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集体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

某学校集体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

一、一起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千[1](2021)在《集体性食物中毒特点与防控措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人口死亡原因中,中毒原因位列第5,集体恶性中毒事件是造成居民急性死亡的常见原因。所以应高度重视,归纳总结集体性食物中毒特点,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任亚萍,沈惠平,潘丽峰,胡卉,秦存,柏品清[2](2021)在《浦东新区某学校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为今后此类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品;食品卫生学调查采用访谈和现场勘查的方式,了解食品制作、运输、贮存过程及其原料来源;采集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食品及其加工环节样本、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调查发现疑似病例51例,临床表现以腹泻、发热、腹痛、头痛、恶心和呕吐为主。发病潜伏期为2.5~51 h,中位数20 h。病例对照分析表明2018年9月4日早餐中的三明治是可疑高危食物。7例病例的肛拭子样本检出沙门菌,分离的阳性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表明均来自相同感染源,且存在多型别沙门菌同时感染的情况。结论该事件是一起由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为三明治。建议学校供餐单位应加强供餐食品审核,严格执行留样制度,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措施。

吴宪[3](2021)在《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中最为危险、发病占比最高的一类致病菌,每年会造成大量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在各自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存在一些共性或规律,但是国内外针对其跨时间或跨地域的相关统计学研究较少。为打破小样本数据带来的统计局限性,了解我国大陆范围内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掌握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患病规律,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利用文献挖掘(Literature mining)所得的数据,建立层次贝叶斯模型(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市售食品的沙门氏菌平均污染率,2004-2018年为5.91%,在2.02%-8.29%范围内波动;市售食品中污染率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污染率为8.45%;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四川省是食品沙门氏菌污染严重地区,食品污染率分别为12.05%、11.53%和10.68%;肠道沙门氏菌亚群Ⅰ,和既可感染人又可感染动物的沙门氏菌种群是主要的病原菌类型;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主要的食品污染菌种类型,食品污染率分别为22.10%、15.23%和12.54%。基于层次贝叶斯模型,利用发病率推算公式,估算我国2004-2018年沙门氏菌发病率和各省的沙门氏菌发病率,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发病率趋势。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于春夏季节,冬季发病较少;食物中毒常发生在餐饮单位和农村宴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的食物类型;我国2004-2018年的腹泻患者平均就诊率估计值为37.05%,腹泻患者肛拭标本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估计值为13.96%,沙门氏菌感染腹泻发生率估计值为86.87%。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9年和2020年的沙门氏菌年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8284.75/10万和18431.93/10万。利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导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利用省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76965.83x+2778.96;利用年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0120.61x+17150.41。综上,论文研究建立的层次贝叶斯模型,可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预测引起的发病趋势,确定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研究工作可拓展到其他食源致病菌污染率及发病率研究;也可作为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及有效监管技术手段。

何思琪[4](2021)在《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与担忧。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生活以及成长的需要。因此,基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开发和开展“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选修课程,除了能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素养外,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其社会责任感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以食品安全与检疫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高中生物学相关课程资源,进行“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以期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引导学生养成安全饮食的行为习惯、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检疫流程,同时,能够向身边的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食品安全与检疫科学知识以及国家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调查法、SWTO分析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展开了对“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研究首先在昆明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师生中展开调查,进行学校环境分析及学生需求分析,以此结果为依据确定了“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制作课程讲义及教案。接下来以选修该课程的5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该校本课程,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评价和反思。研究表明,“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提升学生能力,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推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

林亚娜[5](2021)在《两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两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情况,并提出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方法在2017年8月份发生的一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就餐人数为85人,有22人中毒。在2019年6月份发生的一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就餐人数为92人,有19人中毒。对二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进行调查时,会严格按照GB14938-94食物中毒标准中的诊断要求,从中毒类别、中毒食品分类、致病因素三方面的内容出发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物中毒类别包括化学性中毒、细菌性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中毒率较高的是化学性中毒。中毒食品种类包括鱼贝及其制品、植物性食物、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植物油几种,中毒率较高的是鱼贝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致病因素由微生物性及化学性两种形式构成,微生物性中毒率从高到低为变形杆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霉菌毒素。化学性中毒率从高到低为亚硝酸盐、毒鼠强、砷化物、有机磷。结论两起农村家宴中毒事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应高度予以重视。

