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文科课程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

理工科大学文科课程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

一、理工科大学文科课程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任越,葛强[1](2021)在《以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驱动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也是国家教育事业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教育导向。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着眼于融入技术工具知识与技能的档案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着重于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文章以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四要素剖析为起点,阐释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从专业情感引导、课程设置、扩展学术视野、指导教师辅助等四个方面指出提升档案学专业人才创新素质的路径。

翁亚奎[2](2021)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文中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充分认识高校育人的使命任务,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育人、综合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学物理基础课程为重要载体,阐述课程思政与大学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针对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同授课群体(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出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出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汪孟夏[3](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背景下,新工科建设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内在共性,其目的都在于帮助高校理工专业人才提升综合素质、规划和发展职业生涯。目前在新工科视域下,国家和学校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导向性不够强,教师和学生层面对学习工匠精神的主动性不够高,教育内容层面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不够全面,教育环境层面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不够肥沃。因此,有必要建立灵活适用的培育体系:完善制度保障,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完善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对工匠精神的主观认同感;合理运用载体,保障工匠精神在校园扎根发扬,使理工科大学生真正在思想上认同工匠精神、在行动上践行工匠精神。

夏天生,欧阳嘉[4](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时代的进步推动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新文科"在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被提出,并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适用于中国的文科人才培养新方案。艺术学科作为新文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艺术创造力是创新型艺术学科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能够为艺术学科人才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供原动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新时代中精神、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文章通过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现存问题的阐述,分析了艺术创造力培养的意义,提出了艺术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思路。通过文章的研究,以期艺术创造力教育能为新文科的特色建设做出贡献,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时代进步。

章凡[5](2021)在《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美育实施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元洁[6](2021)在《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

温霞[7](2021)在《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赵紫叶[8](2021)在《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推脱及其消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娇娇[9](2021)在《“准研究生”学业准备现状及其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星[10](2021)在《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数字素养”。目前已有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关于职前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以一所省属师范大学S大学为个案,S大学是西部地区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并在师范生培养位居全国中等偏上,对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的现状调查,能较好地反映全国的普遍情况;S大学作为西部地区的优秀师范院校,其师范生数字素养情况也在大程度上反映全国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水平。因此,调查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当下特征,分析影响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关键因素,探讨提高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可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首先,综合借鉴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和我国教育部师范生信息素养框架,自主设计了《师范生数字素养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水平值为0.947,每个指标的标准化项的值也达到0.947,表现出良好的结构,说明了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高,问卷的可靠性很高。问卷在七项维度的效度的水平的KMO值为0.751,表明此问卷的各项因素的分析为适当的,且内部效度良好。本研究对S大学师范类学生进行分层抽样,对320名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12名师范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结果显示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有以下一些特点:数字素养总体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一般基础性数字技术素养较好,这主要是由当代师范生作为信息社会“原住民”的数字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但在隐私、知识产权等教学必需的安全保护技能上因缺乏系统训练而表现出明显不足;现有的数字素养基本上能支持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但还远远不能支持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B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师范生能获得丰富的新型数字内容,但自己的数字内容创造能力不足。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影响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师范生的个人特征,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任务的升级促使数字素养水平明显提高;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对数字技术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以学业成绩为导向,师范生利用数字工具的主动性不强;性别差异影响师范生解决网络问题的态度与能力;二是目前师范类院校对于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方案还在形成中,师范院校缺少专门的数字素养课程以及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素养教育中缺乏了教师的参与等问题。三是宏观环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学校经费投入及师范生家庭数字设备的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从国家、高校、个人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加强师范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训练和参与数字内容创造;加强数字素养政策引导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立数字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等。

二、理工科大学文科课程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工科大学文科课程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以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驱动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分析
二、创新训练项目对学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三、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路径
    1. 以专业情感教育构建学生学术思维。
    2. 以学术创新为导向开拓学生选题视野。
    3. 以课程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申报。
    4. 以指导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2)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二、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思考和探索
    (一)针对文科学生的课程思政思考和探索
    (二)针对理工科学生的课程思政思考和探索

(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视域下涵养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
    (一)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新工科建设对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新要求
二、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一)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不高
    (二)理工科高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及软硬件条件不完善
    (三)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远离工匠精神
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国家和学校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导向性不够强
    (二)教师和学生层面———对工匠精神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
    (三)教育内容层面———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不够清晰、全面
    (四)教育环境层面———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土壤不够肥沃
四、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制度保障,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二)发挥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完善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对工匠精神的主观认同感
    (四)合理运用载体,保障工匠精神在校园扎根发扬

(4)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文科概述
2定义艺术创造力
3 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现存问题
    3.1 艺术学科内部创造力培养环境不足
    3.2 艺术学科外部因素对创造力培养的桎梏
4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意义
    4.1增强应用能力
    4.2提升综合能力
    4.3加深合作能力
5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途径
    5.1标准化艺术创造力教育
    5.2提升教师艺术创造力专业知识
    5.3建立艺术创造力评估标准体系
    5.4顺应艺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6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思路
    6.1美育理念下的艺术创造力培养
    6.2融合艺术创造力与科学创造力
    6.3艺术创造力教育取向的多样化
    6.4艺术创造力培养的开放性
7结语

(10)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数字素养内涵及框架的已有相关研究
        1.4.2 我国数字素养研究发展迅速,但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
        1.4.3 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已有相关研究
        1.4.4 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进展
        1.4.5 文献评价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法
        1.5.2 访谈法
    1.6 研究思路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师范生
        2.1.2 数字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3.实证研究与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工具
        3.3.1 问卷设计及修改
        3.3.2 问卷调查过程
        3.3.3 问卷测试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特色与创新
    3.6 研究框架
    3.7 小结
4.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
    4.1 师范生作为信息社会“原住民”普遍具备基础数字素养
    4.2 师范生数字安全的意识水平高于技能水平
    4.3 师范生数字素养基本够“学之用”
    4.4 师范生数字素养不够“教之用”
    4.5 师范生在数字内容上用得多生产得少
    4.6 师范生数字素养整体呈金字塔模型
    4.7 小结
5.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
    5.1 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具有较强的个人特征
        5.1.1 高年级学习任务升级促使师范生数字素养逐步提高
        5.1.2 不同专业对数字技术的依赖程度差别大,影响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
        5.1.3 数字设备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影响不同地区师范生数字素养
        5.1.4 部分师范生以学业成绩为导向,利用数字工具的主动性不强
        5.1.5 男女差异影响师范生解决网络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5.1.6 小结
    5.2 高校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方案还在形成之中
        5.2.1 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线上+线下”模式
        5.2.2 缺少数字素养教育课程,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5.2.3 缺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难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5.3 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差异大
    5.4 小结
6.促进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策略
    6.1 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开展个性化数字素养教育
        6.1.1 鼓励学生参与数字内容创造与创新,提升科研能力
        6.1.2 加强师范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6.1.3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
    6.2 加大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
    6.3 加强正式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6.4 加强数字素养政策引导,构建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新生态
    6.5 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投入
7.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理工科大学文科课程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驱动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任越,葛强. 兰台世界, 2021(11)
  • [2]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J]. 翁亚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10)
  • [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汪孟夏. 山东工会论坛, 2021(05)
  • [4]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研究[J]. 夏天生,欧阳嘉. 工业设计, 2021(08)
  • [5]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美育实施路径研究[D]. 章凡.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曹元洁. 石河子大学, 2021
  • [7]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D]. 温霞. 西南大学, 2021
  • [8]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推脱及其消解研究[D]. 赵紫叶.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9]“准研究生”学业准备现状及其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 郭娇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10]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郭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理工科大学文科课程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