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细菌细胞毒性代谢物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海洋细菌细胞毒性代谢物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一、海洋细菌细胞毒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结构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敏[1](2021)在《三株南极土壤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极与其他大陆被南大洋隔开,是一个几乎完全被冰覆盖的岩石陆地,常年受低温、强风、高紫外线辐射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活在那里的微生物为适应南极独特的环境,需要各种各样的生化和生理适应。这些适应常常伴随着基因调控和代谢途径的改变。微生物代谢途径的改变为多样化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为筛选具有特殊活性化合物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三个南极菌株Pseudomonas sp.A6-5、Pseudogymnoascus sp.G-F2和Flavobacterium sp.A5-1进行发酵,使用乙酸乙酯萃取发酵液,旋蒸干萃取液获取粗提物。采用各种的柱层析方法和Pre-HPLC方法等对粗提物分离纯化。采用NMR和ESI-MS进行结构表征及鉴定,共得到20个化合物。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促进血管生成活性。分子对接方法广泛应用于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其对接结果对化合物可能具有的生物活性进行预测。对接结果中显示化合物1-3、6、8、11、13-15、17和18位于受体ERα结合口袋当中,而化合物4、5、7、12、16、19和20没有进入受体ERα结合口袋中。化合物与受体ERα作用的结合能大小顺序趋势为化合物KN1<1<2<13<12<14<4<16<19<18<7<6<15<20<8<5<11<17<3。由此得到预测结果是化合物1、2、13、14、18、6、15、8、11、17和3可能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而化合物4、5、7、12、16、19和20对血管生成可能无促进作用或者比上述化合物弱。人脐内皮细胞(HUVECs)系,可以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研究血管生成过程。HUVECs细胞增殖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13、15、14、18、6和11对其增殖有促进作用;HUVECs细胞划痕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和13对细胞迁移有促进作用。斑马鱼血管生成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转基因斑马鱼血管生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生物实验的方法对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理论预测可为进行生物活性实验提供可靠的参考。除此之外,同时以斑马鱼模型研究化合物1对癫痫的防治作用,发现其亦具有抗癫痫活性。但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从南极土壤中分离、纯化和鉴定了微生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通过分子对接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所得化合物促血管生成活性。希望这项工作将有助于促血管生成药物的开发。

王晓燕[2](2019)在《洋金花、厚朴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洋金花为曼陀罗属植物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又名闹羊花、风茄花、喇叭花、曼陀罗花,主产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洋金花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小儿慢惊,外科麻醉等。洋金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醉茄内酯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及木脂素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洋金花对中枢系统具有影响,在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降糖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厚朴(Magnoliae officinalis Cortex)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是临床治疗常用中药。厚朴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木脂素类、苯乙醇苷类、酚类、生物碱类等。药理学研究表明,厚朴主要是对神经、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抗氧化、抗菌、抗炎、抗溃疡、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活性。为阐明洋金花和厚朴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分离鉴定了一系列化合物,并对其中醉茄内酯类、木脂素类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肿瘤、抗氧化活性筛选,为洋金花、厚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第一部分对洋金花95%乙醇、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运用多种色谱学分离方法(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液相等),从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手段(UV、IR、HRESIMS、NMR、ECD、X-ray等)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包括10个醉茄内酯类化合物,4个酰胺类化合物,5个萜类化合物,3个其它类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aturanolide B(1*),daturanolide A(2*),daturanolide C(3*),withametelin C(4),withatatulin(5),withametelin G(6),lycium substance B(7),12-deoxywithastramonolide(8),withametelin E(9),withafastuosin A(10),aristopyridinone A(11),aurantiamide(12),aurantiamide acetate(13),scutebarbatine A(14),(+)-dehydrovomifoliol(15),blumenol A(16),(6R,7E,9R)-9-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17),oleracone B(18),isololiolide(19),P-hydroxybenzene propanoic acid(20),(-)-syringaresinol(21),carisphthalate(22)。其中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具有自然界非常少见的2-烯-1,6-二酮构型的醉茄内酯类化合物,化合物11-22为首次从曼陀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考察了醉茄内酯类化合物1-9在体外对不同的肿瘤细胞系(HCT116、U87-MG、NCI-H460、BGC823、HepG2)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6、7、8对五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化合物具有C-21-O-C-24醚桥、C-25-C-27环外双键、6,7-环氧、2,4-二烯结构可能增强化合物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12-OH结构可能削弱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论文第二部分对厚朴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从厚朴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magnolol(1),honokiol(2),randainal(3),magnaldehyde B(4),magnaldehyde E(5),streblusol E(6),magnatriol B(7),randainol(8),magnolignan C(9),2-[2-(hydroxymethyl)-1-benzofuran-5-yl]-4-(prop-2-en-1-yl)phenol(10),syringaldehyde(11),cryptomeridiol(12),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1-hydroxypropyl)biphenyl(13),化合物10和13首次从厚朴分离得到。采用DPPH法考察了木脂素类化合物1-8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表明苯酚的邻位或对位引入烯丙基,能增强清除自由基活性;烯丙基的数目影响自由基清除抑制率。

李盛兰[3](2017)在《一种新的粒毛盘菌胞内黑色素结构、精氨酸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粒毛盘菌YM156,经过深层发酵得菌丝体,从菌丝体中提取黑色素并纯化获得胞内黑色素(LIM)。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谱(NMR)分析了LIM可能的化学结构式。MTT细胞毒性实验表明LIM无毒性。采用精氨酸对LIM进行修饰,制备了精氨酸-黑色素衍生物(ALIM)。研究了LIM和ALIM对辐射引起的小鼠皮肤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LIM和ALIM处理组小鼠皮肤中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同时,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降低。相同剂量下,ALIM对UVB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明显高于LIM。我们认为,LIM和ALIM可用作紫外辐射损伤的保护剂。建立慢性肾衰(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小鼠模型,初步研究LIM、海昆肾喜胶囊(HC)、LIM+HC联合处理对CRF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LIM和HC单独处理、LIM+HC联合处理均可增加CRF小鼠肾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同时,降低了肾组织匀浆中IL-6,TNF-α和IL-1β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水平。LIM+HC联合处理组对CRF小鼠的保护作用更强。这就意味着,LIM可应用于CRF的药物研究中。

