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上海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上海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一、加强上海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范永军[1](2021)在《百色市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发展环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准确把握和发挥我市优势,以提升和完善城市物流功能为核心,增强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百色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本文基于百色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形势,最后提出发展的几点意见建议,更好地建言"十四五"百色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梁宇钟[2](2020)在《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自从粤港澳大湾区被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计划,成为国家重要发展区域之后,湾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成为我国一流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也已经开始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将大湾区建设成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际大湾区。物资流通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浙江大湾区建设进程的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在浙江大湾区高效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流园区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元素,园区的合理布局决定了物流网络的效率高低。本文首先提出了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研究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确定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随后对物流园区的定义、分类以及功能进行概述,接下来分析浙江大湾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说明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的必要性。环杭州湾经济区作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本文着重对环杭州湾经济区进行物流园区中心规划选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分三步开展,一是结合大湾区特色分析了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邀请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情况计算出各因素指标权重。二是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及实地调研的方法,获取环杭州湾经济区主要城市物流园区的运营情况,使用精确重心法通过计算初步选出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物流园区中心选址方案。三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各城市物流园区中心初步选址方案。最后,根据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结果,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并对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出了协同发展,打通物流节点,提高物流信息整合力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建议。

陈沛酉[3](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郭文富[4](2018)在《现代治理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是扩大优质职业教育供给、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在谁来保障、保障什么、如何保障等方面,亟待理论、模式上的厘清和现实实践中的优化和完善。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现代治理正在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从现代治理的视角来研究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将宏观大叙事的方法引入具体应用,是对国家顶层设计的落细、落小与落地、落实。现代治理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旨在借鉴现代治理体现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与专业化的权力再平衡关系与运行机制,尤其是现代治理的多中心治理架构、多元价值理念、多极化合作与网络式互动等,优化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组织架构、基本分析单位、核心价值理念与关键技术支撑等方面。研究重在以现实调查为基础、理论分析为指导,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直接梳理、分析、借鉴数百篇学术文献、百余篇政策文献,调研了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专家等多方力量,深度分析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等质量保障实践活动。在理论解析、发展现状、逻辑辩证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与质量观,探讨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方面,并提出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可取模式。现代治理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认识高职教育,既要运用认识论的教育哲学思想,也要运用政治论的教育哲学思想。其质量与质量保障问题也要放在社会大背景中进行统筹考虑,建立既能反映高职教育职业性、技术性和高等性的“客体性状”,又能彰显高职教育经济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的“主体需要”的新型质量观。同时,借鉴现代治理的多元价值互动与共建等,高职质量保障要建立综合、开放、自然的价值取向,政府、学校、学生、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方协同、整体推进,全面提升质量保障的执行力、执行效率和执行关系。与多中心的治理结构类似,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将逐步显示出一种新的多元权力中心保障格局,政府、学校、社会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将呈现出多中心的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多中心质量保障模式,推动高职质量保障从自上而下的类“金字塔”式结构转向强调网络式、多极化合作与互动的“多中心”结构。鉴于质量保障要素的复杂性、社会参与的阶段性以及现代技术的指数级发展,研究所提出观点的解释力、可实现性及其效率效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实践检验。

翁美翔,瞿群臻[5](2016)在《我国物流行业创新创业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流通"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有活力的领域,国务院出台了一些关于物流行业的发展意见,支持物流的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使物流行业的创新创业、跨界融合和转型升级也越来越重要。首先对物流行业创新创业的现状做一个描述。其次,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物流行业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物流行业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建议,以期对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李东方[6](2016)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的商品流通改革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逐步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集中化的流通组织模式转变成灵活、开放的市场化流通组织模式,流通组织在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与流通组织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与我国日益提升的流通产业的定位更不相符合,无论从流通效率还是流通形式等方面均呈现出比较初级和落后的特征,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很不匹配。