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费用”法在林业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效益-费用”法在林业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一、“效益—费用”法在林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霍圣录[1](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麻森[2](2020)在《平衡计分卡在KF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对新时达公立医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公立医院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在兼顾公益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强化医疗资源利用率成为公立医院急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把绩效评价作为实现医院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种工具,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使医院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由于我国公立医院使用绩效评价的时间还不长,对绩效评价的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当前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还存在与战略目标结合不紧密、考核指标选取不精准、绩效评价分工不明确、绩效评价体系无法体现公益性等问题。为建立适合公立医院战略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关于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及平衡计分卡应用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KF医院为例,通过对KF医院目前发展及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找出KF医院现阶段绩效评价存在问题,指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据KF医院战略目标和绩效评价目标,利用平衡计分卡理论选取四个维度下的一二级备选指标,并根据25位医学专家的打分筛选出得分较高较为重要的一二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25位医学专家对一二级指标两两之间重要性打分确定各个一二级指标的权重,构建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并提出了KF医院在实施绩效评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KF医院的级别、类型选取6家规模较大、设备先进、专家水平较高、群众较为满意的行业标杆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根据之前确定的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得出6家医院各个绩效评价指标的平均值,作为KF医院绩效评价的标准值,根据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对KF医院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将KF医院2019年度绩效评价指标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发现KF医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KF医院以后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本文为我国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沙晓娟[3](2020)在《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森林资源,高效、科学的经营管理森林法定性文件,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对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乌尔旗汉林业局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点。因此,本文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研究案例,对比两期森林经营方案来评价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编制情况,建立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乌尔旗汉林业局两期森林经营方案对比,发现2017年森林经营方案在内容上编制的更为丰富和完善,几乎涵盖了《纲要》中要求编制的内容,涵盖了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经营能力建设和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2006年森林经营方案中没有体现。(2)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和经营效果的评价,共有9项标准31项指标。其中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评价有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森林抚育3项标准,经营效果评价由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结构、自然灾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项标准。(3)通过对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分析计算,表明在上一经理期内,经营措施中除生长抚育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外,其余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表现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均净增率分别为0.33%和3.56%,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年净增率分别为0.46%和0.37%,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率为33.19%等;森林结构中,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明显高于其它龄组;森林火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提升。(4)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总体得分为4.2,表明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接近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针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森林经营方案调整建议,可为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评价过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季传泽[4](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文中提出在当今全球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趋于严峻的背景下,将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结合区域生态恢复和国家扶贫方略发展高效特色林产业,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根据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和喀斯特高原山区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混农林业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研究区、施秉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山地旅游研究区,以地理学、生态学、林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多目标决策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地球关键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通过生态定位观测法、调查研究法、实验法、系统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石漠化治理林业资源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尺度适用性的不足,以科学性和专一性为前提选取指标,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空间尺度的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客观性的不足,将组合评价法引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与林产业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建立相应生态效益组合评价模型,在2017-2019年对3个研究区15种林业模式30个样地的持续监测调查和课题组本底调查的基础上,甄选具有代表性的李子(Prunus salicina)、核桃(Juglans regi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刺梨(Ribes burejense)、银杏(Ginkgo biloba)和梨(Pyrus spp)8种林产业模式以及研究区6种林灌草修复模式,对其生态效益进行系统监测,利用所建评价模型对研究区不同林草修复和林产业模式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对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为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和林产业模式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按照框架结构指示—候选指标归类—指标筛选—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流程,构建了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相应空间尺度的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状态层和指标层3层体系结构,共8类评价指标的15项子指标,将5种土壤养分指标归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层生物多样性指数归为群落总体生物多样性指数,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在3个研究区通过系统监测获取相关数据,加强了指标体系专一化与系统化,为石漠化治理林业资源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客观参考。