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电制造商协会与日本电机工业协会召开信息交流会

美国家电制造商协会与日本电机工业协会召开信息交流会

一、美国家电制造商协会和日本电机工业会举行信息交流会(论文文献综述)

顾家伊[1](2019)在《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2016年以来,中国家电市场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加入海外并购大军,如海尔并购通用家电,美的并购东芝家电、库卡等。2018年普华永道发布的《中企并购市场中期回顾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已从资源导向(原材料、能源等)向战略资产导向(技术、品牌等)转变。面对技术和市场劣势的中国家电企业,也试图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自身技术转型升级并获得新市场,加速国际化进程。然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效果尚不理想,53%的并购交易因没能充分实现并购后整合,致使并购交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对于家电企业,高价购买发达国家企业剥离的“夕阳”产业,其能否真正盘活这些资产?并购后应采取哪些整合措施以实现提升技术、开拓海外市场的目标?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我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借鉴。本文依据协同效应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后发企业国际化理论,基于并购动因视角,选取2010—2017年中国家电企业多次海外并购案例,探索不同动因下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现状、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优化建议:第一,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协同;第二,建立多样化的人才激励制度;第三,促进并购双方充分的信息沟通;第四,促进营销本土化;第五,将文化融合作为技术、人才整合的切入点;最后,本文选取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这一案例,作为对前文提出的家电行业并购整合问题及优化建议的应用及举例说明。

于璇[2](2018)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三十年风云录之三 1999~2008,破浪》文中指出1999?2008年的十年,是中国家电产业发展历程中的第三个十年。这十年,中国成为家电制造大国,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这十年,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大幅提高,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双线突进;这十年,伴随"入世"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家电产业日渐融入全球。1999?2008年的十年,也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十年。这十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以国际化的视野,成为连通中国家电业与全球家电业交流的桥梁;这十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

周敏宁[3](2016)在《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时间段为1949年1979年,处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型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封闭时期。家电产品是中国早期众多工业产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发展历程蕴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转变等多种因素。本文研究时间避开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线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对本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下家用电器的一个本土化改造、设计、生产进程,指出周边工业产业对家电产品造型形成的影响,社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的促进和制约。本文基于中国家用电器发展的纵向历史发展历程、同时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的横向对比,集中选取电娱类家电、电动类家电、照明家电等出现较早、产量较大、受科技要素、工艺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生产企业体制和国家经济体制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种来分析中国民用家电造型产生原因及演变轨迹。在对中国各家电产品主产区现存大量家电产品进行实物考察,获得大量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造型来源、科技应用、工艺材料,风格款式成因给出时代性、工艺性、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产品造型演变上归纳了中国家电的主要发展线索:“以商兼工”仿造,进口零件组装、装配性生产、整机国产化,自有风格直至改革开放后引入国外生产线从而本土家电产品设计总线的断裂,分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梳理中国建国30年家电产业脉络。论文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

杨永福,王茜[4](2014)在《第6章 打造中国设备制造业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升级版》文中研究表明6.1中国设备制造业大企业集团基本状况设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大数据和物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等国提出"再工业化",世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酝酿、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增量制造理念影响不断深入的显着趋势,由此带来全球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技术研发创

崔伟鹏[5](2013)在《设计专案中的“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师想要通过优秀的设计成果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特定设计目标,就需要在设计操作层面的专案活动中认真执行与达成。在设计专案执行过程中,来自消费者、客户、市场等方面的多样需求,以及设计品质、时间进程、成本预算等复杂要素限制,为设计专案活动带来多重挑战与风险。要更好应对挑战和风险,保障设计专案活动的顺利实施,产生满足多方面要求的设计成果,就离不开专案管理中的层级控制活动。本文从设计专案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设计专案中实施以客户、设计决策者、专案负责人为主体的层级控制;以设计专案中的控制实施步骤为主线,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前期设定设计专案控制的品质、日程、成本、人力要素与可衡量的详细标准;设计专案执行中的成果跟踪、记录,衡量专案结果与控制标准的偏差;与客户及时沟通,获得客户对设计目标、品质及成果的准确要求,借助设计同行、设计专家的咨询帮助来完善专案成果,再通过有效的设计说服达成客户对设计成果的认同,完成最终设计成果的输出。期望通过对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学习,与设计专案控制实践案例相结合,提出设计专案中控制的操作理论框架,为从事设计活动的专案负责人、设计管理者、设计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芳[6](2011)在《浅谈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合理化发展 ——基于零售商买方势力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变革,零售业也经历着发展和变革,特别是中国的家电零售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和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作为产业链中的家电零售商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供应商依赖于零售商的销售平台和终端渠道。