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军训生活

黄埔军校的军训生活

一、在黄埔军校的军训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郭俊[1](2020)在《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研究》文中认为“红色体育”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和体育结合的一系列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迅速提升参战人员的战斗力、官兵们身体素质的训练,它是特殊时期开展的一系列体育活动和军事相关教育训练活动。红色体育对于鼓舞部队士气、提升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和革命战斗力等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延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由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组成的。在延安时期,大力发展各种经济建设,全面围绕“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目的,组织部队深入敌后并发动人民群众。延安时期的红色体育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在当时不仅仅是提升了部队的革命战斗力,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延安时期的红色体育是全体军民共同参与的活动。红色体育不仅仅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解放伟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国防教育的研究和中国现代红色体育工作系统化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方向。红色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是将军事体育训练和红色体育、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它既是军事红色文化和军事体育运动内容中的精华,对其核心部分也进行了传承,汲取其精华。在延安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还有当时复杂多变的地域环境中,最终通过奋战打造了延安别具一格的延安红色文化精神,延安红色文化精神的历史价值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在延安时期经历了十多年的战争并夺取了抗战胜利,才让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得到了延续和传承。随后到1948年为止,延安时期在整个近现代的历史舞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期间,红色体育作为重要的训练手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累积了丰富的红色体育训练和开展的经验。延安地区作为革命圣地、红色摇篮,优良传统丰富,也就是说,它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后的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在战争年代的所在地。诸多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民俗、精神文化等铸就了延安地区的优秀延安精神文化和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整理和传承,将延安的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到了现代生活中来。延安红色体育的发展和经验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者们对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高度不够、红色体育文化体系没有构建等。本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以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至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本文对延安时期的红色体育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梳理。整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阶段,丰富其红色体育的训练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最后去探索其宝贵的红色文化历史经验和其深厚的现实意义等,再以延安地区红色体育的主要内容为主要对象,探究其体育发展模式和红色教育等多个维度去分析,系统地构建了延安时期延安红色体育研究平台和体系。充分发掘了延安时期延安红色体育的经验、价值、意义等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对我们当代国防教育的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等的积极作用。也全方位的促进了当代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新时代强军梦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借鉴意义,更是发展全民体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本文打算用军事科学,承接体育科学和历史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收集整理,围绕延安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期间还分析和总结了延安时期延安红色体育形成的特殊的历史和理论渊源,主要培训内容和红色体育的特征,吸收其有益经验,为研究和发展我国当代红色体育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梁晶晶[2](2020)在《大学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典仪在中国由来已久。