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鲍菇生物学特性及覆土栽培技术

黑鲍菇生物学特性及覆土栽培技术

一、黑鲍鱼菇生物特性及覆土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景彦萍[1](2019)在《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芦笋老茎是芦笋在收获季节过后形成的农业废弃物,大多自然腐败或被焚烧处理,这使得环境污染严重,又酿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如何恰当使用芦笋老茎这种农业废弃物,是一个急需处理的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利用芦笋老茎为主要原料成功栽培得到了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3种食用菌。本论文以这种食用菌的子实体为研究对象,对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不仅为芦笋老茎的科学使用和食用菌新型栽培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它为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规划,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本论文首先采用国标法分析了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的子实体干粉的营养成分,分别测定了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多糖、粗纤维、水分和灰分7项指标;然后研究了3种食用菌子实体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4项指标;最后通过动物实验,从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力(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和丙二醛含量(MDA)4个方面对这3种食用菌子实体进行了体内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取得了如下结果和结论:(1)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子实体粗蛋白含量分别为干重的22.25%、42.15%和33.40%;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干重的3.88%、1.61%和2.34%;总糖含量分别为干重的6.92%、9.18%和5.08%;多糖含量分别为干重的5.33%、8.98%和4.31%;粗纤维含量分别为干重的32.92%、20.47%和42.10%;水分含量分别为干重的9.99%、3.41%和10.33%;灰分含量分别为干重的为6.20%、5.18%和7.08%。其中,姬松茸中蛋白质含量为42.2%,而利用非芦笋老茎栽培料栽培的姬松茸子实体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29.9%,前者是后者的的1.43倍;鲍鱼菇的总糖含量丰富,粗纤维含量最高;秀珍菇中灰分含量最高,占子实体干重7.08%。(2)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子实体的体外抗氧化性实验结果表明:鲍鱼菇的还原力(OD值0.611)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74.14%)是三者中最强的;姬松茸在这两个指标中表现最差,但是姬松茸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中表现突出,清除率分别为91.02%和73.07%。秀珍菇在测定体外抗氧化性的4项指标中均有较好的测定结果,还原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仅次于鲍鱼菇,但没有明显差别,然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却是三者中最优的,清除率分别是92.02%和81.11%。(3)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子实体的体内抗氧化性实验结果表明:鲍鱼菇、姬松茸和秀珍菇3种食用菌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鼠血清和肝脏中T-AOC、SOD活性和GSH-Px活性,减少血清和肝脏中的MDA含量。灌胃不同剂量样品处理液对小鼠血清和肝脏的影响不同,姬松茸中剂量组对小鼠血清影响效果最好,它可使小鼠血清T-AOC提升25%,SOD活性提升31%,同时血清GSH-Px活性提升59%。姬松茸高剂量组对小鼠肝脏影响作用最明显,可使小鼠的肝脏T-AOC提升33%,SOD活性提升6%,GSH-Px活性提升80%,同时使MDA含量减少24%。

黄建聪[2](2018)在《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灰树花作为食药两用的大型真菌,不仅口味鲜美,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日本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对灰树花的栽培进行研究,目前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国内对灰树花的研究起步较晚,多为季节性栽培,工厂化栽培技术仍处于初始阶段,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对灰树花工厂化栽培过程中若干工艺参数(装袋工艺、出菇开口方式、催蕾技术、出菇环境调控、菌糠代料栽培技术等)进行优化,以期为灰树花工厂化高效栽培提供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以成袋率为指标,对装袋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平面不留气室装袋模式,装料量1200 g/袋(湿料),装料高度15~16 cm时,灰树花菌袋的成袋率为89.58%。2.比较灰树花出菇时不同开口方式,筛选出适合于灰树花Gr0001+3菌株的出菇开口方式为:留套环出菇。当套环规格为2.3 cm×4.0cm(高×直径)时,出菇率85.71%,子实体开片均匀,叶片形状良好,朵型紧凑。3.灰树花催蕾期,光照12 h/d与24 h/d无显着性差异。催蕾期间袋口套袋、光照强度100 lx时,原基形成率为92.31%。4.夏季采用“水帘+制冷机”方式控制菇房温度,并结合雾化器控制环境湿度,可有效提升灰树花子实体品质,将菌袋袋口向上翻折呈“U”形,灰树花开片效果最佳,生物学效率27.63%。5.将20%~30%灰树花菌糠与新料混合后进行栽培,可以促进菌丝生长,缩短栽培周期,平均生物学效率提高10.84%。

杨水莲[3](2016)在《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巨大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珍稀食用菌,且不易褐变和腐烂,耐贮运性好,在812℃条件下,贮藏30天不变色、不变味。但其生长速度慢,出菇时间较长,这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其生产方式一般采用袋栽技术,且需要在覆土条件下出菇,大部分生产巨大口蘑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尚未形成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为了探明巨大口蘑工厂化栽培中各个阶段的管理参数,找到能促进巨大口蘑在不覆土情况下也能出菇的有利因素,实现从传统的袋子栽培、覆土出菇模式向瓶子栽培、不覆土出菇模式的转化,本实验结合巨大口蘑传统的覆土栽培特点,对其不覆土的瓶栽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不同的出菇处理条件下其菌丝相关酶活性的大小,探明出菇与这些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均匀设计法对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栽培料配方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结果为:玉米芯54.04%,麸皮28.16%,蔗糖13.20%,酵母粉4.70%。比较分别以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为主料栽培巨大口蘑之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发现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栽培巨大口蘑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甘蔗渣,最慢的为薇甘菊;而从子实体采收量来看,以甘蔗渣为主要碳源的采收量最高,其次是薇甘菊,玉米芯的较低。