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市国际界河沿线土地侵蚀保护措施

通江市国际界河沿线土地侵蚀保护措施

一、同江市境内国际界河沿岸国土流失的防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1](2021)在《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历史悠久。中国境内江河众多,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流域文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流域环境特点孕育了不同的流域文化,流域村落是流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村落文化景观是各流域文化的直接体现。在发掘、保护和传承流域文化的过程中,以村落文化景观作为切入点,探寻流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规划设计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文化景观研究作为一种的遗产保护研究方法,其研究领域不仅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而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研究的领域。结合本文研究对象黑龙江流域村落,依托于风景园林学科,基于文化地理学对于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基础,提出村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包括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对景观的构成、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内涵进行论述,为后文的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位于黑龙江流域20个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了流域内村落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其中,黑龙江流域物质文化要素包括聚落环境、生产景观和生活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包括歌舞文化、民俗节日、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知青文化和戍边文化等。通过对以上不同要素的归纳整理,从而总结出在黑龙江流域村落发展中文化景观的特点。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流域位置的村落,得出其不同村落的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势与问题。为下一步的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基础信息,最后选取黑龙江流域村落北极村、外三道沟村、外四道沟村进行文化景观优化设计分析。论文最终以问题为导向,以相关理论和调查研究为指导,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黑龙江流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性策略。探索以黑龙江流域村落为代表的边境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米瑞鹏[2](2020)在《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内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11月住建部提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文件,为更加系统地完善城市安全体系,为城市排水系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技术方向,为城市的内涝问题的解决提出策略。2015年4月,以迁安、西咸新区为首的16个城市入选首批试点名单。本文基于对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及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分析,得出不同城市需求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从而指导国内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包含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本研究采用复杂系统求解的思路,设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证分析”的研究框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对于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进了综述研究,对问题进行聚焦,逐步深入的剖析。明确了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法,为城市需求类型的划分和规划建设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首先是对国外海绵城市的规划案例比较分析,得出对于国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其次是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建设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筛选出研究对象,对筛选出的试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与策略。(3)通过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总结出6种不同城市需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池州为代表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以济南市为代表的的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以厦门市为代表的滨海型亚热带海洋城市、以南宁市为代表的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以遂宁市为代表的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型亚热带城市。(4)对前面筛选分析出来的6个试点海绵城市的规划概况以及海绵城市规划思路、规划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每个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特点,针对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提出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参考性策略。为今后同需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5)通过上述得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对信阳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的类型,提出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得出信阳市及信阳市同种需求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

于子钧[3](2020)在《基于RS和GIS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朝建交70周年的到来使中朝友好关系迈上新的台阶。在朝鲜逐渐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我国大力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东北边境地区的经济建设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其中,图们江下游地区作为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投资开发前景。随着3S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地质调查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相结合的工程地质评价可以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前期的规划指导与基础参考资料。本文在“全国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子项目“东北边境地区基础地质调查”、“辽吉黑自然资源更新调查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以图们江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进行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采用德尔菲法与聚类分析筛选出体系的评价因子,包含地质条件、地貌条件、工程条件、水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地表景观条件6个一级指标和天然建筑材料、断裂构造、地貌类型、可视分析、水土流失、工程岩土体、地质灾害、河幅、地下水富集、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12个二级评价指标。结合基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的灰色评估方法构建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利用GF-1、ZY-3、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ASTER GDEM高程数据,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野外踏勘、样本测试、程序设计、专家咨询为辅的方式,分别建立相应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型或影像解译标志,完成对二级指标要素的信息提取以及指标专题图的制作。以C#和Arcengine为开发手段,提取河幅指标因子,实现了界河的河幅自动提取与分段表示。(2)依托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梳理,建立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赋予各项指标合理的权重。在栅格图综合分析时,提出二级指标评分模型并制定评价因子定量分级标准。确定了“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不适宜”四个评估灰类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白化权函数。(3)通过模型运算得出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灰色评估值为3.0555,总体评价结果为较适宜进行工程建设,并根据评估结果图可见评估灰类为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和不适宜的地区占地面积为41.9%、38.8%、14.7%和4.6%,评估值较高的区域分布连续且占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泥砂砾质谷坡阶地、土质湖积平原、缓丘及浅丘区,工程开发潜力巨大,该评估结果与定性认识基本吻合,可靠性较高。