(2)根据多目标决策理论,通过多重统计学检验排除和筛选,依据权重和方法的组合思路选择了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综合指数法和功效系数法作为指标赋权法和单一评价法,基于结果的组合建立了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与林产业生态效益组合评价模型,通过组合评价法加强了生态效益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并通过多重一致性检验与兼容度检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可靠性,其兼容度显着高于单一评价方法(P<0.05),具有较高参考价值。(3)2017-2019年对研究区林业资源示范规模、植被覆盖度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综合监测表明,监测区域林灌草修复与林产业模式示范规模与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增加值为李子>枇杷>次生林>金银花>核桃>用材林>花椒,毕节撒拉溪研究区为核桃>刺梨>次生林>用材林,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为梨>银杏>次生林>用材林;3个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4%、7%和2%;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4%),而园地等得益于林产业发展而有所提升(>5%)。石漠化治理林草修复经早期人为干预后,近年以自然恢复为主,而在人类聚居区附近推广发展生态林产业为主,替代部分原有耕作模式以促进生态结构功能优化。(4)对当前3个研究区9种不同林产业模式与6种不同林灌草修复模式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组合评价结果为次生林(14)>用材林(11.5)>核桃(5.25)>金银花(4.25)>李子(4.25)>枇杷(2.25)>花椒(2),毕节撒拉溪研究区为次生林(14)>用材林(11.5)>核桃(5.25)>刺梨(3),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为用材林(13)>次生林(10.25)>银杏(7.75)>梨(7.25)。3个研究区经济林生态效益均值达到同地区次生林与用材林的72.8%,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能够一定程度上兼顾生态恢复与农户生计,但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在传统耕种区域推广林产业,有助于协调人地矛盾,从根本上维持石漠化治理长效推进。

姜兰[5](2020)在《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浪费现象日渐凸显,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造纸业作为重污染产业之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管理,而环境绩效评价便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由于当前我国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关于造纸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标准体系。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对造纸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实施监督,促使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A造纸企业作为案例,为其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应用研究。首先,本文阐述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为本文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选取造纸行业内的A造纸企业作为案例,剖析其当前环境绩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以深化研究的必要性。再次,结合A造纸企业的生产工艺特征,参考相关环境评价标准指南和平衡计分卡原理,从环境财务、内部业务流程、利益相关者、学习与创新这四个维度设计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并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以A造纸企业2016-2018年连续三年对外披露的企业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公司官网信息为依据,按照所构建的模型评价分析A造纸企业在这三年的环境绩效结果,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三点:一是充分考虑了造纸企业的生产特征,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设计评价维度,从事前、事中及事后的角度设计各维度的具体指标,为A造纸企业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模型,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三是对A造纸企业的环境绩效从2016-1018年的时间动态视角进行了纵向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从强化内部环境管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完善环境法治建设三大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段玲巧[6](2020)在《基于改进逻辑框架法和云模型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政府投资规模也持续扩大。众所周知,政府投资不仅是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还能弥补市场的失灵,在引导社会全投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伴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投资质量不高、重复建设严重和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提高投资决策水平、项目管理能力和项目效益,政府十分重视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目前,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大多数研究核心是评价机构设置和制度保障的分析与探讨,缺乏一套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以此方式对项目进行准确评价的体系。基于此,本文对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界定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定义。首先对国内外后评价的研究内容、方法等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体系的不足,并且根据以往逻辑框架法用于后评价的研究,发掘了有待完善的内容。然后结合新型热门云模型方法的应用现状以及优势,探讨了云模型评价方法运用于后评价的可能性。最后基于以上内容确立了以逻辑框架法和云模型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后评价体系。即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对逻辑框架法实施改进,建立了适用于本文的定性分析逻辑结构;运用云模型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本文的定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后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作为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的方法,最后利用案例项目对比分析改进了逻辑框架方法的优势,并最终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针对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后评价的质量和后评价工作的管理及反馈等方面给出建议。指出项目在评价时要弄清项目的逻辑关系,要求明确项目后评价的对象,应该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以及建立以人大常委为主导、人民政协为监督机构的管理体系等相关建议。

潘鹤思[7](2020)在《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 ——基于政府“规制-激励”视角》文中指出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分布集中,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黑龙江省可采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陷入森林资源“优势陷阱”和“资源诅咒”困境。虽然国家提供了大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但囿于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不足等原因,一直停留在“覆盖到”和“能补偿”的层面上,导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边际效率递减。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解决政府补偿困境、引导利益相关者参与、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因此,本文立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缺口和黑龙江省林区补偿的现实需求,基于“受益者付费”原则识别多元化补偿主体,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框架,以此为逻辑起点,探索政府补偿监管效率、揭示企业补偿参与意愿和居民补偿支付意愿是实现多元化补偿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政府规制和激励驱动视角研究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梳理,探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科学界定森林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内涵,并从生态价值理论、外部性及公共物品理论等方面构建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基于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补偿现状,评估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并归纳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探究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的合理性。