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拖拉机产品研究与分析

多功能拖拉机产品研究与分析

一、多功能拖拉机产品调研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亭[1](2021)在《基于境-人-技-物四维体系的山地农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海翼[2](2021)在《山地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商品粮作物,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以来都稳居世界首位。云、贵、川、渝西南四省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和鲜薯产量均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但西南地区马铃薯机械化程度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总机收率仅为1.84%,与全国平均水平29.77%相差巨大,西南地区综合机械化率约为20.9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西南马铃薯种植区多分布于干旱少雨、土质黏重板结的丘陵和山地,是天然的马铃薯优势种植区,但目前平原地区广泛使用的中小型收获机械难以适应丘陵地形和黏重土壤差异下特殊的种植农艺,致使收获时分离效果差、伤薯率高、漏挖埋薯多、输送分离时机械损伤严重等问题明显。本论文依托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山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资源统计。实地调研云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产区种植农艺,测定土壤相关物理参数。测定马铃薯块茎基本物理参数和基本力学特性,为后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提出整机设计方案。根据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种植农艺确定整机为单垄600mm联合收获,并计算确定整机和各关键部件功耗,计算得出牵引功率为43.21k W。(3)完成仿形垄上压力调整装置和偏心微振动碎土装置的设计。对二者进行功能分析,并确定相关技术参数。(4)完成挖掘装置的设计。基于仿生学原理设计了多功能曲面铲,并对曲面铲进行工作状态和工作机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试验方案并完成数值模拟和土槽试验,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当机具作业速度为1.2 m/s、挖掘入土深度为200 mm、入土角为15°时,仿生曲面铲受到的阻力最小,阻力值为398N;实际土槽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具作业速度为0.8 m/s、挖掘入土深度为150 mm、仿生曲面铲入土角为15°时仿生曲面铲受到的阻力最小,为326N。(5)完成薯杂分离装置的设计。针对西南丘陵土壤黏重板结的问题,基于辅助拨离、多级分离抛撒破碎的多重分离机制设计多级薯杂分离装置。建立抛送分离阶段薯杂运动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剖析薯杂混合物与筛面的碰撞特性,确定相关结构参数和分离筛工作参数。(6)完成薯秧分离装置、立式环形分离装置和清选除杂装置的设计。对薯秧分离装置进行功能设计和工作原理分析阐述;确定立式环形分离装置主体结构为一个带有多个提升仓的鼠笼式环形旋转盘,并通过草纹除杂筛将剩余的残茬、秧蔓和碎土清理到田间,确定立式环形分离装置经锥齿轮换向后由齿轮齿条驱动,根据力学和运动学特性确定相关结构参数;结合立式环形分离装置的结构特性完成清选除杂装置的设计和功能分析。(7)试制样机,并完成联合收获机分离筛工作参数确定试验及整机田间试验。分离筛工作参数确定试验以各级分离筛线速度为试验因素,以含杂率和土壤覆盖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借助高速摄像、补光系统和三轴姿态传感器,实时采集运动过程中分离筛面上土块的分布姿态和抛散规律。结果表明当斜扒拨指式辅助筛线速度为1.85m/s、一级分离筛线速度为1.42m/s、二级分离筛线速度为2.20m/s时,相应的含杂率和土壤覆盖度分别为1.81%、77.92%。田间试验为4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前进速度为5km/h、挖掘入土深度为160mm、浮动除秧档位为Ⅰ档、立式环形分离装置转速为40r/min时,明薯率为96.68%、破皮率为2.83%、伤薯率为1.91%,测定各项性能指标参数均满足国家行业标准要求。

陈旭[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李春[4](2020)在《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智能技术的进步带动多个行业领域的联动发展,农业现代化趋势日渐显着。农业植保作为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农户对其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农业植保产品类型多样,分为背负式、自走式、植保无人机、环保式、其他式五种类型,其特征各异。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多样化,因此,各地农业植保产品的应用与当地地形、作物有极大关系。通过对农业植保产品的调查,得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未形成系统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因此,急需研究出适合农业植保产品的设计体系,为农业植保产品的设计发展提供新思路。人类工效学作为较成熟的设计指导理论,发展历史较长,研究领域广,含农业、林业、工业、作业空间等。同时,该理论已有成熟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农业植保产品作为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人类工效学可作为设计理论对其进行设计指导。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对农业植保产品与人类工效学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得出农业植保产品与人类工效学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现状、两者关系;其次,梳理出人类工效学理论要点,根据要点对农业植保产品进行产品分析、用户研究,输出不同类型产品设计点;而后根据痛点及需求点从人体视觉、人体尺寸、人体触觉、听觉、环境分析五个方面内容,进而构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设计要素模型、设计方法模型,用于指导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最后,根据农业4.0智能化发展方向,选取农业植保无人机进行设计实践,着重设计农业植保无人机产品与服务平台,再运用可用性测试分析设置核心任务与用户场景,验证设计策略及设计模型的可行性与延展性,以期为农业植保产品领域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指导。综上所述,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人类工效学在农业植保产品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为现有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提供思考角度,促进该领域设计进步与发展,最终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系统的最佳产品。