龚彦阳[4](2019)在《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与保护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是中国唯一的京族世居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系统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有的红树林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仑河口拥有的红树林资源发生了变化,红树林的面积从多到少,再由少增多。变化原因主要分为人类损害、自然灾害、组织限制因素以及积极因素。人类损害包括直接砍伐、盐业围垦、农业围垦、围塘养殖、采果、旅游、收集饵料、筑堤、挖捕底栖动物、城市沿海发展、港口建设等;自然灾害包括极端天气、病虫害、海平面上升等;组织限制因素有边界执法困难、管理站基础功能不齐、宣传的局限性等问题;积极因素则是巡护工作、科研监测、社区共管等稳步进行,成效显着。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与山口红树林、海南东寨港黎族世居地红树林的生态变迁趋势几乎一致,这些变化趋势可以较全面地为中国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变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解决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推进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原生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实质上就是对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亦是知识地方性的升华。深入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继承维护好京族人民世代积累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不仅可以保护红树林生态资源,还能实现对京族人民的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师成[5](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进展迅速,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未来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中俄产能合作具备良好的合作条件,如两国生产要素的互补、“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以及“带盟对接”所搭建的合作框架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俄产能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交通基础设施、航空航天、民用汽车、农业、生物制药六大领域,同时合作已形成了良性的共生关系。总体而言,中俄产能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两国产能合作的主流。当然,中俄产能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我国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俄罗斯复杂的国内环境以及相对滞后的机制建设等。未来中俄两国需要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与合作机制,以便使产能合作的进展更加顺利。

陈藜藜[6](2018)在《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是科学把握区域耕地安全状态的有效途径,既可掌握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存在的优势条件,为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可持续提供支撑,又可以预先发现耕地系统未来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成因,为提前实施预防耕地系统安全风险和化解警情的措施提供依据,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丰富,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和粮食总量丰富,但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污染、耕地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农药和化肥施用过量等问题凸显,且2015年黑龙江省中、低等产田面积高达1580.49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9.69%,耕地质量令人堪忧。因此,准确识别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状况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警,既保持区域的优势条件,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准确识别出耕地系统安全问题区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途径和措施,对于保障全省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实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可持续至关重要。已有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方面的相关研究,多从单一空间尺度,针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简单组合进行预警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多尺度预警研究;对于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结果精度都较低,无法准确把握区域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状况,更缺少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机理的探究,且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多为宏观对策建议,缺乏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调控方案。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以及耕地利用相关数据,引入生物免疫机理,从系统角度构建省、市和县域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体系,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和数值转化方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评定模型,同时引入Elman神经网络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性把握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状态;分析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权重大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确定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阐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作用机理;分别通过调控预警直接影响因素和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以定量的分区情景模拟和耕地格局优化的方式分别对市和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进行调控,并结合省级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定性的宏观调控对策,构成研究区不同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研究结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从系统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耕地系统和耕地系统安全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并分别从政策推动调控、分区情景模拟调控以及耕地格局优化调控方式构建了省域、市域和县域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2)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和Elman神经网络模型可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改进突变级数模型揭示了不同尺度下近20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更能凸显评价对象之“优、劣”特征,更符合客观实际,且该方法是针对传统突变级数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具有普适性;Elman神经网络模型揭示了未来20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果,测试拟合精度高,误差小,预测结果可靠。(3)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整体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较高,耕地系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合理有效调控。