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村的实践与体会

科技兴村的实践与体会

一、科技兴村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杭玉婷[1](2021)在《华西村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

麻江南[2](2021)在《湘西州“党建引领 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实践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阿如汗[3](2020)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为例》文中指出乡村社会与城市各有独特的价值,都是人类值得珍视的重要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加快推进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乡村的价值日渐被重新审视,乡村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被重估和重视,但是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比仍显迟滞。在城乡各自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最终把城乡社会的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推进城乡的融合发展,使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乡村治理研究从发展和实践的角度看,其实就是乡村建设,就是如何为亿万中国农民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而出主意、想办法。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使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治理要求,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是乡村治理的目标。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各异,治理条件及治理问题亦不尽相同不同。内蒙古民族地区位于北部边疆地区,从国家领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祖国北部生态屏障及民族关系和谐和睦等方面,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对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问题,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问题及传统民族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进行研究。论文结构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对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在第四部分中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夏艺萌[4](2018)在《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利用状况调查分析》文中指出农民远程教育是振兴农村,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知识及技术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2008年前后大部分省市级政府积极开展以广播电视形式、网络远程教育形式等多样化的农民远程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基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集农业技术、劳务技术远程教育体系。农民远程教育的实施结果使部分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实现农民家庭增收。但是,农民远程教育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农民的满意程度,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各样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进行科学的评价。为此,以农民远程教育实施的现状为研究出发点,对农民远程教育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出发展建议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对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农民教育培训理论、远程教育理论、教育评价理论进行诠释,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梳理关于农民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此次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实地调查法分别对党员干部、种养殖大户和普通农民发放调查问卷,针对沈阳市浑南区的农民远程教育利用状况展开调查,通过农民对远程教育的满意度,探讨当前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的制约因素,作出总结并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目前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调查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四个样本特征的对象,在农民政策知识、思想意识、劳动生产技能和规模化经营方面的利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农民对远程教育工作的满意调查中,基层党组织对远程教育履职情况、教学资源建设情况、设备配置运行情况和学习成果应用方面都得到了农民的肯定,远程教育的方法符合浑南区农村农民实际利用情况。但是在远程教育的后勤保障服务方面,由于资金不足、教育内容更新慢、教学评价单一,农民满意度较低。从农民参加远程教育后收入变化情况上来看,农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而农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较小,这进一步说明了通过农民远程教育可以缩小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对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利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在资金保障、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的建议,为提高农民远程教育效果和农民远程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创新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梁将[5](2018)在《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是对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归纳总结,得出南宁市青秀区在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的指引下所采用的几种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并分析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而为持续推动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事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调查研究表明,南宁市青秀区目前主要采用5个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其分别为“科技兴村”模式、“一镇一业”模式、“一村一品”模式、“城乡互帮”模式、“公司+农户”模式,给南宁市青秀区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这5个模式的推行,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逐渐形成规模产业,促使脱贫速度得以加快,农产品总产量增长,区域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成绩显着。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产业规模小型分散,“造血”扶贫功能有待强化;二是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扶贫动力不足;三是资金短缺,制约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四是贫困村(户)农业产业效益低,产业扶贫效果有待提高;五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贫困村(户)产业风险基金采集困难。存在的影响因素有:一是农户文化教育水平低,自主产业发展滞后;二是劳动力依然缺乏,性别、年龄比例失衡;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四是土地确权工作时间长,流转程度不够高且趋于被动;五是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批发市场规模小。这些问题与制约因素都需要解决或避免。因此,针对目前在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南宁市青秀区在后续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应该从完善构建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业扶贫被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控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引导农户自主产业开发、突出市场主体,持续开发地域性特色主导产业着手,加快农业产业扶贫事业建设。

李洪辉[6](2011)在《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文中指出介绍驻村任职三年多来,加快推进中洋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阐述了3点体会、4个问题,以及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建议采取的8项措施。

