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无叶菜豌豆af基因的遗传及利用

半无叶菜豌豆af基因的遗传及利用

一、半无叶型菜豌豆af基因遗传规律研究及其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明,朱振东,王昶,陆建英,张丽娟,闵庚梅[1](2017)在《半无叶型豌豆品种陇豌6号选育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以加拿大抗白粉病豌豆Mp1807为母本、绿子叶品种Graf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统法选育,多生态区试验进行丰产性、适应性以及根腐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价,以及2012—2014年在全国春播区13个试点和冬播区8个试点进行适应性和丰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陇豌1号耐根腐病、中抗白粉病,产量高、稳产性能好;株型紧凑,矮秆,直立生长,株蔓粗壮,抗倒伏。春播组试验平均产量2 855.25 kg/hm2,较对照增产18.39%,最高产量5 564.2 kg/hm2;冬播组试验产量2 349.90 kg/hm2,较对照增产12.75%。该品种适宜在春播区甘肃兰州及甘南卓尼、内蒙古达拉特、宁夏隆德、青海西宁、西藏拉萨以及冬播区江苏如皋、四川成都、重庆永川、江苏南京、陕西安康等地种植,特别适宜在西北灌溉农业区和年降水量在350500 mm的雨养农业区种植。

付金锋,董立峰,王凤宝,申素梅,侯桂双[2](2016)在《麻豌豆麻色基因的遗传特性》文中认为为了探明麻豌豆(Pisum sativum)种皮麻色(种皮具紫色斑点)的遗传特点,本研究以麻豌1号(种皮麻色、紫花、半无叶型)、中豌6号(种皮无麻点、白花、普通叶型)、90-PE-10(种皮无麻点、白花、半无叶型)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麻豌1号和中豌6号、麻豌1号和90-PE-10正反交组合,对杂交后代F1和F2种皮性状表现进行了观察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两个组合正反交F1代植株所结种子均有麻点,F2代种皮麻点性状出现分离,种皮有麻点∶种皮无麻点=3∶1,麻色对非麻色为显性,属于细胞核单基因遗传。在两对性状遗传试验中,种皮麻色、白花和种皮无麻点、紫花这两个重组类型均未在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2代中出现,紫花基因和麻色基因紧密连锁,有助于利用遗传标记对种皮颜色或花色进行选择。该麻色基因位于豌豆第1号染色体上,与分别定位于第3号和第5号染色体上的F和Fs麻点基因不相同。

陈亚雪,林奕峰,罗燕华,黄意甘,张连水,许玉琴[3](2015)在《豌豆新品种‘漳豌1号’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漳豌1号’为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软荚豌豆新品种,是‘双丰1号’豌豆的变异株经多代分离选择的优良品种。该品种表现为早中熟、植株蔓生,分枝力强,白花、株高155 cm左右、双荚率高,单株结荚数多;荚长8.5—10.0 cm、荚宽1.7 cm左右;产量高,总产量为12 750.0 kg/hm2左右;品质佳,维生素C含量高。在福建省漳浦、龙文、南靖、龙海和永春等多点试验中,比对照‘改良11号’增产幅度在10%—15%。