2、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栽培料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H值和水分含量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料的最适发酵温度范围为7075℃,最适发酵时间为9 d,最适初始pH值为8.5,最适水分含量为61%。3、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和出菇的影响:(1)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速度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6℃,空气相对湿度为60%,二氧化碳浓度为0.18%。(2)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9℃,前期湿度为92%,光照为400 lx,成菇期湿度为100%(3)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30℃,前期湿度为70%,光照为500 lx,成菇期湿度为85%。(4)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为菌丝恢复期0.3%,扭结分化期为0.25%,幼小菇期为0.45%,成菇期为0.3%。4、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1)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赤霉素、萘乙酸、藜芦醇、醋酸钠、十三烷醇几种化学物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8mg/L、20 mg/L、8μmol/g、0.06%、0.16 mg/L。用以上浓度的物质对巨大口蘑无土条件下进行处理出菇,现蕾所用的天数从快到慢的比较为:泥土水>十三烷醇>醋酸钠>清水>萘乙酸>藜芦醇,用赤霉素处理的瓶子不能形成原基。(2)从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的瓶子中分离出霉菌、放线菌和细菌三种不同的微生物均不能促进其他瓶子的培养料形成原基,一些培养料已经高度分解但能出菇,不是微生物导致的,而是其他因素作用的。(3)瓶子搔菌后催蕾时的菌床方向不同,对出菇有较大的影响。菌床为倒立方向时,有利于菌丝形成原基和催蕾出菇,而菌床为正立方向时,出菇效果较差。5、瓶子搔菌后在不同的时间覆土均能出菇,结合子实体采收量和至采收结束所用的天数来看,搔菌后第3 d覆土比较合理,采收量较高,出菇周期最短。6、不同的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能形成原基的三个处理组从菌丝恢复期到原基形成、现蕾阶段,酪氨酸酶活性相对比较稳定,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酪氨酸酶比较活跃,说明菌丝恢复后酪氨酸酶过高反而抑制了原基形成;而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原基形成前都得到有效的激活作用,不能形成原基的两个处理组这几种酶活性变化不大;五个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上下波动较大,能出菇的三个处理组在原基形成阶段达到最大值,而不能出菇的两个处理组在菌丝恢复前后达到最高峰,随后快速下降;五个处理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现蕾前的整个阶段,不断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漆酶、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利于巨大口蘑原基的形成;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菌丝恢复期其活性过高不利于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过度;而对于酪氨酸酶在整个过程中则应该适当抑制其过高地表达。

刘玉芳[4](2016)在《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尔喀什黑伞(Agaricus balchaschensis Samgina&G.A.Nam)是国内仅分布于新疆博斯腾湖、巴里坤湖等内陆湖泊沿岸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珍稀野生食用菌,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但近年来其野生资源产量急剧下降,因此对巴尔喀什黑伞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是缓解野生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新疆博斯腾湖南岸野生分布的巴尔喀什黑伞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菌种获得、生长适应性以及人工驯化栽培关键技术等问题,通过对其采用组织分离、环境适应性检测、营养代谢生理及子实体诱导等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影响菌丝生长的关键因子及菌种培育关键技术,为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获得菌丝体的过程中,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营养配方,4种分离方式,10种不同子实体成熟度、大小及部位试验,结果表明,在营养配方上,马铃薯、胡萝卜、蛋白胨培养基更适合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生长,成活率最高,为26.67%;在分离方式方面,组织培养更适合分离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组织分离的接种方式成活率为92.00%,显着(P<0.05)高于其它3种接种方式;未打开伞盖的子实体,在菌盖和菌柄连接处部位,切取直径9 mm大小的组织块,可以获得较好的接种效果。营养配方、分离方式、子实体部位及成熟度会影响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获得。(2)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光照、pH和培养基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最佳培养环境为2025℃,黑暗条件,pH68,培养料含水量47.37%62.96%。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阶段要求中低温、嫌光的条件,喜弱酸至弱碱的土壤。因此,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在生长阶段应控制在黑暗培养,培养料含水量适中,pH值中性的环境条件,避免高温。(3)通过设置不同碳源、氮源及2种碳氮组合的碳氮比,研究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碳氮源及碳氮比具选择利用特征。巴尔喀什黑伞具有一定的碳氮源物质选择性,最佳碳源是乳糖,在乳糖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75.24 mm,菌丝体重量也较大为0.96 g;巴尔喀什黑伞对氮源物质的利用能力强弱为: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类物质。其中以牛肉膏最佳,在牛肉膏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69.78 mm,菌丝体重量也较大为0.18 g;在以葡萄糖和硝酸钾设置碳氮比时,其最适宜的碳氮比为15:1,菌丝总生长量为74.13 mm;在以乳糖和硫酸铵设置的碳氮比时,最适宜的碳氮比为40:1,菌丝总生长量为63.07 mm,因此巴尔喀什黑伞适宜设置的碳氮比的物质组合为乳糖和硫酸铵。总之,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于碳源和氮源物质有较广泛的利用性,但对于碳氮源物质的种类搭配及比例有严格的要求。(4)通过对NaCl和Na2SO4两种物质不同浓度混合的49个配方试验,结果显示,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于Na Cl或Na2SO4有一定的耐受性,氯化钠浓度0.30%的菌丝总生长量为58.47 mm,硫酸钠浓度0.30%的菌丝总生长量为55.27 mm,而当两种盐混合后,在一定的浓度配伍下促进菌丝生长,而在另一些浓度配伍时抑制菌丝生长,说明巴尔喀什黑伞具有中等耐盐特性。(5)为了探究巴尔喀什黑伞对天然碳氮源物质的利用能力,设置不同菌种制备配方,研究发现小麦:玉米=3:1(V:V)配方为最适宜的培养基,在这种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83.66 mm。揭示了巴尔喀什黑伞对天然碳氮源物质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5种出菇驯化培养料不同配方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适宜的出菇驯化培养料为棉籽壳菌糠,培养配方为棉籽壳40%,黄伞菌糠30%,牛粪20%,麸皮6.4%,尿素0.6%,石膏粉1%,石灰1%,过磷酸钙1%,菌丝总生长量165.10 mm。再一次证实巴尔喀什黑伞对营养有一定的要求。(6)为了解子实体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设置了筐式栽培、脱袋覆土栽培和床式栽培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均可萌发生长并出现大量的扭结菌丝。菌丝体对栽培环境适应性强,但子实体诱导与发育要求严格的条件。(7)结合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巴尔喀什黑伞生长特性,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培养基的电导率值适宜范围为0.783.18,适宜的pH范围为5.858.12,确定了培养基材料EC值和pH的参考依据。棉籽壳通气孔隙大,麸皮持水力强,在配置巴尔喀什黑伞培养料时可以通过添加棉籽壳或麸皮调节培养料气水平衡。

