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炉中多孔介质状垃圾的传热分析

焚烧炉中多孔介质状垃圾的传热分析

一、焚烧炉中多孔介质状垃圾团块传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明启[1](2016)在《基于“三箱”模型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质传递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温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热工设备、建筑装饰、家电产品等生产和生活的多个环节。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其热质传递过程复杂多变,目前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分析实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粗宏观表征体元RMV(representative macroscopic volume),建立了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的两类“三箱”模型,即:第一类“三箱”模型和第二类“三箱”模型。第一类“三箱”模型包括:第一类黑箱模型、第一类灰箱模型、第一类白箱模型;第二类“三箱”模型包括:第二类黑箱模型、第二类灰箱模型、第二类白箱模型。基于上述6种模型,进而建立了每种模型下的传热模型,推导了不同传热模型下计算导热系数的数学模型。数值计算了101.325KPa,70°C的干空气,在玻璃棉粗宏观表征体元中传递时的导热系数,据此分析了孔隙率、孔隙通道分布系数、平均迂曲度、孔隙通道倾斜角度与保温材料多孔介质导热系数的关系。得到:导热系数随孔隙率增大而减小,导热系数随平均迂曲度增大而增大,导热系数随孔隙通道分布系数增大而增大,导热系数随孔隙通道倾斜角度增大而增大四条重要结论。自主研制了一套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测试装置,以孔隙率为35%的玻璃棉为例,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对比分析,两者误差范围,数值符合工程标准。证明本文基于粗宏观表征体元RMV所建立的“三箱”模型可直接用于分析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质传递问题,并可用其分析计算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的导热系数。本文研究结论为开展保温材料多孔介质及其它多孔介质中的动量、能量和质量传递机制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对保温材料生产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科学指导意义。

邬海明[2](2015)在《脱脂脱水餐厨垃圾焚烧炉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饮食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餐厨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环境、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焚烧法是一种高效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其具有减量化、无害化和能源化等优点而备受重视。餐厨垃圾经筛选、破碎和蒸煮处理,分离出油脂,用于制作生物柴油,剩下的固体废渣经干燥后用作燃料,其简称为脱脂餐厨垃圾。因此,开展脱脂餐厨垃圾焚烧炉的设计与研究,实现清洁、高效利用脱脂餐厨垃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某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的脱脂餐厨垃圾的基本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元素分析仪、工业分析仪、量热仪及热重分析仪研究了脱脂餐厨垃圾的基本特性,发现该脱脂餐厨垃圾是一种挥发分含量高,固定碳含量少,而热值不高的燃料。该燃料着火和燃尽特性比较好,而综合燃烧特性不是很高,升温速率有助于提高综合燃烧特性。(2)对脱脂餐厨垃圾灰渣熔融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灰熔融测试仪、SEM/EDX分析仪和XRD衍射分析仪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灰的熔融性、形貌特征和灰中Na、Cl、K等元素的化合物存在形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灰化温度下,高灰化温度的灰较低灰化温度的灰变形温度高,软化温度、半球温度和流动温度变化不大;随着成灰温度的提高,灰的形貌由絮状逐渐变为颗粒状;在温度低于900℃时,脱脂餐厨垃圾灰渣中的Cl、K、Na元素主要是以KCl、NaCl形式存在;当温度高于900℃时,脱脂餐厨垃圾灰渣中大部分Cl、K、Na元素是以气态化合物的形式析出的。(3)脱脂餐厨垃圾焚烧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根据脱脂餐厨垃圾的燃料特性、熔融特性及锅炉设计手册进行了焚烧炉的设计和搭建。在热态焚烧炉实验台上研究不同床料高度、床温、颗粒粒径及二次风率对焚烧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床温有利于NOx排放,但过高的床温会提高SO2生成,综合考虑合理的床温为850℃左右;NOx的排放受床料高度的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而SO2的排放受床料高度影响较大,综合考虑适宜的床料高度为300mm;颗粒粒径对NOx和SO2的排放影响比较大,综合考虑颗粒粒径应控制在23mm;综合NOx和SO2的排放规律来看,脱脂餐厨垃圾焚烧炉的二次风率应保持在20%左右。

陈姝[3](2014)在《城市生活垃圾干燥与燃烧气体排放特性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垃圾的产量呈逐年增大趋势,焚烧发电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手段。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生活垃圾含水量较大、热值较低,随季节和地区变化明显,国外引进设备无法适应高水分本土垃圾,导致焚烧效率降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释放大量气体产物,其中氮氧化物等气体对环境和人体危害严重。实验研究广州城市生活垃圾的干燥特性和气体排放特性,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改进和设计适于本土垃圾的焚烧设备提供参考。