汪凯华,缪亚梅,季张娟,陈满峰,唐明霞,万玉玲,徐建华,王学军[4](2013)在《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文中提出为了选育优质高产鲜食豌豆品种,利用豌豆隐性基因易纯合、稳定快,其表象易观察,其性状表达易选择的特点,开展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应用研究,提高育种效率。以矮秆半无叶白花硬荚型白色圆粒豌豆品种和高秆普通小叶紫花软荚型麻褐色凹圆豌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杂交,开展半无叶型、矮株、白花、软荚等多个隐性基因遗传研究和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研究结果表明,F1籽粒表现为白色和圆粒籽粒,植株表现为高秆、普通小叶、紫花、硬荚等性状;F2其籽粒颜色和植株表观性状经卡方检测,符合显隐性分离比3:1;叶腋花青斑与紫花颜色具有相同观测值,符合基因完全连锁效应;‘苏豌4号’的成功选育,为豌豆育种提供了多隐性基因的育种材料。综合利用多隐性基因表观选择可较早定向选择目标性状,对目标进行丰产性和抗性等方面的性状选择,以加快育种进程,特别是针对某些性状由1对或2对显隐基因控制的遗传表观选择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曾亮[5](2012)在《豌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豌豆(Pisum sativum L.)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等特点,因其适应能力很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广阔的分布范围和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形成了其种质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由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引起的豌豆白粉病是最严重的豌豆病害之一,抗病品种选育是防治其病害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在对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及测算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学分析手段,对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应用ISSR标记技术,从DNA水平上探讨了豌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同时,对豌豆材料白粉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并对初步筛选出的抗病材料进一步进行了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在此基础上对豌豆白粉病不同抗性品种接种前后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20份豌豆材料的20个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豌豆属植物种质资源形态变异十分丰富,平均变异系数为32.68%,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7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出供试材料种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国内和国外群体内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0.369%。120份材料在欧式遗传距离为56.59处聚为2大类,第1类主要为北方材料,第2类主要为南方材料,但是也有个别材料交叉出现,其聚类图位置依然较近,这说明系统聚类结果受材料的地理来源影响较大。2、建立了豌豆属ISSR分析的技术体系,对影响其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豌豆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L)为:15ng模板DNA,0.15mmol/LdNTP,0.5μmol/L ISSR引物,1U Taq DNA聚合酶,引物842号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0℃。反应程序为:94℃充分变性3min,然后进行以下34个循环:94℃变性30s,50℃退火30s,72℃延伸45s,最后于72℃延伸10min,4℃终止反应保存。3、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73份豌豆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73份材料DNA共扩增出91条条带,其中78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8.2条,多态性比率为86.4%。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202,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518,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范围为0.4065-0.934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2为界限,73份材料划分为5类,聚类基本符合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4、通过2009-2011年连续3年对来自国内外的535份豌豆品种资源的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田间表现高抗的有1个品种,占鉴定总数的0.19%;抗病品种2个,占总数的0.37%;中抗品种17个,占总数的3.18%;中感品种60个,占总数的11.12%;感病品种434个,占总数的81.12%;高感品种21个,占总数的3.93%。通过对田间表现出抗性的20个品种进行室内苗期接种鉴定表明,除了4个中抗品种的抗性发生了变化外,其余均与田间抗性表现一致,具有较好的抗性稳定性。5、通过对豌豆白粉病不同抗性品种接种前后的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豌豆白粉病抗性反应相关防御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与豌豆白粉病抗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与豌豆白粉病抗性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接种后,抗病品种中PAL、SOD和CAT3种酶活性明显大于感病品种。与抗性相关的物质中,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与品种抗病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可溶性糖的含量与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接种后,抗病品种中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王志刚[6](2009)在《菜用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豌豆(Pisum sativum L.)适应性强、用途广。从旱地到水地,从国内到国外,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栽培区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豌豆种质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是我国对于蔬菜型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蔬菜型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常规育种不能有机结合,致使育种效率不高。同时面对市场对于优质、专用豆类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标准,迫切要求分析研究并较为全面地掌握国内外蔬菜型豌豆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解决豌豆亲本遗传基础狭窄问题,突破育种障碍,筛选优质、专用、高产资源。本试验基于形态和品质性状研究,对328份国内外蔬菜型豌豆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蔬菜型专用豌豆品种改良和资源创新中合理选用亲本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内外蔬菜型豌豆种质资源遗传变异较大。根据24个形态和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328份蔬菜型豌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24个形态和品质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239。20个数量性状中,鲜荚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077,无效分枝最低为0.5082,两者相差1.4995;4个质量性状中生长习性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0707,荚尖端形状最低为0.3708,两者相差0.6999;鲜英重、成熟株高、鲜株高、鲜荚宽、初荚节位、鲜荚长、成熟荚长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说明上述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国内春播资源的平均多样性指数1.4893,高于秋播资源的1.3500;国内资源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4113,高于国外资源的1.2954;洲际间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欧洲资源最高为1.4402,ICARDA资源的平均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9503;2.参试资源由三大组群构成。采用24个形态和品质性状数据,利用Structure 2.2软件,分析国外栽培豌豆资源群体遗传结构,显示328份国外菜用栽培豌豆参试资源由三大组群构成。组群1与组群2和组群3间距离较远,而组群2与组群3间距离较近。三大组群的距离远近表明了亲缘关系远近,为蔬菜型豌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3.构建了蔬菜型豌豆育种亲本的选择模式。蔬菜型豌豆新品种选育主要取决于鲜荚产量水平,而鲜荚产量与鲜荚重、鲜荚长、以及鲜荚宽的商品性密切相关。利用高鲜荚重的亲本材料与鲜荚含糖量及鲜籽粒含糖量高的资源杂交选育蔬菜型豌豆品种;利用鲜荚长的豌豆资源对于提高蔬菜型豌豆商品性至关重要;利用鲜荚宽的豌豆亲本材料,结合鲜荚重与鲜荚长,进行杂交选育蔬菜型豌豆型品种。