吴萍民[5](2014)在《几种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鉴定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野生食用菌的资源分布、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驯化栽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目前野生食用菌的概况。针对目前野生食用菌存在资源广、利用少的状态,对祁连山几种野生食用菌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期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并为它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通过组织分离获得供试菌菌丝纯培养物,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ITS片段的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供试菌菌丝生长进行最适温度、最适pH、最佳碳氮源和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传统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确认QL-1、QL-2和QL-3菌株均属于蘑菇属中的绵毛蘑菇;QL-4菌株属于蘑菇属中的浅灰白蘑菇;QL-5、QL-7和QL-10菌株初步确定为田头菇属中的三个新种;QL-6菌株属于离褶伞属中的荷叶离褶伞;QL-8和QL-9菌株均属于鬼伞属中的毛头鬼伞;QL-11菌株属于侧耳属中的粗皮侧耳。2.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各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pH值、碳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QL-4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6℃,最优pH值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最适无机盐和维生素分别为硫酸镁和Vb12;QL-5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4℃,最优pH值为6.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甘露醇和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和维生素分别为硫酸锰和Vb5;QL-6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4℃,最优pH值为6.0~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淀粉和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和维生素分别为硫酸钙和Vb合;QL-7、QL-8和QL-9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均为24℃,最优pH值均为7.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均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分别为硫酸锰、硫酸镁和硫酸锰,最适维生素分别为Vb合、Vb6、Vb12;QL-10、QL-11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分别为30℃和28℃,最优pH值均为7.0,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最适氮源均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均为硫酸锰,最适维生素分别为Vb2和Vb5。并通过多因素正交设计得出了各菌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3.通过研究供试菌在不同栽培料中的吃料能力,得出木屑栽培料和棉籽壳栽培料是各供试菌的较佳栽培料。同时,栽培试验也得出了部分菌株出菇的条件。其中QL-11菌株在温度为18-24℃、湿度为75-85%、弱光照射条件下出菇;QL-10菌株在温度为24℃、湿度为75-85%、黑暗处理条件下出菇;QL-8和QL-9菌株均在温度为24-30℃、湿度为75-90%、散光照射、覆土条件下出菇。

张健[6](2013)在《几种林果植物废弃物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菇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产量仅次于双孢蘑菇,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香菇代料栽培的传统基质是阔叶树木屑,由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阔叶林资源日趋枯竭,需要积极探索替代木屑的其它资源。本课题通过对柑橘枝条屑、板栗苞壳粉和竹屑进行香菇代料栽培研究,比较不同的培养料配方及其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林果植物废弃物对香菇栽培中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和子实体商品性状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优培养料配方,为林果植物废弃物在香菇代料栽培中的充分利用奠定基础。在利用柑橘枝条屑栽培香菇的试验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柑橘枝条屑与常规阔叶树木屑混合,制成不同配方的培养料,其中柑橘枝条屑含量分别为20%、40%、60%、80%,相对应的阔叶树木屑含量分别为60%、40%、20%、0%,其余为辅料,依次编号A、B、C、D,并以阔叶树木屑作为对照(CK)。对5种配方分别采用夏季覆土栽培和秋季层架栽培,分别以香菇主栽菌株夏香18和秋栽7号为供试菌株。结果表明,在两种栽培模式中,配方A、B、C、D菌丝长速基本都快于照组CK;配方B、C的满袋时间和现蕾时间均快于对照组;配方A、B、C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子实体的形态特征,除了配方D,其它配方的子实体均良好。在利用板栗苞壳粉栽培香菇的试验中,当采用夏季栽培时,以香菇主栽菌株夏香18为供试菌株,将板栗苞壳粉分别以25%、50%、80%的比例与常规阔叶树木屑混合,配方编号依次为A、B、C,并以常规阔叶树木屑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配方B、C中菌丝长速慢且不出菇,配方A的产量也较对照组低。当采用秋季栽培时,以秋栽7号为供试菌株,以常规阔叶树木屑作为对照组,以不同比例的板栗苞壳粉与常规阔叶树木屑混合,制成不同配方的培养料,配方编号依次为D、E、F、G。结果表明,配方E、G的菌丝长速快于或接近于对照组,但现蕾时间较晚晚;对照组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处于最高水平,所有配方的子实体形态特征均与对照组相近或优于对照组。在利用竹屑进行香菇代料栽培的试验中,以L109为供试菌株采用秋季露地栽培时,将竹屑按照一定的比例与阔叶树木屑混合,制成不同配方的培养料,其中竹屑含量分别为20%、40%、60%、80%,其余为木屑和辅料,依次编号A、B、C、D,并以常规阔叶树木屑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配方A、B、C、D的菌丝长速均快于对照组,现蕾时间与对照组相近;配方B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配方D最低;除了配方D,其它配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均与对照组相近。综上所述,柑橘枝条屑、板栗苞壳粉和竹屑分别可以用于香菇代料栽培的不同模式中,其中柑橘枝条屑含量在60%以内,板栗苞壳粉含量在25%以内,竹屑含量在60%以内时,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较高,子实体外观性状较良好。其中,以柑橘枝条屑40%、木屑40%、辅料20%在秋季层架栽培模式下,以板栗苞壳粉20%、木屑60%、辅料20%在秋季层架栽培模式下,以竹屑40%、木屑40%、辅料20%在秋季露地栽培模式下,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子实体的外观性状优良。通过生物学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培养料对香菇生长过程中的生物学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适宜的培养料是香菇菌丝良好生长的首要前提,现蕾时间与子实体的生物学效率呈显着的负相关。

