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和化学诱导的抗病性

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和化学诱导的抗病性

一、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与化学诱导抗病剂(论文文献综述)

雷傲雪[1](2021)在《茄黄萎病病组织浸提液对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黄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40%丙酮、30%乙醇及蒸馏水作为浸提剂分别对茄子黄萎病病组织(发病根颈和叶片)进行浸提,用所得浸提液在培养基条件下对茄子黄萎病菌进行处理,及在茄子幼苗2叶1心期进行两次诱导处理,以浸提剂作为对照,通过黄萎病菌菌落直径、自然病原激发病害、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病情的调查及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浸提液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对茄子黄萎病的诱导抗性效果。结果表明:1.抑菌作用不同浸提液处理后菌落直径由小到大分别为乙叶<乙根<丙叶<丙根<水叶<水根,经乙叶处理的菌落直径始终小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乙CK低0.72mm,比总对照低5.31mm;乙叶处理的黄萎病菌抑制率则达到48.36%,比抑制效果最低的水根高21.77%。2.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1)营养生长指标经过乙叶诱导处理后的茄子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叶面积比乙CK分别增加2.76cm、0.48mm、0.13、6.2cm2;比总对照增加5.04cm、1.41mm、1.2、38.35cm2。(2)病情测定经六种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由小到大为乙叶<丙叶<丙根<乙根<水叶<水根,经乙叶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在最后一次调查中为43.33%,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乙CK低23.34%,比总对照低33.34%,差异显着;乙叶处理的病情指数显着低于其他所有处理与对照,相比乙CK的病情指数减少11.11%、比总对照少21.11%,诱导抗性效果达到45.23%。3.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经六种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由小到大为乙叶<丙叶<丙根<乙根<水叶<水根,经乙叶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在最后一次调查中为56.67%,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乙CK低7.85%,比总对照低26.66%,差异显着;乙叶诱导处理后的病情指数始终低于其他处理且与各处理间差异显着,相比乙CK低7.67%,比总对照低20.28%,诱导抗性效果达到41.25%。4.生理指标茄子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叶绿素的含量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MDA的含量在调查第三天达到最低值,经乙叶诱导处理后的MDA含量最少,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和对照;SOD、POD、PPO的活性及叶绿素的含量在调查第三天达到峰值,CAT的活性则在第四天达到峰值,经乙叶诱导处理后的酶活性及叶绿素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综上所述,经乙叶诱导处理后的茄子植株生长发育最好,病情指数最低,诱导效果最大。

杨青霏[2](2020)在《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文中指出水稻立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苗期病害,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该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水稻立枯病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可以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众多的防治方法中的生物防治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已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利用生防菌包衣作物种子,通过激发植物自身免疫反应的种子免疫技术,诱导其产生抗病性可以用来防治植物病害。本文利用生防菌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通过大规模筛选、室内复筛和盆栽试验,获得了可诱导水稻产生系统抗性来抵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的细菌菌株,对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如下:1.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菌株的筛选:将本研究所保存的1761株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常规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初筛,获得60株具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将60株具有诱抗作用菌株的发酵液再包衣同一水稻品种的种子进行复筛。综合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中8株生防细菌包衣水稻种子经复筛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较好。在室内测定了这8株有效的生防菌的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Sneb859、Sneb26、Sneb131、Sneb1677对水稻还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其中Sneb859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及根长、芽长的促进效果较好,发芽率相比对照提高了8.30%,在7d,10d,13d时,芽长分别为对照的1.50、1.15和1.13倍,根长分别为对照的1.17、1.23和1.18倍,菌株Sneb926、Sneb1017、Sneb1623对水稻的芽长、根长有促进作用。Sneb129对水稻前期芽长促进明显,后期不明显,对根长有促进作用。对这8株有效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并在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再次复筛,结果表明,Sneb859、Sneb131、Sneb26处理的发病程度较低,病情指数较低,表现较好。进一步对3株有效生防菌株进行盆栽复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的病情指数较低,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达56.14%,且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2.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的菌株鉴定: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的方法,结合16S rDNA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对初筛获得的8株有效生防细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Sneb26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菌株Sneb131和Sneb926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Sneb12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Sneb1017为边缘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arginalis);菌株Sneb162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Sneb167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对水稻镰刀菌立枯病具有诱抗活性菌株Sneb859的抑菌对峙试验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了生防菌株Sneb859的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neb859的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对禾谷镰刀菌,茄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效果不显着。本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筛选和鉴定,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平板培养对峙试验显示Sneb859的发酵液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推测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抗性。

