主要来自挂靠单位;业务作用:主要集中在技术支持与服务、信息沟通与传播和能力建设,网络建设领域相对薄弱;学术交流:逐渐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信息发布与传播现状:大部分中心通过所属单位的网站进行宣传报道;管理机制分为内外部管理,包括WHO在华合作中心受WHO总部的外部管理,国家卫健委的辅助管理和其自身的内部管理;协同管理:外部协同管理主要包括目前各相关机构督导和管理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沟通协调等管理机制,内部运行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并未根据合作中心的职责、功能定位等单独制定相关的内部管理文件,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作奖惩制度。履任机制:大部分中心认为续任过程并不会影响续任意愿,会继续申请在华合作中心,其主观参与性强。2.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现状大多数WHO在华合作中心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认知度较高;各WHO在华合作中心主要在八大重点领域开展活动;本文选取了在跨部门协作、技术优势、政府参与方面较有特色的3个WHO在华合作中心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案例与战略、行为、管理3方面影响因素呼应。3.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影响因素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主要的优势因素包括:符合“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有良好的卫生合作基础、统筹合作优势、技术资源优势、现有国际卫生合作网络优势;劣势因素包括:“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政策认知度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和人员队伍、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主观能动性不强;机遇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支持、符合“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功能定位、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威胁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威胁、域外国家的阻挠、法律法规不健全。结论与建议结论WHO在华合作中心目前在数据资源的建立、成果的传播、技术的规范化、研究方面的创新等方面累积了积极经验,但在内外部管理、沟通交流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与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观能动性等自身运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WHO在华合作中心在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合作网络建设与卫生政策影响;薄弱环节包括国际卫生合作与交流机制、相关政策了解不充分、业务领域与“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重点领域结合不够紧密和缺乏动力能力。WHO在华合作中心在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战略层面影响表现包括“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相关政策认知度、信息共享机制、国际交流平台、与现有的区域卫生合作机制对接、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务实合作这一系列政策认知与规划制;行为层面包括WHO在华合作中心通过紧密的沟通交流机制、利用好WHO合作中心身份、对外宣传与打造品牌效应等运行管理方式;在管理机制层面的保障包括相关的国际卫生合作法律保障、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和国家顶层规划的支持、多元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建议1.加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对在华合作中心管理的制度建设;2.建立紧密的协调机制,畅通沟通交流渠道;3.建立在华合作中心科学考核评价机制与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4.发挥在华合作中心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形成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5.以卫生领域合作为突破口,增进周边国家理解,赢得民心相通;6.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策知晓度;优化职能,服务“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7.抓住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

王瑞[3](2019)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为汉英翻译报告,笔者选择了廖育群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着作《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作为原文。具体节选内容为第1-3章,内容要点为汉代医学荒芜之像以及汉代医学对秦和六国医学知识的继承问题,作者运用大量史料进行论证,观点阐述鞭辟入里。该书在行文论述过程中常引用经典古籍原文作为佐证材料,故原文中包含大量文言文语句。该文本凸显了中文语言的意合特征,长难句居多,文字书面性强,前后文之间存在隐性的逻辑关系,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本翻译报告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汉英两种语言对比为基础、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着双重任务,既要准确推理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又要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和语言规律,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因此,翻译是一种由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三方共同参与的二轮推理活动。本次翻译报告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简介,内容包括翻译文本内容介绍、翻译文本语言特点介绍和翻译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简介,包括文本类型界定、理解文本内容、查找平行文本、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使用、制定翻译计划和译后校对;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包括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的介绍;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从上下文语境、文言文的英译、长难句翻译、中医词汇的翻译、文物名称的翻译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这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包括经验收获与不足之处。

朱建平[4](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在《百年中医史》基础上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中医外传的历史,并将其分为服务于中国外交的中医外传(1949-1985)、在中医政策指导下的中医外传(1986-1996)、在中医药对外交流规划下的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1997今)三个阶段,认为中医主要是随外交使团、国际合作、留学生等途径向海外传播。通过分析归纳中医外传到韩国(本土化)、日本(实用主义)、欧美(替代疗法)的三种模式,指出安全有效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基石,需要医道医术并重的中医外传对策,并提出中医国际化发展传播中立法是关键一环,提倡普世价值观和有策略地翻译也非常重要。

