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子理论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

用电子理论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

一、用电子理论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秀[1](2021)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初,党中央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作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决策。二十年来,该项决策促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着重大的革新与变迁。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材编写也相应经历了从过去“一纲一本”到现在“一标多本”的新的变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框架下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套高中化学教材。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前全球范围内都在探索各自领域内适应世界发展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顺势而为,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的课程目标。新教材课程标准实施的蓝本,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工具。如何尽可能的发掘教材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如何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建构了教材比较模型,使用该模型对三个版本的必修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了三个版本教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方面的异同点,以期为广大教师科学地使用新教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版本教材都较高的契合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2.在内容选择方面,鲁科版尤其重视凸显化学核心观念,明确教材承载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和知识进阶。人教版更注重关注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态势。苏教版更注重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3.在内容组织方面,鲁科版教材整个体系与课标内容标准吻合得非常好。人教版更强调学科逻辑顺序。苏教版强调新知识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顺序。4.在内容呈现方面,苏教版教材栏目最丰富,尤其注重拓展视野;图片呈现了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原理,强调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灵活的,更易迁移应用的;综合运用型习题占比都相当高,体现出教材对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注重。鲁科版各栏目使用频数相对均衡;识记理解题最多,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强调能力的发展以夯实的基础知识奠基;实验类图片相对丰富。人教版更注重实验探究类栏目设置;社会发展与生活类和科学技术类图片最多;实践活动类的习题占比最高;关注社会生活,强化学生体验,发展综合能力。结合比较结论,提出了以下教材使用建议: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结合课程标准,理解教育理念;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充分应用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改造补充;充分应用教材情景素材,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因生制宜进行灵活选择,适当融合力求精益求精。

胡丹娅[2](202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于2019年出版。新教材作为课程的物化形式和文本素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也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切实领会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的栏目进行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栏目的功能与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将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称为旧教材。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称为新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新旧必修教材中的栏目,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再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划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活动性栏目”。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这两类栏目三个方面: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的比较和不同类型栏目类型的增加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了新旧必修教材栏目数量的设置、章节的分布、内容设置的差异。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的变化原因与新旧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不同理念,以及不同课程目标(旧教材主要强调三维目标、新教材主要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析,并对每一类栏目的功能和价值与课标相对应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对“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示例,进一步体现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必修内容不设模块只设主题,新教材章节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资料性栏目”新增了五种类型的栏目,栏目的总数也有所增加;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并突出化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化学史和CTSE(Chemistry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内容选择也更加注重展现民族自信,强调素养导向。新旧必修教材“活动性栏目”新增“实验活动”栏目,在总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栏目内容选取上,明确九个学生必做实验,更加强化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STSE教育理念;并且拓展习题的综合功能,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最后,在充分领会和挖掘各栏目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对必修版块中栏目设置数量最多的“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和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毛毛[3](2021)在《学科理解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化学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学科理解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崭新概念,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对一线化学教师的新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深入进行化学学科理解是正确认识化学学科、提升自身学科研究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化学学科理解的概念出发,制定了化学学科理解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分析框架,并运用此分析框架进行一线教学调查和教学实践,得出一定的教学启示。前两章是开展本论文研究的准备工作,后三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梳理,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对化学学科理解进行了概念界定,确立了本研究的教育理论基础。第三章建构了化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科理解的思考框架。首先从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理解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教师进行化学学科理解的维度,通过访谈学科专家,最终确定了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第四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观摩2位优秀教师有关“化学键”的教学,在这一节教学结束之后,根据第三章制定的指标分析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并对2位教师进行访谈,深挖教师内部对化学键内容的学科理解情况,得出一线教师进行学科理解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章仍以“化学键”为例,进行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同2位受访教师一起交流探讨,针对问题现状和学科理解分析指标重新认识“化学键”内容,共同出谋划策,进行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化学键”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通过整理教学实录、邀请教师和专家进行点评,得出教学实践启示,包括对化学教师进行学科理解教学的建议和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第六章是本次研究的总结及反思与展望。化学学科理解相关研究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对未来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王雅倩[4](2020)在《多元智能理论融合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高中有机化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学科作为高中生的必修科目,近年来一直使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合为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化学教师新的教学目标导向。