徐灿[4](2017)在《粒毛盘菌黑色素及其衍生物结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深层发酵获得粒毛盘菌YM30菌丝体,采用化学方法对菌丝体进行提取、纯化获得粒毛盘菌胞内黑色素LIM。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等技术解析出LIM可能的结构。结果表明,LIM是一种真黑色素,具有羟基吲哚结构。对LIM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微孔稀释法检测LIM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和李斯特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LIM对测试菌株均有抑制,且对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较好。选择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菌株对LIM抗菌效果进行进一步探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检测、N-苯基-1-萘胺(NPN)吸收和膜电位(MP)的检测得到以下结果:LIM可以影响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和完整性,增加细菌细胞内容物的泄漏量,提高NPN摄入量并降低细菌膜电位,并且低浓度LIM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无细胞毒性。以上结果表明,LIM具有抑菌活性,并可影响细菌的膜功能,可作为潜在的天然抑菌剂应用于食品工业或药物制备。采用精氨酸对LIM进行修饰获得衍生物ALIM,采用红外、质谱对其结构进行验证,研究LIM、ALIM以及阳性药物+LIM联合治疗在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N)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的抗炎保肝效果。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均显着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脏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水平,降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并且显着降低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及NO水平以及提高了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结果表明,LIM与ALIM均有显着的抗炎保肝活性,阳性药物+LIM联合治疗相比于单一阳性药物治疗或黑色素治疗可进一步减轻模型药物对小鼠造成的机体损伤。因此,LIM和ALIM是潜在的肝损伤预防剂,可用于治疗LPS/Gal N引起的肝损伤,阳性药物+LIM联合治疗也是减轻模型肝损伤的潜在治疗方式。

高学敬[5](2017)在《金属离子胁迫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AA005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造就了海洋微生物拥有与陆地生物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代谢出多种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物质。大部分活性物质在药物、化工、食品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台湾龟山岛热液口的曲霉Aspergillussp.AA005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培养和金属离子Cu-400 μmol/L、Ni-100 μmol/L、Mn-400μmol/L胁迫培养两种方式,探索Aspergillussp.AA005的发酵产物中化合物的合成情况。利用TLC、正相硅胶色谱、HPLC、SephadexLH-20凝胶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等现代色谱学技术对其化学组成成分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质谱(MS)分析化合物分子量,核磁共振(NMR)解析化合物结构,实验中共分离、纯化、鉴定了 14个化合物,分别为:常规培养Aspergilus sp.AA005 得到次级代谢产物: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W-1),(22E,24R)-ergosta-5,7,22-trien-3β-ol(W-2),Sterigmatocyst-in(W-3),3,3’-dihydroxy-5,5’-dimethyldiphenyl ether(W-4),Cerebroside A(W-5),Kojic acid(W-6),3-O-methylviridication(W-7),Succinic acid(W-8),Thymine(W-9)。.Cu-400胁迫培养Aspergillus sp.AA 005得到次级代谢产物:8-Hydroxy-3-O-methylviridation(W-10),6-Methoxy-3-O-methylviridation(W-11)。Ni-100胁迫培养Aspergilussp.AA 005得到次级代谢产物:Cordyol C(W-12)。Mn-400胁迫培养Aspergillussp.AA 005得到次级代谢产物:Macrolactone(W-13),3-(3-methoxy-5-methylphenoxy)-5-methylphenol(W-14)。.胁迫培养得到的5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该菌分离出,其中有2个新的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 8-Hydroxy-3-O-methylviridation(W-10),6-Methoxy-3-O-meth ylviridation(W-11)。胁迫条件培养下,一部分合成产物的结构和常规条件培养有很大差异,而且会合成一些新的次级代谢产物,证明金属离子胁迫培养填补单株菌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理论内容,对发现新的海洋次级代谢产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郭甜甜[6](2015)在《四株海洋来源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是一种独特复杂的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极端和特殊的生存环境,使海洋微生物演化形成了较为特殊的代谢机制和途径,其产生的胞外多糖在结构和活性功能上新颖多样。本文以4种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的微生物发酵液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纯化胞外多糖,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构解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从黄河三角洲表面盐层泥土耐盐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OUCMDZ-2713的发酵液中分离胞外多糖,采用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cryl S-100凝胶渗透柱层析对多糖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多糖组分Ms4-1。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和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Ms4-1的分子量为19.8 kDa,单糖组成为Man、GlcN、 GlcUA、GalNAc、Glc和Gal,其摩尔比为0.4:0.4:1.0:1.5:2.0:0.2。通过部分酸水解、甲基化分析、核磁共振波谱(1D,2D NMR)和质谱(ESI-MS, ESI-CID-MS/MS)分析表明,Ms4-1主链主要由→3)-β-D-G1cpUA(1→、→4)-β-D-GlcpUA(1→和→3)-α-D-GalpNAc(1→组成的五糖核心结构和Glc长链组成,由Glc组成的长链连接于五糖核心结构中→3)-β-D-GlcpUA(1→的C-3上,Glc长链由→4)-α-D-Glcp(1→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Ms4-1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活性的能力高,EC50值分别为1.06 mg/mL、0.21mg/mL和0.58 mg/mL。这是首次从耐盐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中获得结构新颖且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杂多糖,为“海洋糖库”提供了新颖特征的海洋胞外多糖。2.从广西涠洲岛红树林根泥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PJX-9的发酵液中分离胞外多糖,采用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cyl S-100凝胶渗透柱层析对多糖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多糖组分Pwl-1和Ps1-1。HPGPC分析表明,Pwl-1和Ps1-1的分子量分别为12.3 kDa和13.6 kDa; HPLC分析表明,Pwl-1和Psl-1单糖组成相似,主要由Man组成,还有少量的Glc和Gal,摩尔比分别为9.3:1.3:1.0和6.4:1.1:2.1。甲基化分析表明,Pwl-1主要含有(1→2)-Manp,还有少最(1→6)-Manp.(1→6)-Glcp.(1→2,6)-Manp及未端Manp和Galf。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Pw1-1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EC50分别为3.39 mg/mL、1.50 mg/mL和1.72 mg/mL。3.从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香蒲共生真菌A-154的发酵液中分离胞外多糖,通过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了交换柱层析及Sephacyl S-100凝胶渗透柱层析纯化得到两个多糖组分Awl-1和Asl-1。HPGPC分析表明,Awl-1和Asl-1分子量分别为11.7 kDa和6.6 kDa: HPLC分析表明,Awl-1含有Man和Gal,其摩尔比为14.1:1.0。甲基化分析表明Awl-1主要含有Manp(1→、 (1→6)-Manp和(1→2,3)-Manp,还有少量Galf(1→及(1→2)-Manp.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Awl-1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EC50值分别为3.0 mg/mL、1.21 mg/mL和1.50mg/mL。4.从南海文昌霞场红树林共附生真菌A spergillus sp.FJ-6的发酵液中分离胞外多糖,通过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cyl S-100凝胶渗透柱层析纯化得到四个多糖组分Fwl-1、Fs1-1、Fs2-1和Fs3-1,分子量分别为11.9 kDa、17.2 kDa、16.4 kDa和18.2 kDa。Fw1-1的单糖组成为Man、Glc和Gal,摩尔比为5.2:1.4:1.0。甲基化分析表明,Fwl-1含有大量(1→2)-Manp、(1→4)-Glcp和(1→2,3)-Manp,少量(1→6)-Manp、Manp(1→、Galf(1→和微量Glcp(1→。大量(1→2,3)-Manp的存在表明Fwl-1是高分支结构,分支点位于(1→2)-Manp的C-3位,Fwl-1结构新颖,在海洋真菌中少见。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Fwl-1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EC50值分别为3.60 mg/mL、1.21 mg/mL和1.64 mg/mL。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海洋糖库”提供了结构新颖和抗氧化活性的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为发掘新颖的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文[7](2014)在《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中Macrolactins糖基化后修饰步骤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芽孢杆菌B-9987 (Bacillus marinus)分离于我国渤海潮间带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的根部,能够产生多种macrolactins化合物。