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IS西南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大会

CALIS西南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大会

一、CALIS西南地区文献资源共享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魏巍[1](2020)在《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元10-13世纪,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中原汉地由五代十国分裂转变为北宋的局部统一,又由于1127年金朝灭北宋而成为金宋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北方和西北先后兴起契丹、西夏、金朝、蒙古四大北族狼型霸权国家,对两宋形成巨大地缘安全威胁,使两宋一直陷入安全困境之中。两宋因为北有大敌,无暇他顾,在西南地区进行战略收缩,处于守势。其时,青藏高原吐蕃各部陷入四分五裂状态,无力四处扩张。西南云贵高原937年建立了白蛮贵族为统治阶级,白蛮和乌蛮为主体民族包括金齿百夷等在内的多民族地方政权大理国,鉴于南诏四处扩张导致成本大于收益并国亡政息的历史教训,大理唯恐重蹈南诏穷兵黩武而国亡政息的覆辙,建立不久就将南诏的对外扩张政策调整为“修葺城堡,练兵养民,以观时变”的保境安民的防御战略并成为大理国三百年的基本国策。在大理调整外交政策的同一年(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并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公元965年北宋灭亡割据四川的后蜀政权,宋军欲乘胜进攻大理国以收复云南,但宋太祖鉴于天宝战争和南诏犯唐加速唐亡的教训,视和平内守的大理为野蛮好战的南诏,划大渡河天险为宋理两国天然边界,放弃大渡河以南广大乌蛮地区,将其作为宋理之间的缓冲区,与大理在地理上脱离接触。将兵力集中用于统一南唐、吴越等其他割据政权的战争,放弃了对大理国的统一,保存了大理国。大理的内政和外交均不受大宋干涉,实际上成为与大宋并立的政权。979年北宋实现了中国的局部统一,但北方契丹和西北西夏相继崛起,北宋在北方和西北分别陷入与契丹和西夏的安全困境之中,被迫将主要军力、财力用于对付契丹和西夏。地缘政治上,宋朝北有强敌,陷入安全困境,西南的大理和交趾(安南)也很强大,东边又是大海,宋朝陷入北方、西北、西南三面受敌的被月形包围的不利地缘政治处境之中。西南方向,宋朝与交趾地理相连,交趾(安南)是两宋三百年最亲密的藩属国,双方具有特殊的朝贡—册封互动的宗藩关系,交趾(安南)是两宋在西南地区遏制制衡大理的力量之一。由于宋理均是疆域辽阔的政权,因此,本来双方共享边界应该很长,但是由于宋理均进行防御收缩,加之宋理之间少数民族羁縻地区的崛起,宋理之间自北向南沿着今川西南大渡河、贵州中西部、广西西部直至交趾(安南),出现了黎、叙、泸三州蛮、罗殿、西南五姓蕃、自杞、特磨、左右江溪峒诸蛮僚等大大小小强弱不同的民族政治实体,宋理两大政权在地理上空间上脱离了接触,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宋朝“忌惮”大理,主动与其脱离接触的主观原因。宋朝总体上处于国力军力上的相对优势,但由于北有大敌,宋朝在西南地区被迫进行战略收缩,有宋三百年始终在西南地区处于相对弱势,一则宋朝地缘政治上北有大敌,宋朝疲于应付,陷入安全困境,主要兵力部署在北方,南方兵力空虚,防守薄弱。而大理拥有“高原阻隔”天险构成的“附加”实力,又由于吐蕃分裂,南方湄公河流域占城、真腊、蒲甘诸国彼此征战彼此削弱,国力均弱于大理,交趾(安南)兵力主要用于南征占城,东边与两宋存在广阔缓冲区且宋朝无暇南顾等因素使大理处于优越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二则战马资源方面,大理是南方唯一的优质战马产地,垄断了战马资源,军力十分强大,而两宋尤其南宋丧失了所有战马来源地,战马严重依赖大理。极大地影响了两宋的军力。三则宋理之间众多大大小小强弱不一的民族政治实体崛起,他们有的叛服无常,有的成为宋朝藩篱,有的与大理保持特殊关系,增加了两宋羁縻、安抚、怀柔的成本,损耗了两宋国力。因此,虽然总体上两宋国力军力比大理强大,但在西南这一局部区域,两宋始终处于弱势,先是面对西南诸蛮中最强大的大理国而处于局部弱势和守势。1253年大理战败投降蒙古后,南宋又面对更为强大的蒙古—段氏联军,而且段氏实施追随蒙古进攻南宋的反制衡战略,加速了南宋的灭亡。由于宋朝主要兵力在北边,南方兵力空虚,加之宋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的片面历史总结,认为就是因为南诏的多次进犯,导致桂林戍卒起义而引发黄巢农民大起义,致使唐朝灭亡。现实地缘政治中两宋北方先后面临大辽、西夏、大金、蒙古几大修正主义霸权国的安全压力和生存威胁,西南面临大渡河南乌蛮的骚扰,而乌蛮还是罗殿、自杞的主体民族,是大理和特磨的主体民族之一,是勇悍好战的南方游牧民族,乌蛮对两宋边境的侵扰抢掠尽管只是小规模的局部的间歇性的,但是却使两宋将其与唐末的南诏和现实中的辽、夏、金联系在一起,认为其均为具有攻击性和扩张性的“一丘之貉”,并视大理为南诏,因为大理国是由信奉佛教的汉化程度较深的亦耕亦牧的民族白蛮和不信奉佛教汉化程度低却勇悍好斗的游牧民族乌蛮两大主体民族构成的,而在地理分布上大理国的乌蛮与大渡河南、罗殿、自杞、特磨等与两宋临近地区的乌蛮连成一片,而信奉佛教、构成统治阶级主体并执行和平内守政策的白蛮势力集中在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滇西和滇中地区,广阔的乌蛮等民族聚居区将白蛮聚居区与宋朝在地理上隔离开来。加之语言不通,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宋理政治关系不正常等因素,导致宋人将整个大理国均视为具有攻击性的南诏而加以防范和“忌惮”。由于历史和现实地缘政治的原因以及两宋在西南地区相对大理处于局部弱势和守势的不对称状况,两宋对大理均进行了不对称制衡,采取了拉拢、羁縻大理国周边西南诸蛮使其作为遏制大理的工具和防范大理的藩篱;利用藩属国交趾(安南)遏制大理;对罗殿、思州、播州、西南五姓蕃等实行合纵连横;通过战马贸易羁縻拉拢自杞、罗殿、特磨使其发财致富增强实力以制衡大理;政治上拒绝与大理建立正式朝贡—册封互动的宗藩关系从而在两宋主导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中孤立大理,降低大理在体系中的政治地位并使其边缘化;经济上在战马贸易中限制大理;文化上限制先进典籍和技术流入大理,文化技术交流基本停滞;军事上强化广西左右江溪峒峒丁和川蜀土兵战力,利用侬智高事件控制原属大理的特磨道,扶植自杞蚕食大理,拒绝与大理结成抗蒙军事同盟,坐视大理被蒙古消灭从而“以夷制夷”等各种手段来遏制、防范、制衡、忌惮大理。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基本实现了保持宋理三百年均势的目的,和平均势是不对称制衡追求的理想目标。随着最具进攻性的霸权修正主义狼型国家蒙古崛起并实施借道大理迂回南宋后方包抄夹击南宋的“斡腹之谋”,大理欲实施“联宋抗蒙”的均势制衡战略,遣使由川蜀入临安,但遭到南宋四川边臣的拒绝,南宋仍继续对大理不对称制衡,大理国“联宋抗蒙”的均势制衡战略夭折,只能进行安全自助,公元1253年大理国孤立无援,战败投降蒙古,大理段氏受到蒙古优渥,世袭罔替元朝大理总管一职,继续拥有滇西地盘和白蛮乌蛮等人众,拥有行政机构,拥有旧官吏和旧货币,拥有自己的军队(爨僰军),成为蒙元王朝疆域内的高度自治的地方民族政治特区,实际上是微缩版的大理国,大理国仍在滇西延续了 120余年,直至1382年明军攻占云南。大理段氏对蒙元王朝感恩戴德,实施追随蒙古灭宋的反制衡战略,大理段氏的爨僰军配合蒙古军南北夹击南宋,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在1253年大理国战败投降至1279年南宋灭亡期间,南宋也曾联合罗殿、西南诸蕃共同制衡蒙古-段氏联军,但已经为时过晚,因为当时蒙古和段氏联军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南宋和西南诸蕃联合起来的力量,南宋的不对称制衡已经不再见效,最终南宋于1279年灭亡,两宋对大理“忌惮”了三百年,不对称制衡三百年,最终由于体系外霸权狼型国蒙古的崛起和扩张而打破了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形成的三百年和平均势,无法避免大理段氏对南宋的军事进攻,而且是配合蒙古进行的致命一击。宋太祖及两宋历代君主最担心的地缘政治事件还是发生了。“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宋亡于蒙古而祸基于大理”。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也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失败。这说明制衡的结果既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制衡成功就是恢复和维持均势或获得优势,制衡失败就是丧失均衡或失去优势。体系外霸权国是最大干预变量,对体系外霸权国的崛起不加以制衡,就会导致力量失衡,不对称制衡由成功转为失败。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随着南宋的灭亡而结束了,但是其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政治智慧对当今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创新以及中国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现实启示和意义,对当今国际关系实践也具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