但笔者在中学实习期间发现一线化学教师教学设计时将三维目标转向化学核心素养仍困难重重。这既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历史悠久,其蕴涵的教育理念与化学核心素养相一致,因此它可作为实现三维目标转向化学核心素养的桥梁,与我国化学教育教学相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选择高中化学2必修教材有机化学部分内容融合化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多元智能和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帮助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以下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引言。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进行相关概念界定,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说明传统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元智能与化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第四部分选择高中化学2必修教材中《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苯》2课时有机化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及学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同时融合化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后将其在选取的实验班应用实践,并选取对照班进行对照教学,后续用习题测试、调查问卷、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以检验学生成绩是否提高、多元智能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了解此教学设计的适用性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情况。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论并反思不足之处,对多元智能理论融合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以高中有机化学为例的研究前景提出展望。

朱雪燕[5](2020)在《应用引导探究式的高中化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线教学要落实核心素养,然而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教师建模教学活动经验比较有限,在教学活动落实模型认知素养还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文献综述发现国外教学实践中MBI教学模式是研究热点,我国建模教学实践以教学策略研究为主,未明确主流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研读、问卷调查、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摸清建模教学内涵与现状,构建引导探究式建模教学模式,在建模教学实践中检验模式的有效性,为高中化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提供更多经验与建议。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研究。研究一,首先通过自编问卷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建模教学现状与看法,通过访谈法了解一线课堂中学生对化学学习活动的相关看法。研究二,基于理论基础和现实调查情况建构引导探究式的建模教学模式,并以《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三,选择某高中高二年级普通班级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实践完成后,以《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模型思维检测卷》为工具,从化学学习成绩、化学学习兴趣、模型思维情况三个维度检验模式有效性。通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1)问卷调查发现一线教师的模型观有所拓展,模型的种类不再局限于物质模型,模型的本质不再局限于原型的实物模拟,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新授课与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用建模教学;(2)基于理论研读与实践调查构建了引导探究式的建模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基本流程、教学手段阐述了建模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与特点。确定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问题情境、模型表征、模型修正、模型建构、模型应用、评价反思。并通过统计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的模型数量,分析化学学科特点与教学需要,确定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重点是理论模型、物质模型和认知模型三类,就《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选择三类模型进行教学设计。(3)引导探究式建模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对化学学习成绩提升不够明显,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分析综合等能力训练。实践证明:引导探究式建模教学模式对培育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具有一定帮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王峰[6](2020)在《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化学教师课程实践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入教育改革的深化阶段。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开发创新教学策略来鼓励和支持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如何?他们的课程实施情况如何?有哪些困惑?需要怎样的专业支持?如何通过有效的专业发展项目来提升教师课程的理解力与实践力?这些是本研究的基本问题。论文首先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认识现状,收集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时遇到的困难。调查发现,虽然教育政策的发布可以为课堂教学实践的改进创造条件,但它无法真正影响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作为课程实施者,教师会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过往的教学经验继续带入课堂,而这些教学方式并不总是与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接下来论文对4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一项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刺激回忆任务和观察的定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更充分地观察教师的行为,发现他们个性化的经历,听到他们独特的声音,深入分析这些教师对于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态度与看法,了解作为课程改革隐性推动力的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结构。研究发现,虽然新发布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详细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但尚缺乏对内隐的技能与素养培养方法更精细的设计。如何准确理解和有效执行课程标准,尤其是对于其中核心素养及学业要求的理解与把握,是目前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着的一大挑战。为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与实践力,研究者设计并实施了为期十天的暑期专业发展项目,项目中研究者与课程专家构建了一个分类框架。教师使用分类框架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分析化学试题和课堂教学,明确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以及学习评价中应融入其中的核心素养。研究发现,为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只有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方式,才能让他们准确理解课程标准设计者的意图。研究者开发了两个基于设计的研究项目。项目1中教师在理解教育政策与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单元教学,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运用于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并积极尝试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工作。项目2尝试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旨设计化学选修课程,并由课程专家与教师合作设计了具体的课程教学材料。研究发现,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优点之一是能够提升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品质,并促进对于诸如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以及对学习者的要求等问题的讨论。这两个项目将教师置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中心,鼓励教师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开展教学改革并进行反思。研究发现,在新旧课程标准过渡的时候,教师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而这种学习的深入程度与认同程度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基本教育原理的理解程度。这种适应新变化的学习最好在教师自己的课堂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在短期的集中培训中依靠听取专家讲座去实现。只有将教师置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中心,鼓励他们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开展教学改革并反思,才能够帮助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决策,教师和学习者才更有可能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去讨论哪些因素可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为什么这些因素能够促进。如果能够通过专业发展活动让教师认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并能够自己分析判断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符合国家课程的设计愿景,那么他们就更愿意去承担改革与创新的风险。因此,倾听教师的声音,给予专业的支持,是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作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实践中收集的证据也能够帮助课程开发者反思和改善相关的政策与活动,为课程专家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提供资料并给出建议,为我国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