所以,家电零售商的市场势力逐渐凸显,议价能力逐渐增强。家电零售商与供应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置换,从而出现了零供双方的矛盾,而且不断激化。从“格力国美事件”开始,家电零售商和生产商间的矛盾越来越引起注意。面对家电零售商的强势地位,供应商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于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下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积极寻求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予以规制。本文共有七章,分别为引言、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市场分析、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市场势力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分析、我国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损失估计、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公共政策研究、结论与展望。第一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家电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阐述家电零售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并且对家电零售业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是我国家电零售业市场势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分析了我国家电零售业的纵向关系、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界定、家电零售商成为产业链主导者的必然性、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市场势力的形成过程。第四章是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分析。首先分析了市场结构与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其次分别分析了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对家电供应商、中小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的福利影响。第五章是利用实证方法进一步验证家电零售商的市场势力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本文采用了10个代表性的家电连锁商作为样本,利用实证模型和相关的数据进行模型估计,最后得出相关结论。第六章是根据分析的结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政策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立法到监管、从零售商到供应商都需要为了家电零售市场的合理发展做出努力。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主要是对本文的主要论点进行综述,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和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韩玉堂[7](2009)在《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工业是指人类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EIPs中的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EIC)系统构建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和工业污染问题,人类的工业活动应当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进化”为各种资源(物质、能源、水和原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closed-loop circle),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本文从EIC的链接及其生态效率、EIC系统构建、EIC系统运营的稳定性评价3个维度,对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构建及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业生态学理论是园区生态产业链的重要研究基础,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理论、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等,都与生态产业链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现,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作为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践的载体——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都必然要求贯彻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为核心内容的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工业园是建立在一定地域上的、由生态产业链系统内相互链接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共同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产业链系统是在生态工业园区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基于成熟的产业规划基础上,借鉴并运用自然生态规律,人为构建起来的,以废物和副产品为纽带,最终实现资源、能源等在区域范围内循环流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工业生态系统。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等事先的交易成本,以及履约成本、风险成本等事后的交易成本,都不利于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企业稳健发展,且增加了互利共生的成本,是摩擦力,因此,弄清这些交易成本及其成因,对于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针对园区生态产业链链接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产业链企业净收益和社会净收益的变化趋势;基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角度分析生态产业链下和线性生产链下的市场供求状况,研究表明,生态产业链下的产品供给量小于线性生产链下的产品供给量,生态产业链下的产品需求量小于线性生产链下的产品需求量;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体现产业链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技术较传统线性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变化情况。要实现园区生态产业链上游至下游的顺利链接,即博弈结果为“下游接受,上游提供”,除了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外,上、下游企业之间废物或副产品利用的一些具体因素都将影响企业决策。依据生态工业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和各成员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上的匹配,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构建EIC系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补充并完善了4种EIC系统模式:依存型(单中心、多中心)EIC系统,平等型EIC系统,混合型EIC系统,虚拟型EIC系统。