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现场校准仪器

发展中的现场校准仪器

一、发展中的现场校测仪表(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1)在《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承担全球七成以上光伏组件测试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集团)、青海光伏产业科研中心以及国家“领跑者”计划中山西大同的户外实证测试平台等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实证测试平台的发展成熟,也引发了对于微电网中其他关键设备检测的问题研究。本文以交直流混联微网为研究对象,基于分散采集和集中控制原理设计了集实际运行与在线检测为一体的关键设备实证检测平台,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对设备状态及系统能效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建立设备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为其打分定级,实现了并网设备实际运行环境下的性能检测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微电网实证检测意义,同时阐述了混联微电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微电网并网设备的入网检测技术规范及标准,为后续设备检测项目的确定奠定基础。(2)基于交流、直流微电网典型拓扑结构,提出微电网源侧效率分析方法,建立含光伏的交流、直流微电网损耗数学模型,对新能源交、直流微电网进行能效分析,根据直流负荷率与能效损耗的关系,导出不同直流负荷率对应的最佳供电方式;根据光伏变换器、储能变换器、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接入交直流混联微网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并参考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各设备的测试项目;根据检测需求对现有测量仪表的性能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微电网实证检测平台的监测终端进行选型。(3)对交直流混联微网实证检测平台进行现场设备层、通讯层、监控层的设计;基于电科院建立的交直流混联微网示范工程,对光伏变换器、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设计了实证检测平台,并将其集合于同一供电母线,形成了交流母线380V,直流母线±375V的实证测试接口,实现了微电网系统实际运行与实时检测的统一。(4)介绍了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运算步骤,并结合熵权法思想提出了基于改进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通过模糊综合分析确定了可将指标值划分成状态区间的隶属函数,并结合组合赋权法建立了基于改进AHP-熵权法的并网设备模糊综合评估模型。(5)建立了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多因素多层次的性能评估体系,将实际运行测量到的数据代入岭型隶属函数从而形成评判矩阵,运行改进AHP-熵权法组合赋权法的Matlab程序得到综合权重,最后模糊综合评价运算得到混合微电网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的性能表现等级和百分制得分。(6)基于直流750V的供电系统开展实证检测平台实验,利用监控层软件并向主机插入加密锁进行环境开发,建立数据库组态,在全局脚本中对辅助变量进行编程并设计窗口界面,最后运行系统,监控系统界面将各设备信息成功并正确显示出来。

蔡佩征[2](2021)在《化工厂多层气化车间巡检机器人设计及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工厂建设进程与规模的逐渐扩大,传统物理型化工厂日常巡检强度大、巡检任务重及巡检区域存在CO、H2S等有毒气体危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自主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与化工厂内部仪器仪表的智能化交互迫在眉睫。其中,研究如何精准有效地识别复杂车间环境下仪器仪表状态信息的图像智能识别技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传统型化工厂多层气化车间为应用场所,针对气化车间巡检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解决巡检机器人巡检任务中存在的楼层空间限制问题,复杂车间环境下目标识别偏移、读表精度低等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对化工厂多层气化车间的实地勘察与调研,结合化工厂特殊的环境要求对巡检机器人进行设计,包括机器人设备的选型、巡检轨迹的设定与图像建模操作、无线通信网络的搭建、梯控设备的设计与安装以及上位机的部署等。在确保巡检安全性的前提下,为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完整的平台。其次,针对巡检机器人在智能识别时出现的目标偏移问题,研究了五种基于特征点检测的算法,通过理论推导及分别对实验室仪表与车间仪表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实验对比测试了五种算法的性能,对各方面性能均较好的ORB算法的匹配策略做出改进,并采用RANSAC算法进行误匹配点剔除,提升了图像匹配的精度与性能。然后,对“人、货物、机器人”共用一部电梯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阻塞分析,采用设置进梯参照物的方式优化“机梯交互”策略。采用改进后的CNN模型训练定位、识别机器人乘梯参照物,提高机器人乘梯的可靠性,打破空间对机器人自主巡检的限制,同时兼顾了人性化与智能化。最后,将基于人脸识别的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到仪表盘检测上,以检测到的表盘区域和三个关键特征点作为约束,通过表盘数字识别与指针定位联合距离法判读指针式仪表的示数,并导入到巡检机器人上进行现场应用。

考柄霏[3](2020)在《B供电公司变电生产班组绩效工分制改进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电网公司正处于加快创建“三型两网、一流企业”,完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的攻坚时期。员工工分制是公司绩效管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落实企业战略目标、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为确保公司工分管理扎实落地,需要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更贴合实际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典型变电生产班组为绩效管理工分制改进的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该班组员工2018年两个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和改进前工分分值设置情况,结合员工反馈信息比对结果数据是否客观、全面和真实,后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全面了解该班组绩效管理工分记录中的真实情况,并统计员工目前满意度、反馈结果和改进建议等。