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假驾照在这里如此猖獗?

为什么假驾照在这里如此猖獗?

一、制贩假证为何在这里如此猖獗(论文文献综述)

焦康武[1](2017)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暗网犯罪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应对暗网犯罪具有导向意义。新时期暗网犯罪对网络安全构成了新威胁,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认识暗网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为其作一个初步定义,并结合暗网犯罪对我国已经形成和潜在形成的挑战,用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来设计应对暗网犯罪的策略。应对暗网犯罪应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全方位治理思路,这是应对暗网犯罪的有效路径。

任刚[2](2017)在《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通过电信网络实施高科技犯罪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在全国各地爆炸式发展,极大地侵害了公私财产权利,尤其是针对特殊人群的诈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这些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然而,电信诈骗犯罪的作案手段、诈骗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更新和变化,跨区域、跨境特点明显,对侦查破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对电信诈骗犯罪做出独立具体的规定,对打击该类犯罪未能起到震慑效果,造成打击不断加强,而案件又不断高发的情况。本文结合本人从事的刑事侦查工作,在分析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手段及发案原因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打击和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对策。在公安机关侦查打击方面,应建立案件管辖和资金快速查询冻结及返还机制,建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门队伍,强化合成作战机制和电子信息证据的取证意识及手段,并深入开展专项集中打击行动;在法律完善及其适用方面,应完善电信诈骗犯罪的处罚规定,推进规范手机短信息的立法,倡导“民刑并重”的司法理念;在行业内部监管方面,应严格执行金融行业实名开户制度,健全银行业交易记录保存制度,落实手机号码实名制;在防范体系建设方面,应完善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部门的联防体系,建立群众防范体系。四个方面的打防对策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笔者通过对打防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描述,以期为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提供参考。

韦洪乾[3](2013)在《破案大会战——全国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纪实》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经济犯罪日益成为主流犯罪,手段和花样不断翻新。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2012年初,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破案大会战,老百姓最痛恨什么犯罪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老百姓突出反映什么问题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对各类经济犯罪发起凌厉攻势,让犯罪分子原形毕露、无处藏身。

陈斌[4](2012)在《电信诈骗犯罪的犯罪学研究》文中认为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的,以电信通讯技术为信息传输媒介,通过传递具有欺诈性内容的信息骗取民众财物的一种非接触式诈骗犯罪。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这种“台湾式诈骗”的主要辐射地带。电信诈骗作为大陆地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因其犯罪手法千变万化,更具有非接触性、分工细腻、隐蔽性强、随机性强、跨国跨境实施等特点,给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2011年,浙江省电信诈骗案件发案数占全省诈骗案件发案数的38.2%,电信诈骗犯罪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发案数量最多的诈骗犯罪类型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猛推进,物质生活渐渐富足的国人正不断迈向小康社会。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大,带来的社会矛盾愈发凸显,传统社会控制体系逐渐弱化,再加上主流价值观念的不断丧失,使我国目前电信诈骗案件不断呈现高发态势。然而面对这样一种新的诈骗犯罪,我国电信金融机构的防控缺失、立法体系的不尽完善、刑事打击的难以推进等问题也助长了电信诈骗犯罪在我国的泛滥。犯罪成本低、成功几率高是电信诈骗犯罪实施的动机因素,而被害人的贪婪心理、常识性差、警惕性低等过错性特点为犯罪分子实施此类犯罪提供了大量机会,强化了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与犯罪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电信诈骗犯罪的危害后果。以犯罪预防论中的情境犯罪预防理论为模型,依据“增加犯罪难度”、“提升犯罪风险”、“降低犯罪报酬”、“削弱犯罪动机”等四项基本策略,针对电信诈骗犯罪各个环节的犯罪环境及电信金融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为,拟定出一些预防控制建议,以增加犯罪的难度与风险,同时强化国际合作以达到最佳的预防电信诈骗犯罪的效果。

