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信明确投资方向

广西电信明确投资方向

一、广西电信明确投资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段江雁[2](2021)在《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共同趋势,尤其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建设作为保障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1世纪初,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已经建立起非常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澳大利亚自1998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并推广各个行业培训包,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个专业培训包被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中,培训包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为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提供了统一标准。我国也在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并提出在2022年要建成一个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内容、实施以及实施保障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澳大利亚培训包的文献进行研究确定本文的框架结构,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培训包的内容和实施进行分析,选取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为例,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首先从培训包框架建立的政策背景入手概括出培训包本身所蕴含的理念和特征。其次从培训包的开发机构、开发原则、开发依据和开发流程四个方面对培训包的开发进行论述,为了更好地理解培训包的内容,本文从培训包基本介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和教学资源、评估四个方面对培训包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形成对比。再者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角度对培训包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以霍姆斯格林TAFE学院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深入分析培训包在TAFE学院的实际应用。然后分析了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培训包能够高质量落地实施的原因。最后在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训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的启示。通过对培训包框架建立的政策背景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培训包本身蕴含了终身教育和技能立国的理念,具有以行业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系统性的特征。通过对培训包的开发和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得知培训包是一个由行业开发由政府颁布的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标准,并且具有严格且高效的开发规程,此外,在对培训包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培训包内容具有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详细的教学指导内容等特点。通过对培训包在TAFE学院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职业院校的课程和专业建设都是以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和资格体系为依据,教学评估以培训包中的评估指南为参考的结论。通过对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进行分析可知,国家政策的扶持、对培训机构的质量监督、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政府以及社会个人的资金支持等都为培训包的落地实施提供了保障。最后基于我国高职教育国家标准的建设和实施情况,本文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进行国家标准的完善和改革,第一,加强高职国家标准开发规程建设,以行业为主导进行开发,明确开发的基本原则和依据,确立高质量高成效的开发程序;第二,加强高职国家标准内容顶层设计,从专业大类和课程模块入手构建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将行业领域内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与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对应起来,形成级别清晰的证书体系,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教学指导部分,为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指导;第三,促进高职国家标准落地实施,国家标准可以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发布,收集建议或意见,促进标准的使用和更新,地方和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标准开设专业和课程,促进企业发挥教学评估作用,丰富教学评估形式,进一步完善院校教学改革;第四,建立高职国家标准实施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高职院校内部和外部评估机制,保障院校提供高质量教育,另外,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加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机制。

郭轶舟[3](2020)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动能,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产业自身还存在着结构失衡、产业布局不完整、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中美贸易战更突显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引发国人担忧。因此如何维护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对互联网产业安全进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产业安全理论,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的概念,尝试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考察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安全状态,通过实证分析,探明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以期在理论上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按照发现问题-理论准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聚焦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存在哪些产业安全问题”、“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处于何种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是什么”三个具体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与论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互联网产业目前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存在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趋势、市场绩效整体下降趋势、管理主体分散、资源供给不足、均衡产业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安全问题;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区域产业同构化和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等安全问题;在产业控制力方面存在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依赖外国资本、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和利用外资政策偏差等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等安全问题。