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产品质量管理

展会产品质量管理

一、展览会的产品化质量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刘伟岩[2](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陆锋[3](2020)在《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大量的利用了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充分的结合通佑电梯公司目前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并设计出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首先,通过文献法搜索大量有关竞争战略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以便掌握最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作为研究通佑电梯公司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其次,灵活运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等诸多的模型,深入分析得出外部环境对通佑电梯公司的实际影响,并对其在目前电梯市场的影响力进行定位;再次,大量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精细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横向比较,了解自身的真是的竞争力情况;最后,利用SWOT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通佑电梯公司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寻求相应的对策并确定最终竞争战略的选择。本文最终确定“差异化竞争战略”最为适合通佑电梯公司的发展现状,从产品、服务、品牌三个角度阐述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制定确保实施的措施。通佑电梯公司通过错位竞争的方式避开充满血腥竞争的主力市场,并发掘细分新的市场空间;通过维保服务先行的创新型渠道发展方式,通过价格让利促进销售量的提升;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品牌推广和宣传,树立“亲民的”大众电梯品牌形象。通佑电梯公司作为中国非常典型的中小型电梯制造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抓住外部机会、优化内部资源、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成熟的大数据平台实施独辟蹊径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必定会在市场有所作为。同时,对于国内其他中小型电梯企业,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刘玥[4](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研究说明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刘君[5](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认为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张军广[6](2019)在《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无论是非洲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发展,还是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都必须和当地政治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传统、教育政策等因素相适应。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前提,本研究以促进非洲孔子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增强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聚焦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师资建设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宏观呈现全球背景下非洲孔子学院当前的发展状况、特色和面临的挑战;依据组织变革中的内外驱动力等有关理论,对影响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社会文化、教育生态、汉语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等进行较深入的中观分析;微观上,通过深度剖析肯尼亚孔子学院发展及本土汉语教师学习、从教和成长的典型个案,探究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之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非洲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但也存在因环境特殊、需求快速增长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如何进一步取得所在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推动汉语进入所在国大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本土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观上看,非洲孔子学院对本土汉语人才培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学历层次、课程设置和教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民众学习汉语的多样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本土化发展特色,但所在国家的社会状况、经济条件、多语环境、社会文化及教育传统等问题也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容、形式及层次提出了更多样化的要求。微观分析发现,受当地教育环境及现有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影响,本土汉语教师成长面临着从专业选择、语言学习、就业到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困难。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过程。基于自身的职能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非洲孔子学院需要从被动适应式发展转向主动内涵式发展,推动汉语进入当地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本土汉语师资标准、教育体系及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汉语及孔子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树立孔子学院“汉教”品牌。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途径,但鉴于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及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复杂性,探索适合非洲场域的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道路,任重而道远!

陈晓亮[7](2018)在《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比较成熟且已举办26届的G旅游展览会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在面对资源紧缺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分析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层次关系,对展会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做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的研究,在项目管理体系PMBOK(第5版)理论指导下,识别出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分别是规划质量管理、实施质量保证和控制质量三个阶段。其次,通过德尔菲法的研究分析,经过第一轮开放式调研和四轮评价式调研,提炼出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的18个影响因素;接着在AHP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确认出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前十大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K1确立项目质量目标、K2制定项目质量管理计划、K3总结项目可交付成果、K4评估项目组织机构、K5项目执行团队对质量管理的影响、K6确认项目主题分析与决策、K7建立高质量的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数据库、K8持续跟进与项目干系人建立长期信任关系、K9分析和评估项目数据库、K10确认干系人对项目范围和目标的理解。最后,使用ISM解释结构模型法对前十大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明确各因素之间事理结构关系,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需要从底层根源的影响因素着手,充分调动有限的资源和各生产要素,层层递进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总之,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对展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希望给从事会展业的从业者们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启示。