近年来,伴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典仪越来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大学典仪能够借助各种象征符号创设良好的典仪情境,并通过特定的程序展演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增进身份认同、实现情感升华、规范个体行为、实现价值引领、凝聚集体力量、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大功效,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着眼于时下的仪式热潮,深度探讨大学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价值旨归,并通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的量化研究并辅以访谈的方式,对当前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进行调研。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着,身份认同度持续提升,文化传承性不断加强。然而,由于典仪开展过程中典仪主体对典仪价值认识的不足、主体地位的缺失、组织实施的不力、发展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还面临着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情感激励较低、组织凝聚不强、行为规范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深入挖掘大学典仪的文化内涵,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注重典仪开展的科学规范,健全典仪长效发展机制,优化大学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阚力[3](2020)在《蒋介石与黄埔系(1923-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埔系作为国民党中的重要派系,诞生于早期的黄埔军校,自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后,一直都在有意识的在黄埔学生及教官群体中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他通过旧式中国的传统师生情谊加强黄埔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忠诚,也通过金钱和权位等利益诱使部分不坚定的黄埔学生团结在自己身边,正因为蒋介石悉心的打造,“黄埔系”这一概念才渐渐成型,由于对蒋介石的忠诚和蒋介石丰厚的回报,黄埔军校中的部分学员及教官也渐渐的自我认识到自己是黄埔系的一员,并主动以黄埔系身份示人,在蒋介石从黄埔军校校长到国民党总裁的这一系列变迁当中,他也不断扶植,提拔黄埔系的将领担任国民政府党政军机关的要员,打击其他派系,黄埔系也在抗战之后,成为了国民政府内部的第一大军事派系,外有精兵,内有总裁支持,黄埔系至此,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以至于在解放战争时期,黄埔系将领成为了国民党军中的绝对主力,黄埔系的成长离不开蒋介石的倾力支持。因为蒋介石的栽培,黄埔系的将领也是竭诚向蒋介石效忠,服从蒋介石的领导,成为了蒋介石重要的资本。黄埔系将领也是蒋介石不断扩张自己权利的军事资本,从广东国民政府东征陈炯明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开始,蒋介石依靠黄埔系在战场上的行动,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通过把黄埔系将领安插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军队当中这一手段,大大加强了自己对全国的控制及对地方军阀派系的打压。虽然在剿灭红军和抗日战争等战场上,黄埔系将领表现不尽人意,但仍然是蒋介石手下最忠诚,指挥最顺手的部队,所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通过黄埔系将领的安插,完成了对国民政府主力军团的控制。黄埔系这一军事派系依靠蒋介石的培养而出现并发展壮大,蒋介石也因为对黄埔系将领的安插利用而崛起,最后成为了国民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两者的命运紧密相连,但蒋介石没有看到黄埔系将领的本质,黄埔系将领的各方面素养并不足以支撑起蒋介石在解放战争的胜利,黄埔系将领本身在黄埔军校内所接受的军事训练不足,由因为对蒋介石的效忠缺乏一个坚定信念的支持,仅仅是因为封建时代的愚忠或者是投机主义的需要,所以在战场上这些将领缺乏远大目光,不以大局为重,反而争权夺利,拉帮结派,更由于蒋介石个人的性格缺乏,喜好遥控指挥战局,也致使了黄埔系在战事上的不利,当面对更有信仰,更坚定的中共军队的时候,蒋介石没有意识到黄埔系的诸多问题,反而大量任用黄埔系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把自己的所有本钱全部押在了黄埔系将领的战场表现上,所以最后,由于黄埔系将领在战场上的失败,蒋介石最终败退台湾,丢掉了整个大陆,而黄埔系这一派系也随着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而逐渐烟消云散,本文就历史的角度,对蒋介石与“黄埔系”1923-1949年间的形成、成长、鼎盛、衰弱各阶段进行分析,并得出了蒋介石“成也黄埔、败也黄埔”的结论。

段玉芳[4](2019)在《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个案》文中提出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系统工程中,纪念性场馆肩负着重要角色,是重要阵地之一。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个案,将其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为研究主题,探索纪念性场馆如何将新时代国防教育观念植入的手段与对策,得出结论:在紧扣当代国防形势,切准时代脉搏的前提下,努力优化配置国防教育基地的资源,突出国防教育基地的鲜明特色。

刘斌[5](2019)在《国民党陕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41-1949)》文中提出国民党自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对党、政、军干部的训练,黄埔军校可谓国民党干部训练的滥觞。1938年,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成立,下辖中央训练团,此团负责组织各省的干训工作。此时恰逢国民党奉行“抗战救国”的方针,并力推新县制,陕西省面临旧干部素质低,新干部数量少的问题,因此陕西省的干部训练已刻不容缓。1941年,陕西省成立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该团上承中央训练委员会和陕西省训练委员会的指导,其下分省、区、县三级训练。省训会负责从宏观上指导训练工作,省干训团、区训班、县训所负责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各级干训机构从年龄、学历和经历方面对组训人员和受训人员进行筛选。越到基层,教员与学员之综合素质越低。