(2)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目前处于基本安全,并且在2007-2017年间其安全度呈小幅上升态势,主因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所致,但由于受到网络安全环境日趋严重、外资对技术控制导致产业控制力下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削弱竞争力三方面的安全威胁,因此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3)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4)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来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来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通过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和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来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分析的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互联网安全也是产业安全重要内容的论述,认为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占据网络中心节点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主导全球各产业链延伸是引发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产业安全理论做出了有益尝试和拓展。第二,从互联网产业安全内涵实质、互联网产业特征和互联网产业要素环境的变化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受到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五大因素影响,通过实证发现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这为政府、监管机构及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三,建立以产业发展环境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产业控制力评价和网络安全环境评价为主的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实证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得出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安全程度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结论,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王璐[4](2020)在《股权多元化、资本优化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中国联通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2017年,联通面临市场竞争力不足和计划实现5G商用的双重挑战,集团通过混改来引入外部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实现多元化的股权制衡。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国企的资本优化配置成为研究焦点。而已有研究却存在一些缺口,当垄断型国企在多元化股权结构下变为相对控股地位时,对如何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并提升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缺乏深入剖析。本文以联通为例,核心研究问题为通过选择引入战略投资者模式,国企如何在股权多元化背景下进行资本优化配置并实现创新能力提升?本文通过单案例研究,探索国企如何选择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制衡,并探索如何在股权多元化背景下进行资本配置,旨在选择有效的模式优化资本配置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的创新点为:第一,结合联通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实践,补充了多元化股权下自身国有资本与新引入国有与非国有资本间制衡关系的研究;第二,以资本配置为切入点,补充了垄断行业的央企集团在集团层面进行混改的案例研究;第三,以创新能力而非笼统的绩效评价论证资本配置成效,补充揭示了垄断行业国企通过资本优化配置提升创新竞争力的内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第一,联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挥了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构建了自身国有资本与外部国有和非国有资本形成的资本网络,实现多元化股权制衡,同时也真正引入了市场化经营机制,而该模式的合理性建立在双方业务资源的互补性之上;第二,联通利用资本网络优化集团产业网络关系,通过资本布局创新领域,既实现了以创新业务拉动传统业务增长,又在自身的创新投入与战略投资者的资源加持中,提升了集团的核心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了资本的优化配置。第三,联通通过资本优化配置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将强化联通的经营竞争实力,使其在行业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从而进一步反哺自身资本网络,实现可持续价值的提升。这一模式也为处于垄断行业的传统国企提供了改革经验。本文研究意义:在理论层面,丰富了国企股权多元化背景下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研究,深入探究其资本配置战略,对建立有效的国资改革制度具有理论贡献。在实践层面,以联通为例,深入探究传统国企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进行资本优化配置的内在机理,能够为未来其他传统国企推行创新竞争力的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吴梓玥[5](2019)在《民间投资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地理位置身处西部内陆的陕西在民间投资方面表现出了上升的势头,特别是在2006年后从国家到地区政府的层面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的打破制约、推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方针,陕西省的民间投资发展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在陕西省政府推出的若干条关于促进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背景之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陕西省的民间投资呈现出的良好的势头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的研究和梳理了陕西省民间投资的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等相关内容,同时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对陕西省民间投资发展基本情况剖析的基础上,对民间投资与陕西省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民间投资进行了定义,将陕西省民间投资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通过对自身发展进程的分析以及与选取其他具有可比性的省份的对比进一步总结了陕西省民间投资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验证民间投资与陕西省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表明民间投资促进了陕西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也推动了民间投资的发展,但是,在看到陕西省民间投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整体的发展水平方面陕西省民间投资依然明显存在着整体投资体量小、限制性政策壁垒突出、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投资效率尚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文章也同时对制约陕西省民间投资发展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和梳理。