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运输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姜策[2](2016)在《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沈阳经济区地处全国“五横五纵”交通大通道、地处东北亚腹地、地处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要道以及连接亚欧大通道出海口的重要区位优势突显出来。因此,沈阳经济区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目标,就必须借助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有效承接产业梯次转移,接受高新技术辐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十二五”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沈阳经济区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9年增加了50%。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沈阳经济区实施了交通同城化、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等一大批改扩建工程及1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工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如今,沈阳经济区已步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为了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深思:沈阳经济区的交通一体化建设是否能满足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否有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就有必要对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研究。只有清楚了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程度,明确现阶段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才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才会根据目前发展程度与存在的制约因素,采取符合实际的有力措施,促进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促进其与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沈阳经济区国民经济向着更高目标更快更好地发展。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战略;第三部分,实证研究了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现状、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与运行效率、经济增长水平评价、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成熟城市圈及邻近城市群的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第六部分,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加快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中,通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综合模糊分析法、DEA效率分析法、耦合协调度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指标数据、宏观规划与微观现象进行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较好,区域经济处于不断增长中;二是交通一体化的运行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处于运行良好状态;三是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与优质协调关系还有一定差距;四是交通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还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不够。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沈阳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及全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与全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提出今后沈阳经济区加快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海港资源,加快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二是整合空港资源,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三是加快铁路运输一体化步伐;四是积极推进公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五是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促进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一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定位;二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三是继续推进体制创新,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四是完善投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投融资模式;五是加快智能交通一体化建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六是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一体化,促进沈阳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刘琨[3](2013)在《环黄海区域基于海域开发大安全观进行国际合作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黄海作为我国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当前环黄海地区不仅受到海洋权益安全、海洋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的威胁,还面临着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社会安全、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等各种非传统安全的挑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开展国际对话,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抵抗危机、摆脱困境。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指出“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可以说,国际合作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虽然当前钓鱼岛问题、南海岛礁归属划分争议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海域问题。但是黄海海域作为三大外海中面临海域安全问题最少、最不突出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海域安全问题进行率先落实,对于推动东海、南海海域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海域开发大安全观为主要理论依据,分五个部分研究了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问题:第一部分,论述了环黄海区域在践行中国海域大安全观背景下进行国际合作开发的意义与目的,概述了国内外对于“海域大安全观”的研究概况,指出了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研究了中国海域大安全观,包括海域大安全观的概念和特点,海域开发大安全观的主要威胁类型等。第三部分,简述了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国际合作的各种因素,论述了环黄海海域国际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海洋国家安全问题、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以及海洋经济社会安全问题。从问题分析、价值认定、对策创意三个方面对三大海洋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五部分,结语。总结全文,指出了海上安全威胁对于环黄海区域合作开发的影响,以及国际合作在消减威胁方面的重要性。