张若男[5](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内科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愈受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愈加广泛,中医经典文献的译本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医类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各科实践的理论基础,在中医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次翻译实践项目以最新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为原文本,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Trados翻译辅助工具以及平行文本等参考资料进行翻译。笔者所负责的第一章(肺系病症部分)原文为中文,共计2.8万字。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简介,主要介绍了此次翻译项目的原文、主要内容、原文分析以及项目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译前准备,主要包括翻译任务分工、翻译辅助工具(如翻译软件Trados、翻译参考术语表、平行文本和翻译所参考的辞典)以及审校人员等内容;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主要针对中医药术语名词、四字词短语、长难句三个层面,从专业翻译的角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本次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进行案例分析解说;第四部分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整理此次项目实践中的经验与收获,反思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希望能为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洪珏,刘婕,张翠红[6](2019)在《当代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查找、整理针灸学相关文化负载词,探讨其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针灸学发展的影响。方法:检索《上海针灸杂志》从创刊至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论文,查找与针灸理论、取穴方法、针刺手法等相关的文化负载词。针对查找结果分析所得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分布规律、英文翻译现状。结果:共检索到有效文献9 983条,其中研究主题涉及针灸文化负载词的文献共计527条,占有效文献总量的5.28%。所提取的527条文献中共包含有效词条131个。数据分析显示,针灸学相关文化负载词随时间发展整体呈增长趋势。所得针灸文化负载词多与针刺手法及取穴方法有关,且所纳入的词汇并没有统一标准的英文翻译。结论:针灸文化负载词随针灸学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缺乏统一规范。

许天虎[7](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关注。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同时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中的信号(或讯息)会受到外界各种干扰的影响,要想提高传播效率,就要努力去消除这些干扰,即“降噪”。本文以传播学中的“降噪”为研究视角,以传播学中施拉姆的“经验场”观点和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中医药文化英译中如何降低读者阅读难度和消除误解即翻译“降噪”的问题。本文选取了《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翻译年代、读者对象、翻译风格与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了研究对象比较的有效性。在文本分析中,笔者从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性、学科专业性和翻译准确性等角度进行了条分缕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在中医药文本的英译研究中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仅从语言学视角研究文字处理问题或仅从宏观战略视角对中医药文化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降噪”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为中医翻译研究拓宽视野;二是以“经验场”和“视域融合”度为衡量标准,不再拘囿于笼统的“归化”和“异化”探讨,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案例向读者呈现各译者的“降噪”策略与不足,为中医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在我国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让译文以更加“亲近”读者的方式准确阐释中医药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愿笔者的拙作能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路。