受训人员来源于调训与考训,调训对象为在职人员,考训对象为非在职人员。施训内容分为一般训练、专业训练及训导实施三类。其中,一般训练又分为政治训练、精神训练、军事训练三部分。军事训练与军事管理是干部训练的重要内容。学员在受训期间和结业以后,都会受到干训机构的管理。除了施训外,毕业学员的分发及辅导工作也是各级干训机构工作的重点。陕西省的干部训练成效与局限共存,其干训体系完善,规模宏大,学员毕业成绩优异,学员个人和国民党都从中获益。但是训练本身存在的期限短、方法不佳和教材紧缺等问题制约了训练的成效。干训机关秉持宽进宽出的原则,导致毕业学员良莠不齐。毕业辅导工作虽形式多样,耗费巨大却缺乏实际效果。总之,陕西干训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不能完全以失败或成功而论。究其根源,陕西各级政府的财政短缺,国民党内部组织的痼疾,国民政府官场的腐败及动荡的外部环境对干训工作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健[6](2019)在《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第七分校军官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下文简称第七分校)的军官养成教育从1938年初始至1945年底结束。从国内地缘政治结构理论而言,第七分校的养成教育体现了国民党为整合西北地缘政治格局,牵制各方势力特别是中共势力发展进而维护自身绝对权威的隐性战略意图,既反映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战时地方军事集团逐渐坐大的趋势,亦体现了国民党派系政治斗争的复杂。作为抗战时期培养人数最多且规模最大的军事院校,第七分校的军官养成教育是在特殊背景下经多重因素合力集成的结果。从效果而言,第七分校的军官养成不仅为反抗日本侵略提供了区别于普通士兵的知识性人才,一定程度上为抗战输送了新鲜血液,亦让胡宗南的势力逐渐做大,满足了国民党自身势力扩充的需要。同时,也为国民党制衡西北军事力量特别是限制中共势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军校教育应以培育高素质人员为核心目标。第七分校的学生进入部队后,一则由于战时速成教育的局限,简易而粗略的学习内容难以满足多类型战争的需要。二则由于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脱节,与带兵多年的行伍职官相比并无突出表现。可见,从现代军事教育发展的视角以及学生的战场表现来看,第七分校的养成教育仍未能达到国民党所希望的理想状态。出现此种效果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在客观上,第七分校的养成教育深受抗战环境制约,经济供给不足、训练设施短缺、特殊的地理气候等问题导致教育开展困难重重。在主观上,派系斗争传统的延续、训练方式方法的弊端以及教员学员的自身问题亦让第七分校的军官养成教育难以有效实施。在战时,客观因素无法避免,因此只有让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向心力和集体观念,才能高效培养人才,完成教育目标。但由于国民党意识形态输入的模糊性以及国民党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第七分校的军事教育始终难以凝聚意识,导致诸多主观问题不断涌现。从某种意义而言,难以形成有效且持久的统一意识和正确的共同认知成为国民党战场表现的核心制约要素。

毕彩霞[7](2019)在《平凉地区抗战研究(1937-1945年)》文中研究指明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后,不断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控。自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势力利用特务、汉奸,假借难民、学生等身份,不断向平凉地区渗透,从事间谍、离间民族关系等活动,企图分裂西北,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因此,防范日军特务,打击汉奸势力,始终是平凉地区抗战工作的重点。全面抗战期间(即1937—1945年),平凉地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和金融业在民族存亡的时代困境下步履艰难地向前发展,一些新行业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新行业的出现、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政府对货物所征税目也是不断增多,税额与日俱增。此外,受战争影响通货膨胀问题不断严重,至1940年后经济日趋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平凉地区各族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懈努力:农工产品除供应军需物资外,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以供出口,换取外汇;为防范日军空袭和毒气战,平凉地区民众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建设防空、防毒设施,学习防空、防毒常识;社会各界人士在平凉地区发动征兵宣传和募捐活动,平凉地区民众积极响应,参与民兵训练,参加献金运动;战时受经费所限,平凉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艰难,但全体师生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积极参与抗日,充分体现了当时全民抗日意识已深入人心。因此,平凉地区作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前沿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辰波[8](2019)在《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乡村建设人物,他们所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对于缓解民国严峻的乡村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3年7月13日,江西农村改进社万家埠实验区在安义县万家埠成立,以王枕心为首的乡村建设人员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解决当时江西农村贫、愚、弱、乱等问题。1937年8月20日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王枕心辞职投身抗战,被迫停止他的乡村建设活动。