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应对机遇

中国经济:应对机遇

一、中国经济:在机遇中小心应对(论文文献综述)

李琛[1](2021)在《天水思域教育公司大学生培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阶段国内教育培训行业的日益兴盛,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甚至投机资本开始相继涌入,在加速着大型连锁教育企业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的同时也促进着各地大量的中小型自创品牌疯狂成立,使得教育培训行业在整体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市场竞争也变得愈演愈烈,各类违规行为开始层出不穷,导致整体行业的内部生态逐渐变得恶劣,各地中小型教育培训企业的生存开始越来越艰难。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天水思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这所现存的当地最早的大学生培训企业,却由于现阶段相对于众多新型同类企业在各方面的竞争劣势,使得其经营业绩逐年下滑,且与当地整体上升的大学生培训市场总量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加之近几年思域教育日益上升的经营成本与较低的利润率,使得企业全体员工都陷入了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恐慌和对企业未来的迷茫。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天水思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大学生培训业务现阶段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为其找到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方案,以转变其在当前局部地区市场竞争中的巨大劣势。文章首先通过对教育培训行业背景的介绍引出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对论文研究所涉及的工具、方法、理论与研究现状的简要阐述,为文章研究工作的展开进行了充分的技术性铺垫。再通过对企业外部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及内部业务类型、组织架构、价值活动等对天水思域教育的市场竞争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内外部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其所在的局部市场背景、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及其在当地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根据思域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确定竞争战略的主攻方向与战略目标,并由此提出备选战略方案,通过整合分析与专家团打分的方式匹配与选择出现阶段最佳的竞争战略。最终通过完善具体细节,实现对所选竞争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与控制,为天水思域教育解决现阶段的经营困境找到具体有效的解决办法。

罗团[2](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的变革进路——以法律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应该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法学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法律人的法律职业,对于法律人职业的挑战应该注重法律人法律素养的培养。法学教育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科技带来的机遇,变革法律人法律素养的培养方式,积极的应用人工智能于法律教学中,加强人工智能与法学融合的课程建设,注重人工智能的法学应用教育,明确主次地位并在法学教育中不断进行价值纠偏,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转型的法学教育需求,培养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人工智能时代法治人才。

胡哲峥[3](2020)在《习近平全球治理观视域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兼具世界意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全球治理观。正确把握习近平全球治理观必须要坚持价值、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任务基础上深刻理解其价值意蕴;在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其理论内涵;在全面总结习近平全球治理重要论述与实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理论特色。贸易摩擦是世界经济的公敌,是对自由化体制和规则的践踏,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阻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动荡不定,致使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合则俱荣,争则俱损”发动贸易摩擦只能是损人不利己。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要展现大国担当和大国风貌,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观的战略高度共建中美和谐贸易,为世界经济秩序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8年7月6日美国对中国产品强征进口关税,中国被迫反制,由“美国利益优先”战略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利益优先”战略融合了国家安全政策、“以邻为壑”贸易政策、利己的贸易新规则、国内法凌驾世界贸易组织(WTO)之上以及肆意破坏WTO规则的做法,这些行为使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商品贸易、产业政策、知识产权、金融开放、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等各个方面。因此,中国采取的对策主要有:要深刻地揭露“美国利益优先”战略的实质,做出应对中美贸易持久战的预案;要大幅减税,细化负面清单,优化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反垄断审查制度;要高举WTO自由贸易的旗帜,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消减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带来的风险。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在世界经济日益密切联系的今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习近平全球治理观共建中美和谐贸易关系不仅是潮流所至、大势所趋,更有利于实现中美贸易的“双赢”的模式。为中美贸易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李梦威[4](2020)在《“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人物群像研究》文中提出九十年代文学呈多元化发展,其中对社会变革和社会矛盾用下深重笔墨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是现实主义文学在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的再次绽放,它的产生有着作家、社会以及文学期刊编辑的多方注力。笔者采用的是雷达先生对这类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概括命名:现实主义冲击波。本文由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聚焦领导干部群像,“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领导干部主要指的是城镇国企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本章从相对的正面领导形象和极端“利己主义”领导群像两类人群入手,探究改革开放延续至今改革叙事中领导干部群体的人物风格的变化、承袭、延伸。本文认为,作家对领导干部形象的塑造呈现多层叙述、多维度刻画的特点,而处于政治“风暴圈”和经济浪潮中心的领导干部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体现改革之路的复杂性。他们的多面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双向影响,作品正是作家回应这种社会处境的创作。第二章“经济能人”群像,他们是市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人群。本章从这类商品经济社会能人形象的特点以及追溯作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为何未形成“典型”,成为经典的原因。他们手中的金钱对于政治往往具有牵制力;但着眼于经济改革的历程,他们又是大胆的经济改革实验者和先行者,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他们往往是经济向前,品格滞后,不过也正是这多样元素的碰撞交融才使得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第三章是底层普通群众群像。通过对底层人物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面临的困境揭示来表现改革后的遗留问题。在城镇中存在着一批底层工人,还有农村中面对社会变革生活各异的村民。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底层人物身上显现最为深刻,底层人民生活的变迁往往是苦难的演变史。底层生活和苦难的共时性以及作家灌注于作品中的主观共情心理、无力改变之感,充分显现出“现实主义冲击波”中体现平民关怀的叙事风格。这三类人物形象在改革叙事中并不陌生,经济能人形象也可在改革文学后期作品例如《流动的品格》中杨洪山的形象塑造上见端倪,他们都在改革叙事中“流动”发展。人物群像的深入研究是在于揭示社会群体间的复杂性,也可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艰巨性。在改革叙事的整个线性贯穿下,作品中人物群像呈现的特点,作家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勾勒填充体现出的社会认知,以及本文中择取的三类人物群像之间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是本文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这三类人物群像也并非可概观整个社会,笔者是意图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类别来反观作家对文本、现实的写作选择,以及体现出的社会意义。

