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培育煤矿企业文化的看法

我对培育煤矿企业文化的看法

一、培育煤矿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戴丽[1](2020)在《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都是以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两个过程”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理论框架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开启了对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相继建立了“冲击-反应”、“传统-现代”、“中国中心论”等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引发争议,片面的“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遭到质疑,为适应当代中国改革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兴起。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研究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由点及面,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作为统摄全文的框架,分别从技术条件(包括生产技术和劳动素质)与社会形式(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和资本积累)两个维度具体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从二者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中厘清近代中国产生巨变的历史脉络,力求突破学界已有的点线研究。由表入里,围绕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具有的直接进步作用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考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力求避免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思想单纯政治化、学术化。本文基本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论述起点,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时间下限。首先,简要回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从孕育到创制再到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分别就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发生的时代变迁和呈现的特点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最后,指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在近代企业和社会生产中从早期的直接结合逐步向双向度互动演化。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共同组合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动态结构,二者相互作用的逻辑进路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另一方面,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据此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核心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取得了一定发展且具有相对的进步性,直接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近代中国并存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不发展两种状态,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生产方式广泛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处于特殊阶段,其发展的事实才容易被传统封建制下的社会矛盾所掩盖。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较而言是一种历史进步,是应该被支持和肯定的新生事物。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异常缓慢和艰难,才需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清除封建残余。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不高,急需要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来代替机械化操作,才有了工人阶级高度的集中性。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给劳动者带来经济上的严重剥削、漫长的劳动时间和残酷的政治压迫,才有了无产阶级彻底反抗意志的觉醒和顽强斗争实践觉悟的提高。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才软弱无能,中国共产党才应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才会不断走向反动对立面,科学社会主义才会进一步直抵人心。以工业化和商品化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影响是中国的现实,变革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本文以历史缘由为起点,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历史经验,形成对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镜鉴,理性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异同,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应当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不断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推动市场经济模式迈入新的层次和高度,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

苗增[2](2020)在《贵州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现状,而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占60%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政策的改进和偏移,随着我国小型煤矿技术改造和整合方案的实施,煤炭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约束。GMD矿业责任有限公司(下称GMD矿业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的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单位,其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用。本文通过合理的构建GMD矿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改善煤矿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及方向,为煤炭行业的稳定发展以及煤矿企业在逆周期的调价下做出规划,并提出必要的指导性建议,为GMD矿业有限公司的煤炭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并为GMD矿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运用了一体化的理论分析了GMD矿业有限公司的煤炭产业,并同时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进行补充,以GMD矿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法、文献综述法等方法对GMD矿业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GMD矿业有限公司煤炭产业构建了外部环境分析,进行了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同时并建立了EFE矩阵;然后根据GMD矿业有限公司近年的发展状况,结合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实际情况,建立了IEF矩阵;并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制定了GMD矿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对结论进行可行性的认证,最后得出对于水矿集团GMD矿业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的结论与建议。