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04井数字水位观测与模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新04井数字水位观测与模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一、新04号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颜龙,郭春生,斯琴,关冬晓,王斌[1](2021)在《基于数据跟踪的新疆地下流体观测环境干扰特征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新疆区域2015~2019年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梳理5种自然环境干扰和3种场地环境干扰因素。分析各类干扰因素的成因和干扰曲线的变化特征,列举部分典型干扰事件,提出有效减少或避免环境干扰的措施与方法。最后,建议尽快建立包括观测环境、观测条件和人为干扰等组成的新疆地区地球物理观测干扰数据库。

董亚楠[2](2020)在《济南泉域岩溶含水介质空隙结构的水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岩溶含水介质是一种包含了孔隙、裂隙、岩溶管道、小溶洞等多种空隙结构的复杂含水层体系,区域岩溶发育程度的不同使得含水介质的空隙结构具有高度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以及分布不均一性,严重影响了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与规律,因此,研究含水介质空隙结构的水力性质对更好地掌握岩溶地区地下水运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以济南泉域为研究对象,集中排泄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对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室内物理实验、仿真模拟、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地下水动态分层监测、示踪试验、水位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孔介质渗流模拟和CFP双重介质耦合模拟等方法,对济南泉域含水介质空隙结构的水力性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分析了裂隙结构的水力性质,确定了济南泉域集中排泄区的单一岩溶管道结构的位置,进行了双重介质耦合模型对泉水位动态的模拟,并分析研究了空隙结构水力性质对泉水的影响,为更精准地预警泉水位动态变化,及时制定保护岩溶大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济南泉域内的北庵庄组和三山子组灰岩为例,采用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技术定量地研究了本次实验岩心的空隙结构,并对试样岩心进行室内渗流实验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裂隙流和孔隙流运动规律都不符合达西定律的线性规律。(2)分析了室内裂隙流实验数据与典型非线性水力性质公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误差分析角度以及实际的物理意义角度,达西-韦斯巴赫公式都比较适用于表达注重裂隙结构对岩心水流运动作用时的水力性质。同时,形成了改进后的达西-韦斯巴赫公式,使理论计算流量与实验数据的拟合精度大大提高。(3)根据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质概况以及地下水流场进行了示踪试验,记录示踪试验过程中监测点的示踪剂浓度监测数据,观察位于泉位置的示踪剂浓度变化曲线图中的波峰数量可以确定研究区域中的岩溶管道数量。该方法在济南泉群排泄区应用验证表明济南泉群上游存在着单一岩溶管道。(4)将落入示踪试验范围内的观测孔水位观测数据与泉水位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求得相关性系数,并且对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监测孔进行地下水水质分层实时监测,以及结合钻孔资料中岩溶发育的位置进行综合考虑可以确定岩溶管道的平面延伸位置以及垂向分布位置。该方法在济南泉群排泄区应用验证表明,济南泉群上游S1孔标高15.93m处—S4孔标高-25.71m处—S10孔标高-37.34m处—趵突泉标高-39.84m处存在单一的岩溶管道。(5)建立济南泉域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完成了多孔介质渗流模拟的识别与验证阶段,水位的拟合结果均达到了精度要求,且济南趵突泉的计算水位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为6.632。在多孔介质渗流模拟的基础上,通过MODFLOW-CFP程序进行了渗流—管道流的耦合模拟,其趵突泉的计算水位值与实测值误差平方和为3.065,双重介质耦合模型能够更加精准地模拟济南泉水位的动态变化过程。(6)对裂隙结构的曲折度、直径以及粗糙度对流量或泉水位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泉水位模拟值的上升幅度与管道曲折度的增加幅度之间具有线性正比关系,泉水位模拟值上升幅度与直径的增加幅度成幂函数关系,管道内流量在紊流状态下随着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趋势服从对数函数规律。

孙小龙,刘耀炜,付虹,晏锐[3](2020)在《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进展回顾》文中指出回顾了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从业务体系构建、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基础理论研究和震例回顾总结等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成果与认识,并分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最后基于当前地震地下流体的科学技术积累和环境条件,提出了今后地下流体分析预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在"大应急体系"新要求和"防灾减灾救灾"改革新形势下谋求学科自身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宋洋[4](2017)在《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以华北地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地下流体监测台网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的效果与能力十分显着。然而,井网的建设与运行中也暴露了监测井监管部门层级复杂,监测井结构与质量参差不齐,观测仪器采样率低、数据缺失率高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地下流体在地震监测预报中作用的充分施展。