李艳婷[7](2012)在《姬松茸等食用菌盆景培养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家庭环境下培养姬松茸等食用菌盆景是农产品营销方式上的突破,赋予了农产品艺术的价值。另外,采摘的盆景食用菌子实体还很好地保持了其完整性、新鲜度、营养成分和风味,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本论文主要对家庭环境下姬松茸(Agaricus blazei)盆景的制作和出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还研究了鲍鱼菇(Pleurotus abalonus)、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等食用菌的家庭盆景的培养条件,并对盆景培养所得的姬松茸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比较,旨在为开发新型的姬松茸等食用菌盆景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北方城市五月到十月初的家庭环境适合于箱式姬松茸盆景的培养,湿度和空气调节需要按照姬松茸子实体发育的特点来进行。供试的2个姬松茸菌株在以芦笋老茎和玉米秸秆为主料的3种配方的培养料上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达到了5kg/m2和40%以上,而且具有转潮期更短,出菇潮数更多的特点,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在采收第二潮菇后,适时的少量多次地补充营养液还可以提高家庭盆景栽培姬松茸的产量。所以姬松茸盆景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完全可行。家庭盆景培养得到的姬松茸子实体营养丰富,蛋白质约占子实体干重的33%~40%,糖含量为36%,粗纤维为6.7%,而粗脂肪仅有2.5%。家庭盆景栽培的姬松茸子实体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大棚床式栽培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大棚床式栽培的,粗纤维与粗脂肪含量无明显差别,而含水量则稍低于大棚床式栽培的姬松茸子实体。在家庭环境中,盆景栽培鲍鱼菇和秀珍菇可从七月初到八月底不断地出菇,出菇3-5潮不等,生物学效率50%左右。试验结果证明盆景培养料表面覆土可明显地增加鲍鱼菇和秀珍菇的出菇潮数,缩短转潮期,产量也分别由196g/盆、106g/盆增至572g/盆、510g/盆。不同配方的培养料对盆景栽培秀珍菇和鲍鱼菇都有影响。以棉籽壳为主料栽培鲍鱼菇和秀珍菇,它们的出菇潮数虽少,但转潮期短,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都高。盆景秀珍菇和鲍鱼菇也可与灵芝进行组合培养,造型美观,但其产量有所减少并延长了转潮期。

徐彦军[8](2010)在《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文中指出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作栽培主料,采用棚内菌袋出菇和露地覆土出菇方式栽培鲍鱼菇,研究鲍鱼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配方1菌丝长势浓密、粗壮,配方2菌丝长势弱。在各栽培方式中,处理3(配方1,露地覆土出菇)鲍鱼菇子实体性状表现好,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达每30袋8.34 kg和61.78%,且氨基酸种类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露地覆土出菇方式和棚内菌袋出菇方式相比鲍鱼菇子实体产量差异不显着。

王爱仙[9](2010)在《杏鲍菇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10个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菌丝生长活力与抗杂菌能力测定,选出5个菌丝体活力高、抗杂菌能力强的杏鲍菇菌株做出菇试验进一步筛选,获得一株抗逆性强、出菇朵形好、产量高的优良菌株,接着对这个优良菌株菌丝生长的温度、湿度、pH值、碳氮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闽北气候特征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栽培模式,探索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10个杏鲍菇菌株在菌丝生长阶段的菌丝生长活力与表型不同,其抗木霉和青霉的能力有较大差异,但对红色链孢霉没有抗性。(2)筛选出的5个杏鲍菇菌株在栽培料基质上的生长速度差异较显着,在生物转化率、个体鲜重、菌肉厚度、菌盖大小、菌柄特征等农艺性状也存在差异,其中菌株“杏乐”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86.2%,且菇的商品性状好,适合在闽北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3)优良菌株“杏乐”的菌丝培菌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宜的pH值为5.0~7.0;其培养基最佳含水量为65%;适宜“杏乐”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比为60:1。(4)四种栽培模式各有优缺点。模式1(床架式袋栽)杏鲍菇现蕾较快,无感染,菇品质量较好,但操作繁琐,易形成畸形菇,成菇率低,不利于提高效益。模式2(全脱袋覆土畦栽)与模式3(半脱袋覆土畦栽)管理方法简单,成菇率高、出菇整齐,转潮快,但现蕾慢,菌棒容易感染,朵形欠佳。模式4(覆土袋栽)成菇率高、单生多,无畸形菇,但现蕾期较长,容易感病杂菌。以市场鲜销为主的生产,宜采用模式2与模式3以获得高产,提高菇农的经济效益;而以出口菇为主的生产,应选择模式1,以控制菇的商品性状,满足客户对产品的质量需求。

单洪涛[10](2009)在《野生平菇 ——紫平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品种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中国为世界第一大食药用真菌生产国,食用菌产业仅次于粮、棉、油、果、菜位居第六。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国内大量栽培的品种只占我国已发现品种中的3%,90%多的野生品种还没有在生产中得到利用。因此,人工驯化培育优质高产、生长迅速、质嫩味美、经济价值高、具有特色的野生食用菌品种,是目前食用菌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由野生驯化成为现代人工大量栽培的各种不同特色的食用菌,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紫平菇,经初步鉴定该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Pleurotus sapidus),初步定名为紫平。其子实体常丛生,菌盖直径5~11cm,表面光滑,紫色至浅紫色,中间凹陷且有白斑,边缘较圆整,菌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0.5~1cm,紫色至浅紫色,经培养,其菌丝体也是浅紫色,该菇子实体是我所于2005年7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温室,枸树下采集,土壤为黄河冲击平原的沙质土壤,当时空气温度28℃左右,当天平均气温27℃,昼夜温差为9℃,可见其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长。通过近3年的基础研究及栽培试验,对其菌丝体生物学特性和室内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利用本室分离保藏紫平菌种和本所联立恒温培养箱进行紫平菌丝体培养,确定紫平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是25℃,最适栽培料含水量为85%,栽培基中适宜菌丝生长的糖类是麦芽糖,氮源是蛋白胨,其次是酵母浸粉,合适的碳氮比是25∶1,母种培养基中应添加复合维生素B10~15ppm,硫酸镁3~4.5‰浓度,而磷酸二氢钾没必要添加。2.选用棉籽壳、木屑、干草、麦麸、玉米粉、石膏、石灰等不同配方的栽培料进行栽培料培养,确定适合紫平生长的栽培料以稻草或干草为主,经过发酵的栽培料和棉籽壳、麦粒栽培料。3.通过聚丙烯凝胶电泳对紫平和其它食用菌种类的酯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的分析,对紫平进行品种鉴定提供参考。