在全面掌握现状和职工诉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设计和改进方法,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绩效管理工分制度部分的要求和操作步骤,以公司生产专责为主要人员组成工分制度改进评议团讨论并决议工分制度的改进方向、力度和预期目标。通过专家评议打分将从企业级KPI(关键绩效指标)逐层分解得到的班组级KPI相关49项核心工作重要程度两两对比,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49类工作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结果,量化后得到工分基础分值。参考问卷调查中的员工建议内容,通过专家评议团的讨论并确定出影响和参与工分值运算的员工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五大因素,根据五类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出各个权重系数。经过评议团再次讨论,标出受上述五类因素影响的班组员工核心工作项目,经研究确定出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五类影响因素参与计算的条件。利用熵值法计算出5类参与调整工作项目分值因素的权重系数,最终以“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分析的模型确定出最终班组员工差异性工作工分分值。为了保证该班组员工工分记录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员工工作积分统计结果能够真实地记录员工工作情况。依靠信息技术开发设计一套方便记录员工工分的后台程序,配合公司绩效管理要求相关文件开展使用方法培训和文件精神宣贯学习来作为此次研究的保障措施。本改进研究在该班组经2个月的运用后,经过调查问卷统计,员工满意度有很大上升,员工工作更加积极主动。B供电公司生产班组工分制改进后比较符合现代电力企业生产班组的生产作业实际,相比传统工作工分计分方法更加科学、客观,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更加明显,在全公司系统有推广意义。

赵建亭[4](2019)在《潍坊市九龙消防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不单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要有居住舒适性,暖通空调工程正是改变建筑环境,增加舒适性的重要方法。在建筑运行各项能耗中,采暖和空调系统耗能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 40-50%。而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不断深入推进,绿色环保的暖通空调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也以其环保性和节能性受到广泛推广,大力推进地源热泵技术的生产应用对减少建筑能耗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地源热泵暖通空调施工期间,各参建单位必须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措施,形成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本文主要围绕地源热泵暖通工程项目的某些具体的特点,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循环法来解决地源热泵暖通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过程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潍坊市坊子区九龙消防站地源热泵暖通工程建设项目,本项目整体按照消防大队二级消防站标准建设。本项目总占地面积8903平方米,计划投资700万元,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源热泵暖通工程施工过程分析和地源热泵暖通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过程模型构建,基于该模型对施工项目进行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结合实例—潍坊市坊子区九龙消防站地源热泵暖通工程建设项目研究分析了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及治理,分析过程主要采用了与全面质量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有关的一些可靠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地源热泵暖通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状况,成立对应的质量保证组织,分析探讨了所有能够影响暖通工程的原因,比如来自人、材、机、法、环等方面的因素,从而提高暖通工程项目的质量。详细介绍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该项目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大提高,又可以节约一定的原材料,使整体质量更容易达到验收标准。

杨强[5](2019)在《变配电设备智能巡检视觉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牵引变电所的日常巡检对保障电力机车的稳定运行十分重要,目前国内许多变电所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对变电所的相关设备进行巡检,但是,这种巡检方式存在问题,容易因工人的经验水平、责任心等个人因素对巡检结果造成干扰,所以,有必要开发一套智能识别系统,完成变电所相关项目的自动识别,并将结果反馈到集控室。以变电所的自动化巡检为基础,根据现场状况,首先,提出了磁导引AGV巡检小车搭载智能识别系统的方案,以磁导引AGV小车为移动平台,工业摄像机为图像采集装置,工控机为图像处理装置,然后,分析了智能巡检的流程,设计了巡检平台的结构,并对相关硬件进行选型。在此基础上,对变电所中不同指示灯的状态、指针式仪表示数和数显式仪表示数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对于圆形指示灯的识别,首先将指示灯图像转换到HSV空间,其次,对不同的颜色进行提取,然后对于不同颜色的圆形指示灯,采用霍夫圆检测进行圆识别,对于变形指示灯,改变阈值单独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圆心点附近的V值判断指示灯状态。对于指针式仪表的识别,首先,对采集的仪表图像进行灰度化、图像平滑等一系列处理,提出了自适应阈值法来完成仪表图像的分割,其次,对倾斜的仪表图像采用基于霍夫变换的方式进行校正,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完成了指针区域的提取,然后,对提取后的指针采用细化算法进行细化,最后,利用霍夫变换完成了指针线的拟合,因为指针偏转角度和仪表示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基于此特点完成指针式仪表示数的读取,并对读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数显式仪表示数的识别,对数显仪表示数读取中两个关键问题:数字的分割和数字的识别进行了研究,根据识别过程中存在字符粘结现象,提出基于投影的固定长度字符分割方案,对数字的识别研究了穿线法和KNN分类器法,在分析这两种识别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穿线法来完成数字字符的识别。根据前面研究的算法,完成了智能识别视觉系统软件的设计,确立了上位机加下位机的结构方案。上位机部分包括功能界面的设计、数据结构的设计、通信系统的设计等,下位机部分对部分控制程序进行设计,以实现对电机的运动控制。最终,开发了一套视觉系统完成了变配电设备的智能巡检。