如何选择监测井的点位,如何确定地震引起的监测井水位变化的影响要素,如何对监测井效能进行评估,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当前的形式下,地下流体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孔弹性理论与应变模型,以完整的典型构造单元的监测井为研究对象,依托井水位同震响应研究成果,首次尝试采用改进的FCE-AHP方法开展监测井效能定量化评价体系研究。可用于对现有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的筛选与评估,也可为在建及计划建设的地下流体监测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同类块体构造单元的相似现象分析也具有借鉴作用。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监测井效能评价方法研究。通过对专家评价法、多目标决策方法(MODM)等7种现阶段主要的综合评价方法的评析与研究,认为改进的FCE-AHP法是最符合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特点的评价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计算组合权重,并引入隶属度函数确定模糊关系矩阵,从指标赋权和综合评价隶属度计算两方面对传统法进行了修正,有效地避免了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2)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强调以井-含水层系统为评价主体,分析了同震与前兆对井-含水层系统的作用过程,根据监测井效能评价的基本原则及评价依据,确立了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的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从观测背景、观测仪器与配套设施以及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监测井效能的影响因子及其评价参考值,共计29项。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筛选,选取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可量化指标20项。最终确立了多目标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的步骤,并给出了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筛选的流程。(3)典型构造单元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研究。以华北地块区为典型区进行实例研究,选取地块区161口地下流体监测井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远场大震为触发条件,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探讨华北地块区域大尺度面状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继而探讨不同规模断裂带附近井的响应规律。由于采用分钟值序列数据,该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华北地块区同震水位变化影响要素分析。利用SPSS中的回归分析法确定井水位变化与震中距、震级的关系,采用Matlab对井水位变化进行频谱分析,揭示监测井水位同震响应频段,同时利用Baytap-G程序提取潮汐因子、振幅比与相位差,进而分析地震引起的井-含水层渗透性变化规律,并对地块区不同部位进行响应敏感度空间分析。影响要素分析结果充分体现了同震水位变化的复杂性,利用单一个指标无法真正揭示监测井对应力应变的响应能力。以上研究成果,也为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5)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研究。结合监测井背景资料缺失情况,计算各指标权重,将同震响应率、同震响应幅度、潮汐因子、距活动断裂带的距离、距干扰源的距离、观测井深度、井径及含水层渗透系数8个最能体现监测井效能的参数,作为典型区监测井效能的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改进的FCE-AHP法对具有同震响应的74口“十五”观测井进行评价与等级评定。总体来看,华北地块区地震地下流体水位监测井整体效能偏低,优秀井数量偏少,良好、中等井比重较大。因此,以地震监测预报为目标的地下流体监测井网优化与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监测井效能评价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的评价过程中存在背景资料缺失、指标参数计算干扰因素多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王静,王利兵,宋昭,解真,罗娜,赵志远,李细顺[5](2016)在《辛集冀21井数字化水位观测内在质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辛集冀21井模拟、数字化水位观测精度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位资料观测精度高、仪器运行稳定。文章分析并总结了影响数字化水位观测精度的因素,为今后观测资料分析及异常判定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提高水位观测内在质量奠定基础。

张昱,常青,冯博,王英达,张建强,周世虎[6](2013)在《甘肃地区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初步分析》文中提出对甘肃地区的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多数井点的资料比较连续可靠,多数测点记录到特大地震的同震效应;潮汐理论用于模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仍然可以在数字化观测资料中应用。

王燕,杨兴悦,陈雪梅,周建强,丁宏,次卓嘎[7](2013)在《甘肃模拟水位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映震效能评估》文中提出利用从属函数、变差率和趋势速率方法提取甘肃模拟水位观测资料的地震前兆异常。结果表明:(1)1987年1月至2011年9月,4项水位资料共出现31次从属函数异常、29次变差率异常和23次趋势速率异常。其中,22次从属函数异常、21次变差率异常和14次趋势速率异常很好地对应了甘肃及邻区MS5.0以上地震。通过分析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提出中强地震时间预测的指标与方法,得出甘肃模拟水位从属函数计算的经验常数以及变差率和趋势速率的异常阈值;(2)用从属函数、变差率和趋势速率方法定量提取异常结果较为理想,通过对异常识别方法的效能评价,得到的R值均大于R0值,表明该方法信度至少为97.5%,说明3种方法具有实效性。