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以及陕西省民间投资实际发展的情况,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陕西省民间投资稳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在政策层面上帮助陕西省民间投资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张飞雁[6](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闫可可[7](2019)在《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以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研究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选择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企业在东盟直接投资概况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数据资料搜集、整理,结合图表主要是从投资规模、投资行业、投资国别分布三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发现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国别分布,行业分布差异大,企业投资过程中投资定位不清晰,存在一定盲目性、跨国投资风险判断能力、投资后的资源整合运营能力严重不足,为进一步挖掘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打下一个基础;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企业策略,本文又从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的企业内部驱动因素和东道国投资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讨论,影响企业投资内部驱动因素的研究重点主要在获取资源、获取市场、获取技术和管理经验三个层面,东道国投资环境主要从自然资源禀赋、政治环境、投资环境、文化环境四个维度展开。结合以上内容的分析,把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分为行业投资策略、区位投资策略、投资方式选择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阿里巴巴对LAZADA跨国并购的投资案例,从企业自身投资策略更微观的角度进行讨论。基于以上内容的研究总结,认为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无论企业投资策略研究、投资策略制定,还是企业在投资策略的实施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该阶段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该清晰定位自身的投资优势和投资方向,在企业经营核心业务内投资;综合比较多种区位优势,选择最优投资区位,同时增强在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掌控能力,并能够根据企业具体投资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王敏[8](2019)在《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处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作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在人口中扩展过程的有机统一,产生了大量的公共资本需求。正所谓“需求产生供给”,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的对大量公共资本的需求,必然形成对公共资本供给的强大拉动作用。本文正是要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的影响,重点是解释如下问题:这种影响机理是什么?影响程度又如何?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合理地供给公共资本?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顺利进展和公共资本供给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与实证相结合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明确界定核心概念,然后着重揭示新型城镇化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内在机理,并运用中国2000-2016年的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围绕这个中心,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一)核心概念界定。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涵盖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绿色发展四个方面的综合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修正与优化,重点体现以人为核心,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公共资本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所形成的资本。公共资本供给是指以政府为供给主体,以财政支出为供给途径的公共产品形成过程,即公共资本的供给最终形成了公共产品。(二)内在机理揭示。本文运用经典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模型等城镇化理论,运用经典的外部规模经济、要素禀赋等产业集聚理论,运用经典的“推-拉”理论、舒尔茨的成本-收益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农民市民化理论,运用经典的公共资本及其供给的理论,深入揭示了新型城镇化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内在机理,这可以归纳为:(1)新型城镇化作为产业集聚的过程将倒逼政府增加公共资本供给;(2)新型城镇化作为人口集中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将倒逼政府增加公共资本供给。(三)实证检验。这部分首先对中国2000-2016年城镇化发展现状、公共资本供给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科学描述,这构成了文章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回归模型、门槛面板模型、空间杜宾模型、VAR模型等计量模型对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集聚拉动经济性公共资本供给、通过人口集中和农民市民化拉动社会性公共资本供给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论是:(1)我国大部分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产业集聚水平是协调的,部分地区有超前或滞后的数据表象;产业集聚水平在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在不同产业集聚水平下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的供给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产业集聚水平对公共资本供给及交通类、环保类、通讯类经济性公共资本供给均是正向影响关系,对能源类公共资本呈现负向影响关系,东部地区的结果较中西部结果更加显着。(2)新型城镇化发展会带动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新型城镇化及农民市民化程度增加了社会性公共资本的供给,地方财政支配能力、汲取能力均促进了社会性公共资本的供给。(3)新型城镇化与公共资本供给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四)相应的对策建议。针对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的拉动作用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有:(1)通过优化户籍制度,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来共同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2)按照产业集聚需求进行经济性公共产品布局,按照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进行社会性公共产品布局,共同拉动公共资本的合理供给。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从“需求产生供给”的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倒逼”、拉动公共资本供给问题,这在现有研究中是独特的、新颖的。(2)基于经典的城镇化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公共资本供给相关理论,深入揭示了新型城镇化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内在机理,这在现有研究中也是少见的。(3)在实证研究中,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客观测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公共资本供给现状,同时运用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 2000-2016年产业集聚水平及农民市民化在新型城镇化拉动公共资本供给过程中的门槛效应,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公共资本供给的拉动效应。