金义兰[3](2019)在《β-氨基丁酸诱导蓝莓对叶斑病的诱导抗病性及其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 L.)叶斑病是蓝莓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蓝莓种植面积的增加、品种的增多以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蓝莓叶斑病病害的发生也明显增加,损失日趋严重,防治难度逐步加大,已成为蓝莓生产上的严重障碍。β-氨基丁酸(BABA)是从经过暴晒的番茄根系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次生代谢非蛋白氨基酸,可以诱导植物抵抗真菌或细菌的侵染,是一种具有广谱诱导抗病活性的植物化学诱导剂。本研究以β-氨基丁酸作为诱导剂,选取兔眼蓝莓中的“灿烂”品种为实验材料,以诱导剂诱导的接种叶斑病菌的蓝莓为实验组,未诱导的接种叶斑病菌的蓝莓为对照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并对不同蓝莓品种总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和对叶斑病病叶率进行调查。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和差异分析比较,从文库中筛选出蓝莓抗叶斑病的相关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中的8个相关基因在抵抗病害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探索这些基因在经过β-氨基丁酸诱导处理后对叶斑病的抗性表达变化。克隆了2个选定的高表达抗病相关基因,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经β-氨基丁酸诱导后蓝莓对叶斑病的诱导抗病性表达。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经β-氨基丁酸叶面喷雾处理蓝莓植株后,蓝莓对叶斑病的抗病性明显提高。植物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β-氨基丁酸诱导处理后,蓝莓叶片中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高于对照。实验结果表明β-氨基丁酸喷雾处理后均可提高蓝莓叶片中PPO、POD、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这些高活性的植物防御酶是β-氨基丁酸诱导蓝莓对叶斑病产生诱导抗病性的生化机制。2、构建了β-氨基丁酸诱导的蓝莓转录组测序文库,全面分析诱导接种后蓝莓叶片的基因表达变化,挖掘与蓝莓叶斑病抗病相关的基因。测序数据通过组装得到了78507个转录本,平均长度为957.92 bp,其中最长转录本长度达15693 bp,最短转录本长度为301bp。在KEGG代谢通路中注释到环境信息处理及信号转导的基因有2122个,注释到有机系统及环境适应的基因有3108个,注释到代谢的基因有7566个,注释到遗传信息处理的基因有2694个,注释到细胞过程的基因有1717个,注释到疾病的基因有3953个。在注释到疾病的转录本中,参与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的转录本有1115个,占注释到代谢基因的14.74%,参与花青素合成的基因有35个。3、通过差异表达文库比较分析,筛选出对蓝莓叶斑病有抗病性的上调高表达基因。差异表达结果显示,上调差异基因数量为900个,下调差异基因数量为531个,总差异基因数量共1431个。在文库中高表达的70个基因中,无特征或假设蛋白的基因有24个,与蓝莓叶斑病病原相关的抗病蛋白基因有11个,编码花青素合成的基因有2个。经Blast2PHI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在与蓝莓叶斑病害相关的基因中,转录因子为第一大类,有727个;抗病防御类为第二大类,有200个;细胞循环、效应蛋白及病原致病性相关的基因为第三大类,有45个;控制a-(1,3)-葡聚糖的生物合成等基因相对较少,有7个。通过差异比较分析,从转录组文库的PHI数据库和DEG数据库中随机筛选到对蓝莓叶斑病具有抗病性的11个基因进行Q-PCR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其中8个扩增特异性较好的上调高表达基因在β-氨基丁酸诱导处理的蓝莓叶片中表达,而对照中没有表达。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诱导处理的蓝莓对叶斑病呈抗病表型,未经诱导处理的蓝莓对叶斑病呈感病表型。因此这8个基因是β-氨基丁酸诱导蓝莓对叶斑病具有抗病性的相关基因。4、对诱导表达的两个抗病基因comp126500_c0_seq1和comp126556_c0_seq2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和验证。基因comp126500_c0_seq1编码的蛋白含1077个氨基酸,构建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Comp126500_c0_seq1与猕猴桃中的抗病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并预测到comp126500_c0_seq1蛋白的保守结构域有2个,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含有38个α-螺旋、32个β-折叠、14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和6个糖基化位点,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comp126500_c0_seq1蛋白参与DNA修复,调控RNA拼接、胞外分泌等生物过程。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NCBI序列比对,结果发现comp126500_c0_seq1蛋白主要比对为中华猕猴桃、胡杨、栎木、榴莲等物质的抗病蛋白;基因comp126556_c0_seq2编码1167个氨基酸,构建的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comp126556_c0_seq2蛋白与野桑蚕和山黄麻中的抗病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并预测到comp126556_c0_seq2蛋白的保守结构域有3个,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含有45个α-螺旋、16个β-折叠、13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和9个糖基化位点,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comp126556_c0_seq2参与DNA修复、受体回收、介导运输等生物过程。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NCBI序列比对,Comp126556_c0_seq2蛋白主要比对为柑橘、野桑蚕、马铃薯、辣椒等物质的抗病基因及蓖麻leu-富集蛋白等。对两个基因的质粒构建完成后进行酶切验证,测序结果证明两个基因的片段成功插入载体。原核表达的结果显示基因comp126500_c0_seq1和comp126500_c0_seq1均成功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omp126500_c0_seq1和comp126556_c0_seq2基因都可能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核内。将comp126500_c0_seq1基因和comp126556_c0_seq2基因转化为p BWA(V)HS-ADR1-L2-Glosgfp(L2)和p BWA(V)HS-ADR1-L1-Glosgfp(L1)转基因拟南芥。抗性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L1阳性率为100%,L2阳性率为89%。将L1、L2与野生型拟南芥(WT)一起接种蓝莓叶斑病病原菌后进行观察和Q-PCR检测。结果发现接种7 d后WT拟南芥叶片表面开始有病斑,表现出了对该病原菌的应答,而L1和L2接种蓝莓叶斑病病原菌后均未发病。Q-PCR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L1、L2的抗病基因表达量均比接种后的WT拟南芥高,WT表达量几乎为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 BWA(V)HS-ADR1-L2-Glosgfp和p BWA(V)HS-ADR1-L1-Glosgfp增强转基因拟南芥对蓝莓叶斑病病原的抗病性。由此可知,β-氨基丁酸诱导蓝莓体内产生的comp126500_c0_seq1和comp126556_c0_seq2这两个基因,都是对叶斑病具有抗病作用的相关基因。5、明确了花青素含量是蓝莓抗叶斑病的生理因素之一。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在注释到疾病的转录本中,参与花青素合成的基因有35个,在差异表达文库中高表达上调的70个基因中,编码花青素合成的基因有2个。为了研究不同蓝莓品种的花青素含量与叶斑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蓝莓抗叶斑病的生理因素,分别测定了9个蓝莓品种以及经β-氨基丁酸诱导后的“灿烂”的总花青素含量,并对蓝莓叶斑病病叶率进行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南高丛蓝莓品种“奥尼尔”的总花青素含量最高,高达6.5 mg/m L,含量最低的是兔眼蓝莓品种“灿烂”,含量为4.34 mg/m L。经β-氨基丁酸诱导后的“灿烂”品种花青素含量为5.16 mg/m L,比未诱导前高0.82 mg/m L。抗病性调查结果发现,9个蓝莓品种中,“奥尼尔”品种的病叶率最低为4.64%,发病率最高的是“灿烂”品种,达12.98%。根据测定结果、田间调查和相关性分析,发现花青素对蓝莓叶斑病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作用,蓝莓花青素含量与蓝莓叶斑病的发病率成反比关系。由此可见经β-氨基丁酸诱导处理,不仅可使蓝莓花青素的含量升高,而且使蓝莓对叶斑病的抗病性提高,因此花青素含量也是蓝莓抗叶斑病的生理因素之一。