其次,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机理分析。从庇古税、科斯定理和集体行动理论方面确定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利用米切尔评分法,从“影响性-积极性-紧密性”三维视角识别出森林生态效益的利益相关者,然后结合“受益者付费”原则和“权责利”差异取向原则确定补偿主体,包括政府、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归纳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分别研究引入政府“规制-激励”前、后多元补偿主体间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综上分析得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有两种补偿途径,一种是政府补偿途径,另一种是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补偿途径,其中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补偿需要政府的规制和激励才能实现。再次,基于政府补偿、受益企业补偿和城镇居民补偿层面的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这一部分本文每章节遵循“规范分析-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推出结论”的研究范式。在政府补偿研究中,论文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条件性为研究视角,分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过程中政府监管效率问题。利用演化博弈模型结合Matlab仿真技术分析政府和林场在补偿实施过程中“监管-管护”的博弈关系。研究得出政府监管积极性不足,补偿效率低下,为此提出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政府购买服务融合的激励机制设计;在受益企业补偿研究中,论文从政府规制和激励的视域出发,构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受益企业补偿参与意愿研究框架,运用Double Hurdle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推动受益企业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城镇居民补偿研究中,论文从政府激励视域出发,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二元Logistic模型探索社会信任对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激励作用。研究得出政府规制和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同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最后,基于对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机理、政府补偿、受益企业补偿和城镇居民补偿等关键问题的深入探索,同时充分参考实证分析结果,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多元化补偿实施的对策保障体系:第一,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思想认知;第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的配套支持;第三,创新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实施途径。本文旨在从多元化补偿主体的视角拓宽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筹资渠道,以期多维度、深层次地解构多元化补偿主体的内在层次逻辑及各自有效的补偿途径,同时为加快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设计、引导社会资本融入、实现共享共建的环境治理格局提供切实有价值参考。

王乙[8](2018)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据估计,当前野生动物灭绝速度比自然状态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灭绝速度由每天1种增加到每小时3种。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想要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保护野生动物。人类保护决策的主要原因是钱的问题,就是计算投入多少成本并带来多少回报,虽然决策也会受道德、美学、科学的影响,但主要依据是经济问题。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明确我国野生动物数量本底和质量本底。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就是研究测度野生动物的保护本底的理论和方法,对制定保护政策、配置保护资源、提升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是在物种稀缺濒危的背景下,人类通过保护行为能够保存、延续并产生的野生动物总体价值,包括内禀价值和利用价值。内禀价值是物种延续自身存在和特征的价值,利用价值是野生动物对人类经济、生态、社会的贡献价值。本文首先明确了相关概念,指出内禀价值就是野生动物作为种质资源维系物种特征延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稀有性、遗传资源信息、自然历史及进化信息、生产力供给能力和所处营养级等五个方面,尝试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内禀价值进行评价方法设计,拓展了保护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其次,梳理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身禀赋是影响保护价值的首要因素、生态服务价值最能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这些因素彼此关联并形成包括直接关系、中介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复杂机理关系。第三,将保护价值影响机理研究结果与评价体系结合,以自身禀赋特征作为种质资源价值评价的主要指标,提出包括5个因素15个指标的种质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对已有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基于CE方法的非消费型游憩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包括4类、14项内容的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根据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与层次,明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保护名录以外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总体评价方法。最后,根据保护级别与层次分别选取丹顶鹤、黑熊、东北林蛙3个物种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的政策建议。

雷蕾[9](2016)在《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百姓从过去“盼温饱”到如今“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国有林场在我国的地位不容小觑,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储备、生产基地,更是我国筑牢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其改革发展对于推进“五位一体”新发展目标的实现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国有林场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构建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国有林场履行社会责任,让既是“生产经营主体”又是“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员工参与社会责任评价工作,能增强员工社会责任感和对国有林场改革的理解,这对于推动作为经济和生态耦合体的我国国有林场转型、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以员工对国有林场社会责任的认知评价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责任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结合行业的特殊性,分析我国国有林场社会责任应当涵盖的内容;从微观层面出发,以员工认知为切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针对于我国国有林场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该体系设计避免使用“容易注水”的财务指标,旨在通过员工更客观地衡量我国国有林场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为研究员工对国有林场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并掌握员工对林场履行社会责任评价的第一手资料,据以验证所构建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本文重点选择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汉中市镇巴县、略阳县、佛坪县等地34家国有林场进行实地调研,对林场不同部门的员工开展实地调查,并通过网络和电话方式对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贵州省、河南省和西藏自治区38家国有林场进行调研。共计进行了932名国有林场员工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90份。