Macrolactins是一系列24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分离自Actinomadura sp.和Bacillus sp.等海洋来源的微生物之中,具有广泛的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生物学活性。Macrolactins合成的最后阶段要经过一些后修饰步骤,如糖基化、酰基化等,这些后修饰步骤都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中糖基化修饰能够增加化合物的水溶性,提高生物活性以及降低毒性,而负责糖基化的酶为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 GTs)。 GTs将活化的各种糖基通过O-、C-、N-或S-键连接到天然产物前体上,形成各种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本论文以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从B-9987中鉴定了macrolactinsGT基因,对其进行了克隆、异源表达和体外酶学实验,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海洋芽孢杆菌B-998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从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macrolactins化合物,经化合物的波谱学数据及与文献对照,这3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macrolactin A、7-O-malonyl macrolactin A和macrolactin B。本研究以分离得到的macrolactins化合物作为糖基转移酶的底物,对macrolactins生物合成的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进行功能鉴定,并进行下一步的酶学性质研究。其次,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从B-9987中定位了macrolactins GT基因bmmGT1。构建了bmmGT1重组表达质粒并将其导入E.coli BL21中,在16℃,0.2mM IPTG诱导条件下,实现了可溶性表达,纯化后初步检测了其催化活性。再次,对分离纯化得到的糖基转移酶BmmGT1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影响酶活的pH、温度和金属离子。另外,本文还对BmmGT1的底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糖基供体多样性、受体多样性以及催化糖基化逆反应的能力。在探索了对两种糖基受体macrolactinA和7-O-malonyl macrolactin A多样性的基础上,对BmmGT]催化这两种底物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比较,确定了酶的最适底物。最后,本文通过糖基化反应分离得到了3种新颖的糖基化产物。通过对macrolactins糖基化反应能够提高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水溶性,进而可能改善其生物利用率,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药物研制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董海焦,商爱苹,敖兰,霍静倩,张金林[8](2014)在《细菌HY2除草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出具有较好除草活性的微生物并对其除草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和分离纯化进行研究,本试验通过分离纯化带鱼体内微生物,测定代谢产物的除草活性,进而对影响代谢产物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以明确其最适发酵条件,并对微生物所产生的除草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的具有除草活性的菌株HY1、HY2、HY3均为细菌,HY2的除草活性较HY1和HY3强,其代谢产物对马唐的除草活性高于反枝苋。通过对HY2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发现该菌产生除草活性代谢产物的最适培养基为无机盐加糖培养基,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6.5、发酵温度25℃、摇瓶培养34d。培养滤液经液-液萃取、薄层层析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得到了一种保留时间为3.395min的除草活性成分。

李秉佳[9](2013)在《两株红树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和虚拟筛选预测天然产物作用靶标》文中研究说明红树林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江河入海口潮问带,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生物独特的代谢方式,放线菌作为重要的内生菌之-,是大量结构新颖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本文以红树林内生放线菌为对象,通过对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为红树林资源的药物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本文采集了广西北仑河口的九种红树林植物,包括桐花树、海漆、海芒果、木榄、黄槿、白骨壤、秋茄、卤蕨、苦郎树等。通过严格的表面消毒对照和无菌操作,使用选择性分离试剂新生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分离红树林植物茎、叶组织中放线菌。分别从从茎、叶组织纯化出6株、5株内生放线菌。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了发酵培养,观察并记录其生长状态。并以耐盐度和固氮实验对它们的环境适应性做了测试,发现苦郎树分离出的3株放线菌KLSJ1、KLSJ2、KLSY能在中低盐度下良好生长,对环境有-定抗变性。而经初步证明,HJJ和MLY能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具有固氮能力。通过调整红树林内生放线菌LJJ培养基中的金属离子种类,发现添加离子种类和浓度不同时会对LJJ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抑制作用,通过添加0.10mg/L的Cu2+离子,菌体的生长明显加快。选取放线菌LJJ和KLSY大规模发酵培养50L。发酵液在低温浓缩,以乙酸乙酯萃取制作浸膏。菌体阴干后以甲醇萃取浓缩得浸膏。浸膏通过柱色谱、重结晶等方式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共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核磁、红外和理化检验等鉴定出11个化合物,依次为苯乙酸(Ⅰ)、4-羟基苯甲酸(Ⅱ)、(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γ-醇(Ⅲ)、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Ⅳ)、环(甘氨酸-脯氨酸)二肽(Ⅴ)、十七烷酸(Ⅷ)、十九烷酸(Ⅲ)、(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γ,5α,6α-三醇(Ⅸ)、5α,8α-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γ-醇(Ⅹ)、甘露醇(Ⅺ)、山梨醇(Ⅻ)。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Cu2+离子改变了放线菌的代谢途径,也有助于它们代谢过程中芳香类化合物的合成。天然产物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天然数据库,具有良好活性,副作用小的特点,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先导化合物。但其来源成分复杂,产量少使得其药理研究进展缓慢。研究表明天然产物治疗是多成分多靶标特征显着,如何发现活性成分和明确作用靶标成为了天然产物开发的热点。本文中以虚拟筛选模式,对从红树林、罗汉果内生真菌、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和固本止咳膏成分进行了筛选,寻找次级代谢产物中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和作用靶标,明确其作用机制。从红树林内生真菌、放线菌中选出10个活性化合物中化合物46、化合物7与BcI-XL家族的蛋白的结合具有较好抗肿瘤的活性,表现出了优良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化合物46,在抗炎和抗病毒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作用靶标中主要是调控细胞凋亡、肿瘤生长和心肾疾病相关的作用靶标。分析发现,酶Caspase-8是Bcl-XL蛋白调控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的一环,化合物46和化合物7对其表现出良好的活性,解释了在调控时它们具有多靶标效应和分子协同/拮抗作用机制。为以此活性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药物奠定了基础。罗汉果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筛选中,筛选出的10个活性化合物与肝脏中调节药物代谢的关联酶GSTs、CYP450、ADH和ChE等结合。阐述其传统增强免疫力的药效外,由于外源物质刺激代谢关联酶使活性增加后产生耐药性,活性化合物能抑制其活性,有减缓耐药性的发展潜力,为罗汉果现代化开发提供依据。固本止咳膏的研究中,筛选出原材中的19个活性化合物及其作用靶标。初步阐释了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的合理性,并明确了固本止咳膏传统药效中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了药物产生毒副作用机理,有助于增强药物安全性,为复方壮药开发提供一种新的研究策略。