朱站伟[5](2020)在《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果园杂草是影响林果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用的果园除草机械,无法同时满足清除行间和株间区域杂草的要求,一般株间区域杂草需要人工进行二次耕除,这样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果园种植业的发展,科学有效地控制草害有利于实现果品优质、高产,确保果树健康生长,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针对该装置的关键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与运动分析,同时根据液压系统的工况与设计要求,确定了其主要的工作参数并对元器件进行了选择,建立了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最终完成了实体样机的试制和田间试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果园种植模式并结合避障除草作业的农艺要求,分析了株间避障除草过程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结构设计要求,确定了该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2)根据果园种植模式,确定了果园多功能除草机的整体尺寸,同时对果园避障装置关键部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参数确定。根据果园行间作业环境,对果园多功能除草机的行宽调节机构进行了设计,经计算确定果园多功能除草机作业幅宽为2260~3440mm。基于果园株间种植模式与周围杂草分布情况,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的自动避障机构在建立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借助ADAMS软件对自动避障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为避免伤害葡萄藤,减小葡萄株间除草漏耕率,对该装置的避障控制器开启角度进行了设定。(3)为满足果园株间除草的要求,该避障装置采用机电液相结合的设计思想,根据液压系统的工况要求,对液压控制系统执行机构的负载进行了计算;并对液压系统的初拉力、液压缸关键参数进行了确定;同时计算选型了液压系统的其他元器件。对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与避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对该避障系统进行了虚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液压缸起始为收缩状态,在0~0.32s时间段为株间避障过程;液压缸的平均流量为7.88L/min;液压缸的平均速度为0.45m/s;避障所需时间为0.32s。液压缸的位移在0.32s时达到最大,最大位移为0.15m,0.32~0.66s时间段为株间除草过程,株间除草过程中,液压缸的位移曲线较为平滑,无明显波动,避免了液压缸活塞与底座的碰撞,说明液压缸工作行程的合理性与液压系统虚拟模型建立的正确性。(4)研究了对株间漏耕率影响较大的因素,避障控制器开启角、机具前进速度和液压缸速度并设计了正交试验。正交试验表明:机具前进速度对株间漏耕率的影响极显着;液压缸速度对株间漏耕率的影响极显着;避障控制器开启角对株间漏耕率的影响不显着。确定优化得到3个试验因素数值分别为:避障控制器开启角度12°、机具行进速度3.5km·h-1、液压缸速度300mm/s时,株间漏耕率4.12%、避障通过率为100%。

刘江[6](2020)在《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南疆红枣种植已逐步成为该区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实地走访调研了红枣种植密度大、具有一定品种优势的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巴州地区若羌县,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涵盖12个连队、9个村镇459户枣农,从红枣种植的耕整、修剪、施肥、灌溉、植保、采摘六个主要环节,开展采样点农机具及装备作业现状的调研,深入了解和分析枣园机具配备、机械化作业程度现状以及存在的瓶颈问题;以4个典型地州市枣园为例,建立南疆枣园机械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各影响因素指标对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的关联性;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设意见与措施。具体研究及主要结论如下:(1)调研结果表明,采样数据点多以612年的枣树为主,兵团和地方种植模式不一致,兵团以1.5×3m的株行距为主,但其种植模式不规范,较为混乱,地方以1.5×4m株行距为主;在种植环节上,兵团得益于劳动力充裕,但受限于种植模式不规范、管理水平不完善导致果品口碑不佳;地方虽然有着规范化的种植模式,但劳动力短缺、上缴费用过多、土地碎片化严重是制约机械化推广的关键因素。(2)土地耕整机具拥有率分别为兵团(73.67%)、地方(65.73%),修剪机械拥有率分别为兵团(47.69%)、地方(52.25%),作业模式基本一致;开沟施肥环节,若羌县与麦盖提县得益于农艺的标准化,通过人工撒肥结合绿肥旋耕施肥,相比较于阿拉尔市和昆玉市省去了人工开沟、培土;植保环节,风送式喷雾机在若羌县推广率较高,其余三个区域还是以喷枪施药方式为主;灌溉环节,昆玉市224团机械滴灌覆盖率为100%,其余区域以人工漫灌为主;采收环节,各区域以人工采收为主要方式,气吸式红枣收获机在若羌县持续推广,但试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3)结合国内农业部实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NY/T 1408-2007),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情况,通过体系建立及测算得出,2018年南疆4个红枣主产区总体作业水平分别为阿拉尔市(33.40%)、和田昆玉市(27.77%)、喀什麦盖提县(40.95%)、巴州若羌县(40.95%)。其中耕整地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开沟施肥机械化程度都未达到20%,收获机械化程度都未达到40%,植保机械化程度虽达到了30%以上,巴州也仅为48.47%。反映出南疆耕整、植保、收获作业水平发展不平衡且滞后,机收作业程度整体水平较低,阻碍枣园机械化作业水平。(4)综上所述,稳步有升的提高南疆红枣产区机械化发展步伐,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实际,规范种植模式与机械化技术更好的结合;“智慧农业”的应用,来实现枣园农机装备的自动控制,实现枣园生产的精准和无人作业;建立和完善红枣种植区相配套的农机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减少土地税收;提升红枣示范区建设水平,重视长远持久的发展方向。