姜玮[7](2020)在《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证据推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课程目标。而有机物结构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发展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的重要内容载体。论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证据推理和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证据、推理、证据推理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探究式教学、图尔敏论证教学模式、Sampson科学论证模型理论指导下,利用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法对高中化学教师的《甲烷分子的结构》和《苯分子的结构》课堂教学、视频资料及相关文本进行观察与分析,获取了高中化学有机物结构教学现状,分析并总结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从观点、证据、结论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以证据意识—收集—筛选为切入点,提高证据应用能力;借助证据进行推理,使思维活动外显化;以系统化的证据推理活动为依据,构建有机物空间结构认识思路;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线,建立观点—证据—结论恰当联系。在上述策略的指导下,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将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设计中。基于高中必修阶段有机物结构知识的特点及教学要求,选择《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新授课和《有机物结构专题》单元复习课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的具体教学设计,形成了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推动证据推理核心素养在高中有机物结构课堂教学中落地。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导,制定了基于证据推理教学的《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有机物结构专题》教学设计评价表,利用文本分析法展开了对教学设计效果的评价。进而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教学设计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利用活动表现评价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教学设计注重了从多个角度收集证据、能引导学生依据证据展开分析推理,能够有意识地在证据、观点和结论三者之间建立联系,但深度有待加强;《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教学实施较好地达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在促进学生证据推理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孙佳欢[8](2019)在《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来说,课程标准是引导正确教学的重要工具。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无一不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高考试卷是教育改革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高考试卷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只有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时,才有利于国家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也就是说高考试卷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二者的吻合度是否一致将直接影响教育正向功能的发挥。因此,研究高考试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测试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本文以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化学部分)、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Ⅱ卷(化学部分)、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Ⅲ卷(化学部分)为研究对象,在SEC模式的指导下,从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试卷和课程标准的吻合度。首先,构建一致性分析框架并创建“内容主题+认知水平”的二维表格;然后,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比率表格。最后,利用一致性公式求出一致性指数P的值并利用柱形图分析两者的差异情况。通过研究发现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化学部分)、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Ⅱ卷(化学部分)、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Ⅲ卷(化学部分)的P值分别为0.4196、0.4605、0.4951。因此,这三套试卷中的化学部分均与课程标准不具备显着一致性。具体说,在主题上,Ⅰ卷增加了对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常见无机物、化学可持续发展、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分反应速率等主题的考查。减弱了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化学键和物质性质、研究物质结构价值等主题的考查。对溶液中离子平衡、糖类蛋白质与氨基酸、高分子化合物等主题没有考查。Ⅱ卷增加了对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常见无机物、化学反应速率等主题的考查。减弱了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烃及衍生物、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主题的考查。没有对高分子化合物、研究物质结构价值、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进行考查。对化学可持续发展与化学反应能量和有机物组成的考查力度与课程标准几乎相同。Ⅲ卷增大了对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常见无机物、化学可持续发展、化学反应能量、化学反应速率等主题的考查。减弱了对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考查。没有对分子间作用力、研究物质结构价值、高分子化合物和糖类、蛋白质与氨基酸等主题进行考查。其次,在认知水平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全国Ⅰ卷加大了对认知水平中知道与应用的考查,减弱了对认识与理解的考查。全国Ⅱ卷加强了对认知水平中应用的考查,减弱了对知道的考查。对理解和认识的考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几乎相同。全国Ⅲ卷加强了对认知水平中知道和应用的考查。减弱了对理解和认识的考查。

李双[9](2019)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2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现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这是对知识本位的再度“宣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曙光。学习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历来受到重视。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亦是课程改革关键的一环,既发挥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同时也担当着人才选拔的角色。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础上,依据内容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1-2制定评价目标。基于现行教材(人教版)和大量优秀教学案例,以威金斯理解性学习的六个维度(阐明、解释、应用、洞察、移情、自我认知)为工作框架,设计基于真实或复杂情境的问题,试图将核心素养的考察转化为能观察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遵循上述设计路线,综合分析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因素,以每章为大单位,提炼出大概念即核心概念;以每课时为小单位,设计体现核心概念的情境性问题,形成涵盖人教版高中化学2的学习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经专家审议,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此外,本研究以逆向教学设计案例说明了本评价体系的使用方式。本学习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与评价的资源,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知识-能力目标的评价拓展到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希望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做出一点贡献,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魏钊[10](2019)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的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面临图形、动画、视频等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比语言能更清晰、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复杂的概念。