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钢1513m~3高炉装料系统演进

九钢1513m~3高炉装料系统演进

一、酒钢1513m~3高炉装料制度的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武月清[1](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研究表明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韩建臻[2](2003)在《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是当前高炉炼铁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也是影响高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焦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原燃料和装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合理的操作制度与技术对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论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高炉冶炼技术的发展和对高炉冶炼操作制度与技术的分析研究,结合酒钢高炉的生产状况并以大量生产数据为依据,对酒钢高炉各时期的操作制度与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通过不断优化和实践,提出了酒钢高炉目前较为合适的各项操作制度与技术,并应用于酒钢高炉实际生产,使酒钢高炉入炉焦比大幅度降低,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最佳操作制度与技术要与精料水平、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贺学兵[3](2003)在《酒钢高炉上下部调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酒钢高炉炼铁实践为依据,系统研究和分析了高炉上下部调剂技术对高炉冶炼的影响。认为高炉上下部调剂是高炉炼铁的核心技术,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立足于高炉上下部调剂的正确结合。 根据实验室模拟及炉顶布料试验的分析研究得知,在酒钢高炉的技术装备和原燃料条件下,上部调剂应以分装多环布料为基本的上部调剂模式;下部调剂应以上下部调剂的匹配为核心,在保证全开风口工作的前提下,采取较高的鼓风动能与短风口、喷煤及富氧等技术相结合。对酒钢高炉长期存在的上部批重小和下部炉缸不活的问题,提出了杜绝长期堵风口作业的操作习惯,以确保规则的高炉工作炉型和良好的炉缸工作状况。高炉操作只要保证“上稳下活”,多环布料便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将提出的以全开风口作业和大批重分装为基础的多环布料的上下部调剂措施用于实际生产之后,炉缸工作日趋均匀、上部气流分布逐步稳定,高炉实现了长期稳定顺行的目标,促进了高炉的增产降焦工作,使酒钢的高炉操作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截止2002年底,高炉焦比降至430kg/t,高炉煤比达100kg/t,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在目前酒钢冶炼条件下,1号高炉(1800m3)最佳批重为48吨,鼓风动能110~130KJ/s;2号高炉(1000m3)最佳批重为28吨,鼓风动能80~90KJ/s。

蒋心泰[4](2000)在《酒钢1513m3高炉装料制度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酒钢1513m3高炉的装料制度经历了由单环布料到分装多环布料,再到同装多环布料的演变过程。随着装料制度的变化,高炉顺行状况和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

二、酒钢1513m~3高炉装料制度的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钢1513m~3高炉装料制度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1.3.3 对包钢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小结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2.3 小结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3.2.1 初期建设决策
        3.2.2 建设方针变更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3.4 小结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4.3 小结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5.5 小结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6.4 小结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7.4 小结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8.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高炉操作技术概况
        1.1.1 国外高炉炼铁技术概况
        1.1.2 国内炼铁技术概况
        1.1.3 酒钢炼铁技术概况
    1.2 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3 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
        1.3.1 装料制度
        1.3.2 造渣制度
        1.3.3 送风制度
        1.3.4 热制度
    1.4 我国高炉技术的发展趋势
        1.4.1 我国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4.2 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试验分析研究
    2.1 炉料结构分析研究
        2.1.1 我国高炉炉料结构的主要形式
        2.1.2 合理炉料结构的原则
        2.1.3 酒钢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确定
        2.1.4 炉料结构工业试验
    2.2 装料制度分析研究
        2.2.1 各种装料制度在酒钢高炉上的使用情况
        2.2.2 2号高炉混装分析与1号高炉多环布料试验分析
    2.3 造渣制度分析研究
    2.4 送风制度分析研究
        2.4.1 全开风口操作
        2.4.2 鼓风动能的选择
    2.5 热制度分析研究
        2.5.1 原料质量的影响
        2.5.2 焦炭质量的影响
        2.5.3 炉料与煤气流分布对热制度的影响
        2.5.4 其他操作因素的影响
    2.6 综合分析研究
        2.6.1 操作制度与操作技术相互关系的讨论
        2.6.2 操作制与技术存在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3 酒钢高炉合理操作的主要措施研究
    3.1 操作制度改变前后,高炉指标的变化
    3.2 酒钢高炉合理操作制度与技术的分析与讨论
        3.2.1 合理的炉料结构
        3.2.2 合理的装料制度
        3.2.3 合理的造渣制度
        3.2.4 合理的送风制度
        3.2.5 合理的热制度
    3.3 关于提高风温和喷煤比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酒钢高炉操作的效果分析与讨论
    4.1 对高炉顺行的影响
    4.2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3 对焦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酒钢高炉上下部调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高炉上下部调剂的一般原则
    1.3 国内外高炉上下部调剂的概况
    1.4 课题的提出
2 高炉上下部调剂的理论分析和工业试验研究
    2.1 上部调剂的理论分析
        2.1.1 批重的选择
        2.1.2 料线对布料的影响
        2.1.3 装入顺序与气流分布的关系
        2.1.4 多环布料应用研究
    2.2 高炉下部调剂研究
        2.2.1 下部调剂的基本准则是控制回旋区
        2.2.2 鼓风动能调整规律
        2.2.3 酒钢高炉风口回旋区大小的计算
        2.2.4 回旋区合理性的判断
        2.2.5 控制适宜的理论燃烧温度
    2.3 高炉软熔带和上下部调剂
        2.3.1 利用上下部调剂控制软熔带
        2.3.2 原燃料性能与软熔带的关系
        2.3.3 酒钢高炉软熔带的推断
3 高炉上下部调剂生产实践及分析
    3.1 酒钢高炉装料制度的演变
    3.2 酒钢高炉上下部调剂探索
        3.2.1 1994年的分装大批重全开风口探索
        3.2.2 1997~1998年的生产实践
        3.2.3 1999年的多环布料工业试验
    3.3 酒钢上下部调剂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实践
        3.3.1 全开风口为上全分装创造条件
        3.3.2 实现全分装提高了煤气利用
        3.3.3 大批重进一步稳定了煤气流,提高了煤气利用
    3.4 酒钢上下部调剂的生产实践分析
        3.4.1 全开风口操作
        3.4.2 酒钢高炉适宜的鼓风动能
4 酒钢高炉上下部调剂优化效果
    4.1 优化上下部调剂对高炉顺行的影响
    4.2 上下部调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3 上下部调剂对焦比的影响
    4.4 上下部调剂相结合的原则--“同步调剂,方向相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酒钢1513m~3高炉装料制度的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2]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研究[D]. 韩建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 [3]酒钢高炉上下部调剂研究[D]. 贺学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 [4]酒钢1513m3高炉装料制度的演变[J]. 蒋心泰. 炼铁, 2000(S1)

标签:;  ;  ;  ;  

九钢1513m~3高炉装料系统演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