宋会敏[5](2010)在《从“犯罪之都”到“安全城市” ——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犯罪率下降原因探析》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犯罪控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这十年里,许多国家的犯罪率大幅度增加,相反,美国犯罪率却出现了显着下降,纽约市犯罪率下降的幅度更是远远超过了全国。纽约市不仅是美国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性、国际性的大城市,其犯罪率的大幅下降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权运动的高涨,以及反主流文化的盛行,纽约市犯罪率迅速攀升。抢劫、杀人案件频发,毒品盛行,枪支泛滥,这一切如噩梦般困扰着纽约。70年代,纽约市仍动荡不安。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加之政府财政危机,警察机构腐败、丑闻不断,犯罪率不断上升。80年代中后期,新型毒品“快克”的蔓延,随之带来的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也急剧增加。但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4年朱利安尼担任纽约市长以后,纽约市的犯罪率开始迅速下降,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双双下降。到90年代末,纽约市由于其治安状况良好,被评为“十大安全城市之一”。90年代初,纽约市犯罪问题依然严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纽约市长迪金斯和警察局长布朗实施了改革,出台了“安全街区,安全城市计划”,但因各种原因,改革只带来了犯罪数据的下降,而社会治安状况并未有多少改变。1994年朱利安尼上台后,任用布莱顿为警察局长,大力支持纽约市警察局的各项改革,对各种重罪严厉打击,对轻微犯罪实施“零容忍”;实施技术革新,引进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警察局效率;大力倡导社区警务,通过改善警民关系来预防犯罪的发生。这些警务改革的实施,不仅有效打击了犯罪,而且很好的预防了犯罪的发生,犯罪案件的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枪支的泛滥和毒品的猖獗也极大地困扰着纽约市,每年都有很多无辜的人死于枪下,大量青少年因毒品犯罪被捕。为了更有效的打击犯罪,纽约市开展了各种针对涉枪涉毒犯罪的专项行动。通过各种措施对枪支进行管制,对毒品进行彻查,严厉打击与之有关的各种犯罪活动,涉枪涉毒犯罪案件大幅度下降。1992年,纽约市经济开始复苏,信息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繁荣发展。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大量增加,纽约市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好转,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力重新回归到合法市场。青少年人口的相对减少和失业率的下降,移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黑人生活状况的改善也促使了犯罪的下降。虽然90年代纽约市犯罪率下降非常明显,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改变。但是纽约市警察局实施的警务改革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零容忍”实施过程中,存在侵犯公民权利、暴力执法等问题,迪阿罗事件就是警察滥用暴力的典型。纽约市犯罪率的下降不是昙花一现,自90年代初至今,纽约市保持了低犯罪率,城市治安一直非常良好,市民安全感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犯罪率的降低提升了纽约市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大量的移民纷纷移居纽约,纽约市的观光客也迅速增加,带动了纽约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纽约市警察局治理犯罪的成功经验也为美国其他城市借鉴,瑞典、加拿大、中国也开始借鉴其经验。

谭倩倩[6](2011)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社会学意义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生产企业和产品数量的迅猛增长,同时也涌现出了大批质量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产品质量问题突发、频发,不仅影响了亿万人民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引发了民众的信任危机,更严重损害了国家声誉和民族形象,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建设速度和成效,阻碍了社会发展与变革。新闻媒介作为国家舆论的喉舌、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如何对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客观而正确的报道,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已经成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以产品质量新闻为关注点,从社会学、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多维视角出发,通过探讨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特点、作用与缺陷,将微观的新闻传播方式变化与宏观的社会转型变迁相结合。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典型分析法、比较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报纸、电视、网络及其他媒体上的众多产品质量新闻案例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握了产品质量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进而达到了认识产品质量新闻的目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产品质量新闻走出了对政策解读的单一与狭隘,从揭露、批评性报道逐步向名优推介延伸,从通讯、消息不断向图片、评论、追踪报道拓展,报道内容不断丰富,报道形式趋于多彩,突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它打假扶优、除恶扬善,成功塑造了市场“拟态”环境,推动了市场体制改革,并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开放度,调节了社会情绪,充当了社会的“安全阀”与“预警器”,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进一步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发挥了舆论“软力量”的建设性作用。但其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困境与阻碍,弱化了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抨击力度,降低了其社会公信力,更进一步威胁着民众的知晓权。本文在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辩证性的借鉴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中的成功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和改革建议,为产品质量新闻从业者更好地实践发展、为社会学家透过新闻研究社会提供了有益参考。