孟丹娜[4](2018)在《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诱导抗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花生叶部病害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生产上主要利用化学农药防治花生叶斑病,但是化学防治会带来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大、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植物诱导抗性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在花生叶部斑病害的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通过田间试验从6种不同诱导剂中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诱抗效果较好的诱导剂(氯化钙),并利用盆栽试验对其诱导花生抗网斑病的组织结构抗性机制及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硅酸钠、抗坏血酸、磷酸二氢钾、0.136%赤·吲乙·芸苔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花生褐斑病的田间诱抗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均有一定的诱抗效果,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53.01%)最好,硅酸钠对花生褐斑病的诱抗效果(42.28%)最好;两者均能延缓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氯化钙处理较对照处理网斑病的AUDPC值低28.87%,硅酸钠处理褐斑病的AUDPC值较对照低31.77%。此外,氯化钙处理能显着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对照增产17.81%。2.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氯化钙诱导对花生抗网斑病过程中叶片细胞膜透率及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aCl2诱导处理均可提高花生对网斑病菌的抗性。其中叶面喷施30 mmol·L-1 CaCl2处理的诱抗效果最佳,可达53.77%;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着低于单独接种网斑病菌处理组;在接种网斑病菌条件下,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中能够快速积累更多的ROS;30 mmol·L-1 CaCl2诱导并接种处理的SOD、CAT和APX活性较其他处理显着升高,并于24 h达到酶活高峰。这说明适宜浓度的CaCl2处理能诱导花生植株叶片中ROS积累,但过量ROS可通过激活抗氧化酶来消除,从而降低了植物细胞膜损伤水平并诱导花生植株产生对网斑病菌侵染的防御响应。3.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花生幼苗受氯化钙诱导并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次生代谢产物木质素、酚类物质的变化以及次生代谢相关酶POD、PPO和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单独接种网斑病菌处理组;在接种网斑病菌条件下,CaCl2诱导处理的花生叶片中能够积累更多的木质素和总酚含量;CaCl2诱导并接种处理的花生叶片中PAL、PPO以及POD活性均显着升高。这些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与花生植株组织结构抗性及生理生化抗病机制密切相关,提高了花生植株抵御病原菌侵染的能力。

张晓慧[5](2018)在《一种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病表达及抗病机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筛选获得两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合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简称PDZ-1),经过对这两种化合物广谱诱导抗病性的研究发现其对7种蔬菜病害均有诱导抗病效果。尤其BDO-1在抗黄瓜枯萎病上的效果较好。本论文综合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Real-time PCR技术及蛋白组学对BDO-1使黄瓜抗枯萎病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BDO-1、PDZ-1对蔬菜病害的广谱诱导抗病性及诱导抗病技术的研究。通过叶面喷雾诱导后,BDO-1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spora cubensi)诱导抗病效果比较突出,诱导抗病效果在48.8278.5%之间;PDZ-1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黄瓜多主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spora cubensi)诱导抗病效果比较好,诱导抗病效果在35.6563.81%之间,且发现诱导抗病效果并不会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对BDO-1、PDZ-1的离体生物活性研究发现,这两种化合物对尖孢镰孢菌及多主棒孢叶斑病菌的生长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其不具有杀菌活性。筛选出BDO-1、PDZ-1的最适诱导条件为:浓度10 mg/L下诱导间隔期为5 d,诱导次数为5次。2.对BDO-1使黄瓜对尖孢镰孢菌产生系统获得抗性进行研究。BDO-1诱导黄瓜后接种尖孢镰孢菌1 d,会使植株H2O2的含量升高,随后引起黄瓜根部胼胝质的积累,且SOD酶和CAT酶的活性在接种后3 d均有所提高。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发现BDO-1诱导黄瓜叶片后接种7 d,尖孢镰孢菌在根部侵染速度减慢。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发现,BDO-1诱导黄瓜后,防卫基因CAT、PAL、LOX、EIN2在接种后表达量逐渐升高至第7 d达到峰值;PR1和SOD在接种后1 d时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3.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初步明确了水杨酸通路是BDO-1诱导黄瓜对枯萎病菌产生系统获得抗性的主要通路。通过label-free结合质谱的方法对BDO-1诱导后的黄瓜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研究。一共鉴定到3685个差异表达蛋白,表明BDO-1会激活黄瓜大规模的防御反应。黄瓜中与抗病相关的蛋白如结构分子活性蛋白、抗氧化活性蛋白及信号传导等相关的蛋白的表达量均受到BDO-1的影响而上调表达,从而抵御尖孢镰孢菌的侵染。进一步运用KEGG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构建了BDO-1诱导黄瓜对枯萎病菌产生系统获得抗性的蛋白通路图。抗病过程中,活性氧爆发、MAPK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过敏性反应及水杨酸通路代谢等均受到BDO-1的影响,最终使黄瓜系统抗病性增强。并在蛋白质水平初步明确了BDO-1作用于黄瓜后的信号通路为:水杨酸通路起主要作用,茉莉酸/乙烯通路起辅助作用。