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员工对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认知情况良好,对林场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比较高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尤其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知。(2)在人口统计特征中,仅学历层次、婚姻状况与员工对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认知存在显着关系,其中,认知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已婚员工对国有林场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未婚人员;在不同职务员工中,层次最高的高层管理者的整体认知水平却是最低的。(3)基于员工认知视角,72家国有林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良好,对各利益相关者履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政府、员工、生态环境、社区、投资者、消费者、商业伙伴责任。(4)在72家林场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利用生态功能区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发展森林游憩、旅游等产业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最佳。因此,本文从建立长效考评机制,强化管理者责任意识;建立责任报告披露机制,提高员工责任认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舆论媒介作用,广泛树立社会责任观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李园园[10](2014)在《环境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高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和福祉的同时,也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风险社会。在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之中,环境风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中心议题。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核威胁……这些都给人类不善待大自然的行为以严重的警告。但人类的困境在于,我们还是不得不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维持生存和社会发展。这样,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对环境风险进行恰当的规制,成为风险社会中环境法的新使命。由于环境风险不可预知、无法确定以及可能带来全球性的严重损害后果,它已经和传统环境问题有了本质区别。这就要求着眼于环境风险规制的环境法进行宏观上的理念更新与微观上的制度重构。宏观上主要是预防性思维和责任意识,微观上则包括环境风险认知、审查、事先防范和事后处遇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虑及环境风险的全球性影响,规制环境风险需要世界的眼光,但对于中国的环境法学研究而言,它仍要以中国问题作为落脚点。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压缩”特点,中国的环境风险表现得尤为严重。除了传统工业污染问题的累积外,还因为政府行为的偏差和制度上的不完善仍然在向更危险的方向前进。树立风险意识、完善制度构造成为中国环境风险规制的紧迫问题。环境风险作为一种自然性的事实或可能性,首先需要被加以认知才能进入法律规制的范围。这需要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价制度。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环境风险将被加以认知,然后通过成本——收益等方法的审查,权衡了风险带来的危害与收益,对环境风险进行初步管理才成为可能。这构成了法律对环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于我国而言,将政府行为纳入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是极为必要的。对环境风险的法律约束是在允许某些含有环境风险的活动开展后的进一步规制。约束包括事先防范和事后处遇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通过信息公开、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制度对风险防范原则进行实践;后者则是对环境风险的危害结果出现后进行恰当的损失分配,通过事后的利益调配达到防范的目的。法律责任的重构是环境风险规制法律制度运行的重要保障。面对风险社会中“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传统的部门法责任形态、内容和追究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风险规制的要求,需要进行突破。在环境风险背景下,政府的第一性责任和第二性责任内容都有所变化。前者主要指政府需要改善自身的风险决策模式,后者主要是第二性责任的加强。企业则应承担生产者延伸责任。对于最广大的普通公民,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日常生活、消费行为和环境风险的联系,在全民责任时代践行有利于降低环境风险的生活方式。

二、“效益—费用”法在林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效益—费用”法在林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3.2.3 “5E”理论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3.2.5 程序理论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4.1.1 管理政策
        4.1.2 管理体制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4.2.1 销售情况
        4.2.2 筹集情况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4.3.1 分配政策
        4.3.2 中央分配
        4.3.3 地方分配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4.4.1 中央集中使用
        4.4.2 体育总局使用
        4.4.3 地方部门使用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5.3.1 目标的含义
        5.3.2 目标的重要性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5.7.1 评价标准分类
        5.7.2 评价等级划分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5.8.2 德尔菲法
        5.8.3 文本分析法
        5.8.4 系统综述法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5.8.6 机器学习法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5.10 本章小结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6.1.1 文本的纳入
        6.1.2 文本分析步骤
        6.1.3 结果分析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6.2.1 调查问卷形成
        6.2.2 专家团队选择
        6.2.3 专家咨询结果
        6.2.4 专家意见汇总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6.3.1 调查问卷修改
        6.3.2 专家咨询结果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6.4 指标权重确认
    6.5 本章小结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8.2 实证数据概览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论文主要结论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9.2 对策与建议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10.1 创新之处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10.2 研究的局限性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2)平衡计分卡在KF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医院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1.2.2 平衡计分卡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公立医院
        2.1.2 绩效评价
    2.2 相关理论
        2.2.1 平衡计分卡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KF医院绩效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KF医院及绩效评价现状
        3.1.1 KF医院基本情况
        3.1.2 KF医院绩效评价现状
    3.2 KF医院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2.1 与医院未来发展方向存在差距
        3.2.2 绩效考核与岗位内容不符
        3.2.3 绩效评价分工不够明确
        3.2.4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难以体现
    3.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F医院绩效评价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3.3.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F医院绩效评价的必然性
        3.3.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F医院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KF医院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及体系构建
    4.1 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4.1.1 KF医院未来发展方向
        4.1.2 KF医院绩效评价目标
        4.1.3 绩效评价原则