刘奎甫[5](2019)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政策形势波谲云诡、技术创新突飞猛进、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迥然各异的共振作用下,企业正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经营环境。在企业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对企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一类宏观不确定性。所谓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政府制定、实施和变更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无法被经济主体进行准确预测。特别是对于尚在制度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政府依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经济政策制定过程的不透明性更高,经济政策调整和转向的频率更快,因此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力更加显着深刻。Baker,Bloom,and Davis(2016)编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显示,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中枢自2008年后呈现总体上移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程度在不断加深。相关实证研究也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投资活动、研发创新、融资成本、现金持有水平等重要经营决策和绩效水平产生显着的影响。但是现有文献并没有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企业的并购决策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并没有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企业产生负面作用还是积极影响得到一致的结论。另一方面,并购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兼并收购不仅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从实践的角度看,我国公司进行并购投资的频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依仗通过外部并购实现公司的外延式增长和进行市值管理。但是,现有文献中从宏观视野探寻影响企业并购意愿因素的研究成果仍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特征,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否会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投资决策产生显着影响,以期从并购投资的角度进一步验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究竟是会对公司并购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还是激发公司的并购动机,同时从宏观视野进一步确定影响公司并购的前因变量。尽管学者们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没有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决策影响的方向和具体的作用渠道达成一致,甚至存在相反的意见。例如,部分学者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公司的研发投入,但另外一些学者却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研发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矛盾的关系同样适用在公司的并购投资情境,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在事前是不明确的。综合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领域的相关文献,本文分析提出:一方面,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实物期权效应、提高融资成本和降低并购融资的通畅性等渠道从而抑制企业的并购行为;但另一方面,根据并购增长期权理论,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并购机会,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提升并购的潜在收益,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升高会对企业的并购投资产生促进作用。除了探究总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外,本文还将总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拆分,分别检验了财政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及汇率和资本管制不确定性这四类重要的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本文主要结论的稳健性。企业自身和所处环境的特征可能会导致企业并购行为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明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并购投资的边界条件和验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究竟是如何传导至公司的并购活动,本文引入了三个在中国情境下对企业来说极为重要的情境变量——公司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和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考察它们是否会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产生显着的调节效应。为了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本文利用中国沪深A股2000-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非线性的面板probit计量模型,对上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最终,本文研究得到如下重要的结论:第一,从整体上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公司的并购投资,而不是促进公司的并购活动。本文测算发现,如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上升100点,则公司发起并购的概率下降2个百分点,这相当于样本公司平均发起并购概率(16.78%)的11.92%。这说明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公司并购行为的负面影响在经济上也是十分显着的。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负面影响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消失。具体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的关系会受到公司产权性质的显着调节。当公司为国有企业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抑制作用会大幅减弱。而融资约束程度会强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投资的负向关系。当公司面临较高程度的融资约束程度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抑制作用会加强。此外,本文发现,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方向与本文的初始假设并不一致。第三,各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强度存在异质性。总体上看,财政政策不确定性、汇率及资本管制政策不确定性以及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更加明显,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缺乏统计显着性。通过上述分析和实证检验,本研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比较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科学投资决策和政府完善政策制定等重要的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拓展了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效应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方向和边界条件等问题,这有助于促进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问题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基于中国的特殊制度环境,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并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并购行为的正面和负面的作用渠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而且本文创新地将总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拆分,探索了四类重要的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第二,现有的关于公司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利用代理理论、行为理论以及协同效益假说等微观范畴的理论进行解释,关注管理者个体特质、公司特征等微观要素是如何对公司并购行为产生影响的。本文则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这一宏观视角,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效应,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宏观层面关于公司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领域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交叉研究是当前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并非从经济政策本身入手,而是关注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维度,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本文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主要作用渠道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从企业并购决策的视角,确认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公司决策产生消极作用。第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如何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外部环境下进行决策以及如何应对和缓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冲击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指导。同时本文的发现对经济政策制定者也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经济政策制定者要尽可能的减少政策调整频率,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引导市场和企业形成对政策的合理预期,从而减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和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