陈仕红[6](2017)在《氟唑活化酯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的进行病害的防治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诱导因子的诱导处理,使植物得到系统获得抗性是目前较有前景的诱导抗病手段。土传病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针对我国土传病害严重而无简单有效的防治手段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病诱导剂氟唑活化酯(2,2,2-三氟乙基苯并[1,2,3]噻二唑-7-甲酸酯,FBT)为研究对象,探索氟唑活化酯诱导植物抗土传病害的应用技术,采用含毒介质法研究氟唑活化酯的离体活性,应用室内盆栽法研究其施用技术,通过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对其诱导抗病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以黄瓜为材料对氟唑活化酯的安全性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明确了氟唑活化酯的离体、活体活性。5%氟唑活化酯乳油在离体条件下无杀菌活性,在有效成分15 mg/L和25 mg/L浓度下,5%氟唑活化酯乳油对上述水稻立枯病rice seedling blight、黄瓜猝倒病 cucumber damp-off、玉米纹枯病 corn sheath bligh3 类病害的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1.88%~61.91%、56.52%~88.71%和39.08%~63.22%。试验表明通过喷雾氟唑活化酯可诱导植物抗病,叶面施药方式为病害防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明确了氟唑活化酯的应用技术。通过盆栽试验表明,5%氟唑活化酯乳油在25 mg/L浓度下,间隔7 d施药3次对植物诱导抗性最佳,施用氟唑活化酯诱导玉米抗纹枯病结果表明,其持效期在15 d以上。明确了氟唑活化酯的抗病机理。黄瓜经过氟唑活化酯诱导不接种处理、诱导接种处理、接种对照处理和清水对照处理,不同处理后发现,黄瓜诱导接种处理后在一定时间内可使PAL、PPO、POD的活性增加,使黄瓜叶片内MDA的含量低于对照。氟唑活化酯无论接种与否,都能诱导黄瓜叶片内PAL、PPO、POD活性的增加,并能降低MDA的含量,诱导接种处理与接种对照说明接种病原菌可在一定时间内时PAL、PPO、POD活性增加更加明显以及使MDA得含量降低更加明显。说明氟唑活化酯可通过提高植物体内的防御酶的活性以及降低MAD的含量,从而使黄瓜增强抗病能力。明确了氟唑活化酯的安全性。氟唑活化酯以有效成分15、25和50 mg/L的剂量喷雾和灌根处理,对黄瓜苗期的株高、节间距、鲜重和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有效成分15、25 mg/L的剂量喷雾或灌根处理,对黄瓜苗期茎粗和根冠比有促进作用,但50 mg/L的剂量处理则对茎粗和根冠比表现出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氟唑活化酯对黄瓜猝倒病有较好的诱导抗病作用,并对黄瓜苗期的生理指标有一定影响。

石延霞,徐玉芳,谢学文,柴阿丽,王微微,李宝聚[7](2015)在《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诱导抗病剂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系统抗病性作用,具有持效性和广谱性的特点,研究旨在明确新型诱导抗病剂氟唑活化酯(fluoro-substituted benzothiadiazole derivatives,FBT)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为该化合物的诱导抗病性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50 mg·L-1FBT在黄瓜苗期移栽前3—4片真叶时喷雾诱导1次,3 d后移栽定植于含有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Owen)的土壤中,缓苗后以叶面喷雾的方式进行第2次诱导,之后每隔7 d喷雾诱导1次,共诱导3次,对照诱导抗病剂苯并噻二唑(BTH)也采用同样的诱导方法,对照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则采用灌根施药,通过调查病情指数以评价其对枯萎病的抗病作用;研究FBT对枯萎病菌侵染黄瓜的影响,将供试黄瓜催芽至0.5 cm胚根后,浸泡于50 mg·L-1FBT中胚根诱导1次,待播种后黄瓜生长至2片子叶期开始第2次诱导,以后每隔7 d诱导1次,共诱导3次,第3次诱导后24 h灌根接种黄瓜枯萎病菌,并于接种后1、3、5、7、9、11、14、16、20、24、29 d分别取黄瓜根组织,于冰水中清洗,利用酸性品红染色技术评价FBT诱导黄瓜后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影响,利用Maule反应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评价FBT对黄瓜根组织中木质素和酚类物质的沉积情况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FBT诱导黄瓜后根组织中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分析FBT诱导黄瓜后根组织抗病性变化情况。【结果】诱导抗病性表达发现,50 mg·L-1的FBT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效果可达62.01%,高于对照诱导抗病剂BTH和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FBT诱导后的黄瓜在接种后7 d开始有枯萎病菌的侵染,此时未诱导只接种的黄瓜根组织因受枯萎病菌侵染,已经出现大量菌丝及孢子,FBT的诱导增强了寄主的抗病性反应,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同时经FBT诱导后4 d未接种及诱导后接种两个处理的根组织中具有大量褐色木质素沉积,尤其是根表皮细胞壁及韧皮部木质素沉降量明显,表现深褐色。对酚类物质的观察发现,在FBT诱导后2 d开始出现酚类物质沉积,诱导后4和6 d时,根组织中荧光信号较强,酚类物质沉积量较大,诱导后8 d时,根组织中荧光信号消失,酚类无明显沉积,木质素和酚类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以达到增强细胞壁的抗性,抵御病原菌的侵染的作用。在FBT诱导后1 d抗病相关蛋白HRGP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也明显增强,并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抵御病原菌侵染做准备。【结论】FBT诱导黄瓜产生了对枯萎病的抗病作用,同时黄瓜根组织通过次生代谢物质沉积量的增加及抗病相关蛋白活性增强,达到增强寄主根组织细胞壁的抗性,从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诱导抗病剂。