李靖宇,李锦鑫,张继承[4](2013)在《加快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文中研究表明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在环黄海经济圈中属于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力区域,需要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加以大力发掘。为此,应当透析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区域背景,推进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分析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现存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创意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对策:着眼于承担国家使命,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创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建设东北出海通道,发挥对外开放门户作用;加强区域资源开发管理,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只有这样,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才能做好战略布局,逐步奠定中国在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中的参与地位。

高瑞华[5](2012)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历史因素的纠结下,东北亚区域合作不像欧盟等其他地区一般和平发展,冷战至今合作仅开始缓缓起步,历史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可分为经济和安全两方面,而在经济和安全合作尚未完成之前,高层次的政治合作是难以进行的。在经济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动力时,经济合作是合理的,东北亚国家也唯有立足于共同的经济利益上才可以进行协商,暂时搁置历史和政治上的争端。另一方面,由于中、日、韩三国仍受到冷战包袱的影响,各方对彼此的潜在威胁仍有顾忌,因此安全合作目前在东北亚处于窒碍难行的状态。受到美国9.11恐怖攻击的影响,恐怖主义再度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再加上气候变迁等影响,国际社会面临越来越多来自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合作的范围也扩大包括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等领域。东北亚国家可望在全球议题上取得近一步的合作。两极体系的崩解在国际关系释放一股自由开放的力量,不仅使自由贸易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散全球,也进一步促成各国寻求合作,产生全球化下的新区域主义浪潮。区域主义在后冷战时期脱离传统地缘因素的规范,通过横跨区域、放宽合作议题、加入不同行为者等多元面貌出现,对国际关系造成重要影响。然而在冷战结束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东北亚并未感受区域化的力量,“合作”宛如是区域各国陌生的词汇。一方面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留下的历史阴影使各国无法不假思索的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冷战意识形态持续在东北亚发酵,使各国行为受复杂的大国关系牵制。冷战的结束暗示着新国际秩序的到来;苏联的崩解使全球顿时少了一个毁灭性十足的超级军事力量,对于安全议题的注重也逐渐被经济议题取代。美国的胜利将世界带入以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等西方价值为主的国际秩序,世界各国也相继以新的游戏规则为标的,无形中将美国推向霸权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和平、民主和市场等三大概念,此三项在日后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主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自由主义的解释力大减,直到冷战的结束,自由主义方重新抬头,以融入全球互动及相互连结的开放式新自由主义之姿重现,成为后冷战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基于国际社会对和平与经济发展的憧憬,新一波的区域主义浪潮兴起,诸如NAFTA、APEC等经济导向的区域实体皆在和谐的氛围下陆续成立。在区域主义如火如荼展开时,东北亚在周边整合的压力下开始思考合作的可能性,即使现实挑战依然艰巨。许多区域合作构想虽然曾在冷战结束初期出现,部分计划因各国向心力不足、缺乏完善计划等问题而停摆,最终黯然退场。然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区域化的压力迫使各国不得不找寻突破僵局的方法。对于区域合作,东北亚目前已重新启动图们江地区的经济整合行动,并在同时通过东协推动合作,以跨区域的方式觅得协商交流的平台。本研究将探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在国际与区域两股力量的作用下如何成形。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新自由主义在后冷战时期兴起,而自由主义营造的国际环境使和平逐渐取代战争、合作取代竞争,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引颈期盼的新兴价值。合作的重心从西方扩散至全球各地,欧美经验也随之成为其他地区尝试合作的楷模。新自由主义至少有几项特点对区域合作的兴起有重大的影响,分别是复合相互依赖;绝对利益的重要性上升;国家以外行为者的影响力上升以及经济的重要性上升。本研究的自变数是冷战的结束,依变数则是新自由主义下的各项特征。无论冷战如何结束,我们可见的是国际体系的实际变化。随着世界体系的整体开放,知识、技术、资本、人力等要素得以在新环境中流动,国际组织在数量上明显攀升,自由贸易和经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新动力。由于经济发展被视为国家力量的象征,为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试图透过更多的协商与合作以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降低摩擦的可能性。在新的合作环境下,区域主义和功能主义再度复兴,成为观察后冷战时期国际发展的不同视角。

曹前满[6](2012)在《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 ——以日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海洋孕育着城市文明,城市因海洋而富有活力,因海洋而最先国际化或成为世界都市。城市是人类活动进步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体。国家因城市而发达,也曾因海洋而走向世界、传播自己创造的文明。近年,海洋沿岸国家又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海岸带人口比重逐年攀升。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陆统筹,制定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通过海洋扩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开发和保护两全的“海陆统筹”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论文适应海陆统筹课题研究之需要,也因海洋与城市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就此深入展开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与我国邻近的日本和韩国,是因为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又是典型的海洋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使论述更加可信和饱满。在论述过程中,剖析了城市行政建制的基本逻辑,城市权力发展对海洋治理影响,从人类需求的本质揭示城市与海洋关系的技术逻辑。运用技术逻辑、资本逻辑、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分析城市与海洋关系机理,历史性分析海洋国家的海洋城市如何在时代价值追求中应对与挑战海洋,深入揭示城市与海洋关系的实质。即从人类活动的需求本质,到技术限制与突破,深入到经济活动层面的规律制约与影响,再到转型社会对海洋价值认识与利用方式的要求。并从系统视角考察,政治和行政如何影响海洋城市关系,从国家层面到地方行政或城市自治体层面再到市民层面,结合民主化过程即分权和市民意识论述城市对海洋关系的影响。还通过全球环境视角考察经济动向和政策影响。本论文共有六章,围绕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这一主题,逐章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技术突破的角度,研究并揭开海洋国家日韩的城市与海洋关系。第二章,研究运输体系与运输方式变更对海洋城市变迁的影响。从城市交流交易实现的运输体系和运输方式变迁入手,具体性研究:(1)交通体系变革对海洋国家城市盛衰的影响,如水运交通与城市盛衰,陆路交通与城市盛衰,技术引起国际物流与海洋城市发展。(2)资本主宰的海洋运输体系对城镇网络的影响,如港口建设与沿岸城市中心地的关系,海运运营方式与港口城市关系,国际物流与都市圈广域化关系。(3)港口及运输体制与海洋城市,如港口运营方式与轴心城市,运输方式与轴心城市。(4)地域资源和地理优势对海洋城市影响,如地域资源与海洋城市发展,地理优势与轴心城市发展,城市的静脉与海洋中心地。社会运转离不开经济活动,城市生产在资本和技术逻辑下,在世界的不平衡中,产生生产的振荡。在当今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海洋国家的城市因海洋运输的便利性最先传感到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脉动。伴随世界经济的波动,物流结构亦发生变迁,海洋城市须不断调整姿态应对迅猛发展的全球化形势。第三章,展开研究产业与临海城市的发展变迁。具体研究:(1)城市产业基础整备对临海城市发展变迁的影响,如产业政策与城市沿岸,沿岸填埋与土地利用。(2)城市产业性质与港口功能变迁关系,如产业物流结构与港口功能,产业性质与城市问题,产业转型与港口城市性质。(3)产业与运输以及城市圈关系,如港口与港口腹地,港口功能变迁与城市中心地和城市广域圈,城市更新与海洋环境以及市民和海洋关系。