陈运普[7](2010)在《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向我们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又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具体化、形式通俗化,以此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把握规律中,结合新的形势来进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从而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推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也包括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大众化。他推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众化,为他推进邓小平理论大众化积累了经验。他推进邓小平理论大众化既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部分,又为我们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就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对我们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由导论和五章构成。导论部分主要是论述了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写作思路和主要创新点。目的是给读者一个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的一个全景式的印象。它也是统筹全篇的一个总纲。第一章论述了邓小平推进马列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贡献。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突出地体现在推进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上。一是邓小平在负责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区工作过程中,宣传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二是邓小平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与毛泽东一起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三是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中扞卫毛泽东思想,并通过拨乱反正恢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认识上的飞跃。第二章论述了邓小平在回答“什么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一是通过反对“两个凡是”、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大解放。二是通过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多方面回答,清除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的误解、曲解,澄清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从本质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仅为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基础,而且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本本引导到实践上来,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而解决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科学性问题。三是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刻把握中国国情,解决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四是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引导人们把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步从社会制度上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种发展现代经济的一种手段,进而又将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而且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保障和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使人民群众在得到更多实惠的基础上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五是反思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实践上所犯的错误,把民主从作为解放思想的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逐步上升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把党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提高到了理论的新高度。第三章论述了邓小平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贡献。实践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回答“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解决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二是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美好愿景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通过改革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不仅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科学文化知识条件,而且在保障和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第四章论述了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每一个时代的理论必然反映该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方面的发展本质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作为该时代政治家代表的领袖人物,在实现理论发展,推进理论向实践转换的过程中,也必然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生活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点。第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第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学习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并不玄奥。第三,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是宣讲,这要求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通俗化的表达方式。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新鲜语言,如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表达为老祖宗不能丢: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展是硬道理;用“不合格”表达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用小康社会定位世纪发展目标,用共同富裕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愿望联系在一起等。第四,按辩证法办事的方法论特色。邓小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方法上看,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遵循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在具体运用上又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如按辩证法办事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就采用否定即肯定的方法;“猫论”——抓事物本质;“两个大局”——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等等。第五,拿实事来说话的实践特色。先试、先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不争论,允许看;最终说服人们相信社会主义是靠我们的发展。第五章论述了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征途上,邓小平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实践基础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些贡献为我们提供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奠定了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这些基本经验包括:第一,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第三,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第四,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种社会思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五,在总结经验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何志勇[8](2009)在《中国农业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出,产学研结合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高校是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创新源头,为了充分展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本刊将分行业对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进行专题报道。本期集中报道农业类特色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工作,以飨读者。

张玲玉,文叶飞[9](2008)在《风乍起,激活一池“村”水——从村干部的角色转变看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文中指出"政治上没想头,经济上没干头,保障上没靠头",这是对一些地方不少村干部过去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而今天,在贵州乃至全国,这一局面正悄然改变——村干部,开始变得有当头!村干部的角色转变,映射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积极变化。

张志琴[10](2004)在《农业科研所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指出从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提高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三方面讨论了如何进行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求馆藏信息资源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科技兴村的实践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兴村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3)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主要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核心概念
    (二)基本理论
二、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固日班花苏木基本概况
    (二)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现状
    (三)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参与不足
    (二)人口外流,治理人才不足
    (三)传统道德社会治理功能呈弱化趋势
    (四)治理观念断层
    (五)公共服务不充分不平衡
    (六)环保意识滞后
四、固日班花苏木社会治理对策建议
    (一)加强村两委的领导作用
    (二)提高人才返乡回流吸引力
    (三)恢复乡村传统的治理功能
    (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公众参与力度
    (五)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六)强化生态发展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利用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民远程教育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民远程教育的内涵界定
    2.2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2.3 远程教育理论
    2.4 教育评价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发展现状
    3.1 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概况
    3.2 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的内容
    3.3 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媒介
    3.4 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利用状况调查
    4.1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利用情况
        4.2.1 农民政策知识远程教育利用调查
        4.2.2 思想意识远程教育利用调查
        4.2.3 劳动生产技能远程教育利用调查
        4.2.4 规模化经营远程教育利用调查
    4.3 满意调查
        4.3.1 农民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满意调查
        4.3.2 远程教育对农村家庭农业纯收入的影响满意调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的制约因素
    5.1 资金方面的制约因素
    5.2 教育平台方面的制约因素
        5.2.1 参加远程教育综合制约因素
        5.2.2 培训教师教学水平制约因素
        5.2.3 培训组织形式制约约束
    5.3 农民个体方面的制约因素
        5.3.1 农民个人文化程度的影响
        5.3.2 农户生产规模的影响
        5.3.3 农户传统观念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资金保障建议
        6.2.2 教育内容方面建议
        6.2.3 教学评价方面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浑南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状况调查问卷