邵继慧[6](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特别需要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担当、敢于胜利的“弄潮儿”精神。正因如此,本论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为题,力求从出场逻辑、精神内涵、特色价值、践行路径等四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展开研究探讨,以求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所裨益。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有着深邃深刻的出场逻辑,具体表现为博大精深的理论逻辑、悠远深厚的历史逻辑、问题指向的实践逻辑和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等四个方面。这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相关阐述构成了理论逻辑最基本的东西。面对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艰巨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精神,在多个场合、结合无产阶级革命的创新实践,反复强调了敢于斗争、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在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列宁更是用自己的切身实践诠释了无产阶级政党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面对所肩负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奋力开拓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坚定自信。这其中,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江泽民的与时俱进和胡锦涛的求真务实,都为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敢于胜利的理论与实践写下浓墨重彩的恢弘篇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弄潮儿”精神的深厚理论来源。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使中华民族聚合起强大丰厚的勤于创新、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伟大奋斗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习近平总书记“弄潮儿”精神形成的深邃历史渊源。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所铸就的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拼搏中,务实、超越、创新、攻坚的时代精神,敢为人先、只争朝夕、敢闯敢试和直面难题的创新做法,都为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形成提供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此外,敢想敢试、敢闯敢拼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从政期间的专有代名词。正因为有着这种精神气质,无论走到哪、担任什么职务,习近平同志总能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气象,有力地推动当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正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出场逻辑如此庄严隆重,所以,这一精神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内含系统严密的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敢于创新的超越精神、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务实精神、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其中,敢于挑战是前提,敢于创新是基础,敢于拼搏是核心,敢于担当是本质,敢于胜利是目标,由此建构一个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科学内涵。当然,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完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弄潮儿”精神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因此,坚定的人民性、突出的实践性、科学的继承性和鲜明的创新性,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思想特色。“弄潮儿”精神是锻造中国共产党优秀品格的精神之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纽带,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思想号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迫切要求我们大胆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干在实处,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始终走在前列,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敢于勇立潮头,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去践行“弄潮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时代青年应有的贡献。

胡萱[7](2019)在《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大化地有效阅读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通俗小说产生最佳社会影响和最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创作、传播、运作、阅读、效益,通俗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市场运行的过程,其中阅读是主要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阅读主体、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发生变化,通俗小说的市场运作也随之进行调整。本论文选择阅读的视角论述通俗小说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强调通俗小说批评的“通俗视角”。既然阅读是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主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对之展开批评,就最能体现通俗小说批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阅读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说的运作过程的成果还不多见,为本论文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三是刊载媒体转换迅速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刊载媒体的不同自然带来阅读形式的不同,阅读形式的不同也就带来市场运作的不同。因此阅读方式的研究也就最能呈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创作风貌。“纸读”指的是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读者从市民阶层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但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运作延续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受到西方畅销书机制的影响。当代纸质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实质是本土化了的畅销书机制。“网读”指的是网络小说的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从纸张迁移到屏幕,读者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进一步浅层化,在阅读的同时,读者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即时互动。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付费阅读及其衍生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网络小说的读者不仅花费时间阅读小说,还要消费金钱乃至情感,过度消费的读者已变身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粉丝”。网络小说的市场运作正是深植于粉丝经济,所有市场运作的具体行为都指向对粉丝生产力的充分调动。“手读”指的是电子游戏的阅读。电子游戏可以看作是“手读”的故事。相较于“纸读”、“网读”,电子游戏具有多重技术优势,游戏玩家可以获得比阅读小说更强烈的代入感,这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虽然游戏更充分地调动了阅读者的感官,但其生产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阅读者能改变的内容十分有限。阅读者实际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其主体性被剥夺了。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相当繁荣,对之展开科学的批评是当务之急。从阅读和市场运作的层面展开研究,对通俗小说的价值评价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通俗小说构建健康、有益的社会正能量也能提供科学的对策。