吴雪琼[6](2016)在《核电厂仪表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线监测技术是在电厂运行期间从仪表通道或电站计算机中获取数据,并用计算机离线处理的方式来分析数据,得到核电厂仪表通道或设备的性能。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核电业主意识到在线监测技术,特别是在线校准技术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更为高效的仪表通道状态检测策略,它可以一定程度上替换原先的定期维护校准工作,从而达到降低维护成本,降低人员辐照暴露时间,提高仪表可靠性,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停堆的目的,但此项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跟踪国际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入手,对在线监测技术的原理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针对温度计和变送器两类核电厂主要应用的仪表的在线监测方法。对于铂热电阻或热电偶型温度计,采用交叉校准的方法,通过取平均值的算法实现在线监测;对于压力和差压变送器,在获取电厂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应用非冗余仪表通道分析技术进行建模,采用自联想核回归(AAKR)和自联想多变量评估技术(AAMSET)两种经验模型算法。结合国内核电厂实际运行参数,对两种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对计算结果实施有效对比,给出模型性能的分析,指出AAKR是一种准确度相对较高、较为容易实现的方法。通过仪表通道不确定度的分析对在线监测技术的可用性进行说明,在比对在线监测技术和传统的校准技术的同时,给出了在线监测系统的实施流程。

傅海辉[7](2015)在《抗战时期空军航空研究院科研工作之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航空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有两个: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抗日战争时期,航空研究院在中国航空史、科技史和抗日战争史上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本文梳理了航空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科研工作,指出,抗日战争初期,航空企事业单位大举西迁,损失惨重。当时中国空军所需装备、物资基本依赖外国供应。由于沿海各大城市、港口相继沦陷,空军处境愈益困难。在这一背景下,1939年7月,航空研究所于成都建立,隶属于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成立以后,把尽快使航空器材与设备国产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1941年,航空研究所扩充为航空研究院。研究院研究了西南多种木材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研制成功了飞机用层板和多种航空材料,尤其是创造性地研究了西南的多种竹材并研制成功了飞机用“层竹”。研究院还设计或改进了多种航空仪器仪表和航空武器设备。航空研究院设计了三种教练机和一种巨型滑翔机,它们均使用其自制的层板和层竹。航空研究院还在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领域有研究工作。本文讨论了航空研究院的历史功绩,指出,航空研究院虽然没有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但它是中国航空科学技术研究和航空工业国产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航空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效支持了空军持久抗战,培养锻炼了航空科研人才,为四川地区的航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为中国航空科技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成绩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下取得的。本文在梳理航空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时,考察了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与航空研究院的关系,发现了钱学森的一篇佚文,并对钱学森早年学术研究风格和力学思想发展脉络作了初步探讨。航空研究院兴盛于抗日战争之中,却衰落于抗战胜利之后。事实上,抗战时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航空科技唯一的黄金时代。本文辨析了航空研究院兴衰的原因,指出,航空研究院的衰落除时势因素外,还在于航空研究院自身未能跟上世界航空科技发展的步伐;国民政府和军方对本国航空科研和航空工业信心不足,支持不力。航空研究院是中国航空科技史上的重要案例。本文将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作了对照研究。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中国航空科技史,并为中国航空科技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张伊俊[8](2014)在《基于7#-9#喷管的流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风洞,是一个按一定要求设计的管道内,用动力装置驱动一股可控制的模拟真实大气情况的气流,以供进行各种气动实验用的设备。它是实验空气动力学的主要实验设备之一。FL-1风洞是一座半回流昝冲下吹式三音速风洞,过去只投产了 0#-6#喷管,具有马赫数0.4-3.0的实验能力。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FL-1风洞越来越不能满足各种型号的实验需求。本文根据流场控制系统的工艺特点,应用先进的工艺控制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自制的系统软件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设计了一套包括现场控制和远程监视的流场控制系统。本文对该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流场控制算法,编写了上位机的监控软件,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流场控制系统中,为实现对前室总压的有效控制,保证设备稳定运行,针对风洞的特点,将模糊系统与传统PID控制相结合,构成了一套模糊-PID的流场控制系统。