基于EIC系统的核心企业与围核企业研究,分析了甘肃金昌河西堡工业园EIC系统构成。EIC系统运营风险包括:EIC企业之间的投机行为导致的风险;EIC系统内的结构性风险;EIC系统内的关系风险;企业的文化背景与地域习惯差异导致的风险。因此必须加以切实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那种将园区EIC系统过于理想化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为此,根据生态学理论,在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筛选方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外部影响指标、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3类一级指标;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变力、企业效益水平、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7类二级指标;21个三级具体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具体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条件而定。以Kalunborg和青啤为例,通过对EIC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个园区内生态产业链系统网络的结构越复杂,越完善,其稳定性就越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开放的稳定性,动态中的稳定性,整体的稳定性;单中心依存型EIC系统是一种容易达到系统稳定状态的EIC系统,是生态工业园区的一种理想的工业共生模式;单条EIC的长度越短越稳定。基于上述有关理论,对海尔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等作了实证研究,并针对两园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李群芳[8](2008)在《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已经不能再依靠大企业集团。随着区域产业集群战略的兴起,产业集群已经作为主导力量参与全球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青岛作为中国的家电工业城,它不仅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国际知名企业,而且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己经成为我国三大家电产业集群之一。本文首先讨论产业集群的含义、基本特征、竞争优势和模式类型,简要描述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并通过搜集数据资料分析集群现状及特征。再从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角度阐述了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并通过与广东顺德、浙江慈溪两个家电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总结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最后对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再思考,在前面章节研究基础上指出其缺陷不足,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李立锁[9](2007)在《RS微处理器中国营销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片机作为大多数电子产品中的主要部件,其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未来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单片机生产厂家来到中国淘金,但是中国市场毕竟不同于国外市场,很多在国外取得成功的厂家来到中国后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市场。单片机供应商RS在中国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实际上的经营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竞争对手的冲击,渠道管理力度的不足,产品的价格压力以及对中国本地客户的理解程度不够等等,使RS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在中国单片机市场有所作为?本文运用相关营销理论探究RS单片机业务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以4Ps和4Cs理论分析RS单片机中国营销策略,加上SWOT分析工具,指出解决RS业务困境的方向;在中低端领域主要以中国客户为导向制定策略,而在中高端领域以产品应用为导向开拓中国市场。本文首先介绍RS的概况及其在中国的经营情况,对RS单片机在中国市场所取得的成绩和目前所实行的营销策略做出总体评析,并着重指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紧接着分析了单片机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部分竞争对手的特征和单片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生产厂商对单片机的选购标准及购买决策过程,为在中国经营单片机业务的厂家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然后分析了RS单片机在中国经营情况,总结出RS在中国经营单片机业务所具有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并结合外部环境状况,找出单片机销售不畅的原因,指出RS在中国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方向。最后具体分析RS的单片机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独立设计公司合作策略,并给出相关建议。

王喜[10](2007)在《基于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电器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类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大量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电子废弃物泛滥的尴尬局面,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电子废弃物具有双重特性,即处理的好它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外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刚刚起步,全国各地尚未形成合理和完善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应该在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方面为全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作者基于与东华大学合作的上海市科委重点科研项目“电子废弃物提金技术与网络化”的子课题“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基于GIS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对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概括起来,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探讨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体系。在对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逆向物流理论、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理论、区位论、复杂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模型。