本文以民国时期江西的乡村建设运动为背景,以王枕心为研究对象,对王枕心的生平进行梳理,并提炼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总结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评析其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成就与不足,探讨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从而获取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首先为绪论,介绍了笔者的选题缘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接着将王枕心的生平分为研修农学、上下求索,五年乡建、躬身实践,抗战救国、迎接解放三部分,本文利用档案等材料对王枕心的生平经历进行介绍。随后提炼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王枕心在借鉴他省经验的基础上,以恢复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完善农村组织、发展农村教育为两翼,针对当时中国农村普遍贫、愚、乱、弱的基本问题,以惠农、智农、聚农、强农为法宝结合自身乡村建设实践,逐渐形成了减税惠农,促进生产;办学智农,改进教育;培干聚农,推进自治;联众强农,增进合作的乡村建设思想。而后总结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王枕心从乡村经济、乡村政治、乡村文化教育卫生三个方面推进他的乡村建设实践,采取了推广信用合作、成立群众组织、完善农村医疗等措施,改善了万家埠地区的乡村面貌。然后对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进行评析。本文分析了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四大成就,也指出了其所存在的两大不足。最后为结语,探讨了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改善了万家埠地区乡村的面貌,培养了一批乡村建设人才,并在江西开创了一套乡村建设理论,为日后江西的乡村建设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王枕心所主张的从供给侧调整农村的生产;大力推行智识教育;完善保障措施,吸引人才主动下乡;经验与信息共享,放眼全国统一布局等策略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带来启示。

樊瀛滨,刘玉[9](2019)在《抗战老兵樊瀛滨》文中提出樊瀛滨,生于湖北省襄阳,考入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第十九期,后隶属于"黄埔军校西安督训处",毕业于二十一期炮兵科。本文由樊瀛滨口述整理而成,忆述早年艰辛谋生、三年多军校生涯、参加豫西北对日作战、毕业后奉派驻江阴要塞炮兵五十一团及后来脱离军队的亲身经历。

蒋沫沫[10](2018)在《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文中指出刘仲华是山西社会主义共青团组织的早期参加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央特科情报工作负责人、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其经历隐秘而复杂,且有些经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史事相关联,但囿于资料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记录和评价。本文在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了考察、考订,并结合相关史事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综述学术界研究动态和探讨研究的空间、创新和不足,简述思路和框架以及介绍主要参考文献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系统考察,在必要的环节综合运用各种资料进行考证,展示刘仲华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活动的轨迹。其中,第一章主要考察刘仲华的家世及他早期参与革命的经历。在利用新发掘的档案资料基础上,还原了刘仲华领导山西省立一中学生运动,梳理了刘仲华在冯玉祥部、杨虎城部从事兵运、军运工作的基本史实,客观反映刘仲华在早期阶段的革命历程。第二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进入上海中央军委以后至上海临时中央局结束期间的经历。这一时期是刘仲华从事中国共产党秘密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他的工作包括交通、军事、情报、破坏等活动。在领导中央特科期间,刘仲华曾掩护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云等重要领导人;负责联络吉鸿昌、邓宝珊、陈离、黄申芗、刘仲容等爱国人士;领导王世英、谢甫生、项与年、靖任秋、卢志英、张育民等情报人员;多次获取有关国民党“围剿”苏区中央的重要情报。根据共产国际驻沪代表及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刘仲华临危受命,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重建组织机构,恢复对白区各省党组织的领导关系,恢复与中共北方局的联络。在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期间,刘仲华还具体领导特科及电台的工作,负责与共产国际代表及全总、青年团代表的联络。此时正值国民党特务组织对在上海的中共党组织大肆破坏之时,上海临时中央局的工作最终难以为继,刘仲华竭力安排重要人员疏散撤退。第三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期间的工作。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刘仲华返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议职务。刘仲华在帮助李宗仁整肃军纪、配合李宗仁与中共建立联系的同时,不忘利用公开身份对第五战区内面临暴露危险的中共秘密党员及组织施以保护。刘仲华忍辱负重、忘却自身安危地帮助刘少奇、李先念开展对李宗仁的统战工作,帮助豫鄂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提供物资上的帮助。在屡次申请恢复中共党员身份未获批准后,刘仲华加入由中共南方局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采取另一种形式促进共同抗战的胜利。第四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北平和谈期间的工作。这一阶段,刘仲华进行了在中共及李宗仁之间的联络工作,促进双方沟通的同时还向中共报告李宗仁部的重要情报,帮助中共掌握李宗仁专用的电台号码及密码,帮助转移和谈代表团成员张治中、邵力子等人的家属。通过刘仲华的努力安排,和谈破裂后,为代表团中国民党方面人士弃暗投明解除了后顾之忧。