①省域尺度下1995~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警度由“无警(安全或较安全状态)”上升至“轻警”,再至“中警”,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预警警度处于“轻警”与“中警”之间;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仅有2个市域处于较安全状态,3个处于重警状态,其他7个处于轻警和中警状态;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12个地市中都有出现预警值降低的阶段,但整体上最终都呈现预警值升高的趋势,即各地市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还将有所增加;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全省72个县域中,有69个县域处于预警状态,约为县域总数94%,处于轻警、中警和重警状态的县域分别为28、32和9个,仅有3个县域处于较安全状态。(4)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显着。①省域尺度下 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呈现较剧烈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2015~2034年将呈现与历史研究时段相一致的变化特征;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值呈现一定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12个地级市中,除伊春市和绥化市外,其他10个地级市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都具有时间序列上的持续性,在未来将主要延续各自在近20年内的历史变化,大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终略有升高的趋势;重警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鸡西市和双鸭山市,以及西部的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轻警区(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河市、伊春市和牡丹江市等中北部和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西部县域预警水平最高,东部次之,南北轴带地区(包括中部)最低。预警值高-高型和低-低型以“组团”形式凸显,聚集性较强;预警值低-高型和高-低型县域较少,且零星分散。(5)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科学有效实现了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的识别。①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灾害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废水负荷量和森林覆盖率是1995~2014年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除森林覆盖率与预警值呈显着负相关外,其他4个驱动因素呈显着正相关;②科学有效的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应逐步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模型选择、工具变量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否则将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6)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现了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作用大小的空间化。①高程、坡度和年均气温3个自然因素和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地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土协调度、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和路网密度6个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有着显着的影响,且影响的空间差异较为显着:高程和坡度对预警的作用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规律;年均气温则是对西部和南部作用高,东部和北部作用低;水土协调度对预警作用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和路网密度对预警作用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②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空间可视化,回归系数随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充分考虑了各县域空间异质特征,能够精准地刻画各因素的空间变化特征,可为研究区耕地系统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7)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是省域、市域和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共同关键驱动因素,亟待改变以增加农业三废的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的恶性增长方式;在自然变化、区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效益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发展—耕地经营方式—耕地效益—耕地系统安全”循环互动过程,是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动态变化的内在驱动机理,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及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更丰富的有效信息。(8)在省域尺度,从减少耕地系统“隐患”、增强耕地系统“免疫”、缓解耕地系统“压力”和提高耕地系统“响应”四个方面提出了整体性、宏观政策性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措施;在市域尺度,分别设定3区(松嫩平原经济发展区、三江平原综合发展区和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最优分析情景,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直接影响因素,未来20年(2015~2035年)市域耕地系统安全状态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从优化耕地格局的角度,引入FLUS模型,设定不同模拟情景,确定了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调控情景下耕地格局最利于缓解耕地系统安全警情。

王宛,李兴[7](2018)在《中俄关系视域下的黑龙江:从争议之边到合作之界》文中研究说明跨界河流日益成为影响流域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黑龙江是中俄东段边界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俄关系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风向标和晴雨表的作用,见证了中俄关系的曲折变化。自17世纪始,黑龙江从中俄两国争议、冲突之边演变成为当今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之界,两国也从历史上的"恶邻"转而成为现实中的"睦邻"。在当前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和俄罗斯"向东看"的战略背景下,黑龙江合作将为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推动力。虽然跨界河流问题属于低级政治范畴,在国际政治中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以中俄界河——黑龙江为切入点为研究中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视角。

单雪峰[8](2015)在《黑龙江省典型护岸工程形式与结构特点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护岸是人类作用于河流岸坡的一种方式之一,它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与陆地系统的一个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的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工程的设计、布置总体要求更加严格。即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要具有防洪、灌溉功能,还要具有外表美观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合理性等要求,必要的时候还会提出交通运输、商业运行等多方面的要求。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加大,对于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单纯的水利工程正在逐渐的涵盖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等方面的全新内容。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将防洪工程与护岸工程的生态环保性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设施的多种功能,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了黑龙江省5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水利护案工程,以东安护岸工程、抓吉护岸工程、红色边疆护岸工程、卧牛口护岸工程、兴凯湖大湖护岸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针对5处水利工程的工程地质、护岸工程条件、工程布置和规模、工程设计、施工进度安排以及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评价,从工程量的大小、投资的多少对各个典型工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水利项目各项效益性质,尝试以外部性质对水利工程的科学合理性进行阐述。为了提出可持续的发展水利的需要,把综合的效益评价作为研究重点来进行研究,分析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意义、评价原则。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文中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理论方法对5处典型水利工程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抓吉护岸工程的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同时,结合水利护岸工程的实际案例可知,抓吉护岸工程的防护效益明显、生态效果突出、经济节约合理。