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干燥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生活垃圾混合物及典型厨余组分的干燥特性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讨论了炉膛温度、氮氧比、秸秆和煤的掺混比、催化剂种类及担载比、含水率等因素对垃圾燃烧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和秸秆掺混比的城市生活垃圾在机械炉排炉内燃烧的热质传递过程。(1)模拟焚烧炉内干燥条件,以广州地区生活垃圾典型厨余组分和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在干燥箱内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对生活垃圾干燥特性的影响,获得了描述实验过程的最优干燥模型。结果表明:干燥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极值干燥速率越大,对应含水率越低; Modified page和Weibull Distribution模型均可较准确的描述实验过程;通过菲克扩散模型计算出实验范围内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由阿乌尼斯方程得出活化能。(2)在卧式管式炉内实验研究了生活垃圾混合物及主要单组分燃烧的气体排放特性,讨论了不同炉膛温度和燃烧气氛对垃圾混合物燃烧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废布制品和树枝在垃圾混合物中的比例探讨组分比例对气体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混合物燃烧O2波谷与CO、CO2波峰位置一致, CO曲线呈单一释放峰,NO排放曲线出现双释放峰,其波谷与CO波峰出现时间接近;四种垃圾单组分相比,厨余对氧气消耗量最大,废布制品燃烧CO和CO2生成峰值浓度最高,厨余生成NO峰值浓度最高,是影响NO排放的主因;炉膛温度升高,残余率和CO峰值浓度随之降低,析出时间提前,CmHn峰值浓度则随之上升,NO峰值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实验气氛含氧量越高,NO双峰值和CO2峰值越高,CO和残余率则相反; CO峰值和NO挥发分释放峰值随垃圾中废布制品含量升高而提高,树枝含量比例越大,CO峰值浓度越高,NO峰值则无规律变化。(3)不同比例的秸秆和煤分别与生活垃圾混合物在卧式管式炉内混合燃烧,烟气分析仪实时收集主要气体排放浓度,对NO的生成量和N析出率进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与煤混燃不改变CO和NO排放曲线形状,增加煤的掺混比可缩短燃烬时间、降低CO峰值浓度、提高NO固定氮析出峰值和生成量;垃圾中掺混秸秆燃烧可改变CO曲线形状,对NO曲线形状无影响,随着秸秆掺混比的提高,焦炭氮峰值升高,燃烬时间提前,N析出率下降;NO生成量、N析出率和残余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与煤混燃>垃圾独燃>与秸秆混燃;建立了可描述秸秆、煤掺混比和NO生成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非线性拟合证明Logistic数学模型拟合度较优。(4)将五种碱金属化合物以不同担载比与生活垃圾在管式炉内催化燃烧,分析主要气体产物释放特性,计算燃烬率,对N析出率进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担载催化剂燃烧促O2波谷浓度提高,CO2变化不大,CO曲线形状趋宽阔,NO曲线固定氮析出峰出现时间延迟,CO和NO峰值因催化剂的种类和担载比而异;15种实验样品相比,9%CaO、5%和7%K2CO3、7%和9%Na2CO3催化垃圾燃烧NO平均排放浓度和N析出率较低、燃烬率较高,是垃圾燃烧较理想的催化选择;Logistic数学模型模拟实验过程N析出率决定系数较高,其中描述Ba2CO3催化燃烧过程最为准确。(5)卧式管式炉内对不同含水率的原生生活垃圾进行燃烧实验,研究气体排放特性,建立N、C和H析出率的数学模型,计算残余率。结果表明:垃圾含水率越高,干燥段越长,气体析出越慢,O2波谷浓度和CO2波峰浓度越高;CO曲线出现双释放峰,挥发分C析出峰较高且随含水率的升高而降低;CmHn和NO曲线均呈单一释放峰,随着含水率的升高,CmHn峰值呈先升后降的现象,NO峰值则随之升高;C、N、H析出率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Logistic数学模型对N、C和H实时析出率的描述R2均大于0.99303,拟合度较优。(6)采用CFD方式对广州某实际运行炉排炉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垃圾含水率和秸秆掺混比对炉内焚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含水率降低和秸秆掺混比增大均可提高燃料热值,促进炉内温度上升,但在确保烟气在炉内停留时间和炉内温度维持高温的前提下,需相应提高过量空气系数,否则因氧气不足导致垃圾燃烧不完全,烟气中可燃气体和颗粒比重较高。

沈观培[4](2013)在《SITY2000型600t/d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急剧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垃圾堆肥、垃圾焚烧及综合利用四种,其中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减容化、无害化、资源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正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处理技术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得到大力推广应用。目前SITY2000型垃圾焚烧炉已在国内有较多的应用,本文针对东莞市一台SITY2000型600t/d垃圾焚烧炉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旨在寻求出适应于本炉型焚烧东莞市生活垃圾的较佳运行工况。通过初步摸底试验,对影响垃圾焚烧锅炉燃烧效果的因素,包括一次风量、二次风量、一次风配比、推料速度、炉排运行速度等可调整因素,进行单一扰动因素的调整试验,分析单一因素变化是对锅炉燃烧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初步试验分析比选,选取其中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且可以量化分析的氧量、一次风量、一次风配比方式作为调整要素,并对这三个因素各选取3个水平进行燃烧调整试验。为减少试验次数,把具有代表性的搭配保留下来,按照正交试验表组合方案实施试验。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各调整因素对锅炉燃烧效果,飞灰、炉渣含碳量,炉渣热灼减率,NOX、SO2、HCl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通过比较,从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环保性、经济性、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选取在现有垃圾组分条件下,SITY2000型600t/d垃圾焚烧炉较为理想的燃烧调整方案。