第五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建国后参与的建设工作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仲华利用政务院参事、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等一系列民主人士的身份参政议政。在担任地政局局长、房管局局长、园林局局长的十几年间,刘仲华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李宗仁归国一事对于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周恩来的安排,刘仲华参与了李宗仁归国的前期筹备工作、机场迎接、出席记者招待会等。第三部分为第六章,主要考察刘仲华生平中被“误会”、怀疑及“文革”受迫害等相关史事,同时进行了考证和分析。包括刘仲华被认定发表违反“联蒋抗日”方针的文件,特科被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怀疑并认定已经由国民党特务掌握,领导特科的刘仲华等人曾遭到立案审查并被组织“割断关系”的过程和成因。这些事情成为刘仲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一部分“罪名”。同时,刘仲华参与原上海地下组织成员写信反对江青与毛泽东结婚也成为刘仲华在“文革”中遭到迫害的重要原因。第四部分是结论,在前文考察、考证、评析的基础上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总结。刘仲华从事革命活动的年代正处于中国剧烈变革的时代,他的一生遭遇过误解、冤屈,但他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中国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中国革命的利益为出发点。作为一名从事秘密战线的人员,刘仲华做过的工作大多未获披露,但是他为党的贡献、为革命事业的付出应得到合理的记录和评价。

二、在黄埔军校的军训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黄埔军校的军训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
        二、红色体育
        三、延安时期红色体育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形成
    第一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延安时期红色体育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
        二、长征胜利会师为红色体育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三、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是对井冈山红色精神的延续
        四、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在土地革命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色体育思想的理论总结
    第三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产生的实践基础
        一、锻炼体魄、提升全体军民军事技能的需要
        二、发扬艰苦奋斗、保持乐观主义的革命品质的需要
        三、加强军民团结、保卫延安的需要
第三章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内容
    第一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运动形式
    第二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教育形式
    第三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开展和管理方式
第四章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特征
    第一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本质上具有阶级性
    第二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目的上具有军事性
    第三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对象上具有全民性
    第四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形式上具有多样性
    第五节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条件上具有艰苦性
第五章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历史贡献
        一、延安红色体育对形成延安精神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延安红色体育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和谐氛围
        三、延安红色体育提升了延安军民的战斗素质
        四、延安红色体育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当代价值
        一、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二、对落实强军目标和当代军事技能训练的价值
        三、对当代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大学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典仪相关概述
    2.1 典仪与大学典仪
        2.1.1 典仪
        2.1.2 大学典仪
    2.2 大学典仪的类型及特点
        2.2.1 大学典仪的类型
        2.2.2 大学典仪的特点
    2.3 大学典仪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1 大学典仪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3.2 大学典仪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3.3 大学典仪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4 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大学典仪长效发展
第三章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及具体表现
    3.1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1.2 情境教学理论