蓝紫琪[2](2020)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思想、文化重地,在建设“研究型高校”、“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数据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逐渐朝数字人文与应用方向转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促进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逐步改进和升级各项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但其整体发展仍相对缓慢,推广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而言,创新服务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笔者首先以我国471所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研的形式,对各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内的创新服务项目、内容和读者反馈进行了调查统计。其次,以山东省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调查其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开展情况,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对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研究绪论,本章通过文献调研阐明了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同时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予以概念界定,并进一步介绍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模式与原则。第三章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调查分析,本章通过网络调研的形式,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进行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第四章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本章以济宁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形式,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七个重要维度,分别是:阅读服务、图书资源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数字智能咨询、智能技术应用、新媒体服务、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第五章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策略,本章根据前文研究提出了开展品牌化阅读推广、注重资源建设、加强学科服务力量、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合理进行空间规划的发展策略。第六章为结语,本章对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进行了论述。

尚文娟[3](2016)在《我国农业学科外文文献资源高效共享途径探讨》文中指出文献传递服务是通过图书馆联合体中的共享资源来弥补本馆馆藏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满足读者需求。笔者以农业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申请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请求馆和文献提供馆,以及文献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差异和农业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依据。

林鑫[4](2016)在《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与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管理的云计算应用推进中,信息安全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与体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推进中,本文从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存储与开发利用形态的变革出发,分析了云计算环境对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及其保障的影响,进而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全程化安全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与安全体制的关联关系,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推进中的体制障碍,并在借鉴发达国家体制变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社会化安全体制优化模型,并对其建设思路进行了研究。最后,以CALIS为例,分析了其在云计算应用实践中的安全保障机制和体制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理论、信息安全保障的深度防御理论、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进行,本章对这些理论的基本内涵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安全保障机制、体制研究中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研究云计算环境对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及其保障的影响。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开发利用形态发生了变革,进而对其安全及保障也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安全保障主体的多元化、安全边界的动态化、安全保障的集中化和安全威胁的复杂化,其中导致安全威胁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云平台安全漏洞、云计算滥用、云服务商不可信赖、其他租户不可信赖。第三章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全程化安全保障机制的形成。本章首先对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要素及其交互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基于安全等级保护的云计算部署模式选择、基于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组织与开发流程的安全保障链式组织、基于深度防御策略的安全保障措施部署三个方面对全程化安全保障的组织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安全保护机制、预警与响应机制、容灾机制三个方面对全程化安全保障的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研究基于全程化安全保障的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及其优化模型。本章首先基于调研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美国、欧盟、日本而向云计算环境开展的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在借鉴国外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全程化安全保障机制的要求和我国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的问题,构建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机构主体”为核心的社会化安全体制优化模型。第五章研究云计算环境下我国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社会化安全体制的建设思路。为实现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社会化,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制完善:强化政府与行业组织安全保障职能,健全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面向学术信息资源的云服务组织与可信认证,以及完善国家学术信息资源服务主体与云服务商的安全保障协同机制。第六章以CALIS为例开展案例研究。首先调研了CALIS的云计算应用实践,以及其在云计算应用中的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与体制变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安全保障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并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观点,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进行了展望。

徐文哲[5](2015)在《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环境、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历经自动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数字图书馆时代。然而,信息量的激增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单一图书馆个体已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协同便成为新一代图书馆建设研究的趋势。但与协同理论在企业管理和计算机领域致力于系统结构转变机理和规律探寻研究所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研究仍停留在协同的字面合作之意,即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联盟,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协同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层面,尚未深入触及到系统的协同运作原理和机制。因此,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践必须从更深层次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等方面着手。