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编制学科规划,共同规划天文学未来

组织编制学科规划,共同规划天文学未来

一、组织编制学科规划 共同筹划天文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徐冠华[2](2020)在《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文中研究指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16世纪下半叶开始,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积累时期迫切向海外扩张进行的。早期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教士个人介绍和引进,中国接受西学呈现出被动、零散的状态。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主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富民强,呼吁清政府从国家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变革,筹办新式学堂以开展科学教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层面开始创办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90年代后期。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士人反思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性,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提出改革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仿照西方国家教育模式开展科学教育,以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由此,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大学堂陆续成立并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后,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成为清末时期仅存的三所国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成立于1902年,是按照清政府“新政”改革要求创办的首批新式大学堂,同时又是解决“山西教案”问题、英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大学,学堂创办之初便有着西方文化的深深烙印。从1902年创办到1912年根据民国教育宗旨将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校近10年时间中,中西文化在大学堂内部的碰撞、交流、融合成为一大特色。本文在整体架构上,将山西大学堂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放置于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整体进程中,重点考察从创办到改校将近10年的时间内所开展的相关科学活动,对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背景、学堂科学教育的组织、实施和影响进行历史脉络的整理。论文既从学堂围绕科学教育而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知识普及、科学人物活动、科学人才培养等微观层面进行考察,力求厘清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从传统书院教育向新式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历程,又从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影响的宏观层面,考察大学堂科学活动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中的作用,对科学本土化和近代山西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在细节研究上,专注于大学堂学习引进的西方科学内容、科学专业设置与变迁过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建设、科学人物及开展的具体活动、国外留学活动专业选择、毕业生从事科技工业行业的贡献等,深入梳理西方科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边缘而主体、由被动而主动的历史变迁,以细节佐证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在改变社会和民众对西方科学的认识所发挥的作用,阐述科学教育活动在促进科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注重历史文献搜集与考证,广泛搜集了清末民初关于山西大学堂的史料,包括奏折、办学合同、使用的科学教材、授课科目、教习目录、毕业生目录等资料和档案文献,实地考察山西大学堂原办学地址和遗留建筑、历史实物等,配合当时报刊等关于山西大学堂的招生招聘、办学影响、科学活动的报道,呈现西方科学在大学堂普及和传播的历史;注重有效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针对历史实物遗失多、搜集不易的难点,采访和聆听大学堂外国教习后人、毕业生后人讲述,与历史记载和文献相互印证,力求尽可能真实还原大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历史,客观研究山西大学堂在西方科学普及和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全文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章整体设计和构架、当前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和关键问题。在分析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普及的现状后,提出国家开展科学教育之于科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堂作为近代国家创办的首批国立大学堂之一,研究其开展科学教育及科学活动的情况和影响,对于研究和理解西学传播和科学本土化是极为合适的案例。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介绍近代中国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整体情况,主要是在教育“新政”制定前后学堂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的模式,在中西学交流碰撞的背景下梳理山西大学堂从筹办到正式创办的曲折历程。第三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围绕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重点从学科设置、科学课程进行梳理,对办学的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西学教习延聘、学生招生与培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考察,对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从整体上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材及学习引进的科学知识,对大学堂专门的教材编译机构——上海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等进行考证,系统整理译书院从国外翻译的最新科学书籍,并对大学堂科学教材的内容、使用、影响进行研究。第五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人物及科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科学人物的科学思想、在大学堂内部、外围开展的具体科学活动及贡献。第六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对山西大学堂毕业生的留学情况进行考证,主要是在当时留学浪潮下赴日本和英国留学的情况、所学专业及回国后的贡献,为山西地方科技、工业发展发挥的作用等,总结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的成效。