梁冰[5](2012)在《9MW垃圾发电焚烧炉仿真模型及运行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垃圾是人类生活的产物,城市生活垃圾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年递增,如何处理垃圾成为当今社会焦点之一。其中垃圾焚烧发电能以最快速度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从而垃圾焚烧发电得到大力的推广本文以某9MW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对其设备流程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并重点研究了炉膛内的传热、传质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将炉膛进行分区,建立了垃圾在炉排上燃烧、换热的数学模型。借助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基于复杂系统分解和集成的原理,将垃圾焚烧锅炉机组划分为燃烧室、水循环系统、过热器系统,进一步将各子系统分解成各个设备和过程环节。基于简化的物理模型,根据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传热方程及其它补充方程和机理过程建立各设备和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各设备和过程环节的程序算法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通用的算法模块,形成算法库。所建立的垃圾焚烧锅炉算法主要包括垃圾焚烧模型、垃圾换热模型、汽包模型、下降管模型、上升管模型及过热器模型。根据垃圾焚烧炉中烟气流程、汽水流程及系统特点,调用算法库中算法,将各设备和过程进行集成,构建各子系统,子系统进一步集成,建立整个垃圾焚烧锅炉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研究垃圾焚烧锅炉机组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正确地反映垃圾焚烧炉的动态特性,研究工作对锅炉运行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林海[6](2012)在《基于CFD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优化运行及烟气排放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垃圾焚烧法因具有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突出特点,逐渐成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流方式。近年来,垃圾焚烧处理在我国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呈现出单机处理量大型化和污染控制严格化两大特点。焚烧处理方式在国内的迅速推广,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对垃圾焚烧炉的燃烧传热预测、优化运行和设计,以及烟气排放特性的研究,可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开发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国产化设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CFD技术具有成本低、高效省时、免搭建试验台的特点,在工程上被广泛用于模拟预测、设备设计和故障处理。本文运用CFD技术对某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进行燃烧传热模拟研究,并结合MCR工况模拟结果,通过调节部分运行参数和改变炉体局部结构,对垃圾焚烧炉进行运行优化和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其次,对在垃圾焚烧炉中掺烧污泥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分析掺烧污泥后对垃圾焚烧炉稳定运行的影响;最后,对典型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管式炉燃烧实验,研究分析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在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下的烟气排放特性。结合床层计算软件FLIC和商业CFD软件Fluent对垃圾焚烧炉内的燃烧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预测了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场、速度场、烟气各组分浓度和烟气停留时间等重要信息。通过对垃圾焚烧炉的运行优化研究可知,相比MCR工况下的参数设定,适当降低PA:(SA+OFA)风量比,或者稍微提高OFA-1:OFA-2风量比,或者稍微降低总空气过量系数,均可获得更好的燃烧传热效果,而一次风室风量配比、SA:OFA风量比和SA-1:SA-2风量比采用原设计值的效果最佳。OFA喷嘴采用两层双旋式排布方式,喷嘴角度取为α1=40°和α2=35°,对第一烟道内的烟气组织效果综合最佳;相比改变SA喷嘴位置和喷嘴管径大小,保持原SA喷嘴布置方式,炉内烟气的混合和燃烧效果最佳。掺烧污泥模拟研究验证了在垃圾焚烧炉内掺烧污泥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垃圾焚烧炉中直接掺烧湿污泥会明显推迟燃料的燃烧过程,可掺烧比例较小;而掺烧含水率较低的半干化污泥,仅会稍微推迟燃料的着火点和热解开始点,并缩短热解段和提前焦炭燃烧段,对稳定燃烧影响较小,可掺烧比例较大。垃圾燃烧过程中NOx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中挥发分N和焦炭N氧化反应形成的燃料型NOx。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垃圾热解开始时间逐渐前移,烟气中可燃气体浓度随着燃烧速率的迅速提高而相应下降,NOx的排放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垃圾焚烧炉正常运行的炉膛温度下,CO2/O2气氛由于没有快速型NOx和热力型NOx生成,NOx的还原反应速率较为剧烈,较N2/O2气氛更适合于控制NOx的排放。