本文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主线,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协同学、群集、群集智能、复杂系统、博弈论等理论,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进行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和论文组织结构;紧接着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协同学理论和博弈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特性、历史哲学分析、运行机制、博弈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架构、协同模型和实现机制;随后结合群集、复杂系统和群集智能、博弈论等理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的概念、组织特性、群集系统效应、组织形式、技术战略管理、系统演化机制、博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本文主体部分所做的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点:(1)要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协同管理应从组织联盟迈向群集管理,因为群集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理和应用层面之技术。本文引入群集概念,将数字图书馆看作为一个群集系统。首先,在外部组织形式上,区域空间内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图书馆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团体间密切联系所形成的空间聚集体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这一聚集空间内部的互联和交互是系统的本质属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条块分割局面的图书馆组织新形式;其次,在内部系统结构中,群集作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通过交互行为涌现出一种群体智能,具有鲁棒性和自组织的特征,这种基于局部优化的系统构成,在效率和鲁棒性方面都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更具优势。(2)运用协同理论和群集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实体运行和管理的模型。一方面,运用协同理论明确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内部的协同交互形式,并通过战略图、平衡计分卡、系统与外部合作者协同、协同流程管理、整体战略协同等组织层面的管理架构和重组来帮助其系统的界定和获取其价值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运用群集技术数字图书馆多主体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3)将博弈论运用到数字图书馆协同中来,分析协同主体和群集系统内多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从微观层面对系统整体的协同运行状态进行把控,从而更好地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发挥协同效应服务。

魏舰[6](2013)在《论西南少数民族文献的保护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献,是我国民族文献的瑰宝,其中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多彩的精神文明,无论何时都在我国民族文献中熠熠闪光,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西南少数民族文献中保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资料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活标本,指导着少数民族群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并维持着社会的平衡,既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和民族形态的标志,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南民族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西南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民族文献资源,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民族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有利于西南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西南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本文重点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文献的保护和利用,从西南民族文献的特点出发,提出对西南地区民族文献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还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民族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珍贵古籍的抢救和保护。针对目前西南地区民族文献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论文进行了总结,主要表现在:文献分散,搜集整理难度大;认识有局限,思想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专业人才奇缺等。根据对西南地区民族文献的和利保护用的现实需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对西南地区民族文献的开发和利用的措施,主要从民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文献保护技术及非技术因素、文献保护的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文章的最后提出民族专项文献的开发利用要突出个性化特色。

刘兹恒,周佳贵[7](2013)在《CALIS共建共享方式述评》文中研究表明CALIS成功地在国内高校开展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它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更注重资源共建与集成。文章从管理、资源和服务三个角度考察与评价了CALIS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给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刁羽[8](2011)在《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全程变化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增加,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传统的馆际互借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图书馆之间可以利用文献传递服务,使跨馆、跨地区、跨学科之间的文献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文献交换或传递。目前,联合保障、利益互补的观念已被图书馆界普遍接受,图书馆之间乃至与社会上的情报信息服务机构之间更加广泛的、多层面的务实合作已渐成趋势。作为文献资源共享重要内容之一的CALIS文献传递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特别是欠发达的地方性高校图书馆对用户服务的重要业务之一。CALIS文献传递为广大用户索取、传递不能在本馆直接获取的各类文献提供了崭新的渠道,为了全面了解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文献传递服务状况,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CALIS文献传递服务的效率,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全程变化控制的研究成为了势在必行的项目管理过程。本论文通过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的项目背景分析,充分了解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并明确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分析项目目标,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及实施进度表,分解工作结构,研究项目实施的基本保障,发现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的项目全程变化的控制点在于找出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在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文献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版权三大问题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以达到保障服务效率的目的。在保证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有力补充同时,满足用户的各种期望与要求。

胡珊[9](2010)在《CALIS西南地区中心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CALIS西南地区中心介绍之后,具体以CALIS西南地区中心为例,介绍了CALIS文献传递网的服务内容,同时分析了西南地区中心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工作进程,最后阐释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的运行对四川大学的现实意义。