王方[8](2014)在《枣缩果病抗病性诱导及致病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枣缩果病是目前危害枣树果实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和病害的日益加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可估量,枣缩果病病害的防治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及实际生产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诱导剂诱导植物提高抗病性作为一种新的防治病害途径,在国内外己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本试验从抗病性诱导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感病品种七月鲜和抗病品种蜂蜜罐为材料,筛选出枣缩果病防效效果好的化学诱导剂以及适宜的喷施浓度,通过对所筛选的药剂诱导引起的枣树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究其抗性诱导的机制,为实际生产应用中枣缩果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发病率调查对选定的6种药剂进行筛选,得出高锰酸钾0.05%和0.1%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壳聚糖500mg/L、双氧水50mmol/L、壳聚糖1000mg/L、壳聚糖2000mg/L、木醋液500倍稀释液和高锰酸钾0.2%,水杨酸3mmol/L和草酸1mmol/L也有一定的仿效但效果较差。但由于高锰酸钾、双氧水和木醋液等都会对果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降低果实品质,因此不建议使用。由此筛选出壳聚糖为最佳的诱抗剂,当其浓度为500mg/L,1000mg/L及2000mg/L有显着的防治效果。选取壳聚糖500mg/L、水杨酸3mmol/L和草酸1mmol/L这3种药剂对感病品种七月鲜和抗病品种的蜂蜜罐进行诱导,并且分别对这两个品种枣叶片内的可溶性蛋白和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诱导剂的喷施能引起感病品种枣叶片内可溶性蛋白、CAT和POD和PAL酶活性的显着增加,且均可在第3d达到最大值,说明这几个指标与抗病密切正相关,而PPO的酶活性在第1d明显下降,且酶活性在测定时间段内明显低于对照。由此可推测出对感病品种七月鲜来说,可溶性蛋白,POD、CAT和PAL是与诱导抗性相关的生理生化物质。而对于抗病品种蜂蜜罐,诱导剂的喷施能引起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CAT、POD的显着增加,在第1d或第5d达到最大值,而PPO和PAL的酶活性几乎不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可溶性蛋白、CAT、POD对抗病品种蜂蜜罐来说,是诱导抗性起着重要作用的物质。为探索枣缩果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利用不同的诱导物(柑橘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麸皮、蔗糖)对链格孢、头状茎点霉、七叶树壳梭孢3种病原真菌进行诱导,经过酶活性测定发现这几种真菌在诱导产酶培养基中均可细胞壁降解酶。其中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酸酸酶(PG)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较高。在以果胶为诱导物的培养基中,这3种病原菌均能产生活性较高的果胶酶。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诱导物的培养基中,这3种真菌均能产生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酶。七叶树壳梭孢在几种诱导物的培养基中,要相应的高于头状茎点霉和链格孢2种真菌诱导产生的酶活性。枣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大量的果胶和纤维素等。而病原物在适宜的碳源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出相应的细胞壁降解酶。由此可推断,病原真菌在自然状况下侵入枣果组织时,可利用枣果实的果胶质和纤维素从而诱导产生出细胞壁降解酶,进而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石延霞[9](2012)在《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抗枯萎病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在生产中发生严重又无简单有效防治手段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病诱导剂氟唑活化酯(2,2,2-三氟乙基苯并[1,2,3]噻二唑-7-甲酸酯)为研究对象,探索应用简洁的胚根浸种与叶面喷雾诱导相结合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技术;应用化合物标记、显微、超微观察及抗菌物质分析与原位检测技术,揭示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抗枯萎病的机理;应用荧光定量PCR、选择培养检测技术研究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根组织及根际土壤中病原菌的动态。本论文一方面提出了通过叶面喷雾施药控制蔬菜土传病害的新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基础研究,初步明确了氟唑活化酯的诱导抗病机理,为氟唑活化酯作为新型诱导抗病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氟唑活化酯对主要作物的诱导抗病谱。经过对5个科5种作物的19种病害进行了诱导抗病效果评价,氟唑活化酯诱导后,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syringae pv. tomato)、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疫病(Phytophthoracapsici)等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防效在65%90%之间。2.明确了氟唑活化酯通过胚根浸种诱导与叶面喷雾结合可发挥最佳诱抗效果。在氟唑活化酯诱导抗病谱的研究中发现该化合物对黄瓜枯萎病存在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离体试验证实氟唑活化酯本身没有杀菌活性;盆栽试验发现,胚根诱导与叶面喷雾相结合可使黄瓜对枯萎病的平均诱抗效果达到85.71%,最佳诱导浓度是50mg/L100mg/L;通过田间试验表明50mg/L的诱导抗病效果为62.05%;经济有效的诱导浓度是100mg/L和50mg/L。3.从组织结构方面,揭示了了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病机理。通过显微观察发现氟唑活化酯诱导可抑制尖孢镰刀菌对根的侵染。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后7d病原菌才开始侵染根组织,此时未诱导只接种的处理根组织中已经侵入了大量菌丝,并产生大量孢子。同时明确了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根组织主要的次生代谢物质木质素、胼胝质及酚类物质的沉积量增加明显,HRGP、H2O2含量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加。诱导后2d根组织中开始大量沉积木质素、胼胝质及酚类物质;HRGP含量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过程;H2O2在诱导叶片的下位叶H2O2含量高于上位叶。4.应用化合物标记技术,明确了氟唑活化酯通过叶面喷雾诱导后4h可以从叶输导到根组织。为了研究氟唑活化酯在黄瓜植株中的传导,通过在氟唑活化酯母环的5位引入了供电子基团-NH2,形成了推拉电子体系,合成了N-氟唑活化酯;合成的化合物N-氟唑活化酯除可在波长384nm时激发荧光,还对黄瓜枯萎病仍具有诱导抗病性效果(64.42%);叶面喷施后,N-氟唑活化酯很快向根组织中输导,在诱导后4h达到根组织,诱导后4h24h均检测到强烈的荧光信号。5.为了检测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植株与根际土壤带菌量变化,根据尖孢镰刀菌ITS区序列特异性引物FOF1/FOR1,建立了黄瓜植株带尖孢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并建立了土壤带菌选择培养检测技术。通过荧光定量PCR及选择培养技术,对人工模拟的不同浓度带菌土壤和植株进行了检测。6.氟唑活化酯诱抗效果与黄瓜根及根际土壤带菌量存在相关性。通过荧光定量PCR及选择性培养检测技术,对黄瓜及其根组织进行检测,随着诱导浓度增高,抗病效果越好,黄瓜根及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含菌量降低,当诱导浓度是25mg/L时,根组织尖孢镰刀菌带菌量是4.65×104个孢子/g组织,根际土壤中带菌量是4.58×104个孢子/g土样;当诱导浓度增加到50mg/L时,在根组织及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带菌量分别是1.93×103个孢子/g组织和2.58×103个孢子/g土样。

成家壮[10](2011)在《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文中提出在病原物-寄主的互作关系中,利用和发挥化学药剂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侵染以及诱导寄主抗病性的协同作用,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可以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途径。

二、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与化学诱导抗病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与化学诱导抗病剂(论文提纲范文)