        3.1.3 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3.2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3.2.1 身份认同
        3.2.2 情感激励
        3.2.3 行为规范
    3.3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3.3.1 价值导向
        3.3.2 组织凝聚
        3.3.3 文化传承
第四章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调研基本情况
        4.1.1 问卷设计及实施情况
        4.1.2 访谈设计及实施情况
    4.2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的成效
        4.2.1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着
        4.2.2 身份认同度持续提升
        4.2.3 文化传承性不断加强
    4.3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4.3.1 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4.3.2 情感激励有待增强
        4.3.3 组织凝聚有待提升
        4.3.4 行为规范有待加强
    4.4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
        4.4.1 价值认知不足
        4.4.2 主体地位缺失
        4.4.3 组织实施不力
        4.4.4 长效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策略
    5.1 丰富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5.1.1 明确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5.1.2 挖掘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5.1.3 创新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2 提升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契合
        5.2.1 满足参与个体的主体需要
        5.2.2 创设构建良好的典仪情境
        5.2.3 形成极具感染的典仪场域
    5.3 增强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
        5.3.1 注重典仪的教育与宣传
        5.3.2 注重典仪的策划与设计
        5.3.3 注重典仪实施的程序化与制度化
    5.4 健全大学典仪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
        5.4.1 完善大学典仪的相关保障机制
        5.4.2 优化大学典仪的反馈评价机制
        5.4.3 构建大学典仪的奖罚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蒋介石与黄埔系(1923-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的建立1923-1924
    第一节 蒋介石被孙中山看中的品质
        一、政治忠诚
        二、良好的军事素养
    第二节 蒋介石率团访苏及蒋介石对苏的军事认知
        一、蒋介石率团访苏始末
        二、蒋介石的苏联军事考察心得
    第三节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的治理
        一、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日常管理
        二、日常管理中形成的派系化倾向
第二章 黄埔学生军与蒋介石的崛起1925-1926
    第一节 蒋介石、黄埔学生军与第一次东征
        一、黄埔学生军在第一次东征时的功绩
        二、蒋介石的初露锋芒
    第二节 蒋介石、黄埔学生军与镇压杨刘叛乱
        一、黄埔学生军在镇压杨刘叛乱中的功劳
        二、蒋介石的声名鹊起
    第三节 黄埔纯洁运动与蒋介石的权力扩张
        一、中山舰事件与蒋介石的军事清共
        二、整理党务案与蒋介石的政治清共
第三章 蒋介石与黄埔系的形成1926-1927
    第一节 黄埔系在北伐中的有限作用
        一、蒋介石对黄埔系私心自用
        二、黄埔系在北伐中声名不彰
    第二节 “他指”:非嫡系对黄埔系的指控
        一、第四军对黄埔系的指控
        二、第七军对黄埔系的指控
    第三节 “自认”:蒋氏嫡系对黄埔系的自我认同
        一、蒋介石对黄埔系的建构
        二、黄埔系的自我认同
第四章 黄埔系与蒋介石权力的稳固1928-1933
    第一节 黄埔系与蒋介石“武力”统一中国
        一、黄埔系与蒋介石对地方军阀的“统一”
        二、黄埔系与蒋介石对红军的军事围剿
    第二节 黄埔系与蒋介石的“政治”统一中国
        一、黄埔系将领在中央的任职及作用
        二、黄埔系将领在地方的任职及作用
第五章 蒋介石与黄埔系的衰落1934-1945
    第一节 蒋介石的性格缺陷与黄埔系的内部倾轧
        一、蒋介石自身的性格缺陷
        二、黄埔系内部的互相倾轧
    第二节 蒋介石的战略需要与黄埔系的声威不彰
        一、蒋介石的战略需要
        二、黄埔系的声威不彰
第六章 黄埔系与蒋介石的败退台湾1946-1949
    第一节 黄埔系将领的综合素质不高与蒋介石的败退台湾
        一、黄埔系将领军事素养不足对国军总体战力的影响
        二、黄埔系将领文化素养不足对国军总体战力的影响
        三、黄埔系将领人文素养不足对国军总体战力的影响
    第二节 其他因素导致的蒋介石败退台湾
        一、非黄埔系将领难受重用
        二、加入中共的黄埔优秀毕业生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史料类
        (一)资料汇编
        (二)文集、年谱、书信
        (三)自传、回忆录、日记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类
致谢

(4)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现状
    (一)年度参观来访人数统计
    (二)年度参加军训和夏令营人数统计
    (三)年度国防教育巡展及报告会数据统计
    (四)各类活动人数占比统计
    (五)空间资源紧张
    (六)教育活动内容传统单一
二、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问题分析
    (一)未能体现军校的特色