金胜勇[10](2010)在《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研究提供了迫切的要求。该研究旨在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概括,分析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范畴,梳理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形成以目标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框架,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论证。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契机,实践的发展为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已有的研究现状对该研究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论文共分九章,第三章到第八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章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进行构建,第四章至第八章则主要论述目标导向型理论体系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概念和目标、相关理论、原则和机制、模式以及实现共建共享目标的保障等。该研究属理论研究,遵循演绎推理的一般逻辑对目标导向型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表达。具体而言,主要使用文献法收集资料,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资料。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除了采用文献法之外,“相关理论”部分计划使用德尔菲法做专家调查,“共建共享模式”部分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做典型调查;在分析资料过程中,“理论体系类型”研究内容会使用比较法,“共建共享模式”特别是其中的““布局模式”、“共建模式”研究内容计划使用功能—结构分析法。研究表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包括的具体理论内容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历史、目标等基本问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理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法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机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技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图书馆作为收藏和保存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公开向公众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的社会机制,对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共同选择、共同建设、共同组织、共同利用的社会活动,其目标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合力建设并自由共享完整而不重复的信息资源体系,即“完整的学科拼图”。从理论发展来看,包括图书馆学五定律、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以及系统论、拥有与存取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相关理论,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起着重要的支撑、引导或借鉴作用。面向“完整学科拼图”目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该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政府平衡为主、社会平衡和市场平衡为辅的动力机制,并坚持以科学的评估方法保证上述机制的实现。面向“完整学科拼图”目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所应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在国务院下设一个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委员会(或全国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直接负责各系统。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所应采取的布局与共建模式应该是一个三级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即在在全国建立几个一级信息资源单位,按照学科构成来分工建设信息资源,目标是保证各学科的一次信息资源达到完整级、数字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以课题招标的形式建立若干二级信息资源单位,主要任务是建设二次、三次信息资源,开发各种专题数据库。,而其余众多的三级信息资源单位将不再承担信息资源的建设任务。其服务模式即共享模式应该是:一级单位和二级单位主要承担信息资源共建任务,而三级单位的信息服务将主要集中于检索服务、专题服务、推送服务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形式,同时要负责收集用户的信息需求,反馈给一、二级单位以促进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为实现“完整学科拼图”的共建共享目标,要求深入分析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宏观环境和影响因素,加大共建共享的人文保障、法律与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论文的研究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第二,提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完整学科拼图”目标;第三,确定了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CALIS西南地区文献资源共享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LIS西南地区文献资源共享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对象、研究议题、意义与创新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的议题与假设
        (三) 研究意义
        (四) 创新之处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四、全文结构内容
    五、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两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形成与均势和平的维持
    第一节 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形成与均势和平的维持
        一、北宋与大理的不对称
        二、北宋在不对称条件下对大理制衡
        三、北宋对大理的制衡形成并保持了均势和平
    第二节 南宋前期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形成与均势和平的维持
        一、南宋与大理的不对称
        二、南宋在不对称条件下对大理制衡
        三、南宋前期对大理的制衡形成并保持了均势和平
第二章 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的原因
    第一节 北宋的防御性政策
        一、政治上:羁縻、怀柔宋理之间的西南诸蛮以遏制大理
        二、经济上对大理实行限制政策
        三、军事上对大理有所作为
    第二节 宋理缓冲区的形成及宋理宋辽均势的相辅相成
        一、宋理缓冲区的形成有利于西南地区形成局部均势
        二、宋理西南均势与宋辽大均势相辅相成
    第三节 大理未对北宋反制衡而且外部霸权势力未介入
        一、大理未联合辽夏对北宋进行反制衡
        二、大理未支持川黔乌蛮对北宋进行反制衡
        三、大理未乘侬智高事件和熙宁战争之机出击北宋
        四、大理未乘金人大举南侵之机南北夹击北宋和南宋
第三章 南宋前期对大理不对称制衡成功的原因
    第一节 南宋前期的防御性政策
        一、政治上:拉拢大理周边势力制衡大理
        二、经济上加强对大理的限制
        三、军事上:纵容自杞国的崛起以制衡大理
    第二节 宋理缓冲区扩大及宋理宋金均势的相辅相成
        一、南宋前期宋理缓冲区在北宋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二、宋理西南区域均势与宋金大均势相辅相成
    第三节 大理未对南宋反制衡而且外部霸权势力未介入
        一、大理未联合金朝对南宋进行反制衡
        二、大理未乘蒙古大举南侵之机南北夹击南宋
        三、大理未单独进攻南宋
第四章 蒙古的崛起及南宋后期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的失败
    第一节 蒙古的介入和宋理的反制衡导致三大均势的崩溃
        一、宋金百年均势彻底崩溃
        二、宋理三百年区域均势的瓦解
        三、宋蒙大均势加速崩溃
    第二节 蒙古实施“斡腹之谋”和大理“联宋抗蒙”的失败
        一、蒙古开始实施假道大理夹击南宋的“斡腹之谋”
        二、大理国“联宋抗蒙”均势制衡战略的失败
    第三节 “元跨革囊”和“世王其土”
        一、“元跨革囊”:大理“高原阻隔”及其“附加实力”的丧失和变迁
        二、“世王其土”:蒙古在滇西保留了大理国
第五章 蒙古介入下南宋对大理不对称制衡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南宋与蒙理联军不对称程度加大及均势的崩溃
        一、宋理不对称程度加大:蒙古大理同盟实力远超南宋
        二、宋蒙大均势随着宋理西南均势的瓦解而瓦解
    第二节 大理实施追随蒙古的进攻性反制衡战略
        一、蒙理联军发动进攻:宋理缓冲区和隔离带消失
        二、大理爨僰军由防御性力量转变为进攻南宋的主力
结论
    一、本研究的发现
        (一) 两宋独具特色的政策是不对称制衡大理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 自然天险对于大理和宋朝不对称制衡均意义重大