通过对GMD矿业有限公司的一体化战略的研究,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了解当前不利政策因素下的发展环境,确定公司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重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公司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改善公司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周凌红[3](2020)在《国家现代化视域下的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卢作孚是近代着名的爱国实业家,同时也是探索教育救国道路的践行者。这种身份上的双重性使得卢作孚在从事教育事业中不仅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教育思想,而且较之一般教育家,他更偏向于教育的实践性,并力求从教育实践中开辟出一条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他力图以教育为手段,冲破中国传统的以家庭和亲-邻-友为主体的两重集团生活的束缚,创建现代的以国家利益为主体的集团生活,通过塑造“现代的人”,建设现代的社会组织,从而加速国家走向现代化。在经历了早期教育救国实践的失败后,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在两个阵地通过三种模式展开实践,其中两个阵地是:民生公司与重庆北碚嘉陵江三峡地区;三种模式分别是:企业教育、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卢作孚试图将民生公司打造成一个“新世界”共同体,用德智体美技五个方面的教育构建职工与公司的纽带,使职工及其家属能够融入“新世界”这个集团组织,从而摆脱对家庭和亲戚、邻里、朋友的依赖,与现代的集团生活紧密相连。而嘉陵江三峡地区则是卢作孚区域现代化的试验地,他为这片地区描绘了一幅现代化的蓝图,并在实践上分别以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事业为开路先锋,力图将整个峡区民众塑造为“新的人”,使他们在打破旧的思想、行为和旧的集团生活枷锁中,主动创造北碚峡区这个“新世界”共同体集团生活,继而将现代化的蓝图一一变为现实,最终通过区域的现代化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卢作孚的国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是旨在从“人”出发,在塑造“现代化的人”的过程中推动国家现代化,使人在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同时又能实现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个人-集团-国家三者的和谐统一。尽管他的这一理想的教育救国道路超越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环境,未能使国家实现现代化,但对于今天的“教育工具化”问题的解决与探索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路径,无疑具有发人深省的历史启迪意义。

林璐[4](2015)在《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一直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长久以来,煤炭企业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统领全局、贯彻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未停止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运用、创新、改革和发展。伴随着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煤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断发展变化。自2012年起,由于进口煤炭的增加、国内煤炭产能过剩和消费增速放缓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的“黄金十年”也无声终结了。当今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广大职工的思想状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新时期的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本着从具体实际出发,依据当前形势和科学发展观分析当今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开拓和发展一套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新对策,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让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保持经济效益更加长久稳定的发展。本文科学的、有选择、有针对的借鉴和参考了很多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思想,有着作者自己对于我国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与新观点,既不是想当然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有着很强的基层调研作为依托。采取了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在调查的对象、方式方法、基本原则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调查的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经过认真的分析与探索,比较和借鉴先贤的杰出成果,经过锤炼,针对当今时代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加强煤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建设、构建新型的教育方式方法、新载体的充分利用、提升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与企业文化形成合力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李本灿[5](2015)在《企业犯罪预防中的合规计划研究》文中指出从总体趋势上看,经济刑法规范在不断扩张,以应对多样化的经济犯罪形态。但从经济犯罪的现状看,犯罪态势并未随着犯罪圈的逐步严密而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单一的刑罚控制手段在经济犯罪控制上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担当。刑罚是一种事后控制手段,与之相配套的发现违法犯罪的监管措施多是一种例行性的行政行为,而企业内部的经济犯罪多发生在常态化的经营管理之中,因而难免出现规制效能的低下。鉴于传统单一控制手段在企业犯罪预防上的低效能,因此需要其他手段的功能补给。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合规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规管理的实施同时也表明了企业的守法姿态,降低了其罪责程度。合规管理在犯罪控制上的积极作用及其与刑事责任的天然联系使得合规计划制度得以出现。所谓合规计划,简单讲就是,企业自觉实施的合规管理得到刑事法规范的激励,即通过刑事责任的加重或者减轻、缓起诉或者免于起诉来推动企业合规管理的自觉实施。合规计划源于自制理念,但又在刑事责任意义上与企业自我管理相区别。从刑事责任形式的角度考量,替代责任为企业自觉合规提供了动力,集合责任、组织责任与文化责任推动了合规计划的蓬勃发展。《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使得合规管理具有了域外效力,从而进一步极大推动了合规计划的发展。可以说,合规计划已经形成了世界潮流。对于我国的企业犯罪控制来说,同样呈现逐步严厉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立法上新罪名的增加、犯罪形态的改变以及法定刑的提高。此外,特例的立法技术,例如口袋罪名的存在、概括性立法技术的使用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犯罪堵截的功能。司法上,各种专项治理活动从未间断。归结起来可以说,我国的企业犯罪控制呈现高压的政策导向。问题是,企业犯罪态势并未因此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是否可以借鉴企业合规理念,构建两元的企业犯罪控制体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合规管理具有借鉴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现实基础。首先,出于对传统控制模式的反思,有必要引入企业合规这一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域外效力使得我国企业具有合规义务。其次,合规管理具有犯罪控制的有效性。这一点尽管有相反的实证研究予以否认,但是从逻辑以及实际效果上看,肯定的实证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最后,合规管理具有现实基础。国内金融业普遍实施的合规管理为合规管理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现实基础。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已经局部展开合规管理,但是合规理念并未深入企业,因此,如何推动合规管理的深入展开是刑法应该有的担当,因为合规管理是为了防范风险、控制犯罪,既然如此刑法就不能袖手旁观。具体讲,可以赋予合规管理一定的刑罚意义,激励企业自觉实施合规管理,这同时也是对替代责任的部分矫正,因为合规管理是企业良好品行的表征,其责任也因此降低了。