近年来,虽然连锁化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无论从发展规模、结构占比、运营效果上看,也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传统流通组织体系的冲击作用仍然不足,传统流通组织变革步伐缓慢。因此,对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在市场化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创新适合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流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流通组织的效率,建立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思路,是我国流通组织现代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把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推到了改革的前沿。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进入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打造“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流通组织带来了巨大的转型机遇期,也为流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指出了明确的时代内涵。“互联网+流通”是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为联通平台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不仅会促进流通组织快速发展,还会带动与流通相关的金融、物流、云、大数据等领域的充分发展。从国家的政策层面,已经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在流通领域发展的政策导向,这为我国传统流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流通产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更先进的流通理念、更高效便捷的流通技术、更广阔的流通市场。本文即以“互联网+”为背景,深入探讨传统流通组织如何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融合,如何运用现代流通理念改造传统流通组织,尽快实现流通组织的现代化。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有文献中关于流通组织有大量的研究和论述,主要可以归结为对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对流通组织创新的研究,其中涵盖了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等理论视角,以及关于流通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现代化的研究、关于零售业态创新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纵向关系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商业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流通组织创新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现有文献在对互联网背景下流通组织的系统性研究方面还存在着继续研究的空间。本文采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交叉学科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法对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创新之处是:第一,本文以市场的逻辑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挖掘流通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厘出从竞争到合作是流通组织的变革方向,并尝试构建流通组织的分析框架。第二,建立了流通组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流通组织进行了综合状态评估。第三,在路径选择上,紧扣“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互联网+流通组织,打破了传统的流通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本文认为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实质是从个体的竞争态势向组织的合作优势转型,并基于此构建了转型的分析框架,即从机理层到结构层到形态层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其中,第一个层次是流通组织合作机制的建立问题研究;第二个层次是流通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第三个层次是流通组织的形式创新研究。中国的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要以现实存在为基础,只有对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深入了解,才能拨开迷雾,探寻到转型的路径。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当前我国流通组织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不仅要继续创新发展流通组织形式,发展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型业态;还要继续调整流通组织结构,尤其是提高虚拟流通在整个流通中的占比,鼓励企业积极上网上线;更重要的是要引入先进的流通组织运行机制,从机理上重构流通组织的运行模式,从供应链的主导权、价值网络构建等方面推动传统流通组织向现代流通组织的转型。通过对流通组织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最后得出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安排。第一,流通组织机制的转型路径包括:流通组织价值网络的构建,流通组织纵向与横向关系的重构和全渠道的流通组织机制的建立。第二,流通组织结构的转型路径包括:虚实结构的优化;渠道结构的优化;业态结构的优化。第三,流通组织形式的转型路径包括:020模式,打造全新客户体验;差异化经营,引领特色消费;提升业态核心竞争力,重塑渠道价值;精准定位,创造竞争“真空”地带。

曾奕棠[7](2015)在《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云计算技术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业、企业的发展重点。在“云”潮席卷的信息时代,“云物流”的概念应运而生。物流是贯穿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全局的重要活动,是国家及企业信息化重点关注的核心领域。物流信息是把各种物流活动连接在一起的枢纽,是物流活动的中枢神经,是物流活动增值过程的重要使能要素。对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其价值,是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物流信息的智能分析,以数据挖掘等为核心的商务智能技术已应用到物流信息分析之中。随着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云物流”的推进,物流信息越来越呈现出大数据化的特点,现有的关于物流信息分析的相关模型、方法,多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多针对静态物流数据,处理的数据量还偏小,且开发成本较高,挖掘效率不高,无法满足海量数据挖掘对计算能力的需求。面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复杂、动态的物流信息资源,以云计算和数据挖掘相结合的云挖掘为基础,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大大激发数据挖掘技术的潜能,实现物流信息的智能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综合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商务智能、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利益相关者等理论与技术,通过对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基于对云挖掘内涵的科学界定,构建了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探讨了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并以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分析方法为例,选取数据进行了实验。本论文的正文包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以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商务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是实现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重要支撑技术。本部分结合动态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需要,对商务智能的基本结构、商务智能的核心技术、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与部署模式、云计算的基本架构与主要特点、云计算的实现机制、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概要性归纳介绍,为后文提供技术准备。(2)物流信息分析概述这一部分总述物流信息分析的基础理论。