赵小亮[10](2013)在《利用糖芯片研究海洋多糖及其衍生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文中认为本论文分别从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senticulosa Harv.)和日本新管藻(Neosiphonia Japonica Harv.)中提取制备11种硫酸半乳聚糖,纯化多糖组分14个,从杜梨果实、叶片和银杏果皮制备4种果胶,1种葡聚糖和1种木聚糖,制备淀粉、琼胶和卡拉胶磷酸化与氧化衍生物9种,此40种多糖均为首次获得。活性研究发现,多管藻多糖组分PS3-2能有效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作用效果强于阳性对照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藻酸双酯钠(PSS),PS3-2和日本新管藻多糖NJ1-2均能延长凝血酶时间(TT)作用,表明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活性;杜梨果实多糖PBP清除DPPH自由基半抑制浓度(IC50)为61.37μg·mL-1,小于阳性对照VC(197.60μg·mL-1),PBP和杜梨叶片多糖PBPF均有较好的细胞病变(CPE)抑制活性,而PBPF可能是通过与流感病毒A/PR/8/34(H1N1)神经氨酸酶(NA)相互作用而发挥抗病毒活性;银杏果皮多糖GBC和GBH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GBLA和GBHA有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活性;Agarose和ι-car磷酸化与氧化衍生物对CPE的抑制率明显增强,Agarose氧化产物不仅溶解性提高,对肿瘤细胞MDA-MB-231也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同时磷酸化衍生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得到明显提高,而κ-car衍生物活性均无明显变化;通过对FGF/FGFR介导的BaF3细胞增殖活性研究发现,红藻来源的硫酸半乳聚糖PS3-0.5、PS3-1.5、NJ1-0.8、NJ1-1.4和NJ1-1.6、银杏果胶GBC和木聚糖GBHA具有极显着的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磷酸化和氧化修饰可提高ι-car和κ-car对BaF3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同时脱硫的κ-car (dsκ-car)及脱硫后磷酸化的κ-car (pκ-car)则无细胞增殖活性,表明硫酸基对于该细胞增殖作用强于磷酸基,而Agarose及其修饰物与其分子整体骨架相同,只是空间构型有差异,推测活性的提高在受电荷作用影响的同时,分子空间构象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通过AF或FITC标记新制备荧光标记多糖50个,结合实验室糖库荧光多糖,通过对点样条件探索,首次制备了含有64个多糖探针,16×16方阵共256个样点的海洋多糖芯片。在利用岩藻糖凝集素橘果粉胞凝集素(Aleuria aurantia lectin,AAL)与多糖芯片作用证明多糖芯片研究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海洋多糖与H1N1HA蛋白、NA蛋白和NS1蛋白,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胰淀素(Amyli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以及α-核突触蛋白(α-Synuclein)7种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多糖分子结构对结合活性有直接影响,特别是硫酸基、糖醛酸等酸性基团对活性有重要影响,而多糖的磷酸化、氧化修饰能显着提高多糖与蛋白质的结合活性。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利用红外光谱、一维NMR和二维NMR等技术,对与H1N1HA蛋白和NS1蛋白、CTGF和α-Synuclein有较强结合活性的多糖组分PS3-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S3-2是分子C6-OH被硫酸基和丙酮酸取代的琼胶型多糖,二糖重复单元以硫琼胶[→3)β-D-G6S-(1→4)-3,6-AnG(1→]为主,还含有少量的[→3)β-D-GPA-(1→4)-3,6-AnG(1→],二者的比例约为4.2:1。通过弱酸降解质谱分析,获得了硫琼胶三糖、五糖和七糖,并首次发现了带有Xyl侧链的硫琼胶三糖、五糖和七糖。综上,本文从多糖样品制备、芯片构建、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检测分析、活性多糖结构解析等方面,首次成功构建了海洋多糖芯片,并运用此技术研究了海洋多糖与几种疾病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明确了与相关蛋白质结合的糖的特点,并对活性多糖进行了详细结构解析,为糖芯片的构建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二、海洋细菌细胞毒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结构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细菌细胞毒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株南极土壤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南极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
        1.2.1 抗肿瘤活性
        1.2.2 抗菌活性
        1.2.3 抗炎活性
        1.2.4 酶抑制活性
        1.2.5 抗病毒
    1.3 理论计算研究方法
        1.3.1 量子化学方法
        1.3.2 分子对接方法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三株南极土壤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与缓冲液
    2.2 菌株来源及鉴定
        2.2.1 菌株来源
        2.2.2 菌株鉴定
    2.3 微生物粗提取物抗菌测试
        2.3.1 样品准备
        2.3.2 Pseudomonas sp.A6-5 粗提物抗菌测试
        2.3.3 Flavobacterium sp.A5-1 粗提物抗菌测试
        2.3.4 Flavobacterium sp.G-F2 粗提物抗菌测试
    2.4 Pseudomonas sp.A6-5 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和结构测定
        2.4.1 Pseudomonas sp.A6-5 发酵培养及发酵产物处理
        2.4.2 Pseudomonas sp.A6-5 粗提物分离纯化
        2.4.3 结果与分析
    2.5 Flavobacterium sp.A5-1 次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和结构测定
        2.5.1 Flavobacterium sp.A5-1 发酵培养以及发酵产物处理
        2.5.2 Flavobacterium sp.A5-1 粗提物分离纯化
        2.5.3 结果与分析
    2.6 Pseudogymnoascus sp.G-F2 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
        2.6.1 Pseudogymnoascus sp.G-F2 发酵培养及发酵产物处理
        2.6.2 Pseudogymnoascus sp.G-F2 发酵产物分离纯化
        2.6.3 结果与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三株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活性的理论计算研究
    3.1 对接前准备步骤
    3.2 分子对接模拟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接模拟可靠分析
        3.3.2 结合模式分析
        3.3.3 成键分析
        3.3.4 结合能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三株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活性的生物学研究
    4.1 细胞模型生物活性测试
        4.1.1 细胞活力测试
        4.1.2 细胞增殖测试
        4.1.3 细胞划痕测试
    4.2 斑马鱼模型生物活性测试
        4.2.1 斑马鱼耐受测试
        4.2.2 促血管生成活性测试
        4.2.3 抗癫痫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胞活力
        4.3.2 细胞增殖活性
        4.3.3 细胞迁移活性
        4.3.4 斑马鱼耐受
        4.3.5 血管生成活性
        4.3.6 抗癫痫活性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化合物图谱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洋金花、厚朴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一览表
本论文分离鉴定的化合物结构
第一部分 洋金花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第一章 曼陀罗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成果
        第三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化学实验部分
        第五节 抗肿瘤活性实验部分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厚朴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第一章 厚朴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厚朴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成果
        第三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化学实验部分
        第五节 抗氧化活性实验部分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一种新的粒毛盘菌胞内黑色素结构、精氨酸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色素的研究概况
        1.1.1 黑色素的来源
        1.1.2 黑色素分类
        1.1.3 黑色素的合成途径
        1.1.4 黑色素结构解析
        1.1.5 黑色素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1.1.6 黑色素的改性研究
    1.2 粒毛盘菌黑色素研究状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粒毛盘菌YM156胞内黑色素结构解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菌株及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粒毛盘菌YM156胞内黑色素LIM的制备
        2.3.2 元素分析
        2.3.3 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
        2.3.4 核磁分析
        2.3.5 质谱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LIM元素分析
        2.4.2 LI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3 LIM红外光谱
        2.4.4 LIM核磁共振分析
        2.4.5 LIM质谱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M的精氨酸修饰及其抗紫外辐射损伤活性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粒毛盘菌黑色素
        3.2.2 试剂及药品
        3.2.3 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LIM的细胞毒性实验
        3.3.2 LIM的精氨酸修饰
        3.3.3 ALIM的溶解度测定
        3.3.4 ALIM的结构验证
        3.3.5 最小红斑剂量(MED)测定
        3.3.6 动物分组及处理
        3.3.7 氧化酶活和炎性因子检测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LIM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
        3.4.2 ALIM的溶解度
        3.4.3 黑色素-精氨酸的结构验证
        3.4.4 最小红斑剂量(MED)
        3.4.5 LIM和ALIM对小鼠体重增长率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3.4.6 LIM和ALIM对小鼠皮肤氧化应激的影响
        3.4.7 LIM和ALIM对小鼠皮肤炎性应激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IM对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衰竭小鼠的保护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粒毛盘菌黑色素