梁家甜[8](2019)在《生态学视角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中医药交流日益频繁。中医典籍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基石。中医典籍的英译是中医国际化和对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着作和临床经典的总称。阅读中医典籍的最好体验是直接阅读原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拥有阅读原着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翻译在很多时候承担了延续原着在异域生存和再生的任务。译者与读者的主体间关系是由译作连接,译者对原文本进行了阐释和再创作,而读者以主体的身份阐释译作。很少有阅读译本的读者会将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因此他们更希望能通过译本学习与原始读者同样的医学知识,获得相似的阅读美感。这要求译者充分传达原作的初衷,达到读者的阅读期望。同样读者也需要对译者充分信任和理解。译者通过引导读者阅读译本,促进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与批评,而读者通过阅读,能对译者做出一定的评价,促进译者继续修订完善译本,这种间性关系是在怀疑与信任中构建的。本研究试图在整合生态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解读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和主体间关系。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进行历史的、功能的和外部生态环境的描写考察,其次,从微观的层面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的互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优化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具体策略,旨在为促进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的本体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进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更多旳研究方法、框架和视角的参考。(1)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大量查阅、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概况、翻译的生态学理论,如翻译生态学定义、翻译系统理论、翻译生态环境、翻译主体观、翻译的主体间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形成从生态学视角探讨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的科学认识。(2)本研究采取一种史学描写的方法,还原不同时期中医典籍英译的译介活动。(3)本研究以归纳及演绎的方法,从微观层面总结归纳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的组成和功能,从宏观层面归纳分析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外部生态环境,然后结合归纳演绎法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进行分析。(4)本研究以归纳分析的方法,围绕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适应、主体间的结构关系、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优化等方面对优化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成果:(1)梳理了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演化历程,并概述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医典籍英译系统发展的不同特点。从整体上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历史演化是由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由边缘化向中心化发展的进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环境与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使各个主体相互之间、环境和主体之间达到协同进化、高度适应。其中在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形成阶段,中医典籍的英译以介绍性的翻译为主,译者多从西方文化医学角度来理解,其译法以归化法为主;在译语文化导向阶段,译者多出于研究兴趣或解决问题,选择的文献类型特点鲜明,以中医本草、理论奠基着作较多;在中医内涵形成阶段,译法上的改变为该阶段最鲜明的特点,异化法逐渐占领主流,拉丁化译法逐渐消失;在中医文化发展阶段,译者主体不断丰富,典籍种类不断扩展,中医文化在译文中得到体现。(2)分析总结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组成和功能,第一,认为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主要包括赞助者、原着研究者、译者、读者以及评论者;第二,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生态功能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反馈功能。(3)总结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外部生态环境,首先,对政治经济环境进行了历时性分析,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译语文化导向的阶段逐渐发展为以中医文化发展为中心的阶段;然后,对文化环境进行了分析,选择了的两大文化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一,中医典籍原着的研究;第二,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进展。(4)分析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第一,梳理了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演化历程,在形成阶段,主体间关系往往以译者为主导;在译语文化导向阶段,主体间关系由赞助者和译者主导;在中医内涵形成阶段,原着研究者参与到主体间关系的互动中;在中医文化发展阶段,主体间关系表现为各主体共同参与互动;总体而言,主体间关系呈现从译者主导型逐渐发展为各主体共同参与的特点。第二,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特性是呈共生性、交互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成长性。第三,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功能结构、资源结构和空间结构。(5)提出优化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的具体策略,第一,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积极适应有利于优化主体间关系,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中医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在与外部生态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吸纳、丰富自身系统发展;第二,通过功能、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结构关系,其中以功能结构的优化为导向,以资源结构的优化为指引,以空间结构的优化为策略;第三,通过信息传递、反馈调控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优化。结论:(1)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历史演化是由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由边缘化向中心化发展的进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环境与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使各个主体相互之间、环境和主体之间达到协同进化、高度适应。(2)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主要包括赞助者、原着研究者、译者、读者以及评论者。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生态功能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反馈功能。中医典籍的英译本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涉及复杂的跨文化因素的动态过程。它是赞助者、原着研究者、译者、读者和评论者等主体相互关联的互动系统,并受主体所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3)目前政治经济环境赋予了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更大的自主性,更有利于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典籍原着的研究以及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进展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中医文化认知和理解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是从译者主体性逐渐向各主体的共同参与的发展趋势。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特性是呈共生性、交互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成长性。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功能结构、资源结构和空间结构。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有利于优化主体间关系;通过功能、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结构关系;通过信息传递、反馈调控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优化。

何娟[9](2018)在《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文中提出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在世界各地勃然兴起,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医学思维方式等差异,中医药的理论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仍停留在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的层面。在西方国家中,中医药被公认为“补充医学”,在大多数国家中仍没有获得合法地位。自中医药西传研究的论题出现以来,学术界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但是目前该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书籍对中医药西传的研究主要处于史料收集阶段,侧重于知识的普及。一些文章只是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对中医药西传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实施性较强的传播模式。明末清初的西方医学入华,如同当代的中医药西传一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异质文化和异质医学体系在异域文化中的输入和接受问题,同样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和医学思维方式等差异。西方医学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传入中国并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定有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可寻。探寻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可以为当代我们破解中医药西传的困境提供借鉴。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学、比较研究、描述性、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切入点,再结合当代中医药西传自身的特点来探讨中医药西传的模式,并基于这一模式,进一步探讨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中医药西传的历史概况,主要梳理了中医药西传的代表人物、内容、效果等等,分析了中医药西传的历史特征以及启示,旨在以史为鉴,借鉴成功经验;接着,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当代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传播现状,分析了中医药西传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重点论述了造成目前中医药西传困境的主要原因,为研究中医药西传的模式和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提供史料支撑。论文第二部分,首先对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原因、内容、影响及意义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并根据传播学“7w”模式,深入剖析了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的接受之路,总结了其传播模式。重点阐述明末清初的西方医学是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下传入中国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传播目的,传教士采取了以中国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即传播者、传播情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分别与受众进行协调,从而减少了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阻力,提升了传播效果。接着本文对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对当今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分析,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提出了当今中医药西传的“9w”模式。论文第四部分主要根据中医药西传的“9w”模式,进一步探讨了当代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重点论述了以传播目的为基准来协调各个传播要素;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积极吸纳受众的反馈;以临床经验技能的传播来带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中医药西传策略选择等等。