从刑事政策上看,合规计划贯彻了其制度原初地轻轻重重的基本刑事政策。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具有相似的政策内含,即区别对待。因此,合规计划的刑事政策意义也应该被加以借鉴。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经济犯罪刑罚设置偏重,但是同时呈现出部分规范缺失,刑罚偏轻的特点。企业犯罪的司法现状更是出现了防卫重心的偏离,即由于打击不力导致犯罪黑数畸大,刑事案件行政化处理现象严重,刑罚普遍偏低。司法处置的偏轻客观上消解了立法的严厉性。然而,由于企业犯罪现状的严峻性以及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对于企业犯罪的惩治应当趋向偏重的政策选择,这也是合规计划所包含的刑事政策意义。这一点从《萨班斯法案》显着加重财务等犯罪的刑罚也可以看出。基于此,一方面应当完善我国的企业犯罪罪名体系,加强部分犯罪的刑罚配置,另一方面应当严厉司法,使得立法的严厉性得到真正的体现。文章提倡加大企业犯罪的惩罚力度,这一点与经济犯罪惩治轻缓化的时代趋势并不冲突。首先,总体的轻缓化趋势并不排斥特定时期对于特定种类犯罪惩治的强化。其次,从立法上严厉刑罚客观上增加了合规计划的激励空间,更加彰显了合规计划的刑罚意义,激励企业认真合规。更进一步地延伸,可以构建由合规管理、强制的自制以及刑罚组成的多元双层的企业犯罪预防体系。与合规管理不同,强制的自制结合了自我管理和强制法规制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管理规则,另一方面国家具有规则的审批权限,规则一旦获得认可就具有特定拘束力。与布雷斯维特的由合规管理、强制的自制和刑罚组成的“三元三层”的体系不同,笔者认为合规管理和强制的自制应当是并列关系而非立体层级关系。尽管并列,但两者分工不同。强制的自制中的任意性规则需要国家审批,行政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其不可能普遍实施,而只能在某些涉及国民安全、健康的关键领域展开,其他非关键领域可以实施合规管理。在笔者的多元双层的规制体系中,刑罚具有最后手段性以及严厉性。只有足够严厉的刑罚才能够促进自我管理的实施。这也呼应了文章提出的严厉企业犯罪的刑罚配置的主张。在该体系中,严厉的刑罚促进了自我管理的实现,同时,刑罚的最后手段性客观上消解了其严厉性。合规计划的借鉴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与合规管理所要求的自治环境是否冲突;我国特殊的人文环境是否适合合规的推行等。同时,合规计划本身也面临着诸多的质疑,例如由此带来的对公平正义的冲击问题,合规管理造成的刑事诉讼手段私人化的问题以及私权平衡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南远征[6](2009)在《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测度与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品牌不仅是一个名称,一个形象,一个传播的问题,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可以通过品牌来反映,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各种作为的综合体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新主张。目前将品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应用到了煤炭企业当中的还基本上没有,本论文的创新点是:通过实地调研,将品牌竞争力的研究引入我国煤炭企业当中;将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置于运作环境及煤炭企业的运作平台上,从内部支撑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大小的因素,力求得到更符合中国煤炭企业实际的品牌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测度。本论文首先通过对品牌、品牌竞争力等相关理论的回顾,结合我国煤炭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世界煤炭工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比较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实际调研从煤炭企业产品要素、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煤炭企业品牌管理能力、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煤炭企业文化、煤炭企业品牌市场竞争能力、煤炭企业经济效益、节能环保、社会评价、安全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评价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强弱的内部支撑因素和外部评价因素,并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煤炭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建立了测度模型;最后根据对影响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强弱的因素的理解,从健全煤炭企业市场环境、增强意识、加强质量建设、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煤炭企业提升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创建强势煤炭企业品牌的若干建议。实证分析方面,论文结合晋城煤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对晋城煤业集团的品牌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并根据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余喜军[7](2007)在《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煤矿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显着。然而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国家安监局资料显示,2004年至2006年,我国煤矿企业因安全问题造成的人员死亡总计高达16759人。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到我国煤矿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有效遏制这些安全问题的发生已成燃眉之急。分析近年来煤矿企业事故高发原因,我们发现,虽然存在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煤矿企业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缺失。因此,对我国煤矿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正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安全文化建设,将煤矿企业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体系,并进行科学的评价,达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目的。最后,还将结合科研课题对河南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应用研究。全文共分五部分,以下对各部分进行简要的概括: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基于对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安全形势的分析,得出了结论,即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煤矿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的根本战略的重大问题。接下来,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安全文化建设,将煤矿企业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体系,并进行科学的评价,达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目的。最后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关于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综述。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综述和安全文化相关理论综述。首先,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总结和展望,并概述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接下来,在安全文化方面,界定了安全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总结了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并特别地从联系和差别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启示和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认为存在死亡率高、监察不力、管理落后、投入不足、超能生产、预防缺位、人才缺乏、培训不够、技术落后和中介不全等严重问题;接下来,指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领导重视不够、理解存在误差和方法有待改进等不足之处;接着,分析了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德国、日本等主要产煤国的安全管理经验,得出了一些启示;最后,在分析安全文化的特点和对象的基础上,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等层面构建了我国煤矿企业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第四部分是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评价。