二、黑鲍鱼菇生物特性及覆土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鲍鱼菇生物特性及覆土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芦笋和芦笋老茎
        1.1.1 芦笋
        1.1.2 芦笋老茎
        1.1.3 芦笋老茎作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1.2 食用菌概况
        1.2.1 食用菌
        1.2.2 鲍鱼菇
        1.2.3 姬松茸
        1.2.4 秀珍菇
    1.3 抗氧化性的研究概况
        1.3.1 自由基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食用菌抗氧化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2.1.5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1.6 总糖含量的测定
        2.1.7 多糖含量的测定
        2.1.8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2.1.9 水分含量的测定
        2.1.10 灰分含量的测定
        2.1.11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粗蛋白含量
        2.2.2 粗脂肪含量
        2.2.3 总糖含量
        2.2.4 多糖含量
        2.2.5 粗纤维含量
        2.2.6 水分含量
        2.2.7 灰分含量
    2.3 结论
    2.4 讨论
第三章 三种食用菌子实体体外抗氧化性测定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体外抗氧化性的测定
        3.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2.2 还原力
        3.2.3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3.2.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3.2 还原力
        3.3.3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3.3.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3.4 结论
    3.5 讨论
第四章 三种食用菌子实体体内抗氧化性测定
    4.1 实验方法
        4.1.1 试验动物来源
        4.1.2 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4.1.3 体内抗氧化性测定
    4.2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4.3.2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肝脏、肾脏、心脏指数的影响
        4.3.3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血清T-AOC、SOD、GSH-Px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
        4.3.4 灌胃不同剂量食用菌子实体对小鼠肝脏T-AOC、SOD、GSH-Px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
    4.4 结论
    4.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灰树花概述
    1.2 灰树花生长的环境条件
    1.3 灰树花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1.3.1 灰树花的食用价值
        1.3.2 灰树花的药用价值
    1.4 灰树花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1.5 灰树花栽培相关研究
        1.5.1 灰树花菌株选育
        1.5.2 灰树花原基形成及子实体的发生
        1.5.3 灰树花开口及出菇方式
        1.5.4 食用菌出菇环境控制
        1.5.5 食用菌菌糠代料栽培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灰树花装袋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灰树花出菇开口方式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开口方式对出菇率的影响
        3.2.2 不同开口方式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开口方式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灰树花催蕾技术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催蕾处理对原基形成率的影响
        4.2.2 原基形成及子实体发育过程形态变化
    4.3 讨论
第5章 灰树花出菇环境调控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出菇环境对灰树花开片的影响
        5.2.2 不同出菇环境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
第6章 灰树花菌糠代料栽培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菌糠添加比例对菌丝长速长势的影响
        6.2.2 不同菌糠添加比例对栽培周期的影响
        6.2.3 不同菌糠添加比例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栽培技术总结
    7.1 结论
    7.2 栽培技术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巨大口蘑研究进展
        1.1.1 巨大口蘑的形态特征
        1.1.2 巨大口蘑的营养价值
    1.2 巨大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1.2.1 温度
        1.2.2 水分
        1.2.3 光照
        1.2.4 空气
        1.2.5 酸碱度
        1.2.6 食用菌菌丝体酶学的应用研究
        1.2.6.1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其酶学研究
        1.2.6.2 抗氧化物酶的活性与应用研究
        1.2.6.3 蛋白酶
    1.3 食用菌栽培技术
        1.3.1 玉米芯栽培料
        1.3.2 栽培料的选择与配制
        1.3.3 瓶栽技术
        1.3.4 催蕾方法
        1.3.4.1 低温催蕾
        1.3.4.2 搔菌催蕾
        1.3.4.3 化学物质催蕾法
        1.3.4.4 其他催蕾方法
    1.4 巨大口蘑栽培技术
        1.4.1 栽培原料的选择
        1.4.2 栽培料的发酵
        1.4.3 出菇方式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食用菌种
        2.1.2 培养基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巨大口蘑常规栽培工艺流程
        2.3.2 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巨大口蘑培养料配方优化
        2.3.2.1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初步筛选
        2.3.2.2 玉米芯为主料的巨大口蘑培养基配方优化