加工这些信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能力。具有较高空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和处理复杂思想的心理表征,从而在STEM学科学习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为了突出空间能力在STEM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相关的教育和实践,美国专门成立了空间智能与学习中心,促进相关实践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同时,化学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学生在涉及空间信息的化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必要深入研究化学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测量与评价问题。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研究的意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接着,为了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确地界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化学空间能力”;在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中关于空间能力的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述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了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在科学史上化学空间概念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指明了化学空间能力的加工对象是微观层面的物质结构问题。其次介绍了科学教育领域的视觉化理论和化学教育领域的三重表征理论。指出化学空间能力本质上是微观表征能力的一部分。第二章是建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化学空间问题的相关论述。然后,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SOLO分类理论、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以及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儿童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成4个水平,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涉及的化学知识、几何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容。最后,为了检验建构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邀请大学的化学教育学者、高中化学教研员、高中化学教师和化学竞赛教练等4类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研究。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修订和优化了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开发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首先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和Rasch模型等相关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然后在测量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接下来对测评工具进行了两轮的质量检验,并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后,检验结果显示测评工具的质量达到了进行大样本测试的要求。第四章是运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实施大样本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数据表明,首先,研究者所建构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其次,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再次,经过训练以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但是,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校层次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有显着性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首先认为研究的理论创新是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了较高质量的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大样本的测试发现: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呈正态分布等实证研究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命题,提出了策略方面的建议。最后,结过反思发现,本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还不够多元、研究方法过少和定量研究水平不高等不足,这也指明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用电子理论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电子理论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识
        1.1.2 新课标的出台
        1.1.3 教材的多样化
        1.1.4 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
    1.2 研究目的
        1.2.1 论证三版本必修教材与新课标的契合度
        1.2.2 论证三种版本必修教材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1.2.3 比较三版本必修教材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差异
        1.2.4 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认识教材的新视角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价值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中外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2.2.1 对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
        2.2.2 对教材难度的研究
        2.2.3 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对比研究
        2.2.4 对教材渗透的思想或蕴含的素养元素的研究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核心素养
        2.3.2 化学核心素养
        2.3.3 教材
第3章 教材比较模型的建构
    3.1 文献中的教材分析比较模型概述
        3.1.1 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模型
        3.1.2 从教材建构的角度构建分析模型
        3.1.3 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建构分析模型
    3.2 当前教材分析比较模型中的分析指标体系梳理
    3.3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教材比较模型
        3.3.1 模型建构
        3.3.2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科书特征
        3.3.3 教材分析比较指标体系
第4章 三版本必修教材具体分析
    4.1 内容选择与学科核心素养
        4.1.1 内容选择契合性比较
        4.1.2 内容选择探究性比较
        4.1.3 内容选择人文性比较
        4.1.4 内容选择时代性比较
    4.2 内容组织与学科核心素养
        4.2.1 教材体系结构比较研究
        4.2.2 具体内容的组织编排
    4.3 内容呈现与学科核心素养
        4.3.1 栏目比较
        4.3.2 图片比较
        4.3.3 课后习题比较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绪论
        5.1.1 内容选择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1.2 内容组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1.3 内容呈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5.2 建议
        5.2.1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5.2.2 结合课程标准,理解教育理念
        5.2.3 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5.2.4 充分应用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改造补充
        5.2.5 充分应用教材情景素材,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5.2.6 因生制宜进行灵活选择,适当融合力求精益求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版本必修教材内容选择
附录二: 三版本教材具体知识的组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一、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总体研究现状
        二、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 “化学教材栏目”文献分析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材
        2.教材栏目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比较教育学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资料性栏目”比较
    第一节 新旧教材章节编排的比较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数量比较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第四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的比较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二、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三、不同类型栏目的增加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性栏目比较