陈扬[7](2012)在《垃圾焚烧炉实时仿真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迅猛增加,垃圾焚烧能以最快速度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最终处理目标,这就给垃圾焚烧发电提供了契机。本文对垃圾焚烧炉的设备流程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讨论,并重点研究了炉膛内的传热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炉膛内分区思想,建立了动态的数学模型。借助于数学模型来研究炉膛特性虽然并不能完全代替试验,并且数学模型本身还由试验来验证,但仿真建模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结合工程实际,以某二段往复式垃圾焚烧炉为对象,考虑了炉膛内的燃烧、传热等主要物理化学过程,建立了炉膛燃烧动态模型。在IMMS模型开发平台上,使用Fortran语言,将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写成程序,并加入到算法库中,在平台上建立模块时调用对应的算法,最后建立了正常工况的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燃料量、空气量、燃料水份等参数的扰动仿真试验,得出了锅炉主要参数的实时变化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正确地反映了垃圾焚烧炉的动态特性,研究工作对锅炉的设计和优化运行将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罗华俊[8](2011)在《中温对流条件下收缩性城市生活垃圾基元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干燥过程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前的必经阶段,干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焚烧的效率。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高含湿量的多孔介质物料,干燥过程中往往发生严重的收缩。因此,本文主要就热风干燥条件下收缩性垃圾基元内部热质传递规律开展研究。通过在热风对流干燥实验台上进行垃圾基元的实验研究,得到温度、风速、垃圾基元种类及其几何因子对基元湿分迁移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基元干燥收缩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收缩率与失重率之间呈现线性关系(R2>0.95),基元减少的体积近似地等于基元脱出的水分的体积。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了极差与方差分析,发现温度、风速及基元失重率对收缩率影响显着(a=0.05);温度及基元厚度对干燥时间影响显着(a=0.05)。基于Fick定律及能量守恒方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MATLAB平台编写计算程序,采用隐式格式有限差分法计算得到基元内部湿分分布与温度分布,发现对流边界含湿量与温度呈现阶跃式的变化特征。通过模拟与实验对比得到平均有效湿分扩散系数为温度与含湿量的递增函数,范围为3.245×10-20.576×10-8m2/s。对基元干燥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整理出基元的Arrhenius方程,在本文研究条件下基元表观活化能为10-22kJ。对干燥控制方程进行无量纲化重写与级数分析得到了垃圾基元内部热质传递规律。基元传热毕渥数Bi与传质毕渥数Bim级数为100-101之间,说明在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都是由内部控制的导热与湿分扩散过程,说明垃圾基元的内部传热传质特性受外界干燥条件(热风风速,热风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在于基元自身的热物理特性。在本文所研究的干燥条件下,垃圾基元表面传热系数为9.5-184.5W/(m2·K);传质系数为:6.2×10-6-7.4×10-4m/s。

陈梅倩,蒙爱红,阮仔龙,罗华俊,贾力[9](2010)在《高水分垃圾基元中温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在焚烧炉条件下对部分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基元(湿办公用纸、土豆片和西瓜皮等)干燥过程的试验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干燥特性曲线,以及垃圾基元尺寸、干燥温度和基元种类等对干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大垃圾基元的比表面积,可以有效提高垃圾的干燥速率;干燥温度由100℃提高到200℃时,所选几种垃圾基元的最大干燥速率都增加了2倍或2倍以上;湿纸板、湿纯棉布块和湿办公用纸在温度较低时,存在一定的恒速段;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西瓜皮的干燥过程中有明显的恒速段,湿木块则无明显的恒速段;土豆块、西瓜皮这类高含水率垃圾难以干燥,孔隙率较大的纸板、纯棉布块和含水率较低的树枝、木块比较容易干燥。

李春建[10](2010)在《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急剧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垃圾堆肥、垃圾焚烧及综合利用四种,其中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减容化、无害化、资源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正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处理技术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得到大力推广应用。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具有热值较低、水分较高、成分复杂等特点而导致垃圾在焚烧发电过程中出现燃烧稳定性较差、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经济性较差、垃圾焚烧污染物原始排放浓度较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垃圾焚烧过程中燃烧稳定性、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经济性与环保性进行及时评价分析和诊断,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指导垃圾焚烧锅炉优化运行。因此,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为垃圾焚烧锅炉优化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针对垃圾焚烧机理、垃圾焚烧污染物形成机制及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这些方面开展以下几点研究:详细地介绍了垃圾焚烧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垃圾焚烧炉燃烧过程、影响垃圾焚烧的主要因素及垃圾焚烧烟气中HCl、NOx、SO2、二恶英等各种污染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锅炉为研究对象,当垃圾热值变化时,利用垃圾焚烧锅炉热力校核计算方法对该垃圾焚烧锅炉分别进行了传热校核对比计算和锅炉热效率对比计算,研究了不同风量配比对垃圾焚烧锅炉热效率的影响情况。