董善钰[7](2020)在《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商业模式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政府在已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特别强调,必须加速农机智能化与主导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智能农机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安全平稳、健康环保、高效节能的发展目标,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相吻合。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采用“传统农机+人工智能”的发展理念,力求打造“耕、种、管、收”农业生产环节的全无人智能化作业。作者借鉴商业计划书的行文方式,运用商业模式画布这一工具,对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新设计,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逐一剖析,以此促进该项目更加有效的落地与推进。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阐述FJ智能农机项目的创业理念、价值主张;针对相关政策和行业环境,对FJ智能农机项目的战略发展做出统筹规划;通过深入分析农机市场现状和竞争环境,进行市场细分、定位目标客户,从而制定出适合FJ智能农机项目的价格策略、营销手段和推广渠道;识别FJ智能农机创业的核心资源,在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及售后服务等运营板块,提出适合初创公司的建设策略;此外,在合作伙伴的获取以及财务与风险分析上也进行了合理预测与规划,最终形成对FJ智能农机项目商业模式的系统设计。在对该项目商业模式的论证分析中,有效地运用了MBA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希望对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能为相关农机从业者带来思考与借鉴。

范恒鑫[8](2020)在《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50年代苏联为帮助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对新中国实施了基于156项工程的大规模援助,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故而苏联援建156项工程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使洛阳成为“一五”期间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苏援工业项目也陷入到“退二进三”的发展困境,大量优秀的苏援工业遗产正在迅速消失。随着民众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对城市文脉与记忆的保护也越来越关注,即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苏援工业建筑的保护研究往往局限表面,大面积“苏式”街坊也正在消失,一大批优秀的苏援工业遗产急待保护。因此,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任务紧迫。本文首先从1950年代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背景出发,剖析苏援建筑的特点与遗产现状,对苏援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对洛阳1950年代苏援建筑的保存现状研究,分析当下苏援建筑的保护困境。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作为苏联援建156项工程在洛阳的开篇之作,在同时期的苏援工业项目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故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回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诞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厂区规划布局与建筑遗产构成,通过价值评估进而探索出了三种价值转化方式,并基于这三种价值转化方式提出一拖厂保护与利用的三种模式:商业会展模式、公共服务模式和体育场馆模式。基于调研情况与一拖厂保护和再利用原则,以商业会展模式为例,分别从一拖厂整体更新保护与工业建筑改造方面提出策略建议,并选取装配车间为例给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利用虚拟设计思路,对探究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发挥出先行示范作用。

苏笑悦[9](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提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贾耀文[10](2020)在《多功能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机械及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苹果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种植面积多达66.7万公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苹果出口、消费大国。近年来,果园除草机械发展迅速,但果园种植模式不断改变,国内果园专用型除草机械类型少,多为进口产品,价格昂贵,不能满足果农们对果园除草机的迫切需求,导致除草率低,影响果树生长及果品质量,同时也延缓了果园除草作业机械化的进程。针对于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已有果园除草机械的功能与不足。根据调研数据及园艺要求设计一款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实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完成除草作业、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药使用、保护果园生态环境及提升果园管理机械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关于新型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的研制,主要设计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西北果园特点及园艺要求,确定整机尺寸大小,设计多功能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的总体结构方案,主要包括前置式除草装置、双侧避障机构、升降机构、转向机构、驱动装置、扶手机构等,运用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完成整体装配,并进行干涉检查。(2)对除草机器人避障机构与升降机构进行理论计算,得到避障机构与升降机构各个电动推杆的安装参数。对整机的爬坡倾角与最小转弯半径进行计算确定,验证整机设计的通过性。基于ANSYS Workbench对除草机器人的除草装置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除草避障装置振型图、固有频率与最大变形位置,最大应变位置为转向连杆中心处,变形量为0.43 mm、变形量最大位置应力为38.629 MPa。(3)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该除草机器人避障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得到在不同果园行株距下避障机构电动推杆的伸缩量及受力情况,以及得到避障刀盘质心的运动轨迹、速度以及加速度等。(4)对除草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西门子S7-200smart系列ST30PLC,硬件部分设计包含检测电路、各电机驱动电路,电动推杆驱动电路等;软件部分进行PLC程序设计、触摸屏控制界面设计,并进行调试。通过完成上述研究内容,设计了一款体形较矮、重心较低、转弯半径较小、幅宽可调和拥有自动避障功能的多功能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适用于传统果园种植模式及新型矮砧密植果园,实现果园自动化除草,提升除草效率。