本文讲述了调压阀门,扩散段以及引射器控制原理,以及控制系统设计方案。该控制系统实现了下位机的近程控制和上位机的远程控制,上位计算机通过现场总线与调压阀、引射器、扩散段的伺服驱动器控制单元进行通讯,上位机发出命令,设备完成上位机发出的指令信号,并实时反馈当前机构执行情况,从而进行闭环控制。同时开发了基于流场控制系统的系统软件,本软件是基于VB6.0语言编写,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多菜单多功能,能够对流场调节过程实时监控。随着本项目的完成,FL-1风洞能够实现马赫数3.25-4.0的实验能力,拥有承接更多的型号任务的能力,在全国同类型风洞中具有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冯健[9](2014)在《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仪表系统设计作为石油化工、化工领域项目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产过程中的各参数实现精确控制和监测,并保证生产装置的安全运行。随着现代仪表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世界一流工程公司的实际项目操作,仪表系统设计向着更智能化、小型化、处理能力更迅速的方向发展,仪表系统设计文件更加规范,数据库管理成为仪表系统设计文件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正确的仪表选型决定了仪表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要求、各类仪表工作原理和适用场合进行分析,可最大限度地保证仪表选型的正确性。特别是在化工项目中经常遇到的高温高压、不可接触性环境下的压力测量、液位测量等。在化工项目执行过程中,仪表系统设计需满足项目的进度需求和业主的质量要求。本文通过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的实际应用,深入研究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压力测量和不可接触环境下的液位测量。在解决关键的仪表选型正确问题后,运用闭环控制法和交叉检查法对仪表系统设计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保证仪表系统设计整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陈晓辉[10](2014)在《煤焦油加氢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设计》文中认为石油资源经过多年大量的开采,国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燃料油,受国际原油的高价位的影响,其成本急剧增加。本文论述的煤焦油加氢技术,是以煤焦油为原料,依托当下先进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自动化控制技术,规模化的生产清洁的燃料油,实现了煤焦油资源的增值利用,延伸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深度,为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找到了新的出路,即经济又环保,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装置的特点是工艺流程长而复杂,操作条件变化频繁。物料易燃、易爆、腐蚀性,且存在高温、高压工况,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相当高。因此设计生产装置的自控系统,对于提高其自动化水平,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煤焦油加氢装置项目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详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工艺配管及仪表流程图的控制方案设计,现场仪表的选型设计和安装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同时为了保障项目的安全运行设计一套安全仪表系统。本论文首先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用煤和煤焦油加氢制取燃料油的发展历史,同时对目标与设计任务及控制技术难点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然后从煤焦油加氢制取燃料油的原理开始,介绍生产工艺流程及关键操作条件的控制策略;接着阐述自控专业的设计统一规定、检测仪表的选型设计和仪表的安装设计;装置中的典型控制回路的研究与实现。本装置采用技术先进、可靠的分散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统(SIS)和定量装车系统对装置的过程变量进行优质可靠的监控。本套装置对提高煤焦油加氢项目的自动化应用水平做了有益的尝试,对今后类似高温、高压、高粘度化工装置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发展中的现场校测仪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中的现场校测仪表(论文提纲范文)

(1)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混联微电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微电网并网设备相关检测规范和标准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电网能效及检测技术分析
    2.1 含新能源的交、直流微电网能效比较
        2.1.1 含新能源交、直流微电网系统
        2.1.2 系统损耗率
        2.1.3 结果与分析
    2.2 微电网关键设备测试技术
        2.2.1 光伏逆变器测试技术
        2.2.2 储能变换器测试技术
        2.2.3 母线接口变换器测试技术
    2.3 监测终端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并网设备检测平台设计及研究
    3.1 检测平台架构设计
        3.1.1 现场设备层
        3.1.2 网络通信层
        3.1.3 监控层
        3.1.4 交直流混联微网系统
    3.2 微电网各测试接口设计
        3.2.1 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检测平台
        3.2.2 光伏逆变器检测平台
        3.2.3 交流380V母线各测试接口
        3.2.4 直流母线各测试接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网设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4.1 改进层次分析法
        4.1.1 一般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1.2 改进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4.2 改进层次分析法-熵权法
        4.2.1 熵权法