        2.3.2.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2.3.3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1 沤料中的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2 沤料中的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3 培养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4 培养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4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2.3.4.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3.4.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和覆土出菇的影响
        2.3.4.3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5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1 不同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2.3.6.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探讨
        2.3.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2.3.7.1 菌丝培养和出菇处理
        2.3.7.2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3 酪氨酸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4 漆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5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6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7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8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9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3.7.10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配方优化结果
        3.1.1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料基础配方初步筛选结果
        3.1.2 巨大口蘑玉米芯培养基配方优化结果
        3.1.3 玉米芯、甘蔗渣和薇甘菊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的比较
    3.2 培养料发酵条件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1 发酵温度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发酵时间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栽培料初始p H值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栽培料水分含量对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环境条件对瓶栽巨大口蘑的影响
        3.3.1 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3.3 温度、光照和湿度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3.3.4 二氧化碳浓度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4 搔菌后不同的覆土时间对瓶栽巨大口蘑覆土出菇的影响
    3.5 不同催蕾方法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5.1 五种化学物质对瓶栽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影响
        3.5.2 培养料中微生物对巨大口蘑不覆土出菇的影响
        3.5.3 催蕾时的菌床面方向对出菇的影响
    3.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相关酶活力影响
        3.6.1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多酚氧化酶活力影响
        3.6.2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酪氨酸酶活力影响
        3.6.3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漆酶活力影响
        3.6.4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
        3.6.5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物酶活力影响
        3.6.6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过氧化氢酶活力影响
        3.6.7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蛋白酶活力影响
        3.6.8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淀粉酶活力影响
        3.6.9 不同催蕾方法对巨大口蘑菌丝体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栽培料选择
        4.2.2 栽培料发酵
        4.2.3 原基形成
        4.2.4 菌丝体相关酶活性
        4.2.5 创新之处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食用菌生长适应性
    1.1 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2 食用菌对营养条件的适应性
    1.3 食用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巴尔喀什黑伞纯菌丝体获得
    2.1 不同培养基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成活的影响
    2.2 不同接种方式对菌丝体获得的影响
    2.3 不同组培接种块大小、年龄及切取部位对菌丝体获得的影响
第3章 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环境因子
    3.1 温度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3.2 光照/黑暗处理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PH值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含水量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第4章 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
    4.1 碳源
    4.2 氮源
    4.3 不同碳氮比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氯化钠、硫酸钠浓度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第5章 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初探
    5.1 菌种制备配方筛选
    5.2 菌种制备最佳配方比较
    5.3 出菇驯化培养料筛选
    5.4 人工驯化栽培出菇试验
    5.5 固体培养料理化性状研究
第6章 结论
    6.1 纯菌丝体获得技术
    6.2 环境因子适应性特点
    6.3 营养因子选择性利用
    6.4 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几种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鉴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食用菌简介
    1.2 野生食用菌研究现状