杨竹转[8](2011)在《地震波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运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地震是地球活动的突发常发事件。地震与地下水动态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努力研究的内容,地震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效应是当前大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以这一命题为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试图揭示地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和产生机理,这对于厘清地震与地下水动态的关系、研究地壳活动规律、减轻次生灾害、跟踪后续地震、追溯地震前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中国的地下水位水温观测台网,经过七、八十年代的起步建设,“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观测井点数量分别达到了约420个和277个,尤其是数字化的观测仪器,采样率达到了分钟值,快速、连续和方便,为深入研究井水位水温同震效应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本论文在对地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研究现状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为定性分析,缺乏进一步的定量研究;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相互关系未见有系统研究;对水温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对水位水温同震变化机理的认识尚不深入和统一等。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本论文首先选择代表性井点,对其多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细致分析,研究一井多震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规律;然后依照一定的原则对全国前兆台网数据库的观测井点进行筛选,系统收集被选井点水位水温对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响应,研究一震多井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和同井水位水温变化的组合类型;并挑选出以汶川震中为中心1000 km范围内的井点,收集其在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 8.5前后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汶川近震和苏门答腊远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以北京塔院井为实验场地,对水位和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变化进行对比观测,探讨了水温动态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机理。论文的主要工作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水位同震变化的研究水位同震变化可分为振荡和阶变(包括上升和下降),水位振荡是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性响应,前人已有较多的研究,这里主要关注阶变型同震变化。本论文首先选择云南思茅大寨井和新疆乌鲁木齐新04井两口代表性井孔对水位同震阶变上升和下降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然后系统收集了井水位在2008年汶川Ms 8.0级和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 8.5前后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的异同。对一井多震的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的方向不因地震的不同而改变,无论地震的方位、距离、大小和震源机制如何,上升的总是上升,下降的总是下降。水位同震变化幅度主要受震级和井震距控制,三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思茅井水位的同震变化总是上升,上升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同时也受季节性降雨或者区域构造环境和局部应力状态变化的影响,地震波跨过红河断裂时会使井水位同震变化幅度偏离总体统计关系;分析认为渗透系数减小可能是水位同震上升的主要原因。新04井水位的同震变化总是下降,下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同时也受本地应力状态的影响,在新04井周围发生的3个5级左右地震前后,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显着降低,可能是孔隙缩小、断层闭锁,水流受阻所致。新04井井孔穿过了断层破碎带,当受强震s波或面波能量的激发时,断层发生张合作用或蠕动,井水外泄可能是井水位同震下降变化的原因。2008年汶川地震是地下水位水温观测网在“九五”、“十五”项目建设完成后国内发生的最为显着的地震,因此在一震多井分析时,选择以汶川地震为例。首先对前兆台网库中的井点进行了筛选。为兼顾下文对水温同震响应和同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组合类型的分析,选择观测井点时遵循以下原则:①井点要同时具有水位水温两个观测项,且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前后仪器都正常工作;②汶川地震至少引起了水位水温中一个测项的同震变化;③水位水温具有相对稳定的动态背景。依照以上原则对前兆数据库有记录的井点进行了筛选,选出了96口井,并对其水位同震变化进行了分类统计。分类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在以上的96口井中,挑选出以汶川震中为中心1000 km范围内的32个井点,收集其对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 8.5级的响应,对比分析汶川近震和苏门答腊远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对比结果显示,印尼远震引起水位同震上升或下降阶变的6口井,在汶川近震时其阶变方向仍然不变;在印尼远震引起水位振荡的18口井中,在汶川近震时除4口仍然振荡外,其余14口都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同震阶变;在印尼远震无变化的8口井点中,在汶川地震时除1口无变化外,其余7口都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同震阶变。