罗静[7](2009)在《论我国假币防范的制度建设》文中认为作为货币的衍生物,假币自货币诞生伊始便一直伴随货币而出现。假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不仅严重损害一国法定货币的信誉,扰乱金融秩序,还会危及到一货币币值的稳定,动摇一国法定货币的地位,造成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因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假币的防范,我国自不例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假币的防范工作相当重视,并成立了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专门的假币防范组织和协调机制。此外,还通过了相关的立法对假币的制造、出售和流通活动进行了规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假币防范工作的相关制度已经凸显出其自身的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新型制假贩假活动和技术带来的假币流通现状,造成了我国目前比较严峻的假币泛滥形势。目前我国假币防范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管理制度、宣传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其相对应的相关立法的缺失,包括刑法和金融法等相关法律。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我国假币防范制度建设的完善来解决。我国应参考和借鉴国外的货币制度和立法现状,健全目前我国假币防范的相关制度,包括专门的假币防范机构、协调制度、假币的源头防范制度、奖励责任制度和宣传制度,并在分别完善的前提下将上述制度进行有机的综合,形成我国的假币防范管理制度。此外,还应完善我国假币防范的惩治制度,即对我国刑法的货币犯罪内容加以完善,从而最终形成我国完整的假币防范制度体系。

侯宏林[8](2004)在《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除前言和结论之外,主体内容分为四篇。前言阐述了写作背景、目的与基本思路。为了探寻刑事政策合目的化的途径,从价值论的角度对刑事政策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第一篇是方法论,也即价值分析方法论。论文第一章对价值分析方法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是客体在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产生的一种关系属性。在价值的诸多分类法中,以存在的层次和状态所作的目标性价值、事实性价值与规范性价值的分类对建构科学的价值分析理论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整的价值分析至少包括如下内容:客体的本体论研究、价值目标的确认、事实的描述、价值事实的抽象、价值评判、价值规范的设定以及规范的设置等。第二篇是对象论,也即刑事政策的基本原理,是对刑事政策的本体论探讨。本文对刑事政策的本体揭示基本遵循了三个思路:一是借鉴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在政策学的框架内研究刑事政策;二是注意从与法律、刑事法相区别的角度对政策、刑事政策进行界定;三是坚持将静态的概念研究与动态的过程分析相结合,在“静”与“动”的结合中全面把握刑事政策。论文第二章是对政策概念及其与法律相区别的初步界定。政策就是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策略,其与法律的基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内容、渊源三个方面。第三章是对刑事政策概念的研究。在对传统概念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从与刑事法相区别的角度,结合刑事政策本身的特性,本文认为,刑事政策就是社会公共权威综合运用刑罚、非刑罚方法与各种社会手段预防、控制犯罪的策略。刑事政策与刑事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体、对象、手段、内容性质、渊源、制定程序等十个方面。在法治的框架内,刑事政策是刑事法的先导和补充,刑事法是刑事政策的升华和边界。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指引性与倡导性是刑事政策最重要的特性。指引功能、调节功能与符号功能则是刑事政策的三种最基本的功能。第四章在将刑事政策分为制定、执行与变动三环节的框架内对刑事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三篇是标准论,也即对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研究,旨在确定作为刑事政策价值分析标准的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第五章是对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概括研究。价值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因此,以人的需要为“支点”,可以深刻把握价值的根本内容。根据需要的内容与主体的不同,可以分别将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人的需要分为经济性需要、伦理性需要两个层次与秩序性需要、个体性需要两个侧面,与此相对应,效率、公正与秩序、自由也就分别成为刑事政策的不同层次的和不同侧面的价值目标。在法治的框架内,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正”与“秩序优先,兼顾自由”的模式。第六章对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秩序与自由、第七章对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效率与公正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WP=5>第四篇是实践论,也即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是在前述各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刑事政策进行的实证性的价值分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严打政策是我国最主要的三个刑事政策。其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的总刑事政策,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严打政策是我国的具体刑事政策。这三个刑事政策,从其基本思路而言,均具有自身的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政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这些政策并不完全符合人的价值追求,因此均须作相应的改进。第八、九、十章分别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与严打政策进行了实证性的价值分析,在发掘其价值事实、评析其价值得失的基础上,明确了其价值改进的路径。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作为人对犯罪的一种正式反应,刑事政策应当符合人的价值追求。