第七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比较同时期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分析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总结大学堂科学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学本土化的作用。第八部分为结语。总结文章研究得失。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未能挽救清王朝覆亡的结局,但围绕新式学堂科学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意义重大。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人才培养、科学考察研究等一系列科学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认识和普遍接受西方科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山西大学堂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纪元,而且有效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对推动中国科学体制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深刻影响了近代山西科技、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

杨天[3](2020)在《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教育的急剧转型,催生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教育家。但时过境迁,有些当时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教育家,却很少为后世所了解、知晓乃至研究,袁希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通过个人努力,借助江苏省教育会等平台,在近代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充分挖掘和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发生学方法,对于袁希涛在义务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探讨,对其当代价值予以揭示,并希望以袁希涛为个案,深入分析袁希涛所代表的部分教育家,为后世所忽视、遗忘的原因,以期洞察教育家长久生命力的影响因素。袁希涛是一位较早对我国近代义务教育做出系统讨论并付诸实践的义务教育办理专家,他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依据城乡差异主张实施义务教育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与因事为制,并强调义务教育的法令、经费、师资保障,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强对学生职业的陶冶。在师范教育领域,袁希涛是清末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民初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高师改大的中立者以及乡村师范的倡导者。在高等教育领域,袁希涛对复旦公学、同济医工学堂以及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建校与发展都有着极多的关注与支持。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却几乎为后人所遗忘,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这与其缺乏独特的思想体系、教育思考与实践“博而不精”以及时代、生命长短、性格因素给予的局限等不无关系,这也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深思。

刘后德[4](2020)在《成都历史学规划会议与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文中提出1979年的成都历史学规划会议,意在弥补中国历史学于过往之缺失,筹划未来前进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在服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快速发展。这次会议为新时期史学现代转型作积极动员和初步部署。在规划修订和会议召开过程中,通过不拘一格的交流讨论,使更多学者的头脑得以解放;与此同时,会议集中讨论并修订中国历史学八年(1978-1985)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原则思路及任务布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构成了历史学科建设的主体内容,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历史学的面貌。在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和挑战共生的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同样面临深度调整,这促使我们有必要回顾并总结过往的经验做法,以有效加强未来历史学科的顶层设计并汲取学术进步的持久能量。

商丽莉[5](2019)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认为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协同理论以及合作教育理论为指导,从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方式、法制建设、经费保障和监督评估机制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六个方面的不足。其次,对德国、美国和英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经验启示。再次,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阐述他们开展校企合作的做法和成效,分析优点与不足。最后,在分析不足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更新观念,实现校企共赢;不断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方式;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变革;构建“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完善法律体系;可靠提供经费保障;有效建立质量监督评估机制。其中,构建“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四位一体、五点对接的人才培养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指导委员会和高职院校-企业层面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依据“职教20条”的改革方向修订完善部分法律法规,选择三种模式共存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创新之处。

王一涵[6](2019)在《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载堉(1536——1611),字伯勤,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郑恭王朱厚烷的长子,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他一生钻研学术,着作囊括天文历法、数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领域,最为人熟知的是以数学的方式第一次提出了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解决了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被后世学者定位为“中国明代乐律学家”、“历算家”、“科学家”、“音乐家”、“诗人”。在他诸多的学术着作中,舞蹈艺术研究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占其研究领域的五分之一之多。其舞学理论结构完整,系统性强,足以证明他也是一位舞蹈艺术理论家。本文以朱载堉舞蹈着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分三章分别对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的形成、舞蹈艺术观的理论体系内容以及舞蹈艺术的实践(舞谱)进行了集中论述。