        4.1.4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4.2 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4.2.1 维度的构建
        4.2.2 维度的设置
        4.2.3 指标选取的方法
        4.2.4 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4.3 指标权重的设置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各个维度权重的确定
        4.3.3 一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4.4.1 选取目标单位
        4.4.2 绩效评价
    4.5 KF医院绩效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4.5.1 明确战略目标
        4.5.2 多部门分工合作
        4.5.3 职工广泛参与
        4.5.4 注重绩效反馈
        4.5.5 完善绩效体系
5 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运用
    5.1 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
        5.1.1 确定标准值的方法
        5.1.2 确定标准值
    5.2 KF医院绩效评价
        5.2.1 绩效评价
        5.2.2 存在的问题
    5.3 意见建议
        5.3.1 减轻患者负担
        5.3.2 提高患者满意度
        5.3.3 优化内部流程
        5.3.4 强化人才培养
6 总结及未来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平衡计分法的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 B 基于平衡计分法的KF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一、二级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致谢

(3)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经营方案发展、概念研究进展
        1.3.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进展
        1.3.3 森林经营方案检查与评定研究进展
        1.3.4 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与修订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比较研究法
        2.2.2 文献阅读法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2.2.4 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CDA)
        2.2.5 层次分析法(AHP)
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评价
    3.1 森林资源及经营评价
        3.1.1 森林资源分析
        3.1.2 两期方案相关内容对比
    3.2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3.3 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3.1 森林区划
        3.3.2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3.4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3.5 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
    3.6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7 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
    3.8 经营能力建设
    3.9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3.10 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
4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4.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标准与指标确定
        4.3.2 经营措施评价
        4.3.3 经营效果评价
5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5.1 标准与指标权重确定
    5.2 各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5.2.1 经营措施各指标分析
        5.2.2 经营效果各指标分析
    5.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5.4 方案调整及实施建议
        5.4.1 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5.4.2 统筹编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差异化,促进方案优化升级
        5.4.3 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监督与检查
        5.4.4 强化更新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5.4.5 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
        5.4.6 着重调整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
        5.4.7 适当增加阔叶树种比例,维持树种结构平衡
        5.4.8 增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
        6.1.2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6.1.4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6.2 主要结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附录 B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生态效益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林灌草修复与林产业生态效益
    (二)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与林产业生态效益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试验方案与材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三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一)多层级评价框架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构建目标与原则
        2 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二)评价指标选取
        1 指标选取来源
        2 指标选取方法
    (三)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1 指标体系
        2 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四 效益组合评价模型
    (一)组合评价法
        1 单一评价方法
        2 组合法
    (二)组合评价模型构建
        1 赋权法选取
        2 单一评价法选取
        3 组合评价流程
五 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一)评价数据
        1 示范规模
        2 植被覆盖度
        3 水源涵养
        4 保育土壤
        5 固碳释氧
        6 生物多样性
        7 主要指标数据汇总
    (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 基于层次分析法
        2 基于变异系数法
    (三)生态效益单一评价
        1 综合指数法
        2 功效系数法
        3 单一评价结果
    (四)生态效益组合评价
        1 组合评价结果
        2 组合评价检验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5)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绩效
        2.1.2 环境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经济外部性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现状
    3.1 案例背景介绍
        3.1.1 公司简介
        3.1.2 生产工艺流程
    3.2 评价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3.2.1 环境绩效评价现状
        3.2.2 问题分析
4 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1 科学系统性原则
        4.1.2 行业针对性原则
        4.1.3 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
        4.1.4 财务与非财务结合原则
    4.2 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4.2.1 相关环境评价标准指南
        4.2.2 平衡计分卡
    4.3 指标体系设计
        4.3.1 环境财务维度
        4.3.2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4.3.3 利益相关者维度
        4.3.4 学习与创新维度
    4.4 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2 确立层次结构
        4.4.3 构建判断矩阵
        4.4.4 一致性检验
    4.5 指标权重设定
5 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1 A造纸企业指标数据标准化
        5.1.1 定量指标数据标准化
        5.1.2 定性指标数据标准化
    5.2 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2.1 环境财务维度评价结果分析
        5.2.2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结果分析