在归纳总结物流信息的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物流信息分析这一较新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具体包括:传统物流信息分析的概念与内容、一般方法和基本流程: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本质与特征。(3)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分析其内容需求与效能需求。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是指凡是能够影响物流信息的分析与利用或物流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将会影响到的个人或群体,可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内容需求,根据自身的角色和关注重点,所需要的物流信息在内容上存在着差别。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效能需求,就是要从传统的物流信息分析转变为物流信息智能分析,实现物流信息分析的智能化,保证与提高物流信息分析的效率、效果与效益。(4)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在对云挖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目标、原则与思路,构建了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并重点研究了其逻辑架构、功能模块、物理架构和工作原理。云挖掘,是指由云计算技术支撑的并行数据挖掘,即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并行动态数据挖掘。云挖掘的系统架构包括云计算服务层、数据挖掘层、业务应用层、用户交互层。云挖掘的主要方法包括云分类挖掘、云聚类挖掘和云关联挖掘。从逻辑架构角度来看,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主要由用户交互层、平台应用层、平台管理层、物流信息分析层、虚拟化资源层、基础设施层构成。从功能模块角度来看,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主要由分析任务定制模块、知识模式展示模块、任务响应模块、任务调度模块、任务关联算法模块、任务输出模块、数据加载模块、并行ETL模块、挖掘算法模块、模式评估模块、并行输出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并行计算模块、资源虚拟化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等18个功能模块构成。从物理架构角度来看,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主要由用户、云计算数据中心、节点集群构成。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的工作原理包括8个环节:输入需求、需求分析、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数据挖掘、知识表达、结果应用。(5)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基于云挖掘的三种方法,研究了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1)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其核心与关键是实现分类挖掘算法的MapReduce并行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划分阶段、Map/构建基本分类器阶段和Reduce/集成阶段,并以KNN算法为例,设计了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的实现路径与相应的Map函数和Reduce函数。(2)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其核心与关键就是实现聚类挖掘算法的MapReduce并行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聚类阶段、Map/分组聚类阶段和Reduce/聚类结果阶段,并以K-means算法为例,设计了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的实现路径与相应的Map函数和Reduce函数。(3)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其核心与关键是实现关联挖掘算法的MapReduce并行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候选集阶段、Map/局部频繁项集阶段和Reduce/全局候选频繁项集阶段,并以Apriori算法为例,设计了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的实现路径与相应的Map函数和Reduce函数。借助于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物流企业可以将其分析结果应用于以下方面:优化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物流库存管理、优化物流运输方案、优化物流中心选址、优化仓储作业操作、研判市场发展趋势、加强客户关系管理。(6)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实验选取一家航运物流平台的数据,实现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实验。实验目的是通过比较云聚类挖掘与传统聚类挖掘在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上的性能差异,找出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优势。搭建了一个基于Hadoop实验环境,基于K-means算法的MapReduce并行化,以获得的物流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其进行预处理,得到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结果。结果表明,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加速比。从实验可以看出,将云挖掘应用到物流信息分析之中,实现物流信息的智能分析,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内容需求与效能需求。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动态数据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研究(项目批准号:71373197)”的研究成果之一。

洪明星[8](2015)在《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 ——以国家、市场、社会关系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文化需要,巩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而理解与认识文化体制改革逻辑,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逻辑?论文把吉姆·麦圭根(Jim McGuigan)的国家、市场、公民三种话语、米格代尔(Joel S. Migdal)的“社会中的国家”理论、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rln)的功能分化理论结合起来,建构了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分析工具。论文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本质是文化体制的现代化转型,是国家—市场—社会关系在文化体制中的重构与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经“以文补文”的市场化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轨制分离”、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多个发展阶段,整个改革进程体现的逻辑是:(1)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线程以“国家—市场—社会”的路径前进,其话语体系经历从国家主义到市场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两次转换,文化体制改革的两条最重要分线——市场化、社会化推进也是有步骤、有重点的。(2)但是,无论是总线程还是分线程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各个步骤推进都不是简单的替换关系,而是阶段之间相互叠加、相互累进和增量前进的。也即是说,30多年的文化体制发展呈现着从最初的单一国家话语发展到国家话语与市场话语并存,再发展到今天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社会话语并存的改革逻辑。(3)文化体制改革的话语、重心虽然在改革进程中不断位移,国家逐渐从市场、社会中退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愈加起到决定性作用,社会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主体,但国家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此消彼长中发生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4)在特色中国国情下,党和国家始终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领导讲话—会议决策—文件执行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前一阶段,党和国家以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推动文化体制渐进式改革,进入十八大以后,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得到大大加强。(5)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结构的。国家以积极行为推动市场完善和社会发展,市场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公民社会的良性成长和有序参与则不断把国家与市场形塑为公平正义的国家和负责任、有美德的市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与结构。