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于远震还是近震来说,水位同震上升的比例都远大于同震下降变化的比例;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大大增加,振荡和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水位同震升降的方向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更多地受控于本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地震波能量的变化不能改变水位同震变化的方向,当地震波能量足够大时,会使一些原来仅产生振荡或无同震响应的井孔的水位发生阶变。(2)水温同震变化的研究水温同震效应有上升和下降变化,但没有观测到振荡现象。水温同震变化与水位变化关系密切,对一井多震的研究结果表明,水位同震变化是水温同震变化的必要条件,有水温同震变化的震例都存在水位同震变化,而发生水位同震变化的震例则不一定有水温同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主要存在4种组合,它们分别是:水位上升水温上升型、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型、水位下降水温下降型、水位振荡水温下降型。本论文首先选择云南思茅井、新疆新04井、北京左家庄井和塔院井作为上述4种组合的代表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系统收集了从全国地下流体观测网中筛选出的96口井对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水温响应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在以汶川震中为中心1000 km范围内挑选出32个井点,收集其在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8.5前后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水位上升水温上升型:以云南思茅井为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类型都为上升,变化起始时间上几乎同步,水位同震上升幅度为几十个cm的量级,最小12 cm,最大60.6 cm;水温同震上升幅度则为几十至上百10-4℃,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几个℃/100m,量级与正常地温梯度3℃/100m基本相同。观测系统安装时的测量结果显示,水温探头附近为随深度增加的正梯度区,思茅井长时间水位水温动态对比也显示两者同向变化,结合水位水温变化幅度的比值与地温梯度量级相当的特点,分析认为水位同震上升是水温同震上升的直接原因。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型:以新疆新04井为例,水位同震变化为下降-恢复型,而水温同震变化主要表现为稳定-上升-恢复。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下降幅度最大58 mm,当水位同震阶变大于10 mm时,水温记录到同震变化,对应的水温上升幅度为几十个10-4℃,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达到~10℃/100m,远大于测量到的井孔地温梯度~3℃/100m。而且水温同震上升的起始时间不是与水位开始下降的时间同步,而是与水位下降后开始恢复的时间基本相当。分析认为,新04井孔水温探头下方可能存在热的含水层,它与断层的共同作用,控制着井水位、水温的变化。当地震波激发井水沿断层外泄时,水位下降引起的水温降低与含水层补给热水产生的水温升高中和平衡,温度不发生明显变化(稳定);地震波过后井水沿断层外泄减少,而含水层中的热水继续流向井内,井水位上升,温度上升;井水位上升停止后,含水层中的热水也停止流向井内,受地温梯度的控制,井水温下降恢复到正常状态。水位下降水温下降型:以左家庄井为例,温度探头位于井孔内有套管封闭的正梯度段内,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为同步下降。记录到的水位同震变化幅度1-2 m,水温同震变化为~0.03—0.04℃,两者比例关系~2-3℃/100m。水温同震变化机理类似于思茅井水位水温同步变化,体现了正梯度状态下水位同震下降对水温同震变化的影响。水位振荡水温下降型:以塔院井为例,井水位同震变化总是振荡,水温同震变化形态总是具有下降-上升-恢复的过程,不受地震方位和震源机制影响;水温同震变化总是发生在地震波到达和水震波开始之后。已记录到的最大水温同震变化达0.097℃。分析认为,井孔中的水体受振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是导致塔院井水温同震下降的主要原因。水温探头一般放置在较深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温度较高,当受到地震波的作用时,井孔中水体对流加速,深部热水体上涌,而浅部较泠水体下沉,水温探头将先观测到温度下降现象。随水震波的逐渐平息,探头附近井水温逐步恢复上升。塔院井水温同震下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个别发生在井孔东侧的地震引起的温度同震变化小于理论计算值,可能是黄庄-高丽营断裂影响所致。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在有水位或水温同震效应的96口观测井中,66口井记录到水温同震变化,上升和下降井孔各为31和35,以同震下降井孔所占比例略高;在66口井中,其中65口井都有相应的水位同震变化,只有1口井因特殊原因未观测到相应水位同震变化。同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关系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在水位有同震升降阶变的77口井中,水位水温同方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上升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下降)的有31口井,反方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下降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上升)的有23口井,水温无变化的有23口井,以水位水温同方向变化占优势。对于水位振荡变化的18口井,水温无变化的井孔有7口,上升和下降的分别为2口和9口,水温以下降为主。以汶川Ms 8.0地震为中心1000 km范围内的32个井点中,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 8.5级远震与汶川Ms 8.0近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的比较显示,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温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当地震波能量足够大时,会使一些原来无同震响应的井孔发生水温阶变,但大多数井水温同震升降的性质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两个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性质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改变或水位同震变化由振荡转为阶变而引起。