蒋继彪[10](2017)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在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面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影响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相关主要内容如下:(1)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从已开展的中国际化工作、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以及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医国际化的实践,从中医教育、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科研,以及中医立法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中医发展概况;总结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的四大特点:①中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三种主要范式;②中医临床广泛开展,但以针灸临床为主;③中医科研逐步开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④中医立法缓慢推进,但前景呈乐观趋势。(2)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资源优势,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文化、行政、地理和经济距离。基于意义建构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减少或消除中医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距离、管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六个方面,对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东西方医学的文化差异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②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③中医疗效的心理信任度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④东道国的卫生制度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⑤东道国的政策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⑥中医药规范化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⑦国际中医机构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⑧中医诊疗费用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着。(4)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的问题主要涉及标准化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翻译问题、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际化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的问题则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中医的话语权问题,以及针灸的西化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5)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基于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和中医机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医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以及中医国际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中医机构则需要发挥其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科研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等,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二、西太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太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2)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理论基础
    3.1 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
    3.3 理论基础
4. 结果
    4.1 WHO在华合作中心运行现状
    4.2 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现状
    4.3 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影响因素
5. 讨论
    5.1 WHO在华合作中心运行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经验,但在管理运行方面仍存在不足
    5.2 WHO在华合作中心在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5.3 基于SWOT战略选择的WHO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互动关系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附件1 WHO在华合作中心调查问卷
附件2 WHO在华合作中心访谈提纲
附件3 实地调研合作中心列表

(3)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简介
    1.1 翻译文本内容介绍
    1.2 翻译文本语言特点介绍
    1.3 翻译选题的目的
    1.4 翻译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简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类型界定
        2.1.2 理解文本内容
        2.1.3 查找平行文本
        2.1.4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使用
    2.2 翻译计划与完成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
    3.1 关联理论
    3.2 关联翻译理论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分析
        4.1.1 中医词汇的翻译
        4.1.2 文物名称的翻译
        4.1.3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2 句子翻译分析
        4.2.1 长难句的翻译
        4.2.2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4.3 语篇翻译分析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经验收获
    5.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关联翻译理论对中医翻译的指导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三: 翻译原文与译文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外传的三个阶段
    (一) 服务于中国外交的中医外传 (1949-1985) [1]
    (二) 在中医政策指导下的中医外传 (1986-1996) [2]
    (三) 在中医药对外交流规划下的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 (1997~今) [3]
        1. 政府间交流与民间交流齐头并进
        2. 中医药国际组织有不俗表现
        3. 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学较以往更为重视
        4.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5. 中药出口市场活跃
二、中医外传的途径
    (一) 外交使团传播
    (二) 国际合作传播
    (三) 留学生传播
    (四) 其他途径传播
三、中医在海外多样化发展[1]
    (一) 韩国本土化模式
    (二) 日本实用主义模式
    (三) 欧美替代疗法模式
四、讨论
    (一) 疗效与安全是中医外传的基石
    (二) 医道医术并重是中医外传的对策
    (三) 立法、普世价值观与策略性翻译对中医外传的重要意义

(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内科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简介
    1.1 原文简介
    1.2 主要内容
    1.3 原文分析
    1.4 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项目流程
    2.2 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2.3 翻译辅助工具
        2.3.1 Trados翻译软件
        2.3.2 参考术语表
        2.3.3 平行文本的选用
        2.3.4 翻译辞典的准备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中医药术语的翻译
        3.1.1 草药术语
        3.1.1.1 不带炮制的草药
        3.1.1.2 带炮制的草药
        3.1.2 中成药术语
        3.1.2.1 功效叙述型
        3.1.2.2 形象比喻型
        3.1.2.3 经典来源型
    3.2 四字词短语的翻译
        3.2.1 主谓宾结构
        3.2.2 主谓结构
        3.2.3 动宾结构
    3.3 长难句的翻译
        3.3.1 理论阐述类长句
        3.3.2 病症描述类长句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此次翻译实践的收获
    4.2 此次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内科翻译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及摘要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6)当代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对象
    1.2 针灸文化负载词的纳入标准
    1.3 针灸文化负载词的频次
    1.4 英文翻译参考标准
2 检索结果
    2.1 包含针灸文化负载词的文献量
    2.2针灸文化负载词
    2.3 针灸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
3 讨论