李玲[7](2009)在《国内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豌豆(Pisum sativum L.)早熟、适应性强、用途广,从贫困山区的救荒度灾作物到发达地区的粮-经-饲作物,从旱地到水地,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栽培区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豌豆种质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是,我国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无法使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育种效率不高。同时,面对市场对于优质、专用豆类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标准,迫切要求分析研究并较为全面地掌握国内外栽培豌豆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解决豌豆亲本遗传背景狭窄问题,突破育种“瓶颈”,创造优质、专用、多抗资源。本研究在形态学水平上,对国家库中随机抽取的642份国内栽培豌豆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豌豆品种改良和资源创新中科学选用亲本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豌豆栽培资源的遗传变异较大。根据26个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表明,642份豌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95。在26个形态性状中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等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比荚型、花色、脐色等质量性状更丰富,15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1.062)比11个质量性状的平均多样性(0.666)高出59.46%。从单个形态性状来看,直接体现群体产量高低的单株产量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多样性指数为1.390,这为实现豌豆高产育种目标的高产亲本选择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642份豌豆种质资源来源于国内10个北方省份和9个南方省份,各省区豌豆种质资源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25,表明豌豆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地理分布差异性。南方群体(313份、0.910)比北方群体(329份、0.879)高0.031,表明南方豌豆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北方群体丰富;19个豌豆资源群体中,北京群体(66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126),其次是四川群体(155份,1.106)、青海群体(32份,1.082)、辽宁群体(15份,1.062)、宁夏群体(38份,1.031),共5个群体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其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广西群体(7份,0.814)、吉林群体(6份,0.799)、江苏群体(5份,0.723)、河北群体(2份,0.506)、山西群体(2份,0.240)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其遗传多样性相对单一;其他9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2、探明了东北地区豌豆杂交分离后代的选择方式。在东北地区,由于株高与生育日数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且与百粒重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因此在杂交后代选择中可通过对中矮秆材料的定向选择缩短生育期、提高百粒重,达到提高豌豆商品品质的效果,提高育种效率。3、聚类结果为参试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依据。根据遗传距离将供试资源聚成14个群组。第1群组是白色豌豆品种,具有高产、大粒的特点,是选择优良外观品质粒用豌豆的首选材料。第4群组是具有早熟、高产、大粒的特点,是选择早熟、商品品质优良的粒用豌豆品种的重要材料。第6群组资源特点是高秆、高产、中粒的特点,是选择粮、饲兼用型豌豆品种的重要材料。第11群组资源特点是早熟、矮秆、软荚、绿粒的特点,是选择早熟、菜用软荚豌豆品种的优异材料。第12群组资源特点是早熟、矮秆、绿色中粒的特点,是选择早熟、鲜食豌豆品种的重要材料。第13群组资源特点是大荚、大粒的特点,是选择大荚、高产品种的重要材料。4、我国豌豆栽培资源分化成了两大基因库。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39.94%,根据每份资源的前3个主成分数据绘成三维聚类图,我国豌豆栽培资源较为明显地分化成了“基因库I”和“基因库II”。两大基因库的划分结果,与秋播、春播分区没有明显的关联。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