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结果真实可靠,综合评价效果明显。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以期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项目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今后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合理高效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并且,在此基础理论上不断的优化改进,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之上,争取评价结果的不断精确,为龙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贾玉梅[9](2014)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取得显着成就。在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人口管理从数量控制转向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有关人口安全的理论命题应运而生。本文借鉴学者已有的人口安全研究成果,期望从新的视角,重点选择带有区域性特点的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进行人口安全专题研究,以期建立评价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并对边境地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安全相关理论研究做出贡献,这也是本研究的独到构思。本文对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安全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结合有关理论,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维度,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边境地区自然本底状况、物质积累基础、人文发展水平的调查与评价,研究人口安全的外生基础变量;通过对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发展状况的调查与评价,研究人口安全的内生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居环境适宜性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分析其对人口安全的自然影响;从物质积累水平、人文发展水平包括基础建设水平、交通通达程度、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物质创造能力、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负担状况、人口生活质量等因素,分析其对人口安全的社会影响。并分析人口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探讨边境地区不同生育政策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预测边境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针对该地区潜在的人口安全问题,结合边境地区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状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禀赋状况等选取相应的指标,对边境地区的人口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指出存在的安全问题、危险因素、发展机遇,提出促进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安全的相应对策建议和评价体系。本文综合运用人口经济学、社会统计学、资源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研究,以区位理论、二元经济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协调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安全发展理论、主体功能区理论、人口发展功能区理论等为指导,对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人口安全进行质性描述;同时利用“五普”、“六普”以及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定量分析和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理论与边境地区的人口安全特点结合起来,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国际、国内和黑龙江省三个不同层面对边境地区的人口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边境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面临的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大系统中去剖析多因素微观变动对人口安全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界定了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系统地分析了黑龙江省两种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效应,为本文的理论建树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拥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国家促进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结构优化的人口条件,使得适逢历史最佳机遇期。但同时人口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口总量小,且增长缓慢,呈波动性变化,人口安全缺乏数量和质量保障;历史欠账多,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安全缺乏经济支撑;国家投入支持不足,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受限,人口安全缺乏政策保障;地处边远高寒,发展成本高,人口安全缺乏生活幸福保障等。

兰岚[10](2014)在《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俄经贸合作日益增多,中俄界河水上经贸往来逐渐增加,而水上溢油突发事故也大量出现。我国在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方面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较为滞后,尤其黑龙江地区地方性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溢油应急管理模式存在不足。因此,研究并建立完善的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中俄界河船舶运输与水上溢油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在水上溢油应急法律法规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中俄界河的地理环境及可能出现的溢油风险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阐明了溢油事故危害的严重性和深远性,论证了建立健全的溢油应急管理新模式的紧迫性。其次,对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溢油应急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溢油应急管理模式的构架,对不同级别的溢油事故采用不同级别的应急保障体系进行响应。同时,介绍了我国溢油管理模式的现状,结合国内外溢油应急管理模式提出了中俄界河溢油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俄界河溢油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溢油应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溢油应急管理新模式的构架并指出了不同部门所起的作用,采用模糊评价方法构建了溢油预警评估的数学模型,根据专家打分和实际经验完成了模糊隶属度和权重指标的确定,对各界河江段船舶溢油进行评估。最后,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案例分析,完成了权重指标计算,并可适用于各种环境的变化。通过本文的研究,根据我方给出的中俄界河溢油应急管理模式可对危险河段进行风险预估,对高危地区可进行重点预防,当溢油发生时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抢险布控,将溢油影响降到最低。

二、同江市境内国际界河沿岸国土流失的防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江市境内国际界河沿岸国土流失的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综述
    1.4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文化景观
        2.1.3 文化景观特性
        2.1.4 村落
        2.1.5 村落文化景观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有机更新理论
        2.2.3 文化地理学
    2.3 黑龙江流域概述
        2.3.1 黑龙江流域自然环境
        2.3.2 黑龙江流域历史人文
    2.4 村落文化景观要素分析
        2.4.1 文化景观的物质要素
        2.4.2 文化景观的非物质要素
    2.5 章节小结
3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调研
    3.1 黑龙江流域村落调研
        3.1.1 流域四市调研情况
        3.1.2 村落调研
    3.2 黑龙江流域各村落历史沿革与概况
        3.2.1 漠河市村落概况
        3.2.2 黑河市村落概况
        3.2.3 伊春市村落概况
        3.2.4 同江市村落概况
    3.3 黑龙江流域村落生态环境
        3.3.1 村落自然环境
        3.3.2 村落自然资源
    3.4 村落文化景观物质要素调研
        3.4.1 聚落环境
        3.4.2 生产景观
        3.4.3 生活景观
    3.5 村落文化景观非物质要素调研
        3.5.1 歌曲艺术
        3.5.2 舞蹈艺术
        3.5.3 民俗节日
        3.5.4 宗教信仰
        3.5.5 饮食文化
        3.5.6 知青文化
        3.5.7 戍边文化
    3.6 章节小结