产业发展的结果,推进着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第四章,从社会视角切入,展开社会变迁与海洋城市更新的研究。具体研究:(1)世界分工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城市沿岸,如产业转移与海洋城市更新,海洋城市更新与主体利益。(2)人口社会变化与海洋城市,如城市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地域协作,海洋中心地与国土均衡发展,海洋城市圈与外部经济联系。(3)城市产业与城市沿岸渔业关系,如城市周边渔业功能变迁,城市渔业功能变迁的动因。经济活动按资本逻辑运行,往往造成国土上的人口比重过疏或过密问题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由此需要行政或政策干预。而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在政治逻辑和行政逻辑下,行政上追求的目标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方向或城市战略行动。在全球性地方分权影响下城市权力处于不断变动中,这些变动深刻地影响着城市与海洋关系的变动。城市自治体基本代表着城市整体利益,政府决策过于片面也时有发生,在城市体系中,基层的市民参与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决策,也影响到城市与海洋,抑或人与海洋的关系。第五章,深入研究政治、行政变迁与城市及海洋治理。具体研究:(1)研究行政体制和国土规划与海洋城市地位。如国土规划与轴心城市选择,港口规划与中心地港口城市选择,民主化分权和自由化与海洋城市,城市规划与港口战略关系,国家财政对于城市行政与港口管理。(2)研究城市行政建制发展对港口及沿岸管理的关系,厘清了行政建制的发展逻辑。如城市行政建制发展逻辑,城市权力扩展与沿岸域及港口管理,城市广域行政与港口运营权,港口联合与城市广域圈协作,城市广域协作与海洋治理合理化。(3)市民运动与海洋城市的城市海洋关系,如市民运动与城市生活空间及沿岸海域环境,制度对于沿岸域综合治理,城市更新再生之路与城市水域再生。城市系统嵌在国家系统中,在全球化时代,城市还受到全球环境的影响。在技术和资本推动下,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在全球系统中,存在政治等空间壁垒,当国际政治形势和国家关系变化时,便产生海洋国家城市布局战略或城市自身战略改变。第六章,总结部分。分为四点:(1)简述周边环境对城市影响,如在东北亚地域范围内,日韩城市战略动机。(2)概述人类与海洋关系分合循环的本质;(3)城市规划与沿岸治理规划关系;(4)比较东北亚日韩海洋与城市关系。

孙可奇[7](2012)在《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其次,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第三,从苏、沪、浙、粤、京、津几个较发达的省市入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等数量方法,选取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指标,对山东及以上省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作了详尽的对比研究,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四,从省内17个地市的对比出发,运用基尼系数、相对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数量方法,选取山东17个地市30年的人均GDP统计数据作为指标,对山东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五,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对比,从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内部功能出发,对各大城市群的特点做了归纳,为以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做了铺垫。第六,依据前面详细的分析论证,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即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以及适合各大区域发展特点的子战略,形成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战略体系。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前山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期、信息化融合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拓展期的崭新阶段,理应对以往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转型。所以对山东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其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文基本上是根据山东3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目前比较综合的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跨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结,可以为政府、企业家或者学者提供参考,其研究价值和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构建了四大战略和十几个子战略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其他学者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建议,既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又符合山东省情,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张继良[8](2012)在《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运输网络的动态变化,以及现代物流产业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港口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的必经转运点的作用逐渐减弱,港口已经成为综合运输链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方面的作用不断突出。基于腹地经济的发展,以该经济区域发展为基础的多个港口之间的竞合发展也成为学术界研讨的热点问题。港口物流系统是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的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同时它又是联系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重要桥梁。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研究港口物流系统竞合模式,架构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并进行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绩效的评价,对于港口不断完善自身物流系统,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协同论、博弈论、竞合理论等基础理论,对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港区联动发展、港口物流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港口物流竞合发展战略定位和竞合策略;提出适合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港口竞合模式,并进行了博弈分析;架构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及评价矩阵,并借助多层次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域港口群——山东半岛港口群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运用SWOT分析研究,我国港口物流系统发展中的劣势是关键所在,港口纵横竞合的影响因素很多,港口自身竞争力(即纵向竞合)的优劣对其横向竞合的影响是很大的。提出要达到战略目标,扭转型战略更适合我国当前港口物流系统的发展战略。(2)经实证计算发现:港口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前后总收益差大于零,证明其纵向竞合是有效的;该模型可有效解决合作各方的利润分配,充分表明本文研究的这种虚拟合作联盟对现实操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3)通过敏感度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港口竞合效益及其整个供应网络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纵横竞合所有相关因素;纵横竞合有效度同港口效益及其整个供应网络的效益同方向变化;港口自身的发展对港口效益的影响最大。(4)本文研究分析了港口的区位和层次,架构并建立了三层次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和评价矩阵,并用多层次动态灰色综合评价,能够正确反映评价指标实际值对评价结果的贡献,并用“平衡态”和“竞合有效度”两个概念可判断其竞合效应的优劣和竞合有效性的强弱。(5)通过实证研究,在山东半岛中的青岛、日照、烟台三个港口中,青岛港各亚系统竞合发展水平均衡,日照港、烟台港航运运营亚系统竞合有效度相对偏弱。青岛港由于自然位置的优越、基础设施的良好、腹地经济的强大以及管理效率较高,因而在纵向竞合、横向竞合和纵横竞合三方面的排序位列三港口首位,其次是日照港和烟台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学术理念创新、模型创新、体系创新和方法创新四个方面:在学术理念创新方面,本文在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中综合运用复杂系统、港区联动、竞争合作和一体化统筹等思想和理论,将港口物流大系统纳入复杂系统这一综合概念框架之内,以亚系统为支点来研究港区联动。并针对港口发展的差异性、有效竞合理论以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本文提出竞合平衡态和竞合有效度两个新概念。在港口物流系统竞合模型创新方面,主要有两个创新,一是博弈分析中首次运用横向竞合模型和纵向竞合模型,二是港口层次划分中首次运用改进的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模型。在研究体系创新方面主要有,博弈分析中的横向竞合一体化和纵向竞合一体化,以及竞合体系架构中的三层次区域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在研究方法创新方面,本文灵活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和波士顿矩阵,创新性的提出双层波士顿矩阵,首次运用两个波士顿矩阵划分港口群层次,拓展并更新原有指标数量,用“吞吐量”和“腹地区位吸引力”、“吞吐量”和“外贸吞吐量”两组指标代替常用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在评价矩阵构建时,全方位分层次的纳入多种相关指标,打破原有评价体系多注重物流能力、轻视服务弹性、经济腹地等的评价格局,综合系统纵横全方位,能够更全面准确的定位港口及其所在港口群的发展,可有效评价港口物流竞合发展的成效。