        4.2.2 试剂及药品
        4.2.3 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及分组
        4.3.2 血液指标测定
        4.3.3 体重增长率和肾脏指数测定
        4.3.4 肾脏组织匀浆的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3.5 肾组织匀浆的细胞因子的测定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LIM对小鼠的状态和运动的影响
        4.4.2 LIM对血清血肌酐、尿素氮、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4.4.3 LIM对小鼠体重的增长率和肾脏指数的影响
        4.4.4 LIM对慢性肾衰小鼠肾组织匀浆氧化指标的影响
        4.4.5 LIM对慢性肾衰小鼠肾组织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4.4.6 LIM对慢性肾衰小鼠肾组织的病理学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报的专利

(4)粒毛盘菌黑色素及其衍生物结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色素来源
    1.2 黑色素分类
    1.3 黑色素的理化特性
        1.3.1 空间结构特性
        1.3.2 稳定性
        1.3.3 溶解性
        1.3.4 光吸收性
        1.3.5 氧化还原性
        1.3.6 阳离子螯合特性
        1.3.7 光电导性和半导体性质
    1.4 黑色素结构解析
        1.4.1 紫外光谱技术
        1.4.2 红外光谱技术
        1.4.3 核磁共振技术
        1.4.4 拉曼光谱
        1.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1.4.6 电子顺磁共振
    1.5 黑色素的生物功能与应用
        1.5.1 黑色素的神经保护与再生功能
        1.5.2 黑色素减缓疟疾病症
        1.5.3 黑色素与药物结合
        1.5.4 黑色素影像学应用
        1.5.5 黑色素的DNA保护功能
        1.5.6 黑色素的抗病毒功效
        1.5.7 黑色素的抗辐射活性
    1.6 粒毛盘菌及其黑色素研究概况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粒毛盘菌YM30胞内黑色素结构解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菌株及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元素分析
        2.3.2 紫外光谱
        2.3.3 红外光谱
        2.3.4 NMR核磁分析
        2.3.5 质谱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LIM元素分析结果
        2.4.2 LIM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2.4.3 LIM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2.4.4 LIM 1H NMR分析结果
        2.4.5 LIM13C NMR分析结果
        2.4.6 LIM质谱分析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M的抑菌作用及其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粒毛盘菌黑色素
        3.2.2 试剂及药品
        3.2.3 仪器及设备
        3.2.4 实验菌株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制备
        3.3.2 麦氏比浊法
        3.3.3 最小抑制浓度(MIC)
        3.3.4 最小杀菌浓度(MBC)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
        3.3.6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3.3.7 NPN摄取检测
        3.3.8 膜电位(MP)检测
        3.3.9 细胞毒性实验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麦氏比浊曲线
        3.4.2 抗菌实验
        3.4.3 扫描电镜观察
        3.4.4 LIM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4.5 LIM对细菌NPN摄取的影响
        3.4.6 LIM对细菌膜电位的影响
        3.4.7 LIM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5 讨论
    3.6 总结
第四章 LIM及其衍生物的抗炎保肝活性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粒毛盘菌黑色素
        4.2.2 试剂及药品
        4.2.3 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粒毛盘菌黑色素衍生物的制备
        4.3.2 ALIM的结构验证
        4.3.3 ALIM的溶解度测定
        4.3.4 动物分组和实验设计
        4.3.5 生化测定
        4.3.6 Griess法测定NO含量
        4.3.7 组织病理学检查
        4.3.8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ALIM的结构表征及溶解度
        4.4.2 LIM和ALIM对小鼠血清ALT和AST含量的影响
        4.4.3 LIM和ALIM对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4.4.4 LIM和ALIM对小鼠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4.4.5 LIM和ALIM对小鼠血清抗炎因子的影响
        4.4.6 LIM和ALIM对小鼠血清iNOs和NO的影响
        4.4.7 LIM和ALIM对小鼠肝脏NF-κB的影响
        4.4.8 LIM和ALIM对肝脏显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报的专利

(5)金属离子胁迫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AA005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洋微生物研究概况
    1.2 极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述
        1.2.1 耐冷菌
        1.2.2 耐热菌
        1.2.3 耐盐菌
        1.2.4 耐酸菌
        1.2.5 耐碱菌
        1.2.6 耐压菌
        1.2.7 其他
    1.3 海洋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4 金属离子逆境胁迫培养曲霉产生次级代谢产物进展
        1.4.1 OSMAC
        1.4.2 金属离子与微生物逆境胁迫概述
        1.4.3 金属离子逆境胁迫培养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海洋曲霉的培养、提取和分离纯化研究
    2.1 菌种采集和鉴定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分离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金属离子水溶液的配制
        2.2.4 培养基的配制
    2.3 小试发酵培养
        2.3.1 菌种的放大培养
        2.3.2 金属离子胁迫培养
        2.3.3 菌样处理
    2.4 HPLC分析
        2.4.1 HPLC分析方法
        2.4.2 HPLC分析结果
    2.5 放大培养及初步提取分离
        2.5.1 放大培养
        2.5.2 初步提取分离
    2.6 Aspergillus sp. AA 005浸膏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
        2.6.1 浸膏M样品粗分
        2.6.2 浸膏N样品粗分
        2.6.3 浸膏O样品粗分
        2.6.4 浸膏P样品粗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化合物结构鉴定与讨论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ESI-MS分析
        3.2.2 NMR分析
    3.3 化合物结构与名称
    3.4 化合物结构鉴定与分析
        3.4.1 化合物W-1结构鉴定
        3.4.2 化合物W-2结构鉴定
        3.4.3 化合物W-3结构鉴定
        3.4.4 化合物W-4结构鉴定
        3.4.5 化合物W-5结构鉴定
        3.4.6 化合物W-6结构鉴定
        3.4.7 化合物W-7结构鉴定
        3.4.8 化合物W-8结构鉴定
        3.4.9 化合物W-9结构鉴定
        3.4.10 化合物W-10结构鉴定
        3.4.11 化合物W-11结构鉴定
        3.4.12 化合物W-12结构鉴定
        3.4.13 化合物W-13结构鉴定
        3.4.14 化合物W-14结构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6)四株海洋来源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微生物多糖研究概况
        1.1 微生物多糖的分类
        1.2 微生物多糖的合成
        1.2.1 微生物多糖的合成机制
        1.2.2 微生物多糖的合成基因
        1.3 生物信息学对多糖结构解析的作用
    2 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研究
        2.1 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概况
        2.1.1 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
        2.1.2 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合成
        2.2 产胞外多糖的海洋微生物资源
        2.3 海洋微生物发酵策略
        2.3.1 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2.3.2 发酵培养基成本的降低
        2.3.3 统计工具的应用
    3 多糖的结构研究技术
        3.1 酸水解
        3.2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3.3 红外光谱(IR)分析
        3.4 甲基化分析
        3.5 质谱(MS)分析
        3.6 核磁共振(NMR)分析
    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 黄河三角洲耐盐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OUCMDZ-2713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胞外多糖的提取
        3.2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3.2.1 离子交换柱层析
        3.2.2 凝胶渗透柱层析
        3.3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3.4 单糖组成分析
        3.4.1 多糖的完全酸水解
        3.4.2 PMP柱前衍生