        5.2.3 利益相关者维度评价结果分析
        5.2.4 学习与创新维度评价结果分析
        5.2.5 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强化内部环境管理
        6.2.2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6.2.3 完善环境法治建设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定性指标评价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6)基于改进逻辑框架法和云模型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府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1.1.2 国家重视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
        1.1.3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1.2 研究综述
        1.2.1 项目后评价的研究
        1.2.2 逻辑框架法的研究
        1.2.3 云模型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概述
    2.1 政府投资项目的相关概述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
        2.1.2 政府投资项目的分类
        2.1.3 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
    2.2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相关概述
        2.2.1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2.2.2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2.2.3 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价、中评价的区别
    2.3 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相关概述
        2.3.1 评级方法和模型的选择
        2.3.2 逻辑框架法和云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3章 基于改进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资项目评价
    3.1 逻辑框架法的改进
        3.1.1 逻辑框架法存在的问题
        3.1.2 针对不足实施的改进
        3.1.3 预计的主要效果
    3.2 改进逻辑框架法在案例项目中的应用
        3.2.1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项目概况
        3.2.2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项目逻辑框架的建立
        3.2.3 基于改进逻辑框架的项目评价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政府投资项目综合评价
    4.1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云模型评价步骤
    4.2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4.2.1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综合后评价云模型的构建
        4.3.1 确定定性评语集的标准云
        4.3.2 确定指标云和综合云
    4.4 综合评价云模型在案例项目中的应用
        4.4.1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项目指标云和综合云的确定
        4.4.2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项目后评价结论及建议
第5章 建议与展望
    5.1 对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相关建议
        5.1.1 明确后评价对象的选择
        5.1.2 加强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5.1.3 完善后评价组织机构的设置
        5.1.4 落实后评价报告的反馈
    5.2 结论与展望
        5.2.1 主要结论
        5.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一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优化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附录三 生成云图matlab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 ——基于政府“规制-激励”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畴界定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生态补偿内涵与类型
        2.2.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概念
        2.2.3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概念
    2.3 理论基础
        2.3.1 生态价值理论
        2.3.2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2.3.3 演化博弈理论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5 计划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及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3.1.1 黑龙江省自然条件概况
        3.1.2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概况
        3.1.3 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3.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估
        3.2.1 评估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核算
    3.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
        3.3.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发展历程
        3.3.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概况
        3.3.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监督管理概况
    3.4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3.4.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法规不健全
        3.4.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体单一及多元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3.4.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3.4.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总量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机理分析
    4.1 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4.1.1 庇古税视角的政府主体
        4.1.2 科斯定理视角的市场主体
        4.1.3 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社会主体
    4.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主体识别
        4.2.1 森林生态效益利益相关者分析
        4.2.2 森林生态效益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分类
        4.2.3 多元化补偿主体识别及利益取向分析
    4.3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耦合模式及逻辑框架
        4.3.1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分阶段实施特征分析
        4.3.2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耦合模式
        4.3.3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逻辑框架
    4.4 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自愿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博弈分析
        4.4.1 应用演化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4.4.2 演化博弈情景设定
        4.4.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演化稳定策略及均衡点分析
    4.5 引入“规制-激励”机制的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博弈分析
        4.5.1 演化博弈情景设定
        4.5.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4.5.3 关联主体演化策略讨论及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政府补偿途径下的监管博弈分析与激励机制设计
    5.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条件性的理论分析
    5.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监管博弈模型构建
        5.2.1 问题描述与情景假设
        5.2.2 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5.3 基于非对称视角的监管博弈分析