主要包括分值量化安全检查表法和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分值量化安全检查表法,通过组织的承诺、管理参与、员工授权、奖惩系统、报告系统和素质培养等六个指标进行评分,按照得分进行评价。接下来,介绍了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先是构建包括总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在内的煤矿安全文化综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接着介绍了煤矿安全文化的模糊(Fuzzy)综合评判具体步骤。第五部分是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主要包括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及天安五矿的简介、天安五矿安全体系的构建两部分内容。在天安公司五矿的安全文化构建部分,首先阐述了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阐述了原则和要求,接着指出了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然后根据文章第三部分我国煤矿企业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构建了五矿安全文化体系,该体系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形象文化五大层次。在安全精神文化层次中,构建了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安全价值观;在安全制度文化层次中,构建了五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质量明细化管理制度、事故预防管理制度、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职业安全健康认证制度等八个方面的安全制度体系;在安全行为文化层次中,构建了五矿安全行为准则、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责任落实等几个方面的安全行为体系;在安全物质文化层次中,指出了五矿应构建包括产品和厂容厂貌在内的安全物质文化体系;鉴于安全视觉识别系统能通过对人的视觉刺激,警示工作人员遵章作业,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安全生产的目的,文章最后还构建了五矿的安全形象文化体系。

范韶刚[8](2007)在《采煤技术创新对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井工开采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系结构模型;根据井工开采企业的特点,建立了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兖矿集团和神华集团案例,重点探讨了采煤技术创新对提高煤矿企业劳动效率、规模实力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主导作用,揭示了采煤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革命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企业的资源、机制、能力、产品和市场表现五个层次入手,抢占优势自然资源,发挥多种机制效应,聚合不同能力要素,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进而通过良好的市场表现形成竞争优势;提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采煤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要立足于工作面回采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创新。

孙渊源[9](2002)在《国有煤矿创新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国有煤矿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世界环保的压力又对煤炭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国有煤矿建立创新体系已势在必行。本文采用规范论证和实证分析的手段,对国有煤矿创新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上阐述了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简要介绍了国家创新体系及企业创新。其次,具体分析了国有煤矿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结合国内外能源形势与煤炭市场前景,阐明了当前国有煤矿建立创新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国有煤矿的创新体系是本文的中心内容,本文对创新体系的几个重要部分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研究。除了技术创新以外,对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实施各项创新的具体办法。之后,论文结合唐村煤矿的创新之路,对衰老煤矿的治理进行了简要的探索。最后,提出了国有煤矿及衰老煤矿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闫觅[10](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二、培育煤矿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育煤矿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2.1 本选题国外研究概述
        1.2.2 本选题国内研究概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视角与核心观点
        1.3.2 本文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1.4.2 总括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1.4.3 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主要内容
    2.1 生产方式
    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构成
        2.3.1 宏观层面
        2.3.2 微观层面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酝酿(1840—1869年)
        3.1.1 新生产力出现
        3.1.2 原始资本积累
        3.1.3 产业工人诞生
    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创制(1870—1894年)
        3.2.1 扩大市场开放
        3.2.2 买办身份转变
        3.2.3 近代企业产生
    3.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
        3.3.1 实业环境改善
        3.3.2 近代企业发展
        3.3.3 发展中的曲折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近代中国的递进
    4.1 生产技术
        4.1.1 官营企业
        4.1.2 民营企业
    4.2 劳动素质
        4.2.1 官营企业
        4.2.2 民营企业
    4.3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国际上的估量
        4.3.1 生产设备规模比较
        4.3.2 机械动力使用比较
        4.3.3 劳动生产效率比较
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近代中国的演进
    5.1 资本组织形式
        5.1.1 官营企业
        5.1.2 民营企业
    5.2 组织管理
        5.2.1 官营企业
        5.2.2 民营企业
    5.3 资本积累
        5.3.1 官营企业
        5.3.2 民营企业
    5.4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国际上的估量
        5.4.1 工业规模比较
        5.4.2 制度水平比较
        5.4.3 分配水平比较
6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作用
    6.1 直接促进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
        6.1.1 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
        6.1.2 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
        6.1.3 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