(1)茄黄萎病病组织浸提液对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黄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茄子黄萎病研究进展
        1.1.1 茄子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
        1.1.3 茄子黄萎病的病原菌及致病机理
        1.1.4 茄子黄萎病防治相关综合研究进展
    1.2 诱导抗性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点
        1.2.3 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1.2.4 茄组织浸提液对茄子的诱导抗性研究
        1.2.5 植物诱导抗病机制
        1.2.6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的前景展望
    1.3 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黄萎病菌抑菌作用试验
        2.3.2 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
        2.3.3 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
        2.3.4 生理基础实验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
        3.1.1 处理后黄萎病菌菌落直径
        3.1.2 处理后黄萎病菌抑制率
    3.2 诱导处理后的自然病原激发病害
        3.2.1 营养生长指标
        3.2.2 诱导处理后病情测定
    3.3 诱导处理后的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
        3.3.1 病株率
        3.3.2 病情指数
    3.4 诱导处理后的防御酶活性
        3.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3.4.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3.4.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3.4.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3.4.5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3.4.6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浸提液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4.1.2 浸提液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4.1.3 浸提液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水稻立枯病及种衣剂研究进展
    1.1 水稻立枯病研究进展
        1.1.1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
        1.1.3 水稻立枯病病原、侵染循环及生物学特性
        1.1.4 水稻立枯病的致病机制
        1.1.5 防治方法
    1.2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征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1.2.3 植物诱导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1.3 种子处理的研究
        1.3.1 种衣剂
        1.3.2 种衣剂的组成
        1.3.3 种衣剂的功能
        1.3.4 种衣剂的原理
        1.3.5 种衣剂的类型
    1.4 细菌鉴定
        1.4.1 细菌鉴定
        1.4.2 细菌分类鉴定的方法
    1.5 对峙培养研究
        1.5.1 对峙培养
        1.5.2 对峙培养的方法及应用
第二章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2.1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室内初筛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
    2.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盆栽复筛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第三章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3.1 生防细菌的形态学特征鉴定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生防细菌的16S r DNA的分子鉴定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第四章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5.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5.3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菌株16S rDNA的 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β-氨基丁酸诱导蓝莓对叶斑病的诱导抗病性及其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蓝莓及蓝莓叶斑病的研究
    2.病原与植物的互作及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
    3.花青素与植物抗病性研究
    4.转录组测序研究
    5.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6.本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蓝莓品种对叶斑病的抗病性鉴定及β-氨基丁酸诱导处理后蓝莓叶片中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
    1.材料与方法
        1.1.蓝莓叶斑病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回接
        1.1.1.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菌分离
        1.1.2.病原菌鉴定
        1.1.2.1.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1.1.2.2.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1.3.病原菌回接
        1.2.诱导抗病性鉴定
        1.3.β-氨基丁酸诱导的蓝莓抗叶斑病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
        1.3.1.试验处理及采样方法
        1.3.2.酶液的提取
        1.3.3.酶活性的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蓝莓叶斑病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回接
        2.2.抗病性鉴定
        2.3.β-氨基丁酸处理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2.4.β-氨基丁酸处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5.β-氨基丁酸处理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2.6.β-氨基丁酸处理对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β-氨基丁酸诱导的蓝莓对叶斑病系统诱导抗性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基因表达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2.转录组测序总流程
        1.2.1.RNA样品的制备和检测
        1.2.2.mRNA的分离纯化
        1.2.3.cDNA第一链的合成
        1.2.4.cDNA第二链的合成
        1.2.5.末端修复
        1.2.6.加poly(A)
        1.2.7.连接测序接头
        1.2.8.PCR扩增
        1.2.9.DNA测序
        1.3.原始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1.4.READS污染检测
        1.5.DE NOVO拼接
        1.6.UNIGENE功能注释
        1.6.1.UNIGENE与 NR和 SWISSPROT数据库比对
        1.6.2.UNIGENE的 KOG分类
        1.6.3.UNIGENE的GO注释
        1.6.4.UNIGENE的KEGG注释
        1.7.UNIGENE表达丰度分析
        1.7.1.基因表达量计算及统计
        1.7.2.线箱图
        1.7.3.PCA分析
        1.7.4.Sample to sample聚类分析
        1.8.差异表达UNIGENE分析
        1.8.1.差异表达分析
        1.8.2.聚类分析
        1.8.3.GO富集分析
        1.8.4.KEGG富集分析
        1.9.BLAST2PHI数据库比对
        1.10.Q-PCR实验材料及方法
        1.10.1.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1.10.2.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RNA抽提检测结果
        2.2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2.3 READS污染检测
        2.4 DE NOVO拼接
        2.5 UNIGENE注释
        2.5.1.UNIGENE与 NR和 SWISSPROT数据库比对
        2.5.2.UNIGENE的 KOG分类
        2.5.3.UNIGENE的GO注释
        2.5.4.UNIGENE的KEGG注释
        2.6 UNIGENE表达丰度
        2.7 差异表达UNIGENE分析
        2.7.1.差异表达分析
        2.7.2.聚类分析
        2.7.3.差异表达基因GO显着富集分析
        2.7.4.差异表达基因KEGG显着富集分析
        2.8 BLAST2PHI数据库比对
        2.9 11个检测基因的Real-time PCR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制作及表达分析
    3.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β-氨基丁酸诱导的蓝莓抗叶斑病相关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及仪器
        1.2.实验方法与步骤
        1.2.1.p RSET-A/comp126500_c0_seq1,comp126556_c0_seq2 基因质粒的构建
        1.2.2.重组质粒表达
        1.2.3.表达产物纯化与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抗病基因COMP126500_C0_SEQ1 全长CDNA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2.1.1.抗病基因comp126500_c0_seq1 全长c DNA序列的获得
        2.1.2.抗病基因comp126500_c0_seq1 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2.1.3.构建抗病基因comp126500_c0_seq1 蛋白的系统进化树
        2.1.4.抗病基因comp126500_c0_seq1 蛋白的保守结构域预测
        2.1.5.抗病基因comp126500_c0_seq1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及GO富集分析
        2.2.抗病基因COMP126556_C0_SEQ2 全长CDNA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2.2.1.抗病基因comp126556_c0_seq2 全长c DNA序列的获得
        2.2.2.抗病基因comp126556_c0_seq2 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2.2.3.构建抗病基因comp126556_c0_seq2 蛋白的系统进化树
        2.2.4.抗病基因comp126556_c0_seq2 蛋白的保守结构域预测
        2.2.5.抗病基因comp126556_c0_seq2 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及GO富集分析
        2.3.PRSET-A/COMP126500_C0_SEQ1,COMP126556_C0_SEQ2 质粒的构建
        2.4.PRSET-A/COMP126500_C0_SEQ1,COMP126556_C0_SEQ2 质粒的表达,纯化与检测
    3.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β-氨基丁酸诱导的蓝莓抗叶斑病个别相关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
    1.材料与方法
        1.1.载体构建
        1.1.1.comp126500_c0_seq1 基因p BWA(V)HS-ADR1-L2-GLosgfp载体构建
        1.1.2.comp126556_c0_seq2 基因p BWA(V)HS-ADR1-L1-GLosgfp载体构建
        1.2.亚细胞定位
        1.3.拟南芥转化
        1.3.1.播种、移栽
        1.3.2.去花絮
        1.3.3.农杆菌培养
        1.3.4.侵染
        1.3.5.种子采收
        1.3.6.筛选
        1.3.7.移栽
        1.3.8.抗性检测
        1.3.9.转基因拟南芥病原菌接种
        1.3.10.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基因COMP126500_C0_SEQ1 的载体构建及亚细胞定位结果
        2.2.基因COMP126556_C0_SEQ2 的载体构建及亚细胞定位结果
        2.3.拟南芥转化
        2.3.1.拟南芥播种、侵染及筛选
        2.3.2.抗性检测结果
        2.3.3.转基因拟南芥(L1)和(L2)增加了对叶斑病的抗性
        2.3.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
    3.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九个蓝莓品种花青素含量测定与田间发病率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点