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此外,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涉及各种设施的空间布局与组合问题,因此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该研究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对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经过调研与调查,我们发现上海市目前尚未形成完善和合理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上门回收的个体从业人员是目前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的主力军,个体回收摊点构成了目前主要的回收网络,对回收到的电子废弃物只是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加工,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第四部分对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的总量及其来源与空间分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预测。电子废弃物的总量预测是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前提,本文采用等维递补动态灰色预测、时间序列预测等方法,对主要的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量进行预测,并根据各种电子电器产品的使用年限,结合调研与调查结果,采用分时段按比例废弃的方法,对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的总量及其时间变化、来源和流向进行预测分析,并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电子废弃物总量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空间的分布上,中心城区分布密度(单位面积的电子废弃物总量)相对较大,而周边地区相对较小。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研究,根据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和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模型,作者认为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应由回收站、存储站、拆解/检测中心、处理厂等四种设施构成,并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改进的多区位选址模型、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的支持下,设计了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的“1442”模式:即一个乡镇(或街道)建一个回收站;分别在上海市的西北、南部、东部和崇明各建设一个存储站和拆解/检测中心(共4个存储站和4个拆解/检测中心),对电子废弃物进行存储、拆解和检测;分别在西部和东南部各建一个处理厂(共2个),处理全市需要处理的电子废弃物。理论研究表明,该模式基本适合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需要。第六部分主要讨论了基于Web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部分在分析GIS在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模型(数学模型)与GIS的集成、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管理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基于Web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等问题,并对其中部分功能进行开发与实现。第七部分深入探讨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立的机制及法制建设问题。该部分首先分析了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过程中各参与者(即政府部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回收处理企业等).的责任和义务,各参与者只有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和高效运转,并根据“谁污染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提出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运行模式(包括回收模式、收费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在分析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利用相关立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问题,从政府的行政监管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制回收制度、付费制度、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立的机制与制度建设,并对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第八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总的来看,作者认为论文有以下几方面的贡献和创新:(1)基于循环经济理论、逆向物流理论,提出了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和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模型,为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和概念模型。(2)对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的总量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现状,提出了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的“1442”模式,并初步确定了各主要设施的空间布局,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指导。(3)设计了基于Web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电子废弃物物流概念,并将GIS技术应用于电子废弃物的物流管理,为将来电子废弃物的物流管理提供了初步的技术思路。(4)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回收模式、收费模式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其中提出的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资金管理模式——基金机构管理模式,为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处理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运行(特别是资金)管理模式。

二、美国家电制造商协会和日本电机工业会举行信息交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家电制造商协会和日本电机工业会举行信息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海外并购动因研究
        1.3.2 海外并购整合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指标评价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外并购
        2.1.2 并购整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2.3 后发企业国际化理论
第3章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动因
        3.1.1 技术寻求动因
        3.1.2 市场寻求动因
    3.2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现状
        3.2.1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程度
        3.2.2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3.2.3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内容
        3.2.4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效果
    3.3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存在的问题
        3.3.1 技术整合中技术吸收能力有待提升