基于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的历史数据信息,将反映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经济性与环保性、燃烧稳定性三个小目标及整体目标的评价指标分别进行提炼,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经济性与环保性、燃烧稳定性三个小目标及整体目标进行了评价。最后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和仍需完善之处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二、焚烧炉中多孔介质状垃圾团块传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焚烧炉中多孔介质状垃圾团块传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箱”模型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质传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1.1.2 保温材料的重要性
        1.1.3 保温材料的种类
        1.1.4 保温材料研究现状
    1.2 多孔介质
        1.2.1 多孔介质的定义
        1.2.2 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的重要意义
        1.2.3 多孔介质热质传递国内研究进展
        1.2.4 多孔介质热质传递国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的RMV研究方法
    2.1 多孔介质研究的基本方法
    2.2 多孔介质的RMV研究方法
    2.3 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
        2.3.1 孔隙率
        2.3.2 迂曲度
        2.3.3 固体颗粒尺寸
        2.3.4 孔隙尺寸
        2.3.5 比面
        2.3.6 渗透率
        2.3.7 水力传导系数
        2.3.8 饱和度
        2.3.9 毛细压力
    2.4 多孔介质热质传递过程
        2.4.1 国内外目前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研究重点
        2.4.2 多孔介质中的传热过程
        2.4.3 多孔介质中的传质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MV的“三箱”模型
    3.1 第一类“三箱”模型
        3.1.1 第一类黑箱模型
        3.1.2 第一类黑箱传热串联模型
        3.1.3 第一类黑箱传热并联模型
        3.1.4 第一类灰箱模型
        3.1.5 第一类灰箱传热模型
        3.1.6 第一类白箱模型
        3.1.7 第一类白箱传热模型
    3.2 第二类“三箱”模型
        3.2.1 第二类黑箱模型
        3.2.2 第二类黑箱传热串联模型
        3.2.3 第二类黑箱传热并联模型
        3.2.4 第二类灰箱模型
        3.2.5 第二类灰箱传热先串联后并联模型
        3.2.6 第二类灰箱传热先并联后串联模型
        3.2.7 第二类白箱模型
        3.2.8 第二类白箱传热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箱”模型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4.1 第一类“三箱”模型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
        4.1.1 第一类黑箱传热模型导热系数计算
        4.1.2 第一类灰箱传热模型导热系数计算
        4.1.3 第一类白箱传热模型导热系数计算
    4.2 第二类“三箱”模型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
        4.2.1 第二类黑箱传热模型导热系数计算
        4.2.2 第二类灰箱传热模型导热系数计算
        4.2.3 第二类白箱传热模型导热系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及对比分析
    5.1 实验装置介绍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数据
    5.4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参加科研情况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获奖情况
致谢

(2)脱脂脱水餐厨垃圾焚烧炉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餐厨垃圾的基本特点
    1.3 餐厨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1.3.1 卫生填埋
        1.3.2 堆肥处理
        1.3.3 焚烧处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脱脂脱水餐厨垃圾的基本特性研究
    2.1 脱脂餐厨垃圾的制样
    2.2 脱脂餐厨垃圾的元素分析
    2.3 脱脂餐厨垃圾的工业分析
    2.4 脱脂餐厨垃圾的发热量实验
    2.5 脱脂餐厨垃圾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2.5.1 脱脂餐厨垃圾燃烧特性分析
        2.5.2 脱脂餐厨垃圾动力学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脂脱水餐厨垃圾灰渣熔融特性研究
    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3.1.1 灰熔融实验
        3.1.2 SEM/EDX实验
        3.1.3 XRD实验
    3.2 脱脂餐厨垃圾灰渣熔融特性分析
        3.2.1 脱脂餐厨垃圾的煅烧实验
        3.2.2 脱脂餐厨垃圾灰渣熔融性实验
    3.3 脱脂餐厨垃圾灰渣的SEM/EDX实验
    3.4 脱脂餐厨垃圾灰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脂脱水餐厨垃圾焚烧炉设计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4.1 技术要求
    4.2 焚烧炉系统组成
        4.2.1 焚烧炉本体
        4.2.2 布风装置
        4.2.3 给料系统
        4.2.4 烟风系统
        4.2.5 除渣系统
    4.3 实验样品、装置及方法
        4.3.1 实验样品
        4.3.2 实验装置
        4.3.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焚烧炉实验台燃烧设定工况