二、多功能拖拉机产品调研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拖拉机产品调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山地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研究进展与现状
        1.3.2 国内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研究进展和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马铃薯基本物理参数和力学特性
    2.1 马铃薯种植农艺
        2.1.1 马铃薯种植区划
        2.1.2 马铃薯种植模式及参数
    2.2 土壤物理特性
        2.2.1 土壤容重
        2.2.2 土壤含水率
        2.2.3 土壤坚实度
    2.3 马铃薯基本物理特性
        2.3.1 马铃薯基本物理参数
        2.3.2 马铃薯碰撞恢复系数测定方法
        2.3.3 马铃薯碰撞恢复系数测定原理
        2.3.4 马铃薯基本力学特性测定方法
        2.3.5 马铃薯碰撞恢复系数测定结果及分析
        2.3.6 马铃薯静摩擦系数测定结果与分析
        2.3.7 马铃薯摩擦角测定
        2.3.8 马铃薯动摩擦系数测定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总体设计方案
    3.1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要求
    3.2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总体设计方案
    3.3 工作原理
    3.4 整机工作速度范围确定
    3.5 整机及各关键部件功耗计算
        3.5.1 整机功率分配
        3.5.2 挖掘装置消耗功率计算
        3.5.3 一级分离装置功率计算
        3.5.4 二级分离装置功率计算
        3.5.5 立式环形分离装置功率计算
        3.5.6 除秧装置功率计算
        3.5.7 行走装置功率计算
    3.6 主要技术参数
    3.7 动力传输系统相关参数确定
        3.7.1 变速箱传动比的确定
        3.7.2 分离装置传动系统的设计
        3.7.3 张紧装置和过载保护装置
    3.8 本章小结
4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及参数确定
    4.1 仿形垄上压力调整装置的设计
    4.2 挖掘装置的设计
        4.2.1 挖掘装置的功能与技术要求
        4.2.2 多功能曲面铲的设计
        4.2.3 仿生曲面铲工作状态分析
        4.2.4 仿生曲面铲工作机理分析
        4.2.5 土壤本构模型
        4.2.6 数值模拟试验
        4.2.7 土槽试验
        4.2.8 试验结果分析
    4.3 偏心微振动碎土装置的设计
        4.3.1 偏心微振动碎土装置结构和参数确定
        4.3.2 碎土装置运动分析
    4.4 薯杂分离装置的设计
        4.4.1 薯杂分离装置的类型
        4.4.2 薯杂分离装置的设计要求
        4.4.3 薯杂分离装置选取和基本参数确定
        4.4.4 马铃薯筛面滑动状态分析
        4.4.5 土块与分离筛碰撞过程分析
    4.5 薯秧分离装置设计与分析
        4.5.1 总体结构特征
        4.5.2 工作原理
    4.6 立式环形分离装置设计与分析
        4.6.1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4.6.2 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
    4.7 清土除杂装置设计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样机试制与试验
    5.1 样机的试制与装配
    5.2 样机试验
        5.2.1 试验的条件与目的
        5.2.2 试验指标
        5.2.3 分离筛工作参数确定试验
        5.2.4 田间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田间试验原始数据

(3)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机服务组织
        2.1.3 农机户
        2.1.4 农机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产要素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3.3.1 HCD模型原理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
        4.3.2 数据检验
        4.3.3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5.3.1 样本描述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5.4.1 研究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样本描述
        6.3.2 模型构建
        6.3.3 计量方法介绍
        6.3.4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7.2.1 组合预测原理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4)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三农”问题持续关注
        1.1.2 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
        1.1.3 农业植保产品重视度欠佳
    1.2 研究现状
        1.2.1 人类工效学研究现状
        1.2.2 农业植保产品研究现状
        1.2.3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产品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流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流程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人类工效学概述
        2.1.1 人类工效学概念
        2.1.2 人类工效学方法与流程
        2.1.3 人类工效学与产品设计关系
    2.2 农业植保产品概述
        2.2.1 农业植保产品概念
        2.2.2 农业植保产品分类
    2.3 人类工效学介入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探析
        2.3.1 关键设计要素
        2.3.2 产品设计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及用户因素分析
    3.1 调研框架与方法
    3.2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分析
        3.2.1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分析
        3.2.2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点提取