(7)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医药文化英译的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1.2.1 研究理论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中医药”
        2.1.2 “中医药文化”
        2.1.3 “降噪”
    2.2 中医药文化英译史简述
        2.2.1 17—18世纪:中医英文译介的起步阶段
        2.2.2 19世纪:传教士中医英文译介的发展阶段
        2.2.3 20世纪初—文革前:中国译者开始参与译介的阶段
        2.2.4 文革—80年代末:中医译者广泛参与及中医翻译理论初探阶段
        2.2.5 90年代初—今:理论争鸣阶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英译“噪音”源及“降噪”策略研究
    3.1 传播学中的“降噪”理论
        3.1.1 传播学发展概述
        3.1.2 “噪音”概念的跨学科演化
    3.2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与“降噪”
        3.2.1 宏观“噪音”源
        3.2.2 宏观“降噪”策略
        3.2.3 微观“噪音”源
        3.2.4 微观“降噪”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帝内经·素问》9译本的英译“降噪”策略对比
    4.1 《素问》英译现状简述
        4.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4.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
    4.2 各译者翻译“降噪”策略分析
        4.2.1 伊尔扎·威斯的“以介为主,贴近读者”
        4.2.2 文树德的“保留文化元素,遍列各家观点”
        4.2.3 李照国的“译古如古,求同存异”
        4.2.4 罗希文的“简化医理,面向大众”
        4.2.5 吴氏父子的“注重医理阐释”
        4.2.6 倪懋兴的“大胆增删,为我所用”
        4.2.7 吕聪明的“尊重传统,适度阐释”
        4.2.8 朱明的“通俗阐释,精简内容”
        4.2.9 杨明山的“保留古体风格,注重结构对应”
    4.3 各译本“降噪”策略的综合对比分析
        4.3.1 增译—充分运用文本的阐释功能
        4.3.2 省译和改译—避免译文产生理解“噪音”
        4.3.3 考证—中医文本准确翻译的重要手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
        5.1.1 翻译的本质
        5.1.2 可译性问题
        5.1.3 如何译的问题—“降噪”与“视域融合”
        5.1.4 文本分析所得结论
    5.2 创新、局限与展望
        5.2.1 创新
        5.2.2 局限
        5.2.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8)生态学视角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典籍英译研究回顾
        一、宏观视角的中医典籍英译研究
        二、微观视角的中医典籍英译研究
        三、小结
    第二节 翻译的生态学理论梳理
        一、翻译的生态学定义
        二、生态学下的翻译系统理论
        三、生态学下翻译的主体理论
        四、生态学下翻译主体的外部生态环境
        五、生态学下翻译主体的内部主体间关系
第二章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演化
    第一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形成阶段
    第二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译语文化导向阶段
    第三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中医内涵形成阶段
    第四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中医文化发展阶段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组成和功能分析
    第一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组成
        一、赞助者主体
        二、原着研究者主体
        三、译者主体
        四、读者主体
        五、评论者主体
    第二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调适功能
        三、反馈功能
第四章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外部生态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治经济环境
        一、形成阶段
        二、译语文化导向阶段
        三、中医内涵形成阶段
        四、中医文化发展阶段
    第二节 文化环境
        一、术语标准化环境
        二、原着研究进展环境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生态学视角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分析
    第一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演变的研究
        一、形成阶段:译者主体性
        二、译语文化导向阶段:赞助者与译者共同操纵
        三、中医内涵形成阶段:原着研究者、赞助者与译者的参与
        四、中医文化发展阶段:各主体的共同参与
    第二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特性分析
        一、共生性
        二、交互性
        三、层次性
        四、动态性
        五、成长性
    第三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结构关系分析
        一、功能结构
        二、资源结构
        三、空间结构
    第四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互动关系分析
        一、互动关系的构成
        二、信息传递的互动关系
        三、反馈调控的互动关系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
    第一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结构关系的优化
        一、功能结构优化
        二、资源结构优化
        三、空间结构优化
    第三节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优化
        一、信息传递的优化
        二、反馈调控的优化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概述
    1 选题意义与研究角度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角度
    2 相关概念界定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中医药西传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 中医西传的历史概况
        1.1 早期的中医药西传
        1.2 明清时期的中医药西传
        1.3 近代的中医药西传
        1.4 中医药西传的特征
        1.5 中医药西传的历史启示
    2 中医药西传的现状分析
        2.1 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情况
        2.2 中医药在西方国家发展的特点
        2.3 当代中医药西传的促进因素
        2.4 当代中医药西传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及其对当代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
    1 传教士将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原因
        1.1 基督教与西方医学的密切关系
        1.2 基督教行医传教的传统
        1.3 文艺复兴后西方医学的发展
        1.4 行医传教对中国社会的适应
    2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内容
        2.1 传教士对西方医学知识的介绍
        2.2 传教士在华的医事活动
    3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影响及意义
        3.1 中医界对西方医学知识的接受
        3.2 “类同化”现象分析
        3.3 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意义
    4 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模式
        4.1 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下传入中国
        4.2 以受众为中心,以提升传播效果
    5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对当今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
        5.1 可行性分析
        5.2 差异性分析
        5.3 中医药西传模式初探
第三部分 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
    1 以传播目的为基准来协调各个传播要素
    2 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积极吸纳受众的反馈
    3 以临床经验技能的传播来带动中医药文化的西传
    4 以受众为中心的中医药西传策略选择
        4.1 以受众分析作为开展中医药西传的前提
        4.2 多传播主体协调合作逐步深化受众对中医药的认知
        4.3 营造良好传播情景,调动受众的主动性
        4.4 根据受众所需选择传播内容
        4.5 全方位整合传播媒介,拓宽受众接触面
结语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际化理论综述
    2.2.2 中医国际化的文献综述与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国家距离理论
    2.3.2 软实力理论
    2.3.3 跨文化传播理论 第三章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3.1 国内中医国际化实践
    3.1.1 已开展的中医国际化工作
    3.1.2 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3.1.3 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
    3.1.4 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
3.2 国外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
    3.2.1 中医教育
    3.2.2 中医从业人员
    3.2.3 中医立法管理
    3.2.4 中医科研
3.3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国际化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理论分析
4.1 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五大资源
    4.1.1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4.1.2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4.1.3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4.1.4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4.1.5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4.2 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四大距离
    4.2.1 文化距离
    4.2.2 行政距离
    4.2.3 经济距离
    4.2.4 地理距离
4.3 意义建构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3.1 意义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4.3.2 意义建构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3.2.1 创造性转化的涵义
    