    6.2 一定程度上奠定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
        6.2.1 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
        6.2.2 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6.2.3 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
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影响
    7.1 客观上奠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产生的社会条件
        7.1.1 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基础
        7.1.2 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7.1.3 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7.2 客观上奠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始条件
        7.2.1 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经济条件
        7.2.2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优势
        7.2.3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贵州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煤矿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源基础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多元化经营理论
        2.2.4 一体化战略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煤炭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2.3.2 煤炭产业转型文献综述
        2.3.3 煤矿矿井系统升级改造文献综述
        2.3.4 煤炭精细化管理文献综述
        2.3.5 资源枯竭矿井转型矿山公园的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六盘水市煤炭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1.1 六盘水市地理位置简介
        3.1.2 六盘水市煤炭情况介绍
    3.2 GMD矿业有限公司地理资源概况及下属单位
        3.2.1 地理位置与资源概况
        3.2.2 下属公司的基本情况
    3.3 GMD矿业有限公司宏观环境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环境
        3.3.4 技术环境
        3.3.5 GMD矿业有限公司PEST结论
    3.4 GMD矿业有限公司行业波特五力分析
        3.4.1 同行业竞争分析
        3.4.2 潜在加入者威胁分析
        3.4.3 替代者威胁分析
        3.4.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4.5 购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3.4.6 五力分析小结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4.1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4.1.1 生产经营状况
        4.1.2 管理体制及产业布局现状
        4.1.3 近三年经营状况
        4.1.4 GMD矿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及波士顿矩阵分析
    4.2 GMD矿业有限公司资源条件
        4.2.1 财力资源
        4.2.2 设备设施条件
        4.2.3 人力资源条件
        4.2.4 技术条件
    4.3 GMD矿业有限公司能力分析
        4.3.1 GMD矿业有限公司组织能力分析
        4.3.2 GMD矿业有限公司营销能力分析
        4.3.3 GMD矿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分析
        4.3.4 GMD矿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能力分析
    4.4 内部环境评价(IEF)矩阵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1 GMD矿业有限公司SWOT分析
        5.1.1 关键因素的确定
        5.1.2 SO—优势与机会分析
        5.1.3 WO—劣势与机会分析
        5.1.4 ST—优势与威胁分析
        5.1.5 WT—劣势与威胁分析
    5.2 GMD矿业有限公司可选择的发展战略分析
        5.2.1 实施一体化战略的优势和劣势及战略实施条件
        5.2.2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优势和劣势及战略实施条件
        5.2.3 密集型战略的可行性
    5.3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5.3.1 战略的对比分析
        5.3.2 发展战略的选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6.1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目标和原则
        6.1.1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6.1.2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原则
    6.2 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力与方式
        6.2.1 前向一体化战略实施的能力
        6.2.2 前向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方式
    6.3 GMD矿业有限公司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措施
        6.3.1 拓宽下游的产业链,开发新兴市场
        6.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
        6.3.3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提升安全管理
        6.3.4 提高运营资金管控,保障企业发展
        6.3.5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积极培养人才
        6.3.6 结合国家战略层面,转向服务输出
        6.3.7 改善衰老煤矿矿山,构建矿山公园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7.1 制度保障
    7.2 资金保障
    7.3 技术保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展望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国家现代化视域下的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资料的创新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三)观点创新
第一章 “办实业即为办教育”
    第一节 技术与管理的培训
        一、船员的技能训练
        二、岸上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高级人才的培训
        四、职工家属的培训
    第二节 成为全面的人
        一、拓展育人渠道
        二、塑造“民生精神”
        三、体育强国
        四、美感教育
第二章 “改革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量的增加
        一、小学
        二、中学
        三、大学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的改革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把关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三章 “建设民众教育”
    第一节 识字的教育运动
        一、民众学校
        二、图书馆
        三、博物馆
        四、报刊广播
        五、中国西部科学院
    第二节 职业的教育运动
        一、在职教育
        二、职前教育
    第三节 现代生活的教育运动
        一、娱乐生活运动
        二、体育运动
        三、卫生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
        1.3.1 哲学依据