祖薇[9](2003)在《沉渣泛起假发票》文中提出 发票是在中国税收体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报销凭据,但是却成了少数人进行偷漏税和贪污等犯罪活动的工具,因此,也衍生出一个个印制、买卖假发票的黑市……发票黑市的猖獗每年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地为遏制发票造假等违法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印制贩卖假发票者的生意依然红红火火。假票贩子紧盯新版发票地税局推出的新版发票刚刚与市民们见面,假票的买主、卖主就纷纷

本刊编辑部[10](2002)在《假文凭启示录》文中认为世人都晓文凭好,惟有利禄忘不了;机关算尽好辛苦,被人识破都没了。世人都晓文凭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假亦真来真亦假,到手幸福全飞了。世人都晓文凭好,惟有欺诈忘不了;全国文凭打了假,没有真才难混了。

二、制贩假证为何在这里如此猖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贩假证为何在这里如此猖獗(论文提纲范文)

(1)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暗网犯罪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对认识及应对暗网犯罪的导向意义
    (一)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辩证发展着的安全观
    (二)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系统全面的安全观
二、暗网犯罪现状与特点
    (一) 暗网犯罪概念及其现状
        1. 暗网犯罪概念
    (二) 暗网犯罪现状
    (三) 暗网犯罪的特点
        1. 犯罪形式丰富, 类型多样
        2. 犯罪操作门槛低
        3. 波及范围涉及全球, 规模巨大
        4. 依托暗网, 犯罪难以侦查
三、暗网犯罪对我国国家安全形成的挑战
    (一) 暗网成为其他犯罪的掩体
    (二) 暗网为恐怖主义犯罪打造避风港
    (三) 监管暗网犯罪困境重重
    (四) 暗网犯罪及其管辖可能侵犯别国主权及公民隐私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暗网犯罪的应对路径
    (一) 加快暗网科技研发, 源头治理
    (二) 完善国内网络安全立法, 依法治理
    (三) 社会共同应对暗网犯罪, 系统治理
    (四) 国内外多种手段并举, 综合治理
结语