林宏明[9](2019)在《A通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通信公司是中国通信服务G省分公司下属的甲级通信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业务范围包括通信工程、信息化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咨询、设计,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广告策划等,能为客户带来一体化服务。公司拥有多年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及其配套工程经验,一直以来为G省通信行业主要技术支撑力量,为各通信运营商及政企客户提供勘察、设计、综合规划等服务,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本文以G省通信设计市场作为环境背景,以现代企业管理、信息通信技术、通信产业发展、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多领域学科理论为研究基础,对研究主体A通信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市场格局、企业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A通信公司内部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会大于威胁的结论,并对应选择SO增长型发展战略,即:把握通信产业蓬勃的发展大潮和发展方向,坚持“以技术为核心,以人才为根本,以管理为基石,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思想,发挥自身合作优势和资源优势,快速感知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继续巩固并强化传统电信业务通信规划咨询、勘察设计等业务;坚持开拓进取,以点带面,不断提升移动、联通、铁塔等业务;整合公司优质资源,努力开拓集团客户市场,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总体战略下,本文认为A通信公司应采取目标集聚战略和低成本战略作为核心竞争战略。目标聚集战略,即:重点聚焦G省电信的设计市场,以此作为核心业务发展,利用关联性资源,投入足够的设计力量,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品牌效应,以保障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拥有稳定的客户基本面。同时,深耕市场,全方位探索和发展其他相关设计服务市场,扩大公司业务范围;低成本战略,即:引入行业内相对较低的设计费率,同时配套高质量的设计交付服务和产品,在提供更高效、优质的设计服务和交付成果的同时,形成规模效应和进入壁垒,进一步巩固A通信公司的设计市场份额。根据上述战略目标,本文在业务层面上应实现以下目标。业务层面:以通信勘察设计为主,信息化咨询服务、监理工程为辅;客户关系:重点夯实电信设计市场,努力开拓移动、联通、铁塔、集客市场;市场覆盖:立足G省设计市场、探索中西部省份设计市场;发展规模目标:未来三年内容营收增长率达到10%及以上、集团客户市场增长率达到20%及以上。为实现战略目标,A通信公司必须做到以下五点要求,即:(1)优化组织结构,向有活力、有执行力的新型组织结构转型;(2)强化技术队伍,奠定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模式;(3)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强做大,打造成为G省最强的信息业咨询服务商;(4)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创新生产流程规范,降低生产成本,;(5)强化企业文化,发扬“以员工为根本,以客户为中心”的先进企业文化思想。本文的价值在于立足实际,为A通信公司的公司定位、市场认知、战略发展等发面提供思考和探索,同时,也为同类型设计服务单位提供战略参考。

王嘉奕[10](2019)在《中国与柬埔寨贸易深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柬埔寨地处中南半岛南端核心地带,地缘位置极为特殊,是东南亚通往全球市场的重要通道。中柬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自1958年正式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及科技等多个领域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尤其在贸易领域取得丰富成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西方跨国公司主导的新一轮全球价值链重构愈演愈烈,以中间产品供求为驱动的中柬贸易关系面临多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贸易驱动方式,寻求贸易发展新动力,推动贸易发展迈向深化愈发为中柬两国政府所关注,这既是助力双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的关键环节,亦是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中柬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依据这样的思路,笔者首先考察中柬贸易发展的进程,以贸易规模和贸易产品结构为视角,重点分析2002—2017年间中柬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特征,指出中柬经贸合作机制丰富、贸易关系紧密且互补性显着,但也存在着规模较小、结构失衡、增速放缓、产品单一及竞争加剧等问题。其次,笔者以进口需求、产品竞争力和供需适应性为视角,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实证研究中柬贸易发展的驱动与制约因素,结合理论分析,指出中国对柬进口需求不足、中国对柬出口竞争优势下滑和柬埔寨对华出口存在总量和产品结构两重“天花板”等是中柬贸易发展现存问题的关键成因。再次,笔者以中柬贸易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为导向,提出以中国对柬直接投资作为中柬贸易深化发展的新动力,考察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结合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机理,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对柬直接投资有效扩大了中柬贸易总额,具有较强的出口引致效应。但其反向进口效应不显着,这与现阶段中国对柬直接投资规模尚小、领域集中、缺乏协调规划及投资软环境较差等密切相关。最后,结合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现存不足,笔者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以中国对柬直接投资驱动中柬贸易深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从政府层面看,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构建适宜的投资软环境。第一,把握好现有经贸合作机制中的投资促进机遇;第二,出台财税支持政策,优化财税服务;第三,健全对柬直接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第四,深化货币合作,完善金融服务。从产业层面看,要加快调整投资布局,着力拓宽投资领域。第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拓宽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第二,以服务民生为导向,构建关联密切的基础设施投资格局;第三,以境外合作区为抓手,推动贸易、投资与产能合作全面融合发展。

二、广西电信明确投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电信明确投资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2.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3.借鉴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2)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的研究
        (3)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内容的研究
        (4)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的研究
        (5)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的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2)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的研究
        (3)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内容的研究
        (4)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的研究
        (5)关于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实施保障机制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TAFE学院
        3.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4.培训包
    (六)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筛选假设理论
        3.工作本位学习理论
一、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框架概述
    (一)建立培训包框架的政策背景
        1.《坎甘报告》为培训包的建立提供基础
        2.《柯尔比报告》提出建立广泛的培训系统
        3.《迪文森报告》等确立能力本位的职业证书体系
        4.《成功的改革》等直接促使培训包的产生
    (二)培训包框架本身蕴含的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
        2.技能立国理念
    (三)培训包框架的特征
        1.由行业为主导,为行业服务
        2.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3.以能力为本位
        4.具有系统性
二、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与内容
    (一)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开发
        1.统一的开发机构
        2.具体的开发原则
        3.详细的开发依据
        4.明确的开发流程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内容