胡慧娥[8](2019)在《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一位坐标式人物,生平跨越乾嘉道咸四个朝代。其毕生倡导以经术为治术,注重通经致用。他着述宏富,大都涉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形成背景可从两方面考察:嘉道政治概况与嘉道士人群体政治文化生态是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魏源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阅读史及与师友们的交往,则是考察其思想观念产生的主观历史因素。魏源的政治文化观主要包括天道观、德治观、法治观、民本思想与人才观等。他尊崇天道,认为以“天道”来参照人事,彰显“神道设教”的基调,于政治统治大有裨益;同时也重视人之主观能动作用,呼吁“造命”、“立命”君子,倡导常怀忧惧之心,以达天人合一之境。魏源主张德治,提出王道纯出乎道德,主张为政者需以仁德为本,又倡言“孝道”,认为“孝”是为学之本,亦是立身之本,治道之本;同时力主学古求变,以学古为名,求革新之实。也重视法治,明确倡导“法令是治之具”,后世循法而治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但他强调人法兼备,才能成就善政。他还进一步弘扬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重视民之参政议政力、民之自治力以及民之合力等;还明确倡导开源兴利、本末皆富的富民思想。魏源还提出系统的人才观,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才虚患”问题,主张不仅在位者要重视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懂得识人用人,还呼吁士大夫群体关注经世之学,弘扬经世学风,使人有所学,学能致用等等。这些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其中有传承与肯定,亦有反思与超越。魏源政治文化观既涉及深刻的论理思考,亦有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思考。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他对政治文化的思考重心亦有所不同。其早期饱读诗书,深受传统经典微言大义的影响,即已感知国家整体由盛而衰的态势,故从整体上倡导“王道”政治观,希望以传统理想治道为现实纠偏。这集中体现在《黙觚》一书中。道光五年魏源开始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后,他转向对现实时政的经世思考,针对“人心寐患”之积弊,以及河工、漕运、盐政等急务中涌现出的流弊,提出时势变革观,主张局部改革,认为政“熟”方能求治。鸦片战争后,他倡导全面改革,以应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政治危机,着重强调大一统思想,提出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以及“师夷”说等。这些是魏源改革现实社会的系列主张。与同时代人相比,魏源政治文化观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贵人重民;高扬事功,理性建言;实践品格,经世情怀;近代启蒙,与时俱进。魏源不仅关注民生,提倡重民、富民,且意识到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人各有才,人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人本精神的实质内涵。他将王道与事功连为一体,积极探讨富民强国之道,凸显出可贵的理性精神。魏源的很多思想观念源于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又注重关照当下实际政治社会,有些观念则直接从实践生活中产生,亦能反作用于现实政治当中,使其思想观念呈现明显的实践品格与经世情怀。魏源对时势发展有敏锐体察,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时俱进,对近代思想启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照,如科学启蒙、民主启蒙、地理世界观与外交观的启蒙等。魏源政治文化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一是他的很多着作在当时即已流行甚广,其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时人的关注和认可;二是其人本思想、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与“师夷”说等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效应,不仅直接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且对维新思想家们亦有很多启发,特别是“师夷”说成为近代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滥觞。

陈小迁[9](2019)在《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多维研究 ——以沙特阿拉伯、巴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冷战后乃至20世纪中后期以来,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并充分发挥治理能力是世界各国所追寻的主要发展目标。海湾君主制国家(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巴林、阿曼)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起于20世纪初期沙特现代民族国家建立。随着石油财富的涌入以及60、70年代英国殖民者逐渐退出海湾地区,各酋长国的治理任务也由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转向发展和完善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历经数十年发展,海湾君主制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理成果,它们大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富足、社会康乐。然而,在繁盛表象之下,海湾诸国的国家治理正处在十字路口之上,旧有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越发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以往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引发了诸多治理矛盾。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只有坚定推进国家治理变革,切实提升治理能力,解决遗留的治理顽疾,持续推进国家发展,才能应对新时期的多重挑战,辩证地抓住利好机遇,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治理理论学派众多,至今尚无普遍认可的理论范式。鉴于此,本文以客观情况为基础,站在国家层面的治理视角,采取国家发展史与治理理论相互结合的方法,从20世纪初期以来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现代国家治理演进历程出发,探讨并总结符合海湾诸国国情的治理模式、成果、问题及转型路径。为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本文选取沙特阿拉伯和巴林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为研究中心,文中仍然会少量涉及并论述海湾君主制国家共有的治理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构建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四个方面,并且治理演进与变革受到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影响。因此,本文共分七部分,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由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治理变革机制五章所构成,以求对沙特与巴林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体系性地研究。导论阐述了研究缘起、中外学术史、论文研究方法、治理理论辨析及研究框架,并且对20世纪以来的沙特与巴林国家治理演进脉络做简要梳理,以明晰它们的国家治理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结语部分首先判析了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治理模式,并且分析了新时期沙特、巴林国家治理的变革情况,存在的改革悖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第一章探究了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治理问题,分别从国家治理的政治制度、权力核心构成、协商民主与立法权力、治理的行政体系与能力四个方面,对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体系构建及问题加以阐述。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治理体系较为完善,关键在于治理效能较为低下,制度性矛盾与传统治理观念限制了政治治理的高效施行。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经济治理问题,涉及海湾国家的经济治理特征、国家与市场关系、国家经济治理战略这三个主要问题,着重阐述了它们的经济治理基础、成果、问题及未来变革方向。在国家主导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市场的治理地位较低且能力较弱,无法实现国家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导致海湾君主制国家经济治理的执行力、顺应力及市场活力均有明显的不足,需要着力调整。第三章以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社会治理为主题,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湾诸国中社会结构的演变及特征,对沙特和巴林的国家与社会治理关系的变化情况,特别是“食利契约”下的福利国家与社会保障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加以探讨。此外,本章还就海湾君主制国家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妇女权利、社会整合、贫富差距、部落认同、个体诉求、移民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社会治理是一个体系性工程,需要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调整社会治理政策,捋顺社会与国家及各群体间的关系,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第四章以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宗教文化治理为研究中心,对海湾君主国的宗教文化治理加以分类,并且概括分析各自的治理特征,对多种思潮冲击下的官方宗教文化治理政策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探讨。文中认为,沙特和巴林对于非官方宗教文化群体严格管控的治理手段,加大了民众的逆反情绪,加之海湾地区什叶派的跨国教派认同,以及伊斯兰复兴主义甚至极端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沙特、巴林等国宗教文化治理方面的多重矛盾与冲突,威胁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第五章分析了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从20世纪初期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治理演进的动力机理,认为经济、文化及政治因素是治理发展的内部动力,海湾君主国的治理变革风潮具有传导效应,同时变革的方向与速度受到地区大国的严格管控。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促进”政策使海湾君主制国家承受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压力,但出于铁杆盟友关系,美国对海湾君主国采取了与其他中东国家“区别对待”的保全政策。总体而言,沙特、巴林等国家的治理演进中存在变革与停滞、体系性改革与局部性改革、精英引导与民众行动等七组关系。概而言之,本文以国家治理的四个构成要素以及治理嬗变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焦点,选取沙特阿拉伯与巴林为典型研究对象,在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海湾君主制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发展的一系列事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起分析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框架,试探性地总结并评价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同时为其治理变革找寻出路。