        1.2.花青素的测试方法
        1.3.蓝莓叶斑病的田间发病调查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诱导抗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植物化学诱导抗病剂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植物化学诱导抗病剂种类
        1.1 无机化合物
        1.2 天然有机化合物
        1.3 人工合成化合物
    2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
        2.1 组织结构抗病机制
        2.2 生理生化抗病机制
        2.3 抗病信号传导及分子机制
    3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质诱导花生抗叶斑病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花生品种
        1.1.2 供试外源化学物质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区设置
        1.2.2 试验处理
        1.2.3 分级标准和病害调查
        1.2.4 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1.2.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的田间诱抗效果
        2.2 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AUDPC的影响
        2.3 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4 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氯化钙诱导对花生细胞膜透率及ROS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病情指数调查
        1.3.2 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测定
        1.3.3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_2~-)测定
        1.3.4 过氧化氢(H_2O_2)原位检测
        1.3.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5.1 粗酶液提取
        1.3.5.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1.3.5.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测定
        1.3.5.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
        2.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
        2.2.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2.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H_2O_2含量和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3.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H_2O_2含量的影响
        2.3.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2.4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中H_2O_2原位检测的影响
        2.5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2.5.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APX活性的影响
        2.5.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氯化钙诱导对花生体内次生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绿素含量测定
        1.3.2 木质素含量测定
        1.3.3 木质素组织化学染色
        1.3.4 总酚含量测定
        1.3.5 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1.3.5.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1.3.5.2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1.3.5.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木质素组织化学染色的影响
        2.4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总酚含量的影响
        2.5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5.1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2.5.2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PPO活性的影响
        2.5.3 氯化钙处理对花生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一种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病表达及抗病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及其作用机理
        1.1.1 化学植物诱导抗病剂的研究现状
        1.1.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
    1.2 黄瓜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1.2.1 尖孢镰孢菌的致病机理
        1.2.2 黄瓜枯萎病的防治现状
    1.3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
        1.3.1 基因组学技术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3 蛋白质组学技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化合物对主要蔬菜病害诱导抗病效果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两种新化合物对主要蔬菜病害广谱抗病性的研究
        2.2.2 两种新化合物离体生物活性的研究
        2.2.3 两种新化合物诱导抗病条件的研究
        2.2.4 两种新化合物诱导抗病效果的田间验证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两种新化合物对主要蔬菜病害广谱抗病性的研究
        2.3.2 两种新化合物离体生物活性的研究
        2.3.3 两种新化合物诱导抗病条件的研究
        2.3.4 两种新化合物诱导抗病效果的田间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抗枯萎病诱导抗病机理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3.2.2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后黄瓜根茎部胼胝质的变化
        3.2.3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黄瓜后对尖孢镰孢菌侵染的影响
        3.2.4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黄瓜后防卫反应相关酶活性及H_2O_2变化的研究
        3.2.5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黄瓜后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3.3.2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后黄瓜根茎部胼胝质的变化
        3.3.3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黄瓜后对尖孢镰孢菌侵染的影响
        3.3.4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黄瓜后防卫反应相关酶活性及H_2O_2变化的研究
        3.3.5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黄瓜后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黄瓜响应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的蛋白质组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前处理
        4.2.2 Label-free方法的蛋白质鉴定与定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曲线OD值
        4.3.2 蛋白质鉴定结果
        4.3.3 差异蛋白质表达量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全文结论
        5.1.1 明确了两种新化合物的广谱抗病性及诱导抗病条件
        5.1.2 发现了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的系统性抗病表达
        5.1.3 初步探明吡唑并嘧啶衍生物诱导黄瓜产生系统性抗病的信号转导通路..
    5.2 讨论
        5.2.1 关于两种新化合物诱导抗病技术的分析
        5.2.2 关于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病机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氟唑活化酯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植物抗病诱导剂研究进展
    1.1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1.2 植物抗病性诱导因子
        1.2.1 非生物因子
        1.2.2 生物因子
    1.3 植物抗病性的特点
    1.4 植物抗病性作用机制
        1.4.1 植物组织结构抗性
        1.4.2 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1.4.3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氟唑活化酯对土传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的制备
        2.2.2 种子的催芽与培养
        2.2.3 不同菌株致病性测定
        2.2.4 氟唑活化酯离体活性测定
        2.2.5 氟唑活化酯对土传病害的盆栽药效试验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菌株致病性的测定
        2.3.2 氟唑活化酯对病原真菌的离体生物活性
        2.3.3 氟唑活化酯对土传病害盆栽药效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唑活化酯防治土传病害应用技术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氟唑活化酯不同施药剂量的研究
        3.2.2 氟唑活化酯不同施药次数的研究
        3.2.3 氟唑活化酯不同施药间隔期的研究
        3.2.4 氟唑活化酯防治病害持效期的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氟唑活化酯不同施药浓度对病害防效的影响
        3.3.2 氟唑活化酯不同施药次数对防效的影响
        3.3.3 氟唑活化酯不同施药间隔期对防效的影响
        3.3.4 氟唑活化酯防治病害持效期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主要酶活性的变化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氟唑活化酯施药处理
        4.2.2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PAL活性的测定
        4.2.3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POD活性的测定
        4.2.4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PPO活性的测定
        4.2.5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MDA含量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对黄瓜PAL活性的影响
        4.3.2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对黄瓜POD活性的影响
        4.3.3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对黄瓜PPO活性的影响
        4.3.4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对黄瓜MDA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苗期株高的影响
        5.4.2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苗期茎粗的影响
        5.4.3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苗期节间距的影响
        5.4.4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苗期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氟唑活化酯防治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
    6.2 氟唑活化酯应用技术的研究
    6.3 氟唑活化酯诱导机理的研究
    6.4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苗期生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
    2.1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对枯萎病的抗病作用
    2.2氟唑活化酯诱导对枯萎病菌侵染黄瓜的影响
    2.3氟唑活化酯诱导对黄瓜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2.4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抗病相关蛋白的活性
3讨论
4结论