        1.3.2 学科依据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2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2.1.3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2.1.4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管理学
        2.2.2 企业文化
        2.2.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
3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分析
        3.1.1 解放初期煤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3.1.2 煤矿改制前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3.1.3 煤矿改制后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3.2 当前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3.2.2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3.2.3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重视程度不足
        3.2.4 煤炭企业职工价值取向多元化
        3.2.5 煤炭企业政工人员队伍建设薄弱
        3.2.6 煤炭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4 新时期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探析
    4.1 加强完善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建设
        4.1.1 完善党政共同负责制,构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责任体系
        4.1.2 建立完善沟通机制和考核机制
        4.1.3 积极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
        4.1.4 建立完善政工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4.2 构建新型的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4.2.1 营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环境
        4.2.2 树立典型,发挥先进示范作用
        4.2.3 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网络新阵地
        4.2.4 充分发挥心理学作用
    4.3 充分采用新载体加强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3.1 塑造人格载体
        4.3.2 善于运用感情载体
        4.3.3 重视各种活动载体
    4.4 创新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加强宣教
        4.4.1 真心关怀,以情感人
        4.4.2 减轻职工压力,丰富文化生活
        4.4.3 利用新技术,提升宣教效果
    4.5 提高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4.5.1 政治素质的加强
        4.5.2 文化素质的加强
    4.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6.1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手抓
        4.6.2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5)企业犯罪预防中的合规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合规计划的研究概况
        二、具体综述
        三、综述结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进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进路
第一章 合规计划: 一个源于企业犯罪的新理念
    第一节 合规计划的概念
        一、该词的起源
        二、合规计划概念的界定
        三、合规计划与相关概念关系的厘清
    第二节 合规计划的产生及发展与企业犯罪
        一、企业犯罪推动了合规计划的出现
        二、系列公司丑闻促进了合规计划的蓬勃发展
    第三节 合规计划在企业犯罪预防中的效用
        一、关于合规计划是否可以有效预防犯罪的争论
        二、关于合规计划效用的实证研究
        三、关于合规计划效用的逻辑思辨
        四、合规计划在企业犯罪预防中作用的肯定性分析
    第四节 合规计划预防企业犯罪的作用路径
        一、刑罚的抑制和激励作用
        二、合规组织及合规关联措施的客观作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行制度困境:不断完善的刑事法规范体系与日益严峻的企业犯罪态势的背反
    第一节 企业犯罪概述
        一、企业犯罪与单位(法人)犯罪、经济犯罪及公司犯罪关系的厘清
        二、关于企业是否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争论
        三、我国企业犯罪立法的历史梳理
    第二节 立法层面的刑罚结构及法网疏密
        一、企业(单位)犯罪法网疏密问题
        二、企业犯罪的刑罚结构问题
        三、对我国刑事法网与刑罚结构的总体评述
    第三节 传统打击模式下我国企业犯罪的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问题解决的思路之一:引入合规计划理念
    第一节 引入合规补充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引入合规计划的正当性分析
    第三节 引入合规计划的现实基础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问题解决的具体举措:合规计划制度借鉴的展开
    第一节 由STICK模式向STICK-CARROT模式的转变
        一、通过量刑激励推动企业内控
        二、培育企业伦理和合规文化
        三、司法及立法上的改进
    第二节 企业犯罪惩治负外部效应的克服与我国企业犯罪刑事政策的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安然事件后美国企业犯罪刑事政策的变化
        三、我国企业犯罪刑事政策的重构——个人与企业本体两元化刑事政策的建构
        四、个人和企业本体两元化刑事政策可能面临的质疑与回应
    第三节 合规计划的引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规计划中的私权保护问题
        二、替罪羊现象
        三、对公平正义理念的冲击问题
    第四节 合规计划与中国法律及社会环境
    第五节 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是否阻碍合规计划的推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进一步延伸:自我管理、强制的自制及刑罚多元立体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法律在企业犯罪预防中效用的争论
    第二节 企业犯罪预防多元替代模式的提出及践行
    第三节 多元替代模式中的刑罚量的问题
        一、自我管理及合作管理需要严厉的刑罚加以保证
        二、严刑峻法是否违背刑罚的谦抑性
    第四节 替代模式概念对我国企业犯罪预防发展方向的指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后记

(6)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测度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品牌竞争力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品牌竞争力的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结构
        1.4.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4.3 本论文的结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品牌的相关理论
        2.1.1 品牌的定义
        2.1.2 品牌的特征
        2.1.3 品牌的功能
    2.2 品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2.1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2.2.2 品牌竞争力的层次
        2.2.3 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3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
    3.1 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1 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机遇
        3.1.2 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挑战
        3.1.3 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