谢剑南[10](2019)在《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给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本研究结合中美关系七十年余年来的现实发展进程,提出应从共赢主义角度研究中美关系。本研究从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等,分析共赢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渊源,探讨共赢主义的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中国以共赢主义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举措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选取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身份建构主义三种主流理论范式,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共赢主义要素及不足之处,无法达到时代发展要求的普惠共赢,也难以指导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实践。本文认为,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国际社会需要共赢主义来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本研究认为,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既是推进共赢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共赢主义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要能够促进各国普遍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中国古代的共赢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共享”三者的统一体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是双边和多边交往中的共赢主义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1971年为敌对期,从1972年到1978年为波动期,从1979年到1988年为蜜月期,从1989年到2016年为竞合期,从2017年到当前为对手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两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历史定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综合国力为上、科技为王、大国竞争复杂的世界。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四大全球治理难题,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加强和改进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是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难以避免地想着遏制中国“国力”与“国势”崛起,不时在贸易、台湾、南海、人权、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牵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代表性大国,都不可能放弃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对抗态势,并且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与其他领域。历史地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全面对抗与冲突的敌人关系,但可能呈会形成对手关系、并行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敌人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对手关系,在中美关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中美关系尚并没有因此失控,仍然主要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但竞争趋势增长明显,尤其是美国以贸易为名,妄图以国家名义来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试图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基于两国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太大,又同时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挑战,因此以共赢主义为关系理念和价值原则的合作共赢关系,应当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牢不可破又双方都得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分析及预测中美关系时,应当正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以来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对于中国整体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有超越美国之势,中美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担忧中美能否会绕过或超越这个古老陷阱。本文经过分析与论证,认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须超越,不然,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影响。那么,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共赢主义,正确认知并且理性面对,而不是回避,具体的超越办法是解构中美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分别是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发展道路及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性矛盾。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方面主要政策建议。其一是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其二是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其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其四是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难以主动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也难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发展以“共赢主义”为合作原则的双边关系,因此,中国要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合作中不能放弃斗争准备,以斗争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共赢主义”,才能推动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二、中国经济:在机遇中小心应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济:在机遇中小心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天水思域教育公司大学生培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3.1 研究工具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教育培训企业
        2.2.2 企业竞争战略
        2.2.3 股份众筹模式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产业环境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2.2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3.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3.2.6 产业吸引力表格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区域市场背景
        3.3.2 局部竞争环境
        3.3.3 主要竞争对手
        3.3.4 构建CPM矩阵
    3.4 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3.4.1 构建EFE矩阵
        3.4.2 外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内部条件分析
    4.1 企业经营概况
        4.1.1 企业简介
        4.1.2 业务构成
        4.1.3 组织架构
        4.1.4 业绩状况
    4.2 价值活动分析
        4.2.1 内部价值链
        4.2.2 基础性活动
        4.2.3 支持性活动
    4.3 内部条件综合分析
        4.3.1 构建IFE矩阵
        4.3.2 内部条件分析
第五章 竞争战略制定
    5.1 战略定位与目标
        5.1.1 战略定位
        5.1.2 战略目标
    5.2 备选战略
        5.2.1 构建SWOT矩阵
        5.2.2 备选方案分析
    5.3 战略匹配
        5.3.1 构建SPACE矩阵
        5.3.2 关键因素分析
        5.3.3 确定战略方向
    5.4 战略选择
        5.4.1 构建QSPM矩阵
        5.4.2 内外部条件分析
第六章 竞争战略实施
    6.1 实施目标
    6.2 实施规划
        6.2.1 设计组织架构
        6.2.2 股东社员权益
        6.2.3 划分部门职责
        6.2.4 经营管理办法
    6.3 实施措施
        6.3.1 发布众筹信息
        6.3.2 构建组织体系
        6.3.3 业务运营管理
        6.3.4 年底换届考核
    6.4 实施控制
        6.4.1 实施保障机制
        6.4.2 战略效果评价
        6.4.3 关键因素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的变革进路——以法律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和对法学教育的冲击与思考
    1. 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以“意识”为展开核心
    2. 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冲击
二、人工智能时代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法学教育的改革
    1. 法律素养的逻辑层级建构
    2.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3.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思考
结语

(3)习近平全球治理观视域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2.1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思想来源
        2.1.1 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思想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1.3 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借鉴