        5.3.1 林场管护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3.2 政府监管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3.3 政府-林场系统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4 政府-林场稳定策略讨论及数值仿真
        5.4.1 不同演化情形分析结果
        5.4.2 监管博弈仿真分析结果讨论及结论
    5.5 改善政府主体监管效率的激励机制设计
        5.5.1 提高政府主体监管效率的视角—政府购买服务
        5.5.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政府购买服务有效融合的机制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规制-激励”视角的受益企业补偿参与意愿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假设
        6.1.1 理论分析与框架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与数据
        6.2.1 问卷设计
        6.2.2 调查实施
        6.2.3 样本特征
    6.3 受益企业补偿参与意愿实证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激励”视角的城镇居民补偿支付意愿分析
    7.1 研究视角与理论分析
        7.1.1 研究视角与理论假设
        7.1.2 条件价值评估法与原理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
        7.2.1 问卷设计
        7.2.2 数据来源与调研方法
        7.2.3 样本特征
        7.2.4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7.3 城镇居民补偿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7.3.1 公共信任与支付意愿
        7.3.2 人际信任与支付意愿
        7.3.3 控制变量与支付意愿
    7.4 城镇居民补偿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
        7.4.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支付水平
        7.4.2 模型选择
        7.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保障实施的对策建议
    8.1 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思想认知
        8.1.1 助推受益企业形成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观
        8.1.2 强化城镇居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认知
    8.2 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的配套支持
        8.2.1 构建可操作性的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政策框架
        8.2.2 搭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8.3 创新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实施途径
        8.3.1 提高政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效率
        8.3.2 创新受益企业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融资渠道
        8.3.3 培育城镇居民社会信任体系
    8.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相关数据
附录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利益相关者调查问卷
附录3 黑龙江省受益企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参与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4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支付意愿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8)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野生动物
        2.1.2 保护价值
        2.1.3 价值评价
    2.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特征
        2.2.1 复杂特殊性
        2.2.2 综合影响性
        2.2.3 动态变化性
        2.2.4 保护约束性
        2.2.5 种间差异性
    2.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理论
        2.3.1 劳动价值论
        2.3.2 效用价值论
        2.3.3 环境价值论
        2.3.4 能值理论
        2.3.5 认知心理学理论
        2.3.6 野生动物可持续经营理论
        2.3.7 保护经济学理论
    2.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2.4.1 直接市场法
        2.4.2 间接市场法
        2.4.3 虚拟市场法
        2.4.4 路径分析法
        2.4.5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3.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3.1.1 影响因素结构
        3.1.2 影响因素内容
    3.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机理
        3.2.1 影响因素的直接关系
        3.2.2 影响因素的中介关系
        3.2.3 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3.3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及变量预设
        3.3.1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
        3.3.2 观测变量预设
    3.4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研究
        3.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3.4.2 数据分析及检验
    3.5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结果分析
        3.5.1 假设验证结果分析
        3.5.2 模型路径拟合分析
        3.5.3 观测变量差异分析
    3.6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实证研究解释
    3.7 本章小结
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4.1 保护级别对评价体系的约束
    4.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构成分类体系构建
        4.2.1 种质资源价值构成分析
        4.2.2 经济价值构成分析
        4.2.3 生态价值构成分析
        4.2.4 社会价值构成分析
    4.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体系设计
        4.3.1 种质资源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2 经济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3 生态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4 社会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5 预期收益折现方法设计
    4.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指标设定及内涵阐释
        4.4.1 种质资源价值指标设定
        4.4.2 活体价值指标设定
        4.4.3 一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4 多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5 消费型游憩价值指标设定
        4.4.6 非消费型游憩价值(CE方法)指标设定
        4.4.7 能量供给价值指标设定
        4.4.8 有害物种控制价值指标设定
        4.4.9 植物授粉及种子传播价值指标设定
        4.4.10 科学研究价值指标设定
        4.4.11 社会生产力价值指标设定
        4.4.12 文化、美学及遗产价值指标设定
    4.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总体评价方法
        4.5.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2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3 国家保护名录外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6 本章小结
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的原因、物种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5.1.1 案例研究的原因
        5.1.2 案例物种选取的标准
        5.1.3 参照物种选取的标准
        5.1.4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构成的确定依据
        5.1.5 数据来源
    5.2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2.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2.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2.3 丹顶鹤保护价值评价
    5.3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熊(Ursus thibetanus)保护价值评价
        5.3.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3.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3.3 黑熊保护价值评价