(8)枣缩果病抗病性诱导及致病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枣树及其发展概况
        1.1.1 枣树特征及其价值
    1.2 枣缩果病的研究现状
        1.2.1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 枣缩果病原菌的研究
        1.2.3 枣缩果病的防治研究
    1.3 植物抗性诱导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诱导抗病性
        1.3.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抗病特点
        1.3.3 植物诱导抗病因子
        1.3.4 植物诱导抗病机制
    1.4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1.4.1 病原菌的侵入
        1.4.2 致病因子
        1.4.3 寄主营养物质的争夺
        1.4.4 机械压力
        1.4.5 细胞壁降解酶
        1.4.6 致病毒素
        1.4.7 植物激素
        1.4.8 胞外多糖
第二章 枣缩果病抗病性诱导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抗病性诱导试剂
        2.1.3 药剂浓度设置
        2.1.4 田间抗性诱导药剂筛选
        2.1.5 筛选药剂对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的诱导机制
        2.1.6 酶液提取及活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化学诱抗剂对两个品种的防治效果
        2.2.2 不同化学诱导剂对感病品种七月鲜体内几种生化物质的诱导
        2.2.3 不同化学诱导剂对抗病品种蜂蜜罐体内几种生化物质的诱导
第三章 枣缩果病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机理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种
        3.1.2 细胞壁降解酶诱导产酶所需培养基
        3.1.3 细胞壁降解酶活力测定主要试剂配制
        3.1.4 细胞壁降解酶反应所需底物
        3.1.5 酶液的制备
        3.1.6 酶活力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
        3.2.2 不同诱导物诱导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几种诱导剂对枣缩果病抗病性诱导
    4.2 枣缩果病病原真菌在细胞壁降解酶方面的致病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抗枯萎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植物诱导抗病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1 植物化学诱导抗病剂的研究现状
    1.2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氟唑活化酯对主要作物病害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抗枯萎病的作用研究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离体生物活性测定
        3.2.2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盆栽试验效果研究
        3.2.3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田间试验效果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枯萎病菌离体生物活性的研究
        3.3.2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盆栽试验效果研究
        3.3.3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田间试验效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系统抗病性机理研究
    4.1 供试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氟唑活化酯诱导对枯萎病菌侵染黄瓜的影响
        4.2.2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
        4.2.3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的活性测定
        4.2.4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病程相关蛋白的活性测定
        4.2.5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β-1,3-葡聚糖酶的细胞免疫定位
        4.2.6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活性氧的原位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氟唑活化酯诱导对枯萎病菌侵染黄瓜的影响
        4.3.2 氟唑活化酯诱导对黄瓜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4.3.3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对黄瓜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活性的影响
        4.3.4 氟唑活化酯诱导对黄瓜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4.3.5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β-1,3-葡聚糖酶的细胞免疫定位
        4.3.6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叶片中活性氧的原位检测
        4.3.7 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叶片后根茎中活性氧的原位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唑活化酯在黄瓜体内输导过程研究
    5.1 供试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氟唑活化酯荧光标记物的合成及检测
        5.2.2 N-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枯萎病的抗病活性
        5.2.3 N-氟唑活化酯在黄瓜体内的输导过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氟唑活化酯荧光标记的合成及检测
        5.3.2 N-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枯萎病的抗病活性
        5.3.3 N-氟唑活化酯在黄瓜体内的代谢跟踪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唑活化酯诱导对黄瓜根及土壤带菌量影响的研究
    6.1 供试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根际土壤带菌量的选择培养基检测
        6.2.2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及土壤中带菌量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根际土壤带菌量的选择性培养基检测
        6.3.2 氟唑活化酯诱导后黄瓜及土壤带菌量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与化学诱导抗病剂(论文参考文献)

  • [1]茄黄萎病病组织浸提液对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黄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D]. 雷傲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D]. 杨青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β-氨基丁酸诱导蓝莓对叶斑病的诱导抗病性及其基因表达研究[D]. 金义兰. 贵州大学, 2019(05)
  • [4]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叶斑病诱导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 孟丹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5]一种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病表达及抗病机理初探[D]. 张晓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6]氟唑活化酯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D]. 陈仕红.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7]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J]. 石延霞,徐玉芳,谢学文,柴阿丽,王微微,李宝聚.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9)
  • [8]枣缩果病抗病性诱导及致病机理初探[D]. 王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9]氟唑活化酯诱导黄瓜抗枯萎病机理研究[D]. 石延霞.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 [10]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J]. 成家壮. 世界农药, 2011(02)

标签:;  ;  ;  ;  ;  

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和化学诱导的抗病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