    (二)没有清晰的功能分区
    (三)宣传力度不够
    (四)军地配合力度不够
    (五)与当今国防形势和热点结合不够
三、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新模式之探索
    (一)优化配置国防教育基地的资源
        1. 空间合理应用
        2. 时间高效利用
    (二)突出国防教育基地的鲜明特色
        青少年组
        大学生组
        成人组
    (三)紧扣当代国防形势,切准时代脉搏
四、结语

(5)国民党陕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4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党干部训练概述及陕西省干部训练的发端
    一、国民党干部训练概述
        (一) 国民党干部训练的缘起
        (二) 国民党干部训练概貌
    二、陕西省干部训练的发端
        (一) “抗战建国”与干部训练
        (二) 新县制的推行与干部训练
第二章 陕西省各级干部训练机关及其内部结构、训练经费
    一、陕西省各级干部训练机关及其组织结构
        (一) 陕西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及其组织结构
        (二) 各区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及其组织结构
        (三) 各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及其组织结构
    二、训练经费
        (一) 经费的类别
        (二) 经费的来源
第三章 组训人员和受训人员分析
    一、组训人员分析
        (一) 行政管理人员分析
        (二) 教职人员分析
    二、受训人员分析
        (一) 受训人员的来源
        (二) 受训人员的素质
第四章 施训内容与学员管理
    一、施训内容
        (一) 一般训练
        (二) 专业训练
        (三) 训导实施
    二、学员管理
        (一) 学员的考核
        (二) 学员的奖惩
        (三) 毕业学员去向
        (四) 毕业学员的督导
第五章 陕西省干部训练的评价
    一、陕西省干训的成效
        (一) 干训体系、规模及学员成绩
        (二) 干训与学员个人
        (三) 干部训练与地方治理
    二、陕西省干训的局限
        (一) 训练期限、方法和教材存在问题
        (二) 学员缺乏积极性
        (三) 宽进宽出
        (四) 毕业辅导流于形式
    三、问题溯源
        (一) 财政危机与经费短缺
        (二) 内部组织的积弊
        (三) 官场贪腐成风
        (四) 动荡的外部环境
    四、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第七分校军官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因何而起:第七分校军官养成教育溯源
    (一)第七分校开展军官养成教育的背景及缘由
    (二)第七分校的发展沿革
二、编训:第七分校养成教育体系构成
    (一)行政组织结构
    (二)编训结构
    (三)教育群体构成
三、施训:第七分校养成教育内容及过程
    (一)入伍生教育
    (二)军官生教育
    (三)补足教育
    (四)分发入伍
四、效果与根源:第七分校养成教育评价
    (一)第七分校军官养成教育效果考察
    (二)问题溯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平凉地区抗战研究(1937-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平凉地区概况
    第一节 抗战时期甘肃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平凉地区基层组织
    第三节 日本侵华势力向平凉地区的渗透
第二章 战时经济
    第一节 战时生产
    第二节 金融、财政
    第三节 物价
第三章 征募活动
    第一节 征兵事宜
    第二节 募捐活动
第四章 防空、防毒工作
    第一节 防空
    第二节 防毒
第五章 战时教育与学生抗战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发展状况
    第二节 教育经费
    第三节 学生军训
    第四节 学生参与抗战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文献资料
        1.2.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王枕心的生平
    2.1 研修农学上下求索(1897-1932 年)
    2.2 五年乡建躬身实践(1932-1937 年)
    2.3 抗战救国迎接解放(1937-1967 年)
第3章 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
    3.1 减税惠农,促进生产——缓解农村之贫
    3.2 办学智农,改进教育——化解农村之愚
    3.3 培干聚农,推进自治——疏解农村之乱
    3.4 联众强农,增进合作——破解农村之弱
第4章 王枕心的乡村建设实践
    4.1 乡村经济建设
        4.1.1 进行农事实验
        4.1.2 推广信用合作
    4.2 乡村政治与社会建设
        4.2.1 提升公共服务
        4.2.2 恢复乡村秩序
        4.2.3 开展民众运动
    4.3 乡村文化、教育与卫生建设
        4.3.1 举行文娱活动
        4.3.2 普及基础教育
        4.3.3 培训乡建人才
        4.3.4 建设医疗体系
第5章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评析
    5.1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成就
        5.1.1 政学合作的乡村建设模式
        5.1.2 全面覆盖的乡村建设方式
        5.1.3 博采众长的乡村建设思路
        5.1.4 详细完备的乡村建设计划
    5.2 王枕心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不足
        5.2.1 没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5.2.2 没有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王枕心简谱
附录B 王枕心的着述
附录C 《农村》各期目录一览表

(9)抗战老兵樊瀛滨(论文提纲范文)

报考军校
死守襄河
军校迁往张家湾
黄埔军校西安督训处
脱离军队
后记