丛露滋[6](2020)在《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的人数约为20万至40万人次,其中超过70%的食物中毒事件来自食品经营单位。由此看出,食品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情况不容忽视,而如何预防或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如何加强对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且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是政府监督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食品经营单位食物中毒应急处置角度出发,对目前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地区现状、法律法规依据、原因分析、事后处置、赔偿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现今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先进发达区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适合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对策。本文研究选取甘井子区食品安全监管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作为访谈研究对象。通过对3类对象的访谈,探究甘井子区处置食物中毒事件时面临的问题,接受访谈对象和专家的建议,分析处置食物中毒事件的发展方向,研究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相关问题及成因,通过与先进国家或区域的比较,构建适合大连市甘井子区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提出适合甘井子区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对策,为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提高区域食品安全作出贡献。通过对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研究发现,主要存在5个问题:一是应急处置缺乏法律法规支撑;二是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三是食物中毒事件证据收集困难;四是缺乏有效事后赔偿机制。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法》缺乏相关细则、机构改革对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影响、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存在滞后性、食物中毒应急知识普及率低。针对存在问题,本文在方案设计中提出了具体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完善地方性规章及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体系;三是规范食品经营单位行为;四是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五是落实到位保障制度。解决食物中毒事件问题需要靠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立法推动、政策保障、建立预警机制、各部门统筹配合、监管人员转变思想提升素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自律、发挥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等,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

杨芳,司虹,郑晓南,王智勇[7](2020)在《1起“小餐桌”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庄河市1起食源性疾病在"小餐桌"暴发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本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病例个案调查、现场勘察及采集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事件暴发限于27日当日,潜伏期1~3.5 h,平均潜伏期2 h,罹患率为35.00%(14/40)。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为主。在米饭和呕吐物样品中均检测出蜡样芽胞杆菌为9×106 cfu/g。结论这是1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李慧芳[8](2019)在《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文中提出鸡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品,鸡肉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肉带来安全隐患,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了解鸡肉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并且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于鸡肉安全和食物中毒事件都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保障鸡肉的安全对鸡肉行业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蛋白inv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6.47×101CFU/m L,重复变异系数均为0.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检测,检出率为88.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2、为了建立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沙门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2.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6%1.3%。销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出率为92.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3、为了建立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qr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5.04×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9%1.3%之间。销售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检测,检出率为72.3%,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4、为了建立鸡肉中肠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肠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设计引物,构建肠球菌单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3.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1.0%1.3%之间。销售鸡肉中肠球菌检测,检出率为11.9%,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5、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等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设计4种病原菌特异引物,建立多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对河北地区销售的鸡肉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多重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10CFU/mL,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1.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8.1%、92.1%、72.3%和11.9%。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的快速检测。本文建立的多重定量方法可以同时检测鸡肉中的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对鸡肉受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提早规避风险提升鸡肉安全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谷清华[9](2019)在《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的增加、人口频繁流动成为常态,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饮食结构不断改变,食品安全事件在全世界不断发生,这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对各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连续几年都排在全国前列,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明确病因的因素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占主要部分。因此,研究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2011~2015年监测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云南省近5年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场所、致病因子、食品种类和发病地区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有效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防控策略。2011~2015年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占云南省食源性疾病人数43.3%;细菌性食源疾病暴发的时间主要是第2和第3季度;学生食堂是细菌性食源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其次为农村宴席;沙门氏菌是细菌性食源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椰毒假单胞菌是致死的主要病因。通过总结分析,就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包括预防、监测、调查、治疗及其控制的全部内容,我们分别从健全法律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政府监管机构、疾病监测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蔡泽瑜[10](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二、一起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性食物中毒特点与防控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集体性食物中毒特点
    1.1 集体性食物中毒概述
    1.2 集体性食物中毒表现
    1.3 食物中毒临床特点
2 集体食物中毒防控策略措施
    2.1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2.2 转变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
    2.3 建立卫生督导员制度
    2.4 加强培训与教育
    2.5 强化集体食物中毒防控管理责任
    2.6 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和风险交流
3 结语

(2)浦东新区某学校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病例定义
        1.2.2 病例搜索
        1.2.3 流行病学调查
    1.3 卫生学调查
    1.4 样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流行病学调查
        2.3.1 时间分布
        2.3.2 空间分布
        2.3.3 人群分布
    2.4 可疑食物
    2.5 现场卫生学调查
        2.5.1 可疑食品
        2.5.2 学校食堂
        2.5.3 可疑食品加工情况
    2.6 实验室检测
3 讨论