在古籍、文献、图片的注解分析下,从历史、社会、舞蹈本体的角度深入探析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的深刻内涵。绪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性三个部分。叙述了选题的缘由和具备的条件,论证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朱载堉乐律、数学等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其舞蹈思想的研究则较弱。第一章着重介绍朱载堉生活的明代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对他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生平与着作,从历史、社会的角度深入剖析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源。第二章从朱载堉“空手而舞”的本质观、“审美教化”的社会功能观、“舞须求变”的发展观以及“舞学十议”的系统舞蹈理论进行系统地阐述和研究,力图把朱载堉舞蹈观整体呈现出来,为第三章的论述做好充分的理论分析准备。第三章朱载堉舞谱类型研究,本章是在第二章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理论基础上,对朱载堉舞蹈实践的五种不同类型“舞谱”进行个案分析,结合当前的舞蹈理论对他的“舞谱”进行深入解读,找出朱载堉舞谱编撰的规律性,从而论证其舞谱的科学性。同时,指出舞谱的不足,并结合朱载堉的舞蹈艺术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对我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张继龙,陈廷柱[7](2018)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规划:战略、管理及有效性——基于两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学科发展规划是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核心部分和精华所在。对两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案例分析表明:学科发展规划是学科发展战略的历史映射和细致呈现;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兼有精心设计与紧急应变的特征,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以组织支持和项目引导为突出特点,学科发展规划的评估以结果导向和持续追踪为主要特色;考察学科发展规划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检视规划背后的战略思维、控制强度、逻辑遵循、共识程度等问题。

刘贺[8](2018)在《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历程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规划对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世界各国对此都极为重视。在苏联的援助下,新中国得以制定并实施了首个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下简称《十二年规划》)。《十二年规划》指引并推动了当时新兴科技门类在我国的创立与发展;为后来科技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大的参考;使得我国的科技事业能够在国家层面的科技纲领引导下运行。因此,《十二年规划》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在我国科技规划制定的历史上所拥有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其它科技规划所无法比拟的。深入地回顾其出台历程及其对特定历史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其利弊得失,对于我国如何更好地出台科技规划,引领科技事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学术界却缺少关于《十二年规划》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鉴于《十二年规划》对我国科技发展与科技规划制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借助图表分析,对《十二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作出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研究了《十二年规划》制定的历史背景。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还原,明确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从国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了《十二年规划》制定的影响背景因素。通过分析“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对《十二年规划》的制定所产生的作用及新中国的科技队伍是如何初步被建立起来的,明确了苏联的援助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初期的重要影响。其次,针对性地研究了《十二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历程中的相关重要事件。通过对“‘向科学进军’的提出”、“规划方法论的确定”、“科委的设立”、“四项紧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苏联对该规划编制与实施提供的援助”这五个影响最大的相关事件的分析,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十二年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历程,明确了其中遭遇的困难与处理结果。再者,对《十二年规划》进行了利弊分析,并总结了原因;同时,在对《十二年规划》纵向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编制周期的合理方式;并且,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的完善历史与《十二年规划》的制定、实施、交互作用,深入地探讨了《十二年规划》的历史意义与影响。此外,从行政权力过于集中,难以体现高校、产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基础研究;未能较好的同经济发展结合;缺乏评估、监督与预测体系等多个方面对《十二年规划》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十二年规划》系统性地研究,最后从重视监督、评估、预测在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作用,加强科技规划的法制化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对基础研究的力度等几个方面对于完善我国科技规划的制定,提高科技规划实施的效果给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车琪[9](2017)在《基层教研员教学领导力的发展研究 ——以W市H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研员制度是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特色之一,教研员是我国教育系统一个特殊人群,为保障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时代的变革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因此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教研制度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其功能定位由过去单纯的“专业性”逐步变化为“专业与引领”的双重性。教研员的功能也从过去的“研究、服务、指导”逐步延伸到“管理与领导”领域。因此,21世纪教研员的专业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并进入学界关注的视野。当下教育界对教研员的系统研究很少,一是教研员自身的研究视野有限,很难对自身的功能定位作反思性审视;二是理论视野开阔的高校研究者很少去关注教研员这个特殊群体,即便关注,也因为缺乏对中小学学科基础(教研员首先是学科优秀教师)的理解,很难从学科视角给予解读,常常隔靴搔痒。因此教研员研究成为一个边缘地带。另一方面,看似简单的教研员群体到底与一般教师有何不同?其特质何在?