对一震多井和远近震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同震变化是以水位的同震变化为前提条件,水温同震升降的性质不因地震的不同而改变,同震变化的幅度与震级、井震距、季节、地温梯度、探头放置位置等因素有关。(3)不同深度井水温对比观测及水位水温动态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为探讨井水温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塔院井为实验场地,使用新增的一台高精度温度仪,进行详细的水温梯度测量和不同深度水温动态连续测量,把新探头获取的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数据与原有的水位水温仪(2001年7月安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参考唐山矿井和西昌太和井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井孔水温动态的影响因素。详细的水温梯度测量显示,塔院井在距井口约105~180 m处存在一负梯度段,分析认为负梯度带的出现可能是局部段落有冷流体的存在和渗入所致。不同深度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井孔浅部,水温梯度变化大,其潮汐效应不明显;在深部水温正梯度段,水温水位同向变化;在负梯度段,水温水位反向变化;水温梯度越大,潮汐效应幅度越大。水温探头放置处的水温梯度的差异及其与含水层的相对位置是水温动态复杂性的重要原因。引入了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和热传导方程。COMSOL Multiphysics是专为描述和模拟各种物理现象而开发的一个专业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可模拟所有可用偏微分方程(PEDS)描述的物理过程。本论文选用最新版本COMSOL 4.1对塔院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中,对于井水面的升降或波动变化使用COMSOL软件中的移动网格法(ALE)来实现。为了解释水位震荡水温下降的现象,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几何模型取井半径r=0.25 m,井深H=100 m,上下温差3℃。由于井孔及其所包含的水体构成了一个轴对称结构,研究中将三维模型简化为二维轴对称模型。在井孔下部侧壁施加周期为5 s和20 s正弦波组成的压力波动,模拟地震波对井水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井水上表面出现了明显的水位振荡变化;在井孔中部施加压力波的上方出现水温振荡下降现象,与许多井水位振荡水温同震下降的实际观测结果一致。在实际观测中,可能由于水温探头的延迟效应和分钟值的采样率,难于观测到水温的振荡效应。通过对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系统实验观测和分析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①同一口井水位同震升降的性质主要受井孔局部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不因地震方位、大小、距离和震源机制的不同而改变,上升的井总是上升,下降的井总是下降。②单井水位升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三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地震波跨越断层或者说来自于某个方向的地震波、季节性的降水会使同震变化的幅度偏离总体统计关系;井孔附近孕震可能使同震响应能力发生改变。③同一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是水温同震变化的必要条件,水温同震响应总是出现在地震波到达和水位同震变化开始之后;水温同震变化的幅度受到震级、井震距、季节、地温梯度、探头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④无论对于远震还是近震来说,同一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可能是渗透率的降低所致;同震水位下降的井多穿过了断层破碎带,地震波激发使断层发生张合作用或蠕动,井水外泄可能是井水位同震下降的原因。⑤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大大增加,振荡和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当地震波能量足够大时,会使一些原来仅产生振荡或无同震响应的井孔的水位水温发生阶变,但不能使水位水温阶变的性质发生变化。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性质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改变或水位同震变化由振荡转为阶变而引起。⑥水温探头放置处的水温梯度差异及其与含水层的相对位置是水温动态复杂性的重要原因。在深部正梯度段,水温水位同向变化;在负梯度段,水温水位反向变化。水温梯度越大,潮汐效应和同震变化幅度越大。塔院井负梯度带的出现可能是局部段落有冷流体的存在和渗入所致。⑦同井中水位水温同震阶变的关系以两者同方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上升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下降)比反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下降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上升)占优势;同震水位振荡型井孔,其深部水温同震变化以下降-恢复为主,其原因是井孔中的水体受振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所致。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数值模拟软件晚到、实验井(塔院井)改造等原因,论文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每个井孔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要想对一些观测现象深入分析研究,需要有井孔的水文地质、井孔结构、温度梯度等有详细的资料,而很多井孔的资料都很不完整;一井多震和一震多井的研究实例有限;在数值模拟分析中,流体运动的复杂性,有些现象很难模拟等问题,都有待于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昱,刘小凤,邵辉成,常千军,康庆强[9](2010)在《甘肃“十五”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分析及地震前兆监测效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甘肃地区的"十五"数字化观测台网水位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井点的资料连续可靠,特大地震的震后效应明显。目前数字化水位观测中存在的问题是个别井点的水位动态存在一些明显的突变和缺数。根据以往的震例总结,年变规律明显的井点,有可能在地震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观测资料日均值月动态和时均值日动态规律明显的井点,在地震短期或短临前兆监测中有可能发挥一定的效能。潮汐理论用于模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在数字化观测资料中应用。总体来说,甘肃地区"十五"数字化水位观测质量明显要高于"九五"台网的质量。