    3.3 用户因素分析
        3.3.1 用户心理及生理特征研究
        3.3.2 用户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3.4 问题归纳与设计要素汇总
        3.4.1 问题归纳
        3.4.2 设计要素汇总
    3.5 农业植保产品人类工效学评价体系构建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与模型构建
    4.1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构建
        4.1.1 背负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4.1.2 自走式与其他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4.1.3 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策略
        4.1.4 环保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4.2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4.2.1 设计要素模型
        4.2.2 设计方法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实践
    5.1 背景与定位
        5.1.1 设计背景
        5.1.2 设计定位
    5.2 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要素析出
        5.2.1 产品调研与用户调研
        5.2.2 关键要素析出
    5.3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方案
        5.3.1 设计对应点
        5.3.2 产品设计方案
        5.3.3 服务平台设计方案
        5.3.4 设计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表)录
附录B 各地区农业植保产品使用情况及问题调查
附录C 农业植保产品用户访谈提纲
附录D 农业植保产品专家用户访谈提纲
附录E 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植保无人机情况了解用户访谈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致谢

(5)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果园避障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方案确定
    2.1 果园种植模式与农艺要求
        2.1.1 果园种植模式研究
        2.1.2 果园株间除草作业农艺要求
    2.2 整机组成与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设计方案确定
        2.2.1 果园株间除草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2.2 整机组成
        2.2.3 行宽调节系统的确定
        2.2.4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
        2.2.5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工作原理
    2.3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工作参数的确定
        2.3.1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配套动力的选择
        2.3.2 机具行进速度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
    3.1 自动避障机构的设计与运动分析
        3.1.1 自动避障机构的设计
        3.1.2 自动避障机构的运动分析
    3.2 避障控制器开启角的设定
    3.3 除草铲刀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
        3.3.1 除草铲刀材料与制造工艺的选择
        3.3.2 除草铲刀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4.1 液压控制系统的工况概述与设计要求
    4.2 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4.2.1 液压缸外界负载分析
        4.2.2 液压系统工作参数的确定
    4.3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4.3.1 液压系统仿真分析的目的
        4.3.2 仿真软件AMESim简介
        4.3.3 虚拟模型的构建与参数设置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液压控制系统的试验
        4.4.1 试验因素与指标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的田间试验
    5.1 试验研究目的及内容
    5.2 试验准备
        5.2.1 试验地条件及试验样机
    5.3 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的性能试验
        5.3.1 漏耕率的测定
        5.3.2 避障通过率的测定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对比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1.2.1 国外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1.2.2 国内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调研统计数据分析
    2.1 调研样本区选择
    2.2 调研问卷分布图
    2.3 样本区枣园种植管理基本情况
        2.3.1 样本区枣园生产管理与现状分析
        2.3.2 样本区枣园种植成本与销售概况
    2.4 枣园适配机械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疆样本区枣园机械化作业现状分析
    3.1 阿拉尔市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3.1.1 阿拉尔市枣园种植特点
        3.1.2 阿拉尔市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3.2 和田地区昆玉市224 团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3.2.1 昆玉市224 团枣园种植特点
        3.2.2 昆玉市224 团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3.3 巴州若羌县与喀什麦盖提县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3.3.1 两产区枣园种植特点
        3.3.2 两产区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3.4 样本区枣园作业模式比较分析
        3.4.1 样本枣园种植作业流程