仍是一个需要判明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廓清以下四个问题:教研员群体的专业特质是什么?这种专业特质是静态的,还是动态发展的?如果这种专业特质是动态发展的,其发展阶段如何?能否通过一定途径促进教研员的专业成长?研究发现:第一、尽管很多人对教研员的专业性进行了各种说明,但通过教学领导力问卷调查发现,教研员群体的专业特质是其教学领导力,具体表现在:(1)确定和分享学校学科发展目标;(2)引导教育计划和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夯实学科基本素养、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等;(3)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评价,包括教材拓展和开发、课程执行和创新等;(4)支持教师和其专业发展;(5)营造教学环境与氛围等。第二、教研员教学领导力是不断建构并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构成不同阶段。通过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的大量访谈,并借鉴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归纳,教研员的教学领导力发展层次分为三个阶段:新手型、成熟型和专家型,每一阶段的专业关注有很大不同,并呈现螺旋式而非阶梯式上升的过程,但这种有层次的发展与从事教研员工作的相关性不大,而与其对教研工作的理解、探索和努力有关。所谓螺旋式上升,是指后一阶段的表现与前一阶段有部分重叠,不能完全分隔。第三、既然教研员的教学领导力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并有层次之分,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可用什么方法或途经促进其教学领导力的提升。新手型教研员为了立足和生存,迫切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新手教研员初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所以新手教研员展现领导力的方式就是引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但是新手教研员初次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交流渠道是听课和评课。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研员可以充分展现其专业性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听评课,教研员可以发现很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评优课可以帮助教研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个性问题加以梳理、提升、和传播。因此,评优课的实施过程就是教研员引领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第四、成熟型教研员关注专业引导的新层次,即“立人”阶段。教研员在成熟阶段展现其教学领导力的方式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含内因和外因。因此,教研员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必定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团队有利于教研员进行知识管理,即凝练教师的隐性知识,使得教师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并在团队中分享学习。因此,教研员建设高效团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途径。教研员建设高效学科团队的策略是给不同教师分层定位以促进其专业发展。所以,成熟型的教研员与新手型教研员的最大区别是由关注课堂教学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关注个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发展转向关注整个学科团队的发展。成熟型的教研员开始有了“立人”的概念,他们意识到发展人即发展教师才是发展学科的关键。但成熟型的教研员在发展人的着重点仍然主要是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五、教研员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一种职业瓶颈,就是自满状态。其结果就是对学科的指导力越来越弱。成熟型教研员通过自我反思,突破瓶颈的方法就是关注团队领导者的发展,其方式有三:一是教研员授权给团队领导者来进行微观的学科引领;二是教研员主动腾出时间关注和研究学科最前沿的发展态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三是通过发展团队领导者来提升整个学科团队的工作效能。所以,专家型教研员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科团队,他们通过展现学科团队领导力的方式提升自己,并在提升团队领导力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塑造新的领导,培养出团队中的领导者。

刘培[10](2015)在《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历程(1934-2000)》文中提出放射化学是近代化学与核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始于1934年。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放射化学虽然随着国家需求的变化经历了蓬勃发展与停滞不前的不同阶段,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为国防安全、核能开发及核技术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中国放射化学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内容,总结其发展特点及经验教训,为未来制订科学有效的放射化学学科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将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1934-1949)、初步发展阶段(1950-1960)、快速发展阶段(1960-1970)、常态化发展阶段(1970-1986)以及艰难调整阶段(1986-2000)。论文探讨的各阶段主要内容如下:(1)起步阶段。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放射化学的国际学术背景以及中国学者对于放射化学的早期探索工作。(2)初步发展阶段。详述了国家创建核工业前后放射化学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分析了高等院校放射化学专业建立初期的特点。(3)快速发展阶段。选取了铀钚燃料循环技术的两项杰出成果——中国首枚原子弹所用二氧化铀的制备和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的自主研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前者,描述了科技人员完成二氧化铀生产任务的艰苦过程,重点分析了生产工艺流程。对于后者,再现了后处理技术的研发过程,考察了军用后处理厂建设中两种工艺路线抉择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因素,指出苏联并非有意向中国援助落后的后处理技术。对放射化学围绕核武器研制取得的其他成果也进行了概述。(4)常态化发展阶段。探讨了放射化学在寻求学科正常化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重点考察了《放射化学学科规划》的制订、修订及专业学会的成立过程。(5)艰难调整阶段。从高校放射化学专业的萎缩与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下滑两个方面,对放射化学发展遭遇的困境进行了论述,指出有关部门忽视放射化学对于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管理体制欠顺、对于放射性危害的不恰当夸大是导致放射化学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在对上述5个发展阶段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了中国放射化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任务带学科”、苏联援助对于放射化学的初期发展助力甚大、“任务”完成后“学科”没有真正建立。最后,本文总结了几点中国放射化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二、组织编制学科规划 共同筹划天文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编制学科规划 共同筹划天文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价值