    2.2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2.2 全球治理体系有失公正
        2.2.3 中国持续快速发展
    2.3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形成过程
        2.3.1 从“全球经济治理”到“全球治理”
        2.3.2 从“中国故事”到“中国方案”
    2.4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主要内容
        2.4.1 全球经济治理观
        2.4.2 全球政治治理观
        2.4.3 全球文化治理观
        2.4.4 全球安全治理观
第三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对中美贸易体系的影响
    3.1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现状
        3.1.1 严苛审查双边贸易往来
        3.1.2 加征对华进口商品关税
        3.1.3 制裁中国高科技企业
    3.2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实质
        3.2.1 “中国制造2025”计划威胁到了美国国际领先优势
        3.2.2 美国遏制战略下的霸权思想
        3.2.3 “美国优先”使WTO规则被破坏
    3.3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影响
        3.3.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
        3.3.2 国际组织全球治理失范
        3.3.3 破坏全球价值链及其交换体系
第四章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视域下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对策分析
    4.1 习近平全球经济治理观视域下的对策分析
        4.1.1 以平等为基础、开放为导向、合作为动力、共享为目标
        4.1.2 将贸易投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4.2 习近平全球政治治理观视域下的对策分析
        4.2.1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中美关系
        4.2.2 打造遍及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4.3 习近平全球文化治理观视域下的对策分析
        4.3.1 促进中美文化和合共生、交流互鉴
        4.3.2 构建多种形式的文化治理机制
    4.4 习近平全球安全治理观视域下的对策分析
        4.4.1 抵制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
        4.4.2 构建贸易安全领域协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人物群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
    研究综述
    人物群像分类依据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权欲视野下的领导干部群像
    第一节 正面型领导干部群像
        一、多元文化认同
        二、复杂精神向度呈现
    第二节 “灰色地带”的寄生——“利己主义”干部群像
        一、改革建设主体身份的丧失与堕落
        二、道德缺失,人性异化
    第三节 追溯与延伸——领导干部形象的线性思考
        一、解构“神化”,建构世俗
        二、“不完美人格”的沿袭
第二章 商品经济大场中的“弄潮儿”群像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宠儿——经济能人群像
        一、“经济能人”个性主体身份的建立
        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体现
    第二节 经济能人形象的非典型化思考
        一、流于现象,未触本质
        二、缘由缺乏的价值观错位
    第三节 创作手法的写实性
        一、现实无奈困境的誊写
        二、社会公民意识和作家主体身份的交叉
第三章 改革遗留问题的承受者——底层群众
    第一节 国企大厂中的底层民众群像
        一、旧去新来社会现状
        二、已失“乐园”,遗留困顿
    第二节 乡镇底层群众群像
        一、坚守和背离——对乡村的双向立场
        二、知识分子的挣扎求生
    第三节 苦难的演变——个体与历史的交融
        一、重负重压——农民的两难境地
        二、兴起至衰败——工人的末路归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
        1.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关系的调节机制
        1.2.3 不同类别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贡献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贡献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宏观不确定性研究文献述评
        2.1.1 宏观不确定性的内涵和研究脉络
        2.1.2 宏观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作用渠道
        2.1.3 宏观不确定性对公司决策的影响效应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研究述评
        2.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内涵
        2.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研究
    2.3 企业并购理论文献综述
        2.3.1 公司并购的内涵
        2.3.2 公司并购的理论视角
        2.3.3 公司并购动因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
        3.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实物期权效应
        3.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并购的融资成本
        3.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并购融资的顺畅程度
        3.1.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并购的增长期权价值
        3.1.5 研究假设
    3.2 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调节效应
        3.2.1 公司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3.2.2 公司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
        3.2.3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3.3 不同类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影响
        3.3.1 财政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3.3.2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3.3.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3.3.4 汇率和资本管制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并购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和测量
        4.2.1 因变量
        4.2.2 自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实证模型设定
        4.3.1 主效应的实证模型
        4.3.2 调节效应实证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变量相关性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相关系数
    5.2 回归分析
        5.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主效应
        5.2.2 调节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5.3 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5.3.1 Huang and Luk(2018)整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实证结果
        5.3.2 Huang and Luk(2018)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分析
        5.4.1 更换因变量
        5.4.2 控制潜在干扰变量
        5.4.3 内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公司并购投资产生抑制作用
        6.1.2 公司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以及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
        6.1.3 分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投资的异质性影响
    6.2 研究贡献与启示
        6.2.1 拓展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6.2.2 拓展对公司并购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6.2.3 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行为互动领域的文献
        6.2.4 对企业行为决策和政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出场逻辑
    第一节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相关思想的深刻启迪
    第二节 历史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秀革命文化的精神滋养
    第三节 实践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个人品质:敢想敢干、敢作敢为的行事风格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
    第二节 敢于创新的超越精神
    第三节 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第四节 敢于担当的务实精神
    第五节 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特点
    第二节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价值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践行路径