    3.2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3.2.1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含义
        3.2.2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特点
        3.2.3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作用
        3.2.4 几组易混淆的概念
    3.3 我国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现状
4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测度
    4.1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测度原则
    4.2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构成要素界定
        4.2.1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内部支撑因素分析
        4.2.2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外部评价因素分析
    4.3 基于Fuzzy-AHP 的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测度模型
        4.3.1 确定评价因素集
        4.3.2 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4.3.3 确定评语集(或评价集)
        4.3.4 确定隶属度
        4.3.5 测度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总体评价值
        4.3.6 测度模型的作用
5 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5.1 提升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依据
    5.2 提升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策略
        5.2.1 健全煤炭企业市场环境
        5.2.2 强化煤炭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意识
        5.2.3 加强市场调研进行煤炭企业品牌定位
        5.2.4 加强煤炭企业的质量建设
        5.2.5 开展技术创新, 提升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
        5.2.6 注重煤炭企业品牌传播
        5.2.7 重视煤炭企业品牌延伸
        5.2.8 打造绿色煤炭企业品牌
        5.2.9 注重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0 注重煤炭企业文化的建设
        5.2.11 实施煤炭企业品牌保护
6 实证分析
    6.1 企业简介
    6.2 基于Fuzzy-AHP 的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测度
        6.2.1 聘请专家打分并根据AHP方法计算权重值
        6.2.2 晋煤集团品牌竞争力测度
    6.3 晋煤集团提升品牌竞争力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煤矿安全形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文化及安全文化理论综述
    §2.1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2.1.1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1.2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2.2 安全文化理论综述
        2.2.1 安全文化及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2.2.2 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
        2.2.3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3.1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3.1.1 死亡率高
        3.1.2 监察不力
        3.1.3 管理落后
        3.1.4 投入不足
        3.1.5 超能生产
        3.1.6 预防缺位
        3.1.7 人才缺乏
        3.1.8 培训不够
        3.1.9 技术落后
        3.1.10 中介不全
    §3.2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领导重视不够
        3.2.3 理解存在误差
        3.2.3 方法有待改进
    §3.3 国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启示
        3.3.1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2 印度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3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4 南非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5 德国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6 日本煤矿安全管理经验
        3.3.7 总结
    §3.4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
        3.4.1 安全文化的特点
        3.4.2 安全文化的对象
        3.4.3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3.4.4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评价
    §4.1 分值量化安全检查表法
        4.1.1 量化评价指标
        4.1.2 量化评价步骤
    §4.2 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
        4.2.1 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综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4.2.2 煤矿安全文化的模糊(Fuzzy)综合评判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5.1 河南平煤集团及天安五矿简介
        5.1.1 河南平煤集团简介
        5.1.2 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基本概况
    §5.2 平煤天安公司五矿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5.2.1 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5.2.2 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5.2.3 五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5.2.4 五矿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采煤技术创新对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
        1.1.2 我国煤矿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对象与目标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理论分析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历史由来
        2.1.1 企业竞争理论发展简述
        2.1.2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产生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2.2.1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观点综述
        2.2.2 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观点综述
        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3 小结
3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特征研究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
        3.1.1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体系
        3.1.2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
    3.2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要素内涵及其关系