    0.4 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1.1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的发端
        1.1.1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1.1.2 近代中国的科学活动
        1.1.3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1.2 清末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1.2.1 山西大学堂的历史沿革
        1.2.2 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进程
        1.2.3 山西大学堂的办学款项筹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1.3 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
第二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1 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1.1 中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1.2 西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2 山西大学堂科学仪器购置及实验室建设
    2.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来源
    2.4 山西大学堂课程教习聘任
    2.5 山西大学堂学子招生与培养
        2.5.1 学子招生——西学薄弱
        2.5.2 授课方式——中西迥异
        2.5.3 学子培养——注重实践
        2.5.4 毕业考核——出身奖励
第三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
    3.1 山西大学堂初创时期科学教材编译
        3.1.1 清末科学教材编译活动的兴起
        3.1.2 山西大学堂对科学教材的需求
    3.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机构设置
        3.2.1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的创建
        3.2.2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的创建
    3.3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教材编译及内容
        3.3.1 高等学堂用书
        3.3.2 中等学堂用书
        3.3.3 师范学堂用书、参考用书等
        3.3.4 科学教材编译人员组成
        3.3.5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编译活动的特点
    3.4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编译教材
    3.5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影响
        3.5.1 对中国科学教材的充实
        3.5.2 编译科学教材的传播
        3.5.3 编译活动之于近代中国科学启蒙
第四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
    4.1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考
        4.1.1 西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4.1.2 中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4.1.3 上海译书院的科学人物
        4.1.4 山西大学堂的管理人员
    4.2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活动考
        4.2.1 山西大学堂创办者的科学活动
        4.2.2 山西大学堂教习群体的科学活动
        4.2.3 其他教习的科学活动
    4.3 科学人物的待遇及奖励
第五章 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
    5.1 清末留学教育浪潮中的山西官派留学活动
        5.1.1 清末留学教育的起步
        5.1.2 山西地方留学活动
    5.2 山西大学堂学子赴日留学考证
        5.2.1 留日学生批次及人员
        5.2.2 留日学生的专业特点
        5.2.3 留日学生的活动及影响
        5.2.4 赴日留学兴起的原因分析
    5.3 山西大学堂留英学生群体
        5.3.1 留英学生批次及人员
        5.3.2 官派西斋留英学生专业分析
        5.3.3 西斋留英学生对山西科技发展的贡献
        5.3.4 赴英留学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
    6.1 同时期国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6.1.1 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6.1.2 北洋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6.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6.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对科学本土化的价值
        6.3.1 推动近代教育体制变革
        6.3.2 提升山西科技工业水平
        6.3.3 影响山西政治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顺应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
        1.1.2 开拓教育史学科研究视角的需要
        1.1.3 深入拓展研究袁希涛的有益尝试
        1.1.4 个人思考与兴趣指引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综述
        1.2.1 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虽成果丰硕但仍有薄弱环节
        1.2.2 对民国教育家的研究尚集中在少数知名教育家上
        1.2.3 对袁希涛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系统研究有待深入
        1.2.4 我国关于教育人物研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个案研究法
        1.5.4 发生学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产生背景
    2.1 时代背景
        2.1.1 社会背景:寻求救亡之路的强动力
        2.1.2 社会思潮:明确教育救国的催化剂
        2.1.3 清末教育改革:激发思想实践的大环境
    2.2 个人成长背景
        2.2.1 家庭环境塑造思想肌骨
        2.2.2 教育经历丰盈思想血肉
第三章 袁希涛与近代义务教育
    3.1 袁希涛的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
        3.1.1 远见卓识:重视义务教育
        3.1.2 通权达变:酌谋义务教育
        3.1.3 虑无不周:保障义务教育
        3.1.4 敦本务实:注重实用技能
    3.2 袁希涛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3.2.1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
        3.2.2 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强化普职融通