冯坛[9](2011)在《城市化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城市研究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城市世纪”、“城市时代”,城市作为生产力空间的载体已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一些国际性城市、大都市带、城市群或都市圈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区域的经济命脉,城市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由于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广泛性而日益重要。世界上相继崛起了以纽约、伦敦、东京等为核心城市的世界级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与其所在的大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和相互支撑,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并形成了三大沿海经济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城市群。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可以看到,核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聚集、示范、辐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区域经济带以及核心城市功能研究仍然是以长三角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为主。在“十一五”规划时期,中央政府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这种情形下,黑龙江、吉林、辽宁先后提出建立以某些城市为主的经济带,带动地区经济振兴和崛起的发展思路。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对带动辽宁自身的经济发展,以及辐射东北腹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城市化必然对带内经济产生消费拉动效应,对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结构升级形成空间支撑与集聚效应。但是,纵观现状,尚存在较多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与腹地经济发展的互动不足等。这就要求确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核心城市的主体地位,并对其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完整评价,促进其功能改善,发挥核心城市在经济带发展中的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形成以大连为核心,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为一体的区域经济带,依托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互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为背景,重点研究其核心城市功能评价及其提升,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理论层面,研究成果将丰富区域经济发展中核心城市功能的相关理论。在实践层面,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对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分析基础上,通过整理现有相关理论、概念,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背景,以其核心城市功能为研究主体,利用统计分析、态势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核心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对核心城市功能进行分析,总结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功能选择以及功能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论文由七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首先对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梳理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给出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最后概括了论文的创新点。第2章文献综述。从城市群与都市圈的相关基础概念和理论研究的阐述入手,结合现有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进而探讨了城市群与都市圈的相关联系。围绕城市群与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相关概念进行了综述,阐释了核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具备的功能,对已有核心城市功能评价的研究进行了归纳。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与核心城市功能的理论框架。首先对区域与核心城市发展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把区域经济均衡理论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进行深入对比,从而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理论依据——非均衡发展理论。通过进一步分析产业集聚理论,得出可以将具有相似产品或互补产品的产业布局在一起,同时是核心城市成为相似产业集聚区的原始推动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也从区域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这一现象。然后又研究了城市功能理论,并将国内外最新的一些理论加以陈述与分析,为下一步理论的运用——实现对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核心城市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4章核心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本章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核心城市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重点通过实证分析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核心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对区域发展中核心城市的界定基础上,对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方法与模型的构建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二十三个指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六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各城市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提供了实证依据基础上,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功能定位与核心城市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第5章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功能定位——基于SWOT分析。本章选取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城市——大连进行重点分析。首先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维度,对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此为基础,从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大连的核心城市功能。由此得出大连作为一个核心城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所起到的各种功能与作用。