        3.3.2 人才整合中缺乏充分的激励与沟通
        3.3.3 管理整合中并购双方高管人员融合度过低
        3.3.4 市场整合中营销本土化程度不够深入
        3.3.5 文化整合中促进并购双方文化融合的能力欠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问题的原因分析及优化建议
    4.1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问题的原因分析
        4.1.1 促进技术优化升级意识不强
        4.1.2 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不具吸引力
        4.1.3 沟通与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4.1.4 欠缺营销本土化管理策略
        4.1.5 没有认识到文化融合对技术等无形资源转移的重要性
    4.2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优化建议
        4.2.1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整合
        4.2.2 建立多样化的人才激励制度
        4.2.3 促进并购双方充分的信息沟通
        4.2.4 促进营销本土化
        4.2.5 将文化融合作为技术、人才整合的切入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简介
        5.1.1 并购企业简介
        5.1.2 被并购企业简介
        5.1.3 并购内容简介
    5.2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动因
        5.2.1 技术寻求动因
        5.2.2 市场寻求动因
    5.3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的整合问题
        5.3.1 技术整合问题
        5.3.2 人才整合问题
        5.3.3 管理整合问题
        5.3.4 市场整合问题
        5.3.5 文化整合问题
    5.4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的整合优化建议
        5.4.1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提升技术吸收能力
        5.4.2 向通用家电引入积极的人才激励政策
        5.4.3 促进并购双方关键人才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5.4.4 深入开展市场本土化整合策略
        5.4.5 树立协作兼容的企业文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三十年风云录之三 1999~2008,破浪(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视野, 连通全球
扬节能大旗, 促GEF项目收获硕果
参与政策法规制定, 促环保制度建立
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成熟时期完善自我, 打造立体服务平台

(3)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的综述
        1.2.1 国内对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1.2.2 国外对中国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1.2.3 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时间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和时间的界定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5.4 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国家电工业发展基本脉络
    2.1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背景
        2.1.1 电器科技发展背景
        2.1.2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
        2.1.3 解放前中国家电企业发展概况
    2.2 建国初期家电企业国有化进程(1949-1957)
        2.2.1 完成电器工厂国营接管
        2.2.2 军工厂式家电生产制
        2.2.3 扶持带动电器周边产业
    2.3 大跃进时期的发展与制约并存(1958-1965)
        2.3.1“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概况
        2.3.2 浮夸风下的家电生产概况
    2.4 文革时期—曲折前进(1966-1976)
        2.4.1 政治运动带动收音机普及
        2.4.2 文革运动对家电产能的影响
        2.4.3 工业生产管理权改革下放
    2.5 经济恢复时期(1977-1979)
        2.5.1 引进技术对家电产能的推动
        2.5.2 引进技术对本土产业链的冲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49-1979 年主要家电产品类型及发展
    3.1 电娱类家电—收音机
        3.1.1 解放前收音机发展概况
        3.1.2 新中国建国后收音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1.3 中西收音机造型比较分析
        3.1.4 收音机界面演变特征分析
        3.1.5 收音机外型结构演变轨迹
    3.2 电娱类家电—电视机
        3.2.1 电视机发展概述
        3.2.2 建国后电视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2.3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3.2.4 电视机发展对比分析(以中日为例)
    3.3 电动类家电—电扇
        3.3.1 电扇发展概述
        3.3.2 电扇结构演变成因分析
        3.3.3 我国电扇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3.4 其他家电产品
        3.4.1 照明类家电—电灯、手电筒
        3.4.2 制冷类家电—电冰箱、空调
        3.4.3 清洁类家电—洗衣机
        3.4.4 整容类家电—电吹风、电熨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特征及路径
    4.1 时代因素下家电产品造型风格演变
        4.1.1 由舶来品走向国货
        4.1.2 由奢侈品走向日用品
        4.1.3 由公众家电走向居室家电
    4.2 工艺技术发展下家电产品外观造型演变
        4.2.1 材料处理由简单转向复杂
        4.2.2 由半手工制造转向工业化生产
        4.2.3 构造由简单转向集约化
        4.2.4 功能界面由粗放转向精密
    4.3 社会体制下家电产品造型演变
        4.3.1 消费水平局限下家电造型简化
        4.3.2 计划经济下家电造型趋同
        4.3.3“宣传阵地”转向婚俗用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49-1979 年家电造型式样成因及特征
    5.1 中西造物意识融合
        5.1.1 记忆性“洋货”造型借用
        5.1.2 中式文化语境下造物“转译”
        5.1.3 中国传统工艺的糅合
    5.2 时代审美因素影响
        5.2.1 建国初期“革命性”装饰题材(1949-1957)
        5.2.2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与“赶超”(1958 -1961)
        5.2.3 文革时期“红色”装饰(1966-1976)
        5.2.4“工业美术”兴起
    5.3 不同生产商造物思想对比
        5.3.1 国营企业的“耐久”思想
        5.3.2 军工企业的“效用”思想
        5.3.3 民间组装的“奇思妙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存在问题及启示
    6.1 忽视家电产品造型背后的技术支撑
        6.1.1 战略性工业化思想缺失
        6.1.2 不匹配的原料支持与加工工艺
        6.1.3 低端产品需求导致的家电技术革新停滞
        6.1.4 企业技术人才结构与工业国家不匹配
    6.2 体制对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影响