    第一节 大胆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节 切实干在实处,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第三节 始终走在前列,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四节 敢于勇立潮头,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论文视角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特点
    第一节 目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阅读最大化的追求
    第二节 途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设置
        一、当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二、当代通俗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特点: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比较
        一、与现代通俗小说相比较
        二、与欧美畅销书机制相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纸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
    第一节 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特质
        一、大众读者的阅读
        二、本土化的畅销书机制
    第二节 寄身畅销书机制的“郭敬明”现象
        一、内容消费:年轻读者的“代言人”
        二、运作策略:与出版机构合作及IP运营
        三、偶像构建:“造神”与“吸粉”
    第三节 大众传媒推动的“麦家热”
        一、文本:中国式谍战的传统
        二、营销:携手影视剧的策略
        三、传播:跨文化流行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读:网络小说的屏阅读与“粉丝”狂欢化的消费
    第一节 屏阅读:众声喧哗的开放空间
        一、载体:纸张到屏幕
        二、文本:欲望的呈现
        三、互动:阅读与评论
    第二节 读者:过度消费的粉丝
        一、结构:“70后”到“90后”
        二、生产:消费与投入
        三、参与:管理与监督
    第三节 市场运作:以读者为中心
        一、营销:纸质出版到全版权运营
        二、类型:高度细分的受众
        三、作者:卖文谋生的草根
        四、编辑:被削弱的环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读:电子游戏的阅读与跨媒介转换
    第一节 电子游戏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电子游戏阅读机制的设置
        一、故事与空间
        二、人物与互动
    第三节 电子游戏与通俗小说的跨媒介转换
        一、“手读”变“纸读”
        二、“纸读”变“手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缘起
        1.1.2 题旨
        1.1.3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魏源政治思想研究概述
        1.2.2 魏源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1.2.3 魏源历史定位问题研究概述
        1.2.4 史学界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综述
        1.2.5 近十余年来魏源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魏源生平及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1 魏源生平
        2.1.1 魏源的政治人生
        2.1.2 魏源的学术人生
    2.2 魏源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2.1 嘉道政治统治简论
        2.2.2 嘉道时期士人群体的政治文化生态
        2.2.3 家庭成长背景及所受教育
        2.2.4 阅读史及主要师友交往
第3章 魏源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3.1 尊崇天道,常怀忧惧
        3.1.1 天命观
        3.1.2 幽明观
        3.1.3 忧患观
    3.2 崇尚德性,学古求变
        3.2.1 王道纯出乎道德
        3.2.2 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
    3.3 重视法治,人法兼备
        3.3.1 法之功用
        3.3.2 法之实行
    3.4 民本思想
        3.4.1 重民思想
        3.4.2 富民思想
    3.5 人才观
        3.5.1 人才缺失之缘由
        3.5.2 人主应重视人才
        3.5.3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4章 魏源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政治文化思考
    4.1 重申王道,彰显事功——早期“王道”政治观
        4.1.1 《默觚》概述
        4.1.2 早期“王道”政治观的内涵
        4.1.3 如何成就“王道”
    4.2 政“熟”求治,因势而变——中后期时势变革观的确立与发展
        4.2.1 批判“人心之寐患”
        4.2.2 变革观的确立
        4.2.3 变革观的发展
    4.3 全面改革,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的政治文化思考
        4.3.1 《圣武记》、《海国图志》概述
        4.3.2 大一统观念
        4.3.3 地理世界观
        4.3.4 外交观
        4.3.5 “师夷”说
第5章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和影响
    5.1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
        5.1.1 以人为本,贵人重民
        5.1.2 高扬事功,理性建言
        5.1.3 实践品格,经世情怀
        5.1.4 近代启蒙,与时俱进
    5.2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影响
        5.2.1 声名渐显,受时人关注
        5.2.2 启迪后世,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默觚》与《皇朝经世文编》学体、治体部分文章内容之比较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多维研究 ——以沙特阿拉伯、巴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中外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理路
    四、治理理论辨析与研究框架
    五、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脉络
第一章 制度化权力运行与复合施政体系: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政治治理
    第一节 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治理体制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威权主义治理构建
        二、海湾君主制国家政治治理的政体类型
        三、海湾君主制国家威权治理的合法性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政治治理的权力核心
        一、家族权力国家化:责任性与控制力
        二、权力核心的继承问题:表现与差异
        三、权力核心圈的派系情况与互动关系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政治治理的协商民主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协商传统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协商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协商机构的人员构成
        四、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协商机构的效能与问题
    第四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政治治理的行政机构与施政能力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行政机构功能化的演进
        (一)沙特阿拉伯行政体系的发展阶段
        (二)巴林的行政体系的发展阶段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行政体系的施政能力评价
        (一)行政能力的评价标准梳理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行政能力的简要评价
    小结
第二章 资源型经济模式转型与市场化运作: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
    第一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经济治理的基本特征
        一、国家主导的经济治理模式
        二、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三、外籍劳工数量庞大的劳动力结构
        四、第一、二、三产业之间转换不合理
        五、与全球市场走势密切相关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经济治理中的国家与市场关系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私营部门的发展情况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私有化进程
        四、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商人类型与政商关系
        五、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职能与市场经济改革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市场资源配置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市场竞争规则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市场宏观调控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战略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规划
        (一)经济治理规划相关理论与沙特、巴林的治理规划概述
        (二)沙特阿拉伯经济治理的五年发展规划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经济治理的长远规划
        二、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经济多元化转型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经济多元化转型的政策特点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多元化转型路径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本土化人力资源政策
    小结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食利契约”下的治理问题:沙特与巴林的社会治理