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该章对“文化体制”、国家主义、市场主义、“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作必要交待,提出论文的“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理论分析框架,解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三章为国家主义文化体制的形成与衰弱。该章历史回顾国家主义文化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危机,交待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第四章为文化体制的市场主义转向。该章分析国家主义向市场主义转向的路径与方式,深入探讨文化体制的市场化发展进程。第五章为文化体制的“社会”主义位移。该章分析“社会”主义兴起的三大背景,介绍“十一五”、“十二五”时期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与进度。第六章为结论。该章在总结分析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分析国家—市场—社会互为结构关系基础上,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鲍莹[9](2014)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背景下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物流业的发展,既可能受到地区经济的拉动,也可以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而在宁夏,航空物流业依旧是一个小规模产业,地区经济发展没有对该产业予以足够重视。航空物流业的大力发展是落实好宁夏“十二五”规划内容的保障,也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的重要方面。而且宁夏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立,也为航空物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宁夏航空物流业的研究,需要我们找到宁夏航空物流业的特点、产业内外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一方面,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宁夏航空物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修整过的2007年宁夏投入产出表来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宁夏航空物流业的诸多特性,包括其对地区各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以及直接消耗系数等。另一方面,本文综合选取11项影响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标,并通过系统关联法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及结果排序。最后,结合上述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定性分析了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背景下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机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航空物流业属于中间型产业,中间投入率高,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大而自身影响力有限,主要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尚且处于被动发展阶段。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本产业和整体经济形势。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为其提供了来自于经济、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出路。发展宁夏航空物流业需要结合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宁夏要进一步推动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增加航空物流业同其他行业间的联系,加强宁夏航空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龚森[10](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了创办兴起、整顿充实、跨越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曲折中奋斗,在奋斗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以史为鉴,充分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因素分析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初步发展(1979-1989年)、整顿充实(1990-1999年)、跨越发展(2000-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动因和历史背景,全面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并反思总结了每个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与主要不足。最后,通过系统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概括总结出六大特点和八条基本启示,并在国际国内高职改革发展宏观背景下分析了福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二、加强上海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上海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百色市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色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二)物流通道设施不断完善
    (三)物流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四)物流枢纽网络明显改善
    (五)物流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二、百色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分散
    (二)物流枢纽布局不尽合理
    (三)物流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四)营商环境亟需优化
三、百色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保障
    (二)强化规划引领,构建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四)加快补齐短板,统筹推动百色现代物流枢纽网络建设
    (五)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助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2)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1.4 本文创新点
2 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2.1 物流园区的定义
        2.1.1 物流园区定义
        2.1.2 物流园区分类
        2.1.3 物流园区功能
    2.2 浙江大湾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2.2.1 浙江大湾区概况
        2.2.2 浙江大湾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2.3 大湾区设立物流园区中心的意义
3 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3.1 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3.1.1 交通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设施因素
        3.1.4 社会环境因素
    3.2 物流园区选址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物流园区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2.3 物流园区中心选址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3.1 指标编码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 基于精确重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
    4.1 数据搜集
        4.1.1 数据搜集方法
        4.1.2 数据搜集过程
    4.2 基于精确重心法的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初步选址
        4.2.1 构建精确重心法选址模型
        4.2.2 利用精确重心法初步选址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选址优化
        4.3.1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4.3.2 计算选取最优方案
        4.3.3 方案分析
5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物流园区选址各指标权重咨询问卷
附录 B 杭州市物流园区中心初步选址方案评价问卷