        6.2.1“以产定销”对家电产销信息的割裂
        6.2.2 中国军工厂的体制封锁
        6.2.3 设计中的“等级表达”
        6.2.4 国家组织的“联合设计”之利弊
    6.3 对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
        6.3.1 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趋于“大象无形”
        6.3.2 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投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参与课题
附录二:国产家电国外原型机对比(部分)
附录三:国产电子管收音机定级的参考资料
附录四:主要国产电子管收音机一栏表
附录五:哈崇南手稿《一项最即(急)时的设计》

(5)设计专案中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论题源起及背景
    二、 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方法及途径
第一章 概念诠释
    第一节 、设计的控制
        一、 定义及内涵
        二、 设计控制的分类
    第二节 、控制的层级
        一、 客户
        二、 设计项目组
        三、 设计专案小组
    第三节 、设计控制的价值
        一、 设计风险的规避
        二、 设计目标的达成
        三、 计划实施的保证
        四、 组织效率的提升
        五、 设计品质的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设计目标的专案控制要素及标准设定
    第一节 、设计品质控制
        一、 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二、 客户期望
        三、 用户的利益
        四、 设计准则
    第二节 、设计日程控制
        一、 专案进度表
        二、 关键节点
    第三节 、设计成本控制
        一、 设备支出
        二、 活动经费
        三、 设计工时
    第四节 、设计人员控制
        一、 专案小组人员构成
        二、 工作控制
        三、 效率控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计专案执行中的成果跟踪与偏差衡量
    第一节 、设计成果确认
        一、 输出物量化
        二、 成本决算
        三、 工时记录
    第二节 、以标准为参照展开的评估
        一、 设计专案组内部评价
        二、 设计项目组内成果汇报
        三、 与客户的外部沟通
    第三节 、设计成果测试
        一、 用户测试
        二、 市场测试
    第四节 、设计偏差衡量
        一、 目标偏离程度
        二、 进程的推延
        三、 成本超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成果的修正
    第一节 、设计沟通
        一、 设计专案小组会议
        二、 设计咨询
        三、 设计说服
    第二节 、设计成果优化
        一、 成果整合
        二、 终端完善
    第三节 、设计专案总结
        一、 总结要点
        二、 最终输出物
        三、 客户反馈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浅谈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合理化发展 ——基于零售商买方势力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纵向约束内涵及形式
        1.2.2 关于市场势力的研究
        1.2.3 通道费理论的研究现状
        1.2.4 关于实施纵向约束的动因分析
        1.2.5 关于零售商实施纵向约束的福利效应及其对策研究
        1.2.6 对现有文献的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我国家电零售业市场分析
    2.1 家电零售业的界定
        2.1.1 家电零售业的定义
        2.1.2 家电零售业的主要形式
    2.2 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发展历史
        2.2.1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2.2.2 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末
        2.2.3 20世纪末——至今
    2.3 家电供应商的引致需求分析
3. 我国家电零售业市场势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家电零售业的纵向关系分析
    3.2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界定
        3.2.1 市场势力的基本涵义
        3.2.2 市场势力的表现形式
    3.3 家电零售商成为产业链主导者的必然性
    3.4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3.4.1 进入壁垒
        3.4.2 规模经济
        3.4.3 产品差异化
        3.4.4 自有品牌
    3.5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形成过程分析
        3.5.1 市场势力的积累
        3.5.2 市场势力的扩展
        3.5.3 市场势力的运用
4.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分析
    4.1 市场结构与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分析
        4.1.1 家电零售商买方垄断和卖方竞争
        4.1.2 家电零售商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
        4.1.3 零售商和供应商双边垄断
    4.2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效应分析
        4.2.1 对供应商的福利效益影响
        4.2.2 对中小家电零售商的福利效应影响
        4.2.3 对消费者的福利影响
5.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损失估计
    5.1 实证分析的基本模型
        5.1.1 哈伯格的最低估计模型
        5.1.2 柯林和缪尔的最高限估计模型
        5.1.3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研究方法
    5.2 家电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福利损失实证分析
6. 我国家电零售业合理化发展的建议
    6.1 进一步完善家电零售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6.1.1 国外对零售业的主要竞争政策
        6.1.2 完善我国的零售业竞争法律法规
    6.2 规范大型家电零售商的竞争行为
    6.3 强化新建大型家电零售店的审批制度
    6.4 加强对中小家电零售商的政策保护
    6.5 提高家电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
    6.6 规范政府行为及家电零售业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大势所趋
        1.1.2 循环经济理念快速被我国政府倡导及社会各界接受
        1.1.3 全国进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地区日益增多
    1.2 课题的选择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述评
    2.1 循环经济
        2.1.1 国外研究与实践
        2.1.2 国内研究与实践
        2.1.3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2 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
        2.2.1 清洁生产
        2.2.2 绿色制造
    2.3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IE)
        2.3.1 工业生态学的发端
        2.3.2 国外研究进展