    5.4 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4.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4.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4.3 东北林蛙保护价值评价
    5.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的比较分析及解释
        5.5.1 影响因素对案例物种价值评价结果影响分析
        5.5.2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评价结果的比较及解释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
        6.1.1 重点保护高度濒危野生动物
        6.1.2 加强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
        6.1.3 加强历史孓遗野生动物保护
    6.2 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
        6.2.1 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产业
        6.2.2 发展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产业
        6.2.3 探索野生动物新型保护经营模式
    6.3 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
        6.3.1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6.3.2 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
    6.4 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
        6.4.1 开展野生动物科普教育
        6.4.2 推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社会责任概念发展及演变
        1.3.2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有林场
        2.1.2 国有林场社会责任
        2.1.3 员工对于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认知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三重底线理论
    2.3 员工认知行为的理论基础
        2.3.1 认知心理学
        2.3.2 认知行为理论
        2.3.3 理性行为理论
        2.3.4 社会认知理论
第三章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理论框架
    3.1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内涵与特征
        3.1.1 国有林场社会责任
        3.1.2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内涵
    3.2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的意义
    3.3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可行性与内容
    3.4 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维度
第四章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2 基于员工认知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4.2.1 指标设立原则
        4.2.2 指标选取依据
        4.2.3 指标体系确立
    4.3 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4.3.1 构建方法
        4.3.2 构建步骤
        4.3.3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第五章 基于员工认知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实证分析
    5.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5.1.1 调研林场管理经营情况
        5.1.2 调研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情况
        5.1.3 调研林场存在的问题
    5.2 问卷设计与检验
        5.2.1 问卷内容
        5.2.2 问卷检验
    5.3 员工对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认知的描述性分析
        5.3.1 样本构成
        5.3.2 员工对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认知的描述性分析
    5.4 基于员工认知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应用
        5.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4.2 评价体系运用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环境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引人瞩目的环境风险事件
        (一)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二)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
        (三) 2013年印尼烧荒导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严重空气污染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环境风险与环境法
    一、环境风险的特征
    二、风险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一) 风险及风险社会
        (二) 风险社会下的环境问题
    三、风险社会下环境法的相应发展
        (一) 宏观层面
        (二) 微观层面
第二章 中国环境风险现状分析
    一、环境风险的中国表现
        (一) 中国环境风险的表现
        (二) 中国环境风险的特点简析
    二、环境风险成因的一般性分析
        (一) 生产、生活方式的剧变
        (二)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足
        (三) 环境信息的匮乏与失真
    三、中国环境风险产生的深层背景
        (一) 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落后的生产工艺
        (二) 政府行为的偏差
        (三) 法律规制的欠缺
第三章 环境风险的法律认知与审查
    一、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一) 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界定
        (二) 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分
        (三) 环境风险评价的规制作用
    二、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建构
        (一) 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 环境风险评价的主体及职责
        (三) 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与程序
    三、环境风险的审查与管理
        (一) 对评价过程的审查
        (二) 对环境风险本身的审查与管理
第四章 环境风险的法律约束
    一、环境风险法律约束理论
        (一) 环境风险防范与法律约束
        (二) 环境风险法律约束的理论范式
    二、环境风险的事先防范
        (一) 环境风险防范原则
        (二) 环境风险防范的法律要素
        (三) 环境风险防范的中国问题及破解之道
    三、环境风险的事后处遇
        (一) 生态补偿在环境风险处遇中的意义
        (二) 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实践
        (三) 生态补偿制度模式的优先选择
第五章 环境风险法律责任制度构建与运行保障
    一、环境风险责任主体
        (一) 政府责任
        (二) 社会责任
    二、现有环境风险责任的制度缺失与困境
        (一) 现有环境风险责任的制度缺失
        (二) 现实环境风险责任的困境
    三、环境风险责任体系重构
        (一) 政府责任重构
        (二) 社会责任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效益—费用”法在林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平衡计分卡在KF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麻森. 河南大学, 2020(06)
  • [3]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D]. 沙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生态效益监测评价[D]. 季传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5]A造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D]. 姜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改进逻辑框架法和云模型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D]. 段玲巧. 深圳大学, 2020(10)
  • [7]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 ——基于政府“规制-激励”视角[D]. 潘鹤思.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D]. 王乙.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1)
  • [9]基于员工认知视角的国有林场社会责任评价研究[D]. 雷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10]环境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D]. 李园园.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效益-费用”法在林业公益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