        4.4.2 床温对焚烧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4.4.3 颗粒粒径对焚烧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4.4.4 床料高度对焚烧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4.4.5 二次风率对焚烧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城市生活垃圾干燥与燃烧气体排放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组成及特点
    1.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3.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1.3.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3.3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4 城市生活垃圾干燥和燃烧研究现状
        1.4.1 城市生活垃圾干燥研究现状
        1.4.2 城市生活垃圾燃烧研究现状
    1.5 存在问题
        1.5.1 针对广州地区生活垃圾及主要组分的干燥特性需进行深入研究
        1.5.2 碱金属化合物催化垃圾燃烧对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需深入研究
        1.5.3 水分对原生生活垃圾燃烧气体排放特性影响尚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1.5.4 生活垃圾分别与煤和秸秆混合燃烧气体排放特性的研究及对比分析尚需深入
    1.6 本文的研究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基础及课题来源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干燥特性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装置与设备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生活垃圾典型单组分干燥特性曲线
        2.3.2 生活垃圾混合物干燥特性曲线
    2.4 干燥动力学模型
        2.4.1 干燥模型
        2.4.2 模型验证
    2.5 城市生活垃圾干燥扩散系数与活化能
        2.5.1 干燥扩散系数
        2.5.2 活化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燃烧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3.1 生成量
        3.3.2 析出率
        3.3.3 燃烧残余率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城市生活垃圾混合物及单组分燃烧气体排放特性
        3.4.2 温度的影响
        3.4.3 氮氧比的影响
        3.4.4 各组分所占比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煤、秸秆混燃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设备和方法
        4.2.2 实验材料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与煤混燃的气体排放特性
        4.3.2 与秸秆混燃的气体排放特性
        4.3.3 对比分析
    4.4 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生活垃圾催化燃烧排放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设备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催化剂对气体产物的影响
        5.3.2 NO 生成量
        5.3.3 NO 平均排放浓度
        5.3.4 燃烬率
    5.4 N 析出率数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分变化对城市生活垃圾燃烧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数学模型
        6.4.1 N 对 NO 转化率数学模型
        6.4.2 C 对 CO 转化率数学模型
        6.4.3 H 对 CmHn转化率数学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活垃圾炉排炉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7.1 引言
    7.2 数值计算的模型与方法
        7.2.1 物理模型与燃料
        7.2.2 模型求解方法
    7.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3.1 水分变化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3.2 与秸秆混合燃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之处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SITY2000型600t/d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燃烧控制分析
    2.1 设备简介
    2.2 调整因素分析
        2.2.1 一次风的调整
        2.2.2 炉排底部一次风门
        2.2.3 二次风
        2.2.4 推料器系统
        2.2.5 炉排系统
        2.2.6 炉排层厚调节挡板
        2.2.7 炉膛出口烟气温度控制
        2.2.8 锅炉排烟温度
第三章 优化燃烧调整试验设计
    3.1 调整因素选择分析
    3.2 试验方法
        3.2.1 烟气温度
        3.2.2 氧量测量
        3.2.3 飞灰取样
        3.2.4 炉渣取样
        3.2.5 运行数据记录
        3.2.6 大气参数测量
    3.3 计算数据的约定
        3.3.1 垃圾组分及低位发热量
        3.3.2 排渣温度
        3.3.3 炉渣含碳量
        3.3.4 入炉垃圾含水率
        3.3.5 烟气停留时间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炉渣热灼减率分析
    4.2 炉渣含碳量分析
    4.3 飞灰含碳量分析
    4.4 烟气 NO_X浓度分析
    4.5 烟气 SO_2浓度分析
    4.6 烟气 HCL 浓度分析
    4.7 锅炉效率分析