代佳琪[8](2018)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上海对日民间外交 ——以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均面临着经济重建的重任,迫切需要发展两国关系,但在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美国的强力阻挠,日本当局采取了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行“政经分离”原则,拒绝同新中国发展官方外交。针对这一情况,中日两国民间有识之士率先行动起来,从经贸关系入手,采取“以经促政”、“以民促官”、“官民并举”的渐进积累方式,开展了广泛的民间外交活动。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最终促成了中日官方外交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至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期间的中日民间外交成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一页,因此对这一阶段的中日民间贸易发展的解读研究,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1949-1972年间中日民间外交过程的梳理,分析了新中国初期,影响中日民间外交的复杂因素与艰难历程。通过呈现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会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对比中日双方对于本次展览会的感知认识,解读我国在此次“技术交流”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分析总结此次工业展览会的积极影响,讨论开展技术交流,举办工业展览会对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作用,从而突出民间交往是促进中日官方关系发展的特殊力量。当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双方应不忘历史,充分发挥民间交往在发展两国关系中的积极作用,重视中日民间外交,积极寻求双方共同利益,构建双方良性发展关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发展民间外交,用民间外交的发展推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刘文瑞[9](2017)在《F公司客户满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F公司所处的自动化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壁垒逐渐降低,价格战倾向日益严重,工业4.0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等。与此同时,F公司也要面对客户要求日益提高和企业边际成本逐年攀升等问题,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必须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诸如产品种类多、交付快、质量好、价格低、服务优等要求。经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发现,该公司的客户满意度受到价格、交付、订单处理等因素的制约,面临价格高、账期短、交货周期长、流程灵活性不足、客户服务人员能力和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为此,F公司需依据PEERS客户满意度解决方案,从员工、流程和项目三个维度,在战略和运营层面,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调整,建立和完善其客户满意管理的实施机制,培养员工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员工的生产率,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F公司通过PEERS方案,探索将服务利润链理论以及客户满意度测量理论应用于B2B企业的可能性,为同行业其它企业提供了管理实践的参考和借鉴。

徐言生[10](2003)在《展览会的产品化质量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展览会现已进入整合阶段。整合靠什么进行呢?归根结底,还是靠展览会的质量。作为传统贸易延伸出来的展览会,它的质量内涵是什么,如何有效地保证它的质量?我们购买产品,需要它具有优良的质量。如果我们把展览会也作为一个产品来考量,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得到启发。