        1.培训包基本介绍
        2.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开放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4.保障评估质量
三、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以ICT6.1为例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 的内容
        1.培训包基本介绍
        2.培养目标
        3.培养规格
        4.课程和教学资源
        5.评估质量保障
    (二)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 的实施
        1.自主进行专业设置
        2.统一且灵活的课程体系
        3.有效进行教学评估
四、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二)高标准的注册培训机构
    (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来源
        2.师资培训
        3.师资管理
    (四)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个人投资
五、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现状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开发现状
        (1)组织管理不协调,行业参与不深入
        (2)缺乏详细的开发依据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内容结构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
        (1)专业建设不符合社会需求
        (2)过于注重学科课程
        (3)教学评估主体单一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实施保障
        (1)政策法规不完善
        (2)院校评估机制不健全
        (3)缺乏双师型教师
        (4)资金来源单一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开发规程建设
        (1)明确开发组织机构及参与者
        (2)明确开发基本原则
        (3)明确开发的依据和程序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内容顶层设计
        (1)统一职业能力标准
        (2)完善资格认证体系
        (3)设计详细的教学指导
        3.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落地实施
        (1)大力进行网络宣传
        (2)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3)注重实践课程
        (4)丰富教学评估形式
        4.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实施保障机制
        (1)完善国家法律法规
        (2)规范培训机构办学环境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4)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产业已是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生力军
        1.1.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凸显
        1.1.3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滞后于互联网产业发展实践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保护论
        2.1.2 产业控制论
        2.1.3 产业国际竞争论
        2.1.4 产业安全理论
    2.2 产业安全的分类与评价体系
        2.2.1 产业安全的分类
        2.2.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3 互联网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3.1 网络经济和网络产业
        2.3.2 互联网产业
        2.3.3 互联网安全和互联网产业安全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
    3.1 互联网产业相关概念
        3.1.1 互联网产业概念界定
        3.1.2 互联网产业经济特征
    3.2 对产业安全的再思考
        3.2.1 产业安全观的形成及演变
        3.2.2 互联网安全观的形成
    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界定
        3.3.1 互联网产业安全概念提出
        3.3.2 互联网产业安全特点
        3.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类型
    3.4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3.4.1 互联网产业安全形成的系统论分析
        3.4.2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4.1 产业发展环境现状
        4.1.1 垄断性市场结构影响可持续发展
        4.1.2 市场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
        4.1.3 管理主体分散
        4.1.4 资源供给不足
        4.1.5 非均衡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
    4.2 产业竞争力现状
        4.2.1 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
        4.2.2 区域产业同构化
        4.2.3 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
    4.3 产业控制力现状
        4.3.1 企业融资依赖外国资本
        4.3.2 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
        4.3.3 利用外资政策偏差
    4.4 网络安全现状
        4.4.1 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
        4.4.2 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5.1 产业安全影响因素一般性分析
        5.1.1 基于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1.2 基于产业经济学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5.2.1 对既有研究的再思考
        5.2.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2.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
    5.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
        5.3.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
    6.1 评价方法及步骤
        6.1.1 评价方法
        6.1.2 评价步骤
    6.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2.1 指标设计思路
        6.2.2 指标体系建立
    6.3 数据、权重及结果分析
        6.3.1 数据说明
        6.3.2 指标权重设置及计算方法
        6.3.3 计算结果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互联网产业安全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7.1 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国外经验
        7.1.1 以技术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安全的美国经验
        7.1.2 强化网络安全促进产业安全的英国经验
        7.1.3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安全的德国经验
        7.1.4 增强产业控制力促进产业安全的日本经验
    7.2 对我国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启示
        7.2.1 建立保护互联网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7.2.2 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化网络安全
        7.2.3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7.3 本章小结
8 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8.1 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
        8.1.1 优化管理体制