4.3.2.2 中医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5.1.1 理论基础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1 调查问卷设计前的专家访谈
    5.2.2 调查问卷的设计指导思想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的测量量表
5.3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5.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5.3.2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5.3.3 研究变量体系的说明
5.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5.5.2 回归分析
5.6 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1 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1.1 标准化问题
    6.1.2 知识产权问题
    6.1.3 翻译问题
    6.1.4 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6.1.5 国际化人才问题
6.2 国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1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6.2.2 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
    6.2.3 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6.2.4 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升
    6.2.5 中医的话语权问题
    6.2.6 针灸的西化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7.1 基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策略
    7.1.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
    7.1.2 加强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
7.2 基于中医行业组织的中观策略
    7.2.1 夯实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
    7.2.2 建立中医国际认证中心,加强对国外中医机构的标准化管理
    7.2.3 发挥中医行业组织在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7.3 基于中医机构的微观策略
    7.3.1 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提高国外民众的心理认同
    7.3.2 以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为抓手,建设好海外中医药中心
    7.3.3 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7.3.4 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7.3.5 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提高国外民众的文化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国际化典型案例分析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西太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阿咪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J]. 朱建平. 中医药文化, 2019(03)
  • [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内科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若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当代针灸文化负载词的发展趋势分析[J]. 洪珏,刘婕,张翠红.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4)
  • [7]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D]. 许天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生态学视角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D]. 梁家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D]. 何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D].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