杨竹转,邓志辉,高小其,黄辅琼[10](2010)在《新疆乌鲁木齐04号井数字化水位同震阶变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新04井2001年7月数字化改造以来水位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对比和井孔地质构造条件等的综合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无论地震的方位和震源机制如何,新04井水位同震变化总是具有下降-回升的变化规律;井水位同震下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三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②新04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受本地应力状态的影响,当井区附近孕震时,断层受到挤压闭锁,透水能力下降,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降低;地震发生后,断层解锁,透水能力恢复,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也恢复到正常状态。③新04井位于断裂交汇区,岩石破碎,裂隙节理发育,井孔穿过断层破碎带,具备水位同震下降的地质背景条件;受7级以上强震S波或面波的激发,穿过井孔的断层发生张合作用或蠕动,引起井水外泄可能是井水位同震下降变化的原因。

二、新04号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04号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跟踪的新疆地下流体观测环境干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区域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概况
2 环境影响典型事件分析
    2.1 融雪干扰
    2.2 气温干扰
    2.3 降水干扰
    2.4 气压干扰
    2.5 雷电干扰
    2.6 抽水干扰
    2.7 施工干扰
    2.8 地表水渗入干扰
3 结论与讨论

(2)济南泉域岩溶含水介质空隙结构的水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隙结构类型及其径流特点
        1.2.2 岩溶水流水力性质的研究进展
        1.2.3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1.2.4 基于空隙结构的岩溶水流运动模拟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与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2.1 地层与岩性
        2.2.2 岩浆岩
        2.2.3 区域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概况
第三章 水力特性的室内实验与仿真模拟
    3.1 实验装置
    3.2 试样的选取与制备
    3.3 岩心空隙结构分析
        3.3.1 CT扫描数字岩心
        3.3.2 空隙结构参数的获取
    3.4 室内实验与仿真模拟
        3.4.1 裂隙结构
        3.4.2 孔隙结构
    3.5 空隙结构水流运动方程的表征
        3.5.1 非线性水力特性基础表达式
        3.5.2 水力性质表达式的对比分析
        3.5.3 不同空隙结构的水力性质验证
        3.5.4 水力性质表达式的耦合重建
第四章 空隙结构的水力特性研究
    4.1 济南含水介质的主要空隙结构类型
    4.2 大尺度孔隙渗流模型的构建
        4.2.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4.2.2 含水层结构及边界的概化
        4.2.3 数据的离散化
        4.2.4 源汇项的处理
        4.2.4.1 地下水补给
        4.2.4.2 地下水排泄
        4.2.5 模型的识别
        4.2.5.1 水位动态拟合
        4.2.5.2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2.5.3 地下水均衡分析
        4.2.6 模型的检验
        4.2.6.1 水位动态拟合
        4.2.6.2 地下水均衡分析
    4.3 双重介质结构耦合模拟
        4.3.1 主要研究区域
        4.3.2 空隙结构平面位置的确定
        4.3.2.1 示踪试验
        4.3.2.2 相关性分析
        4.3.3 空隙结构垂向位置的确定
        4.3.3.1 岩溶发育深度
        4.3.3.2 地下水水质分层监测
        4.3.4 空隙结构参数的确定
        4.3.5 模拟的对比分析
        4.3.6 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4.4 空隙结构水力性质对泉水的影响分析
        4.4.1 曲折度的影响分析
        4.4.2 直径的影响分析
        4.4.3 粗糙度的影响分析
    4.5 双重介质模拟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进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业务体系构建
    1.1 强化异常现场核实分析
    1.2 评估观测资料预报效能
    1.3 构建学科异常知识库
    1.4 研发会商技术方法
    1.5 推进年度学科会商机制改革
2 新技术、新方法探索
    2.1 数据处理与异常识别方法
    2.2 资料预测效能检验方法
    2.3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3 基础理论研究
    3.1 井水位对周期性加载的响应
    3.2 地震引起的介质渗透率变化
    3.3 断裂带土壤气逸出机制及影响因素
    3.4 流体活动与诱发地震
4 震例回顾总结
    4.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