4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4.1 文化景观物质要素现状分析
        4.1.1 聚落环境问题
        4.1.2 生产方式单一
        4.1.3 规划思想滞后
        4.1.4 景观同质性
        4.1.5 自然资源缺乏保护
    4.2 村落文化景观非物质要素现状分析
        4.2.1 村落文化缺乏认可度
        4.2.2 文化延续性缺失
    4.3 章节小结
5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的塑造
    5.1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塑造的原则
        5.1.1 真实性原则
        5.1.2 以人为本原则
        5.1.3 生态性原则
        5.1.4 艺术性原则
        5.1.5 经济性原则
    5.2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塑造对策
        5.2.1 完整、真实性原则进行全方位塑造
        5.2.2 经济性原则完善村落建设,保护文化生态
        5.2.3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资源
        5.2.4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机制
        5.2.5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
    5.3 村落文化景观优化设计——以典型村落为例
        5.3.1 黑河市外四道沟村文化景观优化设计
        5.3.2 黑河市外三道沟村文化景观优化设计
        5.3.3 漠河市北极村文化景观优化设计
    5.4 章节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涝灾害频繁发生
        1.1.2 政策导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2.1 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2.1.1 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2.1.2 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
        2.1.3 海绵城市中的相关概念研究
    2.2 海绵城市的实践体系综述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模式(LID)
        2.2.3 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
        2.2.4 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
        2.2.5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3.1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3.1.1 纽约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3.1.2 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案例
        3.1.3 美国高点社区的《低影响开发规划》
        3.1.4 新加坡的ABC计划
        3.1.5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经验借鉴
    3.2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海绵体”建设现状评估
        3.2.1 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的区域分布
        3.2.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2.3 权重确立和系数计算
        3.2.4 筛选分析
    3.3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评价分析
        3.3.1 评价模型的确定
        3.3.2 建设评价的实证分析
        3.3.3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横向比较
        3.3.4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4.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比较分析
        4.1.1 区位概况分析
        4.1.2 地形地貌比较分析
        4.1.3 气候气象比较分析
        4.1.4 水文条件比较分析
        4.1.5 城市下垫面比较分析
        4.1.6 经济社会特征比较分析
    4.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4.2.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分析
        4.2.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概况及思路分析
    4.3 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分析
        4.3.1 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
        4.3.2 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
        4.3.3 滨海型亚热带海洋性城市
        4.3.4 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
        4.3.5 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
        4.3.6 山地型亚热带城市
    4.4 本章小结
5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证分析
    5.1 信阳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条件分析
        5.1.1 信阳市概况
        5.1.2 信阳市城市基础特征分析
        5.1.3 信阳市经济社会特征分析
    5.2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现状条件分析
        5.2.1 海绵城市现状问题识别
        5.2.2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5.2.3 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
    5.3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5.3.1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5.3.2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策略分析
        5.3.3 信阳市海绵化设计指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RS和GIS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遥感数据处理
第3章 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3.1 工程环境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基于AHP的灰色评估法
第4章 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指标的获取
    4.1 地质条件相关指标提取
    4.2 地貌条件相关指标提取
    4.3 工程条件相关指标提取
    4.4 水文条件相关指标提取
    4.5 基础设施条件相关指标提取
    4.6 地表景观条件相关指标提取
第5章 图们江下游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
    5.1 图们江下游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 图们江下游地区工程地质环境的灰色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与保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生态系统
    第三节 保护区与京族世居地
        一、行政区域
        二、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三、交通、通信
        四、地方经济
    第四节 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一、保护区生态条件组成
        二、保护区红树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复杂性
        三、历史沿革
        四、法律地位
        五、国土问题
第二章 红树林的地方性知识
    第一节 京族药用红树植物
        一、京族医生
        二、京医药用红树植物
    第二节 京族与红树林生态渔业
    第三节 京族民俗崇拜红树植物
    第四节 京族开发特色红树林产品
第三章 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
    第一节 红树林面积与分布变化
        一、面积变化
        二、变化原因
    第二节 保护区范围内的动物类群
    第三节 红树林变迁口述史
    第四节 对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的反思
        一、科技是防治虫害的有效方法
        二、地方性知识与生态平衡的联系
第四章 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情况撷类对比
    第一节 广西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与广西山口红树林对比
        一、红树林密集程度
        二、红树林面积变化
        三、两地红树林同异性原因分析
    第二节 广西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与海南黎族世居地生态环境对比
        一、民族特色对比
        二、广西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对比
第五章 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管理现状与规划
    第一节 功能分区的实现
    第二节 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一、管理处的设立
        二、管理站的设立