        (三) 缓冲区的存亡是两宋不对称制衡大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四) 宋理均实行防御性政策是两宋不对称制衡大理成功的重要原因
        (五) 西南域外霸权大国蒙古是打破宋理西南均势的干预变量
    二、对均势制衡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一) 对“实力均势”论进行匡正
        (二) 域外修正主义霸权大国是决定区域均势成败的最大干预变量
        (三) 防御性政策是实现区域均势和平的重要原因
        (四) 重要战略资源关系到均势制衡的成败
        (五) “地缘政治隔离”概念的提出和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着作类
        一、中文着作(含译着、研究或咨询报告)
        二、外文着作(含研究或咨询报告)
    论文类
        一、中文论文(含学位论文)
        二、外文论文(含网络和报刊文章)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
    二、科研课题项目
后记

(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2.1 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2.2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地方本科院校概念界定
        2.1.2 图书馆创新服务概念界定及其特性
        2.1.3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概念分析
    2.2 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与原则
        2.2.1 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
        2.2.2 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
        2.2.3 图书馆创新服务原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调查分析
    3.1 基本服务状况
        3.1.1 图书馆面积
        3.1.2 藏书量与服务时间
        3.1.3 馆员数量
    3.2 创新服务现状分析
        3.2.1 阅读推广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2 资源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3 学科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4 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2.5 空间创新服务统计分析
    3.3 创新服务调研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以济宁学院为例
    4.1 图书馆概况与创新服务实践
        4.1.1 图书馆概况
        4.1.2 创新服务实践
    4.2 研究设计与实施
        4.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4.2.2 问卷设计
        4.2.3 问卷收集与问卷前测
    4.3 问卷分析
        4.3.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3.3 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4 问卷结果分析
        4.3.5 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策略
    5.1 开展品牌化阅读推广
    5.2 注重资源建设
    5.3 加强学科服务力量
    5.4 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5.5 合理进行空间规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 1:调查问卷
    附录 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现状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我国农业学科外文文献资源高效共享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建设与发展
    1.1 国家科技图书馆文献中心(NSTL)
    1.2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1.3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
    1.4 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2 农业高校外文文献需求与保障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需求区域性分析
    2.3 农业院校文献需求学科分析
        2.3.2 农业科学(S)文献需求分析农业科学类文献学科分布情况见表3。
    2.4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分析
        2.4.1 中国农业大学对文献传递请求的满足率分析
        2.4.2 各学科文献的馆藏分析
        2.4.3 生物科学文献来源的分析
        2.4.4 农业科学(S)类文献分析
3 结论
    3.1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现状
    3.2 CALIS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成员馆文献需求区域分析
4 建议
    4.1 加强农业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4.2 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
    4.3 加强文献资源共享的宣传服务
    4.4 加强用户培训

(4)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与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3.3 研究评述
    0.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0.4.1 研究对象
        0.4.2 研究总体框架与内容
        0.4.3 研究方法
        0.4.4 研究创新点
1 理论基础
    1.1 基于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1.1 基于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1.1.2 基于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安全保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理论
        1.2.1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理论的基本内涵
        1.2.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理论在安全保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3 安全保障中的深度防御理论
        1.3.1 深度防御理论的基本内涵
        1.3.2 深度防御理论在安全保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 治理理论
        1.4.1 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1.4.2 治理理论在安全体制研究中的应用
2 云计算环境对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及其保障的影响
    2.1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主体的多元化
        2.1.1 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主体多元化的形成
        2.1.2 安全保障主体多元化对安全保障实施的影响
    2.2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边界的动态化
        2.2.1 计算资源虚拟化与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边界的动态化
        2.2.2 计算资源弹性配置与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边界的动态化
        2.2.3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边界动态化对安全保障组织的要求
    2.3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集中化
        2.3.1 多租户资源共享与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集中化
        2.3.2 云计算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与安全保障的集中化
    2.4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威胁的复杂化
        2.4.1 云平台安全漏洞对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的威胁
        2.4.2 云计算滥用对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的威胁
        2.4.3 云服务商对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的威胁
        2.4.4 系统环境不可信对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的威胁
3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的形成