致谢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现代治理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价值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1.2.2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
        1.2.3 现代治理与职业教育
        1.2.4 已有文献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高等职业教育
        1.3.2 质量保障
        1.3.3 现代治理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内容框架
第2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分析基础
    2.1 西方治理是理论借鉴的外部参照
        2.1.1 兴起的原因
        2.1.2 治理的要义
        2.1.3 治理及善治
    2.2 中国治理是理论借鉴的内生底蕴
        2.2.1 古代的治理
        2.2.2 当代的治理
        2.2.3 突出的特征
    2.3 现代治理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
        2.3.1 理论借鉴的必要性
        2.3.2 理论借鉴分析框架
第3章 高职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生成质量
    3.1 历史演变:伴生经济社会发展而起
        3.1.1 规模发展
        3.1.2 政策引导
        3.1.3 深层剖析
    3.2 现状特点:立足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3.2.1 院校布局
        3.2.2 专业特色
        3.2.3 发展特征
    3.3 质量剖析:彰显多维度立体化评价
        3.3.1 教育质量
        3.3.2 高职教育质量
        3.3.3 高职教育质量观
第4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审视
    4.1 政策变迁:政府为主自上而下
        4.1.1 质量保障政策演变
        4.1.2 相关政策变迁路径
        4.1.3 政策变迁影响因素
    4.2 实践案例:多主体多层面探索
        4.2.1 全国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4.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4.2.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4.2.4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个案
    4.3 现状分析:多样探索尚待提升
        4.3.1 政策要点
        4.3.2 实践模式
        4.3.3 存在不足
第5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模式创设
    5.1 基本内涵
        5.1.1 价值基础
        5.1.2 目标追求
        5.1.3 治理策略
    5.2 组织网络
        5.2.1 基础组织架构
        5.2.2 基本分析单位
        5.2.3 协调匹配关系
    5.3 关键支撑
        5.3.1 现代技术应用
        5.3.2 保障要素初探
        5.3.3 社会参与探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现代治理视角有助于认识和优化高职质量保障
        6.1.2 高职质量保障需要充分考虑实践探索的现实基础
        6.1.3 综合、开放、自然是高职质量保障的重要价值取向
        6.1.4 多方协同、整体推进是高职质量保障的基本策略
        6.1.5 利益相关者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架构主体
        6.1.6 多中心保障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可取模式
        6.1.7 高职质量保障仍然需要关注若干方面的关键支撑
    6.2 进一步建议
        6.2.1 把握新时代全面提升高职质量机遇
        6.2.2 服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发展目标
        6.2.3 加强整体设计的制度政策体系引领
        6.2.4 完善高职教育的国家标准体系支撑
        6.2.5 营造高职质量保障的新型质量文化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2: 我国促进高职改革发展的主要文件及内容
附录3: 我国高职质量保障实践的主要文件及内容
附录4: 高职教育专业类与行业门类对应关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关于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2 关于流通组织创新的相关研究综述
        2.1.3 关于互联网、“互联网+”与流通组织发展的相关研究
    2.2 现有研究评价与本文的视角
第三章 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市场逻辑: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基点
        3.2.1 市场逻辑的起点与归宿:利益
        3.2.2 市场逻辑蕴含的基本手段
        3.2.3 市场逻辑的保障条件与约束边界
        3.2.4 流通组织的市场逻辑
    3.3 规范竞争与交易合作:流通组织的演化趋势
        3.3.1 从同质化竞争到异质化竞争
        3.3.2 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
        3.3.3 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
        3.3.4 从竞争到合作
    3.4 分工深化、技术变革与组织变迁:流通组织的演化逻辑
        3.4.1 流通组织分工深化的演进机理
        3.4.2 现代流通组织分工深化与提升专业化收益
        3.4.3 现代流通组织的市场分工与内部分工
        3.4.4 技术变革是流通组织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3.4.5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流通组织的显着特征
        3.4.6 交易规则与制度环境是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保障和约束条件
    3.5 机制转变、结构优化与形式创新: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中国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演进与状态评估
    4.1 中国流通组织的演进阶段
        4.1.1 流通组织体系初步建立阶段
        4.1.2 第一次“流通革命”
        4.1.3 第二次“流通革命”
    4.2 从传统流通组织到现代流通组织的转型
        4.2.1 传统流通组织及其特征分析
        4.2.2 现代流通组织及其特征分析
        4.2.3 从传统流通组织向现代流通组织转型的内外动因分析
    4.3 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状态的综合评价
        4.3.1 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4.3.2 评估指数的计算
        4.3.3 对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状态的基本判断
    4.4 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制约因素
        4.4.1 流通组织内部因素
        4.4.2 流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五章 组织合作机制的构建:“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机制的现代化转型
    5.1 对流通组织机制转型的理解
    5.2 流通组织机制转型的机理分析
        5.2.1 流通组织机制转型的基础和条件
        5.2.2 流通组织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实现
    5.3 中国流通组织机制现代化转型的特征
        5.3.1 传统流通机制运行下的流通组织现状
        5.3.2 现代流通组织运行机制的特点
        5.3.3 典型案例:海尔的互联网企业变革与组织模式转型
    5.4 转型路径的理论阐释
第六章 组织结构优化:“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6.1 流通组织结构转型的特定内涵
    6.2 流通组织结构现状与转型特征
        6.2.1 流通组织结构的基本状态
        6.2.2 流通组织结构转型的特征
        6.2.3 典型案例:苏宁电器的线上线下融合与渠道结构优化
    6.3 流通组织的结构优化
        6.3.1 流通组织的虚实结构优化
        6.3.2 流通组织的批零结构优化
        6.3.3 流通组织的业态结构优化
第七章 组织形式创新:“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转型
    7.1 流通组织形式转型的特定内涵
    7.2 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研究
        7.2.1 零售业态
        7.2.2 电商企业
    7.3 “互联网+”时代流通组织形式的创新趋势
        7.3.1 流通组织形式面临的内外挑战
        7.3.2 创新趋势与发展