    4.2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
    4.3 2014年鲁甸6.5级、景谷6.6级地震
    4.4 2017年精河6.6级地震
    4.5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5 发展趋势展望
6 结语

(4)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以华北地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井水位同震响应现象研究
        1.2.2 井水位同震响应机制研究
        1.2.3 我国地下流体监测井建设运行现状
        1.2.4 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效能评价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1.3.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1 基本方法概述
        2.1.1 综合评价的定义
        2.1.2 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2.1.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2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模型
        2.2.1 效能评价模型特征
        2.2.2 传统的FCE-AHP综合评价模型
        2.2.3 改进的FCE-AHP综合评价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
    3.1 效能评价原则及评价依据
        3.1.1 评价原则
        3.1.2 评价依据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2 监测井效能影响因子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3.3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北地块区监测井观测背景及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
    4.1 监测井基本条件及选定依据
        4.1.1 井的分布
        4.1.2 自然地理及区域构造条件
        4.1.3 水文地质条件
        4.1.4 井的结构及观测仪器
    4.2 地震目录
        4.2.1 区域大尺度面状井水位研究震例目录
        4.2.2 地块内部小型线状断裂附近井研究震例目录
    4.3 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分析
        4.3.1 井水位同震响应率
        4.3.2 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
        4.3.3 井水位同震响应幅度
        4.3.4 典型构造部位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北地块区同震水位变化影响要素分析
    5.1 同震水位变幅与震级、震中距的关系
    5.2 高响应率-高变幅监测井观测背景解析
        5.2.1 构造部位
        5.2.2 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
        5.2.3 观测井的结构
    5.3 监测井水位变化频谱分析
        5.3.1 分析方法与实现程序
        5.3.2“一震多井”频率-振幅谱分析
        5.3.3“一井多震”频率-振幅谱分析
    5.4 地震引起的井-含水层系统渗透性变化分析
        5.4.1 基本原理
        5.4.2 实例分析
    5.5 同震水位变化响应敏感度的空间分析
        5.5.1 响应敏感度的计算
        5.5.2 响应敏感度空间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评价与结果解析
    6.1 效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6.2 效能评价模型的建立
        6.2.1 评价指标状态等级的界定
        6.2.2 基于AHP法与变异系数法的评价指标赋权
        6.2.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6.3 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结果
    6.4 监测井综合效能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图1 典型井对远场大震响应特征统计对照图
附表1 全球震例基本参数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辛集冀21井数字化水位观测内在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观测井概况
2 辛集冀21井模拟、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内在质量对比分析
3 影响数字化水位观测内在质量的因素
    3.1 周围井孔地下水开采造成干扰
    3.2 仪器零漂
    3.3 探头位置影响观测精度
4 结语

(6)甘肃地区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下水位数字化观测及测点概况
2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
    2.1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固体潮汐效应
    2.2 数字化水位资料的气压效率和水位气压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2.3 相同仪器不同井点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2.4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同震效应
3 认识与讨论

(7)甘肃模拟水位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映震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甘肃模拟水位测点概况
2 地震目录的选取
3 中短期异常提取方法
4 模拟水位资料中短期异常分析
    4.1 从属函数中短期异常特点
    4.2 变差率中期异常特点
    4.3 趋势速率中期异常特点
5 异常识别方法的效能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8)地震波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水位同震变化研究概况
        1.2.2 水温同震变化研究概况