二、展览会的产品化质量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览会的产品化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层次
        2.1.1 公司层战略
        2.1.2 业务层战略
        2.1.3 职能层战略
    2.2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2.3 关于制造业的竞争战略研究
        2.3.1 国外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2.3.2 国内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3 通佑电梯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
        3.2.1 行业现状
        3.2.2 行业趋势
        3.2.3 行业结构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 机会与威胁
        3.4.1 面临的机遇
        3.4.2 面临的威胁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建立
4 通佑电梯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介绍
        4.1.1 产能规模
        4.1.2 研发及测试条件
        4.1.3 经营现状
        4.1.4 公司成长历程
    4.2 价值链分析
        4.2.1 内向物流
        4.2.2 运营
        4.2.3 外向物流
        4.2.4 市场及营销
        4.2.5 售后服务
        4.2.6 公司基础
        4.2.7 人力资源
        4.2.8 产品研发
        4.2.9 采购管理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4 内部环境要素评价(IFE)矩阵的建立
5 通佑电梯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5.1 愿景、使命与目标
    5.2 SWOT表分析
    5.3 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5.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5.3.2 差异化战略
        5.3.3 集中化战略
    5.4 竞争战略确定
6 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差异化产品
        6.1.1 绿色
        6.1.2 超节能
        6.1.3 超高速
        6.1.4 黑科技
        6.1.5 超清洁
        6.1.6 定制化
    6.2 差异化服务
        6.2.1 服务全球化
        6.2.2 服务优先化
        6.2.3 服务数据化
        6.2.4 服务标准化
        6.2.5 服务市场化
    6.3 差异化品牌
        6.3.1 小型项目专业化
        6.3.2 销售价格平民化
        6.3.3 基建招标多元化
    6.4 重设组织结构,保障战略实施
        6.4.1 重设战略组织职能
        6.4.2 权利和职责
        6.4.3 战略规划的流程
        6.4.4 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6.4.5 组织结构设置与调整。
    6.5 塑造企业文化,改善管理模式
        6.5.1 借助传统文化,提高管理水平
        6.5.2 实行激励管理,落实企业文化
    6.6 全面启用ERP,规范审批流程
        6.6.1 搭建协同工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6.6.2 优化核心流程,严控过程结果
    6.7 提高人才储备,确保战略实施
        6.7.1 明晰职能和职权
        6.7.2 多渠道吸纳优秀人才
    6.8 做好渠道开发,支持战略实施
        6.8.1 经销商关系管理
        6.8.2 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6.8.3 销售人员培训
        6.8.4 经销商激励政策
    6.9 建立采购联盟,共享数据管理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
        1.孔子学院
        2.本土汉语教师
        3.汉语教师本土化
    (三)研究综述
        1.孔子学院发展研究
        2.汉语教师的职业素质
        3.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四)研究问题、内容与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1.组织变革理论
        2.跨文化传播理论
        3.外语教师教育理论
    (二)分析框架
三、“汉语热”下的非洲孔子学院发展态势
    (一)孔子学院全球建设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背景
    (二)先发地区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取向的重要参考
        1.亚欧美及大洋洲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成就
        2.亚欧美及大洋洲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困境与未来走向
    (三)当前非洲孔子学院的发展机遇、成就与挑战
        1.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机遇:中非合作
        2.非洲孔子学院取得的主要成就:规模效益
        3.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供需不平衡
四、本土化:非洲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前孔子学院时期汉语在非洲的传播经验
        1.发端:汉语的伴生性传播
        2.发展:汉语的学校传播
    (二)当前孔子学院在非发展的社会环境
        1.非洲的社会、语言和教育
        2.新时期中非合作过程中的语言和文化冲突
        3.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基本逻辑
    (三)汉语教师本土化是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现状与成就
        2.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面临的困境
        3.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抓手
五、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个案分析
    (一)肯尼亚孔子学院及汉语教师本土化背景
        1.社会环境
        2.教育环境
        3.语言教育政策
    (二)肯尼亚汉语教学及教师需求
        1.专门用途汉语需求分析
        2.大中小学汉语教学及本土教师需求分析
    (三)肯尼亚孔子学院(课堂)的本土化发展
        1.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
        2.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
        3.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
        4.莫伊大学孔子学院
        5.内罗毕广播孔子课堂和鲁辛加学校孔子课堂
    (四)孔子学院中的本土汉语教师:个体成长的案例
        1.“我选汉语”
        2.“我去中国学习”
        3.“我回来教汉语”
        4.“我想回中国读博”
六、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建议
    (一)非洲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策略
        1.寻求差异化政策供给
        2.推动当地汉语教育政策变革
        3.优化应对挑战的对策
    (二)非洲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对策
        1.分步推进本土汉语教师标准建设
        2.协力构建本土汉语教师教育体系
        3.完善本土汉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招生简介(英文版)
附录 B 2018年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招生简章
附录 C Questionnaire(S4-7)
附录 D Questionnaire(S8)
附录 E 狮子小学问卷调查原始统计结果
附录 F 本土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 G 本土汉语教师访谈节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1.3.2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1.3.3 基于PMBOK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 G旅游展览会概述
        2.1.1 G旅游展览会项目简介
        2.1.2 G旅游展览会项目总体规划
    2.2 G旅游展览会项目管理的分析
        2.2.1 简述G旅游展览会项目管理
        2.2.2 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 德尔菲法简介
        3.1.1 简述德尔菲法
        3.1.2 德尔菲法的选用
        3.1.3 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
    3.2 基于德尔菲法的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产生研究问题
        3.2.2 专家小组的组成
        3.2.3 资料的循环收集处理
    3.3 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G旅游展览会项目前十大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4.1 层次分析法
        4.1.1 简述层次分析法
        4.1.2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
    4.2 基于AHP的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评价
        4.2.1 关键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体系AHP结构模型图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
    4.3 基于AHP的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十大关键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SM的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1 解释结构模型(ISM)
        5.1.1 ISM简介
        5.1.2 ISM工作原理
        5.1.3 ISM工作步骤
    5.2 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关系
        5.2.1 ISM小组的确立
        5.2.2 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关系的讨论
        5.2.3 十大关键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5.2.4 构建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结构模型
    5.3 管理启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1
附录2 调查问卷 2
附录3 ISM小组讨论
致谢
附件