第八章 “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8.1 政策取向
    8.2 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8.2.1 流通组织机制转型路径
        8.2.2 流通组织结构转型路径
        8.2.3 流通组织形式转型路径
    8.3 保障措施
第九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9.1 研究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关于云计算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研究
        0.2.2 关于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研究
        0.2.3 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0.4.1 研究内容
        0.4.2 主要创新点
1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1.1 商务智能
        1.1.1 商务智能的基本结构
        1.1.2 商务智能的核心技术
    1.2 云计算
        1.2.1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与部署模式
        1.2.2 云计算的基本架构与主要特点
        1.2.3 云计算的实现机制
        1.2.4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3 本章小结
2 物流信息分析概述
    2.1 物流信息的类型与特点
        2.1.1 物流信息的类型
        2.1.2 物流信息的特点
    2.2 传统物流信息分析
        2.2.1 物流信息分析的概念与内容
        2.2.2 物流信息分析的一般方法
        2.2.3 物流信息分析的基本流程
    2.3 物流信息智能分析
        2.3.1 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本质
        2.3.2 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
    3.1 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3.1.1 利益相关者概述
        3.1.2 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1.3 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3.1.4 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特征
    3.2 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内容需求
        3.2.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内容需求
        3.2.2 次要利益相关者的内容需求
        3.2.3 边缘利益相关者的内容需求
    3.3 物流信息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效能需求
        3.3.1 传统物流信息分析的不足
        3.3.2 实现物流信息分析的智能化
        3.3.3 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与传统物流信息分析的差异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
    4.1 云挖掘
        4.1.1 云挖掘的概念界定
        4.1.2 云挖掘的平台架构
        4.1.3 云挖掘的基本过程
        4.1.4 云挖掘的关键技术
        4.1.5 云挖掘的主要方法
    4.2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的构建目标
    4.3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的构建原则
    4.4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的构建思路
    4.5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的框架结构
        4.5.1 逻辑架构
        4.5.2 逻辑功能模块
        4.5.3 物理架构
        4.5.4 主要特点
    4.6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体系的工作原理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
    5.1 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
        5.1.1 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内涵
        5.1.2 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实现框架
        5.1.3 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实现模式
        5.1.4 基于云分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算法实现
    5.2 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
        5.2.1 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内涵
        5.2.2 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实现框架
        5.2.3 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实现模式
        5.2.4 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算法实现
    5.3 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
        5.3.1 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内涵
        5.3.2 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实现框架
        5.3.3 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实现模式
        5.3.4 基于云关联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算法实现
    5.4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方法的应用前景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云聚类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实验
    6.1 实验目的与数据准备
        6.1.1 实验目的
        6.1.2 数据准备
    6.2 基于Hadoop实验环境部署
        6.2.1 实验环境的搭建
        6.2.3 Hadoop环境的搭建
    6.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6.3.1 实验过程
        6.3.2 实验结果
    6.4 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的优势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 ——以国家、市场、社会关系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一、文化:民族国家之重
        二、改革:文化发展路向
        三、逻辑:改革推进的前提基础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建构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文化体制
        二、国家主义
        三、市场主义
        四、“社会”主义
    第二节 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
        一、麦圭根的国家、市场、公民的三种话语
        二、米格代尔的国家—社会模型
        三、国家—市场—社会关系视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二、历史分析方法
        三、比较研究方法
第三章 国家主义文化体制的形成与衰弱
    第一节 文化思想的整合与统一
        一、《武训传》批判与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二、文艺整风学习运动
        三、打倒“胡风反革命集团”与俞平伯“红学”、胡适思想批判
    第二节 党政文化系统的建立
        一、《共同纲领》下的体制建设
        二、1954-1958年的机构调整
        三、“大跃进”之后的党政一体化
    第三节 国家文化政策的形成
        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四节 国家主义文化体制的贫困
        一、扭曲的文化政策
        二、混乱的文化管理
        三、瘫痪的文化生产
    第五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文化体制恢复
        一、两个“凡是”与真理大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
        三、文化体制的拨乱反正
第四章 文化体制的市场主义位移
    第一节 试水:“以文补文”的探索
        一、“以文养文”
        二、“以文补文”
        三、“多业助文”
    第二节 启航:“双轨分离”的解套