最后,总结了大连作为核心城市,其功能有待提升的方面,并据此提出了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第6章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功能提升的路径选择。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区域背景,首先分析了其核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对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发展模式及核心城市与沿海城市群发展之间的协调互动模式依次进行了研究。并从这三个层面研究了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提升其功能所应选择的路径。第7章结论及不足之处。首先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然后对论文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通过比较国内外核心城市的形成历史和发展现状,综合对比核心城市竞争力水平及其构成,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核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沿海经济带这一国家级发展战略为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内的城市进行全面比较和评价,确定大连为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并且通过该指标体系的比较和评价,对区内的其他城市定位和功能进行了具体的界定。论文还系统研究了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和机理。(2)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针对主成分分析只能对静态指标进行分析的局限性,采用不同时点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从侧面反映出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竞争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从而推导出导致各城市竞争力的变化原因及下一步需要改进与加强的方面。针对主成分的静态模式采用从不同时点的静态结果推导出随时间变化的主观原因,进而为今后各城市进一步发挥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寻找可行的路径。(3)在核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指标选取方面有一定的创新。首先,在批判性继承波特的“钻石模型”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其次,核心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遵循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划分标准,而且引入与目前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的生态环境的子体系,选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状况作为一级指标,采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贸易状况、金融环境指标、教育、卫生、科技发展、绿化、污水处理、生活质量等十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以及具体的23个三级指标。

满海峰[10](2011)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发战略推进与朝鲜半岛经济合作发展——以“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推进为视角》文中提出截至2010年,中国政府相继就发布了9个地区开发计划和11个大产业发展计划。中国正以开创性的步伐进行着改革,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的关口。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强化地域合作,改善区域的不平衡现象,实现"点—线—面"综合推进的发展战略成为整体目标设计的关注点。其中,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计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

二、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运输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运输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交通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思路
        2.2.2 交通一体化的实践应用
        2.2.3 交通一体化的发展评价
        2.2.4 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2.5 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第3章 区域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战略
    3.1 相关理论
        3.1.1 区域交通一体化理论
        3.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1.3 区域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3.2 相关战略
        3.2.1 主体功能区战略
        3.2.2 新型城镇化战略
        3.2.3 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第4章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现状
    4.1 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
        4.1.1 发展历程
        4.1.2 发展阶段
        4.1.3 发展现状
    4.2 经济发展现状
第5章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水平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构成
        5.1.3 指标含义与取值说明
    5.2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程度评价
        5.2.1 研究方法
        5.2.2 交通—体化程度评价
    5.3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运行效率评价
        5.3.1 研究方法
        5.3.2 交通一体化运行效率评价
    5.4 沈阳经济区经济增长水平评价
        5.4.1 研究方法
        5.4.2 经济增长水平评价
第6章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6.1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6.1.1 相关系数分析
        6.1.2 灰色关联度分析
    6.2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测定
        6.2.1 研究方法
        6.2.2 协调度的测定
第7章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7.1 制约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7.2 制约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8章 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比较借鉴
    8.1 国外主要城市群
        8.1.1 东京都市圈
        8.1.2 纽约城市圈
        8.1.3 大伦敦城市圈
    8.2 国内三大城市群
        8.2.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8.2.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8.2.3 京津冀城市群
    8.3 周边城市群
        8.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8.3.2 辽宁西部城市群
        8.3.3 哈长城市群
        8.3.4 山东半岛城市群
    8.4 比较与借鉴
        8.4.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4.2 交通管理服务
第9章 对策性建议
    9.1 加快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9.2 促进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环黄海区域基于海域开发大安全观进行国际合作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当前我国三大外海面临的海洋权益安全问题突出
        2. 国际合作是当前全球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必然选择
        3. 新时代海洋资源开发为环黄海区域开发带来机遇
    (二) 研究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海洋传统安全威胁研究概况——海洋权益的研究概况