        3.2.3 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注意发挥民间力量
第四章 袁希涛与近代师范教育
    4.1 袁希涛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4.1.1 初识师范:书院改制师范的先锋者
        4.1.2 重视师范:高师国立化的推行者
        4.1.3 改革师范:高师改大的中立者
        4.1.4 普及师范:乡村师范的倡导者
    4.2 袁希涛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4.2.1 对我国当代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启示
        4.2.2 对我国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启迪
第五章 袁希涛与近代高等教育
    5.1 袁希涛的高等教育实践
        5.1.1 仗义疏财:协助马相伯另建复旦公学
        5.1.2 急公好义:扶危救困“同济”于水火之中
        5.1.3 鞠躬尽瘁:尽一己之力协办东南大学
    5.2 袁希涛高等教育实践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 反思: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
    6.1 袁希涛被时代“遗忘”的原因
        6.1.1 德、功、言的抗衡:思想是永恒的力量
        6.1.2 “狐狸”与“刺猬”的角力:专业是根本的支撑
        6.1.3 现实与理想的对峙:无法应对的不可抗力
    6.2 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教育家应当具备的因素
        6.2.1 志存高远与坚守初心
        6.2.2 思想建树与实践成果
        6.2.3 既是“刺猬”,也是“狐狸”
        6.2.4 强健体魄与高尚人格
    6.3 重提被时代“遗忘”的袁希涛的意义
        6.3.1 袁希涛具有普遍性
        6.3.2 袁希涛具有特殊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袁希涛大事年表(1866-1930)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成都历史学规划会议与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一规划破解社会科学发展困境
二、史学规划基调的确立
三、史学灾区重建
四、解放学者,回归学术
五、学科建设的摸索
结 语

(5)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校企合作与管理机制
        二、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与人才培养
        三、政校企协同与产学研结合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二、协同理论
        三、合作教育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一、探索起步时期
        二、改革转型时期
        三、创新发展时期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三、法制建设
        四、经费保障
        五、监督评估机制
    第三节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的理解定位有欠缺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还不够健全
        三、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四、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经费保障还存在一定差距
        六、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第四章 几个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德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元制”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三、法制建设
        四、经费保障
        五、监督评估机制
    第二节 美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三、法制建设
        四、经费保障
        五、监督评估机制
    第三节 英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明治”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二、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三、法制建设
        四、经费保障
        五、监督评估机制
    第四节 经验启示
        一、实施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深入推进院校教育变革
        二、科学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四、可靠的经费保障和资金优惠激励
        五、有效的教育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案例
    第一节 广西A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例
        一、学院基本情况
        二、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三、学院校企合作成效
    第二节 广西B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例
        一、学院基本情况
        二、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三、学院校企合作成效
    第三节 两所院校校企合作的优点与不足
第六章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更新观念,实现校企共赢
        一、更新职业教育观
        二、树立互利共赢思想
    第二节 不断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方式
        一、组建科学的管理机构
        二、建立完善实施机制
    第三节 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变革
        一、优化规范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共建专业体系,调整课程内容
    第四节 构建“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第五节 大力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法律体系
        一、补充完善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专项法规
        三、拓展校企合作立法的覆盖面
    第六节 可靠提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费保障
        一、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二、合理分配资金,实施精准投入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第七节 有效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一、明确质量监督评估主体
        二、完善质量监督评估内容标准
        三、严密组织质量监督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第一章 朱载堉生平简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晚明社会的政治
        二、晚明社会的经济
        三、晚明社会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朱载堉生平及作品简介
第二章 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
    第一节 朱载堉的舞蹈艺术观
        一、“空手而舞”的本质观
        二、“审美教化”的社会功能观