(2)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打防难点
    第一节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产生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电信诈骗犯罪的特征
        一、非接触性
        二、犯罪空间跨地域性
        三、高度的智能化
        四、集团化程度高
        五、作案手法翻新快
    第三节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打防难点
        一、案件管辖不明确
        二、抓捕嫌疑人困难大
        三、追缴赃款难度大
        四、取证难
        五、定罪难
第二章 电信诈骗犯罪手段及案件高发原因分析
    第一节 常见电信诈骗手段概述
        一、通过编造让被骗对象害怕的虚假问题实施诈骗
        二、通过利益诱惑进行电信诈骗
        三、通过虚假服务进行电信诈骗
        四、通过冒充熟人进行电信诈骗
        五、通过发送带有木马病毒链接的手机信息进行电信诈骗
    第二节 电信诈骗犯罪的高发原因分析
        一、犯罪成本原因
        二、打击手段原因
        三、法律法规滞后的原因
        四、犯罪人追求非法利益最大化的原因
        五、受害者自身的原因
        六、行业监管不力的原因
        七、治安防控不到位的原因
第三章 电信诈骗犯罪的打防对策
    第一节 公安机关侦查打击方面的对策
        一、建立案件管辖机制
        二、建立资金快速查询冻结及返还机制
        三、建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门队伍
        四、强化合成作战机制
        五、强化电子信息证据的取证意识和手段
        六、深入开展专项集中打击行动
    第二节 现有法律完善及适用方面的对策
        一、完善电信诈骗犯罪的处罚规定
        二、推进规范手机短信息的立法
        三、全力倡导“民刑并重”的司法理念
    第三节 加强相关行业内部监管方面的对策
        一、要严格执行金融行业实名开户制度
        二、要健全银行业交易记录保存制度
        三、进一步落实手机号码实名制
    第四节 防范体系建设方面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部门的联防体系
        二、广泛利用媒体,发动群众,建立群众防范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电信诈骗犯罪的犯罪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电信诈骗犯罪的定义及现状
    1.1 关于电信诈骗的定义
    1.2 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
        1.2.1 国内电信诈骗犯罪现状
        1.2.2 浙江省电信诈骗犯罪现状
2 电信诈骗犯罪概述
    2.1 电信诈骗犯罪的发展
    2.2 目前电信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2.3 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
        2.3.1 非接触性
        2.3.2 分工细腻,组织化程度高
        2.3.3 隐蔽性强,科技化程度高
        2.3.4 随机性强,涉案范围广
        2.3.5 跨国实施,追查打击难
    2.4 电信诈骗犯罪的危害性
        2.4.1 严重威胁公民财产安全
        2.4.2 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生活秩序
        2.4.3 严重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2.4.4 可能衍生其他违法犯罪
3 电信诈骗犯罪发生的原因分析
    3.1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原因的相关理论分析
        3.1.1 犯罪原因论概述
        3.1.2 犯罪原因分析之理性选择理论
        3.1.3 犯罪原因分析之日常活动理论
    3.2 现代化发展对电信诈骗犯罪带来的影响
        3.2.1 社会控制体系薄弱
        3.2.2 主流价值观的丧失
        3.2.3 社会贫富悬殊的加剧
    3.3 电信金融机构防控缺失因素
        3.3.1 电信部门的防控缺失
        3.3.2 金融部门的防控缺失
    3.4 立法层面的因素
        3.4.1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不健全
        3.4.2 刑事立法打击不严
    3.5 电信诈骗犯罪的个体因素
        3.5.1 电信诈骗犯罪行为人的动机因素
        3.5.2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因素
4 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
    4.1 犯罪预防的基本理念
    4.2 基于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的国内预防建议
        4.2.1 情境犯罪预防策略
        4.2.2 短期内建议
        4.2.3 中长期建议
    4.3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合作建议与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犯罪之都”到“安全城市” ——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犯罪率下降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从"犯罪之都"到"安全城市"
    第一节 60年代纽约市犯罪率激增
    第二节 "萨姆之子"事件及其影响
    第三节 80年代纽约市犯罪率达到顶峰
    第四节 90年代的纽约:十大安全城市之一
第二章 纽约市警务改革实践
    第一节 90年代初纽约市犯罪形势
    第二节 零容忍警务的出台与实施
    第三节 纽约警察局的技术革新
    第四节 社区警务与预防犯罪
第三章 纽约市惩治犯罪专项行动
    第一节 毒品与犯罪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惩治毒品犯罪的策略
    第三节 枪支管制的实践和效果
第四章 纽约市犯罪下降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90年代纽约市的经济形势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变化与犯罪率的下降
    第三节 人口结构变化对犯罪的影响
第五章 纽约市犯罪率下降的思考
    第一节 迪阿罗枪击事件及其反思
    第二节 纽约市犯罪率下降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社会转型期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社会学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1.1 转型期面临严峻质量形势
        1.1.2 改革开放带来民众维权意识崛起
        1.1.3 可持续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1.2 我国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现状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
    2.1 新闻传播学理论
        2.1.1 拟态环境
        2.1.2 社会责任理论
        2.1.3 传媒整合论
    2.2 社会学理论
        2.2.1 场域理论