        2.3.3 国内研究现状
        2.3.4 总结与启示
    2.4 生态工业园(EIPs)
        2.4.1 生态工业园概念由来
        2.4.2 生态工业园的定义
        2.4.3 生态工业系统
        2.4.4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国内外实践
    2.5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与工业生态学及生态工业(园区) 概念的辨析
    2.6 交易成本
        2.6.1 理论概述
        2.6.2 生态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2.6.3 生态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成因分析
3 生态产业链(EIC)的链接及其生态效率
    3.1 EIC 链接的生态学基础
        3.1.1 关键种理论
        3.1.2 食物链理论
        3.1.3 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
        3.1.4 生态系统耐受性理论
    3.2 EIC 系统的概念
    3.3 EIC 链接的动力机制
        3.3.1 循环经济机制
        3.3.2 EIC 链接的动力机制
        3.3.3 EIC 链接的动力机制作用机理
    3.4 EIC 链接分析
        3.4.1 EIC 的链接形式
        3.4.2 EIC 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
        3.4.3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EIC 链接的实例分析
    3.5 基于纳什均衡的 EIC 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3.5.1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3.5.2 EIC 系统内博弈问题三要素
        3.5.3 EIC 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3.6 EIC 链接的生态效率评价
        3.6.1 EIC 链接的生态效率含义及其评价内容
        3.6.2 EIC 链接的生态效率评价
4 EIC 系统构建
    4.1 EIC 系统构建原则
        4.1.1 结合区域实际原则
        4.1.2 系统集成原则
        4.1.3 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
        4.1.4 区域特色发展原则
    4.2 EIC 系统构建步骤
        4.2.1 确定核心企业
        4.2.2 选择围核企业
        4.2.3 引入补链企业
        4.2.4 不同类型 EIC 的构建
        4.2.5 综合与完善
    4.3 EIC 系统模型构建
        4.3.1 依存型 EIC 系统
        4.3.2 平等型 EIC 系统
        4.3.3 混合型 EIC 系统
        4.3.4 虚拟型 EIC 系统
    4.4 基于EIC 系统的核心企业与围核企业研究——以甘肃金昌河西堡工业园为例
        4.4.1 核心企业的特征、作用及选取
        4.4.2 发展围核企业的必要性及作用
        4.4.3 核心企业与围核企业的协调发展
        4.4.4 甘肃金昌河西堡工业园 EIC 系统构成分析
5 EIC 系统运营的稳定性评价
    5.1 EIC 系统运营风险分析
        5.1.1 EIC 企业之间的投机行为导致的风险
        5.1.2 EIC 系统内的结构性风险
        5.1.3 EIC 系统内的关系风险
        5.1.4 企业的文化背景与地域习惯差异导致的风险
    5.2 EIC 系统稳定性问题
        5.2.1 EIC 系统稳定性含义
        5.2.2 EIC 系统稳定性问题
    5.3 EIC 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5.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避免的问题
        5.3.3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5.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5 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5.4 EIC 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
    5.5 青啤 EIC 系统稳定性的评价与分析
        5.5.1 青啤 EIC 系统稳定性的简单模糊评价
        5.5.2 青啤 EIC 系统构成及稳定性分析
        5.5.3 青啤主要 EIC 及其稳定性分析
6 海尔工业园区和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区实例分析
    6.1 海尔工业园区分析
        6.1.1 海尔集团概况
        6.1.2 园区生态建设实践
        6.1.3 园区生态产业发展绩效
        6.1.4 海尔生态工业系统特点
        6.1.5 园区 EIC 系统稳定性的简单模糊分析
    6.2 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区分析
        6.2.1 园区概况
        6.2.2 园区总体规划
        6.2.3 园区产业项目
        6.2.4 园区生态产业发展绩效
        6.2.5 园区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简析
    6.3 基于 EIPs 基本结构的两园区比较分析
        6.3.1 生态工业园区基本结构
        6.3.2 两园区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6.3.3 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3.4 海尔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7 总结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
    7.4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园区生态工业发展水平常用测度指标解释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与本文框架
第2章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的含义
    2.2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2.2.1 弹性精专的地方网络
        2.2.2 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2.2.3 企业之间的竞合性
        2.2.4 整体性
    2.3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4 产业集群的类型
第3章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
    3.1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3.1.1 青岛市家电产业集群形成的三个阶段
        3.1.2 青岛家电产业总体发展历程
        3.1.3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演变
    3.2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现状特征
        3.2.1 青岛家电产业现状
        3.2.2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特征
第4章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
    4.1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4.1.1 内生性动力机制
        4.1.2 外生性动力机制
    4.2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4.2.1 与国内其他家电产业集群比较
        4.2.2 竞争优势
第5章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再思考
    5.1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5.1.1 本地配套率低