    1.3 主要科学问题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地下水动态与观测
    2.1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
    2.2 地下水的运动与井水位动态的影响因素
        2.2.1 地下水的运动
        2.2.2 井水位动态的影响因素
    2.3 地下温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4 中国地震地下水位水温观测仪器及观测台站分布
第三章 井水位同震变化特征研究
    3.1 上升型水位同震变化—以思茅井为例
        3.1.1 观测井基本情况与水位变化基本特征
        3.1.2 同震水位变化
        3.1.3 特殊震例分析
        3.1.4 水位同震上升机理的讨论
        3.1.5 小结
    3.2 下降型水位同震变化—以新疆乌鲁木齐04 号井为例
        3.2.1 井区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
        3.2.2 井孔结构、水位动态特征和同震变化
        3.2.3 水位下降幅度与震级、井震距关系
        3.2.4 特殊震例分析
        3.2.5 水位同震下降机理的讨论
        3.2.6 小结
    3.3 2008 年汶川Ms8.0 地震引起的多井水位变化特征
    3.4 2008 年汶川近震与2007 年苏门答腊远震引起水位变化的比较
    3.5 初步认识与结论
第四章 井水温同震变化特征研究
    4.1 上升型水温同震变化分析
        4.1.1 水位上升水温上升型—以云南思茅井为例
        4.1.2 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型—以新04 井为例
        4.1.3 小结与讨论
    4.2 下降型水温同震变化分析
        4.2.1 水位下降水温下降型—以左家庄井为例
        4.2.2 水位振荡水温下降—以塔院井为例
        4.2.3 小结与讨论
    4.3 2008 年汶川地震引起的多井水温变化特征
    4.4 2008 年汶川近震与2007 年苏门答腊远震引起水温变化的比较
        4.4.1 2008 年汶川近震与2007 年苏门答腊远震水温同震变化的差异
        4.4.2 特殊井孔分析
    4.5 初步认识与结论
第五章 井水温对比观测及其动态数值模拟研究
    5.1 井水温对比观测
        5.1.1 水温梯度对水温动态影响的观测
        5.1.2 温度梯度转折对水温震后效应影响的观测
        5.1.3 含水层位置对水温动态影响的观测
        5.1.4 小结与讨论
    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软件的选取及分析思路
    5.4 温度动态变化模拟
    5.5 水位振荡水温下降数值模拟
    5.6 初步认识与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认识及结论
    6.2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承担的主要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9)甘肃“十五”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分析及地震前兆监测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字化水位观测概况
2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分析
    2.1 不同观测仪器产出资料的对比
    2.2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固体潮汐效应
    2.3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震时和震后效应
    2.4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的气压效应
3 水位动态分析及地震前兆效能评估
    3.1 水位年动态分析
    3.2 水位月动态分析
    3.3 水位日动态分析
    3.4 地震前兆效能评估
4 观测技术对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10)新疆乌鲁木齐04号井数字化水位同震阶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井区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
2 井孔结构与观测及水位动态特征和同震变化
    2.1 井孔结构与观测
    2.2 水位动态基本特征
    2.3 水位同震变化
3 水位下降幅度与震级、井震距关系
4 特殊震例分析
5 水位同震下降机理分析
6 认识与结论

四、新04号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跟踪的新疆地下流体观测环境干扰特征分析[J]. 颜龙,郭春生,斯琴,关冬晓,王斌. 内陆地震, 2021(04)
  • [2]济南泉域岩溶含水介质空隙结构的水力特性研究[D]. 董亚楠. 济南大学, 2020
  • [3]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进展回顾[J]. 孙小龙,刘耀炜,付虹,晏锐. 地震研究, 2020(02)
  • [4]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以华北地块区为例[D]. 宋洋.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7(12)
  • [5]辛集冀21井数字化水位观测内在质量分析[J]. 王静,王利兵,宋昭,解真,罗娜,赵志远,李细顺. 山西地震, 2016(03)
  • [6]甘肃地区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初步分析[J]. 张昱,常青,冯博,王英达,张建强,周世虎. 华南地震, 2013(02)
  • [7]甘肃模拟水位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映震效能评估[J]. 王燕,杨兴悦,陈雪梅,周建强,丁宏,次卓嘎. 地震研究, 2013(01)
  • [8]地震波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 杨竹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1(05)
  • [9]甘肃“十五”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分析及地震前兆监测效能评估[J]. 张昱,刘小凤,邵辉成,常千军,康庆强. 地震研究, 2010(04)
  • [10]新疆乌鲁木齐04号井数字化水位同震阶变的研究[J]. 杨竹转,邓志辉,高小其,黄辅琼. 中国地震, 2010(03)

标签:;  ;  ;  ;  

新04井数字水位观测与模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