        三、“舞须求变”的发展观
    第二节 “舞学十议”:系统的舞蹈理论
        一、“舞学”——“礼”的艺术表达
        二、“舞人”的资格
        三、“舞名”的命名
        四、“舞器”的标志
        五、“舞佾”的编排
        六、“舞表”的空间
        七、“舞声”的适用性
        八、“舞容”的艺术性
        九、“舞衣”的实用性
第三章 朱载堉舞谱类型研究
    第一节 人身舞谱研究
        一、《人舞谱》
        二、《六代小舞谱》
    第二节 空间方位舞谱研究
    第三节 合乐谱研究
    第四节 字舞谱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规划:战略、管理及有效性——基于两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发展规划的战略历程透视
    (一) J大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
        1. 学科发展的战略扩张时期———规模扩展, 抢滩布点。
        2. 学科发展的战略维持时期———多种经营, 分类建设。
        3. 学科发展的战略收缩时期———收缩防御, 动态调整。
        4. 学科发展的战略跃升时期———全面提升, 协同发展。
    (二) F大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
        1. 基于知识分化的学科生长规划:
        2. 基于院校合并的超常规学科增长规划:
        3. 基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拓展规划:
二、学科发展规划的管理过程透视
    (一) 规划制定的特征:精心设计与紧急应变
    (二) 规划实施的特点:组织支持与项目引导
    (三) 规划评估的特色:结果导向与持续追踪
三、学科发展规划的有效性透视
    (一) 学科发展规划的战略思维:战略适应与战略延伸的统合
    (二) 学科发展规划的控制强度:强控制与弱控制的分野
    (三) 学科发展规划的逻辑遵循:知识生长与外部需求的叠加
    (四) 学科发展规划的共识程度:从顺从到认同的跨越

(8)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历程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和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的出台背景
    2.1 建国初期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2.1.1 国内社会大背景
        2.1.2 国际冷战环境与一边倒外交政策
        2.1.3 新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
        2.1.4 一五计划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2.2 新中国科技工作与科技队伍的建设
        2.2.1 中科院的筹建
        2.2.2 新中国科技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2.3 苏联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初步影响
        2.3.1 中科院代表团访苏
        2.3.2 苏联对新中国科技事业初步的帮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1 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
        3.1.1 向科学进军提出的背景
        3.1.2 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3.1.3 科学规划委员会的建立与变迁
    3.2 制定规划的目的与方法论
        3.2.1 规划制定的目的
        3.2.2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
        3.2.3 中科院与高校谁为科研中心的争论
        3.2.4 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的指导思想
    3.3 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的内容与重点
        3.3.1 主要内容与确定的重点任务
        3.3.2 四项紧急措施的提出与实施
    3.4 苏联对规划制定与实施期间的帮助
    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处理结果
        3.5.1 反右运动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3.5.2 科技大跃进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3.5.3 科学十四条的制定与执行
        3.5.4 中苏关系破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首个科技规划的整体分析及启示
    4.1 对规划的成功之处与原因的分析
        4.1.1 规划的成就
        4.1.2 规划成功的主要原因
    4.2 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的意义与影响
        4.2.1 对中长期科技规划编制周期的确定
        4.2.2 使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4.2.3 使科技宏观管理的规划模式产生
    4.3 对首个科技规划局限与不足的反思
        4.3.1 对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不足的反思
        4.3.2 科技发展与生产相脱节
        4.3.3 忽视了基础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
        4.3.4 缺少统一的监督评估与预测机制
    4.4 对未来出台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9)基层教研员教学领导力的发展研究 ——以W市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问题和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章节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教研员的角色认知
        一、教研员的概念及发展
        二、教研员的角色与职能
        三、教研员的工作内容
    第二节 教研员的专业要求
        一、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现状
        二、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三、教研员专业发展策略
    第三节 教学领导力
        一、“教学领导力”的概念及发展
        二、“教学领导力”模型
第三章 教研员的教学领导力分析
    第一节 教研员的群体特质分析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
        三、问卷内容
        四、问卷数据及分析
        五、结论和困惑
    第二节 教研员的发展阶段分析
        一、教研员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二、研究验证
    第三节 教研员的层次发展分析
        一、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问题
        四、资料收集
        五、访谈内容和结论
    小结
第四章 引领课堂教学:新手教研员
    第一节 新手教研员为何要引领课堂教学
        一、获得专业认同
        二、履行工作职责
        三、解决现实问题
    第二节 引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方法
        一、引领课堂教学的内涵
        二、引领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听评课
    第三节 教研员引领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评优课
        一、评优课的目的
        二、评优课的操作原则和流程
    小结
第五章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成熟教研员