    第一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数量比较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得比较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三、不同类型栏目种类的增加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难点
    七、方法手段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十、板书设计
    十一、案例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B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C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D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学科理解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化学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堂教学须具备学科特质
        1.1.2 新时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本分析法
        1.5.2 课堂观察法
        1.5.3 访谈调查法
        1.5.4 行动研究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学科理解
        2.1.2 化学学科理解
    2.2 理论依据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化学学科理解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化学学科理解驱动课堂教学的内涵探析
        3.1.1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容
        3.1.2 化学学科理解的方式
    3.2 化学课堂教学学科理解的维度设计
        3.2.1 化学学科知识维度的理解过程
        3.2.2 化学学科思维维度的理解过程
        3.2.3 化学学科理解框架的构建
    3.3 化学学科理解指标效度分析
第4章 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教学表现现状调查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样本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过程
        4.4.1 数据收集
        4.4.2 数据分析
    4.5 一线教师学科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
        4.5.1 重学科知识,轻学科思维
        4.5.2 对学科历史的关注不够
        4.5.3 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
第5章 化学学科理解取向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5.1 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以“化学键”为例
        5.1.1 课标分析
        5.1.2 基于知识本体的教材分析
        5.1.3 学情分析
        5.1.4 教学与评价目标
        5.1.5 教学重难点
        5.1.6 教学流程
    5.2 教学实施
        5.2.1 教学实录
        5.2.2 教学反思
    5.3 教学实践启示
        5.3.1 有关化学教学的启示
        5.3.2 有关教师素养发展的启示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多元智能理论融合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高中有机化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学实践期间对教育现象的现状分析
        1.1.2 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行动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访谈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与应用
        2.1.2 化学核心素养的组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三章 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 传统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3.2 多元智能与化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3.3 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3.3.1 多元智能下的教学内容—全面发展
        3.3.2 多元智能下的教学过程—扬长补短
        3.3.3 多元智能下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转向化学核心素养
第四章 多元智能理论融合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4.1 选择教材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4.2 研究对象及内容
    4.3 有机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4.3.1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4.3.2 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苯
    4.4 实践结果统计及分析
        4.4.1 学生成绩
        4.4.2 问卷调查
        4.4.3 个案研究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
    5.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应用引导探究式的高中化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本质观要求凸显科学研究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
        1.1.2 以“素养为本”要求改革化学教学课堂模式
        1.1.3 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困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模型
        1.4.2 建模教学
        1.4.3 探究式教学
        1.4.4 引导探究式建模教学
2.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模型的理论研究
    2.2 国内外建模教学的实践研究
        2.2.1 国外建模教学实践研究
        2.2.2 国内建模教学实践研究
    2.3 研究小结
3.高中化学课堂建模教学情况调查
    3.1 基于教师的模型教学观调查研究
        3.1.1 调查目标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工具
        3.1.4 调查结果
        3.1.5 调查小结
    3.2 实践班级学生访谈调查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工具
        3.2.4 访谈结果实录
        3.2.5 访谈结果分析
4.基于引导探究式的模型教学模式建构
    4.1 教学目标
    4.2 理论依据
        4.2.1 建构主义理论
        4.2.2 探究教学
        4.2.3 活动教学理论
    4.3 教学实施条件
        4.3.1 教师
        4.3.2 学生
        4.3.3 教学内容
        4.3.4 教学手段
    4.4 教学模式建构
        4.4.1 建模教学基本要素
        4.4.2 教学模式基本特点
    4.5 教学评价
    4.6 教学案例设计
        4.6.1 理论模型教学设计案例
        4.6.2 物质模型教学设计案例
        4.6.3 认知模型教学设计案例
5.基于引导探究式的建模教学实践
    5.1 教学实验设计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变量
        5.1.3 实验材料
        5.1.4 实施过程
    5.2 教学实践与反思
        5.2.1 教学实践与问题解决
        5.2.2 教学实录
        5.2.3 教学策略
    5.3 效果检验
        5.3.1 对学生化学成绩影响
        5.3.2 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影响
        5.3.3 对学生模型思维的影响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2 化学教师建模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4 模型认知水平检测问卷
致谢

(6)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化学教师课程实践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研究缘起
        (一)素养发展呼吁新的目标定位
        (二)教育愿景寻求新的实践支撑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四)关于分类框架的构建与使用
        (五)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六)文献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业要求
        (三)课程理解
        (四)课程实践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一)高中化学教师课程理解与实践现状透视
        (二)高中化学教师课程理解与实践力提升路径研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定性研究法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六、参与研究的教师
    七、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一)现状与需求的调查
        (二)定性研究
        (三)基于分类框架的专业发展活动
        (四)基于设计研究的专业发展活动
    八、论文整体框架
    九、研究创新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课程理解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师对核心素养重要性的认同度
        (三)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与期望
        (四)教师在教学中融合核心素养的实践情况
    二、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程度不高
        (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
        (三)教师将素养融入教学的实践能力不足
    三、讨论
        (一)影响教师对课程改革认同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二)教师如何进行课程理解?