(5)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资料搜集法
    2.3 实地调查法
    2.4 抽样问卷调查法
    2.5 案例研究法
    2.6 综合分析法
第三章 产业扶贫相关理论
    3.1 精准扶贫理论
    3.2 增长极理论
    3.3 资源禀赋理论
    3.4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
    3.5 技术创新理论
第四章 南宁市青秀区贫困现状及产业扶贫模式
    4.1 南宁市青秀区贫困现状
    4.2 产业扶贫模式
        4.2.1 “科技兴村”模式
        4.2.2 “一镇一业”模式
        4.2.3 “一村一品”模式
        4.2.4 “城乡互帮”模式
        4.2.5 “公司+农户”模式
第五章 南宁市青秀区产业扶贫的功能
    5.1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规模产业形成
    5.2 加快完成脱贫任务,保证脱贫工作成果
    5.3 农业产业效能提升,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
    5.4 区域产业经济效益提升,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六章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存在问题
    6.1 产业规模小型分散,“造血”扶贫功能有待强化
    6.2 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扶贫动力不足
    6.3 资金短缺,制约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
    6.4 贫困村(户)农业产业效益低,产业扶贫效果有待提高
    6.5 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贫困村(户)产业风险基金采集困难
第七章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制约因素
    7.1 农户文化教育水平低,自主产业发展滞后
    7.2 劳动力依然缺乏,性别、年龄比例失衡
    7.3 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7.4 土地确权工作时间长,流转程度不够高且趋于被动
    7.5 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批发市场规模小
第八章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对策
    8.1 构建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产业科技服务效益
    8.2 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8.3 完善产业扶贫被套设施建设
    8.4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控机制
    8.5 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引导农户自主产业开发
    8.6 突出市场主体,持续开发地域特色主导产业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的选择性
        9.1.2 南宁市青秀区产业扶贫发展与制约因素
        9.1.3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与政府参与角色
        9.1.4 南宁市青秀区农业科技与产业扶贫
    9.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6)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1.项目帮扶。
    2.信息服务。
    3.培训人才。
    4.规范运作。
    5.兴办实事。
二、体会:做到“三个到位”
三、反思:4个问题
四、建议:8项措施
    1.统一干群思想, 坚持正确方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2.结合农村实际, 编制发展规划,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实施依据。
    3.发展农业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强化基础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5.注重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6.尊重农民意愿, 激发内在活力, 为新农村建设打造坚定的主体力量。
    7.加强组织建设, 夯实工作基础,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8.坚持以城带乡, 促进城乡互动, 为新农村建设构筑必需的发展平台。

(7)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邓小平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贡献
    一、宣传毛泽东思想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
        (三) 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丰富毛泽东思想
    二、扞卫毛泽东思想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一)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
        (二)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三、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一) 概括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二) 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理论
        (三) 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
第二章 邓小平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
    一、倡导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观念大解放
        (一)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
        (二) 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三) 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四) 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二、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消除对社会主义的误解
        (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二)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三) 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
    三、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一)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二) 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 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
    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一)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二)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章 邓小平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道路
        (一)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 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一)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二)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三、改革开放:在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二) 社会主义是全面开放的社会
        (三) 改革开放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条件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第四章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一、动力特点: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二) 以理想信念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学习特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一) 邓小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
    三、语言特色:通俗易懂
        (一)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老祖宗不能丢
        (二) 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
        (三) 定位世纪发展目标:小康社会
        (四) 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第一生产力
    四、方法特色:按辩证法办事
        (一) 否定即肯定: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 "猫论":抓事物本质
        (三) 统筹兼顾:全局观念
        (四) 从实际出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五、实践特色:"拿实事来说话"
        (一) 先试、先闯
        (二) 不争论,允许看
        (三) 拿实事来说话
第五章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二、党的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一)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
        (二)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尊重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
        (一)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二) 依靠和尊重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种社会思潮
        (二)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五、总结经验: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
        (一) 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二) 邓小平是善于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后记

四、科技兴村的实践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西村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D]. 杭玉婷. 江南大学, 2021
  • [2]湘西州“党建引领 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实践与经验研究[D]. 麻江南. 吉首大学, 2021
  • [3]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为例[D]. 阿如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沈阳市浑南区农民远程教育利用状况调查分析[D]. 夏艺萌.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5]南宁市青秀区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 梁将. 广西大学, 2018(12)
  • [6]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李洪辉. 重庆与世界, 2011(01)
  • [7]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研究[D]. 陈运普. 武汉大学, 2010(05)
  • [8]中国农业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J]. 何志勇.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06)
  • [9]风乍起,激活一池“村”水——从村干部的角色转变看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J]. 张玲玉,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08(10)
  • [10]农业科研所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 张志琴.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12)

标签:;  ;  ;  ;  ;  

科技兴村的实践与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