        2.2.2 社会转型理论
        2.2.3 系统论理论
        2.2.4 “安全阀”理论
    2.3 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3.1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的相关研究
        2.3.2 产品质量新闻相关报道的研究
第三章 转型期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特点
    3.1 报道内容彰显转型特色
        3.1.1 揭露、批评性报道成其利器
        3.1.2 消费者投诉维权是其重要信息源
        3.1.3 理论和法律知识是强有力的支撑
        3.1.4 名优推介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2 报道形式不断丰富多彩
        3.2.1 报道方式趋于多元化
        3.2.2 重大质量新闻多用追踪报道
第四章 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建设性意义
    4.1 产品质量新闻推进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
        4.1.1 加快新闻媒体等事业单位适应市场体制
        4.1.2 塑造拟态“市场”推进转型顺利进行
    4.2 产品质量新闻强化完善舆论监督
        4.2.1 质量新闻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开放度
        4.2.2 质量新闻是社会的“预警器”、“安全阀”
        4.2.3 质量新闻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4.3 质量新闻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章 产品质量新闻的负面效应、成因及解决对策
    5.1 场域视角下质量新闻的负面效应及成因
        5.1.1 质量新闻与政治场域:批评报道的难产与抨击力度
        5.1.2 质量新闻与经济场域:商业经营与社会公信力
        5.1.3 质量新闻与公众场域:弱化服务与错误导向
        5.1.4 质量新闻与文化场域:官本位思想与“报喜不报忧”
    5.2 质量新闻舆论引导的建议与对策分析
        5.2.1 采用深度报道,正视转型期问题
        5.2.2 引导公众认知,进行社会心理调试
        5.2.3 摆正利益诉求,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5.2.4 推动信息公开,加快新闻法制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7)论我国假币防范的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假币及假币防范的含义分析
    2.1 假币和假币防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1.1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2.1.2 假币的产生和发展
        2.1.3 反假币的历史沿革
    2.2 假币防范的意义分析
        2.2.1 假币防范与经济安全
        2.2.2 假币防范与社会稳定
    2.3 假币的法律认定
        2.3.1 假币防范的对象
        2.3.2 假币防范的理论依据
    2.4 假币的防范领域
        2.4.1 防范货币的伪造、变造
        2.4.2 防范假币的出售、购买、运输
第3章 我国假币防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假币流通现状及成因分析
        3.1.1 我国假币流通现状分析
        3.1.2 我国假币流通原因分析
    3.2 我国假币防范的现状分析
        3.2.1 我国假币防范的立法现状
        3.2.2 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3.3 我国假币防范现存问题分析
        3.3.1 我国假币防范管理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3.3.2 我国假币防范制度的法律缺失
        3.3.3 其他问题
第4章 完善我国假币防范制度的对策分析
    4.1 完善我国假币防范管理制度的建议
        4.1.1 成立专门的假币防范机构
        4.1.2 建立健全假币防范协调制度
        4.1.3 完善假币防范的奖励制度
        4.1.4 建立健全假币源头防范制度
        4.1.5 制定货币管理法
    4.2 完善我国假币防范惩治制度的建议
        4.2.1 调整个别罪名的归类
        4.2.2 完善部分罪名的规定
        4.2.3 设立货币犯罪的预备与未遂行为
        4.2.4 扩大货币犯罪的犯罪主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 言
第一篇 方法论--价值分析方法论
    第一章 价值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价值论基础
        一、 价值的本质
        二、 价值的分类
        第二节 价值分析方法
        一、 何谓价值分析
        二、 价值分析的基本概念范畴
        三、 价值分析的内容与基本环节
        第三节 价值分析方法于刑事政策之应用
        一、 对象论:刑事政策的基本原理
        二、 标准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
        三、 实践论: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二篇 对象论--刑事政策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政策的初步界定
        第一节 什么是政策
        第二节 政策与法律的基本区别
        一、 对政策与法律关系的传统观点
        二、 政策与法律的基本区别
    第三章 刑事政策的概念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概念
        一、 学界对刑事政策界定的代表性观点与主要分歧
        二、 刑事政策的概念
        第二节 刑事政策与刑事法的关系
        一、 刑事政策与刑事法的异同比较
        二、 刑事政策与刑事法的联系
        第三节 刑事政策的分类
        一、 总刑事政策、基本刑事政策与具体刑事政策
        二、 刑事法律政策与刑事社会政策
        第四节 刑事政策的本质、特性与功能
        一、 刑事政策的本质
        二、 刑事政策的特性
        三、 刑事政策的功能
    第四章 刑事政策的过程
        第一节 政策过程的一般原理
        一、 政策过程的含义
        二、 政策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刑事政策的制定
        一、 刑事政策问题的确认
        二、 刑事政策规划
        三、 刑事政策合法化
        第三节 刑事政策的执行
        一、 刑事政策执行的含义
        二、 刑事政策执行的程序
        三、 影响刑事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刑事政策的变动
        一、 刑事政策变动的含义
        二、 刑事政策变动的原因
        三、 刑事政策变动的内容
第三篇 标准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
    第五章 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概述
        第一节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人的需要