        1.2.1 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1.2.2 对营养条件的要求研究
        1.2.3 分类系统与分子生物学
        1.2.4 化学成分与营养和药效作用的研究
    1.3 野生食用菌的开发现状
        1.3.1 栽培料的研究
        1.3.2 栽培模式和出菇方式的研究
    1.4 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研究和开发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
        2.1.4 培养基(料)的配制和溶剂的准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以及制备
        2.2.2 形态学观察
    2.3 DNA 的提取和测定
        2.3.1 菌丝体 DNA 的提取
        2.3.2 DNA 纯度及浓度分析
    2.4 ITS 技术
        2.4.1 PCR 扩增的引物设计和合成
        2.4.2 PCR 扩增反应及扩增产物检测
        2.4.3 PCR 产物的纯化和 DNA 测序
        2.4.4 DNA 序列分析
    2.5 生物学特性
        2.5.1 温度试验
        2.5.2 pH 试验
        2.5.3 碳氮源试验
        2.5.4 无机盐和维生素试验
        2.5.5 菌丝的长速和干重的测量
        2.5.6 栽培种原种及栽培料的配制
        2.5.7 菌袋的制作及覆土的配制和过程
        2.5.8 出菇管理
        2.5.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的分离纯化
    3.2 形态学描述
    3.3 DNA 的检测
        3.3.1 基因组 DNA 的电泳检测
        3.3.2 DNA 浓度及纯度检测
    3.4 ITS-PCR 分析
        3.4.1 扩增产物电泳图谱
        3.4.2 系统发育分析
    3.5 生物学研究
        3.5.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2 pH 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3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4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5 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6 维生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7 供试菌株培养基的优化
    3.6 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3.6.1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供试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6.2 不同菌株的出菇试验
4 讨论
    4.1 QL-1、QL-2、QL-3 的形态学描述
    4.2 QL-5、QL-7、QL-10 的 ITS 鉴定
    4.3 温度适应性问题
    4.4 碳氮源利用性问题
    4.5 栽培料实验中的问题
    4.6 出菇实验中的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序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几种林果植物废弃物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香菇概述
        1.1.1 香菇简介
        1.1.2 香菇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1.1.3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2 林果植物废弃物的简述
        1.2.1 林果植物废弃物的来源和种类
        1.2.2 林果植物废弃物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1.2.3 几种林果植物废弃物在香菇中的现有研究基础
    1.3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料及其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的制备
        2.2.2 栽培袋的制备
        2.2.3 出菇管理
        2.2.4 生物学指标的统计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柑橘枝条屑作为栽培基质在香菇两种栽培模式中的应用
        3.1.1 夏季覆土栽培
        3.1.2 秋季层架栽培
        3.1.3 小结
    3.2 板栗苞壳粉作为栽培基质在香菇两种栽培模式中的应用
        3.2.1 夏季覆土栽培
        3.2.2 秋季层架栽培
        3.2.3 小结
    3.3 竹屑作为栽培基质在香菇秋季露地栽培中的应用
        3.3.1 不同含量竹屑的基质配方对香菇菌丝营养生长阶段的影响
        3.3.2 不同含量竹屑的基质配方对香菇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3.3 不同含量竹屑的基质配方对香菇子实体商品性状的影响
        3.3.4 不同含量竹屑的基质配方对香菇子实体化学成分的影响
        3.3.5 小结
4 小结
5 讨论
    5.1 栽培基质的理化特性与香菇生长发育的关系
    5.2 关于香菇栽培方式的探讨
    5.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相关栽培图片

(7)姬松茸等食用菌盆景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姬松茸
        1.1.1 姬松茸概述
        1.1.2 姬松茸生物学特性
        1.1.3 姬松营栽培材料
        1.1.4 姬松茸栽培方式
        1.1.5 姬松茸的药理作用
    1.2 鲍鱼菇
        1.2.1 鲍鱼菇概述
        1.2.2 鲍鱼菇的生物学特性
        1.2.3 鲍鱼菇的营养成分和食药用价值
    1.3 秀珍菇
        1.3.1 秀珍菇概述
        1.3.2 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
        1.3.3 秀珍菇的营养成分和食用价值
    1.4 灵芝
    1.5 食用菌盆景培养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姬松茸盆景培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栽培容器
        2.1.3 制种工艺
        2.1.4 培养料及堆制发酵
        2.1.5 栽培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出菇管理条件研究
        2.2.2 盆景栽培姬松茸产量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盆景栽培姬松茸营养成分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
        3.1.2 仪器和试剂
        3.1.3 姬松茸样品处理
        3.1.4 姬松茸子实体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3.1.5 姬松茸子实体总蛋白含量测定
        3.1.6 姬松茸子实体粗脂肪含量测定
        3.1.7 姬松茸子实体粗纤维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盆景栽培姬松茸子实体水分含量的比较
        3.2.2 盆景栽培姬松茸子实体的总糖含量的比较
        3.2.3 对盆景栽培姬松茸子实体的总蛋白含量进行比较分析
        3.2.5 对盆景栽培姬松茸子实体的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进行比较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其他食用菌的家庭培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原种的制备
        4.1.3 培养料
        4.1.4 菌袋制作与培养
        4.1.5 栽培容器
        4.1.6 栽培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家庭盆景栽培鲍鱼菇和秀珍菇管理条件研究