        2. 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研究概况——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社会的研究概况
    (四) 研究主要内容
    (五) 研究创新点
二 中国海域开发大安全观概述
    (一) 海域开发大安全观的概念
    (二) 海域开发大安全观的特点
    (三) 海域开发大安全观的威胁类型
        1. 海洋权益安全威胁
        2. 海洋经济安全威胁
        3. 海洋社会安全威胁
        4. 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威胁
三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概况
    (一)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的现状
    (二)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的影响因素
        1. 地理位置特殊
        2. 国家利益不同
        3. 文化历史差异
    (三)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
        1. 双边合作
        2. 多边合作
四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海上安全问题及对策
    (一)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
        1.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
        2. 环黄海区域国家安全问题的战略价值
        3. 基于国际合作的环黄海区域国家安全问题的对策创意
    (二)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1.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2. 环黄海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价值认定
        3. 基于国际合作的环黄海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对策创意
    (三)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经济社会安全问题
        1. 环黄海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面临的经济社会安全问题
        2. 环黄海区域经济社会安全问题的价值认定
        3. 基于国际合作的环黄海区域经济社会安全问题的对策创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加快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区域背景透析
    (一) 东北亚区域合作升级为其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其提供了优惠政策
    (三) 辽宁沿海经济带崛起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推进
    (一) 大连市在北黄海沿岸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及功能
        1. 对内创建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
        2. 对外创建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
    (二) 丹东市及丹东产业园区在北黄海沿岸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及功能
    (三) 庄河市作为纽带桥梁作用地位突出
三、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 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二) 缺乏统筹协调, 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 产业集聚度不高, 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五) 人才资源相对紧缺, 地区分布不够均衡
四、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对策创意
    (一) 着眼于承担国家使命, 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二)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积极创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 大力建设东北出海通道, 发挥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
    (四) 加强区域资源开发管理, 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 创新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5)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点
一、 相关理论探讨
    (一) 自由主义理论
    (二) 区域主义理论
        1.区域主义
        2.新区域主义
        3.亚洲式区域主义
    (三) 功能主义理论
二、 图们江开发计划
    (一) 图们江计划的成立与宗旨
        1.计划的成立
        2.计划宗旨
    (二) 图们江计划的发展历程
        1.计划构思期(1991-1996 年)
        2.计划摸索期(1997-2000 年)
        3.计划发展期(2001 年--)
    (三) 图们江计划的组织架构
    (四) 图们江计划的理论分析
        1.区域主义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
        2.功能主义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
三、 东北亚区域合作倡议
    (一) 环黄海经济圈
        1.发展背景
        2.发展路线
    (二) 环日本海经济圈
        1.发展背景
        2.发展路线
    (三) 中日韩区域合作
        1.东协加三
        2.东亚区域整合
        3.清迈倡议
四、 东北亚未来发展的挑战
    (一) 朝鲜核武危机
        1.议题发展背景
        2.对区域合作的影响
    (二) 中国崛起
        1.议题发展背景
        2.对区域合作的影响
    (三) 中日韩民族问题
        1.议题发展背景
        2.对区域合作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 ——以日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论文图目录
论文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和思路
        一、论文研究基本框架
        二、论文基本思路
    第四节 论文前期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日韩海洋与城市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二章 运输方式及运输体系变更与海洋城市
    第一节 交通体系变革与城市盛衰
        一、水路交通与城市盛衰
        二、陆路交通与城市的盛衰
        三、国际物流对海洋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海洋运输体系与城市网络
        一、港口建设与沿岸城市点-轴关系
        二、海运运营方式与城市港口地位关系
        三、国际物流与广域城市圈关系
    第三节 港口及运输体制与海洋城市
        一、港口运营方式与战略轴心城市
        二、国际运输方式与轴心城市
        三、运输体系跌宕及其原因
    第四节 地域资源和地理优势与海洋城市发展
        一、地域资源与海洋城市的发展
        二、地理优势与轴心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产业与临海城市发展变迁
    第一节 城市产业基础整备与沿岸域
        一、产业政策与沿岸城市发展
        二、沿岸围填海与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节 城市产业性质与港口功能变迁
        一、产业物流结构与港口功能
        二、产业性质与城市问题
        三、产业转型与港口城市性质
    第三节 产业物流与城市圈结构
        一、港口与港口腹地关系
        二、港口功能变迁与城市点轴和广域城市圈
        三、工业与海洋环境以及市民与海洋关系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 世界分工与结构调整中的沿岸
        一、社会转型与海洋城市更新
        二、海洋城市更新与主体利益
    第二节 人口社会变化与海洋城市
        一、城市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地域协作
        二、沿岸战略中心地对于国土均衡发展
        三、全球战略的需要:沿海地域圈构筑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沿岸渔业的新都市功能
        一、城市周边渔港空间变迁与渔业功能变迁
        二、沿岸渔业城市功能变迁的动力因素
第五章 政治、行政制度变迁与城市及海洋治理
    第一节 行政体制和国土规划与海洋城市地位
        一、国土规划与战略轴心城市选择
        二、国家港口规划与战略重点城市港口选择
        三、民主化分权和自由化与海洋城市
    第二节 城市行政建制发展与港口及沿岸管理
        一、日韩城市行政建制发展逻辑
        二、沿岸城市权力扩展与沿岸域及港口管理
        三、城市广域圈协作与港口联合运营
        四、城市广域协作与海域治理合理化