贺晨邦[8](2008)在《国内外栽培豌豆核心种质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豌豆(Pisum sativum L.)早熟、适应性强、用途广,从贫困山区的救荒度灾作物到发达地区的粮-经-饲作物,从旱地到水地,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栽培区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豌豆种质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是,我国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无法使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育种效率不高。同时,面对市场对于优质、专用豆类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标准,迫切要求分析研究并较为全面地掌握国内外栽培豌豆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解决豌豆亲本遗传背景狭窄问题,突破育种“瓶颈”,创造优质、专用、多抗资源。本研究在形态学水平上,对624份国内外栽培豌豆核心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豌豆品种改良和资源创新中科学选用亲本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24份豌豆种质的20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69,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13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624,7个质量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96,数量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高出质量性状81.25%。单株粒重的多样性程度最高,多样性指数达2.028;复叶叶型的多样性程度最低,多样性指数仅为0.207。2、国内南、北,国外五大洲,各豌豆种质资源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08,表明各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国外群体(201份)的平均多样性指数(1.137)比国内群体(423份,0.967)高0.170,表明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国内群体。国内北方群体(270份)的平均多样性指数(1.024)比南方群体(153份,0.904)高0.120,表明北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南方群体丰富;国外欧洲群体(46份)多样性指数最高(1.262),其次是亚洲群体(56份,1.258)、非洲群体(53份,1.171),这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来源不详群体(10份,1.089)、大洋洲群体(25份,1.020)和美洲群体(11份,1.020)。3、624份豌豆种质资源,在形态学水平上分类为4个群组,4个群组豌豆种质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性。国内北方资源(270份)中,西北五省区的资源(165份)主要聚在群组3和群组2,华北三省区的资源(73份)主要聚在群组1和群组3,东北两省区的资源(32份)主要聚在群组1;国内南方资源(153份)中,西南三省区的资源(101份)主要聚在群组1和群组3,华东两省区的资源(34份)主要聚在群组3和群组1;华中三省区和华南一省区的资源(18份)聚类比较分散,在群组中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国外资源(201份)除群组1中的13份外全部聚在群组4。4个群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639,群组内资源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372,群组间和资源间的遗传距离远近与各组中资源的不同来源基本一致。4、对20个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2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71%,说明前12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的信息。

汪凯华,王学军,陈伯森,季张娟,张秀梅,卢玉兵[9](2007)在《食粒型半无叶豌豆苏豌1号高产栽培的密度与施肥》文中研究指明影响半无叶型食粒豌豆新品系苏豌1号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密度和施肥方法。密度以3.5万株/667m2产量最高,达217.9 kg/667m2。密度3万株/667m2以上,基肥需施复合肥(N∶P2O5∶K2O=10∶8∶7)30kg/667m2,盛花期追施尿素10 kg/667m2。

付金锋,王凤宝,董立峰[10](2006)在《半无叶型豌豆种质研究与育种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从法国引进的半无叶型豌豆种质资源,经鉴定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的优异种质90-PE-10。为了更好地利用半无叶型豌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半无叶突变体性状的遗传、生理效应等基础研究。育成了抗倒伏、高产、优质半无叶型粮用、菜用和粮菜兼用豌豆新品种4个,这些品种均具有抗倒伏性强、抗病性好、增产幅度大等特点。

二、半无叶型菜豌豆af基因遗传规律研究及其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无叶型菜豌豆af基因遗传规律研究及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半无叶型豌豆品种陇豌6号选育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
2 育种目标
3 选育经过
4 特征特性
    4.1 植物学特征
    4.2 生物学特性
    4.3 品质
    4.4 抗病性
    4.5 与亲本特征特性比较
5 丰产性和适应性
    5.1 品鉴试验
    5.2 品比试验
    5.3 多生态区适应性和丰产性试验
    5.4 抗性鉴定试验
    5.5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6 适种区域
7 栽培关键技术
8 讨论