(3)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概述
        1.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的危害
        1.1.2 沙门氏菌概况
        1.1.3 沙门氏菌致病性及危害
    1.2 沙门氏菌污染食物情况概述
        1.2.1 沙门氏菌特定地区污染率
        1.2.2 沙门氏菌特定食品污染率
    1.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情况概述
        1.3.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情况
        1.3.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数据监控
        1.3.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治疗及其耐药性
    1.4 食源性疾病统计学分析方法
        1.4.1 病原体污染率或发病率估计方法
        1.4.2 病原体污染率与发病率相关性判断方法
        1.4.3 病原体未来发病趋势的预测方法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目及意义
        1.5.2 本文研究内容
2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层次贝叶斯理论与计算方法
        2.2.2 Logit函数
        2.2.3 Win BUGS软件
        2.2.4 文献检索与选择标准
        2.2.5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模型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2 模型建立及敛散性分析
        2.3.3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4 模型可靠性验证
        2.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发病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沙门氏菌发病率计算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
        3.2.4 灰色预测理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物中毒检索结果
        3.3.2 沙门氏菌发病率各指标计算结果
        3.3.3 中国大陆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发病率估算结果
        3.3.4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3.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和导致发病率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相关系数
        4.2.2 回归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省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2 年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3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课改背景推动校本课程完善
        1.1.2 社会背景: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1.1.3 学校教育背景:素质教育背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食品安全与检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检疫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2.2.3 目标模式——泰勒
        2.2.4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2.2.5 实践模式——施瓦布
        2.2.6 情境模式——斯基尔贝克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3.1.1 针对性原则
        3.1.2 以学生为本
        3.1.3 整体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3.1.4 可行性与发展性原则
        3.1.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SWOT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
        3.3.1 问卷
        3.3.2 试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量表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校本课程开发
    4.1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分析调查
        4.1.1 学校环境分析
        4.1.2 学生需求分析
    4.2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4.2.1 课程目标的设置
        4.2.1.1 校本课程课程目标设置的依据
        4.1.2.2 课程目标的确定
        4.2.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2.2.1 内容选择原则
        4.2.2.2 内容来源与组织
        4.2.2.3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校本课程的实施
    5.1 实施方案(阶段计划)
    5.2 教学方法
        5.2.1 演示法
        5.2.2 讲授法
        5.2.3 合作学习法
        5.2.4 情境教学法
        5.2.5 案例教学法
        5.2.6 小组讨论法
    5.3 课例分析
        5.3.1 课例一:食品安全概述
        5.3.2 课例二: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之野生菌中毒
        5.3.3 课例三:最熟悉的陌生人——食品添加剂安全知识
第六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评价和结果分析
    6.1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6.2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6.3 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
        6.3.1 学生前测、后测成绩结果统计分析
        6.3.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结果分析
        6.3.3 访谈结果分析
        6.3.4 对学生课程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第七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研究结论与思考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促进学生发展
        7.1.2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7.1.3 推动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建设
    7.2 思考与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讲义(节选)
    附录 C 校本课程“食品安全与检疫”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
    附录 D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本身开发评价量表
    附录 E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
    附录 F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
    附录 G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前测试卷
    附录 H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后测试卷
    附录 I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附录 J 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及收获剪影
    附录 K 访谈提纲及记录
    附录 L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选修课“舌尖上的安全”课堂剪影
    附录 M 学生“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手抄报实践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两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食物中毒类别分布
    2.2 中毒食品分类
    2.3 致病因素
3 讨论

(6)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食物中毒相关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监管属性的研究
        1.2.2 食品安全治理问题研究
        1.2.3 新体制下食物中毒处置模式和政策性的研究
        1.2.4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大连市甘井子区应急处置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现状描述
    2.2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调查
        2.2.1 访谈目的和方法
        2.2.2 访谈对象和访谈设计
        2.2.3 访谈结果
    2.3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存在问题
        2.3.1 应急处置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2.3.2 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
        2.3.3 食物中毒事件证据收集困难
        2.3.4 缺乏有效事后赔偿机制
    2.4 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食品安全法》缺乏相关细则
        2.4.2 机构改革对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的影响
        2.4.3 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存在滞后性
        2.4.4 食物中毒应急知识普及率低
3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设计
    3.1 理论依据
        3.1.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HACCP)
        3.1.2 危机管理理论
        3.1.3 政府规制理论
    3.2 国内外经验借鉴
        3.2.1 国内经验借鉴
        3.2.2 国外经验借鉴
    3.3 方案设计
        3.3.1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目标
        3.3.2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原则
        3.3.3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的总体思路与内容
    3.4 可行性分析
        3.4.1 政策支持分析
        3.4.2 社会需求分析
        3.4.3 实施效果预测
4 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对策
    4.1 完善地方性规章及相关政策
    4.2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体系
    4.3 规范食品经营单位行为
    4.4 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4.5 落实到位保障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致谢