    第三节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第四节 社区共管模式
        一、社区共管组织体系
        二、社区共管发展项目
        三、社区共管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 当前红树林保护存在问题
第六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红树林保护工作
    第一节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节 利用大数据平台探究公众关注度
第七章 结论
    一、“文化思想”和科技发展决定生存环境
    二、北仑河口红树林对京族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红树林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能
        二、国际产能合作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国际投资合作理论
    第三节 国际机制理论
    第四节 共生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深化产能合作的良好条件
    第一节 中俄生产要素互补
        一、自然资源要素
        二、劳动力要素
        三、资本要素
        四、技术要素
    第二节“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带来的机遇
        一、中国方面
        二、俄罗斯方面
    第三节“带盟对接”为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一、“带盟对接”便利了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二、“带盟对接”使产能合作在地区层面得到加强
        三、“带盟对接”助推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产能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与合作进展
    第一节 能源与原材料
        一、石油天然气
        二、煤炭
        三、核能
        四、钢铁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 航空航天
        一、航空发动机
        二、民航客机
        三、重型直升机
        四、航天工业
    第四节 民用汽车
    第五节 农业
    第六节 生物制药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我国对外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仍存在“中国威胁论”
    第三节 俄罗斯国内投资环境较差
        一、俄罗斯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较低
        二、对俄投资法律风险较高
        三、俄罗斯对战略投资项目的审查过严
        四、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风险
    第四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建设滞后
        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二、合作机制效率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模式的基础
        一、合作具备地缘优势
        二、中俄两国产业结构互补
        三、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具备所有权、内部化与区位优势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组织模式的深化
    第三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行为模式的深化
        一、中俄两国产能合作的大型项目陆续投产
        二、产能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完善财税支持体系
    第二节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第三节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第四节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第五节 完善载体支撑体系
        一、完善境外中俄合作园区体系
        二、完善境内对俄合作载体体系
    第六节 完善哈尔滨新区对合作的支撑作用
        一、通过管理体制创新便利产能合作项目的落地
        二、打造产业链融合平台深化产能合作
        三、通过“三区一港”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的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主要功能
        一、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
        二、确保合作有序开展
        三、协调资源为合作服务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构建方式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多学科相结合方法
        1.5.2 典型调查法
        1.5.3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5.4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7.1 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识别体系
        1.7.2 实现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驱动因素的识别
        1.7.3 构建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1.7.4 探索了省-市-县多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
第2章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耕地系统安全
        2.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2.1.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控制论
        2.2.3 地域分异理论
    2.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
        2.3.1 生物免疫机理应用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的可行性分析
        2.3.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内容
        2.3.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目标
        2.3.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构流程
        2.3.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功能模块
    2.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4.1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思想
        2.4.2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主体
        2.4.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则
        2.4.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目标
        2.4.5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内容框架
    2.5 总体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耕地资源安全现状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第4章 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抗原(Ag) -抗体(Ab)框架模型
    4.2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模型构建
        4.2.1 改进的突变级数模型
        4.2.2 现状评定模型的构建
        4.2.3 预警评判标准
    4.3 基于Elman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模型构建
        4.3.1 Elman神经网络原理及学习算法
        4.3.2 预测模型的构建
    4.4 省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4.1 省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4.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及分析
        4.4.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5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5.1 市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5.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5.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6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6.1 县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6.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1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5.1.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3 不同时段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格局特征
    5.3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原理
        5.3.2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3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