    3.1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要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
        3.1.1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要素
        3.1.2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要素间的交互作用
    3.2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全程化安全保障机制的组织
        3.2.1 基于安全等级保护的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组织机制
        3.2.2 基于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组织与开发流程的安全保障组织机制
        3.2.3 基于深度防御策略的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组织机制
    3.3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护机制
        3.3.1 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机制
        3.3.2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基础安全保护机制
        3.3.3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跨系统互操作安全保护机制
        3.3.4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存储安全保护机制
        3.3.5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开发安全保护机制
        3.3.6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机制
        3.3.7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服务中的用户隐私安全保护机制
    3.4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预警与响应机制
        3.4.1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预警机制
        3.4.2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响应机制
    3.5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容灾机制
        3.5.1 面向业务连续性的容灾机制
        3.5.2 面向学术信息资源可生存性的容灾机制
4 基于全程安全保障的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及其优化模型
    4.1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的形成
        4.1.1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的内涵及其与安全保障机制的关联
        4.1.2 安全保障机制作用下的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的形成
        4.1.3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的问题
    4.2 国外云计算环境下的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及启示
        4.2.1 美国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
        4.2.2 欧盟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
        4.2.3 日本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
        4.2.4 国外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4.3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优化模型
        4.3.1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社会化安全体制框架模型
        4.3.2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中的政府主导
        4.3.3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中的社会协同
        4.3.4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中的机构主体
5 云计算环境下我国国家学术信息资源社会化安全体制建设
    5.1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中的政府与行业组织职能强化
        5.1.1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中的政府职能强化
        5.1.2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中的行业组织职能强化
    5.2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
        5.2.1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法律法规健全
        5.2.2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标准体系健全
    5.3 面向学术信息资源的云服务组织与可信认证
        5.3.1 面向学术信息资源的PaaS和SaaS云服务组织
        5.3.2 面向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云服务认证
    5.4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主体责任划分与融合
        5.4.1 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主体责任划分
        5.4.2 国家学术信息资源服务主体与云服务商的安全保障融合
6 案例分析:云计算环境下CALIS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与体制的完善
    6.1 云计算环境下CALIS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与体制变革
        6.1.1 CALIS学术信息资源管理的云计算应用实践
        6.1.2 CALIS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变革
        6.1.3 CALIS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变革
    6.2 云计算环境下CALIS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体制问题与完善建议
        6.2.1 CALIS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问题与完善建议
        6.2.2 CALIS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体制问题与完善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5)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协同研究综述
        2.1.1 协同学的源起及内涵
        2.1.2 协同理论
        2.1.3 国内研究领域的应用
        2.1.4 国外研究领域的应用
    2.2 群集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协同理论和群集理论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中的应用
        2.3.1 协同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3.2 群集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3.3 小结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协同
        3.1.1 协同概念
        3.1.2 协同与近似概念辨析
        3.1.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3.1.4 协同效应
        3.1.5 小结
    3.2 群集理论
        3.2.1 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数字图书馆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3.2.3 群集效应
        3.2.4 小结
    3.3 群集智能
        3.3.1 概念及其特点
        3.3.2 系统结构
        3.3.3 群集智能对数字图书馆群集复杂系统研究的意义
        3.3.4 群集智能作用下的涌现
        3.3.5 小结
    3.4 复杂系统
        3.4.1 源起
        3.4.2 复杂系统的概念
        3.4.3 数字图书馆群集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
    3.5 博弈论
        3.5.1 博弈论的概念
        3.5.2 博弈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3.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博弈
        3.5.4 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协同