        5.1.2 企业核心技术少
        5.1.3 支撑体系不完善
        5.1.4 非相关多元化财务风险大
    5.2 对策性建议
        5.2.1 鼓励自主研发,完善服务体系
        5.2.2 加强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5.2.3 建立良好的集群文化
        5.2.4 加强与外部的联系,积极利用外部资源
        5.2.5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加强财务监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RS微处理器中国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RS简介
    1.3 RS单片机在中国的概况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基本结构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MCU市场环境分析
    2.1 MCU行业情况分析
        2.1.1 MCU行业现状概述
        2.1.2 MCU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2.1.3 MCU行业市场预测
    2.2 MCU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2.2.1 竞争对手基本情况
        2.2.2 竞争现况分析
    2.3 客户需求分析
        2.3.1 客户选择MCU的标准
        2.3.2 客户决策购买过程分析
第3章 RS单片机经营状况分析
    3.1 RS经营历史
        3.1.1 RS单片机经营历史
        3.1.2 RS单片机经营计划目标
    3.2 RS单片机业务中国现状分析
        3.2.1 RS单片机中国管理架构
        3.2.2 RS单片机产品结构
    3.3 RS经营内部条件分析
        3.3.1 RS单片机优势分析
        3.3.2 RS单片机业务面临的挑战
        3.3.3 RS单片机营销问题分析
    3.4 RS公司经营内外环境的综合分析
第4章 RS营销策略分析及改善
    4.1 产品策略
        4.1.1 产品开发策略
        4.1.2 产品组合策略
        4.1.3 本土化产品策略
    4.2 价格策略
        4.2.1 RS单片机价格分析
        4.2.2 RS单片机定价策略
    4.3 渠道策略
        4.3.1 RS分销渠道分析
        4.3.2 RS渠道决策
        4.3.3 RS渠道管理
    4.4 促销策略
        4.4.1 RS产品品牌宣传
        4.4.2 RS产品培训策略
    4.5 设计公司合作策略
        4.5.1 设计公司是特别的渠道
        4.5.2 与设计公司合作共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体系探讨
    2.1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相关概念
    2.2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现状
    3.1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现状的调研与调查
    3.2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现状
    3.3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总量预测
    4.1 电子废弃物总量预测概述
    4.2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总量的预测方法
    4.3 电子废弃物总量预测的具体过程与结果
    4.4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总量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设计
    5.1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概述
    5.2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
    5.3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总体设计
    5.4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空间布局
    5.5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模式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6.1 GIS在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与管理中的应用
    6.2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模型与GIS的集成
    6.3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管理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
    6.4 基于WEB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5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集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建立的机制和法制建设
    7.1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中各参与者的责任分析与认定
    7.2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建立的法律法规建设
    7.3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的运行模式
    7.4 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立的机制与制度建设
    7.5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立的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与下一步工作
附录
致谢

四、美国家电制造商协会和日本电机工业会举行信息交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整合问题研究[D]. 顾家伊.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2]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三十年风云录之三 1999~2008,破浪[J]. 于璇. 电器, 2018(12)
  • [3]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D]. 周敏宁. 江南大学, 2016(04)
  • [4]第6章 打造中国设备制造业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升级版[A]. 杨永福,王茜. 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紫皮书)2013, 2014
  • [5]设计专案中的“控制”研究[D]. 崔伟鹏.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1)
  • [6]浅谈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合理化发展 ——基于零售商买方势力的角度[D]. 王芳.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2)
  • [7]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 韩玉堂.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8]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研究[D]. 李群芳. 南昌大学, 2008(11)
  • [9]RS微处理器中国营销策略分析[D]. 李立锁.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10]基于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D]. 王喜.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美国家电制造商协会与日本电机工业协会召开信息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