        3.4.2 拟建立枣园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建立南疆枣园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4.2 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建立
        4.2.1 体系构建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指标标准值设定
    4.3 评价指标计算
        4.3.1 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4.3.2 一级指标计算方法
    4.4 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4.4.1 南疆枣园机械化作业水平测算与分析
        4.4.2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对策
    5.1 主要存在的问题
        5.1.1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
        5.1.2 现有的枣园农具无法适配枣农的实际需求
        5.1.3 农机服务机构和相关农机政策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
        5.1.4 上缴费用过多与土地碎片化严重
        5.1.5 红枣示范村推广滞后且落实不到位
    5.2 发展对策
        5.2.1 规范种植模式与机械化技术更好的结合
        5.2.2 “智慧农业”进枣园
        5.2.3 建立和完善红枣种植区技术服务体系
        5.2.4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导向作用减少土地税收
        5.2.5 提升红枣示范区建设水平,重视长远持久的发展方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附录 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商业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综述
        1.2.1 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商业模式画布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概述
    2.1 创业理念与价值主张设计
        2.1.1 项目概述
        2.1.2 价值主张
    2.2 产品与服务内容
    2.3 政策与行业环境分析
        2.3.1 基于PEST对农机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2.3.2 国内外智能农机行业现状
        2.3.3 智能农机行业发展趋势
    2.4 发展战略规划设计
        2.4.1 FJ智能农机项目SWOT分析
        2.4.2 FJ智能农机项目发展规划
第3章 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市场分析
    3.1 市场容量与竞争环境分析
        3.1.1 竞争环境分析
        3.1.2 市场容量与竞品分析
    3.2 市场需求与定位
        3.2.1 客户认知度及需求分析
        3.2.2 目标市场细分
        3.2.3 目标客户定位
    3.3 定价策略、客户关系及推广渠道设计
        3.3.1 产品定价策略
        3.3.2 客户关系建立策略
        3.3.3 推广渠道设计
第4章 核心资源与运营能力设计
    4.1 创业核心资源识别
        4.1.1 技术领先优势
        4.1.2 成熟人才梯队
        4.1.3 股东优势资源
    4.2 核心运营能力设计
        4.2.1 公司组织架构
        4.2.2 研发管控策略
        4.2.3 生产管控策略
        4.2.4 质量管控策略
        4.2.5 售后服务策略
    4.3 战略合作伙伴设计
        4.3.1 拓展竞争伙伴业务
        4.3.2 政府联合开发项目
        4.3.3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第5章 财务与风险分析
    5.1 投资估算与财务预测
        5.1.1 投资估算与资金运用
        5.1.2 营收水平预测
        5.1.3 运营成本预测
    5.2 投资回报预测与分析
        5.2.1 投资回报预测
        5.2.2 投资回报分析
    5.3 风险分析及对策
        5.3.1 财务风险及对策
        5.3.2 市场风险及对策
        5.3.3 经营风险及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综述
        1.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现状
    2.1 洛阳1950年代苏援建筑概况
        2.1.1 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
        2.1.2 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苏援建筑
        2.1.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建筑现状
    2.2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特点
        2.2.1 布局与规划特点
        2.2.2 结构与空间特点
        2.2.3 风格与装饰特点
    2.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分析
        2.3.1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构成
        2.3.2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类型
        2.3.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2.4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现状与困境
        2.4.1 早期工业用地被中心化
        2.4.2 保护策略缺乏价值评估
        2.4.3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困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拖厂建筑价值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3.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概况
        3.1.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历史沿革
        3.1.2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规划布局
        3.1.3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特殊性
    3.2 一拖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2.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遗产构成
        3.2.2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价值分析
    3.3 一拖厂价值转化方式
        3.3.1 空间置换方式