        4.2.2 组合赋权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1 模糊数学基本知识
        4.3.2 隶属函数确定
        4.3.3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步骤
        4.3.4 评价结果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AHP法-熵权法的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综合性能评估
    5.1 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评判因素确立
    5.2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指标集的建立
        5.2.2 指标标准化处理
        5.2.3 隶属度确定
    5.3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5.3.1 项目层及子项目层权重系数分析
        5.3.2 指标层权重系数分析
    5.4 模糊综合评价
        5.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5.4.3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检测平台实验
    6.1 实验平台介绍
    6.2 开发系统
        6.2.1 数据库组态
        6.2.2 全局脚本
        6.2.3 窗口
    6.3 运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表A.1 交流测量仪表
    表A.2 直流测量仪表
    表A.3 无线测温装置
附录 B
    表B.1 380V/±375V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检测报告
    表B.2 380V/±375V光伏逆变器检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化工厂多层气化车间巡检机器人设计及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图像配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3 卷积神经网络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搭载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的巡检机器人设计需求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2 多层气化车间巡检机器人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2.1 巡检机器人各模块组成及功能设计
        2.1.1 巡检机器人中央控制与图像智能处理模块设计
        2.1.2 底层运动控制模块的组成与设计
        2.1.3 图像采集模块组成与智能识别流程
        2.1.4 巡检机器人整机性能
    2.2 电梯控制系统的模块组成与功能设计
        2.2.1 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
        2.2.2 电梯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与功能设计
    2.3 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部署
        2.3.1 网络通信系统的结构及设备整体部署
        2.3.2 网络设备选型及各楼层部署
    2.4 巡检机器人上位机控制与显示系统功能设计
        2.4.1 巡检机器人上位机系统的部署
        2.4.2 巡检机器人上位机界面
    2.5 本章小结
3 巡检机器人目标检测任务中的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3.1 基于图像特征点的图像匹配算法研究
        3.1.1 图像匹配的定义与过程推理
        3.1.2 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研究与仿真
    3.2 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的实验对比与改进
        3.2.1 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的实验对比
        3.2.2 基于图像特征点检测的改进型匹配策略
        3.2.3 基于RANSAC算法的误匹配删除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优化“机梯交互”策略中的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4.1 机器人与电梯交互的阻塞分析及策略优化
        4.1.1 电梯运行的逻辑分析
        4.1.2 电梯运行的阻塞分析
        4.1.3 “机梯交互”策略的优化
    4.2 优化“机梯交互”策略的参照物识别
        4.2.1 参照物的选取与定位
        4.2.2 CNN的结构组成概述
        4.2.3 QR码的识别与训练流程
        4.2.4 QR码的训练结果及分析
        4.2.5 优化后的机器人乘梯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巡检机器人智能读表任务中的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5.1 MTCNN的原理与技术实现
        5.1.1 MTCNN原理概述
        5.1.2 激活函数
        5.1.3 目标函数
        5.1.4 MTCNN算法的评估指标
    5.2 MTCNN的模型结构与作用
        5.2.1 P-Net网络模型结构与作用
        5.2.2 R-Net网络模型结构与作用
        5.2.3 O-Net网络模型结构与作用
    5.3 MTCNN的训练过程
        5.3.1 指针式仪表数据集的制作
        5.3.2 指针式仪表表盘训练样本的构建
        5.3.3 MTCNN的表盘模型推理与训练过程
        5.3.4 MTCNN性能指标的分析
    5.4 基于改进CNN的表盘数字识别
        5.4.1 训练数据集的制作
        5.4.2 改进CNN网络模型的构建与训练
        5.4.3 表盘刻度数字的识别与定位
    5.5 指针式仪表示数判别
        5.5.1 Hough直线检测仪表指针
        5.5.2 距离法判别示数的原理与分析
        5.5.3 实验结果分析
        5.5.4 现场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B供电公司变电生产班组绩效工分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KPI关键绩效指标
    2.2 层次分析法概述
    2.3 熵值法概述
3 B供电公司变电生产班组绩效工分制现状及问题
    3.1 B供电公司变电生产班组介绍及人员结构分析
    3.2 B供电公司生产班组工分制应用现状
        3.2.1 全员绩效管理平台介绍和所研究班组工作分值设置现状