        3.2.1 两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2.2 五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3.2.3 第一层次——资源条件的主要要素及其内涵
        3.2.4 第二层次——运营机制的主要要素及其内涵
        3.2.5 第三层次——管理能力的主要要素及其内涵
        3.2.6 第四层次——产品的主要要素及其内涵
        3.2.7 第五层次——市场表现的主要要素及其内涵
    3.3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特征
        3.3.1 基本意义
        3.3.2 基本关系
    3.4 小结
4 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研究
    4.1 煤炭行业特点
        4.1.1 能源主导地位稳固
        4.1.2 产业集中度过低
        4.1.3 发展呈周期性
        4.1.4 企业的资源依存度高
        4.1.5 煤矿企业“两头难”
    4.2 当前煤炭市场竞争态势
        4.2.1 国际竞争态势
        4.2.2 国内竞争态势
    4.3 我国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3.1 我国大型煤矿企业现状
        4.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4 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量化评测
        4.4.1 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模型的构建
        4.4.2 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运用
    4.5 小结
5 采煤技术创新对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5.1 技术创新的内涵
        5.1.1 创新的概念
        5.1.2 技术创新的内涵
        5.1.3 技术创新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5.2 采煤技术创新的内涵
        5.2.1 采煤技术创新的定义
        5.2.2 采煤技术创新的内涵
    5.3 采煤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5.3.1 兖矿集团案例
        5.3.2 神华集团案例
    5.4 采煤技术创新对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5.4.1 采煤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作用分析
        5.4.2 采煤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层次模型分析
    5.5 小结
6 培育和提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6.1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6.1.1 总体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2 主要途径
        6.2.1 紧扣市场形势把握核心竞争力的主攻方向
        6.2.2 树立资源优势奠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6.2.3 狠抓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牢固支撑
        6.2.4 强化管理能力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
        6.2.5 倡导先进文化浇铸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框架
        6.2.6 持续动态优化永葆核心竞争力的长盛不衰
    6.3 运作方法
        6.3.1 定位企业,评判要素
        6.3.2 确定目标,选择要素
        6.3.3 制订方案流程,分工合力实施
        6.3.4 建立保护机制,健全配套措施
    6.4 小结
7 政策性建议
    (1) 继续完善煤炭市场机制,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2) 加快建设大型煤矿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3) 务实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巩固科研院所的行业创新主体地位
    (4) 坚决落实煤矿的安全高效洁净开采,建设小康和谐的新型煤矿企业
8 论文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国有煤矿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
    第一节 创新的内容与特征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节 企业创新与企业活动
第二章 我国煤炭工业企业的背景和现状
    第一节 我国煤炭工业企业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我国煤炭工业企业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创新是国有煤矿扭亏脱困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趋势和市场需求
    第二节 国有煤矿建立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及有利因素
    第三节 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创新的思路及内容
第四章 国有煤矿的技术创新
    第一节 国有煤矿技术创新的现状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国有重点煤矿实现技术创新的成功范例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洁净煤利用技术
第五章 国有煤矿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第一节 国有煤矿的管理创新
    第二节 国有煤矿的组织体制创新
第六章 国有煤矿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的特点和原则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节 国有煤矿的内部制度创新
第七章 国有煤矿的产业创新
    第一节 产业创新是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煤炭工业产业创新的模式与战略选择
第八章 国有衰老煤矿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我国衰老矿井的现状
    第二节 世界各国对衰老报废煤矿的治理政策与措施
    第三节 衰老煤矿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衰老煤矿产业创新的成功范例
第九章 国有煤矿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
    第一节 创新国有煤矿的主要政策建议
    第二节 创造治理衰老煤矿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对国有煤矿提前治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10)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培育煤矿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D]. 戴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9)
  • [2]贵州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苗增. 广西大学, 2020(07)
  • [3]国家现代化视域下的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D]. 周凌红. 三峡大学, 2020(02)
  • [4]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 林璐. 西安科技大学, 2015(12)
  • [5]企业犯罪预防中的合规计划研究[D]. 李本灿. 南京大学, 2015(01)
  • [6]煤炭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测度与提升研究[D]. 南远征.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7]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以平煤天安公司五矿为例[D]. 余喜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07(06)
  • [8]采煤技术创新对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研究[D]. 范韶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7(06)
  • [9]国有煤矿创新体系研究[D]. 孙渊源. 太原理工大学, 2002(01)
  • [10]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我对培育煤矿企业文化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