(2)麻豌豆麻色基因的遗传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试验过程及各世代性状表现
    2.2 一对性状的遗传
        2.2.1中豌6号和麻豌1号杂交组合
        2.2.2 90-PE-10和麻豌1号杂交组合
    2.3 两对性状的遗传
        2.3.1中豌6号和麻豌1号杂交组合
        2.3.2麻豌1号与90-PE-10杂交组合
3 讨论与结论

(3)豌豆新品种‘漳豌1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特征特性
    1.2 选育过程
2 选育结果
    2.1 品种比较试验
    2.2 区域试验
    2.3 生产试验
    2.4 品质
    2·5抗病性
3 品种特征特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栽培季节
    4.2 整地播种与基肥施用
    4.3 株行距与播种量
    4.3 田间管理
        4.3.1 间苗
        4.3.2 搭架
        4.3.3 肥水管理
        4.3.4 病虫害管理
5 结论与讨论

(4)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3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2.2多隐性基因的表观选择应用
    2.3多隐性基因的应用及‘苏豌4号’的选育
3讨论
    3.1基于种皮颜色分离探讨
    3.2基于豆荚性质分离探讨
    3.3基于花色和花青斑关联探讨
    3.4多隐性基因育种利用
    3.5‘苏豌4号’选育进程
4结论

(5)豌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豌豆及其种质资源概述
        1.1 豌豆起源与分类
        1.2 豌豆生产概述
        1.3 豌豆种质资源研究概述
    2 遗传多样性概述
        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2.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2.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4 豌豆遗传研究概述
    3 豌豆白粉病及其种质资源抗病性研究
        3.1 豌豆白粉病的分布及其发病症状
        3.2 豌豆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3.3 豌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研究
        3.4 豌豆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研究
        3.5 豌豆白粉病的抗病基因研究
        3.6 豌豆白粉病的防治
    4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4.1 立题依据
        4.2 研究目标
        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豌豆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自然条件及试验设计
        1.3 田间调查与考种标准
        1.4 数据处理及标准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豌豆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布
        2.2 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2.3 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表型性状多样性差异分析
        2.4 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方差分析
        2.5 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2.6 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7 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豌豆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基因组DNA提取及定量
        1.4 ISS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1.5 PCR检测结果
        1.6 ISSR反应条件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检测
        2.2 模板DNA用量对ISSR—PCR的影响
        2.3 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ISSR—PCR的影响
        2.4 dNTP用量对ISSR的影响
        2.5 引物浓度对ISSR的影响
        2.6 退火温度对ISSR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豌豆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DNA提取和定量
        1.3 ISSR引物
        1.4 PCR扩增及检测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筛选
        2.2 ISSR扩增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2.3 豌豆品种间遗传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
        2.4 豌豆品种间的ISSR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豌豆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豌豆白粉病发生流行动态
        2.2 豌豆种质资源田间白粉病抗性分析
        2.3 豌豆白粉病苗期室内接种鉴定
    3 讨论
第六章 豌豆白粉病不同抗性品种生理生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PAL活性变化
        2.2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POD活性变化
        2.3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PPO活性变化
        2.4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SOD活性变化
        2.5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CAT活性变化
        2.6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7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2.8 豌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白粉菌前后叶绿素含量变化
    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6)菜用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豌豆生产及资源概述
        1.1.1 豌豆起源与分类
        1.1.2 豌豆生产概述
        1.1.3 豌豆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3.1 豌豆核心种质资源的概念及意义
        1.1.3.2 豌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
    1.2 豌豆遗传研究概述
        1.2.1 豌豆遗传分析研究
        1.2.2 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观测
        2.2.2 数据标准化
        2.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菜用豌豆资源形态性状指标遗传多样性分布
        3.1.1 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布
        3.1.2 质量性状德遗传多样性分布
    3.2 菜用型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3.3.1 国内春播区、秋播区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的多样性差异
        3.3.2 国内外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差异
        3.3.3 不同地理来源间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差异
    3.4 蔬菜型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3.4.1 根据遗传距离聚类
        3.4.2 根据主成分聚类分析
        3.4.3 群体结构剖析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国内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豌豆生产及资源概述
        1.1.1 豌豆起源与分类
        1.1.2 豌豆生产概述
        1.1.3 豌豆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 豌豆遗传研究概述
        1.2.1 豌豆遗传研究
        1.2.2 豌豆的育种研究
        1.2.3 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观测
        2.2.2 数据标准化
        2.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豌豆资源形态性状指标遗传多样性分布
        3.1.1 生育期遗传多样性分布
        3.1.2 产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布
        3.1.3 其他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布
    3.2 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指标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3.3.1 各省区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的形态性状多样性差异
        3.3.2 春、秋播区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的形态多样性差异
        3.3.3 省际资源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3.4 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1 形态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
        3.4.2 生育日数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
        3.4.3 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
    3.5 豌豆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5.1 根据遗传距离聚类
        3.5.2 群体结构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豌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1.2 豌豆种质资源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4.1.3 供试群体聚类结果特点分析
    4.2 结论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国内外栽培豌豆核心种质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豌豆生产及资源概述
        1.1.1 豌豆起源与分类
        1.1.2 豌豆生产概述
        1.1.3 豌豆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 豌豆遗传研究概述
        1.2.1 豌豆遗传分析研究
        1.2.2 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数据观测
        2.2.2 数据标准化
        2.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豌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3.2 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形态多样性差异
        3.2.1 国内各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形态多样性差异
        3.2.2 国外五大洲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形态多样性差异
        3.2.3 国内、国外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间形态多样性差异
    3.3 豌豆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分析
    3.4 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5 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5.1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5.2 各群组中豌豆种质资源的分布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624 份栽培豌豆核心种质资源
        4.1.2 豌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1.3 豌豆种质资源的分类
        4.1.4 豌豆种质资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1.5 Structure 2.2 分析软件
    4.2 结论
        4.2.1 豌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2.2 豌豆种质资源的分类
        4.2.3 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食粒型半无叶豌豆苏豌1号高产栽培的密度与施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密度试验
    1.2 追肥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苏豌1号产量的影响
    2.2 施肥方法对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10)半无叶型豌豆种质研究与育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半无叶豌豆种质资源研究
    1.1 半无叶豌豆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
    1.2 豌豆半无叶突变体性状的生理特性
    1.3 半无叶型豌豆小叶突变基因 (af) 定位
    1.4 半无叶型甜豌豆革质膜、甜度性状的遗传
    1.5 半无叶型甜豌豆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1.6 半无叶豌豆异季加代育种及选择
2 半无叶豌豆新品种的选育
3 展望