(10)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四、本文的思路和框架
    五、参考文献概述
第一章 早期革命经历
    第一节 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家世与成长
        二、青年学会干事
        三、学生运动领袖
        四、经李大钊介绍入党
    第二节 在冯玉祥部的军运工作
        一、在冯部的经历
        二、随鹿钟麟访苏
        三、东路军司令部俱乐部任主任
        四、杨虎城部政治军事学校教官
        五、秘密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三节 参与组织皖北阜阳起义
        一、到皖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
        二、皖北特委委员
        三、离开皖北
第二章 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第一节 在中央军委的交通与情报工作
        一、初涉交通与情报工作
        二、负责军委情报工作
    第二节 领导特科和上海临时中央局
        一、恢复电台和领导特科
        二、出任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
        三、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工作
    第三节 上海时期具体的情报和保卫工作
        一、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
        二、上海地下交通和保卫工作
第三章 在第五战区的统战工作
    第一节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徐州时期
        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
        二、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
        三、青年干部训练班教官
        四、被迫离开徐州
    第二节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老河口时期
        一、重任李部参议
        二、战区军纪督察处督察官
        三、“阵中小学”理事
    第三节 身在李营心在党
        一、帮助中原局与李部建立统战关系
        二、联系与配合李先念部
        三、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
        四、处理杜石公叛变事件
第四章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
    第一节 时局变化中的多重身份
        一、从汉中行营到北平行营
        二、利用官方身份参与经商
        三、协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
    第二节 为国共和谈而奔走
        一、为和谈初探消息
        二、接待“南京人民代表团”和“上海和平代表团”
        三、“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顾问
    第三节 和谈背后的工作
        一、帮助中共秘密掌握电台
        二、安排和谈代表家属转移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
    第一节 从政务院参事到人大代表
        一、政务院参事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节 从地政局到房产局
        一、地政局局长
        二、房地产管理局局长
        三、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及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
    第三节 在园林局的十年
        一、园林局局长
        二、重新入党
        三、北京市政协常委
    第四节 迎接李宗仁归国与“文革”遭受迫害
        一、迎接李宗仁回国事宜
        二、“文革”遭受迫害含冤病逝
第六章 刘仲华被组织“割断关系”、受迫害及相关史事考析
    第一节 刘仲华被“误会”与“反蒋抗日”方针转变的时间和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反蒋抗日”方针的转变
        三、中共中央关于“反蒋抗日”方针的转变
        四、上海临时中央局关于“反蒋抗日”的文件与刘仲华“误会”的由来
    第二节 “莫须有”的上海特科和刘仲华“叛变案”
        一、事情的由来
        二、上海地下党组织和特科受到严重怀疑
        三、刘仲华等人被立案审查和错误定性
    第三节 “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的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在黄埔军校的军训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研究[D]. 郭俊. 吉首大学, 2020(03)
  • [2]大学典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梁晶晶. 河北大学, 2020(08)
  • [3]蒋介石与黄埔系(1923-1949)[D]. 阚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个案[J]. 段玉芳. 南方论刊, 2019(07)
  • [5]国民党陕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41-1949)[D]. 刘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第七分校军官养成教育研究[D]. 王健. 延安大学, 2019(10)
  • [7]平凉地区抗战研究(1937-1945年)[D]. 毕彩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王枕心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D]. 何辰波. 南昌大学, 2019(02)
  • [9]抗战老兵樊瀛滨[J]. 樊瀛滨,刘玉. 文史春秋, 2019(04)
  • [10]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D]. 蒋沫沫. 吉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黄埔军校的军训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