    6.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6.1.1 驱动因素的选取及分析
        6.1.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6.1.3 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
    6.2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大小
        6.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比较分析
    6.3 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检验
        6.3.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6.3.4 组间异方差、序列相关和横截面相关检验
        6.3.5 内生性检验
        6.3.6 不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比较及驱动因素作用分析
    6.4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4.1 OLS模型估算结果
        6.4.2 GWR模型估算结果
        6.4.3 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
    6.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1 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性驱动因素比较
        6.5.2 自然生态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3 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1 省域尺度下基于政策推动的耕地系统安全总体调控
        7.1.1 总体调控体系构建
        7.1.2 基于政策推动的调控内容
    7.2 市域尺度下基于情景分析的耕地系统安全分区调控
        7.2.1 分区调控原则
        7.2.2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7.2.3 分区结果
        7.2.4 分区调控情景设定
        7.2.5 基于情景分析的各分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趋势分析
    7.3 县域尺度下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3.1 耕地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7.3.2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理及模型
        7.3.3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技术框架
        7.3.4 基于FLUS模型的耕地格局情景模拟
        7.3.5 不同调控情景下耕地在不同地形上分布的耕地系统安全警情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7)中俄关系视域下的黑龙江:从争议之边到合作之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黑龙江:历史上的争议之边
    (一) 黑龙江演变成为中俄边界
        1.《尼布楚条约》:黑龙江南源额尔古纳河成为最初边界
        2.《瑷珲条约》:南延以黑龙江为界
        3.《北京条约》:继续南下以乌苏里江为界
    (二) 黑龙江地区边界冲突不断
三黑龙江:当今中俄的合作之界
    (一) 双边协定
    (二) 功能机制
        1. 航行合作机制
        2. 渔业合作机制
        3. 环保合作机制
        4. 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合作机制
        5. 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合作机制
        6. 跨界突发环境事件通报和信息交换机制
        7. 防洪合作机制
四中俄黑龙江合作:分析和展望
    (一) 影响中俄黑龙江合作的因素分析
        1. 中俄在黑龙江流域中的地理位置
        2. 中俄对黑龙江水资源的依赖程度
        3. 中俄相对权力状况
        4. 中俄对黑龙江的治理模式
        5. 中俄整体关系
    (二) 两国合作存在的问题
        1. 合作优先方向不同
        2. 不同合作领域发展参差不齐
        3. 合作法律机制不够完善
        4. 合作落实程度不足
        5. 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三) 前景分析和展望
        1.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
        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3. 中国振兴东北与俄罗斯开发远东战略对接
        4. 中俄借助黑龙江打造互联互通

(8)黑龙江省典型护岸工程形式与结构特点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地质条件
    2.3 气象资料
    2.4 水文概况
    2.5 经济状况
    2.6 护岸工程现状
        2.6.1 工程概况
        2.6.2 护岸建设状况
        2.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堤防工程的布置和设计
    3.1 工程任务和规模
    3.2 护岸工程设计
    3.3 工程量及人工、材料、机械
    3.4 工程占地
    3.5 水土保持设计
    3.6 环境保护设计
    3.7 工程管理
    3.8 工程投资
    3.9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护岸工程综合评价研究
    4.1 模糊理论基本概念
        4.1.1 模糊集合及隶属函数
        4.1.2 隶属函数构造准则及常用方法
    4.2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4.2.1 确定评价集
        4.2.2 确定因素集
        4.2.3 隶属度
        4.2.4 权重的确定原则
        4.2.5 权重的确定方法
        4.2.6 模糊综合评价
    4.3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HP-PCE)
        4.3.1 评判因子的选取
        4.3.2 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4.3.3 评价指标权重判断矩阵的建立及一致性检验
        4.3.4 综合评价指标值计算
        4.3.5 模型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关系到国家政策制度安排。
        1.2.2 有助于编制区域发展规划。
        1.2.3 有助于科学评价区域发展程度。
    1.3 研究综述
        1.3.1 人口安全内涵
        1.3.2 人口安全问题
        1.3.3 人口安全指标体系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基本框架
第2章 人口安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人口发展与人口安全
        2.1.1 人口规模与人口安全
        2.1.2 人口素质与人口安全
        2.1.3 人口结构与人口安全
        2.1.4 人口分布与人口安全
    2.2 边境地区人口安全
        2.2.1 边境地区人口发展的特点
        2.2.2 边境地区人口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区位理论
        2.3.2 二元经济理论
        2.3.3 非均衡增长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5 安全发展理论
        2.3.6 主体功能区理论
        2.3.7 人口发展功能区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分析
    3.1 边境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
        3.1.1 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
        3.1.2 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
        3.1.3 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地区
        3.1.4 人居环境比较适宜地区
    3.2 自然环境差异性
        3.2.1 黑龙江中上游边境地区
        3.2.2 黑龙江中下游边境地区
        3.2.3 乌苏里江流域
        3.2.4 穆棱河、绥芬河流域
    3.3 资源承载力评价
        3.3.1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3.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第4章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发展及特点
    4.1 黑龙江省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4.1.1 人口快速增长期
        4.1.2 人口波动起伏期
        4.1.3 人口缓慢回落期
        4.1.4 人口相对稳定期
        4.1.5 人口超低水平寸期
    4.2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分布
        4.2.1 边境地医人口按四类功能区划分
        4.2.2 边境县及人口分布
    4.3 边境地区人口经济特点
        4.3.1 地广人稀,人口增加缓慢
        4.3.2 人均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
        4.3.3 物质积累程度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3.4 城镇规模小,聚集效益差
        4.3.5 对俄贸易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4.4 黑龙江省内地与边境地区生育政策差异
        4.4.1 生育政策差异对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