        8.1.2 完善支持互联网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8.1.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8.1.4 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
    8.2 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
        8.2.1 建立并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
        8.2.2 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8.2.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8.3 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8.3.1 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8.3.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股权多元化、资本优化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中国联通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5 本文写作的结构安排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优化资本配置研究
        2.1.2 股权结构多元化研究
        2.1.3 培育创新能力研究
        2.1.4 对已有文献的评论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司治理理论
        2.2.2 战略联盟理论
        2.2.3 企业创新理论
3 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3.1 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简介与改革背景
        3.2.1 联通集团公司简介
        3.2.2 联通集团改革背景
    3.3 中国联通业绩与价值变化
4 中国联通引入战略投资者方案
    4.1 战略投资者选择标准
    4.2 多元化股权制衡
    4.3 国有资本杠杠作用
5 中国联通集团资本优化配置
    5.1 集团层面战略
    5.2 上市公司资本配置
    5.3 业务层面资产配置
6 中国联通核心创新能力
    6.1 创新专利支撑新兴业务增长
    6.2 创新商业模式定位互联网化运营
    6.3 融合创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6.4 培育新兴业务实现研发创收
7 优化资本配置的内在机理
    7.1 联通优化资本配置实施路径
    7.2 国企优化资本配置内在机理
8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民间投资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投资的概念界定
        2.1.2 民间投资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文献评述
3. 陕西省民间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3.1 陕西省民间投资纵向发展分析
        3.1.1 陕西省民间投资总量及增长率分析
        3.1.2 陕西省民间投资比重分析
        3.1.3 陕西省民间投资方向分析
        3.1.4 陕西省各地区民间投资对比
    3.2 陕西省民间投资横向对比分析
        3.2.1 陕西省与各省民间投资发展情况对比
        3.2.2 陕西省与全国民间投资发展情况对比
    3.3 小结
4. 民间投资与陕西省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4.1.1 VAR模型定义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1.3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
        4.1.4 Johansen协整性检验
    4.2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介绍
        4.2.2 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4.2.3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4.2.4 VAR模型估计结果
    4.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4 脉冲响应函数
        4.4.1 经济增长对民间投资的脉冲响应
        4.4.2 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
    4.5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4.6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民间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5.1 政府方面原因
        5.1.1 政府思想观念保守
        5.1.2 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
        5.1.3 政策性壁垒阻碍民间投资的发展
    5.2 环境性原因
        5.2.1 民间投资难进入企业融资领域
        5.2.2 民间投资产业引导资金不足
        5.2.3 民间投资的市场体制不完善
    5.3 民间投资自身原因
        5.3.1 民间投资在混合所有制中发挥的作用低
        5.3.2 民间投资对象规模小且竞争力低
        5.3.3 民间投资主体投资意识不强
    5.4 小结
6. 民间投资支持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服务意识
        6.1.1 提供容错发展期,减少直接干预
        6.1.2 完善信用体系,健全担保机制
        6.1.3 建立综合部门,发展行业协会
    6.2 改善民间投资不公待遇
        6.2.1 扫除国企庇护,深化混合所有制
        6.2.2 开放准入限制,降低投资壁垒
        6.2.3 取消税负不公,清理无理收费
    6.3 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6.3.1 发展银行机构,鼓励向民企贷款
        6.3.2 规范投融资机构,加强资本对接
        6.3.3 结合国有与民间资本,推动民间资本流入县域
    6.4 提升民间投资市场吸引力
        6.4.1 完善投资市场体制,精简审批事项
        6.4.2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产业集群
    6.5 增强投资主体意识
        6.5.1 加强投资引导,树立健康投资意识
        6.5.2 提高企业素质,提升创新能力
        6.5.3 培育守德意识,倡导企业家精神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定性分析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依据
    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4 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
    2.5 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
第3章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概况
    3.1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历程
        3.1.1 探索起步阶段(1986 年-2003 年)
        3.1.2 快速发展阶段(2004 年-2013 年)
        3.1.3 深入提升阶段(2014 年至今)
    3.2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现状
        3.2.1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增速更加明显
        3.2.2 投资国别分布趋于合理,差异仍然明显
        3.2.3 投资行业结构日趋完善,国别差异突出
    3.3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问题
        3.3.1 缺乏清晰的投资定位,行业投资布局存在盲目性
        3.3.2 风险判断力不足,区位选择时缺乏严谨的风险评估
        3.3.3 投资方式选择不当,投资后资源整合能力,运营能力欠缺
第4章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的影响因素
    4.1 企业内部驱动力影响因素
        4.1.1 获取企业发展资源
        4.1.2 获取更广阔的市场
        4.1.3 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4.2 外部区位环境影响因素
        4.2.1 自然资源禀赋
        4.2.2 政治环境
        4.2.3 经济环境
        4.2.4 文化环境
第5章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投资策略
    5.1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行业策略
        5.1.1 传统行业投资策略
        5.1.2 新兴行业投资策略
    5.2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区位策略