        3.2.2 现行工分制所暴露出的问题
    3.3 B供电公司生产班组绩效工分制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B供电公司生产班组绩效工分制改进对策
    4.1 班组KPI关键绩效指标的取得
        4.1.1 B供电公司主要社会职能
        4.1.2 班组KPI
    4.2 员工综合业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
    4.3 员工综合业务能力评价体系各项工作项目工分值的确定
    4.4 绩效工分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5 工分制改进对策实施保障
    5.1 工分制改进对策配套设施
        5.1.1 利用信息技术编写员工工分计分系统的必要性
        5.1.2 系统技术介绍
        5.1.3 系统功能介绍
    5.2 推进全员绩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5.3 B供电公司绩效管理知识培训计划
6 B供电公司绩效工分制改进对策实施效果检查
    6.1 改进后班组员工完成任务情况
    6.2 改进后班组全员满意度调查情况
        6.2.1 工分制改进后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6.2.2 改进后工分制满意度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测分析
        6.2.3 工分制改进后问卷调查反馈情况分析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B供电公司变电生产班组全员完成工作情况统计表
附录B 改进前工分制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C 改进后工分制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D 授课登记表
附录E 评议团候选成员打分表
附录F 影响员工工分分值因素打分表
附录G 49项工作项目基础分值层次分析法分析过程

(4)潍坊市九龙消防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施工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
    2.1 施工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2.2 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 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及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潍坊市九龙消防站地源热泵项目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3.1 项目背景
    3.2 关键设备及其安装质量控制
    3.3 本章小结
4 地源热泵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4.1 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 本章小结
5 潍坊市九龙消防站地源热泵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5.1 潍坊市九龙消防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5.2 潍坊市九龙消防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5.3 项目施工管理质量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变配电设备智能巡检视觉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智能巡检的设计与研究
    2.1 巡检的总体设计
        2.1.1 设计技术要求
        2.1.2 智能巡检视觉系统组成
        2.1.3 智能巡检的工作流程
        2.1.4 系统的机械组成
    2.2 系统的主要硬件设计与选型
        2.2.1 光照系统
        2.2.2 工业摄像机
        2.2.3 工控机
        2.2.4 PLC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形指示灯的识别
    3.1 引言
    3.2 模板匹配法识别指示灯
    3.3 特征识别—预处理
        3.3.1 颜色空间转换
        3.3.2 颜色提取
        3.3.3 图像滤波
    3.4 特征识别—圆形识别
        3.4.1 传统霍夫圆检测原理
        3.4.2 霍夫圆检测的实现
    3.5 指示灯状态的判断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指针式仪表识别
    4.1 引言
    4.2 仪表图像处理
        4.2.1 图像灰度化
        4.2.2 图像平滑
        4.2.3 阈值分割
    4.3 仪表的倾斜校正
        4.3.1 倾斜校正原理
        4.3.2 边缘检测
        4.3.3 霍夫变换
    4.4 指针区域的提取
        4.4.1 减影法
        4.4.2 穿线法
    4.5 指针细化
        4.5.1 图像细化简介
        4.5.2 细化算法
    4.6 指针线的拟合
        4.6.1 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
        4.6.2 霍夫变换直线拟合
    4.7 仪表示数的识别
        4.7.1 距离判读法
        4.7.2 角度判读法
    4.8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4.8.1 试验结果
        4.8.2 误差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显式仪表识别
    5.1 引言
    5.2 改进的数字字符分割
    5.3 仪表数字字符的识别
        5.3.1 KNN分类器识别数字字符
        5.3.2 基于穿线的数字字符识别
        5.3.3 改进的穿线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视觉巡检系统软件设计及开发
    6.1 引言
    6.2 视觉巡检系统设计方案
    6.3 通讯程序的设计
        6.3.1 工控机与PLC之间的通讯
        6.3.2 工控机与工业摄像机的通讯
    6.4 数据库程序的设计
    6.5 视觉巡检系统的实现
        6.5.1 软件的开发环境
        6.5.2 软件设计与实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核电厂仪表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需求与前景
    1.2 国内外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的现状