    第一节 教研员为何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一、领导力提升的必然结果
        二、教研员的实然状态
        三、教研员的应然需求
    第二节 教研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一、引领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二、引领教师设计专业发展框架
        三、引领教师确定专业发展内容
        四、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 教研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
        一、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二、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小结
第六章 引领团队领导者:专家教研员
    第一节 团队领导者的涵义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二、学科团队内的三类领导
    第二节 教研员引领团队领导者的意义
        一、突破教研员发展瓶颈
        二、提升教研员的领导力层次
    第三节 教研员引领团队领导者的策略
        一、研究基础
        二、引领团队领导者的基本观点
        三、提升团队领导者的成熟度
        四、发展团队核心领导者——教研组长
    第四节 构建促进团队领导者发展的文化
        一、教研员营造团队领导文化
        二、教研员确立学科发展目标
        三、教研员管理学科文化策略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价值
    三、创新点
    四、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一) 英文资料
    (二) 中文资料
附录
    附录一 艾拉的“学校管理者教学领导力行为量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10)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历程(1934-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文献调研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2章 放射化学的起步(1934-1949)
    2.1 十世纪上半叶国外放射化学发展概述
        2.1.1 放射化学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2.1.2 放射化学的蓬勃发展
    2.2 国内放射化学的早期探索
        2.2.1 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2.2.2 国民政府破产的核计划
    2.3 中国学者在国外开展的放射化学研究工作
        2.3.1 杨承宗在居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2.3.2 其他学者的研究工作
    小结
第3章 放射化学的初步发展(1950-1960)
    3.1 建国初期的放射化学工作
        3.1.1 近代物理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3.1.2 人才队伍的形成
    3.2 核工业创建之后的放射化学工作
        3.2.1 创建核工业决策的制定及苏联的核技术援助
        3.2.2 新设立的放射化学研究机构
        3.2.3 相关研究工作的展开
    3.3 高等院校中放射化学专业的建立
        3.3.1 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专业的创办
        3.3.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射化学专业的创办
        3.3.3 其他几所高校放射化学专业的创办
        3.3.4 高校放射化学专业建立初期的特点分析
    小结
第4章 在研制核武器的国家需求驱动下放射化学的快速发展(1960-1970)
    4.1 第一颗原子弹所用二氧化铀的制备
        4.1.1 简法生产的工艺流程
        4.1.2 二氧化铀的生产过程
        4.1.3 五所顺利完成任务的原因探讨
    4.2 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的研发
        4.2.1 从沉淀法工艺起步
        4.2.2 萃取工艺的先行探索
        4.2.3 两种工艺路线的争论与抉择
        4.2.4 萃取工艺的成功验证
        4.2.5 苏联并非故意提供落后技术
    4.3 其他方面的放射化学成果
        4.3.1 完成原子弹攻关中的任务
        4.3.2 为核燃料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4.3.3 放射性废液的处置与综合利用
    小结
第5章 放射化学的常态化发展(1970-1986)
    5.1 “文革”对放射化学的冲击
    5.2 改革开放初期放射化学回归正常化的努力
        5.2.1 《放射化学学科规划》及其修订
        5.2.2 放射化学学会的筹备与隶属问题
        5.2.3 中国化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5.2.4 折中方案及遗留问题
    5.3 放射化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小结
第6章 放射化学的艰难调整(1986-2000)
    6.1 高校放射化学专业的调整及撤销
    6.2 放射化学研究领域的收缩
    6.3 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下滑
    6.4 放射化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探讨
    小结
结束语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1. “任务带学科”的典型
    2. 苏联援助对于放射化学的初期发展助力甚大
    3. 完成“任务”后的“学科”未能真正建立
    4. 几点经验教训
附录Ⅰ 放射化学学科规划(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制订)
附录Ⅱ 放射化学学科规划(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三日修订)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组织编制学科规划 共同筹划天文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D]. 徐冠华. 山西大学, 2020(12)
  • [3]一个被“遗忘”的教育家 ——袁希涛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杨天. 江南大学, 2020(01)
  • [4]成都历史学规划会议与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发展[J]. 刘后德. 东岳论丛, 2020(01)
  • [5]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职院校为例[D]. 商丽莉. 天津大学, 2019(06)
  • [6]朱载堉舞蹈艺术思想研究[D]. 王一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规划:战略、管理及有效性——基于两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案例分析[J]. 张继龙,陈廷柱.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7)
  • [8]新中国首个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历程及启示[D]. 刘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9]基层教研员教学领导力的发展研究 ——以W市H区为例[D]. 车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10]中国放射化学的发展历程(1934-2000)[D]. 刘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组织编制学科规划,共同规划天文学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