        5.2.1 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型企业区位投资策略
        5.2.2 市场寻求型企业区位投资策略
        5.2.3 资源寻求型企业区位投资策略
    5.3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方式策略
        5.3.1 跨国并购策略
        5.3.2 合资经营策略
        5.3.3 绿地投资策略
    5.4 阿里巴巴对东盟直接投资案例分析
        5.4.1 阿里巴巴并购LAZADA概况综述
        5.4.2 阿里巴巴投资LAZADA策略分析
        5.4.3 阿里巴巴投资LAZADA评述
    5.5 结论及建议
        5.5.1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5.5.2 现阶段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采取的行业投资策略
        5.5.3 现阶段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区位投资策略
        5.5.4 现阶段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采取的投资方式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
        2.1.2 公共资本及公共资本的供给
    2.2 文献综述
        2.2.1 城镇化相关研究
        2.2.2 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
        2.2.3 公共资本供给相关研究
        2.2.4 城镇化与公共资本供给关系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2.3.1 已有研究的贡献
        2.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3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城镇化相关理论
        3.1.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及其修正
        3.1.2 托达罗三部门模型
    3.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3.2.1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3.2.2 要素禀赋理论
    3.3 农民市民化相关理论
        3.3.1 推力—拉力理论
        3.3.2 舒尔茨的成本-效益理论
        3.3.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3.4 公共资本供给相关理论
        3.4.1 公共资本相关理论
        3.4.2 需求层次理论
        3.4.3 公共支出与财政分权理论
    3.5 理论小结
第4章 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的影响机理分析
    4.1 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集聚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机理分析
        4.1.1 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的机理分析
        4.1.2 产业集聚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机理分析
        4.1.3 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集聚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机理总结
    4.2 新型城镇化通过农民市民化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机理分析
        4.2.1 新型城镇化推动人口集中、农民市民化的机理分析
        4.2.2 农民市民化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机理分析
        4.2.3 新型城镇化通过农民市民化拉动公共资本供给的机理总结
    4.3 新型城镇化影响公共资本供给的机理总结
第5章 我国新型城镇化及公共资本供给现状及度量
    5.1 我国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度量
        5.1.1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5.1.2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
        5.1.3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成就与不足
        5.1.4 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
    5.2 我国公共资本供给的度量与现状
        5.2.1 公共资本供给的度量
        5.2.2 公共资本的供给现状
第6章 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集聚影响公共资本供给的实证分析
    6.1 产业集聚水平的度量
        6.1.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评价及其选择
        6.1.2 测度核心指标解释
        6.1.3 产业集聚核心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6.2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的耦合分析
        6.2.1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模型
        6.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6.2.3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的结果分析
    6.3 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公共资本供给的面板回归模型
        6.3.1 门槛效应分析
        6.3.2 直接效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城镇化通过农民市民化影响公共资本供给的实证分析
    7.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进城务工的现状
        7.1.1 我国进城务工农民的规模、就业、收入与社会保障现状
        7.1.2 我国进城务工农民现状的区域差异
        7.1.3 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现状
    7.2 新型城镇化对进城务工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7.2.1 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
        7.2.2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7.3 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与公共资本供给的空间计量模型
        7.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7.3.2 指标选取与说明
        7.3.3 空间自相关检验
        7.3.4 空间回归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总体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变量说明
    8.2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性公共资本供给的总体影响分析
        8.2.1 序列平稳性检验
        8.2.2 VAR模型的建立及最大滞后阶数的确定
        8.2.3 Johansen协整检验
        8.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8.2.5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8.2.6 结论
    8.3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性公共资本供给的总体影响分析
        8.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8.3.2 VAR模型的建立及最大滞后阶数的确定
        8.3.3 Johansen协整检验
        8.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8.3.5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8.3.6 结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充分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9.2.2 经济性基础设施布局的政策建议
        9.2.3 社会性基础设施布局的政策建议
        9.2.4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9.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9)A通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1.2.2 通信业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1.2.3 研究综述总结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A通信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1 A通信公司基本情况