        1.2.1 校准监测技术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2.2 在线监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现状
        1.2.3 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现状
    1.3 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的前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在线监测技术
    2.1 在线监测技术概述
        2.1.1 在线监测技术的定义
        2.1.2 在线监测技术实施范围
        2.1.3 在线监测技术与传统校准方法的比较
        2.1.4 在线监测技术的好处
    2.2 用于仪表校准状态监测的在线监测技术的主要内容
    2.3 用于仪表校准状态监测的在线监测系统的要求
    2.4 用于数据分析的在线校准监测的模型技术
        2.4.1 冗余仪表通道分析技术
        2.4.2 非冗余仪表通道分析技术
    2.5 在线监测技术的不确定度评估
    2.6 在线监测系统流程
第三章 在线校准技术在核电厂中的数据采集
    3.1 仪表通道的设置
    3.2 仪表通道的校准要求
        3.2.1 传感器的校准要求
        3.2.2 仪表通道的其他部分的校准要求
    3.3 温度仪表的交叉校准在核电厂中的实现
        3.3.1 交叉校准的传统应用
        3.3.2 用于在线监测的交叉校准的应用
    3.4 变送器的数据获取
    3.5 校准监测技术的数据获取与不确定度分析
    3.6 数据验证和预处理
第四章 在线监测的数据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
        4.1.1 自联想核回归AAKR
        4.1.2 自联想多变量评估技术AAMSET
        4.1.3 性能测试
    4.2 过程变量评估
        4.2.1 在线监测技术模型建立及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
        4.2.2 国内某核电厂实例分析
    4.3 模型数据的比对和分析
    4.4 过程变量不确定度评估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抗战时期空军航空研究院科研工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学术意义与研究现状
    2.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3.原始史料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航空研究院之历史背景与沿革
    1.1 中国近代航空科学技术史概述
    1.2 中国航空科技史起点考辨
    1.3 航空研究院建立之历史背景
    1.4 航空研究院之沿革
    1.5 航空研究院之科研与生产
第二章 航空木材性质研究及技术研发
    2.1 中国航空器材国产化之前驱
    2.2 航空研究院木材研究之条件与方法
    2.3 川产云杉性质研究
    2.4 其他木材性质研究
    2.5 中国木材平衡含水量研究
    2.6 层板之研制
    2.7 木材性质研究及技术研发简评
第三章 航空竹材研究与航空仪器研制
    3.1 与以往竹材性质研究之区别
    3.2 川产楠竹与慈竹性质研究
    3.3 层竹之研制
    3.4 竹质外挂副油箱之研制
    3.5 其他航空材料之研制
    3.6 航空设备之研制
    3.7 竹材研发与航空仪器研制简评
第四章 飞机设计与基础理论研究
    4.1 中国近代飞机设计简史
    4.2 航空研究院之飞机设计
    4.3 航空研究院理论研究举隅
    4.4 飞机设计与理论研究简评
第五章 航空研究院之初步评析
    5.1 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之比较
    5.2 航空研究院之科研环境与人才
    5.3 历史功绩与意义
    5.4 航空研究院兴衰原因探讨
结语
【附录一】航空研究院大事记
【附录二】中国近代飞机设计汇总五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学术工作

(8)基于7#-9#喷管的流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风洞的种类与功能
    1.2 课题来源及实践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实践意义和价值
    1.3 本文工作内容
第2章 FL-1风洞特点及工作方式
    2.1 FL-1风洞概述
    2.2 风洞洞体结构及功能
        2.2.1 前室和收缩段
        2.2.2 喷管段
        2.2.3 实验段
        2.2.4 引射器和阀门
        2.2.5 扩散段
        2.2.6 消音塔
    2.3 气源系统
        2.3.1 空气压缩机
        2.3.2 空气净化系统
        2.3.3 贮气容器
    2.4 FL-1风洞测控系统
        2.4.1 中心控制系统
        2.4.2 数据采集子系统
        2.4.3 流场调节子系统
        2.4.4 攻角控制子系统
    2.5 FL-1风洞的工作方式
        2.5.1 增量引射式
        2.5.2 冲压式
        2.5.3 冲压—引射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流场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3.2 流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3 流场控制系统硬件选择
        3.3.1 SINAMICS S120简介
        3.3.2 PROFIBUS-DP简介
        3.3.3 S7-300简介
    3.4 流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4.1 调压阀控制子系统硬件设计
        3.4.2 引射器控制子系统硬件设计
        3.4.3 扩散段控制子系统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调压阀控制子系统软件设计
    4.2 扩散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 引射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 上位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参数界面
        4.4.2 实时显示界面
        4.4.3 单机调试界面
        4.4.4 检查接口界面
        4.4.5 函数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场控制器的设计
    5.1 PID控制器
    5.2 模糊PID控制原理
    5.3 流场控制系统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化工仪表系统设计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聚碳酸酯项目概况及仪表系统设计要求
    2.1 聚碳酸酯项目概况