        3.4.3 HPLC色谱分析
        3.5 理化性质分析
        3.5.1 总糖含量的测定
        3.5.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5.3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3.5.4 硫酸根含量测定
        3.6 红外光谱(IR)分析
        3.7 部分酸水解
        3.8 糖醛酸还原
        3.9 甲基化分析
        3.9.1 试剂的处理
        3.9.2 甲基化反应
        3.9.3 完全酸水解
        3.9.4 水解产物的还原
        3.9.5 还原样品的乙酰化
        3.9.6 GC-MS分析
        3.10 寡糖的制备
        3.10.1 寡糖降解条件的摸索
        3.10.2 寡糖的分离纯化
        3.10.3 寡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10.4 寡糖的质谱分析
        3.11 核磁共振(NMR)分析
        3.12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1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3.12.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3.12.3 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4.1.1 离子交换柱层析
        4.1.2 凝胶渗透柱层析
        4.2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4.3 单糖组成分析
        4.4 理化性质分析
        4.5 红外光谱分析
        4.6 部分酸水解
        4.7 糖醛酸还原
        4.8 甲基化分析
        4.8.1 甲基化原理
        4.8.2 Ms4-1P的甲基化分析
        4.8.3 Ms4-1PR的甲基化分析
        4.9 寡糖的制备
        4.9.1 寡糖降解条件的摸索
        4.9.2 寡糖的纯化
        4.9.3 寡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4.9.4 寡糖的ESI-CID-MS分析
        4.9.5 寡糖的ESI-CID-MS/MS分析
        4.9.5.1 二糖片段F2-2的ESI-CID-MS/MS分析
        4.9.5.2 三糖片段F2-1的ESI-CID-MS/MS分析
        4.9.5.3 四糖片段F1-1的ESI-CID-MS/MS分析
        4.9.5.4 七糖片段F0-2的ESI-CID-MS/MS分析
        4.9.5.5 八糖片段F0-1的ESI-CID-MS/MS分析
        4.10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11 抗氧化活性测定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树林根泥真菌Aspergillus versiolor PJX-9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胞外多糖的提取
        3.2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3.3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3.4 单糖组成分析
        3.5 理化性质分析
        3.6 红外光谱分析
        3.7 甲基化分析
        3.8 抗氧化活性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4.1.1 离子交换柱层析
        4.1.2 凝胶渗透柱层析
        4.2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4.3 单糖组成分析
        4.4 理化性质分析
        4.5 红外光谱分析
        4.6 甲基化分析
        4.7 抗氧化活性测定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香蒲共生真菌A-154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胞外多糖的提取
        3.2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3.3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3.4 单糖组成分析
        3.5 理化性质分析
        3.6 红外光谱分析
        3.7 甲基化分析
        3.8 抗氧化活性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4.1.1 离子交换柱层析
        4.1.2 凝胶渗透柱层析
        4.2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4.3 单糖组成分析
        4.4 理化性质分析
        4.5 红外光谱分析
        4.6 甲基化分析
        4.7 抗氧化活性测定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树林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FJ-6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胞外多糖的提取
        3.2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3.3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3.4 单糖组成分析
        3.5 理化性质分析
        3.6 红外光谱分析
        3.7 甲基化分析
        3.8 抗氧化活性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4.1.1 离子交换柱层析
        4.1.2 凝胶渗透柱层析
        4.2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4.3 单糖组成分析
        4.4 理化性质分析
        4.5 红外光谱分析
        4.6 甲基化分析
        4.7 抗氧化活性测定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7)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中Macrolactins糖基化后修饰步骤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海洋来源的芽孢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
        1.2.1 脂肽类物化合物
        1.2.2 聚酮类化合物
        1.2.3 异香豆素类
        1.2.4 脂肪酸
    1.3 糖基转移酶
        1.3.1 糖基转移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1.3.2 糖基转移酶的分类
        1.3.3 糖基转移酶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分布
        1.3.4 糖基转移酶在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中Macrolactins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株
        2.2.2 培养基和生化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海洋芽孢杆菌B-9987发酵产物的提取分离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1的结构解析
        2.4.2 化合物2的结构解析
        2.4.3 化合物3的结构解析
    2.5 小结
第三章 Macrolactins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体外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与质粒
        3.2.2 引物
        3.2.3 培养基和生化试剂
        3.2.4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3.2.5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芽孢杆菌B-9987基因组DNA的提取
        3.3.2 大肠杆菌基质粒DNA的提取
        3.3.3 大肠杆菌中质粒DNA的快速检测
        3.3.4 PCR扩增糖基转移酶基因序列
        3.3.5 DNA片段的胶回收(50 bp-40 kb)
        3.3.6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3.3.7 E.coli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3.3.8 靶蛋白表达条件的建立
        3.3.9 靶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3.3.10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11 酶催化活性的HPLC检测
        3.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糖基转移酶基因bmmGT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2 pET28a::bmmGT1重组质粒的构建
        3.4.3 BmmGT1的表达纯化
        3.4.4 酶催化活性的检测
    3.5 小结
第四章 糖基转移酶BmmGT1的酶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浓度的测定
        4.3.2 最适pH的测定
        4.3.3 最适温度的测定
        4.3.4 金属离子及EDTA对BmmGT1酶活性的影响
        4.3.5 Mg~(2+)浓度对BmmGT1酶活性的影响
        4.3.6 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
        4.4.2 酶的最适pH
        4.4.3 酶的最适温度
        4.4.4 金属离子及EDTA对BmmGT1酶活性的影响
        4.4.5 Mg~(2+)浓度对BmmGT1酶活性的影响
        4.4.6 BmmGT1催化macrolactin A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4.5 小结
第五章 糖基转移酶BmmGT1的底物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的糖基供体
        5.3.2 不同的糖基受体
        5.3.3 BmmGT1催化糖基化逆反应
        5.3.4 BmmGT1催化MMA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的糖基供体
        5.4.2 不同的糖基受体
        5.4.3 BmmGT1催化糖基化逆反应
        5.4.4 BmmGT1催化MMA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5.5 小结
第六章 糖基化反应得到的新化合物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3.1 MA和UDP-D-N-乙酰葡萄糖胺糖基化反应产物的提取分离
        6.3.2 MMA和UDP-D-葡萄糖糖基化反应产物的提取分离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化合物4的结构解析
        6.4.2 化合物5的结构解析