    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
    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特性
    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历史协同性分析
        4.3.1 历史序参量的出现和绵延孤立子的形成
        4.3.2 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变的历史协同性
    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运行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机制
        4.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博弈机制
        4.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约束机制——边际效益
        4.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保障机制
    4.5 数字图书馆协同建模
        4.5.1 数字图书馆交互形式建模
        4.5.2 数字图书馆协同过程建模
    4.6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现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协同运行的组织架构
        4.6.2 数字图书馆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
        4.6.3 与外部合作者的协同
        4.6.4 协同的流程管理
        4.6.5 整体战略协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图书馆群集
    5.1 数字图书馆群集内涵
        5.1.1 概念
        5.1.2 数字图书馆群集与相关概念辨析
    5.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组织特性
    5.3 群集系统的效应
        5.3.1 群集系统的正效应
        5.3.2 群集系统的负效应
    5.4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组织形式
    5.5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技术战略管理
        5.5.1 数字图书馆技术群及其选择策略
        5.5.2 技术生命周期
        5.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技术进入战略
    5.6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演化机制
        5.6.1 群集系统竞争动态的三个阶段——生物学理论视角
        5.6.2 群集系统内部合作与竞争的四个阶段——生命周期理论
        5.6.3 从Agent到Multi-Agents
    5.7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博弈分析
        5.7.1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5.7.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合作博弈模型
    5.8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
        5.8.1 单一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5.8.2 多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5.8.3 多代理人机制设计的优化
        5.8.4 优化机制的合作博弈模型
        5.8.5 风险回避型多代理人的机制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NSTL三期建设
        6.1.1 NSTL三期服务系统建设流程
        6.1.2 NSTL三期系统建设成果
    6.3 NSTL存在的问题
    6.4 NSTL系统的协同建设
        6.4.1 系统方案确定流程改进
        6.4.2 NSTL系统资源协同建设
        6.4.3 组织模式的重组
    6.5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6)论西南少数民族文献的保护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西南民族文献的特点概述
    1.1 地域性
    1.2 民族性
    1.3 时代性
    1.4 资料性
    1.5 多样性
第二章 西南民族文献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2.1 发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2.2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3 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建设
    2.4 促进民族交流与发展
    2.5 有利于民族珍贵古籍的抢救和保护
第三章 西南少数民族文献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文献分散,搜集整理难度大
    3.2 认识有局限,思想重视不够
    3.3 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
    3.4 经费投入不足
    3.5 基础设备落后
    3.6 专业人才奇缺
第四章 新时期西南民族文献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
    4.1 民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4.1.1 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4.1.2 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4.1.3 西南地区文献古籍数字化现状
        4.1.4 西南地区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4.2 文献保护技术及非技术因素
        4.2.1 文献保护的技术因素
        4.2.2 文献保护的非技术因素
    4.3 文献保护的学科建设
        4.3.1 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4.3.2 学科建设的对象和内容
        4.3.3 学科建设的定位、目标及规划
        4.3.4 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五章 民族专项文献的开发利用突出个性化特色
    5.1 历史地理文献与旅游业
    5.2 文学艺术文献与文化创意产业
    5.3 经济文献与房地产
结语
参考文献

(7)CALIS共建共享方式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CALIS发展概述
2 CALIS的管理机制
3 CALIS文献资源建设
    3.1 资源内容
    3.2 建设方式
    3.3 技术使用
4 CALIS的服务方式
    4.1 服务架构
    4.2 服务功能
5 CALIS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及建议
    5.1 成功经验
        (1)高效的项目管理方式
        (2)注意吸收先进技术
        (3)及时制订各种标准规范
        (4)积极的合作意愿
    5.2 建议
        (1)保证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2)不断提升用户使用的友好性
        (3)对潜在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

(8)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全程变化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项目管理理论
        2.1.1 项目管理含义及特征
        2.1.2 项目管理的过程及内容
    2.2 项目综合管理理论
        2.2.1 什么是项目综合管理
        2.2.2 项目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
    2.3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2.3.1 服务介绍
        2.3.2 服务内容
        2.3.3 服务现状
    2.4 CALIS 文献传递服务概述
        2.4.1 CALIS 文献传递网的组成
        2.4.2 CALIS 文献传递服务的模式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 CALIS 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计划的开发与实施
    3.1 项目背景
        3.1.1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概况
        3.1.2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 文献传递服务的现状
        3.1.3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 CALIS 文献传递服务保障的必要性
        3.1.3.1 四川理工学院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3.1.3.2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自身的需求
    3.2 项目目标
    3.3 项目范围说明书
    3.4 项目的实施
    3.5 工作分解结构
    3.6 项目实施的基本保障
        3.6.1 项目经费保障
        3.6.2 项目中文献资源分配的保障
        3.6.3 项目中人员分配及沟通的保障