    2.2 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要求
    2.3 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组成
    2.4 聚碳酸酯项目仪表设计文件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选型
    3.1 高温高压易凝结环境下的压力测量研究
        3.1.1 工艺条件及要求
        3.1.2 工作原理分析
        3.1.3 高温熔体压力变送器的选择
    3.2 不可接触环境下的液位测量研究
        3.2.1 放射性液位仪表的测量原理
        3.2.2 放射性液位仪表的构成
        3.2.3 放射性仪表的测量范围
        3.2.4 放射性仪表的液位计算
        3.2.5 放射性仪表地运输及安装
        3.2.6 放射性仪表地调试及标定
    3.3 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保证安全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文件
    4.1 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文件准备
        4.1.1 仪表索引准备
        4.1.2 仪表数据单准备
        4.1.3 仪表安装图准备
        4.1.4 其他图纸准备
    4.2 闭环控制法下的仪表系统设计文件进度控制
    4.3 交叉检查法下的仪表系统设计文件质量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经验教训和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煤焦油加氢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
    1.1 建设背景
    1.2 煤焦油处理工艺的发展现状
    1.3 工艺路线的选择
        1.3.1 延迟焦化+加氢裂化
        1.3.2 馏分油加氢裂化
        1.3.3 工艺路线优缺点比较
    1.4 控制系统与检测仪表的发展简述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标
    1.6 课题难点及技术关键
    1.7 研究内容及论文机构
第二章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1 煤焦油加氢反应的原理
        2.1.1 煤焦油加氢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
        2.1.2 煤焦油加氢反应的影响因素
    2.2 煤焦油加氢装置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2.1 原料预处理部分
        2.2.2 反应部分
        2.2.3 分馏部分
第三章 自控设计概述
    3.1 自控工程设计的任务
    3.2 装置自控整体设计
        3.2.1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3.2.2 控制室设计
        3.2.3 现场仪表的总体要求设计
        3.2.4 温度仪表的选型
        3.2.5 压力仪表的选型
        3.2.6 流量测量仪表的选型
        3.2.7 物位测量仪表的选型
        3.2.8 在线分析仪表的选型
        3.2.9 控制阀的选型
        3.2.10 供电设计
        3.2.11 供气设计
        3.2.12 仪表测量管路的保温、伴热设计
        3.2.13 仪表电缆敷设设计
        3.2.14 现场仪表安装设计
        3.2.15 接地设计
第四章 主要控制方案
    4.1 常压塔底液位串级控制
    4.2 加热炉燃料流量比值控制
    4.3 原料油缓冲罐压力分程控制
第五章 控制系统
    5.1 分散控制系统
        5.1.1 DeltaV系统的结构及控制网络
        5.1.2 DeltaV系统的硬件
        5.1.3 DeltaV系统的软件
        5.1.4 DeltaV系统的接线设计
        5.1.5 DeltaV系统的组态
        5.1.6 DeltaV系统的规模
    5.2 安全联锁系统
        5.2.1 DeltaV SIS系统的特点
        5.2.2 DeltaV SIS系统结构及控制网络
        5.2.3 DeltaV SIS系统组成
        5.2.4 DeltaV SIS系统组态工具
        5.2.5 DeltaV SIS系统诊断工具
        5.2.6 DeltaV SIS系统事件记录功能
        5.2.7 DeltaV SIS系统规模
    5.3 定量装车系统
        5.3.1 定量装车系统的组成
        5.3.2 定量装车系统的组态
        5.3.3 定量装车系统的功能
        5.3.4 定量装车系统的通讯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发展中的现场校测仪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D]. 王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化工厂多层气化车间巡检机器人设计及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D]. 蔡佩征.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B供电公司变电生产班组绩效工分制改进研究[D]. 考柄霏.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潍坊市九龙消防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赵建亭.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变配电设备智能巡检视觉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杨强.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核电厂仪表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D]. 吴雪琼.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抗战时期空军航空研究院科研工作之研究[D]. 傅海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8]基于7#-9#喷管的流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伊俊. 东北大学, 2014(06)
  • [9]聚碳酸酯项目仪表系统设计[D]. 冯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4)
  • [10]煤焦油加氢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设计[D]. 陈晓辉. 山东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发展中的现场校准仪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