(7)1起“小餐桌”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实验室检测
        1.2.2.1 培养基
        1.2.2.2 分离培养
        1.2.2.3 菌数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首发病例
    2.3 时间分布
    2.4 食物调查分析
    2.5 卫生学调查
    2.6 潜伏期及临床症状
    2.7 实验室检测
3 讨论

(8)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1.2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1.2.1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危害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危害
        1.2.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的危害
        1.2.4 肠球菌(Enterococcus)的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4 基因芯片技术
        1.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3.6 生物传感技术
第2章 沙门氏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菌株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采样
        2.2.3 DNA的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特异性实验
        2.2.8 敏感性试验
        2.2.9 重复性实验
        2.2.10 组织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沙门氏菌引物设计及检测
        2.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特异性
        2.3.3 定量PCR特异性
        2.3.4 敏感性实验
        2.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4 荧光定量PCR应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菌株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采样
        3.2.3 DNA的提取
        3.2.4 PCR扩增
        3.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7 特异性实验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重复性实验
        3.2.10 组织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3.3.2 PCR引物特异性
        3.3.3 定量PCR特异性
        3.3.4 敏感性实验
        3.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3.4 荧光定量PCR应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奇异变形杆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菌株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2 采样
        4.2.3 DNA的提取
        4.2.4 PCR扩增
        4.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特异性实验
        4.2.8 敏感性试验
        4.2.9 重复性实验
        4.2.10 组织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奇异变形杆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4.3.2 PCR引物特异性
        4.3.3 定量PCR特异性
        4.3.4 敏感性实验
        4.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4.4 荧光定量PCR应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肠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菌株
    5.2 方法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采样
        5.2.3 DNA的提取
        5.2.4 PCR扩增
        5.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5.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7 特异性实验
        5.2.8 敏感性试验
        5.2.9 重复性实验
        5.2.10 组织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肠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5.3.2 PCR引物特异性
        5.3.3 定量PCR特异性
        5.3.4 敏感性实验
        5.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5.4 荧光定量PCR应用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多重定量PCR检测以及样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6.1 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2 方法
        6.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6.2.2 采样
        6.2.3 DNA的提取
        6.2.4 PCR扩增
        6.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6.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7 特异性实验
        6.2.8 敏感性试验
        6.2.9 重复性实验
        6.2.10 组织样品检测
    6.3 4种菌特异性试验结果
        6.3.1 4种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6.3.2 PCR引物特异性
        6.3.3 4种菌定量PCR特异性
        6.3.4敏感性实验
        6.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6.4 荧光定量PCR样品检测
    6.5 讨论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9)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
        1.3.1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1.3.2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体系
    1.4 国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
        1.4.1 国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1.4.2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情况
    1.5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现状
    1.6 选题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方法
        1.6.4 数据收集方法
        1.6.5 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概念
    2.1 食源性疾病
    2.2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2.3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定义
    2.4 项目管理的概念
    2.5 项目过程管理
    2.6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的项目过程管理
第三章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1 爆发情况
    3.2 时间分布
    3.3 场所分布
    3.4 病因分析
    3.5 地区分布情况
    3.6 可疑暴露食品
第四章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对策分析
    4.1 预防方面
        4.1.1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控制的法律准备
        4.1.2 加大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力度
        4.1.3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4.2 监测调查方面
        4.2.1 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4.2.2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4.2.3 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4.3 治疗方面
    4.4 控制方面
        4.4.1 食源性疾病暴发当前的控制措施
        4.4.2 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制度控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总体情况
        1.2.2 时间分布
        1.2.3 性别分布
        1.2.4 年龄分布
        1.2.5 场所分布
        1.2.6 餐次分布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1.2.8 致病因子分布
        1.2.9 诱发因素分布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1.3 讨论
    1.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病例分布
        2.2.3 发病时间分布
        2.2.4 危险因素分析
        2.2.5 卫生学调查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起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性食物中毒特点与防控措施分析[J]. 陈建千. 食品安全导刊, 2021(30)
  • [2]浦东新区某学校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J]. 任亚萍,沈惠平,潘丽峰,胡卉,秦存,柏品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1(05)
  • [3]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D]. 吴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何思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两起农村家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 林亚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03)
  • [6]大连市甘井子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 丛露滋.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1起“小餐桌”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J]. 杨芳,司虹,郑晓南,王智勇. 预防医学论坛, 2020(02)
  • [8]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D]. 李慧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9]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D]. 谷清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10]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某学校集体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