        4.2.2 覆土对家庭盆景栽培鲍鱼菇和秀珍菇的影响
        4.2.3 家庭盆景栽培鲍鱼菇和秀珍菇的栽培性状分析
        4.2.4 家庭培养灵芝盆景的管理和与其他食用菌的组合栽培
    4.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8)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方法
        1.2.1 栽培料配方
        1.2.2 试验设计
        1.2.3 装袋、灭菌
        1.2.4 接种及发菌
        1.2.5 出菇管理
        1.2.6 性状测定及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培养料菌丝生长情况分析
    2.2 各处理鲍鱼菇子实体性状表现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
    2.4 配方1两种栽培方式鲍鱼菇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
    2.5 处理3栽培鲍鱼菇子实体氨基酸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9)杏鲍菇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杏鲍菇生物学特性
    2 杏鲍菇营养成分
    3 杏鲍菇研究进展
    4 杏鲍菇产业发展前景
    5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杏鲍菇出菇试验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杏鲍菇"杏乐"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杏鲍菇"杏乐"菌株栽培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野生平菇 ——紫平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品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食用菌的经济价值
    2 食用菌生产在大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世界食用菌产量和主要商品化栽培食用菌的分布
    4 我国食用菌的生产现状
        4.1 总产量持续增加
        4.2 食用菌生产的品种多样化,结构更加完善
        4.3 中国普遍重视食用菌优良菌株的选育和良种的推广工作
    5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食用菌高效标准化技术体系不完善
        5.2 缺乏自主产权的食用菌当家品种
        5.3 急需进行科技攻关,以提升我省食用菌自主创新水平
        5.4 目前品种需求分析
        5.5 面临的现实要求
    6 我们的工作
第一章 菌株的获得,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 有鲜明特色野生菌株的发现
    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平生长培养基的优化
    1 试验材料
        1.1 标本采集及取样
        1.2 野生紫平的分离纯化
        1.3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不同温度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培养基中不同糖类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2.3 培养基中不同氮源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2.4 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比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2.5 培养基中复合维生素 B 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研究
        2.6 培养基中磷酸二氢钾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2.7 培养基中硫酸镁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3. 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不同温度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3.2 培养基中不同糖类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3.3 培养基中不同氮源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3.4 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比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3.5 培养基中复合维生素B 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3.6 培养基中磷酸二氢钾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3.7 培养基中硫酸镁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4 总结
第三章 紫平生长栽培料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栽培料对菌丝生长影响
        1.1.1 原料选择
        1.1.2 配方选用
        1.1.3 配料与拌料
        1.1.4 装袋、播种与发菌
        1.2 栽培料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中紫平菌丝生长情况
        2.2 栽培料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紫平菌株鉴定—酯酶同工酶图谱分析
    1 材料及方法
        1.1 品种及材料
        1.2 试剂及材料
        1.3 电泳
        1.4 酯酶同工酶染色
        1.5 凝胶扫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黑鲍鱼菇生物特性及覆土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分析[D]. 景彦萍. 山西大学, 2019(01)
  • [2]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工艺优化研究[D]. 黄建聪.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3]巨大口蘑培养条件及其原基形成机理研究[D]. 杨水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4]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D]. 刘玉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5]几种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鉴定的研究[D]. 吴萍民.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6]几种林果植物废弃物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研究[D]. 张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3)
  • [7]姬松茸等食用菌盆景培养的初步研究[D]. 李艳婷. 山西大学, 2012(10)
  • [8]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J]. 徐彦军. 中国食用菌, 2010(06)
  • [9]杏鲍菇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D]. 王爱仙.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10]野生平菇 ——紫平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品种鉴定[D]. 单洪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黑鲍菇生物学特性及覆土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