    第三节 市民运动与海洋城市的城市海洋关系
        一、市民运动与城市生活空间及沿岸海域环境
        二、市民视角的城市更新之路与城市水域再生
        三、制度与沿岸域综合治理
第六章 城市与海洋关系变迁的实质
    一、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分合循环
    二、城市规划与沿岸治理规划
    三、日韩海洋与城市关系的比较
    四、国际环境对城市战略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1.3.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回顾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数据与资料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内容界定
        2.1.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2.1.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1.3 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
    2.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2.3.1 均衡发展理论(Isostatic Development Theory)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与 SWOT 分析
    3.1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
        3.1.1 开发开放战略(1978 年—1984 年)
        3.1.2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 年—1991 年)
        3.1.3 “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 年 —2002 年)
        3.1.4 “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 年—2007 年)
        3.1.5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2008 年—)
    3.2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3.2.1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2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3.2.3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2.4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着
        3.2.5 可持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3.2.6 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3.2.7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挑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比较
    4.1 各区域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4.1.2 各区域比较的结果分析
    4.2 各区域产业经济比较分析
        4.2.1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2.2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4.2.3 主要产业比较分析
    4.3 各区域空间经济比较分析
        4.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3.2 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3 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4 启示
    4.4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内比较
        4.4.1 苏南模式
        4.4.2 温州模式
        4.4.3 珠江模式
        4.4.4 山东“旗舰经济”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
    5.1 区域差异的研究现状
    5.2 研究思路和资料来源
    5.3 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动分析
    5.4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分解
        5.4.1 泰尔系数计算公式
        5.4.2 衡量指标的选取
    5.5 近期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1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2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质量差距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群发展分析
    6.1 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概念辨析
    6.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比较
        6.2.1 空间范围
        6.2.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特征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
    7.1 依托城市、创新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
        7.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7.1.3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7.2 区域协调、科学跨越——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
        7.2.1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7.2.2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7.2.3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3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战略
        7.3.1 黄河三角洲发展回顾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战略意义
        7.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3.4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容
    7.4 重视海洋、突出蓝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
        7.4.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7.4.2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意义
        7.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4.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本研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复杂系统理论
        2.1.2 协同理论
        2.1.3 竞合理论
        2.1.4 博弈论
        2.1.5 灰色综合评价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港口物流
        2.2.2 港口物流系统
        2.2.3 区位商与SWOT分析法
    小结
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与策略
    3.1 港口与区域联动发展研究
        3.1.1 港区联动发展一体化构想
        3.1.2 港区联动一体化模式
        3.1.3 港区联动系统化发展趋势
    3.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
        3.2.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主体
        3.2.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SWOT研究
        3.2.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战略选择
    3.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策略
        3.3.1 港口物流合作联盟策略
        3.3.2 港口物流系统整合策略
        3.3.3 港口物流信息协同策略
        3.3.4 港口物流支持保障策略
    小结
4 港口竞合模式及其博弈
    4.1 港口竞合的驱动因素以及有利条件
        4.1.1 港口竞合的驱动因素
        4.1.2 我国港口竞合的有利条件
    4.2 港口竞合模式
        4.2.1 组织融合模式
        4.2.2 信息共享模式
        4.2.3 资源融合模式
    4.3 港口竞合博弈
        4.3.1 港口竞合的博弈途径