        (三)如何改善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课程理解与实践行为的深层透视
    一、研究设计
        (一)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
        (二)参与研究教师的背景
        (三)研究者的立场
        (四)研究的主要过程及措施
    二、研究发现
        (一)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度受教育管理者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让教师尝试重新审视教学并做出改变
        (三)教师对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缺乏自信
        (四)小结
    三、讨论
        (一)不同情境下教师对课程改革有矛盾的观点
        (二)身份角色的冲突影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
        (三)解决教师身份角色冲突的方法与途径
第五章 教师课程理解力的增强路径研究:分类框架的构建与运用
    一、“学业要求”分类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一)分类框架的各维度
        (二)分类框架运用示例
        (三)从课程标准中随机选出的学业要求
        (三)教师与专家的分类结果比较
        (四)发现与启示
    二、“试题”评价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一)评价框架的构建
        (二)评价框架使用示例
        (三)评价框架的运用
        (四)发现与启示
    三、“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一)分析框架的运用设计
        (二)学习目标分析
        (三)学习活动分析
        (四)发现与启示
    四、结论
第六章 教师课程实践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项目
    一、单元设计研究:“化学反应原理”项目
        (一)学习活动的开发
        (二)项目教学材料的设计
        (三)教学材料的开发要素分析
        (四)发现与启示
    二、课程设计研究:“可持续发展”选修课程项目
        (一)课程的选择与规划
        (二)课程主题的特征
        (三)主题1:传统塑料与生物塑料,孰优孰劣?
        (四)主题2:生物乙醇作为替代燃料?
        (五)主题3: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六)发现与启示
    三、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教师对改革和素养持较为谨慎的投入态度
        (二)教师需要分析工具帮助理解和解读课程标准
        (三)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包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四)课程改革需课程专家与教师深度合作而推动
    二、研究建议
        (一)建立话语空间:倾听教师声音
        (二)形式即意义:给予专业的支持
    三、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与专业发展认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半结构化访谈的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学生证据推理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目标
        1.1.2 有机物结构在高中有机物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1.1.3 高中化学学业评价对有机物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
    1.2 研究现状
        1.2.1 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证据推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探究式教学理论
        2.1.2 图尔敏论证模式
        2.1.3 Sampson科学论证模型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有机物结构
        2.2.2 证据
        2.2.3 推理
        2.2.4 证据推理
第3章 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选择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的课题
    3.2 确定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的对象
    3.3 制定课堂观察表
    3.4 实施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
        3.4.1 《甲烷分子的结构》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
        3.4.2 《苯分子的结构》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
    3.5 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的结果分析
        3.5.1 《甲烷分子的结构》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的结果分析
        3.5.2 《苯分子的结构》课堂观察与文本分析的结果分析
    3.6 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现状总结
第4章 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策略
    4.1 以外显化的“观点表达”为切入点为证据收集指明方向
    4.2 以证据意识—收集—筛选为突破点提高证据应用能力
        4.2.1 以“证据库”的收集建立为契机提高证据意识
        4.2.2 善于从多个角度收集证据提升取证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4.2.3 注重筛选支持性证据形成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证据链
    4.3 以系统化的推理活动为关键点构建有机物空间结构认识思路
    4.4 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线建立观点—证据—结论恰当联系
第5章 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设计
    5.1 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新授课教学设计——以《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课时教学为例
        5.1.1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5.1.4 教学过程设计
        5.1.5 教学反思
    5.2 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复习课教学设计——以《有机物结构专题》单元教学为例
        5.2.1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分析
        5.2.2 学情分析
        5.2.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5.2.4 教学过程设计
        5.2.5 教学反思
第6章 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
    6.1 基于文本分析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设计评价
        6.1.1 制定教学设计评价表
        6.1.2 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过程
        6.1.3 教学设计评价结果分析
        6.1.4 教学设计评价结论
    6.2 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实施评价
        6.2.1 制定活动表现评价表
        6.2.2 教学设计实施过程
        6.2.3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6.2.4 教学实施效果结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
        1.3.1 高考
        1.3.2 课程标准
        1.3.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1.3.4 一致性
第二章 研究总体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目的
    2.6 研究意义
第三章 利用SEC分析模式构建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