        6.4.3 化合物6的结构解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符号简写

(8)细菌HY2除草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植物
        1.1.2 供试试剂
    1.2 方法
        1.2.1 海洋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1.2.2菌种的保存和菌悬液的制备
        1.2.3 各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1.2.4代谢产物除草活性的测定
        1.2.5 菌株产生次生代谢产物适宜条件的筛选
        1.2.6 次生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 不同菌株所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除草活性
        2.2.1 对马唐的生长抑制作用
        2.2.2 对反枝苋的生长抑制作用
    2.3 HY2菌株产生次生代谢产物适宜条件的筛选
        2.3.1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2.3.2 最适pH值的确定
        2.3.3 适宜培养温度的确定
        2.3.4 适宜培养时间的确定
    2.4 次生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
        2.4.1 适宜萃取溶剂的确定
        2.4.2 除草活性较强组分薄层层析分析
        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除草活性成分
3 讨论与结论

(9)两株红树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和虚拟筛选预测天然产物作用靶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
        1.1.1 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1.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2 虚拟筛选在天然产物活性研究中的应用
        1.2.1 天然产物活性研究和开发历史及现状
        1.2.2 正向对接
        1.2.3 反向对接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设计
第二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2.1 植物样品来源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分离纯化
        2.3.1 培养基、无菌操作准备
        2.3.2 红树林植株茎的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2.3.3 红树林植株叶的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2.3.4 红树林植株内生放线菌的纯化
    2.4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2.4.1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耐盐性实验
        2.4.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固氮能力实验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小规模发酵培养
        3.2.1 菌种
        3.2.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接种及培养
        3.2.3 菌体和培养液的处理方法
        3.2.4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3.3 五种金属离子对红树林内生放线菌LJJ生长影响的研究
    3.4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发酵培养
    3.5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5.1 分离方法
        3.5.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LJJ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3.5.3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KLSY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3.6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定
    3.7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筛选预测天然产物作用靶标
    4.1 虚拟筛选实验方法
        4.1.1 配体库的构建
        4.1.2 受体蛋白的选择
        4.1.3 正向对接和评价方式
        4.1.4 反向对接方法
    4.2 虚拟筛选预测红树林内生真菌、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作用靶标
        4.2.1 正向对接筛选活性化合物
        4.2.2 反向对接预测作用靶标
    4.3 虚拟筛选预测罗汉果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作用靶标
        4.3.1 正向对接筛选活性化合物
        4.3.2 反向对接预测作用靶标
    4.4 虚拟筛选预测复方壮药固本止咳膏的作用靶标
        4.4.1 正向对接筛选活性化合物
        4.4.2 反向对接预测作用靶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利用糖芯片研究海洋多糖及其衍生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海洋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1.1 海洋多糖的来源
        1.1.1 海藻多糖
        1.1.2 海洋微生物多糖
        1.1.3 海洋动物多糖
        1.2 海洋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1.2.1 单糖组成分析
        1.2.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析
        1.2.3 高碘酸氧化和 Smith 降解
        1.2.4 红外光谱 (IR) 分析
        1.2.5 核磁共振波谱 (NMR) 分析
        1.2.6 质谱 (MS) 分析
        1.2.7 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1.2.8 多糖高级结构的研究
        1.3 海洋多糖的功能
        1.3.1 抗肿瘤活性
        1.3.2 抗氧化活性
        1.3.3 抗凝血活性
        1.3.4 抗病毒活性
        1.3.5 抗糖尿病活性
    2 多糖的结构修饰及对活性的影响
        2.1 多糖结构修饰类型
        2.2 磷酸化修饰多糖及其生物活性
        2.3 氧化修饰多糖及其生物活性
    3 多糖芯片的构建及其应用
        3.1 糖生物学与糖组学
        3.2 糖芯片简介
        3.3 多糖芯片及其构建
        3.4 多糖芯片的应用
    4 几种疾病相关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4.1 橘果粉胞凝集素 (AAL) 及其生物学功能
        4.2 甲型流感病毒 H1N1 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4.3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 及其生物学功能
        4.4 胰淀素 (Amylin) 及其生物学功能
        4.5 α-Synuclein 及其生物学功能
    5 课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2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 种海藻中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活性评价
    引言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原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多糖提取
        2.1.1 材料处理
        2.1.2 冷水提取
        2.1.3 热水提取
        2.1.4 4 % NaOH 热提取
        2.1.5 18 % NaOH 热提取
        2.2 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2.2.1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2.2.2 分子量测量
        2.3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3.1 总糖含量测定
        2.3.2 蛋白含量测定
        2.3.3 硫酸基含量测定
        2.3.4 3,6-内醚-半乳糖含量测定
        2.3.5 D-半乳糖含量测定
        2.4 离子色谱法分析单糖组成
        2.4.1 还原性水解
        2.4.2 弱酸全水解
        2.4.3 离子色谱单糖分析条件
        2.5 红外光谱分析
        2.6 PS3 和 NJ1 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2.6.1 分离纯化
        2.6.2 理化性质分析
        2.6.3 PMP 柱前衍生 HPLC 分析单糖组成
        2.6.4 NMR 分析
        2.7 抗凝血活性测定
        2.7.1 血浆分离
        2.7.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
        2.7.3 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2.7.4 凝血酶时间 (TT) 测定
        2.8 抗病毒活性测定
        2.8.1 MDCK 细胞抗病毒活性测定
        2.8.2 神经氨酸酶 NA 抑制活性
        2.9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多糖提取
        3.2 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3.2.1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3.2.2 GPC-多角激光光散射仪联用测定分子量
        3.3 基本理化性质
        3.3.1 总糖含量测定
        3.3.2 蛋白含量测定
        3.3.3 硫酸基含量测定
        3.3.4 3,6-内醚-半乳糖含量测定结果
        3.3.5 D-半乳糖含量测定结果
        3.4 单糖组成分析
        3.5 红外光谱分析
        3.6 PS3 和 NJ1 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3.6.1 分离纯化
        3.6.2 理化性质分析
        3.6.3 PMP 柱前衍生 HPLC 分析单糖组成
        3.6.4 NMR 分析
        3.7 抗凝血活性
        3.7.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
        3.7.2 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3.7.3 凝血酶时间 (TT) 测定
        3.8 抗病毒活性测定