        3.6.4 项目中调研数据收集的保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控制
    4.1 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4.1.1 及时性方面
        4.1.1.1 CALIS 文献传递服务流程中的问题
        4.1.1.2 CALIS 文献传递关键监控点的设置问题
        4.1.1.3 CALIS 文献传递系统功能存在的问题
        4.1.2 准确性方面
        4.1.2.1 用户信息检索能力问题
        4.1.2.2 文献传递员自身的问题
        4.1.2.3 CALIS 文献传递各要素之间的沟通问题
        4.1.2.4 信息建设的问题
        4.1.2.5 规章制度的建设问题
        4.1.3 版权方面
        4.1.3.1 出借原件引发的版权问题
        4.1.3.2 自建数据库引发的版权问题
        4.1.3.3 数字化权和网络传播权引发的版权问题
    4.2 项目的纠正措施
        4.2.1 及时性纠正措施
        4.2.1.1 QFD 技术的运用
        4.2.1.2 CALIS 文献传递服务关键监控点的分类设置
        4.2.1.3 调整CALIS 文献传递系统功能
        4.2.1.4 及时性纠正措施小结
        4.2.2 准确性纠正措施
        4.2.2.1 用户信息检索能力培训
        4.2.2.2 文献传递员业务培训
        4.2.2.3 加强文献传递各要素之间的沟通
        4.2.2.4 整合并建设专题特色文献数据库
        4.2.2.5 制定 CALIS 文献传递服务制度
        4.2.2.6 准确性纠正措施小结
        4.2.3 版权问题纠正措施
        4.2.3.1 规避出借原件的风险
        4.2.3.2 规避自建特色数据库风险
        4.2.3.3 规避数字化权与网络传播权风险
        4.2.3.4 版权问题纠正措施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 主要内容与观点
        1.2.2 重点和难点
        1.2.3 论文基本框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回顾
    第一节 相关文献检索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节 理论体系构成
        3.1.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2 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
        3.1.3 构成要素分析
    第二节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体系表达
        3.2.1 数据收集
        3.2.2 关键词预处理
        3.2.3 关键词整体网络分析
    第三节 理论体系类型划分
        3.3.1 事业导向型
        3.3.2 服务导向型
        3.3.3 模式导向型
        3.3.4 技术导向型
        3.3.5 目标导向型
第四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标的确定
    第一节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概念
        4.1.1 研究主题的语词确定
        4.1.2 共建共享主体
        4.1.3 共建共享客体
        4.1.4 共建共享过程
    第二节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价值观
        4.2.1 信息共享是信息的增值
        4.2.2 信息共享是知本的置换
        4.2.3 信息共享是价值的共享
    第三节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4.3.1 5A目标及肖氏目标
        4.3.2 完整的学科拼图
第五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相关理论
    第一节 各相关理论基本内容阐述
        5.1.1 图书馆学五定律
        5.1.2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理论
        5.1.3 存取与拥有理论
        5.1.4 资源配置理论
        5.1.5 系统论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的关联性分析
        5.2.1 图书馆学五定律与共建共享目标
        5.2.2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5.2.3 存取与拥有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5.2.4 资源配置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5.2.5 系统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第三节 相关理论对共建共享的要求
        5.3.1 "以用户为中心"为宗旨
        5.3.2 信息资源"有机生长"
        5.3.3 自建与共建相结合
        5.3.4 追求整体效率
        5.3.5 成员馆协调发展
第六章 以目标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第一节 共建共享原则
        6.1.1 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原则分析
        6.1.2 共建共享目标对传统建设原则的影响
        6.1.3 以目标为导向的共建共享原则制定
    第二节 共建共享机制
        6.2.1 共建共享机制的功能
        6.2.2 共建共享机制的类型分析
        6.2.3 以目标为导向的共建共享机制选择
    第三节 共建共享评估
        6.3.1 共建共享评估的价值
        6.3.2 共建共享评估方法
        6.3.3 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以目标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第一节 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
        7.1.1 国内管理模式分析
        7.1.2 国外管理模式分析
        7.1.3 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的提出
    第二节 共建共享的布局与共建模式
        7.2.1 国内布局与共建模式分析
        7.2.2 国外布局与共建模式分析
        7.2.3 以目标为导向的布局与共建模式的提出
    第三节 共建共享的服务模式
        7.3.1 国内服务模式分析
        7.3.2 国外服务模式分析
        7.3.3 以目标为导向的服务模式的提出
第八章 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标的保障
    第一节 共建共享的思想观念保障
        8.1.1 打破观念中的条块分割
        8.1.2 明确共建共享目标
        8.1.3 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二节 共建共享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8.2.1 图书馆法
        8.2.2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8.2.3 相关信息法规
        8.2.4 标准规范制度
    第三节 共建共享的技术保障
        8.3.1 共建共享对存储技术的要求
        8.3.2 共建共享对资源组织技术的要求
        8.3.3 共建共享对访问技术的要求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主要贡献
        9.1.1 研究结论
        9.1.2 主要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CALIS西南地区文献资源共享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宋朝对大理不对称制衡研究[D]. 李魏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D]. 蓝紫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3]我国农业学科外文文献资源高效共享途径探讨[J]. 尚文娟.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7)
  • [4]云计算环境下国家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与体制研究[D]. 林鑫. 武汉大学, 2016(07)
  • [5]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D]. 徐文哲. 南京大学, 2015(01)
  • [6]论西南少数民族文献的保护与利用[D]. 魏舰. 西南民族大学, 2013(07)
  • [7]CALIS共建共享方式述评[J]. 刘兹恒,周佳贵.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3(01)
  • [8]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CALIS文献传递服务保障项目全程变化控制的研究[D]. 刁羽.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9]CALIS西南地区中心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现状[J]. 胡珊. 知识经济, 2010(15)
  • [10]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D]. 金胜勇. 南开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CALIS西南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