        2.1.1 A通信公司简介
        2.1.2 A通信公司发展现状
    2.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2.2.1 人力资源
        2.2.2 组织构架
        2.2.3 财务资源
        2.2.4 技术能力
        2.2.5 声誉资源
第三章 A通信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通信行业状况
        3.2.2 通信设计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3.2.3 市场客户分析
        3.2.4 竞争对手分析
第四章 A通信公司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4.1 A通信公司SWOT分析
        4.1.1 优势S
        4.1.2 劣势W
        4.1.3 机会O
        4.1.4 威胁T
        4.1.5 A通信公司SWOT矩阵
    4.2 A通信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4.2.1 总体发展战略
        4.2.2 竞争战略选择
    4.3 A通信公司战略业务层战略选择
        4.3.1 勘察设计业务战略
        4.3.2 工程监理业务战略
        4.3.3 集团客户业务战略
        4.3.4 A通信公司发展战略总结
第五章 A通信公司战略实施对策建议
    5.1 A通信公司战略实施方案
    5.2 A通信公司战略实施措施
        5.2.1 优化组织结构
        5.2.2 强化人才队伍
        5.2.3 增强市场竞争力
        5.2.4 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5.2.5 优化财务管理和风险管控
        5.2.6 强化企业文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与柬埔寨贸易深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中柬经贸合作研究
        1.2.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际贸易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国际贸易理论
        2.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 中柬贸易发展状况
    3.1 中柬贸易发展进程
        3.1.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曲折发展
        3.1.2 柬埔寨王国新政府成立后的全新起点
        3.1.3 全球与区域经贸合作机制下的高速发展
        3.1.4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新发展
    3.2 中柬贸易发展现状
        3.2.1 贸易规模
        3.2.2 贸易产品结构
    3.3 中柬贸易发展特征
        3.3.1 合作机制丰富,贸易关系紧密
        3.3.2 对外政策与经济结构互补性显着
        3.3.3 规模较小、结构失衡、增速放缓、产品单一及竞争加剧等问题凸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柬贸易发展驱动与制约因素及其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实证结果
        4.2.1 柬埔寨对华出口的驱动与制约因素
        4.2.2 中国对柬出口的驱动与制约因素
    4.3 中柬贸易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实证与理论结合分析
        4.3.1 中国对柬进口需求不足
        4.3.2 中国对柬出口竞争优势下滑
        4.3.3 柬埔寨对华出口存在总量和产品结构两重“天花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寻中柬贸易发展新动力——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
    5.1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现状
        5.1.1 投资规模
        5.1.2 重点投资领域
    5.2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与中柬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5.2.1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规模与中柬贸易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5.2.2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与中柬贸易产品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5.3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5.3.1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机理
        5.3.2 模型设计
        5.3.3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5.4 实证结论
        5.4.1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总贸易扩大效应和出口引致效应显着
        5.4.2 中国对柬直接投资的反向进口效应不显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直接投资驱动中柬贸易深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6.1 政府层面: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构建适宜的投资软环境
        6.1.1 把握好现有经贸合作机制中的投资促进机遇
        6.1.2 出台财税支持政策,优化财税服务
        6.1.3 健全对柬直接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6.1.4 深化货币合作,完善金融服务
    6.2 产业层面:加快调整投资布局,着力拓宽投资领域
        6.2.1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拓宽直接投资产业选择
        6.2.2 以服务民生为导向,构建关联密切的基础设施投资格局
        6.2.3 以境外合作区为抓手,推动贸易、投资与产能合作全面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56—2019年中柬签署主要经贸合作协定
    附录二 贸易结合度指数(TI)
    附录三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
    附录四 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ESI)
    附录五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测算结果
    附录六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附录七 中国对柬电力、路桥、航空和农业等重点投资项目
    附录八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机理示意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广西电信明确投资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国标视域下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包研究 ——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包ICT6.1为例[D]. 段江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郭轶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股权多元化、资本优化配置与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中国联通的案例分析[D]. 王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民间投资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吴梓玥.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6]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可可.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8]新型城镇化对公共资本供给的影响研究[D]. 王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A通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宏明. 广西大学, 2019(01)
  • [10]中国与柬埔寨贸易深化发展研究[D]. 王嘉奕.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广西电信明确投资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