        3.8.1 MDCK 细胞抗病毒活性
        3.8.2 神经氨酸酶 (NA) 抑制活性
        3.9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杜梨和银杏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活性评价
    引言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原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多糖的提取
        2.1.1 材料预处理
        2.1.2 杜梨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2.1.3 杜梨叶片多糖的提取
        2.1.4 银杏多糖的提取
        2.1.5 单糖组成分析
        2.1.6 硫酸-咔唑法测定糖醛酸含量
        2.1.7 红外光谱分析
        2.1.8 PBP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2.1.9 杜梨多糖抗病毒活性测试
        2.1.10 抗肿瘤活性测试
        2.1.11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PBP 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3.1.1 PBP 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
        3.1.2 正交试验结果
        3.1.3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
        3.1.4 PBP 性状
        3.1.5 银杏多糖提取率及性状
        3.2 多糖理化性质
        3.2.1 PBP 紫外光谱分析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单糖组成及分子量分析
        3.2.4 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
        3.3 体外抗氧化活性
        3.4 抗病毒活性结果
        3.5 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3.6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实验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琼胶、卡拉胶衍生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
    引言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原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磷酸化衍生物的制备及磷酸根含量测定
        2.1.1 磷酸化衍生物的制备
        2.1.2 磷酸根含量测定
        2.2 氧化衍生物的制备
        2.3 红外光谱分析
        2.4 衍生物单糖组成分析
        2.5 衍生物 NMR 分析
        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2.6.1 羟自由基 (·OH) 清除活性
        2.6.2 超氧阴离子 (O_2~-·) 清除活性
        2.6.3 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
        2.7 抗病毒活性测定
        2.8 抗肿瘤活性测定
        2.9 对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磷酸化衍生物的制备及分析
        3.1.1 磷酸化衍生物制备结果
        3.1.2 磷酸根含量分析
        3.2 定位氧化衍生物制备结果分析
        3.3 衍生物红外光谱分析
        3.3.1 磷酸化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3.3.2 氧化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3.4 氧化产物单糖组成分析
        3.5 氧化产物 NMR 分析
        3.6 磷酸化衍生物抗氧化活性
        3.6.1 羟自由基清除活性
        3.6.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3.6.3 清除 DPPH 自由基活性
        3.7 抗病毒活性分析
        3.7.1 对 CPE 的抑制活性
        3.7.2 对 NA 抑制活性
        3.8 抗肿瘤活性分析
        3.9 对 FGF/FGFR 介导的 BaF3 细胞增殖活性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糖的荧光标记及多糖芯片的构建
    引言
    1 材料和仪器
        1.1 主要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多糖的荧光标记
        2.1.1 多糖羧基的 AF 标记
        2.1.2 还原胺化多糖醛基的 FITC 标记
        2.1.3 标记多糖纯化及纯度检测
        2.1.4 标记多糖的荧光定量
        2.2 多糖芯片的构建
        2.2.1 芯片样品分布及点样设计
        2.2.2 点样 Buffer 及点样量对芯片构建的影响
        2.2.3 芯片参数的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记多糖纯度鉴定及荧光定量结果
        3.1.1 AF 羧基标记多糖及纯度鉴定结果
        3.1.2 FITC 醛基标记多糖及纯度鉴定结果
        3.1.3 AF 标记多糖荧光定量结果
        3.1.4 FITC 标记多糖荧光定量结果
        3.2 多糖芯片构建结果
        3.2.1 点样 Buffer 对芯片点样的影响
        3.2.2 芯片点样参数的考查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利用糖芯片技术研究多糖与几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引言
    1 试剂和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多糖芯片研究多糖与橘果粉胞凝集素 (AAL) 的相互作用
        2.2 多糖芯片研究多糖与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
        2.2.1 与流感病毒 H1N1 HA 蛋白的相互作用
        2.2.2 与流感病毒 H1N1 NS1 蛋白的相互作用
        2.2.3 与流感病毒 H1N1 NA 蛋白的相互作用
        2.2.4 与乙肝病毒 HBV 蛋白的相互作用
        2.3 多糖芯片研究多糖与胰淀素 (Amylin) 的相互作用
        2.4 多糖芯片研究多糖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 的相互作用
        2.5 多糖芯片研究多糖与α-Synuclein 的相互作用
        2.5.1 芯片研究多糖与α-Synuclein 的相互作用
        2.5.2 多糖对α-Synuclein 体外聚集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糖与 AAL 相互作用结果
        3.2 多糖与病毒蛋白的作用结果
        3.2.1 与流感病毒 H1N1 HA 蛋白的作用结果
        3.2.2 与流感病毒 H1N1 NS1 蛋白作用结果
        3.2.3 与流感病毒 H1N1 NA 蛋白作用结果
        3.2.4 与乙肝病毒 (HBV) 蛋白相互作用结果
        3.3 与 Amylin 相互作用结果
        3.4 多糖与 CTGF 相互作用结果
        3.5 多糖与α-Synuclein 相互作用结果
        3.5.1 芯片研究多糖与α-Synuclein 的相互作用
        3.5.2 多糖对α-Synuclein 体外聚集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活性多糖 PS-2 的结构表征及寡糖序列分析
    引言
    1 试剂和仪器
        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核磁共振 (NMR) 分析
        2.2 PS3-2 寡糖制备
        2.3 寡糖氘代还原
        2.4 寡糖质谱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糖 PS3-2 核磁共振 (NMR) 分析
        3.1.1 PS3-2 一维1H-NMR、13C-NMR 和分析结果
        3.1.2 PS3-2 二维 NMR 分析结果
        3.2 PS3-2 寡糖制备与分离
        3.3 寡糖质谱分析
        3.3.1 硫琼胶寡糖序列及分析
        3.3.2 杂合型硫琼胶寡糖及其序列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会议论文
参编书籍
参与的课题
获奖情况
致谢

四、海洋细菌细胞毒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结构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株南极土壤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D]. 刘健敏.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洋金花、厚朴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D]. 王晓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一种新的粒毛盘菌胞内黑色素结构、精氨酸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盛兰.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4]粒毛盘菌黑色素及其衍生物结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D]. 徐灿.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5]金属离子胁迫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AA005代谢产物研究[D]. 高学敬.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4)
  • [6]四株海洋来源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郭甜甜.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7]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中Macrolactins糖基化后修饰步骤的分子机制研究[D]. 秦文.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7)
  • [8]细菌HY2除草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J]. 董海焦,商爱苹,敖兰,霍静倩,张金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05)
  • [9]两株红树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和虚拟筛选预测天然产物作用靶标[D]. 李秉佳. 广西大学, 2013(02)
  • [10]利用糖芯片研究海洋多糖及其衍生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 赵小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海洋细菌细胞毒性代谢物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