        3.3.2 文化消费方式
        3.3.3 工业景观方式
    3.4 基于价值转化的一拖厂保护与利用模式
        3.4.1 商业会展模式
        3.4.2 公共服务模式
        3.4.3 体育场馆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保护与利用研究
    4.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保护与利用原则
    4.2 国内外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案例
        4.2.1 国外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
        4.2.2 国内案例--北京首钢工业园
        4.2.3 国内外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经验
    4.3 基于商业会展模式的一拖厂保护与利用研究
        4.3.1 实地调研资料总结
        4.3.2 一拖厂保护与利用虚拟思路
    4.4 一拖厂装配车间的保护与再利用
        4.4.1 一拖厂装配车间概况
        4.4.2 装配车间保护与利用策略
        4.4.3 一拖厂装配车间再利用虚拟设计思路
        4.4.4 相关图纸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保护与利用前景
    5.2 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思考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多功能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机械及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果园除草机器人研究现状
        1.2.1 国外除草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除草机的研究现状
        1.2.3 西北地区除草现状
        1.2.4 果园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果园除草机器人作业的园艺要求
        1.3.1 西北地区果园概况调查与统计
        1.3.2 果园除草机器人的园艺要求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3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整体的设计方案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除草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2.1 整体机械结构设计
        2.1.1 除草机器人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1.2 技术参数确定
    2.2 机器人移动平台的设计
        2.2.1 轮转向机构设计
        2.2.2 后轮驱动机构设计
        2.2.3 除草机器人移动平台总体效果
    2.3 避障装置和除草装置的结构设计
        2.3.1 避障方案的选择
        2.3.2 避障机构设计
        2.3.3 除草机器人除草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2.4 刀盘升降机构的设计
        2.4.1 升降机构设计
        2.4.2 限位板设计
    2.5 扶手机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除草机器人理论研究
    3.1 关键参数计算
        3.1.1 机器人爬坡角度确定
        3.1.2 机器人转向合理性的确定
    3.2 关键部件选型计算
        3.2.1 避障机构电动推杆选型
        3.2.2 升降机构电动推杆选型
        3.2.3 行走电机选择
        3.2.4 转向电机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NASYS workbench的关键结构模态分析
    4.1 有限元简介
    4.2 除草装置静力学分析
        4.2.1 静力学分析理论
        4.2.2 静力学分析过程及结果
    4.3 除草装置模态分析
        4.3.1 模态分析理论
        4.3.2 模态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除草机器人关键结构的ADAMS运动仿真
    5.1 ADAMS软件介绍
        5.1.1 ADAMS软件简介
        5.1.2 ADAMS分析的一般步骤
    5.2 仿真模型的建立
        5.2.1 避障机构三维模型建立
        5.2.2 避障机构运动分析条件
    5.3 避障机构基于ADAMS的运动仿真
        5.3.1 机器人的物理参数及环境变量设置
        5.3.2 基于ADAMS的后处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功能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6.1 果园除草机器人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6.2 控制系统框图
    6.3 硬件选型
        6.3.1 PLC的选型
        6.3.2 驱动选择与电路设计
        6.3.3 触摸屏选型
        6.3.4 传感器的选择
        6.3.5 电源
    6.4 控制原理
    6.5 软件设计
        6.5.1 触摸屏界面设计
        6.5.2 PLC程序设计
    6.6 调试与测试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存在的不足及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四、多功能拖拉机产品调研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境-人-技-物四维体系的山地农机设计研究[D]. 郭亭. 西华大学, 2021
  • [2]山地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D]. 王海翼.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D]. 李春. 西华大学, 2020(01)
  • [5]果园株间除草自动避障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朱站伟. 石河子大学, 2020(01)
  • [6]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刘江.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7]FJ智能农机创业项目商业模式设计[D]. 董善钰. 吉林大学, 2020(08)
  • [8]洛阳1950年代苏援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例[D]. 范恒鑫. 深圳大学, 2020(10)
  • [9]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多功能果园避障除草机器人机械及控制系统设计[D]. 贾耀文.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多功能拖拉机产品研究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