    第一节 二战后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社会结构演变及特征
        一、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动
        二、城市化催生人口的地域空间结构变化
        三、社会阶层变动:“中产阶层”崛起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一、“食利国家”概念与海湾君主制国家
        二、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国家与社会的契约关系
        三、“食利契约”与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社会稳定
        四、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社会保障传统与现代福利国家理论
        五、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福利国家构建途径
        六、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福利制度的问题与转型出路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一、妇女的社会地位与角色权利问题
        二、群族身份与社会整合问题
        三、社会财富分配与贫困问题
        四、部落传统与社会组织结构问题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的个体诉求问题
        六、海湾社会中的移民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官方宗教文化规则与多维思潮冲击:沙特与巴林的宗教文化治理
    第一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宗教文化治理类别
        一、沙特阿拉伯:瓦哈比教派与宗教文化治理
        二、巴林:统治家族与社会民众的宗教派别错位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宗教文化与国家治理
        一、伊斯兰宗教信仰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二、阿拉伯部落文化的承袭
        三、官方宗教文化原则与治理方式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宗教文化治理中的交往纷争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宗教文化思潮及群体
        二、跨国宗教文化的认同及治理问题——以什叶派为例
        三、政府对非官方宗教文化的治理政策与发展出路
    小结
第五章 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内外动力与变革矛盾:沙特与巴林的治理嬗变
    第一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内部动力与地区效应
        一、沙特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内部动力:经济、文化与政治因素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地区效应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域外力量:以美国“民主促进”为例
        一、美国对海湾君主制国家“民主促进”的现实考量
        二、阿拉伯剧变前美国对海湾君主国“民主促进”的政策框架
        三、阿拉伯剧变后美国“民主促进”政策与海湾悖论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七组矛盾
    小结
结论 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治理之路通往何方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国家治理模式判析
    二、新时期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国家治理变革与问题
        (一)巴林:寻求国家稳定的治理变革趋向
        (二)沙特阿拉伯:全方位的国家治理变革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变革的悖论与出路
    三、面向时代大潮中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10)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创新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共赢性分析
    第二节 共赢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三种理论范式与共赢主义的关系解析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共赢主义
        二、自由制度主义与共赢主义
        三、身份认知理论与共赢主义
    第四节 为何提出共赢主义
        一、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性
        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
        三、国际合作的“变”与“不变”
    第五节 共赢主义的推进路径
        一、身份互认
        二、权益分享
        三、合作竞争
    第六节 中国是共赢主义的践行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关系回顾与现状
    第一节 中美关系发展回顾
        一、敌对期(1949-1971)
        二、缓和期(1972-1978)
        三、蜜月期(1979-1988)
        四、竞合期(1989-2016)
        五、对手期(2017-当前)
    第二节 中美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一、经济实力及潜力对比
        二、经济发展潜力
        三、科教实力对比
        四、军事实力对比
        五、软实力对比
    第三节 中美需要发展合作共赢关系
        一、全球治理责任所在
        二、国际公共产品保障
        三、中美在同一条船上
        四、中美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机遇
    第一节 时代趋势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二、中美合作的三大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客观现实
        一、斗则两伤
        二、和则两利
    第三节 全球治理难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一、逆全球化
        二、恐怖主义
        三、气候变化
        四、人工智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途径
        一、经贸领域
        二、敏感问题
        三、话语权牌
        四、联盟体系
        五、强势军力
    第二节 中美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一、中美意识形态鸿沟及外交政策差异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政策
        三、中美都难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节 从“国力”到“国势”的竞争
        一、美国“国力”与“国势”的相对下降
        二、中国“国力”与“国势”的持续上扬
        三、世界对中美国力与国势走势的态度与政策
    第四节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种可能前景
        一、中美或是对手关系
        二、中美或是并行关系
        三、中美或是伙伴关系
        四、中美或是朋友关系
        五、中美或是敌对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推进共赢主义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规避并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解读
        二、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交战略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解构中美结构性矛盾
        一、解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
        二、解构地缘政治结构矛盾
        三、解构发展道路与国内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持续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一、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
        二、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
        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四、中国经济:在机遇中小心应对(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水思域教育公司大学生培训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琛. 兰州大学, 2021(12)
  • [2]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的变革进路——以法律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改革[J]. 罗团.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06)
  • [3]习近平全球治理观视域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D]. 胡哲峥.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人物群像研究[D]. 李梦威. 河南大学, 2020(02)
  • [5]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并购的影响效应研究[D]. 刘奎甫. 南京大学, 2019(01)
  • [6]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D]. 邵继慧.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7]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 胡萱. 苏州大学, 2019(06)
  • [8]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D]. 胡慧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9]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多维研究 ——以沙特阿拉伯、巴林为中心[D]. 陈小迁. 西北大学, 2019(01)
  • [10]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D]. 谢剑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中国经济:应对机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