        4.4.2 生育政策差异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4.4.3 生育政策差异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4.4.4 生育政策差异的比较分析及建议
第5章 黑龙江畨边境地区人口发展趋势及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5.1 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方法
        5.1.1 人口预测基本方法
        5.1.2 人口预测数据和参数
        5.1.3 人口预测计算方法
    5.2 人口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及分析
        5.2.1 人口数量继续缓慢增长,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
        5.2.2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并进入负增长阶段
        5.2.3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5.2.4 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开始逐年下降
        5.2.5 人口呈现净流出和净迁出状态
    5.3 构建边境地区人口安全评价体系
        5.3.1 人口安全评价概述
        5.3.2 人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5.3.3 人口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
        5.3.4 数据标化处理
        5.3.5 人口安全指数
第6章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安全面临问题和机遇
    6.1 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人口总量增长缓慢
        6.1.2 人口安全缺乏经济支撑
        6.1.3 边境地区人口安全政策保障不足
        6.1.4 人口安全缺乏生活幸福保障
    6.2 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
        6.2.1 不可替代的区位功能
        6.2.2 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
        6.2.3 促进发展的政策体系
        6.2.4 结构优化的人口条件
    6.3 黑河市瑗珲区人口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6.3.1 黑河市瑗珲区人口现状与问题
        6.3.2 影响人口安全的因素
        6.3.3 完善政策,促进人口经济均衡发展
        6.3.4 提高人口素质,刺激人力资本升值
        6.3.5 关注人口结构变化,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6.3.6 科学引导人口分布,推进人口与产业同步集聚
第7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安全的教训及借鉴
    7.1 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经济社会概况
        7.1.1 远东地区人口现状
        7.1.2 远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7.2 俄罗斯人口发展政策
        7.2.1 人口政策的历史沿革
        7.2.2 《俄罗斯人口政策构想》的基本内容
    7.3 汲取教训推动双边共同繁荣
        7.3.1 中俄双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7.3.2 边境贸易发展特点和闷题
        7.3.3 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机遇
第8章 防范边境地区人口风险的对策
    8.1 边境地区发展亟待国家政策扶持
        8.1.1 把人口安全纳入国家重点规划
        8.1.2 把边境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管理权限下放到省级
        8.1.3 尽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8.1.4 建立全国性援助边境地区发展的制度
        8.1.5 对边境地匳实施高工资福利政策
    8.2 完善人口政策确保边境地区人口安全
        8.2.1 将黑龙江省边境18个县(市、区)城乡普遍纳入两孩政策
        8.2.2 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吸引人口到边境地区发展
        8.2.3 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有序流动
        8.2.4 推进人口聚集,实现点上集中发展
        8.2.5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促进边境地区人口均衡发展
    8.3 加快边境地区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巾的魅力和张力
        8.3.1 集中力量建设以黑河市和绥芬河市为重点的区域中心城市
        8.3.2 统筹“四岛一湖”开发,打造边境地区旅游名牌产品
        8.3.3 突出边境生态优势,打造异国风情名镇
        8.3.4 创办高等院校增强城市吸引力
    8.4 强化生态建设构筑东北地区绿色生态屏障166
        8.4.1 确定生态功能的主导地位,以开放带动开发
        8.4.2 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人口退出政策
        8.4.3 调整林区产业方向和生产布局
        8.4.4 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政府、企业、公民共同保护生态的路子
        8.4.5 改革和完善人口迁移政策
        8.4.6 尽快修改《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8.5 加强中俄边境地区合作
        8.5.1 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实现合作发展
        8.5.2 立足长远谋划,努力构建发展通道
        8.5.3 加强信息沟通,努力创造合作条件
        8.5.4 拓宽合作领域,推进经贸战略升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俄界河船舶运输与水上溢油风险分析
    2.1 我国内河水上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现状
        2.1.1 国家、部门的法律法规现状
        2.1.2 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现状
    2.2 中俄界河水域环境特点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水文条件
        2.2.3 环境敏感区分布现状
    2.3 中俄界河船舶运输概况
        2.3.1 中俄界河船舶运输总体概况
        2.3.2 中俄界河船舶运输危险货物概况
    2.4 黑龙江水上溢油事故与风险分析
        2.4.1 船舶溢油的损害影响
        2.4.2 化工污染对界河的影响
        2.4.3 中俄原油管道对界河的影响
        2.4.4 冰期溢油对界河的影响
        2.4.5 中俄溢油应急双边合作
第3章 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反应模式分析
    3.1 国内外水上溢油应急模式的比较
        3.1.1 国外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模式分析
        3.1.2 黑龙江流域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模式分析
    3.2 中俄界河现有溢油应急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4.1 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反应的影响因素
        4.1.1 环境因素
        4.1.2 设备因素
        4.1.3 人员因素
        4.1.4 管理因素
    4.2 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4.2.1 总体框架
        4.2.2 政府主导
        4.2.3 部门监督
        4.2.4 社会参与
        4.2.5 企业实施
        4.2.6 网络联防
    4.3 中俄界河水上溢油预警模型的构建
        4.3.1 因素集的选取
        4.3.2 评价集的选取
        4.3.3 相对权重的确定
    4.4 案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同江市境内国际界河沿岸国土流失的防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D]. 李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 米瑞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基于RS和GIS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D]. 于子钧. 吉林大学, 2020(08)
  • [4]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与保护探析[D]. 龚彦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D]. 师成.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D]. 陈藜藜. 东北大学, 2018(12)
  • [7]中俄关系视域下的黑龙江:从争议之边到合作之界[J]. 王宛,李兴.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8(01)
  • [8]黑龙江省典型护岸工程形式与结构特点综合评价[D]. 单雪峰.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9]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人口安全研究[D]. 贾玉梅. 吉林大学, 2014(03)
  • [10]中俄界河水上溢油应急管理模式研究[D]. 兰岚.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标签:;  ;  ;  

通江市国际界河沿线土地侵蚀保护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