    3.1 界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题与认知水平
        3.1.1 课程标准内容主题的界定
        3.1.2 课程标准认知水平的界定
    3.2 案例展示课程标准内容主题与认知水平的分析过程
    3.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及矩阵的建立
    3.4 高考化学试卷的分析及矩阵的建立
        3.4.1 Ⅰ卷案例分析及矩阵建立
        3.4.2 Ⅱ卷案例分析及矩阵建立
        3.4.3 Ⅲ卷案例分析及矩阵建立
第四章 计算一致性系数
    4.1 一致性系数P的计算
    4.2 结果与讨论
    4.3 结果建议
第五章 课程标准与试卷的分析比较
    5.1 Ⅰ卷分析
        5.1.1 Ⅰ卷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分析比较
        5.1.2 Ⅰ卷与课程标准认知水平分析比较
        5.1.3 Ⅰ卷教学启示
    5.2 Ⅱ卷分析
        5.2.1 Ⅱ卷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分析比较
        5.2.2 Ⅱ卷与课程标准认知水平分析比较
        5.2.3 Ⅱ卷教学启示
    5.3 Ⅲ卷分析
        5.3.1 Ⅲ卷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分析比较
        5.3.2 Ⅲ卷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分析比较
        5.3.3 Ⅲ卷教学启示
第六章 案例设计
    6.1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6.2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6.3 原电池教学设计
    6.4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结论
    7.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试卷(全国Ⅰ卷) 理综化学部分
附录 B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试卷(全国Ⅱ卷) 理综化学部分
附录 C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试卷(全国Ⅲ卷) 理综化学部分
致谢

(9)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的战术保障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2 关键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2 理解性学习
        2.1.3 理解性学习评价设计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核心素养
        2.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3 学习评价
        2.2.4 理解性学习
        2.2.5 人教版高中化学2的相关领域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教育目标分类学
    3.4 价值澄清理论
4 评价体系的设计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1.1 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4.1.2 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4.1.3 学习评价体系设计的特征
        4.1.4 理解性学习评价标准的内涵
    4.2 学习评价体系设计与应用示例
        4.2.1 学习评价情境的设计
        4.2.2 核心概念的提炼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4.2.3 评价体系使用建议
        4.2.4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示例
    4.3 学习评价体系的专家意见征询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二、STEM领域中的空间能力
        三、化学空间能力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心理学对空间能力的研究
        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化学空间问题的科学哲学基础
        一、化学空间概念及其演变过程
        二、原子论分子学说的演变过程
        三、化学键理论的发展:从路易斯到鲍林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的视觉化
        一、视觉化的概念
        二、视觉化的作用
        三、学生的“元视觉化能力”
    第三节 化学教育中的三重表征
        一、化学表征
        二、三重表征理论视角下的化学教学
第二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建构
    第一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节 评价标准的初步建构
        一、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德尔菲法研究
        一、德尔菲法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第四节 评价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三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测评工具开发的教育测量理论基础
    第二节 测评工具的开发路线
    第三节 测评工具的项目设计
        一、测评工具的编制
        二、测评工具的质量检验及改进
第四章 大样本测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实施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研究结果
        一、测评数据的总体统计
        二、测评数据的微观分析
        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四、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五、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六、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创新
        二、实证贡献
        三、实践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对象需要扩大
        二、研究方法需要丰富
        三、研究水平需要提高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的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初选)
    附录三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一轮)
    附录四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二轮)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用电子理论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D]. 王立秀. 扬州大学, 2021(09)
  • [2]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D]. 胡丹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学科理解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化学键”为例[D]. 刘毛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多元智能理论融合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高中有机化学为例[D]. 王雅倩. 延安大学, 2020(12)
  • [5]应用引导探究式的高中化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D]. 朱雪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化学教师课程实践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有机物结构教学设计与实施[D]. 姜玮. 鲁东大学, 2020(01)
  • [8]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 孙佳欢. 河南大学, 2019(01)
  • [9]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2为例[D]. 李双.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D]. 魏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用电子理论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