    4.8 综合分析与验证试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9MW垃圾发电焚烧炉仿真模型及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垃圾焚烧炉机组概述
    2.1 垃圾焚烧炉设备组成
        2.1.1 炉排构造
        2.1.2 余热锅炉
        2.1.3 烟气处理装置
    2.2 炉排自控及操作系统
    2.3 锅炉主要参数
第3章 焚烧炉仿真模型
    3.1 燃烧室燃模型
        3.1.1 垃圾的质量平衡
        3.1.2 垃圾的能量平衡
        3.1.3 垃圾供应量
        3.1.4 垃圾的焚烧
        3.1.5 垃圾燃烧所需的空气量
        3.1.6 过量空气系数
        3.1.7 垃圾挥发分逃逸过程中垃圾减量计算
        3.1.8 燃烧烟气计算
        3.1.9 绝热壁温度
    3.2 水循环系统仿真模型
        3.2.1 汽包数学模型
        3.2.1.1 液相区数学模型
        3.2.1.2 汽相区数学模型
        3.2.1.3 汽包压力
        3.2.2 下降管数学模型
        3.2.3 上升管数学模型
    3.3 过热器系统模型
        3.3.1 质量平衡方程
        3.3.2 动量平衡方程
        3.3.3 能量平衡方程
        3.3.4 传热模型
第4章 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IMMS建模原理
    4.1 一体化模型开发平台
    4.2 IMMS建模特点
    4.3 模块化建模
第5章 运行特性研究
    5.1 仿真试验内容以及结果
        5.1.1 一次风机挡板开度扰动试验
        5.1.2 逆推炉排进料时间间隔扰动试验
第6章 结论
    6.1 完成的工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基于CFD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优化运行及烟气排放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现状
        1.2.1 国外垃圾焚烧处理现状
        1.2.2 国内垃圾焚烧处理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与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的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模型和边界条件
        2.4.1 数学模型
        2.4.2 物理模型
        2.4.3 初始和边界条件
    2.5 运行工况
    2.6 结果分析
        2.6.1 床层固相燃烧
        2.6.2 床层上方气相燃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的运行优化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一次风室风量配比的影响
        3.3.2 PA、SA和OFA的风量分配
        3.3.3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的结构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结果分析
        4.3.1 OFA喷嘴的影响
        4.3.2 SA喷嘴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垃圾焚烧炉掺烧市政污泥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燃料特性与计算条件
        5.2.1 燃料特性
        5.2.2 方法与模型
        5.2.3 计算条件
    5.3 结果分析
        5.3.1 模型可靠性的验证
        5.3.2 掺烧污泥后的燃烧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城市生活垃圾燃烧的烟气排放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仪器与方法
    6.3 实验材料
    6.4 结果分析
        6.4.1 N_2/O_2和CO_2/O_2气氛的影响
        6.4.2 炉膛温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垃圾焚烧炉实时仿真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发展动态
        1.3.1 国外研究发展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垃圾焚烧炉系统
    2.1 垃圾焚烧炉设备组成
        2.1.1 炉排构造
        2.1.2 余热锅炉
        2.1.3 烟气净化处理装置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炉膛燃烧模型
    3.1 炉膛分区
        3.1.1 预热区
        3.1.2 燃烧区
        3.1.3 燃尽区
    3.2 质量平衡
    3.3 能量平衡
    3.4 燃料供应量
    3.5 燃料燃烧所需空气量
    3.6 过量空气系数
    3.7 燃烧烟气计算
    3.8 垃圾挥发分逃逸过程中垃圾减量计算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垃圾焚烧炉动态模型及仿真
    4.1 前言
    4.2 IMMS简介
        4.2.1 IMMS的功能
        4.2.2 IMMS的特点
    4.3 仿真对象
    4.4 仿真试验内容以及结果
        4.4.1 仿真试验内容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完成的工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中温对流条件下收缩性城市生活垃圾基元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多孔介质干燥理论基本模型
    1.4 多孔介质干燥研究现状
    1.5 多孔介质对流干燥收缩特性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收缩性垃圾基元热风对流干燥实验
    2.1 实验仪器及方案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方案
    2.2 西瓜皮湿分迁移特性
        2.2.1 干燥曲线
        2.2.2 干燥速率曲线
        2.2.3 干燥温度曲线
        2.2.4 收缩特性曲线
    2.3 土豆片湿分迁移特性
        2.3.1 干燥曲线
        2.3.2 干燥速率曲线
        2.3.3 干燥温度曲线
        2.3.4 收缩特性曲线
    2.4 影响因素分析
        2.4.1 基元种类
        2.4.2 热风风速
        2.4.3 几何因子