        一、 人的需要的初步界定
        二、 人的需要的基本分类
        三、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人的需要
        第二节 刑事政策的价值
        一、 刑事政策价值的概念
        二、 刑事政策价值的内容
        第三节 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
        一、 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
        二、 对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不同观点的述评
        三、 本文的界定:社会治理模式与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
    第六章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秩序与自由
        第一节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秩序
        一、 秩序概说
        二、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秩序
        第二节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自由
        一、 自由概说
        二、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自由
        第三节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秩序与自由的关系
        一、 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的一般关系
        二、 作为刑事法价值目标的秩序与自由的关系
        三、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秩序与自由的关系
    第七章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效率与公正
        第一节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效率
        一、 效率概说
        二、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效率
        第二节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公正
        一、 公正概说
        二、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公正
        第三节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效率与公正的关系
        一、 效率与公正的一般关系
        二、 作为刑事法价值目标的效率与公正的关系
        三、 作为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效率与公正的关系
第四篇 实践论--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八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况
        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产生与发展
        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评价
        一、 治理措施的设计:打击有余而预防不足
        二、 犯罪预防的实施:倡导有余而强制不足
        三、 法院在综合治理中的地位:配合有余而中立不足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改进
        一、 对既发犯罪的反应:从打击到控制
        二、 综合治理的重心:从打击犯罪到预防犯罪
        三、 犯罪预防策略的实施方式:从政策实施方式到法律实施方式
        四、 法院在综合治理力量体系中的地位:从附属于行政到司法独立
    第九章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概况
        一、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历史发展
        二、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内容
        第二节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评价
        一、 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总体评价
        二、 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评价
        第三节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改进
        一、 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总体改进
        二、 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改进
    第十章 严打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严打政策概述
        一、 严打政策的历史发展
        二、 严打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第二节 严打政策的评价
        一、 严打政策的效率价值与公正价值
        二、 严打政策的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
        第三节 严打政策的改进
        一、 严打政策的科学定位
        二、 严打政策内容的改进
结 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四、制贩假证为何在这里如此猖獗(论文参考文献)

  • [1]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暗网犯罪应对研究[J]. 焦康武. 犯罪研究, 2017(06)
  • [2]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打防对策研究[D]. 任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3]破案大会战——全国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纪实[J]. 韦洪乾. 啄木鸟, 2013(01)
  • [4]电信诈骗犯罪的犯罪学研究[D]. 陈斌. 宁波大学, 2012(08)
  • [5]从“犯罪之都”到“安全城市” ——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犯罪率下降原因探析[D]. 宋会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我国社会转型期产品质量新闻报道的社会学意义探讨[D]. 谭倩倩. 福州大学, 2011(06)
  • [7]论我国假币防范的制度建设[D]. 罗静. 湖南大学, 2009(01)
  • [8]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 侯宏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04(04)
  • [9]沉渣泛起假发票[J]. 祖薇. 中国防伪报道, 2003(02)
  • [10]假文凭启示录[J]. 本刊编辑部. 职业技术教育, 2002(29)

标签:;  ;  ;  ;  ;  

为什么假驾照在这里如此猖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