四、半无叶型菜豌豆af基因遗传规律研究及其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半无叶型豌豆品种陇豌6号选育及评价[J]. 杨晓明,朱振东,王昶,陆建英,张丽娟,闵庚梅.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3)
  • [2]麻豌豆麻色基因的遗传特性[J]. 付金锋,董立峰,王凤宝,申素梅,侯桂双. 草业科学, 2016(04)
  • [3]豌豆新品种‘漳豌1号’的选育[J]. 陈亚雪,林奕峰,罗燕华,黄意甘,张连水,许玉琴. 上海农业学报, 2015(04)
  • [4]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J]. 汪凯华,缪亚梅,季张娟,陈满峰,唐明霞,万玉玲,徐建华,王学军. 农学学报, 2013(04)
  • [5]豌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评价[D]. 曾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12(11)
  • [6]菜用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D]. 王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7]国内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D]. 李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国内外栽培豌豆核心种质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D]. 贺晨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食粒型半无叶豌豆苏豌1号高产栽培的密度与施肥[J]. 汪凯华,王学军,陈伯森,季张娟,张秀梅,卢玉兵. 江苏农业科学, 2007(06)
  • [10]半无叶型豌豆种质研究与育种利用[J]. 付金锋,王凤宝,董立峰. 作物杂志, 2006(02)

标签:;  ;  ;  ;  

半无叶菜豌豆af基因的遗传及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