        2.4.4 热风温度
    2.5 正交实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热风对流干燥过程收缩性垃圾基元传热传质模型
    3.1 干燥过程数学模型的推导
        3.1.1 质量守恒方程
        3.1.2 能量守恒方程
        3.1.3 固相迁移速率
        3.1.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2 数学模型离散化
        3.2.1 内节点离散
        3.2.2 边界条件离散
    3.3 模型参数确定
    3.4 计算平台设计与开发
    3.5 本章小结
4 收缩性垃圾基元内部热质传递特性的数值模拟
    4.1 模型验证
    4.2 平均有效湿分扩散系数
    4.3 水分比
        4.3.1 土豆片的水分比
        4.3.2 胡萝卜片的水分比
    4.4 基元温度
        4.4.1 土豆片的温度
        4.4.2 胡萝卜片的温度
    4.5 垃圾基元的收缩特性
    4.6 影响因素分析
        4.6.1 温度的影响
        4.6.2 风速的影响
        4.6.3 基元尺寸的影响
        4.6.4 不同垃圾基元干燥特性比较
    4.7 本章小结
5 垃圾基元湿分迁移过程的动力学特性
    5.1 动力学参数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垃圾基元的表面传热传质特性
    6.1 方程无量纲化
    6.2 传热毕渥数分析
    6.3 表面传热特性
    6.4 传质毕渥数
    6.5 表面传质系数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水分垃圾基元中温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装置
    1.2 垃圾基元的选取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形状尺寸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2.2 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2.3 垃圾基元种类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3 结 论

(10)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垃圾焚烧过程及污染物形成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垃圾焚烧过程分析
    2.3 垃圾焚烧机理分析
    2.4 影响焚烧的主要因素分析
    2.5 污染物形成机制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量调整对垃圾焚烧锅炉效率的影响研究
    3.1 垃圾焚烧锅炉简介
    3.2 锅炉热力校核计算及锅炉效率计算
        3.2.1 对流过热器传热计算
        3.2.2 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尾部受热面传热计算
        3.2.3 锅炉效率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研究
    4.1 主成分分析(PCA)
    4.2 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经济性评价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4.2.2 样本工况的选取
        4.2.3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4.3 垃圾焚烧锅炉运行环保性评价
        4.3.1 评价指标与样本工况的选取
        4.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垃圾燃烧稳定性评价
        4.4.1 燃烧稳定性表征变量的选取分析
        4.4.2 样本点的选取和单变量稳定度因子计算
        4.4.3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4.5 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整体评价
        4.5.1 评价指标与样本工况的选取
        4.5.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焚烧炉中多孔介质状垃圾团块传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箱”模型保温材料多孔介质热质传递机理研究[D]. 宋明启.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2]脱脂脱水餐厨垃圾焚烧炉设计及实验研究[D]. 邬海明.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3]城市生活垃圾干燥与燃烧气体排放特性实验研究[D]. 陈姝.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4]SITY2000型600t/d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D]. 沈观培.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5]9MW垃圾发电焚烧炉仿真模型及运行特性研究[D]. 梁冰.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6)
  • [6]基于CFD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优化运行及烟气排放特性实验研究[D]. 林海.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垃圾焚烧炉实时仿真模型的研究[D]. 陈扬.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7)
  • [8]中温对流条件下收缩性城市生活垃圾基元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D]. 罗华俊.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7)
  • [9]高水分垃圾基元中温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J]. 陈梅倩,蒙爱红,阮仔龙,罗华俊,贾力.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1)
  • [10]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研究[D]. 李春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焚烧炉中多孔介质状垃圾的传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