        一、“双轨分离”的背景
        二、“双轨制”改革方案
        三、“双轨制”改革对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扬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立
        一、“姓资”“姓社”的论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三、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第四节 远航: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文化产业提出的深刻背景
        二、文化产业政策的推进历程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第五章 文化体制的“社会”主义转向
    第一节 “社会”主义转向的三大背景
        一、社会背景:城乡、地区之间的公共文化发展失衡
        二、法律背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履行《公约》的重要责任
        三、政治背景:维护文化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表达:公共文化服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渊源与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与内涵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义表达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的“十一五”建设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二、具体政策与措施
        三、“十一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就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的“十二五”建设
        一、总体思路
        二、重点任务与保障机制
        三、2015-2020年的改革发展方向
第六章 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线程逻辑
        一、主线程改革沿“国家—市场—社会”的路径推进
        二、分线程改革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三、各线程以叠加、累进、互强的方式前进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模式特点
        一、政党领导、国家推动的自上而下改革
        二、领导讲话—会议决策—文件执行的行政式改革
        三、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改革
    第三节 国家—市场—社会在改革中的互构
        一、国家逐步放开和促进市场、社会发展
        二、市场的发展推动着国家、社会前进
        三、社会的发展也推进着国家与市场的进步
    第四节 发展国家主导多元共治文化体制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本质是国家—市场—社会关系再调整
        二、国家主导多元共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推动国家主导多元共治转型的思路与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主持课题
    二、发表论文
致谢

(9)“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背景下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宁夏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1.2 宁夏航空物流业和地区经济间的关系
        1.1.3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把握宁夏航空物流业现状和地位
        1.2.2 确定宁夏航空物流业特点和发展方向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物流和航空物流的内涵界定
        2.1.2 物流发展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物流业发展效用研究
        2.2.2 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2.3 宁夏物流业发展研究
第三章 宁夏物流业及航空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宁夏物流业发展现状
    3.2 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影响效应分析
    4.1 投入产出模型及定量分析方法说明
    4.2 航空物流业对区内经济的贡献度
    4.3 航空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构建指标体系
    5.2 航空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5.3 航空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下宁夏航空物流业的机遇
    6.1 对阿贸易空间和机会的增加
    6.2 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6.3 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6.4 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
    6.5 进一步的政策扶持
第七章 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7.1 利用地区优势,增强贸易往来
    7.2 增加产业联系,拓展价值空间
    7.3 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规模
    7.4 寻求政策扶持,提升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1979-1989年)
    第一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
    第二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办学实践活动
    第三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体制突破和制度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顿充实(1990-1999年)
    第一节 整顿充实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整顿充实与走出困境
    第三节 “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
    第四节 “三多一改”和“三不一高”
    第五节 办学实践活动总体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2000-2011年)
    第一节 跨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快速发展与规范办学
    第三节 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第四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第五节 跨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启示
    第一节 主要特点
    第二节 基本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 挑战
    第二节 对策
    本章小结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加强上海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百色市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 范永军. 现代商业, 2021(08)
  • [2]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D]. 梁宇钟.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3]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4]现代治理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 郭文富.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1)
  • [5]我国物流行业创新创业环境研究[J]. 翁美翔,瞿群臻.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6(06)
  • [6]“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D]. 李东方. 西北大学, 2016(04)
  • [7]基于云挖掘的物流信息智能分析研究[D]. 曾奕棠. 武汉大学, 2015(01)
  • [8]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 ——以国家、市场、社会关系为视角[D]. 洪明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9]“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背景下宁夏航空物流业发展研究[D]. 鲍莹. 宁夏大学, 2014(09)
  • [10]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 龚森.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关于加强上海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