        4.3.2 港口横向竞合博弈
        4.3.3 港口纵向竞合博弈
    小结
5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架构及评价
    5.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层次
        5.1.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建议
        5.1.2 港口物流的区位商分析
        5.1.3 基于改进的双层波士顿矩阵划分港口层次
    5.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架构
        5.2.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发展一体化
        5.2.2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体系架构
    5.3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评价矩阵及评价方法
        5.3.1 港口物流系统竞合评价矩阵
        5.3.2 评价矩阵指标权重确定
        5.3.3 多层次动态灰色综合评价
    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实证区域港口群——山东半岛港口群
        6.1.1 山东半岛港口群简介
        6.1.2 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环境分析
        6.1.3 山东半岛港口群竞合环境分析
    6.2 山东半岛港口竞合体系架构
        6.2.1 SWOT战略分析
        6.2.2 竞合层次划分
        6.2.3 竞合体系架构
    6.3 山东半岛港口竞合评价
        6.3.1 山东半岛港口数据分析
        6.3.2 指标权重确定
        6.3.3 港口指标评分及处理
        6.3.4 山东半岛港口竞合分析及发展策略建议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城市化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城市研究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论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群与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1.1 城市群的相关研究
        2.1.2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1.3 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辨析
    2.2 核心城市的相关研究
        2.2.1 核心城市的相关概念研究
        2.2.2 核心城市功能的相关研究
        2.2.3 核心城市功能评价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区域经济与核心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
    3.1 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均衡发展理论
        3.1.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3.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3.1.3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
        3.1.4 产业聚集理论
    3.2 核心城市发展的功能理论
        3.2.1 城市功能概述
        3.2.2 城市功能相关理论
        3.2.3 城市功能的优化
    3.3 理论框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核心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4.1 国内外核心城市发展现状
        4.1.1 国外核心城市发展现状
        4.1.2 国内核心城市发展现状
    4.2 核心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4.2.1 核心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4.2.2 区域核心城市应当具备的基础条件
        4.2.3 核心城市竞争力的指标选取
        4.2.4 核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
        4.2.5 核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分析
    4.3 基于竞争力综合评价的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功能定位
        4.3.1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功能的总体定位
        4.3.2 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功能定位
    4.4 本章小结
5 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功能定位—基于SWOT分析
    5.1 SWOT分析模型
        5.1.1 SWOT分析简介
        5.1.2 SWOT分析步骤
    5.2 核心城市大连的四个SWOT核心要素
        5.2.1 优势(Strength)
        5.2.2 劣势(Weakness)
        5.2.3 机遇(Opportunity)
        5.2.4 威胁(Threat)
        5.2.5 大连的SWOT分析矩阵
    5.3 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功能定位
        5.3.1 大连城市功能定位
        5.3.2 大连在沿海经济带中的作用
        5.3.3 核心城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的功能缺失及改进目标
    5.4 本章小结
6 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功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6.1 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6.1.1 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聚集效应
        6.1.2 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6.2 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
        6.2.1 以工业为主导发展优势工业
        6.2.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6.2.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6.3 核心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
    6.4 核心城市与沿海城市群发展的协调互动模式
        6.4.1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实现综合化港口布局
        6.4.2 临港工业区向临港工业群不断推进
        6.4.3 工业化带动生态型城市化发展进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不足之处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7.2.1 论文的不足之处
        7.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运输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姜策. 辽宁大学, 2016(03)
  • [3]环黄海区域基于海域开发大安全观进行国际合作的问题研究[D]. 刘琨.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4]加快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J]. 李靖宇,李锦鑫,张继承. 区域经济评论, 2013(01)
  • [5]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高瑞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 ——以日韩为例[D]. 曹前满.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7]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孙可奇. 天津大学, 2012(05)
  • [8]港口物流系统竞合研究[D]. 张继良.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9]城市化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城市研究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视角[D]. 冯坛.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10]中国东北地区开发战略推进与朝鲜半岛经济合作发展——以“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推进为视角[J]. 满海峰. 韩国学论文集, 2011(00)

标签:;  ;  ;  ;  ;  

环黄海经济圈航运中心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