(8)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上海对日民间外交 ——以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日民间外交
    第一节 以民促官: 中日民间外交展开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日民间外交的积极成果和特点
        一、中日民间友好团体成立
        二、签订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第二章 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的筹办
    第一节 上海“日工展”: 中日民间外交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 上海“日工展”技术交流会的前期筹备
        一、“日工展”准备阶段的基本工作安排
        二、准备阶段的问题与对策
        三、“日工展”准备阶段的筹备成效与工作总结
第三章 1963年上海“日工展”的主要活动和成果
    第一节 展览项目
    第二节 专项交流
        一、重点项目交流
        二、非重点项目交流
第四章 1963年上海“日工展”技术交流会的结束与总结
    第一节 项目交流情况
        一、初步交流阶段
        二、深入交流阶段
    第二节 各单位及各专业参观小组交流成果汇报
        一、纺织局
        二、上海市机床公司
        三、冶金局钢铁研究所真空设备专业参观小组
    第三节 中日双方的观感与沟通
        一、中国对日本展品、工业水平及日本的态度和认识
        二、日本对中国工业技术和国家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F公司客户满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客户满意度管理理论
        2.1.1 客户满意的内涵与意义
        2.1.2 客户满意度的测量
        2.1.3 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2.1.4 客户满意度的驱动因素
        2.1.5 客户投诉及其管理
        2.1.6 客户满意改进模型
    2.2 服务利润链理论
    2.3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第3章 F公司客户满意度调研
    3.1 F公司行业概况
        3.1.1 F公司自动化行业发展趋势
        3.1.2 F公司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3.2 F公司简介
    3.3 F公司客户满意度现状调查
        3.3.1 调查目的
        3.3.2 调查对象
        3.3.3 调查设计
        3.3.4 调查问卷
        3.3.5 调查结果
第4章 F公司客户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F公司客户满意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4.1.1 价格与账期影响客户满意
        4.1.2 交货期与业务流程影响客户满意
        4.1.3 员工能力和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不匹配
    4.2 F公司客户满意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客户与市场需求变化
        4.2.2 业务流程相关原因
        4.2.3 缺少合适的信息系统
        4.2.4 员工客户意识缺失和能力不足
        4.2.5 “家长式”企业文化
第5章 F公司客户满意管理解决方案
    5.1 F公司改进客户满意的PEERS方案
        5.1.1 定义F公司客户满意的三大驱动要素
        5.1.2 打造F公司客户满意的三大能力平台
    5.2 F公司解决客户满意存在的问题
        5.2.1 以客户低价需求为基础的战略调整
        5.2.2 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流程再造
        5.2.3 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F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 F公司满足客户需求多样性的QLTV策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展览会的产品化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展览会的产品化概念
展览会的质量管理
    1、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制定
    2、资源管理
    3、展览会主题确立
    4、观众组织
    5、展会服务
    6、分析改进

四、展览会的产品化质量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3]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陆锋. 山东大学, 2020(05)
  • [4]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D]. 张军广.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7]G旅游展览会项目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陈晓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上海对日民间外交 ——以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为中心[D]. 代佳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9]F公司客户满意管理研究[D]. 刘文瑞.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展览会的产品化质量管理[J]. 徐言生. 中国会展, 2003(01)

标签:;  ;  ;  ;  ;  

展会产品质量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